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賢容眾,任重道遠
——於“七地讀經私塾聯誼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時間:2016年12月19日 地點:北京泰山飯店 主講:王財貴
錄音轉文字:劉麗娟 邵長波 金鑫 李智美 張天琴 李曉敏 李婷 黃詠華
統籌:穆衛紅 修訂:王財貴
謝謝大家,非常高興,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活動。首先,對今天的主題——七個讀經私塾聯誼會的成立,表示恭喜!剛才我有幸來為這新成立的七個聯誼會做揭牌,以及對於首任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從職人員授牌,從一開始到結束,我內心充滿了感動。這些聯誼會的成立時機,或許是來得很早,出乎意料——尤其是還有兩個地方,有的還在籌備,聽說是昨天晚上才籌辦完成,決定今天參加這個儀式——這樣看起來好像來得很早,但是一方面我們覺得來得太遲了!我們已經等待,等待很久了!(掌聲)
不管認為來早或是來遲,其實這只是一個儀式。在我們的心裡面,乃至於在天地之間,這樣的有志者,這樣的私塾,以及私塾之間應該有的聯繫,應該成立這樣的一個社群,即使沒有這樣的名號,沒有這樣的儀式,其實它已經老早就在我們的心中成立了。但是,有這樣的名號和儀式展現出來,也是相當有意義的。剛才我對於每個私塾的牌匾,雖然它只是一個牌匾,當我要揭開它的時候,我內心是非常恭敬的,我也是懷著天地之心,也秉承著聖賢之教,遵照我們一向以來對讀經教育的敬重之意,來揭開這個牌匾(掌聲)。讓它不只是存在在我們心裡面,存在我們的期待中,讓它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讓我們看到了!(掌聲)
我們很高興,因為這件事的成立,讓它出現于世,代表了從內聖到外王理想的展現。不過,內聖和外王這個詞語是不能隨便用的,所以我們“讀經私塾聯誼會”這樣的牌匾是不能隨便頒發,“讀經私塾聯誼會”這樣的名號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如果我們的心中的那一念不是真誠的,不是高明而廣大的,我們是不可以隨便私下造作的。孔子說他自己是“述而不作”,現在,我們這種私塾聯誼會,似乎是一種造作。但這種造作,如果它本於天地之心,本於對人性的讚歎,本于對於文化繼承的誠意,那麼我們讓它不僅存在於心裡面,讓它出現於世,我們把它造作出來。這也是一種述而不作,這種“作”,就是“述”。這種述,就是作。(掌聲)
我們不可以隨意想要表現,不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意見拿出來,更不可以大家糾集在一起,就想要成立一個什麼群體,就想要發表什麼樣的共同主張,就想要影響社會。要知道有所“作”,它必定會產生影響。老子說“覆命曰常,知常曰明”,如果是跟從“常道”而作,才叫作“明”;如果不順著常道而作呢,那就“不知常,妄作”。妄作,只有一個結果,是什麼?(觀眾答:凶)是的,“妄作,凶”。所以我戰戰兢兢揭這個牌,讓這個牌展示出來,我內心有無限沉重之感。我希望不論已經成立的,還是今天成立的,還是將來要成立的各個地方的“讀經私塾聯誼會”,都要有這份敬重之意、敬畏之心。因為如果是個人的所作所為,影響或許還比較小,但一個團體,甚至是用一個省份、一個直轄市的名義而成立群體,大家要知道,這個名號是不能隨便用的,你要擔當得起。當然,在外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並不很正式的鬆散的組織,但由於我們的志向高遠,所以我們也要敬重其事。既然成立了一個地方的私塾聯誼會,就要為這個地方的私塾負起責任,既然是號稱讀經私塾聯誼會,就要以這個聯誼會的名號,要負起責任,為一個地方的讀經宣導和讀經私塾而盡力!(掌聲)
所謂的“讀經私塾”,從古以來,是沒有這種稱號的,這似乎也是我們的“造作”。但是,自古以來沒有這個稱號,並不代表沒有這樣的實質。這樣的實質,其實是東方西方從古以來一種很平常的、歷史很悠久的教育的模式。只是這樣的教學傳統在這一百年來斷絕了。所以我們現在重新興起的時候,用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作“讀經私塾”。本來,不必有“私塾”的稱號的,更不用再加“讀經”兩個字,因為我們所做的,本來就是教育,是基礎的教育。在近代化的體制學校還沒有成立之前,全世界的基礎教育都可以稱為私塾。“私”的意思是指不是官方的,是民間的。為什麼是民間的呢?因為本來基礎教育是每個家庭的事。人類的心靈都有求其長進的願望,而自我並不一定能長進,必須由已經有所長進的人來引導,所以必須要有教育,尤其必須要有基礎教育,把基礎教育做好了,一個人才可以再在這個基礎上往前走。因此,基礎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最古老的時候,只有貴族才能受教育,一般的百姓之家,只是“克紹箕裘”,在各自的家族行業中流轉,這樣的行業流轉,大概只為了解決生活的問題,對於人類的深心大願,人之所以為人的嚮往,是得不到照顧得不到滿足的。中國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把教育推廣出來,叫做“有教無類”——無類的意思,是沒有社會階層的分別,所以不再只是貴族可以受教育。不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想上進,都可以接受教育,這也是我們稱孔子為“至聖先師”的主要原因。順著孔子的願望傳承下來,中國的教育就日漸普及,所有有教育理想的人,所有知道讓孩子受教育的家長,都可以成立這樣的私人教學的場所,這就叫“私塾”。而教學的內容是以人類已有的智慧成就為主,以期待一個從小奠定接受人類高明學問的基礎。
至於教學的方法呢?從古以來,就已經有兩種私塾教育的方法:一種是要預備一個人的生活能力,一種是要一個人成為理想中的人。而要照顧現實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要照顧理想是比較不容易的。因為不論是老師家長,都很容易認為現實很重要,一個孩子對於現實生活知識技能的學習也比較會有興趣。所以,要教現實的內容,那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教理想的內容呢,首先在家長和老師本身,如果對人生沒有長遠的考量,沒有終身的計畫——所謂“百年大計”,沒有為人類千百年的發展來做永恆的努力的心靈,他是不可能教給孩子理想的。何況在兒童當下的日常生活裡,理想並不能及時實現,所以家長跟老師更容易忽略那理想了。更何況在另一方面,認為孩子的學習,因為沒有及時的瞭解跟應用,就比較難以引發他的興趣。尤其所謂的興趣,本來是有深淺層次的,至少大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因為人首先是現實的存在,有生存的需求,去滿足一個人當下的、現實的欲望追求,他顯然比較容易有興趣。如果不能當下有所實用、有所表現,而只是教給他人類應有的學問、應有的理想,對他當下現實的生命來說幾乎是不相干的,就比較沒有興趣。因此,就有很多人還沒有開始教學,就預先這樣想:教孩子理想的東西,孩子一定是不能接受的,一定是沒有興趣的。如果沒有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傳統做維繫,眾人往往就以現實為重了。
但是人類應該還有第二層次的興趣,為什麼叫做第二層次呢? 我們把整個心靈可能的“興趣”畫成一個圓圈的圖像。如果是興趣可分為兩個類型,我們可以從中間用一條線分開為兩邊,一方面是現實的興趣,另外一方面不是現實的興趣。但這條線要怎麼畫?是橫的,還是豎的?那就要取決於那“不是現實的興趣”是什麼興趣,它又與“現實的興趣”有何關係。如果那“不是現實的興趣”與“現實的興趣”是對等的,那條線就要用堅線,而把一個圓分成左右兩邊;但用堅線來畫分,似乎不能如實表達這兩類興趣的關係,這兩類關係應該是橫線,也就是要分為上下兩層。既然教育是對心靈的教導,心靈除了現實的興趣之外,還有沒有另外的興趣?如果我們問一個成年人,問一個為人父母者、為人教師者,我們請他對人類心靈的整體做個考量,引起他心靈的嚮往、合乎他心靈的願望、滿足他心靈的期待——除了現實的滿足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滿足?如果他是一個成熟的人,尤其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一個有相當理想的人,當他靜下心來,不故意抬杠,他一定會重新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他一定會承認,人類的心靈不止對追求現實生活的滿足感興趣,應該還有另外一番興趣。那一種興趣既不屬於現實的,我們把它稱為“超越的興趣”——現實與超越的關係,不是左右橫列的,而是上下縱貫的——那超越的興趣,就發自于人類光明的本性。如果肯認人類有一種超越的興趣,其實就是肯認人類有一種光明而超越的心性,或者說是真正的心性——依孟子,這樣的心性,心是所謂的四端之心,性是所謂的仁義禮智之性,這才是人類真正的心性。
教育的目的既然是要開展人類的本性,而所謂開展本性,其實核心就是開展人性中真正光明的一面。這種真正的心性其實本就深深地含藏在人類的生命裡面,所以我們的教育的主題,並不從外來,而只是向內求。但這種光明的心性含藏很深,所謂“道心惟微”,那超越的“道心”是非常地微小、微弱、微妙、很難把握的。而另外一方面“人心惟危”,這現實的“人心”又非常地危殆、危險、危疑,常會迷失的。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大概就可以從心靈的兩層區別,瞭解人類教育中的所謂“興趣”,也有兩層區別了,也就是出於現實的興趣和出於超越的興趣。
現在的問題就轉到一個關鍵點上:如果承認人類的心性有光明超越的一面,照理來說,這才是人類真實的本性,人類必會對之起一種深度的嚮往,而這個嚮往才是真正的人生興趣所在。不過,從現實上看,一個人,他有沒有以這種的光明的心性之嚮往為他真正的嚮往?有沒有從這種光明的心性出發而成就他了的心性?不管有沒有,每個人都可以馬上自我反省,一個人只要靜下心來,捫心自問,幾乎不能不承認,這是人類永恆而真實的嚮往,一個人除了很容易就有浮淺的、現實的興趣之外,也應該時時會有難得的、深度的、超越的興趣。縱使現在對這兩種興趣並不一定能夠依照它的本質來作為輕重本末的分別,有時候乃至於是顛倒的,也就是在當下的的生命中、在主觀的修養上是顛倒了,但當一個人被問到或者自己反省到,在客觀的立場來講,都會馬上希望把它恢復——這就是成人之所以為“成人”的特質。如果一個人當下能夠自我反省,那麼他的人生馬上歸於定位,這叫作安身立命。(掌聲)
如果沒有這種嚮往的人,應該是自我慚愧的。尤其,這樣的自我反省和成就,是教育這一件事中的關鍵。現在,對一個“成人”,我們且不要求他有所“成就”,只問有沒有那“嚮往”——既然操作教育的家長和老師都是成人,關於教育就有一個問題需要先解答:一個家長、一個老師有沒有這種嚮往呢?如果連嚮往都沒有,他又如何去引導他的孩子學生呢?基礎教育的物件是還沒有成長的年紀,沒有成長的年紀,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性的自我反省能力還不夠,自我展現的經驗還不足。但是一個孩子還沒有展現出這種成就,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他沒有這種嚮往、沒有這種興趣呢?各位,這個問題,就是施行教育的人首先要瞭解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如果不能瞭解,那你怎麼樣去對一個人做教育呢?
