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招募愛心志工1~2名

后謙讀經學園招募愛心志工1~2名



條件:喜歡孩子,有高度學習熱忱,對讀經教育高度認同者!


需求:全日(8:00~6:00)


   半日(下午2:00~6:00),


   時間可以再議,但議定後需固定。



志願服務期間:設每一期為三個月,期滿可以再續期。



工作:陪讀及協助孩子的生活照料。


待遇:無給職。有機會成優先成為正職讀經老師。


當讀經志工的好處:


1.藉由陪孩子讀經,同時完成[成人讀經]的學習。


2.長期的陪讀,可在聖人的言語薰陶之中,培養崇高的理想以及


尚的人格。


3.若家中也有孩子,也可以學習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與訣竅。




意洽:0939321205劉老師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從易經談教育~易經第四卦:艮上坎下《山水蒙》-- 啟蒙奮發

我們常常聽到[兒童啟蒙],[啟蒙教育]等等有關教育的名詞。但是,對於[蒙]這個字的意義我們通常並不是很了解。今日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易經第四卦(蒙卦)的白話注解,[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竟然早在三千多年前,便已經為(教育之道)留下深刻的定義,這篇文章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足以讓普羅大眾對教育發以省思。特轉載於此和大家一起學習!




易經六十四卦、第四卦:艮上坎下《山水蒙》-- 啟蒙奮發


▃▃▃


 


 


 ▃


▃▃▃


▃  ▃


 


卦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注解蒙:不明白、愚、幼稚。教育之意。:指啟蒙師。童:被啟蒙者。筮:占問其疑。瀆:冒犯。


【白話】:蒙卦,象徵啟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請教,我有問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沒有禮貌地亂問,則不予回答。利於守正道。


義理】:啟發是好事,但不是我主動去教導別人,而是不懂之人自動求教於我。可是來就教一、二次就夠了,多次就冒犯了。若冒犯了,就不須去理會此人,這立場是對的。


 


卦詞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白話】:"《蒙卦》的卦像是坎(水)下艮(山)上,為山下有泉水之表像,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先必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


此卦,不明之處問其關鍵,繁瑣自思。


 


【卦詞】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ㄊㄨㄛ)()(ㄍㄨˋ);以往吝。


【白話】初六,要進行啟蒙教育,貴在樹立典型,以便防止罪惡發生;如不專心求學,而是急功冒進,將來必然會後悔。


發:啟發。刑人:典型、楷模之人。說:脫。桎梏:刑具,指心靈蒙蔽。


初六陰爻陽位,為小人不明理階段,要啟發其智,先用典型的模範人物來舉例教化才能具體,以洗滌心智,解開心胸。如此做才能有成效,不須苦惱了。


 


【卦詞】《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白話】:用樹立典型的辦法來進行啟蒙教育,是為了確立正確的法度,以便遵循。


此爻,教化以法,以收成效。


 


【卦詞】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注解包蒙:被受教者圍繞。納婦:娶妻。克家:治家。


【白話】:九二,周圍都是上進心很強的蒙童,希望獲得知識,這是很吉利的。如果迎娶新媳婦,也是吉祥的。由於渴望接受教育,上進心很強,所以連孩子們已經能夠治家了。


 


【卦詞】《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白話】:"由於渴望接受教育,上進心很強,所以連孩子們都已經能夠治家了",這是因為剛柔相濟,孩子們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的結果。


此爻,教導人須有齊家之責。


 


【卦詞】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注解勿用:不宜,不可。取:娶。金夫:指九二剛健之男。躬:自己,自身。


【白話】六三,不能娶這樣的女子,她的心目中只有美貌的郎君,不能守禮儀,也難以保住自己的節操,娶這樣的女子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卦詞】《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白話】:"不能娶這個女子",主要是指這個女子的行為是不合乎禮儀的,即這個女子沒有受過良好的啟蒙教育。


此爻,凡事所求要合乎禮節,不可躁進,見異思遷。


 


【卦詞】六四,困蒙,吝。


【白話】六四,人處於困難的境地,不利於接受啟蒙教育,因而孤陋寡聞,結果是不大好的。


六四陰爻,上下又是陰爻相鄰,和初六又無法相應,所以得不到援助。因而受困,煩惱。


 


