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千萬不要再為純不純而互相打擊

千萬不要再為純不純而互相打擊


   ——313日季謙先生和眾堂主交流 2017-04-17 文禮書院


編者按:2017313日,明德堂堂主程雲楓帶領眾參加溫州堂主交流會的十余名老師,來文禮書院拜訪季謙先生,先生就“要不要純讀經”“嚴格管教”和相關讀書法做了詳細闡述。本文根據臨別前眾老師和先生交流所整理:


 


程雲楓:我們一會就走,來跟先生道個別。另外看先生有什麼要交待的。


季謙先生:有什麼要交待的?呃,有的……你們這裡有十個人, 現在建書院急需要一個億。你們每個人募一千萬就好了。(眾笑)


程雲楓(回頭對大家說):聽到了沒有,你們沒有募到一千萬啊,我都不好意思再帶你們來了。(眾笑)(面對先生)您交待的任務我已經安排下去了。(眾笑)


季謙先生:程雲楓帶頭,要先募兩千萬做示範。(眾笑)


程雲楓:還有沒有要交待的


 


要帶給人間歡喜


季謙先生:本來吾道甚大,三根普被,十方全收,大家應該各盡其力,各行其是,只要在同一個方向上就好了。以後大家做宣導的時候要客氣一點,要相互勸勉,不要相互刺激。每一個人有他的見解和特別的實施方式,若有差異,也只是調配的問題,度的問題。調配有兩種,一種是比例的多少,一種是時間的挪移。比例多少就是讀經和其他功課可以同時做,只是比例有多有少。時間的挪移,就是對紮根時機的思考和把握,或者先劄根再開枝葉,或者本根和枝葉同時照顧。這兩種調配,到最後表現在讀經教學實踐的老實不老實和大量不大量上,各人憑其對教育本質的認識而有不同的調配。


我常說,一個人只要思考過了,他所做的最好選擇,我們都給予讚賞。既然號稱讀經了,那讀經時數比例再低,也不會低到0,就可以了。而讀經中號稱純讀經的,其讀經比例高,也不必到100,就在0100的分數中調配,如果調配到八十、九十分就可以算做純讀經了。所以所謂純,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如果不純的,我看也百分之五六十,其實就是只有1%,也算是讀經了,這都可以體諒的。


比例越高的,千萬不要有一種自豪感,認為自己比較高。因為在讀經的這條路上,似乎純度越純,越有代表性,表示認識越到位,實踐越切實。所以看到有人做不到,就會有遺憾的態度或語言——即使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你心裡沒有貶損他人的意思,但對方聽到了你那表示“可惜”的話,他也會有被壓抑、被貶低的感覺。所以眾生不大容易調理,要通達人情,要知道你縱使無意要去貶低別人,你只要口氣上不夠敦厚,就有人感受到被你貶低了,就會起鬱悶。尤其他很難反頭過來說他是更高的,因為他們最多只能說他們是比較廣大的。但每一個人的心裡都知道廣大不敵高明。有高明的人一出來,廣大的人立刻相形失色,你如果又擺出高明的姿態,會讓人生氣的。


所以,今後即使你高明,你要知道廣大也有很重要的價值。更何況你如果說自己今天的“純”高明,是為了更好地開啟日後的更廣大,而對方也可以說,他是已經瞭解了日後的“極高明”,才開今天的“致廣大”,並不是不瞭解你的高明而一味地開廣大,則他們今天的橫開廣大,也是“兩全其美”的選擇,其高度比“唯高明者”更高。你若未深入對他們作同情地瞭解,是不可以隨便批評的。怎可只因你的“高明”,而看不起人?所以,不論你傾向于高明,還是傾向于廣大,都要知道,高明者必須涵廣大,廣大者必須涵高明。高明與廣大本來不相衝突,而應當相互取益,只是調配的問題。而只要有誠意于教育,自然會在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慢慢調理改善,不必急於一時也。只有那些堅持“唯高明”或堅持“唯廣大”,才真有差錯。所以,今後千萬不要再為了純不純而互相打擊,要帶給人間歡喜。你宣導時,縱使無心打擊人,也要謹慎小心,多多體諒。


程雲楓:怎麼做會比較好一點?