要瞭解這個問題,我認為也需要對所謂“人性”有充分的瞭解。說到對人性的瞭解,必需有“全幅”的瞭解,還要有“全程”的瞭解。所謂全幅,是說人類具有現實與超越兩面的人性品質,都是人類的願望所在,但其中有本末輕重上下的分別。如果這樣認定了,我們還要看它怎麼發展出來。如果從人性展現的“成就”上看,那當然是要在人生的歷程中慢慢展現的,也就是必須到了年齡相當成熟以後才有可觀。但如果從嚮往的“興趣”上看,是不是要等到年齡成熟了以後,才能同時具備兩種興趣?
孩子是一個混沌的生命,在這個混沌的生命中,你看到的是什麼?有些時候需要有些智慧,才能夠看到真相。能夠看到真相,或許才能夠給予恰當的引導。一個內心充滿誠懇、仁德的人,在默默之中跟幼小的孩子的生命會有一種感通,他似乎會有一種領悟,領悟到一個孩子生命的可貴處,他才懂得如何去珍惜這個孩子的生命。當然一位家長、老師,要先滿足于一個孩子現實的興趣。不過,如果你深切地感受到這個孩子的生命有非常珍貴的一面,孩子的生命雖然是混沌的,但是一個警覺的家長或老師,在那渾沌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也有默默中的嚮往,甚至孩子這種默默中的嚮往,是比已經被現實所過度牽引的成人還要有一種天地之心,有一種光明的嚮往、光明的追求、光明的興趣。(掌聲)
所以,如何把這種生命的可貴處、真實處保護好,引導出來,是教育的重責大任所在。我們在讀經的理論中,一直強調本末、輕重的問題,我們說如果教了高度的內容,孩子不一定立即懂、不一定立即應用、不一定立即有所表現。不過我們要知道,一般人所要求的“懂”跟“實用”,原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既然在現實生活中要表現的,我們就可以知道那是很容易自己學會的,是不需要費心教的。我們要費心教的是高度的內容,是他不能自己學的。
我們常說:“高度的教會了,低度的就會了”——請各位注意這兩個“會”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假如有人問你,所謂高度的教會了,難道那些高度的教材,他能懂嗎?他能使用嗎?如果被問到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你所謂“高度的教會”了的“會”,只是吸收在他生命中,含藏在他生命中,他可以慢慢地、默默地醞釀,至於其深度的意義,他在當下的現實上是不能完全表現的。但現實上不能完全表現,你就一定說他不懂嗎?他如果懂,懂到什麼程度,這個很難說。而我們說“表現是容易的”,尤其孩子的表現更是容易,因為所謂表現,一來是指在意識中能有清楚的知識,二來是指在生活中能有良好的適應,而兒童的知識和生活都很簡單,他也不必負什麼人生的責任。所以,兒童要學到兒童應有的“理解”和“實用”,是相當簡單的。而到了成年,表面上每一個人都有所表現,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的功業,不就是他的表現了嗎?但是我們對成人的表現,似乎還會加上一個考察的標準,我們會問:“那叫表現嗎?”——什麼意思?就是要問“那有多少意義?”問:“那是合乎人類理想中的表現嗎?”——當這樣問的時候,很多成人會爽然若失。為什麼我們的表現不能合乎我們理想的表現?甚至有人連想這個問題都不曾想過。他或許偶爾會覺得人生有一些苦惱,自己生命常常感覺空虛、迷茫,他對於他身邊的人有所抱怨,對於時代、對於社會,他有所憂心。但是往往都是飄忽而過,不曾經真正地去面對。所以,成人可以說都在表現,但是我們對成人有所要求,會進一步問:他這是真正的表現嗎?而對一個孩子,就著他簡單的日常生活表現,只要不很離譜,他總是令人滿意的。有的家長和老師還會因為看到孩子的純真、活潑、自然而感動,他們說“在孩子身上學習到很多。”因為家長們喪失了這個純真跟自然,老師們也喪失了這一份的渾然與清澈。這種渾然、真實、活潑、自在的表現是現實與理想一起表現的,是整個生命一起表現的。但是,人既然存在在現實中,對現實的事物總是比較有興趣的,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去提點、維護那渾然的背後深藏的那一份光明,這個孩子再過二十年、三十年,當他成年之後,很可能就跟我們自己、我們身邊的人一樣。一想到這裡,我們的教育的責任就來了。我們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你就要考量了。這就是我們讀經教育之所以要提出來的最重要的根據所在。
所以我們說教育根源於人性,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但誰瞭解人性呢?所以我們每一位為人父母、為人師者,一定不可以掉以輕心,你所負擔的是一個新的生命,一個完整的生命,那又是一個很容易走向庸俗,不能夠完成他的深心大願的、一個可能走向或善或惡、或高或低、或光明或黑暗的生命。這個生命體,你如何維護他?如果自己教自己的孩子,責任還比較小,如果你是當老師,你教的是一群孩子,而且這些孩子是一波接著一波,何況是開私塾的堂主,你主持一個學堂,無論多少人,每一個生命就是一個沉重的擔子,你要擔得起啊!(掌聲)
一個生命是一個寶藏,一個生命是人類的一個希望。我們如果容許家長不瞭解,但做老師的怎麼能夠不瞭解呢!如果老師不瞭解,為何還要在整個世界都體制化的教育之下,還要來做私塾的教育呢?你不是因為有自己特別的見識嗎?還是你只是想在人世當中立個好聽的名號,坐在自己感覺尊貴的位置,然後大聲地呼喝,有人稱你為老師、稱你為堂主,以此為滿足——難道是這樣子嗎?相信不是的。所以,我們既然要做這件事,要自覺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很艱苦的事。你在現實的社會當中,在整個世界潮流裡面,你既是個異類,是在社會的邊緣,你幾乎被時代所遺忘。但是,你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你的見識要高遠,你的發心要純正,我們每個想要給孩子讀經的家長,都要好好思考,尤其是學堂老師,學堂堂主,更要擔負起你的責任。
尤其現在私塾又要有聯誼,本來這個發心是很好的,聯誼就是聯合友誼,私塾可以互相交流,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聯誼會有組織,於是就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名號。不過,孟子說“仁者宜在高位”,你的地位越高了,你的影響範圍越大了,不是你的光環越加地閃耀,然後自己就可以顯得更加地尊貴,人家就更加地敬重你——不是!而是你的責任更大了。尤其是在目前來看,所謂的私塾,尤其再縮小範圍來說,讀經私塾,本來是應該像我剛才所說的,是為了負起人性發揚的責任的,要為天地、為人生負起責任的。但是,理想的方向或許一致,不過對於人性的瞭解,對於理論的研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對人生的感受有所不同。所以各個私塾,雖然都以讀經私塾為名,但是各自的做法有一點不同。