【卦詞】《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白話】:"人處於困難的境地,不利於接受啟蒙教育",是因為疏遠有真才實學的老師。


此爻,在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是因跳得太快,好高騖遠所致。


 


【卦詞】六五,童蒙,吉。


【白話】六五,蒙童虛心地向老師求教,這是很吉祥的。


六五陰爻陽位處中正,上有上九比鄰,下有九二相應支援,故學習有道。吉利。


 


【卦詞】《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白話】:"蒙童虛心地向老師求教,這是很吉祥的",這是因為蒙童對老師採取了謙遜的態度。蒙童謙遜,則老師樂教,其教育結果自然是比較有效的,當然也是吉祥的。


此爻,有好的環境,又有好的同學,能虛心受教乃人生中的福氣。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白話】上九,啟蒙教育要及早實行,要針對蒙童的缺點,先發治人。不要等到蒙童的問題徹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於未然,事先進行啟蒙教育。


上九爻已到學習之終點,但陽爻陰位,對於學習之價值觀有失,難免自負。如能以温和態度處事,勝過激烈的態度。譬如抵禦外賊比當賊者熟為強?


林楊在此插播一則故事,來說明教育如何防範未然眾所皆知~華陀醫術很厲害,獲得很高的聲望!某天有人稱讚華陀醫術高超,能醫好那麼多疑難雜症,治癒那麼多人,他卻說他的醫術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應該是他大哥,再來是二哥,他卻是最差的,問的人不禁懷疑的問為什麼呢?而且醫術最好的大哥反而沒人聽聞過他的名氣?華陀笑笑地說明原因,大哥教人從一般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在未發生病徵前,就消弭於無形,不會讓身體產生病痛,所以雖然沒名氣但醫術卻是最好的,而二哥,是在身體發生輕微病痛時便察覺到並即時處理,不會讓病痛變的嚴重,而華陀呢?需等到病情嚴重了,需要開刀等等大手術才能將病情治好,病人因為這時候已經病入膏肓而有人可以將他治好,當然會稱讚華陀醫術高超,自然獲得不錯名氣,而人們就錯以為華陀醫術非常厲害了。做教育,便應在教育還沒出問題時,就要把教育的基礎做好了,將來才不致於岐出太多!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白話】:"啟蒙教育要及早實行,要針對蒙童的缺點,先發治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


此爻,學習成長是好事,但不是學過之後來打擊內部及自家人。


 


ø上九爻變為【地水師】,有擊(出征)象,或喻為人師表應以愛心為本,因材施教,因時而升。


臺灣教育家王財貴 “經” 動椰城(2013巡廻演講海口站)

臺灣教育家王財貴經” 動椰城


來源:海南線上教育頻道   時間:2013-06-14 11:24


源地址:http://edu.hainan.net/yaowen/redian/2013/06/14/1421346.shtml


611日上午9時許,海口國興大道海南省圖書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伴隨輕鬆優雅愉悅的經典樂曲,一群身著漢服的讀經少年兒童在舞臺上或揮毫潑墨,或背誦經典,或跳起手語舞蹈。那份端莊神態、童真與可愛,不時博得台下學生家長和嘉賓的陣陣掌聲。由海口孔子學堂等幾家少兒國學中心聯合承辦的“教育的智慧——讀經”公益講座在孩子們的精彩表演中拉開了序幕。


   節目表演完畢,全體起立,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齊誦《大學》的部分章節。隨後,一席漢服夫子裝、滿頭銀髮的王財貴教授走上演講台,他拱起雙手,向在座聽眾深深作揖,現場一陣熱烈掌聲,大家用三鞠躬回應教授。


   在隨後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台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讀經教育理論結合中華古今教育的智慧娓娓道來。


 


   培養天才並不難


   王教授認為,孩子在胎兒時期先天就可以是天才。而現代孩子之所以沒有被培養成天才,是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其實掌握了教育的規律,培養天才並不難。培養天才只需要最豐富最優雅的聲音、古典音樂和經典誦讀,要讓3歲內讓孩子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就可以實現。


   古代教育用半年時間可以完成現代教育6年時間的識字量。事實證明,讀經教育完全可以12歲後,1天學完一年級的數學課程,半年學完一到六年級的其他課程,將孩子培養成天才和大才。