季謙先生:有仁德者必多涵容。你要知道世界上有些人的思考和你是不一樣的,在他還沒有表現給你看之前,你就要想到人間本來就有這麼多事,本來在事情還沒出現的時候,你就要把將發生的事處理好。而現在事情都已經表現給你看了,你還不好好處理,就代表你要麼很遲鈍,要麼很無德。有德的人,既能夠建立自己的宗旨,而又能夠體諒他人。


其實,要解決這種誤會,只要多說幾句話就好了,你說:“有些地方、有些時候、有些人在有些環境下,他一時做不到老實大量,則多少做一些,甚至教別的功課也是好的,也都有益處,總之,只要是為孩子好,就好了。”


要告訴所有的宣導講師,都能以寬大之心,帶給人歡樂。我希望大家一團和氣,一團和氣不是和稀泥,而是心知肚明,能夠涵容萬方,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何況別人不是什麼罪過,他是有另外一種見解,那種見解也不是為了害人,就可以讚歎了。要知道天地之大,人口之眾,個性之差異,學問之多元,要求每個人都一個樣,便是妄作,妄作就“凶”。


 


以和樂為主題,以嚴格管教為手段


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體罰的爭論。我認為教學可以以“嚴格管理”為主,嚴格管理的教師,是必須很用心的,要隨時提醒,要滴水不漏,學生才比較不容易怠惰或犯規,就比較不需要用體罰的手段。當然,不能完全廢除體罰,因為“小懲而大戒”,是為了“刑其無刑”,體罰是一種仁德之不得已的表現,本來仁德的表現是和樂的,但是仁德並不是阿Q,不是鄉願,有時候也不得不用“霹靂手段”,但一定要記住這是不得已的手段。從“愛”出發,是為人之本願,是大部份的教師都想要的,誰肯常常無故大聲以色怒目攢拳,以傷己傷人呢?但“愛心”也是需培養的,平時要念茲在茲以愛為主,漸漸成為心靈的基本品質。於是學堂之教學以和樂為宗旨,以嚴格為手段,以體罰為不得已的輔助。這樣,本末具備,就可以收拾得住,不至於氾濫——既不氾濫於姑息縱容,亦不氾濫於寡恩粗暴。


 


未來入讀文禮書院將更嚴格


第三點,就是大家去宣導老實大量的時候,要請大家確實把握老實大量的真髓。就是要教導學生老老實實地由量的累積而自然成誦,而達到整本背誦,一字不差。包本要是自然成熟的,不是催生的。如果催促太過,早熟的果子也不好吃。我越來越發現如果從誦讀的遍數累積成自然成誦,累積成包本錄影的,基礎就很穩固。他不論到什麼地方去,可以一生不忘,如果到書院來,解經和閱讀就很容易上手;要不然,書院還是要做很多的調理——固然我不怕調理,因為來這裡就是我的責任,但是如果能夠從扎實的基礎上來,調理起來就比較方便。總之,人生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一蹴而就的事。總要盈科而後進,水流遇到坑坎,要慢慢流,流到滿了,再往前進。不可以躐等,不可以超速,一時超速了,終究會反彈,所謂欲速則不達。


就好像特異功能中的“五鬼搬運術”一樣,有人表演,對著空空的桌子說可以變出10萬人民幣,經過一翻功法,桌上就突然跳出10萬元。不明就裡的人,以為真的可以無中生有。其實天下沒有無中生有的事,而是那表演的人平時養了小鬼,臨時差遣去別的地方搬運過來的。所以,那10萬塊錢是不能拿去用的,它等一下還會消失。為什麼?因為那只是從別的地方暫時移過來給你看一下,過一陣子,還要還回去的。所以,如果背誦不紮根,那一時發出來的“枝葉”,終究是要枯萎,不能開花結果的。