現在既然各省成立大範圍的私塾聯誼會,那我要警告各地主持的人,尤其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等這些職務的人,就像剛才所說的,聯誼會的名號、牌匾和職務的聘書,都是很沉重的。你當了這樣子的職務,有名必定要有實,是要實至名歸的。你是不是真的能夠負起一方讀經私塾聯誼的任務?怎麼負起呢?一省內現有私塾有多少?對大家能不能多加關照?如果各個私塾的觀念和教法不一樣,你應當如何面對?我常說我們讀經教育不與任何教育相衝突,因為我們對教育的反省,是反省教育的本質。在本質處,有廣泛的籠罩性,就有廣泛的攝受力。攝受不是歸我掌握,而是要開闊心胸去懷抱這些範圍。剛才有人說,不只是要為自己一省來做服務,他也希望能夠跟其他的省份聯合、交流。甚至不限於本國,也要放眼天下。如果這樣的話,作為一個會長的、副會長的、秘書長的人,要有什麼樣的涵養,你才擔得起這個職務呀!所以剛才我授牌的時候,我是很敬重的,我希望接受的人,也要敬重你這個職務,好好地把事情做好。(掌聲)
二十幾年來,對於讀經推廣的質疑聲、反對聲,甚至辱駡聲,是不斷的。最先是讀經與不讀經之爭,不讀經的人攻擊讀經。再後來呢,有一些也名為讀經,但是所謂不是“老實、大量”,於是有所爭論。最後,對於老實大量讀經的比例的輕重,又有所爭論。又後來,對於學堂管理的態度,也有所爭論。所以從讀經的外部,一直爭論到讀經的內部。各位對這樣的爭論千萬不要灰心,不要有挫折之感。因為這些爭論都是正常的,都是人間應有之事。自從二十幾年前我剛出來推廣讀經的時候,爭論就開始了,各式各樣的爭論,一直不斷,而我也隨著一一地回復。從最早的回復,一直到現在,我都從內心真誠地感謝,而且很敬佩這些提出異議的人。他們為什麼對你提出不同的見解呢?他們的出發心,其實是出於關心孩子、關心教育,也是希望把教育做好、希望把孩子教好的。他們關心教育的熱忱,跟我們是一樣的。他們的表示,他們的用語越加激烈,或許可以顯示出他們的關懷越痛切,所以凡是對於這些有不同的看法的人,我都很敬重他們。對一些用很嚴厲的詞語,來所謂攻擊的人,我對他們更加的敬重,更加的佩服。他們也應該稱為是有良心的人。他們是為教育、為文化、為我們的下一代在做努力的人。(掌聲)
但遺憾的是,我們也在做努力,他們也在做努力,為什麼還要爭吵呢?所以我常說,人間最大的悲劇不是君子與小人之爭,因為君子與小人必定會起爭辯的,所以人間最大的悲劇是君子與君子之爭。而且這個爭,會爭得比小人與小人爭還要厲害,甚至不惜用非常難聽的話,咬牙切齒,還攢拳怒目,攘臂而扔之。為什麼他要這樣呢?因為,他自以為他是君子,君子有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就是自以為正義,自以為是受了聖賢之教,自以為滿腔都是理想,自以為全天下的正義都在他那裡。所以一眼望去,凡與自己不同的,就是不仁不義,就是而且是大不仁大不義,所以他們是出於不得已來批評人,於是他們的批評就表現得很直接,絲毫不假辭色,以為如此才足以證明自己是仁義之士,是聖賢的化身。本來孔子教我們做君子,說:“人不知而不慍”,又說“君子見賢思齊”,如果見不賢呢?要“內自省”。再說,這個君子啊,要“成人之美”。再說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啊。再說“君子要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啊。再說“君子要坦蕩蕩”等等。再最後說一句更總結的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掌聲)
“命”就是“限制”——命有兩個意義,一是承天道之命而來的命,是在道理上說的命,那是“理命”;二是在現實中說的命,是命運的命,那是“氣命”。理命是超越的,無限光明的,它從天而來。天命給萬物之性,也給人以人性,成就人的本質,叫天命之謂性。人既然有這樣的本質,照理應該率循這樣的天命之性而行,所謂“率性之謂道”,這個“道”雖然已經不是天道,而是人道,但人所應遵循的人生之道,本是從天命之性而來,所以人道其實就是天道。人道不能離開天道,這是人的“天命”,是秉承天道而來的命,是道德的根源,是從理上說的命,叫做“理命”。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那個命,是“氣命”,是從陰陽二氣以下說的命,是現實中說的命,那是命運之命。所謂“命運”,就是一個人的主觀生命跟它的客觀環境所產生的,或者順,或者逆,或者如意,或者不如意的種種“限制”。這些限制,不知從何而來,孟子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莫之為,沒有看到作為者,不知道誰在作為,而居然作為出來了,這個叫“天”,也就是“自然”。莫之致,沒有看到推動者,不知誰在推動,而居然背後好像有強大不可抗的力量在推動著,這個叫做“命”,也就是“命運”或“命限”。人生總有命限,環繞在生命周圍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跟生命本身的運作有相順、相逆的作用,或者是讓你如意,或者是讓你挫折,這就是你的“命”。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人生是有限制的,不知道人不能萬事如意,即使是聖賢,也不能萬事如意,即使是一腔理想,也並一定能夠如願。孔子說,你如果不知道這一點,就不是真的君子,就不足以稱為君子。為什麼?因為如果不知道人生有命,便會自以為是,便會強求,遇到不順利的事,就會氣急敗壞,甚至歸罪他人,埋怨老天,走向相反于君子的路。
所以勸你千萬不要認為自已是一個君子,以為你有理想,你有正義感,你有愛心,然後看到別人都不如你的正義,不如你有愛心,於是你就義憤填膺,於是你就頤指氣使,你就想要改變世界。凡是不順你心意的,你就要批評。這種人如果他的學問或社會地位高一點,他就會直接否定別人,再高一點,就會咒駡別人。如果他真有實力,會不惜打倒別人,摧毀別人。而他認為他是在替天行道,因為他有正義,他有愛心,他希望下一代好,他是君子,所以他有權利那樣做,他不眨眼,他沾沾自喜。但是,依孔子之意,那種心態並不是真正的君子心態。君子要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要尊賢,要容眾,既要嘉善,又要矜不能。如果知道對方有所不能,要哀憫他,你見到好要思齊,見不好要內自省。孔子沒有說見不好就要反對、就要排斥、就要咒駡。
以上說一個君子不應該隨便去批評人,現在如果你是被批評者,又當如何?你是否認為:怎麼可以批評我呢?我這麼正義,我這麼有愛心,我正在為教育而努力,我為我們下一代盡多少心血,有誰知道嗎?為什麼還有人反對我,還有人罵我?這時你也義憤填膺,拂袖而起,準備作戰。如果你也如此氣急敗壞,我看,兩方是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你也不是君子,你也不知命。被批評,即使過分的批評,即使無理的批評,這就是你的命,你知道嗎?(掌聲)
對方如果是賢者,你要尊重啊,他如果是一般人,庸俗之輩,你要包容啊,這才叫尊賢而容眾。他如果是善者,你要不吝惜贊許啊,他如果做不到,你要退一步悲憫啊,這才叫嘉善而矜不能啊。一個有愛心的人怎麼會隨便去批評別人呢?一個有真誠的人被別人批評又有什麼關係呢?但是,在無道的社會裡,普遍的風氣是好勝好鬥的,人人都時時站在自己立場想要去批評別人,以打倒別人為樂;人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不願讓別人批評,都受不了別人批評。各位,人間的紛爭就從這裡開始,人間的不幸就從這裡開始。
你不是要傳承文化嗎?你不是要發揚人性嗎?你不是要為教育做努力嗎?所以時時要回歸初心,對你的那一種激情,就會警覺,你就會爽然若失,你就會啞然失笑。所以回歸到初心吧,回歸到超越的光明之中吧!
