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讀經夏令營聯誼會第二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主講人:王財貴教授 時間:2012/09/29 地點:北京國際溫泉酒店 文字整理:清和
有關於讀經的社群,有人叫讀經界,讀經界有一些比較太嚴肅了,所以後來就改名叫讀經圈,我們現在都是圈內的人。其實就是我們這一群朋友,也相當散漫的,也就是說有一些朋友到底在哪裡,大家知道,那麼有一些他已經開始做了什麼,做了哪些事,甚至做的很大,我們也不大知道。不過,總之有一些比較互相聯絡常來往的人,所以成為一個讀經圈。
那麼,我們讀經圈內的人,其實有一個很優良的傳統,這個傳統也跟我們所謂的讀經意義是相通的,就是大家都是無私,他的無私首先是表現在他喜歡宣導,他喜歡去告訴人。
有的人是看到別的團隊啊,有些質疑啊,甚至有些學者他還會有一些質疑,說這個讀經推廣的人啊,有時候心底是不同的,他把握到了什麼商機之類的,意思就是說來成就一個事業。那本來啊我就回答說成就事業有什麼關係?我也看到很多人因為沒有收費,但是他辦不下去,你要辦不下去有多少人因此而沒有機會讀經,所以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前幾天啊甚至是我們辦高端培訓會,來的人在會場上應該是對讀經相當有瞭解的人,在會場上還有人問我,說為什麼讀經還要繳錢?我說也可以啊,也可以不收費的,但是也可以收費的,這個完全不要在這個地方著眼,你在這個著眼也就是說你心思停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就跟他說其實你是一個最功利主義的人,因為你的眼睛只看到“公益”兩個字。像這種人不僅是不通人情,也不通義理。這種質疑一直還是有,但是我告訴各位,它永遠都會有!因為有些人確實他認為他很有理想,但是他理想並不通,有理想而理想不通,有些是麻煩的,更麻煩的。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反省了,因為我們所謂推廣讀經的人大體上都有相當高的理想,但是也要想自己啊,你首先要通義理,其次要通人情,這才是真的通。有的人只通義理,把握了義理了,我遇到道了,但是呢在人情世故上不夠的溫柔敦厚,不夠與人和祥相處。如果太和祥,只是和祥放棄了義理,而在人情上和祥,也很容易走入[鄉愿](註:陽貨第十三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啊,難啊,做人難啊。但是我們儘量以誠懇面對我們的理想,來與人相處,大概這樣就沒有大過。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亦可以無大過矣”,沒有大過,已經是了不起的。小過我們不敢說,但是儘量地是沒有大過,總之要一片的誠意,心中一片的光明,然後與人為善。所以孟子說“善莫大於與人為善”,最好的善沒有比與人為善,那個“與”不是跟著人,不是參與的與,但是“於”是讚賞的意思,“吾與點也”那個與,不是我跟著點,而是我贊成點的性情、為人。與人為善就是去讚賞別人的善,像這一種的情懷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們讀經圈其實這些前輩(比較早落實讀經教育的人),其實都可以供後來的模範,因為這幾個前輩這個大家都可以舉出來的,在臺灣有幾個,在大陸有幾個,大家可以數出來的。真的是經過生命的淬煉,他們不僅是一腔理想,其實他們也經歷過許多的艱難,所以他也知道後輩的艱難,你走同樣的路,大體都要經過同樣的困難。有的人運氣比較好早一點通過,有的人或者是個性,或者是環境,他的運比較不好,他比較慢動作,但是必定都要經過,每個人祈禱自己“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不可能的,這個災難早一點過去,就是心中早一些化解,就是化解的能力強,那麼遇到困難就比較容易通過。要不然呢去琢磨去磨練,那麼一方面磨練當然是很辛苦的啦,但是它是有意義的,不過一個人很難把他的所遭受到的曲折、顛簸,把它吸收進來作自己生命的養分,這又是浪費了,浪費了這一種機會讓我們來淬煉自己。所以一個人假如是通達義理,又通達情理,他其實是很容易的,甚至說不是因為容易,而是他是可以的,他一直這樣走下去,他是可以通過困難的,你看這些前輩不是都走出來了嗎?所以我們讀經界的這批人是真的很可愛的,很可敬的。