   “教育如開車,方向錯誤或偏差,即使再努力也很難成功,可能會精神抖擻地走向失敗。把握好道理,人人都可以成為教育家,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所謂大道至簡。”王財貴說。


 


   教育基礎是語文人文教育從讀經


   教育到底為了什麼?教育的本來面目,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王財貴說,其實教育的問題並不複雜,只要基於“人性”。而這裡,必須有一種“洞見全體”的智慧,見到人類本來就應有其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之學習,又應有其雅化、深化的人文智慧之學習。無論任何學科教學,都應該按照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而施行,才合乎人性發展規律。


   王財貴說,教育核心的就語文的教育,高度的語文可以涵蓋低度的知識。語文能力要用高度的語文知識來引領。而有高度智慧的文言文經典則增進人的聰明和智慧。王財貴曾經問過很多家長“知道孩子在讀什麼嗎?”家長說:“怎麼不知道?我天天在輔導孩子功課。”問為什麼做這些功課,家長說是學校規定的;去學校問老師為什麼要教這些功課,老師回答是校長讓教的。再去問校長……如此往復無答案。不是說教這些內容不行,但作為對孩子未來負責的老師好家長,是否應該先問下自己:“教這些行不行?應該教什麼給孩子?”


   生活技能易學,人文智慧難得。人文智慧又關乎一個人的品德心性、人生態度。對此苦惱的家長不少。王財貴建議,人文習得從讀經開始。所謂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內涵,古代的聖賢都是大教育家,讀聖賢之書,就是回歸人性,他還推薦世界上的經典,如名曲、名畫,都可以成為培養孩童人文智慧的好教材。


   綜觀中國近代史,大師級別的人物都是與大量閱讀背誦大量的文言文有關。語文教育的失敗就是教育的失敗。語文基礎不好,將導致學習能力不強,知識量不夠,不聰明。


 


   王財貴“數理讀經”構想


   “數理”和“讀經”兩個詞彙放在一起,確實格格不入。王財貴說,讀經教育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也非我一人的突發奇想,而是自己長期反省、充分考察古今中外是非對錯並結合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感悟,讀經理論僅有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本性,即“該怎麼教,就怎麼教”,也就是要遵循規律。這種理想不僅可以使用中國,也可以適應國外,不僅可以使用語文教學,也可應用到其他科目上。大量事實證明,讀經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在王財貴“數理讀經”的構想中,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化”成績好,而不是“數理化”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高速公路網,才能讓汽車飛馳,而非放了很多汽車便可跑出高速公路。在人生的整個教育歷程中,尤其在13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該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撥弄,而是讓語文和藝術等訊息大量存儲,“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教育應把握13歲前的最佳時期


   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因為時間是單向度的,人的生命在時間中順流而走。人類的一些基本能力,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這是所謂的“學習關鍵期”,錯過了時機,可能造成學習的障礙,往往終身補救不及。


   王財貴提出,孩子13歲以前是讀經的最佳時期。13歲以前,是“輸入”的年齡。在這個年齡以前的孩子,對經典知識的積累重在記憶、儲藏、醞釀;到了13歲以後,孩子通常才會“輸出”,體現為理解、創造等表現。因此,在孩子最好的讀經年華中,家長最好不要錯過時機,通過在家裡誦讀、上讀經學校、在社區開展誦讀活動等方式,為孩子創造誦讀經典的條件。


   孩子何時開始讀經為宜?王財貴說,“當一個生命可以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是可以進行經典教育的時候。他認為,孩子學習經典,從胎教開始不為過。胎兒“讀”經”,可以發揮其聽覺;准媽媽們多從經典音樂、經典朗誦作品中取材,而不是那些流行音樂。


   如家裡有人懷孕,可準備兩架CD機,一架用來聽古典音樂,一架用來聽經典誦讀,王財貴用已經被廣為認可的胎教理論告訴聽眾,孩子越小,吸收越是全方位,胎兒聽經典,可以將這些記憶放入潛意識中,成為一輩子的人格背景,或許,優雅和聰慧就在這時埋下種子。