但是,也不一定不可做批評,只是批評要守批評的“道”。就是不要只做“批評”,而是要做“批判”,所謂“批判”,原來是法官的斷案判決。法官要斷案,要遵守兩大規則:第一個規則,要有明白的瞭解。你要去做調查、做研究,你要去傾聽雙方的說辭、去體貼雙方的意願。所以,我們如果想要討論一些問題,也要先有豐富的知識,對所討論的問題要有比較全面完整的瞭解。第二個規則,要有公正的依據。不可以“自由心證”,好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在法庭上公正的依據就是法律,而在人心靈上的依據就是理性。我們為人處世,發表“見解”,要依照理性而做判斷,才是公正的,才有客觀的意義。所以並不是不可批評,但批評要“批判式”的批評。首先要明白兩方,如果你是當事者,你要明白對方,既知己又知彼;如果你不是當事者,要兩方都明白,所謂“兼聽則明”。進一步,說當事者要明白對方,那時候也要跳出自己,要把自己當做一個外人,當做一個第三者來瞭解雙方,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否則,往往還是“入主出奴”,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找理由而已。大多數的人遇到問題了,首先是替自己找理由,為自己先做了辯護,帶著異樣的眼光來觀察對方,這樣當然也不能夠瞭解對方。所以,所謂瞭解對方,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瞭解對方。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瞭解對方,往往把對方當作“稻草人”了,你所瞭解的對方,只是你認為的對方,不一定是真正的對方。但是,一個人要養成這種客觀的態度,那是很難的,那是一種很大的能力。因此,古人才教我們要謙卑,在你所不瞭解的時候,你不完全瞭解的時候,你不敢肯定是不是真正公正瞭解的時候,你不要隨便作出“評判”,不可以隨便發表“意見”。因為,如果你沒有確信你是基於公正的背景、基於高深的理由,你是不可能作出恰當的評判的,不恰當的批評,不僅是無意義的,甚至往往是有害的。
我一直呼籲,希望讀經的朋友們要談教育,要知道教育是一件大事,不可以隨便有“意見”,一定要訓練自己具有批判的能力,我們都時時要反省自己夠不夠這個格?才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剛愎自用。我們當然不敢說,我們真的能夠有這麼大的能耐去完全瞭解別人,我們也不敢說我自己是立於公正的立場來作評判。但我們可以退一步,先只問自己,我們所作所為合不合天地之道?合不合自己的良心?先這樣問,然後,放開一步,謙卑一點,也允許別人跟我們不一樣。除非你真正地、真真實實地發現對方是不足的、是低俗的——即使他真是不足的、低俗的,你也只能感慨,而沒有指責的權利。甚至你認為對方是惡的、是害人的,因為沒有人賦與你指責的權利,所以你還是沒有權利去指責。所以,每個人先回歸自己吧,先把自己做好再說。你如果真的認為別人是錯誤的,別人是不仁不義的,這個時候,你也先用感慨的方式,默默地期待的方式。你如果是君子,必定“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你終能將他感化。如果你的德不夠大,不能感化對方,你也再沒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別人。(掌聲)
這些道理,都是做人的基本教養,本來是不必再多說的,尤其對我們各位,是不必再多說的。但是呢,我還要重複地說,尤其是對我們各位,因為你是教育工作者,你應該更有理性。你如果自己已經都常常反省,都日漸改善了,也要天天再提醒自己,念茲在茲,要具備這種溫良恭儉讓的美德。我常想,我們所謂讀經界中的人、讀經私塾界中的人,是不是能夠真的把經典領納進來?領納在自己的生命當中?是不是真的能夠把經典的教訓實現出來?如果真能,那每個人就心安理得,而且,你不會隨便去擾亂他人,最多只是輕輕地感慨,深深地期待。我們民族,我們這個社會,由於相互“打倒”的習性難改,已經很辛苦了,已經辛苦幾百年了,我們不要再讓她更辛苦。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念之靈,把自己從相互打倒的深淵中超拔起來,然後,期待我們社會也漸漸從相互打倒的深淵中超拔出來。(掌聲)
今天,我要對所謂我們新成立的這樣的會,這樣的聯誼會,這樣的讀經私塾聯誼會,這些會長、副會長、執行長們,以及所有的私塾堂主們——將來這些位置或許會輪到你來做——總之,每一個人不管你有沒有“在位”,隨時要以寬廣的胸懷來勉勵自己。我們讀經界,我們讀經人要做一種典範——不是有意地要別人來仿效我們,說我是別人的模範,而是人本來就應該這樣做。每一個人都這樣坦蕩、大方、自然,然後體貼、包容,自己把自己做好,對外只是無限地期待,甚至,對外只有讚歎,只有感恩,不再有埋怨不再有責備,好讓我們自己的心靈更平安,讓我們的社會更祥和(鼓掌)。你要勉勵自己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你是一個君子,你一定要做一個不與君子相爭的真正的君子。在你還沒有成就大德的時候,你不要輕易地與你所認為的“小人”相爭,你只有默默地努力。在你的範圍之內,在你自己的天下——你所關懷到的地方,就是你的天下,你一定要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克己復禮,先讓你的天下歸仁,不必急著去求別人的天下都來歸你的仁。(掌聲)
因為道理都在人人的心中,你所做的事如果是合乎人性的,那必是人人嚮往的,那你就不愁沒有人瞭解你。如果目前還很少人瞭解,沒關係,明天會多一點,明天還不夠多,後天會多一點,後天還少人瞭解,一年兩年之後應該可以多些了吧。一年兩年不瞭解,十年二十年可以瞭解吧。十年二十年不瞭解,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可以瞭解吧。一百年兩百年不能瞭解,一千年總可以瞭解吧。(掌聲)尤其是,你不是為了讓誰瞭解,你才這樣做啊。也不是為了推廣到多少人都聽你的話,你才這樣推廣的啊。這本來就是你的本分呐,各位,這是我們的本分呐!(掌聲)
所以,平靜你的心,展開你的容顏,多笑一笑。說不定對方的心靈也跟你一樣平靜而開闊呢,只是因為相互不瞭解。當然,你不必急著求人瞭解,但你要儘量去瞭解人——如果你不瞭解人,那你本身就是不長進的人;如果你急著求人瞭解,就產生不必要的對抗了。你千萬不要說對方都不瞭解我,我何必瞭解他?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應當想像到對方可能也會這麼說。當這個時候,你們怎麼辦?這就“僵持”了啊,各自堅持,就僵在那裡了,世界停止了,死了,“天地閉,賢人隱”。所以,你既然自己希望對方先瞭解你再說,你就應該馬上想到,對方也一定等待著你先瞭解他呢。所以,哪一個人先有智慧,哪一個人就先看清這個道理,哪一個人就先做給對方看,這是一般人都要有的做人的基本禮貌,這叫做“教養”(掌聲)。
何況想要在社會上活動的人,想要產生影響力的人,譬如,你被推舉為一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了,你已經是一個有份位的人,不管這個份位多麼微小,總是比你在自己的家裡、自己的學堂裡負的責任還要更大一點。這個時候,你就不只是像我剛才所說的要有基本的教養了,你有了更高的責任,你就要有更高的情操,你要更涵容。古人所謂“宰相肚裡好撐船”——宰相的肚量是很大的,要不然你不能做宰相,就是你不能夠當秘書長了。所以,秘書長的肚量要大一點,那麼會長要更大,要不然你不能領導你的秘書長。所以,大家要心寬體胖,你把自己的肚子養“胖”一點吧。(眾會心微笑,鼓掌)
我今天這麼囉嗦地講來講去,就講這麼一點沒什麼意思的意思,我是語重心長呐,老婆心切,苦口婆心呐。人呀,可能老了就會嘮叨,希望大家要體諒體諒我這個老人的心。(掌聲)因為我很不忍,很不忍心看到社會上大家都支持讀經了,都在為教育理想而奮鬥的這一群人,大家都自勉于君子了,卻因為自以為是君子,而居然還愁眉苦臉,還怒目相向,還惡口,還相鬥,這我非常不忍。那從誰做起呢?從每一個人,從我們在場每一個人自己先做起。(掌聲)
尤其當上職務的,要發心,要立志,並且希望能夠真的實踐,因為這幾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大概都是某一個私塾的堂主,你的私塾,有你私塾的風格,但你千萬不要用你自己私塾的風格來要求別的學堂。剛才說過,你如果只是一個家長,你可以有你的家教做法,這比較沒有關係,而如果你當一個老師,就要謹慎一點,如果你是一個堂主,更要謹慎,如果從一個堂主當上聯誼會的會長了,那你的心量啊,就要名副其實,有一個省的心量。不過,是不是只有會長才要這樣呢?我也希望,所謂“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當會長,當副會長,秘書長的人要有這樣的心量,每一個私塾會員,雖然現在沒有在位,你也要有這個心量。因為你會有機會,當你將來被大家推舉出來負責任的時候,你才能一下就上手。即使你沒有任何機會出來為大家服務,但剛才說,你的德量有多大,你的天下就有多大,不是你去命令一批人,而是你能夠涵容、關照一批人。所以,每一個會員的任務應該都是一樣的。(掌聲)孟子說:“當今天下,舍我取誰”,每個人都要有這種心胸,當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不是一手拍著你的胸脯,一手按著劍,想要天下人都聽你的號令,“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不是大家都來歸向你,而是你的仁德可以覆蔭你的天下。(掌聲)
