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知道我的小孩都待在家裡不必到學校去上學時,通常都會以很驚訝的口氣問我:「怎麼可以不去學校呢?」、「學校老師教的科目這麼多,怎麼教啊?」、「太累了吧?好不容易自己帶到3歲了,巴不得趕快把他送去學校,幹麻還要自討苦吃啊!」、「群育怎麼辦?要讓孩子過團體生活才會合群。」、「你教孩子讀經,是讀佛經還是聖經啊?」、「啊?古文喔!我都不會了,怎麼教?」‥‥‥‥,諸如此類的疑問,和我第一次聽到朋友要自己帶著孩子「在家教育」的時候一樣,腦中立刻浮出了一堆大大小小的問號。
在4年前得知,朋友將要自己在家裡教自己的孩子國小的課程(她也是一個餵母奶的全職媽媽),我感到非常驚訝。我知道在國外有許多家庭他們就是實施「在家教育」的,但這倒是第一次聽到,台灣也可以有這種教育辦法。當時我的態度就如同之前所描述的那些疑問者一般,認為政府教育辦的好好的,我何必把學校那一套全搬回家自己教呢?況且教自然科學的時候,又沒辦法做實驗,所以我的孩子就和大部分的孩子一樣,按正常的規定到學校去上學了。
直到2年前的一場演講,讓我對孩子學習方式有了觀念的改變。那是一場由人間福報主辦的講座,請到的主講人是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的王財貴教授,主講的是和兒童讀經教育理念有關的內容,聽完演講之後受到深刻的影響。其實我是一個很懶散的媽媽,也不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任何正式教學的工作。所以一開始,我雖然立刻從家裡的書架上找了一本字體非常小的四書當教材,但是並沒有真正持續的行動,後來經另一友人介紹,在附近的一個佛堂開始了一週一次的讀經課(朋友的孩子也在裡面上課)。可是去上了第一次課之後,感覺那裡的上課方式和整個氣氛並非我想要的,所以第二天一早,就帶著孩子直奔華山書院去旁聽王教授親自授課的讀經班,一個半小時下來,真的深受感動才開始正式每日讀經。而佛堂那裏後來因SARS之故,我們也就不再去上課了。
自己開始帶孩子讀經,是把原來的睡前講故事時間,改成讀經和故事時間參半,漸漸將讀經的時間從半小時延長到一小時,老大的反應還不錯,老二因為還小所以也不太強求。但是不讀經書不知道讀經的好處,才讀兩、三個月,我突然發現哥哥最近變得非常愛看書(他在四歲時就認得許多字,可以自己看書,但是他非常沒耐心,通常是圖畫翻完就不看了),尤其每晚睡前抱著書一本又一本,真的快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了,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平時我們在讀經,弟弟總是在一旁邊聽邊玩(剛滿四歲,卻大字認識不到五個),有一次居然用大學裡的一句話來罵他的哥哥「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只因為哥哥搶了他的東西,而這一句我們尚未唸過,只是從平常播放的CD中聽到,他就不知不覺的記住還把它發揚光大用來罵人。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我們還能夠裝成沒看見嗎?這一切真的都是讀經之後讓我的孩子有所改變啊!
有了以上的經驗,讓我決定要在家教育以外,還有幾點更加促使我下定決心:
1. 覺得孩子去上學之後有些不良的習性會帶回家,而且很難改正。
2. 學校教的東西太簡單不必花那麼多時間學習(開學第一天發下新課本,下午放學回來,晚上孩子就說他都看完了),因為讀經的孩子要學習是相當容易的。如果去學校上學,回家後還有一大堆功課和學習單要做,每天剩下能用來讀經的時間實在太少,而要讀的經典太多,不用多一點時間來讀會來不及。
3. 我在讀經相關的網站(華山書院和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中看到太多鼓勵的例子,除了給我信心之外,也不斷提醒我:孩子的成長是不會等待的。後來我參加了華山書院所辦的-- 華山兒童讀經師資研習會和讀經在家自學親師座談會,讓我親眼看到實例:教育一定要趁早,孩子不會等我們準備好才長大,再蹉跎下去,等孩子13歲就來不及了。
4. 當孩子出生之後我們往往會說: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實施在家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第一步。
當然這麼多申請在家教育的家庭,每一家申請的目的不盡相同。因著個人的經驗關係,像我是餵母奶的,您問我配方奶,我是完全沒概念而且不支持,所以我提供的在家教育相關訊息都是以讀經為主。而我之所以選擇「經典」做在家自學的教材,是因為經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佛經、西方的聖經等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讀經的理由是,從小讓孩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的書」,要求他熟背,暫且不管懂不懂,讓他儲備一些一生受用的好東西。因為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何苦白白浪費孩子的生命呢!或有人會懷疑:讀經既不詮釋古書,單純背誦,效益何在?「讀經,是讓子孩子在無壓力狀態下,以朗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並不著重提前寫字,但大致來說,跟讀一年後,約可認得三千字;二年者,可有一般大學生國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中文系學生的程度;學習後經過十年,將可全然展現教學成果──塑造文質彬彬、平衡思考的文化人。」
所以,要以經典教育作為孩子在家教育的基礎有幾個重點,即是:
1.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 2.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唸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3.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越早開始越好!從胎兒開始更好!
