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6 17:11, 高偉
我們的道德教育遺忘了一個起碼的道理,即一個根本不能“孝”、“悌”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愛其家國的。由於這種遺忘,我們的道德教育因而在“假、大、空”的窠臼中無以自拔。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直譯】有子說:“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上級的人是少有的;不喜好冒犯上級,卻喜好造反的人是根本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自然就會生發出來。孝悌是為仁的根本呀!”
論語開篇即論“學”,次而論“孝”。“學”是個體意義上的“內鑠”,“孝”是群體意義上的“外推”。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源遠流長,正是借助於“孝”的心靈力量的社會建構價值,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孝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孝”的社會價值與“教”的社會價值是統而為一的,不僅如此,由於血親意義上的樸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倫理基礎。
“百善孝為先”,孝是最起碼的倫理道德,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樸素感情。這種樸素感情是其他一切倫理道德的精神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倚助於“孝”的循序漸進,由個人內在心靈力量的向外擴展,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族政治哲學,通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血親-社會倫理學建立並延續的。“孝”的本義雖是奉養父母,但具有時空意義上的擴展性與延伸性,“孝”幾乎就是合乎規範、合乎人倫的代稱。所以,“孝”是個體與社會間溝通的基本的倫理尺度。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教”的倫理學基礎因而就是“孝”,“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先民傾向於認為,一個能夠“孝”與“悌”的人,是不會“惡於人”,“慢於人”,或犯上作亂的,而這正是“教”的社會意義的終極追求。
從語用學的角度講,“教”字,左從“孝”而右從“攴(音撲,輕擊也)”,意思是說人們只有在具有基本內在倫理準備的基礎上,行有餘力,則可以學“文”,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裏,“孝”為本,學“文”為末,本立而道生。反過來講,學“文”的終極目標也在於強化“孝”的社會政治價值。換言之,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而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學不學“文”,而在於學“文”的目的是什麼,不在於學到了多少“文”,而是這些“文”具有多少倫理價值。教育的根本價值就在於立足于血親意義上的“孝”,達到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圓融和諧,這條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為“道”的道路。
在現代社會日益遠離傳統文化並日益摧毀傳統文化以建立新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特別強調教育的內在倫理價值,也就是強調建立在“孝”“悌”基礎上的人所共知的普泛性倫理價值。教育作為一種決定未來人類文明前途和走向的力量,能否關注人性善的生發與人性惡的改良,是人類能否掌握其未來命運的關鍵所在,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一個不言自明的倫理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孝”與“悌”。為什麼當下必須特別強調“教”與“孝”的內在圓融,理由其實是淺顯明瞭的。首先,從“孝”“悌”的本性上講,“孝”與“悌”具有一般德性論所不具有的不言自明性。近現代以降的道德教育哲學不是不關注道德問題,而是在各種道德問題之間爭論不休,難於取得共識,所以一個統一的道德規準一直建立不起來,多元化道德並沒有像人們最初所認為的那樣給人帶來道德生活的自由,反倒有落入虛無的危險。作為一種與生俱來的人類感情,“孝”“悌”在消解各種德目的矛盾鬥爭方面具有獨特的內在性力量。其次,教育究竟“教”什麼這個問題只有通過“孝”與“悌”的倫理支持才能獲得目的論方面的證明。教育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論不休,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近現代教育哲學太多的關注於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其“何以可能”的倫理基礎。倫理價值是教育的內在價值。中國傳統哲學對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的解讀本真地揭示了教育的內在超越性。第三,“教育“的“孝育”化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於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同時實現道德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就目前而言,社會公德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與家族私德的失落不無關係,而家族私德的滑坡則與多年來對家族私德特別是對孝的忽視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落入“假、大、空”的窠臼,道德教育方面的教導既空泛無力,又缺乏根基。教育的“孝育”化則既可以使人葆有本真的心靈力量,又可以在此基礎上生發出社會公德所需要的基本準則。有此可見,教育的“孝育”化即使不作為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現代教育值得嘗試並不得不以之為的衡準。
問題在於,許多論者認為提倡“孝”是一種悖於現代化的退步行為,正如二十世紀初中國啟蒙時期西化論者所認為的那樣。因此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義上拓展而成的達到個體與群體和諧共處的倫理紐帶。孝一旦外在化、虛假化就會走向它的反面,走向五四時期陳獨秀、吳虞所強烈批判的損害個人自尊、養成依賴性並阻撓生產力發展的“家族本位主義”的孝。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對於“慈”,所以並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體現了親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態的孝是子代對親代的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所以並非只是出於嘩眾取寵或入仕進階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偽孝”,而是一種自然情感的真誠流露;孝雖原為奉養父母,但卻可以拓展為家國天下的一種精神依據,對個體而言,“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對國家而言,“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孝成為一切倫理規範的內在衡準,“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因此,在拓展意義上,孝並非僅指“能養”,還包括“尊親”、“弗辱”在內的境界與層次。中國傳統教育哲學認為,如果人們都能夠從起碼的“能養”,始終如一地向“弗辱”、“尊親”的境界努力,從而使孝的含義由奉養父母提升為奉獻於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那麼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將是圓滿和諧的,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所追求的最為根本的教育價值。教育即孝育,孝育即本真的教育,“眾之本,教曰孝”,“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
【案語】現當代道德教育問題重重。當下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不在於不重視道德教育,而是在於不懂得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以及為什麼要進行道德教育。多種所謂的道德教育模式四面出擊,而又處處受阻。雖然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以及在德育原則方面極盡發掘之能事,德育依然虛浮無根。歸根結底,我們的道德教育遺忘了一個起碼的道理,即一個根本不能“孝”、“悌”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愛其家國的。由於這種遺忘,我們的道德教育因而在“假、大、空”的窠臼中能以自拔。道德是善的,道德教育求其善,求其善的道德教育必須是“真”的道德教育,即從人的真實情感出發的、從人的真實生活出發的道德教育。只有“真”的道德教育才能達成“善”的道德。而“真”的道德教育的不言自明的倫理基礎就是“孝”。新加坡、韓國在這方面做出了卓絕的努力,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假、大、空”的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它實際上傾向於塑造虛假的人格,這種道德教育不僅因為與人的本心的衝突而造成人格的分裂,也最終由於這種無休止的衝突而造成對道德教育從而道德感的倦怠。克服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以老老實實的態度,以踏踏實實的手段,以實實在在的言傳身教進行道德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道德才能找到它的內在依據,道德教育才有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