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論語讀解(四):教育與反省

2005-02-16 17:20, , 3358 , 2/797

對個體而言,反省的意義在於從個體我的角度提出道德的內在要求,人如果失去了道德的反省能力,任何教育都將流於形式化和浮泛化。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直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沒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經傳沒有去溫習嗎?

  教育無疑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人們試圖通過教育造就和實現完美生活的理想。所以教育活動的一個根本前提必須是理解人的本質,只有首先理解了人的本質才能完成這種獨屬於人的活動。因此無論對於東西方傳統教育哲學而言,要想教育,必須先的理解和把握。東西方教育哲學的差別,說到底是對於的理解的差別。

  要想成為一個,需要做出努力。從來不是一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他僅僅具有的可能性,要想成為一個,必須不斷地學習。所以是不斷地出來的。不具有人的品質的,也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教育的意義就在於造就具有完整意義上的人,因此康得才會強調說,一個人只有通過受教育,才是一個人。教育的意義首先在於成人,也就是說,通過教育活動,使更像

  但東西方教育哲學在的觀念上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傳統教育哲學認為,一個完整的的形成需要理性,只有通過反思才能造就一個完整的人。象徵著西方教育哲學特徵的德爾斐神廟的啟示就強調認識你自己的造就需要對人的不斷認識。蘇格拉底也認為完美的生活一定是通過反思過的生活,他說: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種具有理性主義意味的斷言奠定了西方教育哲學的基調,即是理性的人,生活是理性的生活。所以西方教育哲學重在理性,重在認識。而中國傳統教育哲學卻認為是道德的人,人之所以是正是因為人有人的道德,正是道德使人區別于世內諸物。道德的養成當然也在於理性的反思,但更在於心靈的反省。因此如不避簡單之嫌,中國傳統教育哲學可稱為反省的哲學,而西方傳統教育哲學可稱為反思的哲學。

  反思不同於反省。反思是理性意義上的,反省是道德意義上的,雖然二者也具有內在的聯繫。反省的教育哲學其目的在於造就道德的人,反思的教育哲學其目的在於造就理性的人。反省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哲學看來不僅是成為一個人的手段,而且也是生存的目的,是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反省首先是一種手段,人通過內在的反省就可以智明無過反省也是目的,一個人只有擁有了反省的能力,才能在道德境界上精進。反省的意義即在於真的像一個嗎?曾子認為,所反省的不外乎成為一個人所需的三個重要方面:忠、信、傳。乃內心中正無偏之意,即保持人的心靈中正和平,不偏不倚,不激不隨,如此存心中正,智慧與勇氣自然顯發,為人謀才能順應大道,無往不利;信乃言而有信之信,為信,說到做到,一言既出,擲地有聲;傳(音zhùan)乃傳統之所(音chúan),能chúan)的道統即為zhùan)。合而言之,忠、信、傳(習得之傳)即為道德。所謂反省,也就是反省我是不是在以成的道德準則來實踐和行為,是不是在行。只有能行的人,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

  反省的本質是反求諸己。只有反求諸己才能克己復禮,才能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道德絕非外求的,一個人要成為有道德的人,只有通過內在的約束和節制才能完成。如果做不到反求,就會走向道德的反面,如輕信、偏激、強求、乖張、刻薄等。是故,所謂道德,也就是自得。對此,孟子有極為精彩的論證,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也就是說,道德之獲得,全憑自覺,不假外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反求諸己也就是求自身之誠。誠者,自成也。惟有誠才可以感化他人。中庸有言: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化者,教化也。所以教育的本真意義就在於教人能誠,能自得。《大學》三綱八條目一言以蔽之,旨在使人心正身修,而正心修身又以誠其意為先決條件。何謂道德上的自律?自律即是誠其意,唯能誠其意,方能慎獨。道德的意義即在於誠於中而形於外。一切道德,都源於誠。自易傳而行下至北宋的道德哲學都一以貫之地強調道德的自律和自得,邵雍對之有精闢的總結,他說: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

  人之所以需要自省,是因為人只有通過自省,才能提出對自己在道德上的更高要求。而只有通過更高的道德實踐,人才能實現完整意義上的自我。如果說教育的意義就在於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促進人的發展的話,那麼教育說到底也就是一種反省性的活動。之所以如此,關鍵原因在於:教育只有通過培養人的反省能力才能使更像一個;教育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對不斷反省的過程,即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怎樣的生活才是一種值得過的生活。現代教育卻缺少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反省的精神,它所傾盡全力關注的,其實只是生活的次要方面;它只是在人成長的各個方面喋喋不休地提要求,卻對人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表面上看它在強調人的主體性方面辛苦不已,而事實上卻正在一點點地使人對生活喪失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總之,現在的教育太浮躁,太缺少平心靜氣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即使現代教育在促進人的物質生活提高方面有值得稱道之處,但它離完整的人的培養目標卻漸行漸遠。

  缺少反省能力和反省決心的現代教育只能是規訓的教育。以規訓和控制為特徵的現代教育在人的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了重重機關和種種限定,它以為受教育者只要完全服從一個預設的教育目的,就能成為人才。現代教育是人才能力的教育,而不是的教育。現代教育因而也必須反省,人究竟在哪個意義才是真正的人。

  【案語】道德不是教育的全部意義,但道德是教育的靈魂。教育必須促進人在反思能力方面的提高,但教育也必須同時加強人的反省能力。無論反思或反省,都有理性的意義。但現代教育在促進人的反思方面非常側重於知識,而在促進人的反省能力方面卻用心極少。這種教育所導致的後果是使人的大腦日趨繁富,卻使人的心靈因關懷不夠而日趨荒漠化。現代教育在教育本質方面有太多的誤解,它誤認為知識就是反思,而反思本身就是反省。所以在當現代教育將知識打包處理之際,人的自我意識和對未來生活的感悟幾近於無。

  教育究竟是培養人才的還是培養的問題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是晦暗不明的,教育究竟應該引導人們過哪樣一種值得過的生活的問題也是晦暗不明的。現代教育似乎應該極為明確地提出培養好人的口號。教育意味著好教育,好教育意味著培養好人的教育。只有在培養好人方面加強了它的自我反省能力,現代教育才有可能回歸到它的本體上來。

  對個體而言,反省的意義在於從個體我的角度提出道德的內在要求,人如果失去了道德的反省能力,任何教育都將流於形式化和浮泛化。當今德育的虛假化從根本上講就是違背道德的。在這種德育背景下,道德成了一種向人炫耀的一種東西,它不能深刻而內在地提升人性,而是在旁觀者面前裝模作樣。所以如果說現代教育德育的話,那麼這種德育是一種旨在培養旁觀者的教育。從而,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旨在培養旁觀者的德育研究也是違背道德的。

  對德育工作者而言,更需要養成一種自我反省的能力。一方面,只有通過自我反省他才有能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只有通過自我反省,教師才有可能考察他在言行上是否一致,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講,道德上的虛偽都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一個以道德教育為職責所在的教師如果言行不一,對其他受教育者的惡劣影響將是可想而知的。

  說到底,德育不是包辦學生道德成長的一切。只有喚醒了受教育者的自我反省能力,德育才算完成了它的根本。惟自得,方顯有德。對此,現代德育不得不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