以前來文禮書院的學生,都是提出有包本的錄影就好了。從這次起,書院的審察會比較嚴格,這幾天,陳桂林老師就派同學去檢查每一個錄影,發現吐字很清楚,背誦很順暢,錯誤沒有超過規定的,只占2/3,其它1/3,或者語速太快,發音含混,或者錯誤超出規定,甚至有漏段的。這種情況到了書院,別人都很順利接上書院的功課,他跟不上,會很辛苦,這樣對他也不好。所以以後審查要嚴格,如果發現這種情況,要再退回去,他可以慢半年再來。其實以前如果扎實一點,說慢,也只慢個半年,為什麼要急呢?


尤其對本來天資不夠或習性不好的學生,固然要給予特別的協助,否則他就上不去。但,是要用多少力呢?在這裡要有個衡量。我認為如果站在長遠的歷程來看,還是優哉遊哉一點比較好。他既然不可能一時成就,我們就慢慢地磨,給他機會多磨練,只要不辜負他就好。老師不必奮然想與天地作對,老師只是盡其可能,等待其氣質的變化,太過急切是沒有用的。


這一兩年來,老實大量宣講團推得很好,但還要繼續做,最好每年100場,因為現在認識讀經的人,還不到總人口的萬分之一,也就是14億人口中認識讀經的人不到14萬人。而且認識的14萬人中,到學堂全天候讀經的人加起來不到14,至於老實大量讀經的,可能還不到1400人,所以我們的宣導還是要繼續。


 


真正的天地之道


現在的宣導越來越方便了,因為老實大量讀經的觀念發出來之後,又有所謂的包本背誦的檢測方法,讓人聽了理論,就可以做實務的操作。有人說我們的理論和實務太簡單,但我認為簡單是簡單,卻不是粗略,我們採取這樣的教學模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對得起孩子的。因為這是從人性,從教育的本質出發的。有的人說這種老實大量純讀經的模式,不合乎兒童的自然成長。但什麼樣的模式才合乎兒童的成長,誰知道呢?假如人類從古以來只順著“現實的自然”而發展,恐怕人類就不能存活到今天,即使能存活到今天,也還是生活在野蠻中。人類除了順著“自然”成長之外,還加上了心靈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就深深藏在自然的背後。說自然,那雞鴨貓狗的發展都是合乎自然的,如果人類也只順著自然而發展,那麼人類到今天依然是原始人。人類之所以有所創發,就是因為人類的心靈能體貼深一層的“天地自然”,而不等於天地自然表現的“天地自然”,那才是真正的天地自然之道。


所以,近百年來,全世界許多學說,都提倡要讓孩子順著自然成長,認為孩子懂什麼,我們就教他什麼,孩子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他什麼。而我們讀經的教育,教他許多他不懂的東西,沒給他做功課,是不合時宜的,是不通“人情”的。其實,我們並不是不想讓孩子“懂”,而是“時間換取空間”,我們先用人類最初的幾年時間,把聰明才智和學習能力的基礎打好,慢幾年再做“理解”的教育。這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合天地自然,但天地生人,是不是就要人類走這樣的學習順序,我們這樣的教育安排才是最合乎天地自然的,這誰知道呢?所以,雖然我們一直說讀經教育是本質性的,是世界性的,但它真要推廣到全世界,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輕鬆


現在老實大量而接近純粹的方式,不是為了要比別人高明,而是出自於理之當然,加上包本的檢測,操作容易,成效深遠——一輩子有效,可以讓家長和學堂免除許多憂慮。所以,這種模式大可推廣,因為理論很簡明,一聽就懂,而且只要依法實踐,每一個學堂的教學,都會變得很輕鬆。假如不照這個模式操作的,其教學就比較煩雜,而成效不彰,學堂往往越做越艱難,那是很可惜的。