   王教授建議,幼稚園從早到晚應不間斷播放經典音樂,誦讀經典。小學階段可每節打上課鈴之後拿出10分鐘來讀經。讀經不是增加師生的學習壓力,而是減輕學習壓力。因為讀經有助於增進兒童的聰明,培養學生的性情。作為一名好的語文老師,教育好孩子讀經,其他的內容就可以輕鬆隨便地教了。


 


   讀經須老實、大量,不需懂


   在講堂上,王教授為家長們解答了關於孩子讀經的諸多疑惑。在讀經與理解方面,王財貴認為,讓孩子誦讀經典不必追問“讀懂了沒”?只要孩子能夠嘴動舌動,讀經的意義就體現了,千萬不要孩子寫讀經心得。而關於讀經的方法,他強調一定要早讀經,越早越好;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反復讀經、次數越多越好;老實讀經,越老實越好。孩子讀經的原則是:只求熟讀,不求甚解。通過1年背誦3萬字的經典,可增進腦神經的發展,孩子的性情就會有好的發展並變得越來越聰明。13歲內的孩子通過35年的大量反復的閱讀,可整本背誦多部經典,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可理解。經典背誦的越多,人生大廈的基礎就越牢,將來生髮的智慧就越多。


   有家長問低齡孩子誦讀經典,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種學習方法是否科學?王財貴說,不必苛求孩子“讀懂”。隨著對經典知識記憶、儲藏、醞釀的加深,自然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由簡單的“輸入“到”輸出“的過程;當然,那通常是13歲以後的事。


   有家長認為,有些長句的文章,孩子讀不了,所以就教短句,譬如《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的童蒙書,王財貴強調中國孩子讀的第一本書應該是《論語》。讀了《論語》,所有的蒙書就可以自己讀,對於幼小的孩子,如果不能讀長句,可以把長句分解成短句教孩子。又有些家長認為,經典著作多是文言文,孩子難以吸收,因而只能找一些白話文作品給孩子讀;王財貴說,家長的誤區在於,用自己的眼光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如學習白話文,在當下語言環境中,孩子“順理成章”就能學會,不需要家長去強調。學習文言文亦如此,多聽多讀,久而久之,順理成章就學會了。不趁幼小年少多讀多背文言文,可能一輩子難讀文言文。不會讀文言文就很難瞭解中國文化,稱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讀書人”。


   為解決少兒讀經的理解問題,前年起,王財貴在北京設立文禮書院。能背誦20字萬中文經典和10萬字外文經典的讀經少年可來書院開始逐字逐句逐篇解經。“經過幾年深度學習,他們就可以博覽群書。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思想,文禮書院培養的將是深諳本末、輕重、內外、上下的君子和文化大才。”王財貴說。


 


《論語》為首推國學經典


   “所謂經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內涵,古代的聖賢都是大教育家,讀聖賢之書,就是回歸人性。若不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孩子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後就培養不出真正的大才。”王財貴說。


   “中華文明幾千年,書海浩瀚,門派眾多。誦讀經典,怎樣選擇經典著作?先聽兒歌,唐詩三百首,還是“三百千”?針對部分家長在選擇經典上的迷惑,王財貴的給出的答案是是“取法乎上”。教授首先推薦的是“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經典,不怕重複,因其中蘊含著聖賢的人生智慧,意義深遠。“四書”中,建議先從《論語》入手,再是《孟子》《大學》和《中庸》,其次是《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再其次是古文、唐詩、宋詞、元曲;至於“三百千”不教也罷,因為一個讀經的孩子可自己學習。


   “我建議每個中國人,不管大人小孩、甚至老人,真想讀書、瞭解先人的智慧,體驗聖人的境界,想修身養性,有一番長進,就應該從經典開始,而經典就應該從《論語》開始。”對於琅琅上口的唐詩宋詞,或是短句又有韻腳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著作,王財貴則認為,孩子能誦讀“四書”的話,這些已不是難事;故讓孩子讀經,先從《論語》入手。有這種見識的人可謂壁立千仞、高屋建瓴。


 


   讀經理論讓椰城家長受益匪淺


   一位幼稚園長聽課後表示,回去要通過《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書法、器樂等傳統文化教學,弘揚傳統文化、涵養人文情懷,為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服務,真正把現在應試教育與傳統經典結合起來。王財貴認為他講得這樣苦口婆心,這位園長還是沒能把握他教育理論的精髓,但“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從蒙學書讀起,已經是進了一小步,也算進步了。