我自己餵了六年多的母奶,現在又自己帶著孩子在家讀經一年多,我常有深刻的體驗:「讀經好比餵母乳」,而且我常會用這樣比喻告訴母奶媽媽,講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像我去醫院或是衛生所做衛教時,一定會告訴參加聚會的媽媽:一定要讓寶寶先學會直接吸吮母乳,之後才能開始使用奶瓶,這樣才不會造成乳頭混淆。因為難的會了,簡單的一定會。我相信這一定也是很多使用過奶瓶的媽媽的心聲。而我們所用的讀經教材也是一般成人覺得艱深的四書五經,英文教的是會話、成語、格言和莎士比亞。大家一定覺得,我們自己都不會念了,怎麼可能叫孩子去念這些呢?但總不會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吃過母奶,或是第一胎的哺乳經驗不是很好,就認為自己餵奶是不可能會成功的,對不對?!所以先教難的,簡單的不必教自己就會了。這樣讀經的理論不正是和餵母奶一樣嗎?
另外幾個讀經的基本概念: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快樂讀經、大量讀經也和我們哺餵母乳的精神相似。及早讀經──越早餵越好;老實讀經──只給母奶這樣食物,不要隨時想用牛奶來替代;快樂讀經──想吃隨時就給寶寶吃;大量讀經──能餵到幾歲就盡量給他。不管孩子讀的結果怎樣,只管讓他一直讀就是了,餵奶時不也是這樣嗎?想吃就吃,不管他吃了之後,是會長一公斤還是只有300公克。而且,就算是哺乳過程很受挫的媽媽,能多餵一天是一天;能多撐過一個月;寶寶的健康底子就更好,當然能餵多久就盡量餵多久。讀經也是,能讀一本算一本,真的不行,唐詩三百首全背起來,一般人也覺得不得了了,當然四書五經全都會了,將來是一輩子受益無窮!這是我個人帶孩子讀經之後,所產生的強烈感覺是:兩者的理論真是不謀而和啊!
實行在家教育有幾個原則:
1.因為在家讀經教育氣氛很自由輕鬆,所以不必有一定的作息時間,隨時可以用功,隨時可以休息。
2.最好常常,甚至全天播放古典音樂作為環境背景。
3.如果數人一起教學,可以混齡教學。每人的讀經與閱讀內容可以不同,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4.讀經的內容以中文為主,擴及雙語,甚至多語。
5.課外讀物,除一般的文字書籍外,包括各種圖書、幻燈、影片以及表演等。內容要多元,人文與科技不可偏食。從兒童讀物開始,慢慢進入「世界經典名作」,真正是一種「博雅教育」。
6.才藝有多樣,琴、棋、書、畫、拳、劍、射、御、樂、舞等皆可。但宜以中國傳統為優先,一來因為不可忘本,二來東方即將與西方並駕齊驅,崇洋者應早回頭了!
讀經好像很不錯,但是大家的心理難免還是會有些疑問:
1.由誰來教?──家長親人自己教或者請一個專門教師,如親自教,基本上須要有一個全職的親人。但是也可以七八個十來個家庭聯合起來請一個老師來帶。
2.家長不是科班教師,學問不足怎麼辦?──基於讀經教育的簡易性,只要督導他反覆讀到會背就好了,不需要講解,則「讀經」方面沒問題。現代圖書和電子科技的輔助,只要供給各種圖書及CD、VCD,則「博覽」方面也沒問題。古人要看一本名著,聽一首名曲都很困難,現在則甚為容易。甚至科學新知的吸收,只供給他自己閱讀即可,看懂就好,看不懂也不須急,更不可以考他,只要鼓勵他多看,看多了自然就會懂,甚至懂得比大人多。所以,老師不須要有學問,也不須什麼專材,只是陪他,鼓勵他,誰不會呢?但這樣就可以出人才!也唯有這樣才可以出人才!