以上是講了君子與君子可以不再爭論的道理,以下呢,如果還要實際看看有哪些君子的爭論,我就我所聽到的想到的,列舉一些案例,方便地說一說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決之道。譬如,我們如果把“讀經教育”放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內來思考,它可以說是一種“語文教育”的主張。關於“語文教育”,在現在全世界一般的語文教育系統中,分成四項能力的培養,叫做“聽、說、讀、寫”。依照我的分析,其中的聽跟說,對於本國的母語來說,是不需要太注意,也幾乎不用教的,因為一個人對母語的聽說能力,也就是口音和語法,大概在三歲,就幾乎完成了,所以“聽和說”的能力,不是語文教育的重點。
有人認為“聽”可以不必多訓練,但“說”的訓練很重要啊,這當然重要,一個人需要有發表心得,甚至演講的能力。但是發表心得和演講,這是一般人不學就會的,只是他的心得跟演講,有沒有豐富的內容,和表達得巧妙不巧妙罷了,而豐富和巧妙的能力,最最重要的還是他年紀漸長,而有學問,而有經驗,而有才華。一個年紀漸長,而又有學問,又有才華的人,幾乎不必經過太多的練習,他“說”的能力自然就好起來了。所以,說的能力不必太過教導,要教導的是他的內涵,就是學問。學問來自於哪裡呢?最好是通過“讀和寫”。尤其“寫”也要通過讀,所以這個“讀”啊,是語文教育的關鍵所在。這一百年來,整個世界語文教育所謂的“讀”,是指閱讀。而在我們讀經界呢,讀可分成兩類。一類是誦讀,另一類才是閱讀,而我們是誦讀重於閱讀。所以讀經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語文教育的地方是,一般的語文教育,在“聽說讀寫”這四科中,固然以讀為主,但它的讀是以閱讀為主,誦讀為輔,甚至取消誦讀;而讀經最大的重點固然也是讀,但以誦讀為主,閱讀為輔。
我們對語文教育的重點,如果認識得不夠深切,你是不可能開展“誦讀”的。但說到“閱讀”的重要是人人都知道的,它已經成為近代世界語文教育的主流,甚至是全部教育的主流。哪個國家的閱讀教育做好了,幾乎就可以判定他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因此,我們國家很羡慕閱讀教育成功的國家,常派人到芬蘭、荷蘭等國考察他們的閱讀教育,認為只要中國的閱讀教成功了,教育就改善了。而天下的家長和老師也都認為,如果能夠教出喜歡閱讀的孩子,那該是多麼理想的情況啊!全天下幾乎只有我們所推廣的讀經教育,對於閱讀並不那麼注重——不是我們不注重,是我們有更要注重的教育要做,就是誦讀。我們認為閱讀是次要的,甚至對於“基礎教育”來說,太多的閱讀,對教育是有妨礙的。
即使已經注重誦讀了,基於對讀經教育理論有不同的理解,有關於這一項“讀”的教學,在讀經私塾界還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產生一些爭辯。就是“誦讀”與“閱讀”這兩種模式主從本末關係的爭辯。照我看來,既然已經是以“讀經”為名號了,大體上還是以讀經為主的,只是“閱讀”要不要開出來?要不要也注重?要用多少的比率來教學?有不一樣的看法。
另外,在聽說讀寫四科中“寫”的問題,本來“寫”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書寫,也就是寫字,書寫的教學,古人只有一種方式,就是用毛筆。現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毛筆,一種是硬筆。“寫”還有另外的意思,是指寫作。有關於這個“寫”的教學,首先,要不要寫字?尤其要不要開軟筆字的課?這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開不開毛筆課的爭論還比較小,要不要開硬筆字的課和何時開始寫硬筆字,其爭論就相當大。再來,要不要寫作?這個也有所爭論,只是在私塾裡,寫作教學的爭論還不大,因為寫作畢竟是綜合性的表現,是語文教育比較高端的、可以滯後的學習,所以在基礎教育上比較不急著做要求。但是一個孩子,如果讀經已經好幾年了,甚至年紀也稍長了,然而居然不會寫文章,也有人會擔憂。於是,要不要“寫字”?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什麼時候開始?要用多少的比率來教學?有不一樣的看法。總之,讀經教育在關涉到閱讀跟寫字、寫作,這三個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辯。
再來呢,私塾教育,尤其是大陸的私塾,大部分學生是寄宿的,老師對孩子的性情成長或許會有很大的影響。有人就注意到老師的“素質”及其教學“能力”和管理的“態度”,在這裡也起了爭辯。這個爭辯的爭議很大,是最近以來爭議的核心。目前大概就是以態度為主,其他還有一些小問題,就是所謂的設備問題,包括食宿的品質問題,這個也有人會質疑的。
再來就是有關所謂的“接軌”問題,接軌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他將來和體制學歷接軌問題,第二個是他將來能不能順利適應社會生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也有很多人表示憂慮。甚至有人說,私塾不合體制,就是犯法,犯法就是為惡,為惡就要剔除。——這樣的說法,我們覺得很遺憾,他們似乎把法規跟法律混淆了,所謂法律是有關於道德的底線的規定,這是出於道德的律則。觸犯了法律就是觸犯道德的底線,那就是犯罪,犯罪必須受處治,受懲罰。但是社會上有些“規範”不是道德的規範,而是社會活動運作的規範,比如對教育活動運作的一些規範,叫“教育法規”,不叫“教育法律”。這個法規是給出社會可以共同遵循的教育“模式”,它不屬於道德的範圍,它是可以隨機變化的。所以,教育自古以來有許多模式,即使在現代,也常有教育的“改革”。
教育的本意是要培養下一代,使他的生命達到良好的開展,國家對教育有其一套做法,認為那樣做可以培養好下一代。那一套做法,叫做“教育體制”。譬如什麼時候開始上學?各級學制的年限如何?課程如何?考級辦法如何?等等,讓全國百姓有所遵循,這叫教育的“法規”。但是如果依照教育的本質,教育是要開發人性。那麼開發人性如果不是只有這一種模式,那別的方式應該也可以拿出來做。所以法規不關係到道德問題,它可以有多樣性,只是目前的法規並沒有這麼開放,這“不開放”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況。至於法律呢,法律你很難說:法律應該開放一點,可以這樣做,不這樣做也可以呀。因為對於道德的底線你不能說:我可以守,我不守也可以。但是教育呢,你可以這樣做,這樣做可以開發人性;你可以別樣做,別樣做也可以開發人性,甚至,對於開發人性的功能可能更好,更合乎教育的本質。
我們是以這樣的見識來開設私塾的,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私塾可以說是“非體制”的,但“非體制”並不一定是“反體制”,有人就說成反體制,又認為反體制就是反社會,反國家,這種思考是不合邏輯的。教育體制之訂立,本來是為下一代的教育著想,但是私塾呢,也是為下一代的教育著想啊。如果我們認為私塾適合某些人,或者說讓他更能夠完成教育的本色,那我們來開設私塾,站在道德的立場,反而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因此呀,說開設私塾等同於犯法,這種評判,是混淆了法律與法規的觀念。
我們如何面對這些爭論呢?首先,我們應該都把它看成是有意義的。有些是觀念的混淆,我們可以說清楚,而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比例的問題、本末的問題來處理。它不是“是與非”、“對與錯”的問題,也不是“私塾”跟“非私塾”的標準問題。這是“度”的問題,或是“見識”的問題。有兩種見識:一種是比較純粹的,認為高度就可以涵蓋低度,核心就可以開發週邊,所以專做高度的核心的就好,其他的可以忽略。但有些人認為不是這樣,認為既做了高度的,也要做低度的,既做了核心的,也要做週邊的。譬如,在要不要“閱讀”的問題上,純粹者認為只要讀經,就可以涵蓋閱讀,所以他做“純讀經”。但有的人認為唯讀經是不夠的,還需要解經和閱讀,他們不認為閱讀就是低度的,不認為解經就是週邊的。當遇到這樣不同認識的時候,我都這樣來面對,就是:任何人只要自己時時回歸教育的本質,時時去思考它,思考怎麼做才能夠更合乎教育的原理。只要他思考過了,他有怎樣的認定,他就照著他思考後的認定那樣去做,只要他認為對的,那我們就應該給予尊重,給予讚賞。(掌聲)
甚至有些人以他的經驗——他確實有這樣的經驗——他認為怎麼做才能夠更好地輔助、引發一個生命。他信誓旦旦、振振有詞,也不是假的,他是真誠的,他是真的有那樣經驗的。當然,你有你另外的經驗,你也振振有詞、信誓旦旦。當這樣的時候,我也要提醒大家要回歸那句話:君子不要與君子鬥爭。就是你要想:你這樣看,別人那樣看,你為孩子好,別人也為孩子好。說不定他真的能夠為孩子好,他的好也不亞於你的好。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因為所有所謂的“好”,所達到的成果,都不能夠達到“完滿”的成果。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能達到完滿,完滿只在理想中,只在追求的過程中。凡是世間的“事”必是有利有弊的,所以你不可以認為你的“教法”是最完滿的,它一定會有所不足的。如果都完滿無缺,怎麼有人會來對你“反”思,有人會來指出你的缺點而反對你呢?