   講課現場還來了一些與國學有淵源的人。海南三源精舍居士符濤先生堪稱王教授粉絲,教授一走下講臺束,他就圍了上去,希望能和教授有張合影。等了很久,終於在記者的幫忙下如願意以償。“我很早就看過王教授的講課的光碟,還專門買了國學聽讀機。其實,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使是惡人亦是如此。”符先生說:“就像王教授所說,讀經典,能夠得到內心的平靜,更多的是學到一種做人的態度,應先學做人,再學知識。希望社會上有更多家長讓孩子從小讀經從中汲取聖賢智慧和善德能量,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如今他不僅在開車時全程播放經典誦讀CD,還感召身邊的親戚朋友孩子讀經。


   從事經絡養生的廣西籍八零後母親劉女士,聽說王教授來瓊演講的消息後,專門為自己放了半天假。抱著19個月的寶寶來聽課,教授的淵博學問、通俗易懂的講解,更堅定了送孩子進學堂的信念。孩子父親楊先生說,幾年前瞭解到經典對寶寶早教影響的道理就進行胎教。為培養讀經寶寶,特意花費數千元買兩台國學聽讀機,每天為寶寶播放中英文經典。夫妻倆每天帶領孩子讀經。寶寶語言發育和性情明顯比周圍孩子要好的多。雖然孩子還不到兩歲,在日常自言自語中,常聽到他念出《弟子規》、《大學》的隻言片語。“3歲後,一定要選家好的國學堂,讓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讀經兒童。”楊先生堅定語氣中流露著幾份喜悅。


   朱女士之子在海口一家知名的小學上一年級,每晚都要為孩子輔導功課並在作業本上簽名,受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經常帶回一些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課外書,尤其是喜歡玩遊戲機,有時寫作業也不夠專心,做事缺少定力。儘管也曾經參加過國學特訓營,但還是不敢把孩子從體制內的學校送到國學堂,每每想起對孩子的教育,她的心情就像孩子背的書包一樣沉重。王教授的報告使她豁然開朗:“原來教育如此簡單,讓孩子大量背誦經典遍是最好的教育啊。從暑假開始,要正式讓孩子參加國學讀經班,家長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不能再走傳統教育的老路了。”


   周小雲是海南本土讀經的家長代表。十幾年前,王教授北師大《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讓她內心受到強烈觸動,下決心要將孩子通過讀經成為人才。對王教授讀經理念的高度認同,使她的成為海南國學堂的首批學員。周女士說,她家族中一共有六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剛2歲。受王教授讀經理論的影響,幾年來,她感召家族中所有孩子走進國學堂一起讀經。“當時,連國學堂堂主的子女,僅有4個學生。如今,四年過去了,12歲的孩子已經將20多萬字的聖賢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詩經》《老子》《莊子》裝進了大腦,孩子也將把《禮記》《春秋》《尚書》背會。”周女士說:“聽說建千年文禮書院的消息後,我很興奮,希望並相信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能經過考核篩選成為其中的一員。”


   “孩子光讀經不到體制內的學校上學,數學怎麼辦?是否會與同齡人格格不入?”面對記者的疑惑。周女士說:“以9歲的孩子為例,通過兩三年的學習,他腦子裡已經裝了十多萬字的經典,並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我幾乎沒有管過孩子的學習,都是他自己自覺學。三年級數學都是他自學完成的,根本不需要教。孩子讀了這麼多的聖賢經典,不僅沒有別人想像的迂腐寒酸味,且變得通情達理。最明顯的是不像同齡的孩子那樣浮躁,定力很足,做事專注。面對公共場合所表現出的從容與淡定,有時候讓大人都不能比。”


 


教育如治病,應從源頭抓


   王財貴講了一則故事:戰國時代有名醫扁鵲,一天魏王問扁鵲:“你這麼有名,應該是天下第一名醫。”扁鵲搖搖頭,魏王好奇:““難道有比你更好的大夫嗎?”扁鵲說:“我大哥是天下第一,我二哥是天下第二,我充其量只不過是第三。”魏王又問:“但為何你大哥、二哥沒你有名?”扁鵲說:“我大哥在病人還沒患病之前,就提醒人家了,所以他籍籍無名;我二哥是病人出現小病時,就使用推拿、針灸等方法把小病治好了,所以他只是在鄉間有點小名氣;很多人找到我時,是已臥病不起,我就下重藥,去頑疾,結果我就成了天下名醫。”隨後王財貴直指主題:“我們的教育,應該像扁鵲的大哥治病,還沒出現病灶,就把問題解決了”。


