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孩子的天性 --王財貴

孩子喜歡玩是天性,孩子喜歡靜下來學習,也是天性。但,「玩」的欲望,在人性之淺處,所以很容易激動起來,但如果人生只表現這一層,則近於動物。


而「靜」下來學習的願望是在人類心性的深處,所以需要開發才可以出現。可見教育工作之重點,不在助長他的頑心,乃是在啟發他的靜性。


  


玩了以後,一個人的滿足感也淺,或許永不滿足,於是空虛內發,躁動隨之。而靜下來學習以後,盡了真正的天性,一個人的滿足感是很深沉的,我稱為幸福感,那是人生很難得的意境。


空虛與幸福的感覺,兒童只是說不出來,他內在的心靈應是懂得的。但大部份的家長和老師完全沒有這種見識,只見孩子的動物性,只激發他的玩性,如何讓孩子有深度幸福的感受呢?沒有幸福感的孩子,或許就是中學大學生心靈空虛的初始緣由種子。 


再談讀經與閱讀,現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門,都以提倡兒童閱讀為能事,以為學生能閱讀,就是好事。其實,眼界不同,見識自然不同。我常警告讀經的家長老師,不要輕易觸動孩子的閱讀興趣,因為人類自有好奇的天性,所以一個能閱讀的孩子,像發現新世界一樣,他的心是跳蕩的,要一個孩子喜歡閱讀,是太簡單的事了。


  


我把閱讀看成是「玩耍」與「定靜學習」之間的事,閱讀當然比玩有益多了,但其境界還不是很高的,它對人性的開發還不是很深的,所以還是會吸引人的欲望。如果讀經的工夫還沒到一定火候,讀經和閱讀比起來,當然就顯得枯燥乏味多了。最糟糕的是家長和老師以為喜歡閱讀就了不得了,全力支持之。則普天下有幾個孩子夠福氣來多讀經呀! 


家長和老師須知:讀經乃是他閱讀之母,如果一個孩子最初是因讀經而閱讀得好,後來他卻因為喜歡閱讀而不喜歡讀經,豈不是數典忘祖,反噬其母麼?尤其是,讀經的年齡是有限制的,過了一定歲數,就幾乎不能讀了;而閱讀的年齡則是無限的,這時沒讀到的,此生此世隨時都可以讀。而且讀經是愈早愈好,記得愈多愈熟;而閱讀是愈晚愈佳,理解得愈深愈全。 


又,現在兒童所讀的書,對一生的用處是很少的,本來就不須要浪費許多時間心情讀它的。何況如果現在沒有讀,將來想要讀一讀,用很少的時間就讀完它們了。閱讀,大體是知識的學習,知識是死的學問,它永遠在那裏,它不會跑掉,隨時可以抓到它,不管先抓到後抓到,抓到時都一樣。但經典,是活的智慧,是要通過長期醞釀的,才會馨香的,現在不背完它,它是會溜走的呀!將來你縱使努力抓到它了,也只能抓住它的皮毛呀! 


這幾層道理想通了,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還有,孩子愛讀書,可以用讀書“要脅”一下呀,就告訴孩子:你必須讀多少經,才能讀書。 


當然,如何引導,雖取決於父母和老師,但這亦有關乎孩子本命中福氣問題。有福氣的孩子自然生在有見識的家庭,遇到有明道理的老師。如果孩子福氣不夠,想要勸家長和老師如何如何,也是勸不來的。 


奈何!奈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