有的人當然是希望我繼續地普遍地長遠地照顧,其實不大需要,不一定,因為每一個人既然走這種所謂的文化之路、教育之路、義理之路、情理之路,其實在方便的地方互相照顧,這是我們的本願呐。本願的意思不只是我們自己基本的願望,其實也是人生的本願,人生本來就應該如此。
希望我們的推廣讀經的第一要義永遠要記住,宣導,宣導,再宣導,這個比開班還重要。
不過這個宣導我也希望對於理論真的要深入,真的要多研究,然後融會貫通,當然並不一定要依照我所講過的每一句話這樣講。但是千萬要記住:不可以違背了思考的法則,不可以違背人性法則、自然的法則。也就是說你最好不要先講自己那一套,假如你以前有一套,你千萬要拿來比較比較,這個很麻煩的就是。我不是說別人不提我的文章,不按我的講,我不會如此。而是他這樣講,既然給他機會講了,或者說大概影響力比較大,它可以做成碟片到處流傳,既然是你出來講了,你要影響人了,請問你的影響會不會有一些負作用,我們已經在做好事了,為什麼不把它做全?當然我們說我們不是上帝,我也不是聖賢,怎麼把它做全呢?不是盡其可能地做全嘛,那怎麼辦呢?已經有這麼多的理論,這麼多人的經驗,你要去吸取,要去參訪,去學習。
最最重要的一件事,要有誠意,要有分辨的能力,如果沒有誠意連分辨的機會都沒有了,不要說能力了。但是你有誠意了,要有分辨的能力。
這裡有一個秘訣你知道嗎?不是我了不起,但是他們就知道我是經過考量的,我不會隨便亂講,所以他們是先學我,然後不僅是學讀經,他們還學怎麼去思考問題。所以這些人他不僅是自己去說服人,而且他還能夠教導如何去說服人,其實不是說服,而是大家商量,我們不必去說服別人,我們也不去跟人家爭辯,千萬一定要用這種心態。我們不要再做五四那種奮鬥了,那種尖酸刻薄了,那種要打倒誰了,千萬不要再做了,這種工作已經失敗一百年了,不要再做了。——就是一片的誠懇,就是我盡我所能的,你所說的我聽看看,但是我跟你一起思考,帶動大家一起思考,以這種態度你也很快能成就。但有人說我成就比較慢怎麼辦?我還要交代一下你不要這樣想,因為你急切也是功利主義,就是一片誠懇你哪裡會想到我進步快了,我是進步慢了呢,我是講不過別人呢?千萬不要這樣想,這些統統全部地從自己心裡漸漸地洗滌乾淨,所以每個人只對自己負責,“古之學者為己”啊,你是真的是誠懇的,儘量地學習的,儘量地思考的。其實最大的成就都在你身上啊,就是成就你所能成就的最大成就,這已經是天底下最大的成就了,你還要去比什麼呢?所以說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啊,整個國民的心性是要重新調理。
在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在我們這個讀經界裡面尤其需要做表率,天下再也沒有像我們這批人做天下,這麼最難做的工作了,這是天底下最難做的工作。一百年來整個天下,乃至於整個世界,是跟我們唱反調的,不是我們跟他唱反調,他跟我們唱反調,我們唱正調,是最難的。
你願不願意呢?你不願意你就退場,沒有人逼迫你。你願意你就承擔,承擔了不要感歎,你承擔又感歎,你不是叫作什麼呢——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你既不能令,你既不能夠主張他聽你的話,你又不受命,你又不自謙一點聽人家的話,到最後怎麼辦,到最後是沒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喪失了自己,所以你能令,你當然有意志,你的意志可以控制啦。你受命也是我自己願意啊,我接受你的意見啊,我受命啊,人與人之間只有這兩種,你要令,那麼你受命,你既不能令,又不甘願受命,你到底是要做什麼?不知道,這個人生很麻煩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清楚的,清清楚楚,這就合乎我們的本色。