   “教育就像治病,要從源頭抓起。誦讀聖賢經典,回歸教育原點。”王財貴說:“知曉教育的源頭,這並不只是專家要研究的事,而是每個家長的眼前事。生了孩子的人,能不管嗎?王財貴有些激動,手順勢往台下一掃:不能一批“大糊塗”,帶出一批“小糊塗”啊,否則世界就是一塌糊塗!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王財貴說:“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聖人,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學貫中西,但是如不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孩子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後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有福氣的孩子才能讀經,有見識的家長才會有意識讓孩子讀經。事實上,孩子走向社會後有才華和品德才有更好的機會,而學歷僅僅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


   如今,喜歡甚至迷戀網路遊戲與電視,成為社會上兒童青少年的通病。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過慣了衣來順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好卻不懂得感恩,對父母和長輩缺少應有的恭敬,對老師缺少尊重,對人待物不夠真誠,做事缺少應有的專注並缺少禮儀規範。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攀升,各種違法現象層出不窮。是什麼原因導致?兒童青少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這是一個擺在學校、家長面前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聽了王教授的報告,發現現行的教育國學的方法剛好顛倒。因經典文化智慧與科學教育的順序剛好事相反的。它不需要理解與記憶達到同步,先大量背誦記憶、後理解的理念,是對當下西式教育界的顛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科研王琴玉說:“教育兒童學國學、讀經典,最重要的是培養對生活的健康態度。經典教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師友。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經典的核心教育目標。說到底,中國以儒學為主的古代教育,就是“如何做一個人”的人格教育,包括如何對待他人和自己,而這些對生活的態度,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知名學者、海大教授章汝對王財貴讀經理論高度認同。她說,孩子教育要從胎教開始,讀經寶寶、讀經少年背誦經典等於在大腦裡種下了智慧的種子,紮下國學經典的根。其實,不僅僅是兒童青少年要大量讀經,成人讀經也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讀經可讓人體悟為人之道,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美麗的中國夢和海南夢的實現,需要美的心靈塑造,而美的心靈塑造需要優秀的聖賢經典。


   以改造培養監獄囚犯而聞名全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海南省司法廳原副廳長兼監獄管理局局長張發說,現在國內青少年之所以出現太多的問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重要一點就是因為學校、家長把孩子成績、分數、升學率作為考核學生的最高標準,使得德育教育缺失,文化教養太過蒼白,缺少聖賢的智慧導致。他建議小學應恢復讀經的傳統。將讀經融入到教學中,按照王教授的讀經理論,小學生每節上課前5分鐘到10分鐘讀經,一年下來就可以背誦上萬字。讀經生髮的智慧便一輩子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王財貴說,誦讀經典,就是為孩子儲備生命的“地下水”,為了有一天,這些聖賢的智慧能夠澆灌他們的生命,讓其優雅而有深度,讓他們的生命之花綻放,璀璨奪目。


 


   全民讀經實現中國夢


   王財貴說,有一個法門,可以讓人面對聖賢,那就是誦讀經典。如果是成年人,想要提高語文能力、吸收古人智慧、學習自我安身立命之道,依然可以讀經。所以,他近年提倡“全民讀經·論語一百”就是建議任何一個人把《論語》讀一百遍,唯讀原文,不必看注解,《論語》讀了一百遍自有領悟,《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巧言令色,鮮矣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文句簡潔,智慧高深,可以終身受用的教導。如果你去讀《論語》,讀到契合的地方,你會感動,有人讀了還會痛哭流涕、手舞足蹈,這是因為你遇到了你真實的生命,這就是漂亮的讀書法。甚至能夠脫胎換骨,曾經有人告訴我,兩個夫妻都要離婚了,但是讀了《論語》,就和好如初了。