3.「語文科」可以教,「數理科」怎麼辦?──我們相信讀經的效能,包括了思辨的潛能的開發,所以讀經多了,思考力也會提升。又在廣泛閱讀的帶動下,數理能力自然提高。學校的數學和自然課,是不須教的,讓他自己讀課本、參考書,作習題、考卷,就會了,甚至超出水準以上。如果有超出水準的情形,應鼓勵他自己學下去,只要不給壓力,是自己意願所在,學愈前進愈好。但如果孩子還不能自修,趕不上進度,則可以給他一些指導。指導不來,也沒關係(至少不會比在學校學習成績差)。
4.我們希望孩子「德、智、體、群、美」五育健全,讀經縱使能把握德、智育,但美育呢?──美育有鑑賞和技能兩面,而學校教育在這兩方面都沒有成就。其實只要配合讀經教育的理念,施以「音樂讀經」、「美術讀經」,讓孩子聽古典樂、看名畫畫冊,其藝術鑑賞能力必然超過學校教育水準。至於技能方面,則是可有可無的。如果覺得必須有,反正學校也教不出什麼技能,所有有技能的人,都是特別在外面學的,用心的家長,可以給他參加才藝班。
5.至於體育,怎麼辦?──其實孩子的體能,只靠學校的體育也不夠,所以參加不參加學校的體育課,對體能來說沒什麼影響。如今學校的體育,充其量也只有「筋骨皮」的鍛鍊,自己做一般的體適能運動,或跑步爬山,也就差不多了。許多讀經的孩子在外面學游泳或球技,而最理想的是學武術或練瑜珈,那是除了「筋骨皮」之外,兼練「精氣神」的最好體育。
6.那「群育」呢?他不和眾多同學在一起,怎麼學到合群、互助的習慣?他長期一個人,會不會養成孤僻自私的個性呢?──這是一個最常被質疑的問題。其實,「群育」的本質,是要培養一顆善良愉悅而能體諒關懷的心。而這樣的心,不是把大家在集合在一起生活就會有的。且看現在的社會,每個人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我們有良好的群性嗎?大家不孤僻自私了嗎?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和我們一樣從學校「群育」出來,將來會比現在更好嗎?所以,就事論事,我們現在學校的群育是失敗的。要有好的群育,須從文化教養來。而「讀經」正是文化教養的良方,讀經以後,心術純正,樂觀盡責,己立立人,是所謂「敬業樂群」的最好榜樣。將來讀經長大的孩子,在家是好子弟,入學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與人交往是好朋友,結婚以後是好丈夫好妻子,在職是好同事,從政是好官員。這才是「群育」的真正成果。
7.把兒童抓來讀經,不給他「玩」,不是犧牲了他的「童年之樂」嗎?──「玩」固然是兒童天性之一,但如果玩得太多,容易造成性格的缺憾,滑溜浮淺,貽誤終身。其實,兒童也不一定喜歡整天玩,有靜有動,才是最人性化的。讀經,並不是把孩子關在暗房裏,乃是一半玩一半正經,動靜參半的設計。進一步說,所謂「快樂」,不只在「嬉嬉鬧鬧」中才有,有時候,一種進取的成就感,它所帶來的愉快,是很動人的。而這種愉悅,才能造就終身的幸福。
8.現在在家自學,學校功課如果沒做好,升上國中怎麼辦?──問這問題的人,可見對讀經教育還很陌生。首先,讀經,並不一定放棄學校功課,當前只要「老實讀經」,花了許多時間讀經,只用少量時間做功課,其功課還是超前。而且讀經只要讀到十三歲,其功效就可維持一輩子,到了初中高中,以至大學、出社會,其根柢日見暢旺,生生不息。世界上已經有數百萬讀經兒童給您做保證了,凡是讀的愈多,成效愈顯著。愈長大,聰明才智愈發揮,品德性情愈純良。請勿再疑慮了!
教育不應該只剩下智能訓練,然後藉由考試的手段清算出一紙文憑。在家教育以更自主、更有彈性的落實全人教育,因材施教、生活訓練等重要的教育理想。所以實施讀經在家教育可以說是目前最流行的全人教育、全腦開發的開始。它不僅對孩子的個人有幫助,進而對家庭、社會、國家的好處真的是說不盡的。如果無法自行在家教育也不必太懊惱,只要盡量及早讀經可以彌補這個遺憾。
作者介紹:Erica目前為全職媽媽。育有二子,老大9歲、老二6歲,兩個都是純母奶寶寶。推廣哺餵母乳和讀經教育不遺餘力。2005/6/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