其實這些話都常常講,散落在所有的演講的記錄裡面,那麼我願意跟大家共勉啊。
我也在想我辦中心也是秉承剛才這種的心意,我們都說盡意,盡意就好。我們也會繼續地扶持每一種形式的讀經教學以及讀經活動,乃至於有人辦《弟子規》,我們也讚歎,我們也扶持;有人說國學,也扶持,也沒關係;有人辦短期班也可以;有人辦長期班也可以;有人如果堅持說他一面教讀經一面講解也沒有關係。
不過我們有一個層級的觀念,一層一層,到底哪一層才是比較想要嚮往的理想?有了那一層理想,我們就是目標就定了,目標即在就立於不敗。如果這樣我們就很心安理得,因為假如你認為別人不夠,而你真的是判定他不夠,你是清明的。不過雖然不夠,他還是有意義的,那你更是清明的,所以一定要知道意義並不一定是有全部的意義,對的事對的理論不一定都全部對,這是我常講的話,所以西方的教育也有對的部分,但是並不一定全部對。
五四的那一批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不亂來,但是他們有對的部分,不過並不一定全部對,把他執著於全部對,有些時候不止效果會自我打折扣,乃至於會有反效果,注意啊,這個很重要。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清明他自己,清明不是止於一點得理不饒人,你得理了,你得到最高的,你認為你的把握最高。但是呢你一定要承認各個階層的意義,只是還天下於天下,它有多少意義,我們承認它有多少意義,這叫作判教。所以我們推廣讀經其實背後有根的,有源的,有源頭活水的,那叫作判教的精神,判教是最大方最公正的,但是它也是很嚴格的。
有些時候你拿出很嚴格的態度,別人如果會嚇一跳,你就用溫和的態度,你上下都是可以的,你左右都是可以的,內外也可以的,本末輕重完全掌握,但是通達人情的時候可以放鬆一下了。
有些人認為我們推廣讀經的人呐,就是說太過驕傲了,講話太不客氣了,這種不客氣是非常傷人的,為什麼?因為別人的不客氣他還有辯解的餘地了,我們的不客氣就是一棒打死,為什麼?我們全體通透,你就在我掌握中,孫悟空逃不出如來掌心,這多可怕,所以有些時候你會令人害怕,人在真理面前都會發抖的,所以我們要通人情,溫和一點。
你對家長講話啊可以棒喝就棒喝,你不要每一個都給他棒喝,都給他棒喝他逃走了,你對讀經的推動也不是盡全責的。但是也不可以鄉願,總之道理明白了,智慧是很難的,但是相比之下智慧還是很簡單的,一步到位。你要做事啊,你要站在前面啊,你不是一步到位的,不過這也是一種智慧。所以向高處走是一種智慧,向低處走依然是智慧,你能不能夠上下“上學而下達”,在下學處即是上達,以上達的德來行下達的事,不容易啊。
那當然我們不必要交給每個人這樣的責任,只是鼓舞,大家互相鼓勵、共勉,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這麼好的,所謂“可以共學,未可以適道”。大家都共學啊,大家都很用心啊,你是不是把握了道呢,你是不是願意走向道這一途呢?不一定的,要不信你看看你身邊的朋友,共學的人或許多,適道的人不多了。“可以適道,未可以立”,適了道了,你站得住站不住腳跟,立不容易啊,孔子三十才立,四十才不惑,不惑才立的更穩定。你現在立了,你還有惑,你到最後還是站不住的,所以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權”呢,有人剛才不是說了立,你一講就講到道理,一講就講的很徹底,你是講的很明白,你心裡非常的篤定,但是這還有最後一條,要權呐,所以能夠像我剛才說的這樣通透,這樣子的心量廣大,氣象和平,這種通透已經到了聖賢的階位了,所以是不容易的,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你有這種嚮往時常反省一下,進步會比較快。假如呢連這點嚮往都沒有執著於某一個地方,你執著的境界不夠高,那當然很麻煩,我們就遇到過很多這種麻煩人。你境界很高了,你執著於那個最高的,你也會變成別人的麻煩。
但是既然要我講,我只能講這些,別的不會講,但是我講這些是很重要的,你可知道?
