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萱按:節錄自2004年4月9日 “佛性與般若”課程 前講“必藉妙智解了,發起圓修,故云性雖本爾,藉智起修...故云由修照性、由性發修...”)......任何人去讀聖賢書,不過是靠聖賢書來啟發你自己,你自己內心的本具之德,本具之德來修養你的內在生命。假如是由聖人告訴你一種智慧,然后來修你的德,聖人的智慧怎么能修你的德呢?或者只修一部分嘛。所以你的修養完全從你自性而發,自性全體展現你修行的功能,而這個修行的功能反頭回來把你自性本身一切的德統統顯發出來,最后還是本性自己顯它自己。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落在生命的一步步向前進當中,說你在修你的德,其實無所謂修不修,是性本身自己修它自己,這樣性才能全部修出來嘛,所以全性起修,全修都是為了性,把修都修完了,整個性就顯發出來了。那么這個修從哪里來,還是從性而來。
你看天臺宗也是這樣講,所以天臺宗最接近儒家,儒家最圓滿,所以,你越了解天臺宗,就越了解儒家,你越了解儒家,就越了解儒家是最高明,高明到什么地步呢?高明到那句話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禪宗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嘛。所以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惡不仁”就是放下屠刀嘛,“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惡不仁”就仁嘛,不是嗎?你從反面說惡不仁,你不就放下你的屠刀了嗎?放下屠刀不是明心見性了嗎?就這么快。我是在快的立場上說,它是禪宗,我不是說儒家就是禪宗,不是說孔子就是禪宗,而是說儒家修行之迅速,有這么迅速,就是當下,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一日克己復禮”,“一日”哦,一日其實就是一分一秒,一個剎那的意思,不是說二十四小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不是的,這個一日當然是虛數了。所以一日就是“有朝一日”的意思,“有朝一日”就是有“某一刻”克己復禮了,就天下歸仁。天下都在你的“仁”的含蘊當中。什么意思?就是“一人成佛,九族升天”,一起登法界了,而你一眼看去,“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一眼看去就是這樣,這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而你自己主觀來講,處理一切人事物,統統是以仁德來處理,使眼前的人事物都在仁德的含蘊當中,那么你的人事物是無量,所以無量的人事物都在你仁德的含蘊當中,這叫作“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有的人解的不大好,說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人都來崇拜我,這個解釋比較不好,假如天下人不崇拜你,人不知,就“慍”了嘛,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嘛,“古之學者為己”嘛。孔子對于所有學生,沒有講過像這么樣高明的話,只有對顏淵這樣講,也只有顏淵可以領受這樣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有無限的神秘在里面,無限的深奧在里面。你想想,“一日克己復禮”,你想想這個情況,你全心的誠意,而又“自明誠”,自誠而明是天之道,自明而誠是人之道,到最后呢,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天之道就是人之道。莊子也這樣講啊,“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就是天人兩面,沒有偏頗。所以,自誠明,自明誠,到最后是一,就是一個誠,誠就是明,所以完全坦蕩明白,全體都是精誠達澈,這樣叫誠明。這樣境界上難道不是“天下歸仁”嗎?當然這還稱不上“天下歸仁”,這叫作“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哪,這叫境界。
不過很少有人講儒家這樣的境界,這是對儒家有妨礙的。于是大家都把孔子看成一個迂腐的老頭子。其實孔子不是迂腐的老頭子,你不了解他,不了解圣人,不能夠講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而顏淵能夠領受,這都不簡單啊!這叫高來高去啊,我們不了解的,不了解他們兩個在講些什么。他們兩個在那邊嘰嘰咕咕嘰嘰咕咕,旁邊的人不懂的,我們到現在還聽不懂,(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個是太美妙了,太美妙了!而且他“一日”講得非常好,一日就是期待“有朝一日”,啊太好了,希望你有朝一日也能這樣,你去體會看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而且克己復禮不是要去哪里,千里求知,萬里求藝啊,不是,不是跑出去了,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視聽言動,一日有一個動作克己復禮了,你就感受到天下歸仁的境界,就那么簡單,就那么簡單哦,所以境界不是很遠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