但是,指出你缺點的人,他的看法做法難道就是最高標準嗎?他們如果硬要這樣想,告訴各位,你要給予體諒,要給予同情啊。你可以就著他對教育的誠意來體諒他,就著“一個人不是上帝,他不能夠全面地掌握一切事物”來同情他。你體諒他的熱誠,你同情他的不足,這樣,你就把他包容了。希望他也能夠這樣體諒你、同情你、包容你。但是一個人只能叫自己去體諒別人,不能夠期待別人來體諒你。你對別人好,是你的本分,別人對你好,不是他的本分。所以,別人對你不好,那是正常的。所以,不管別人對你好不好,你都要盡自己的本分。總之,你只有義務對別人好,你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對你好。(掌聲)
所以,我奉勸大家,一定要心胸開闊、廓然大公,不要自私。只要心胸開闊、廓然大公、不自私,一切問題就立刻得到解決。有人主張要閱讀,他認為閱讀能夠讓一個孩子的生命有更好的成長,甚至在教學管理上比較方便,甚至能夠讓孩子及早立志;他認為只有純讀經,孩子很痛苦,志氣建立不起來,老師很費心也管不好。而你認為不是,你認為只是純讀經,孩子也好管教,他也很快樂,也很有興趣,這種興趣才是更內在而真實的快樂。你說你明明看到了你的學生的興趣,他說他沒看到!但是他也說他明明看到了他的學生的興趣,但你沒看到。他說他這樣教,學生有興趣,你不可以說:不可能!因為他覺得可能,他也看到案例!世間的事是無窮的複雜,你做不到的,別人或許可以做到,所以你要尊重,要體諒!反過來說,對你自己所做的,你要真誠地去面對你所看到的。難道你所看到你做的都是一片光明,沒有一點陰暗失敗嗎?我看也不儘然,你一定也有某部分現象真是如對方所說的樣子。在你自己,你專門找合乎你風格的成功案例,那對方呢,也專門找合乎他風格的成功案例。當這樣的時候,人間的悲劇就無解了,必定產生鬥爭呐!所以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人生的愚昧與艱難——其實,應該說所有艱難都來自愚昧。
固然我們不能有那麼多的方便善巧來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嗯,儘量!儘量了,有時候都不能照顧得好,何況你不曾儘量。因此,我勸每個學堂都要儘量明白自己的風格,也要體貼、讚賞別人的風格。你收哪樣的學生,自己要漸漸地有所篩選,你的學堂有特色,你的學生也有特色。要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能夠包山包海,面對所有的特色,你一定要有所選擇。要不然你就要增強自己的能力,增強老師的能力,才可能面面俱到,這是很高的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要知道,每一種做法都有它的所長,也有它照顧不及的地方,所以不要在這種問題上再有太多的爭辯。這其中或許真的有客觀上的比較——比較好操作,比較有效果——但是不是必然呢?我看也未必。凡是不必然的,你都不可以以必然的態度去堅決地把持,更不可以必然的態度對別人做堅決地否定。每個人只對自己負責任,你不要替別人著急,天下是天下人的,不是你的。
剛才要大家謙卑,這是做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養,當你有自己的見解的時候,你尤其要謙卑,你也要知道,別人有別人的見解,或許他的見解,也有好處。當有一天,你發現別人見解的好處大於你的時候,你一定要不吝惜自己的習性,不吝惜自己的名聲、利害,你可以改變!這個改變是可以立即改變的,如果你不敢立即改變,也可以慢慢改變。這樣,每個學堂就都在進展中,都在成熟中,都會趨向于更廣大、更高明、更完美的境界。因為他可以關照到生命的其他的特色,乃至於可以照顧所有的特色。所以當一個學堂在起初,只有一種教學觀念,不能照顧所有特色之時,你只能做你自己的,但是一定要開放你的心量去尊重別人。當你能力夠的時候,你可以在同一個學堂中含納各種不同的特色,對不同需要的學生開出因材施教的多種模式。
不過,在最初期,你只能有自己單樣的特色,如果發現這單樣的特色不能適合所有學生的時候,你要慢慢地轉變,如果你一時轉變不過來,你一定要很謙卑,把一些不適應的學生介紹到別的地方去。我們只是對孩子負責任,當有些是你負得起責任的,有些是你負不起責任時,你千萬不要依照你的見解一刀切。所以“讀經私塾聯誼會”的成立,是有許多好處的,因為每個私塾的條件風格不一樣,才可以適應各種需求,甚至有些沒有參加進聯誼會的學堂,你都要把他視為同道,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共成大業!(熱烈掌聲)
如果把問題展開來說,就會發現近年來的一些爭論,都是假問題,根本不成問題。譬如,關於認字、寫字的問題,是不需要爭辯的。因為有些人說:“認字,讀經讀多了就認字啊,怎麼會不認字呢?”而有些人卻說:“讀經十年了,還不認字。”又發生很大的爭辯。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完全公正。據我觀察,90%的孩子,是讀經半年、一年就能認不少字,如果要閱讀,就能開始閱讀。但是還有10%,至少有5%,也就是一百個裡面有六七個,確實是讀了一兩年,會背兩三本書了,對於經典上的文字,還是很模糊的。所以,不能說讀經的孩子個個都認字,但是也不能夠抓住兩三個認字有困難的,就說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所以所謂“君子之爭”的“君子”們啊,有些時候也太過急切了,為了表達自己的見解,他寧可去污蔑別人的見解。我們當然可以同情地說,這是一種誇張修辭法,以顯示一個君子非凡的誠懇。但是誠懇也要注意真相啊,不可以用誠懇做藉口就可以污蔑別人。其實,我們客觀地看,天下本來就有一些孩子對認字是有困難的。
聽說新加坡的前任總理李光耀先生,他就是個閱讀障礙者。有些孩子有閱讀障礙,也有些孩子有認字障礙。不過,依我所知,純讀經就能認字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的,大概在90%以上。對於不認字的孩子呢,我們或許可以等。或許老師跟家長比較急,不能等,對不能等的,只要略施小計,就出效果了。所以學堂裡稍帶教些認字,豈不也是很好嗎?我建議學堂可以每天抽出10分鐘或15分鐘,讓新入學的學生認認字。能認字的,認更多,不能認字的,慢慢也認字了。甚至也讓七八歲以上的孩子寫寫字,如果要教寫字,要注意一下,現在一般學校教寫硬筆字,是沒有盡到責任的。因為寫字,尤其中國人寫字,很注重美感,而這個美感,是因為其中含有生命力,有生命力才有美,那個美才可以流傳。雖然硬筆字不能像毛筆字變化萬千,展現生命的光彩,產生很高的藝術價值,永垂不朽,但是硬筆字也可以帶有生命力、帶有美感的。美感的注入有兩個要領,第一是筆法,筆法要靈活;第二是結構,結構要勻稱。對於一個兒童來講,結構只要求端正就好,而如果筆法是死板的呢,養成習慣之後,這一輩子的寫字就確實不敢恭維了。所以一開始寫字,要注重筆法。筆法其實只要教一兩個星期也就夠了。筆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起落,也就是每一筆劃都要有起筆、走筆、收筆,每一個筆劃都要有三個轉折,所謂一波三折,尤其起筆和收筆是要用勁道的。如果老師能夠稍微提醒一下,縱使小孩寫字的結構還很稚嫩,但是筆筆生動,就有生命力。有些大學生寫字,沒有起收的波折,只是直來直往,那字就顯得很粗糙、幼稚。
體制小學是六歲開始寫字,有些堂主認為六歲太小,不需要,到八歲或十歲再寫,都無所謂。但千萬不要一刀切完全拒絕寫字,也不要一刀切認為非寫字不可。要記得,我們所教的物件是生命體,一個生命是涵容廣大的,生命的成長是慢慢集結的,它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到最後所有的學習也都會回歸到整體,我們只要把握了最重要的經典誦讀,其它我們都認為是附帶。附帶的東西,我們可以以一種“輕重、本末”的比率去把握它的度數,不需要在這裡爭辯。有也好,沒有也好,多也好,少也好,早一點教也好,晚一點教也好,都差不到哪裡去。所以不必咬牙切齒,認為非教認字寫字不可,也不要橫眉豎目,對認字寫字教學完全否定。