通過老實大量讀經的孩子來到書院,因為以前讀誦的功底扎實,除了好學之外,一般來看,性情也都相當平正,大概有2/3很快就能上軌道。我不敢要求學堂一定要培養什麼性情平正、智慧高超的苗子,只要能扎實地背誦30萬字,即使本來習性不好的,也不至於太惡劣,因為太惡劣的孩子在學堂也待不下去的,而凡在學堂能待上兩三年,有師友的夾持,有經典的薰陶,必定可以大大地變化其氣質了。所以到文禮書院來的學生在品格上,大體是中等以上。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只要品格在中等以上,又正值青年憤悱之時,就可以鼓舞,可以啟發。所以書院不再用嚴厲的方式管理,更不會用體罰去督促學生。我是要讓學生充分自覺,如果他認為書院的要求原來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內在的心願與外在的要求若合符節,雖然在很多規矩中,他也感到是自由的,這叫“目的王國”,這是我開設文禮書院的理想,也是所有教育本來應該有的理想。


 


讀經典就是讓你幸福


經典是教人幸福的,因為經典教人自覺自治,能自覺自治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朱子解釋“禮”字,說是“天理之節文”,就是天地人生應有的節制 ,這節制不是要人綁手綁腳緊緊張張地過生活,而是人生“本當如此”。能依“本當如此”而行,就是自由的人,因為他“無入而不自得”。經典是教人幸福的,因為經典教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躬自厚”是只要求自己有德待人,“薄責於人”是不要求別人有德待己,這樣就遠離了埋怨,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不就幸福了嗎?現在許多人的所做所為,剛好相反,自己不檢點,專門檢點別人,於是到處不滿,那是很痛苦的,那是自討苦吃啊。經典就在教這個啊,“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是叫你做幸福的人嗎,“君子成人之美”,不是教你做幸福的人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是也是教你做幸福的人嗎?所以讀經典就是讓你幸福,把經典在自己身上行出來,就是幸福,而且帶給世界幸福,這叫有“道”。所以我們教經典就是把這個道傳下去,讓下一代把經典帶著走,在默默中獲得薰陶,將來長大了,漸漸把經典中的道悟出來,行出去。不管到哪一個地方,遇到任何事,都是幸福的。


 


孩子會慢慢長大


雖然現在他還是個孩子,或許還用不上,但我們現在就要給他,別人說什麼,我們都不要管,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會慢慢長大。一般人雖然也號稱在做教育,但他們似乎不知道孩子會長大,這一點是百年來教育的致命傷。一些人總老是問:他懂嗎?他實用嗎?即使我們說破了嘴,也轉不過來,他們是把孩子看死了。我如果要吵架的話,會問一句很不客氣的話,說:“難道孩子活不到二十歲三十歲嗎?為什麼那麼急呢?如果他明年就要死掉,那我們的經典教育是沒有意義的,但如果這個孩子還要活7080年,我們這樣的教育便是有意義,有長遠意義的。”


至於有些學堂開一些“閱讀、理解、作文、才藝”的課程,當做調劑,也不見得不行,合乎所謂“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但希望要有節制,如果開太多,學生心思容易外放,初期看起來,還不覺得,反而好像更懂事了,或用功了,其實,久而久之,心思渙散了,拉拔不起來,就漸漸不喜歡讀經了,於是這輩子讀經的機會就這樣停止了,這是很可惜的,有悖於我們開學堂的初衷。所以,要不要開“閱讀、理解、作文、才藝”的課程?我們要眼光長遠,才能衡量輕重。所以我們如果沒有本事,既教理解又保持讀經,則寧可死心塌地,嚴謹夾持,讓他沒有第二個心念。趁可以夾持的時候,夾持著,等到把經背多了,年齡稍長大了,想要有多少學問都儘管去開去學。


