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什麼是十三經

十三經乃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的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

十三經之目為:《詩》、《書》、《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穀梁》、《左傳》、《論語》、《孝經》、《爾雅》宋末再加上《孟子》,即成為十三經。

其內容各為:《詩》包含西周及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部分。《書》古代的公文檔
案。《易》利用六十四各卦名,表示六十四個狀況或時機。《周禮》是戰國時代的建國理想規
劃。《儀禮》記載貴族一生中包括成年、婚、朝覲及喪祭等詳細禮節儀式。《禮記》利用人物
說明禮節的來源和精神所在。《公羊》、《穀梁》直接闡述《春秋》中褒貶寓意。《左傳》鋪
述史實,呈現《春秋》義理。《論語》記載孔子及門人的言論行事。《孝經》戰國時代儒者拖
曾子之名所作,專論自天子至庶人事親行孝的要領。《爾雅》廣採古今異言、各地方言,而用
周代標準語言予以詮釋。《孟子》記載孟子的言行事蹟。

適用系所:文學院http://cdnet.lib.ncku.edu.tw/doc/single/13.htm

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的統稱,包括中國古代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大致而言,現在所謂的國學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現代論著。 
現代人學習和研究國學,其目的當然不在復古,而在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曉我們的根本,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言中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對國學的學習和研究應分兩個層面討論。 
一是學習。學習的目的著重於了解,即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概況,解決有什麼的問題。對現代人的大多數而言,這個是主要的方面。基於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要著力點是閱讀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著,進而閱讀一些經現代學者注譯過的國學經典。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著有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哲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等,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和各個時期的介紹性作品,如“中國小說史”、“戰國史”及各種傳記等。如果不想再深入,到此也就可以了﹔如進一步深入,就要閱讀一些經現代學者注譯過的國學經典,以了解一些國學基本經典,知曉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這方面的東西很多,比如《古文觀止》等淺顯的經典選本和余冠英先生的《詩經譯注》、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以及柏楊先生的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等經現代學者注譯經典,他們往往包含了以往和最新研究成果,對了解這些經典很有幫助。不過,這些著作版本之多連專業研究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有人、最好是專業研究者能廣泛收集,為學習層面的人開列一個版本書目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事。 
二是研究。研究的目的著重於辯証,即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和糾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解決是什麼的問題。當然,要研究,首先要經過學習這一關,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總體的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對沒有傳統教育背景的現代人而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比20世紀初那些有國學教育背景的國學大師們更困難,必須付出更多的艱辛。研究層面的著力點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流程和以“四部”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經典的研究。我認為,研究國學可以分以下階段進行: 
第一、蒙學。蒙學是古代文化的啟蒙教育,注重童蒙的識字、禮儀、常識和基本讀寫的訓練。我們研究蒙學當然不是為了這些,從蒙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主要是了解中國古典如何認識應具備的國學最基本素質、了解古代對國學自學門徑的基本認識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內容。 
第二、小學。小學是古代漢語的總稱,古代語言是國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是國學研究的必備能力。對現代人而言,由於語言的差別,小學的修養是國學研究的主要障礙。我個人認為可以先學習現代語言學家編著的“古代漢語”教材如王力和胡裕樹先生各自編纂的《古代漢語》,以此為基礎研讀古代的小學經典。 
第三、四書。“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讀本與真正的國學入門內容。朱熹的《四書集注》是重點,並不是因為朱熹的《四書集注》比別的高明,而是它的不可比擬的文化地位,畢竟它是古代士子的應試教科書,其影響是深入骨髓的。四書通,就真正打開了國學之門,為以后的國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摸索出了治國學的一般方法。 
第四、群經。“十三經”是統治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經典,經學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骨干門類。“十三經”不僅是儒家的經典,更是中傳統文化的思想源泉。經學的介紹性著作有周予同先生的《中國經學史講義》和皮錫瑞的《經學歷史》等﹔“十三經”主要有宋版“十三經”注疏和“十三經”清人注疏,前者主要體現十三經古義,后者體現有清一代經學家的研究成果。 
第五、諸子。諸子是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頭腦和精華,諸子的思想啟發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但真偽互現超過了經學,主要是因為古代學者治經者眾、治子者寡。諸子作品由於大部分是后學集結而成,內容龐雜,也是治子者頭痛的地方。諸子作品主要有“諸子集成”和新編“諸子集成”,前者古,后者今,二者不可缺。 
第五、史部。史部著作以“二十五史”和“通鑒”為核心,是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的主要資料。要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人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研讀史部著作。史部著作太多,除研讀基本經典如“二十五史”、“通鑒”、“三通”等之外,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重點閱讀所選擇的時代和人物。 
第六、集部。集部著作是中國文化名家的經典,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集部著作浩如瀚海,即使一個人窮盡百年歲月也無法卒讀,到了這一步,我們除了研讀有定見的重要著作如通行選本和名家作品外,更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作家的全集,全集更容易有所成。我印象深刻的是唐浩明先生對曾國藩及其作品的研究。 
國學浩瀚,可以施展的空間太多,可以走的路也很多。以上僅是個人管見,拋磚引玉,供諸位參考,不當之處請不吝賜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