   “一個人把任何一部經典讀一百遍,就會感動自己。但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讀。先把原文讀熟了,想做專家再讀注解。讀注解時就會有“古人先得我心”之喜,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王財貴說:“長期以來,讓‘全民讀經’一直是我的夢。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夢,是民族夢,也是人類的夢。宣導的‘全民讀經’正是在實現著這個夢,這是一個簡單易行而影響深遠的偉大的文化系統工程。天下人一起做天下事,復興民族文化就從這裡開始,從學習‘論語一百’開始。”


   “我希望三到五年之內,中國14億人口中,如有一半人讀過《論語》,則中國夢就容易實現了。”王財貴很鄭重地說。


文武結合 一張一弛


   讀經與武術相得益彰。西方體育為運動,而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對身體做教育。外練皮肉骨,內練精氣神,預防百病,固本培元,延年益壽。孩子小的時間學八段錦、易筋經,蹲牆功等對五臟六腑。圖為海口少林文武學校的學生在表演拳術。


 


   誦讀經典 熏修心性


   當學生身著漢服端身正坐誦讀經典時,良好的心性和專注力也就慢慢地養成。圖為海口孔子學堂的學生在誦讀《中庸》。


 


   童蒙養正,聖功也。


   誦讀經典用經典音樂對孩子進行熏修,讓孩子在讀經中快樂成長,是讀經學堂的一大特色。圖為海口孔子學堂的兒童在誦讀《三字經》。


 


   高雅藝術經典演繹


   古箏,書法,經典,音樂同時表演,構成一幅立體的畫。圖為海口賢德學堂的學生在背誦《論語》。


 


   臺灣教育家椰城受追捧


   海南省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台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讀經教育理論傾情奉獻給海南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王財貴教授在北京2013第一屆讀經宣導講師培訓會講話摘要

季謙先生在(大陸地區)首期讀經宣導講師培訓會講話摘要 


     2013418日下午(大陸地區)讀經教育第一期宣導講師培訓學員報到,晚上相見歡,在北京溫泉國際酒店四樓會議室。



相見歡致辭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時間:2013/04/18


   地點:北京溫泉國際酒店   


   我每到一個學堂都會問老師:你們在這個學堂裡面教學是越教越有問題,越教越煩亂呢?還是越教越感覺到心中愉快,然後越感覺到與兒童同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是前者呢那一定是教錯了,如果是後者呢那一定是教對了。大部分的地方都跟我說:他們是屬於後者,越教越輕鬆愉快,感覺幸福,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他也很快就會打烊了。那麼,我們當然希望大家的學堂都辦的很好。 


   這一次我們號稱第一屆的宣導講師的培訓,我在公開信裡面已經講的很清楚。那麼,其實這一次參加的人大部分都是長期以來自己教自己孩子,自己進一步或者開學堂,大部分是這樣,也有少部分呢是我們知道他有宣導的熱誠跟能力,剛剛有幾位的發言我們就可以感受出來。 


   不管是久習還是初學,這個《六祖壇經》六祖說,這個經典上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所以這一次如果來的有所謂的前輩、老將,也有的是新手,但是我看大家同樣的都有這顆心——就是希望把我們所知道的這種令人越教育越感到輕鬆愉快幸福的這種教育的觀念,用最好的方式,用最快速的方式傳播,這就是我們辦宣導講師的意義。 


   會有三天的時間,一開始我們的相見歡就真的表現了我們讀經的本色,就是歡心的鼓舞的愉快的,我非常高興。 


   我每次跟讀經的朋友在一起,我都非常高興,每一次看到孩子在讀經,我都會不禁流淚(先生哽咽落淚),這是人間之至美,不做是我們對不起自己! 


   所以我們在座各位是我推廣讀經二十年來,可以說是最親近的人了。那麼我們這是第一屆,確實是意義不一樣,當然以後我們還會繼續再辦下去,但是這是第一屆確實是一個典範,我們希望這一次大家都非常愉快,我們以下的時間有大部分的時間是留給各位作分享,這個分享除了像剛才這樣相見的自我介紹分享之外,最主要的是分享你在讀經教學的過程,在推廣當中所有的經驗、所有的甘苦,那麼或許你會有一些問題,那我們都很開放的,隨時任何人都可以跟他討論,互相地協助。 