讀書的目的在於“學以致用”,我本來就沒有反對理解和實用,但我是這樣規劃人生歷程的。我們要走的路不是現實的自然之路,而是天地的理想之路,這是生而為人的理想實現之路。天地創造人,可能就是要人這樣地步步實現,不能像雞貓狗一樣,只順著生理的發展,到了時間就要表現。與這個道理相關的,就是書院規定學生不能太早談戀愛,有人說青少年怎麼不可以談戀愛呢?這不是違背人性嗎?是的,違背人性,但那是違背現實的與雞貓狗同等的人性,雞貓狗到了發情期,它就是要去找一個伴來發洩,才可以得到安慰。但人可以把情感推遲,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如果只從自然的表面上看是看不到這一層的。所以有人批評,禁止書院的學生談戀愛是不通人情的,我當然知道,但是他們既然有另外的追求,我們就應該協助他們,讓他們的心思單純。


 


法無定法


程雲楓:還有最後一個小問題,是大家常討論,包括交流會也會討論的,就是“讀書法”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是法無定法,重要的是有一定的遍數。有的人是分出段落,每段先讀個200-300遍,每天分段背誦,最後再連起來包本,這樣做是很有效果的。而有的人是主張從頭到尾讀到底,最後一次性完成包本的,雖然這樣子也很好,但是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完成。


季謙先生:嗯,是的,法無定法,尤其我認為到最後都差不多,差不了幾天。要不然大家試試看,當然歷史不能重演,每個人的資質也不一樣,所以很難下定論。不過如果做長久的觀察,有大量的資料,就可以得出一個大略的結論,我看兩種方式都差不多,所以只看老師怎麼主張了。如果老師很堅定地要用哪一種,學生就照著他做吧,相信都能做出來。最怕的是老師猶豫不定,孩子就會想:我這個辦法好嗎?是不是那個辦法比較好呢?這樣一來,心就亂了。所以,千萬不要有兩三種方法,要保持只有一種。如果不能一個學堂一種,至少一個班一種。不能一個班有好幾種方法,又讓學生自己去選,貌似“多元”、“民主”,其實是亂套,那是不行的。其實,只要老師堅定了,只要學生的遍數到了,你是小段小段連起來,還是整本慢慢來,到最後都一樣。


但是衡量起來,小段地讀背,可以有表現,整本滾讀的方式看起來是比較難的,因為你需要壓制人的功利心。不過,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功利心,孩子的功利心也不會太強烈,整本地念,在默默中,安安穩穩地,像老僧入定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念念念,等待全體成熟的一天,其中也有一番好景象,有一種好鍛練。當然分段背也不一定就是功利,而且短期內孩子就可以熟讀一段,整個學堂也會有一種昂揚奮發的氣象,也很好。


程雲楓:就是要解除恐懼的心理,怕什麼呢?從理上講,是整本讀比較好的,但是整本太長,孩子不容易堅持達到他的遍數。而且因為它太長了,容易分神。我們有一個班整本讀,其他班是依照以前分段的方式。那我發現,整本讀相對而言是比較慢的。所以從理上講是整本讀比較好,這樣沒有功利嘛。但是還是要防範孩子他心思走神。雖然我們相信人性,他是可以安安穩穩地讀的,但因為不能考核,有時候學生會謊報遍數,讀了100遍,他報150遍。我們不是不相信孩子,但是現實就是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覺得一小段一小段比較保險,容易檢查嘛。除了少數一兩個很發奮的,大多數還是不夠自覺的,不自覺的就不能用全本的讀法。


季謙先生:那就方便調配吧,普通的孩子就分段背,特殊的孩子自己有定力的,就讓他整本讀,慢慢地磨,但也要常常關心他,有了這磨的功夫,也是定靜和毅力的訓練。


程雲楓:好,先生有會要開,我們不耽誤,謝謝先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