同理,對私塾要不要開“解經”、“閱讀”課程,這個問題也可以不必再討論,各行其是就好。然後每個學堂隨時反省,是不是可以再變化。當然,我們如果做了長期的觀察,或許會得出比較可信的教學法,但那需要再過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才可以得出結論。但那時,或許會有客觀的成果出現,或許沒有。為什麼或許會有呢?因為,雖然各自不同都有利弊,但是利弊的比率畢竟是客觀的,有的是利多弊少,有的是弊多利少,所以到最後會有客觀的成果得出驗證。但是為什麼又說到最後可能沒有成果呢?因為每一種方式,都有很多的孩子受教,而這些孩子的根器不一,所以你用每一種方式都可以教出人才,每一種方式下都有不成才的人。到最後,沒有人敢說哪一種是最好、哪一種是最不好。現在只有你自己認為它比較好,你就這樣做。所以要不要閱讀就不要再討論了,只是度的問題,我們放歸給每個人自己去負責吧。
但是我在想,如果完全不閱讀,或許真的太過單純了一點。生命是複雜的,複雜也代表了天地的豐富,所以如果一向不開閱讀的學堂,我勸他今後至少可以開出一種閱讀課程,如果孩子稍長大了,想讀書,可以讓他讀《六五文集》啊!(眾笑,掌聲)《古文觀止》也是可以讀的。甚至我現在計畫編出另外一種模式的讀經本,叫做“簡注讀經本”。什麼叫簡注呢?就是對詞語作簡練的訓詁,如果從古以來,這個字詞,只有一種訓詁,那就用這種訓詁,如果有多種不同的訓詁,那就選一個比較通行的,或是編者認為比較恰當的說法。比如“學而時習之”的那個“學”字,就在“學”字的旁邊或下面用小字注上,如果依照朱熹的注,就是“學者,效也”,效法的效,就寫一個“效”字。但是這個“學”的最基本的意義應該是“學者,覺也”,是覺醒的意思。在我看,“覺”的意思也很深刻,所以可能會注兩個字:“效”跟“覺”。“不亦說乎”的“說”,下麵就注“心中喜悅”。“樂”呢,就是“喜悅表現在外”。“慍”呢,就注“含怒意”——“慍”不是怒啊,是怒氣小小的,只在心中隱含著,還沒發作出來。連這樣的“慍”都不能有,才叫做君子啊。像這樣,讀經本還是大字,注上一些小字,讓一些孩子,尤其是十幾歲以上的孩子,他在讀經的時候,也唯讀原文,但他順便也偶爾有一些訓詁的瞭解。就好像現在“北京推廣中心”出版我所編的讀經本,是繁簡對照——大字是簡體字,在書頁下面附有繁體字,老師不一定要教繁體字,但是學生偶爾看一看,他將來簡繁對照能力就在默默中養成了。
如果簡注的課本編出來了,也要進行謹慎的考查,經過三五年的實踐之後,如果讀簡注的孩子背書的成效比較差,他雖然有一點訓詁的印象,但是書背得比較慢,而唯讀白文課本的人,背得比較快。在這兩種情況比較之下,隨著各個堂主認定要用簡注本還是要用白文本。這樣,讀本開放了,也可以解決一些爭論。我希望有一種教育的觀念能夠“三根普被,十方全收”。(掌聲)
甚至對於英文讀經的教育——因為今年四月在文禮書院開設的國際學校,有一半的教師都是從海外歸國的華僑,他們在海外生活多年,他們原初也都是外文的佼佼者,才能出去的,所以他們的外文能力是相當強的,有些人還教過大學的英文。對於英文讀經的教育,我們現在比較有能力了,有些學堂的孩子已經開始背英文了,是不是可以給這些學堂做一些指導。比如如何讓孩子看到單字,就能夠發音。而旦把發音學得比較標準——雖然發音的標準不是我們吸收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如果能夠同時照顧,也不見得是壞事。
發音的問題如果解決了,還有意義的問題,比如常見的詞彙,是不是也可以在誦讀的時候,稍微有瞭解。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仿照中文讀本的繁簡對照,在書頁上主要是英文,在頁底附以中文——雖然素來有些英文讀本有翻譯,但是翻譯放在書後,有些孩子會去翻看,有些孩子不會,以後把翻譯的文句放在書頁下面,增加讀者對照的機會。老師不用再另外花時間,不必要求學生看翻譯,只擺在那邊,就可以給予機會。第二種辦法是我以前想要做,但不敢做,因為有些人不贊同,就是逐字去注解,等於是訓詁。一個英文字下面就有中文的意思。雖然中外文的文法不同,但把單字的解釋用小字標出來,可以增進識字效果。以前有人是這樣教英文的,也有人反對,莫衷一是,所以這一方面我還要再考量考量。
那麼有關於發音的問題,如果有些學堂沒有正式的英文老師,我想利用“文禮國際學校”的師資舉辦一些培訓,天下每一個私塾派一兩個負責英文讀經的老師來這裡受訓大約一個星期,將來就比較有信心去指導英文讀經了。當然,英文讀經最主要的教法還是聽音訊,但老師受過培訓,可以從旁做些輔助。如果沒有受過英文教學培訓的老師,他只用一般的教學法——就是我們原初所提供的純聽音訊的教學法,也是可以的。因為只是聽聽聽,讀讀讀,能夠背下幾萬字,將來要有發音及翻譯的開發,還是比較容易的,所謂“功不唐捐”,功夫是不會白費的。我儘量提供各種教學模式,讓所有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觀點,依照自己的方便去做,只希望大家和而不同,互相尊重。這是我既往下深入的思考,而又往外普遍的勸導的一種兩面兼顧的用心,希望大家能夠體諒我。(掌聲)
最後有關於管理的問題,就是教學態度寬嚴的問題——話講落實了,就是“體罰”的問題。這裡也有不同的見解,因為不同的情懷,而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其中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要愛孩子。愛是相同的,愛的表現可以不一樣。有時候如果表現得不恰當,固然有妨礙于愛心的傳達,但是如果在一個範圍之內,應該寬嚴都有意義,有沒有體罰都有意義。沒有體罰的人,並不見得愛心就比別人強;有體罰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恨孩子。但是恨孩子的人一定會體罰。從這個觀點看,體罰很容易被誤會。因此有體罰的地方,更要時刻反省,是為了愛而體罰?還是為了恨而體罰?為了愛而體罰,畢竟也要有個度數。
至於完全不體罰的學堂,也要反省,是不是過於寬鬆、放任?而放任對一個孩子的心性和才華的成長並不一定有好處,所以也要小心。大家都希望把學堂辦好,都希望把學生教好,教育共同要秉持的態度是愛。如果是出於愛,我想,管理上也可以容許有各自的風格。如果一個學堂果然把學堂辦好了,把學生教好了,已經可以證明他的方式是有價值的。但即使如此成功,是不是就一定要振臂疾呼,要推廣于全天下呢?我認為你不必這樣,你成功的模式只可以提供給別人參考,別人也只需要當做參考。千萬不要“好為人師”,以為真理都在你那裡,凡是跟自己不一樣的,就互相不滿、互相排斥。
此外,不屬於教學,但與教學密切相關的,還有一點,就是堂主們要儘量讓學堂安定,首先當然堂主的心要安定,心的安定來自於對教育的真誠和對讀經教育理論的深度認識。堂主的心安定了,老師、孩子、家長都會受到你的影響,這也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是理想上說。不過人還有現實的一面,所以在現實上,也要多所關照。要關照家長,關照家長的工作是常跟家長有所溝通,最主要的是鼓勵家長共同研習教育的理論,家校才能同心同德。堂主也要常關照老師的情緒和生活品質,老師是安定學堂最主要的力量,老師安定了,學堂就安定了。而老師的安定,除了對他的心靈的照顧之外,對現實上、情感上要多照顧,尤其在現實上,他的酬勞也要照顧。學堂在初創的時候,或許老師都是親朋好友,大家一起篳路藍縷,共同把學堂從荊棘中建起來,但是後來如果學堂越來越大,穩定了,就要考慮到如何安定老師的生活,所以我希望將來學堂老師的“待遇”,漸漸能夠跟公立的教師相當,這也是安定老師的關鍵點。因為人是理想與現實兩面的存在,當然理想多一點,現實就可以少一點,但是也要知道,這不能長久,所以現實也不可以不去注意,這也是聖人之道。大學“治國平天下”一章就講到如何理財的問題,對於學堂這種小小的地方,也要用治國平天下的態度跟眼光來經營。所謂“經之營之,不日成之”。(掌聲)
以上所講,是我推廣讀經二十三年來,講的最不一樣的一次。(掌聲)
聽眾: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接軌的問題您沒有談到。
先生:是的,謝謝你還記得。接軌問題,剛才提到了一下,因為不很重要,所以沒多講,不過一般人很關心,而一般人只是關心,卻沒有想完全。所以,趁現在這個機會,我再說一下。既然孩子從學校退出來,上了私塾,就代表家長已下定決心跟體制脫軌了,既然脫軌,我看就不要再接軌了——我這樣講,很多人心裡會很慌張,因為社會必定是一個大團體,體制必定是所謂的主流所在。所以有些家長,他的脫軌是暫時的,而且是希望將來更好的接軌。其實我們說開學堂的目的是為了回歸教育的本質,把教育辦好,而教育所要照顧的是多方面的,包括要能順利地接上社會的主流,也唯有接上主流,一個人才才能立於主流,甚至影響主流,所以“接軌”也是應該的。