唯有這些通透了,我們各種的事務都可以辦的比較順暢,縱使不順暢,告訴各位天地之間沒有百分之百的如意啦,萬事如意那是你妄想,前輩子也沒有積什麼德,怎麼萬事如意呢?你還是有顛簸的,人還是會有糊塗的時候,而且事情的艱難啊,“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啊,環境不是都是配合你的,所以你只管往前走,遇到困難了一定要重新恢復到本心、本性——初發心。
這個你初發心要包含你將來遇到問題怎麼辦,現在就要立志了,我將來遇到困難我怎麼辦?要不然你的初發心是空的、虛的、吊腳的,所以要踏踏實實,遇到困難就盡我的誠意,然後等待等待。那麼這邊不通走那邊,這時不通等待下一個時期,如果這樣子天下有什麼難事呢?所以我這一次的培訓演講叫作“立於不敗的志與業”,其實就是指這個意思。
人生唯有到這個地步,唯有你有了這一種的心願跟這一種的肯認,也就是說你有這一種的覺醒,你覺醒了,奧,原來理想不是馬上就可以實現的,原來人間紛雜是很艱難的,而我願意去承擔這個艱難,而且不是承擔,本是如此,你就不是承擔。
你如果認為我要頂上去,我一定要做一個什麼,這個赴湯蹈火的典範,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告訴你——你笨!你笨,你什麼拋頭顱灑熱血。本是如此,遭受各種的,你自己能力的不夠是沒有關係的,千萬不要自卑,一個人誠誠懇懇做人為什麼要能力夠呢?誰能力夠了? 夫子也沒有平天下嘛,連國都沒有治嘛,當然我們不能夠用這樣來安慰自己啦,總之我們希望我們學習。
不過,在任何點上遇到任何的問題都會覺得自己不夠,那時候不要自卑,不要沮喪。那環境的複雜有時候錯綜複雜,就剛好這些事情跟那些事情剛好什麼事情湊合在一起,怎麼會這樣子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是禍不單行啊,怎麼會這麼倒楣呢?告訴各位你老早就要預備好了,“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這兵法上這樣說。不要仗著說敵人應該不會來吧,現在正在快開兩會時間,我們釣魚臺可以鬧一鬧,他們不會打吧,你不要無視,你不要喪失敵人不來了,恃吾有以待也,他們老早準備好了,我就不怕你,糟糕了,我們中國糟糕了。
那其實我們也要這樣想,一定人生有很多困難,你不要認為老天會保佑我,不然,但是恃吾有以待也,你老早就要涵養升擴,你老早就要心胸廣大。那你的持續力,我們不用堅持,也不用實踐,我們就用持續,為什麼用持續?源頭活水,盈科而後進,應該老早就應該這樣預定。不這樣預定,有人說“自從遇到王財貴,一切破事都來了”,你一定會遇到你的破事我告訴你,但是呢還是要這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那走過來的時候還是這樣清清爽爽,乾乾淨淨,這才是人格,所以不要討便宜,也不要太恐懼,這個態度啊真好,世界真美。
我們就如如而行,如如而來,如如而去,如如而來叫作如來,如如就本當如此,我就這樣做,如其所如啊,它是這樣我們就這樣,它本當如此,我們的心本當如此,世界本來就如此這麼多艱難。你求世界沒有別的艱難,這叫什麼?這叫妄想,一個人妄想怎麼會是清淨的呢?
好了,講來講去都回頭再講,統統是一樣的。那么我预祝我们这一次的联谊会第二次大会啊成功!
林楊按:
后謙讀經班即將滿十週年,在十週年前夕看到這篇季謙先生的講話,一方面是感恩,一方面是反省。
記得在台灣,第一屆宣導講師培訓的時候,我因為對於讀經的推廣未具有足夠的觀念與信心,結果在讀經教育宣導上屢屢感受到挫折。當時不至於會有灰心的想法,是因為想到走在前頭的王教授一定受到更多的挫折,我們如何與老師想比呢?但是,我也為老師的堅強感到好奇,是什麼力量,讓老師這樣不捨的走下去?於是我問了老師一句話:〔這一路走來,面對那麼多的困難與挫拆,您是怎麼堅持下去的?〕記得其中短短數語,改變我對挫折的想法:
[人生會遇到困難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即然知道它就在前面,你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迎接就是了。你可以抱怨,但抱怨完還是要繼續前進.....你要有本,泉源混混.....有本者如是!]
從那句話之後,於是,在讀經路上便少了唉聲嘆氣,走得陽光多了,今日讀著老師講話的文字,字字句句引起無限的感恩與深刻的反省,希望將來的日子裡,發心永遠如初,一步一步踏實的實踐教育理想。
感恩王教授,深深一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