而接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不接軌,一種是接軌。不接軌也算作接軌,為什麼呢?因為這時說“不接軌”的意思只是不接“畢業證書”的軌,並不是要脫離社會生活的軌,也就是不進小學中學和大學,這種不接體制的方式,目前就是從私塾直接進“書院”。在書院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後,直接進入社會。如果他中途想進學校接軌呢,也可以,從小讀經的孩子,到了二十歲左右,不管他有沒有學籍,不管他學籍到多少——就直接接研究生的軌。(掌聲)
如果本來就想要再進體制學校的人,隨時可以準備接軌。譬如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的年紀,進私塾讀個幾年,再接小學的軌,這是很容易的;或者小學讀完接中學的軌,這也是相當容易的;如果讀到初中,還要接高中的軌,就不大容易;如果高中才來讀經,或從小讀經到高中,想要接大學的軌,就有一些困難了。所以,如果計畫要接軌,就及早,不要到高中才接。一般來說,小學要接小學的軌,大概都很順利。不過,為了免除一些疑慮,堂主接受新生時,要明白詢問家長的意思,問他的孩子要不要接軌。有些家長是一時之間意氣風發,說孩子不接軌了!你不要認定他就真的是如此,他會變化的。但你要告訴家長,當你想要接軌的時候,如果在小學階段,你一定要提前三個月告訴老師,學堂可以輔導這個孩子,把他或一年,或兩年、三年、四年的功課,只要在小學範圍之內,每天最多花兩個小時,大概三個月,就可以把他以前沒有讀的學校功課全都補上來。但如果從小一到六年級都沒上過學,現在要升初中呢,最好留個半年時間補課,才比較可以保證順利接軌。
以前有很多的私塾,因為沒有做這樣的預告,家長臨時把孩子抽走,直接塞到學校裡面去——這種臨時抽走的情況,往往都是家庭中有一個人非常熱心于讓孩子讀私塾,而家族中的其他人都是反對的,孩子在私塾裡越來越長大,他的堅持最後頂不住了,就只好抽出去接軌了。這個孩子臨時被塞到學校裡面去啊,這個原來主張讀私塾的家長,就會被家族罵得狗血淋頭,因為那個孩子的學校功課都不會,考試成績很差,或許是全班最後一名。這個人就被罵了:“你不是說讀經很厲害嗎?你看,這個孩子被你弄壞了吧?”等等,這個家長也非常傷心,整個家庭就亂了,這個孩子也亂了,說不定他真的就接不上軌了。但是,據我所聽到的類似案例,大多數都是第一次考試不好,第二次考試就到中等了,第三次考試就名列前茅了,這種例子多得很。所以,為了接軌不要有“振盪期”,就要事先準備。各位堂主要注意了,這也是維持學堂安定的重要關鍵。作了準備了,皆大歡喜,不會有人懷疑讀經的功效,更不會有人來學堂吵鬧。
我們開私塾的目的,並不一定都要學生脫離體制,都到書院去。開私塾要有教無類,家長有任何的期待,都可以得到滿足。有些學堂是專門為背誦三十萬字而開的,那你就維持你的風格,有些學堂是要求最少讀三年以上才收,這也是你的風格。我都不干涉,本來就不可以干涉別人。
所以接軌,如果小學接初中,要用大約半年作準備;如果到了初中,要接高中,那就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準備。到了高中,我看你就不要再去接高考了,因為準備高考是不很容易的,尤其如果考上了大學,聽說很多大學生都很迷茫,我勸你的孩子不要送到迷茫的群體裡受污染。
所以,如果讀了私塾了,還要接軌,我勸最好都去接研究生。因為研究生是以自己讀書為主,如果有本事,自己就能夠把功課做好,不會浪費時間。那怎麼接研究生呢?在臺灣比較麻煩,但是也有管道,就是先報名“空中大學”,有高中學歷,不必考試就可以申請空中大學,如果沒有高中學歷,就先讀“空中專科”,空專可以跟空大一起修學分,空專畢業之後,修過的空大學分都承認。修學分的主要方法是函授或電視,只要修滿大學的大約一百二十八個學分,就可以領到空中大學的畢業證書,也視同于大學畢業證書,你就可以考研究生,可以考公務員,可以出國等等。
在大陸更方便,你連函授或者是看電視都不需要,你只要自己準備考試,叫“自考”。據說,如果考文科,大概有十二個科目,就是十二本書,各個大學都編出它自考的參考書,你只要讀了這十二本書,每一科都考六十分以上,你就大學畢業了。對於一個讀經的孩子來講,如果他所讀的是文科,可能一年之內就可以大學畢業。但是自考的制度不讓你一年就畢業,所以一年考兩次,每次最多只能報考四科,最快也要考個兩三年,才能完全考完。各大學舉辦“自考”,是鼓勵社會的自學風氣,並不是“放水”,所以要通過考試也有相當難度,但讀經的孩子都是聰明又用功,要畢業應該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尤其我打算開一個“大學自考補習班”,(掌聲)讓讀過幾年經的孩子,想要接軌的,可以來這裡接受幫助,順利地拿到大學畢業資格。當今世界資訊發達,培養人才可以有多種管道,歐美國家對自學的學生特別看重。“自學”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那些考狀元的,哪個是“大學”學校出來的呢?我們以後要發揚這個自學成功的傳統。尤其專科自考是不限年齡的,你可以讀經到十三歲,開始考專科,兩三年就可以把專科考完,再用兩年三年,把大學考完,十八或十九歲就大學畢業了,可以去考研究生了,比一般的大學還要快啊。當然我不鼓勵十三歲就去考,他最好讀經讀多了,解經解多了,閱讀閱多了,真有讀書的興趣了,才去自考。有人說在國內,“大學自考”的畢業證不值錢,但是有了大學畢業證,你可以去考公務員,去考研究生,考上公務員、去考研究生啊,當上了公務員了,研讀碩士博士畢業了,管他自考值錢不值錢。如果出國,世界所謂先進國家,都非常歡迎自學成功的青少年,你用自考的畢業證書去申請外國的學校,是有加分效果的。所以你不要怕有關接軌的問題,如果要接學位的軌,是很容易的。
進一步再問:如果一直讀經,甚至又到書院,根本沒有到社會上歷練,將來能不能跟社會接軌,適應社會生活?有人有這樣的質疑,他們說因為讀經的環境太乾淨了,長期讀經出來的,好像從溫室裡面出來的花朵,是難以在烏七八黑的、相互競爭、相互傾軋的社會中生存的,有人這樣替我們煩惱。其實他是在讚賞我們呐,說讀經的孩子是這樣地純粹,這樣地有德。我想請問:那純粹有德的人難道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嗎?難道社會的互相鬥爭傾軋就一定會排斥那些有德的人嗎?其實我的看法剛好相反,一個鬥爭傾軋的社會,它到處、隨時有一種深深的願望,希望能夠找到正人君子,而從讀經私塾出來的孩子,就是社會的希望。(掌聲)
所以,他怎麼不能夠跟社會接軌呢?這很奇怪對不對?朱子說,“沒有不曉事的聖賢”,沒有不懂事的、愚笨的聖賢。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一個有德者對人都一片誠懇,不先去猜測別人是不是坑我,矇騙我,但是他也不是笨蛋,他能“先覺”,比誰警覺得都快,這樣才是一個君子啊。所以讀經的孩子不是待宰的羔羊,你知道嗎?他還是懂事的君子,懂事的豪傑,甚至懂事的聖賢。(掌聲)
所以接軌的問題,只要各個學堂堂主和老師,事先跟家長說清楚,就不是問題,我一直在提這些觀念,不過有一些家長沒有看到這種資料,他就心有疑慮。現在大家要廣為宣導,讓所有家長放下心中的疑慮,有益於私塾的發展。我們不要譏笑為什麼家長顧慮那麼多,因為一般的社會就是這樣功利地看人看世界的。孩子是他的,他當然會憂心。我們要體諒家長,但是我們一定要安慰他,安慰他要有方法,方法就是要很實在,要落地,要擺出來這麼多方案,給他隨意選。
所以,讀經不一定要背三十萬字,即使背過了三十萬字,也不一定要到文禮書院。天下還有很多類似文禮書院的地方,也在培養人才。讀經三十萬字,可以不接軌,也可以去接軌,而沒讀到三十萬字,也可以去接軌,也可以不接軌。所以,在體制內讀書的孩子只有一條路,接軌接軌接軌,而讀經的孩子反而有比較多的選擇,可以接軌,可以不接軌,可以這時候接,可以那時候接,統統是自由的,所以,讀經的孩子機會是比較大的。(掌聲)
今天,因為我們大家都很親切,我一向把各位讀經的堂主、老師和家長當做家裡的人,今天算作和家人的閒談,講話囉嗦,時間佔用很多,請大家體諒。今天是七個省份的讀經私塾聯誼會成立,我恭喜他們,以前已經有好幾個省份成立了讀經私塾的聯誼會,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地方成立這樣的聯誼會。如果各個學堂,各個家庭,有什麼問題,需要解答幫忙的,你一定不要客氣,這些在地的私塾聯誼會就是大家的家。如果各個私塾聯誼會有問題,你也不要客氣,來找我,或者找文禮書院,這也是大家的家。希望以後,大家親切地相待,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謝謝各位!(熱烈掌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