   我們這一次辦培訓會的另外的一個重大的意思啊,希望大家在這裡是相見歡,大家要多交朋友。以前是朋友的,然後更加地進一步地深交;以前不是的,希望大家都是相見如故,這個會留下美好的回憶。 


   總之,我們都是一家人,謝謝各位!(眾鼓掌)



學員分享總評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時間:2013/04/19


   地點:北京溫泉國際酒店   


   今天很高興,這個從一開始講就講的很好,接著一路上都講的很好,這個沒有講不好的,凡是從誠意出發,而且是講讀經就沒有講不好的。(眾鼓掌) 


   所以我們說要做宣導人,其實這個如果真知讀經之理啊,他本來自己就一定會催促自己去讀經,而且他一定會催促自己對他的最親近的人。 


   如果有孩子就自己教自己孩子,如果他有親戚的孩子,他一定會教他親戚的孩子,所以他一定想要做一個教師,或者是在家庭中業餘的他就真的去教讀經班。那麼,在有機會的時候他會去開私塾做堂主,然後再有機會他一定會宣導讀經。 


   這個宣導是隨時都在宣導,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不宣導都不行,因為這跟你的生命是同一個品質,你的生命追求真理,這就是真理,所以你是自己覺得你有義務,你不容自已就去推動。 


   我們這個在座今天一二十朋友他們也都呈現這個意思,我相信明天我們還有這麼多的時間,明天繼續講的人也一定都會讓人感受到這種心情,我們非常高興,我今晚就說到這裡。(眾鼓掌) 


  
       
與在謙北京論語讀書會同學座談摘要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時間:2013/04/20


   地點:北京溫泉國際酒店   


   我以前在大學上課的時候啊,我每一次都講真話,尤其到大一的學生上課,我都說,我最喜歡上你們大一的課程,因為你們最有希望,希望你們這次不要讓我失望。 


   確實所謂的新生啊,新生就是剛進來的學生叫新生,我們孩子剛剛出生也叫新生嘛,凡是新生都是代表希望。 


   那麼,《易經》的複卦就是代表希望之卦。那麼,複卦就是初爻是陽爻,上面有五個陰爻,五個陰爻也可以說五個陰爻壓著它,但是也可以說它是漸次地一步一步地陽氣也會一直發展,然後把五個陰爻全部地變成陽爻,從複卦一直走到乾卦,這是一個理想的歷程。不過呢人很難依照理想一步一步地開拓,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有這個期待。 


   那一個小孩子呢,他剛出生的孩子嬰兒,它當然不可能有這個期待。其實在他的內心裡面啊應該有這個期待的,但是作為一個初生的生命,他不可能自己瞭解他自己的期待,於是這個期待要父母來擔當。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啊,幾乎所有的父母對一個初生兒都充滿著期待,所以這個時候自己不能期待,但是世間有人幫他期待。所以有人就說,這個上帝非常的慈悲,孩子要離開上帝的時候啊,上帝就跟他說,你別怕,你去吧,我已經在人間安排了我的助手來照顧你。所以這個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的上帝、第一任的老師。 


   不過這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沒有真的想辦法,讓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呢?我們可以從許許多多的人間各種例子看到並沒有,那麼其實違背了上帝的期待。 


   到了像大學生這個年紀呢,他已經十八歲了,在法律上算作成熟的人,那麼這個時候還需不需要父母、老師來幫你作期待呢?其實父母、老師都還願意幫你作期待,不過許多的年青人已經不屑于父母、老師給他的期待,或許父母、老師給他的期待不是真正的人生的期待。 


   但是一個大學生十八歲了能不能自己作期待,這是很可疑的,尤其是他從小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他一路發展起來並不是那麼樣順當,於是十八歲的年青人也是一片茫然。那麼父母親、師長的期待或許你不滿意,你不屑一顧,或許他們真的沒有客觀的真實的期待,他們不是真實的,他們的期待可能是庸俗的、虛幻的,於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自己負起責任。 


   那麼,要叫一個年青人剛剛是成熟的人,他怎麼自我期待呢?這也是人間很不負責任,很艱難的。我們的社會給予一個年青人這麼大的包袱、這麼大的一個責任,其實也不大應該,因為我們並沒有從小教他,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每一個人要自己反省自己。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大學生都超過十五歲了,有沒有立志?你的立志是志於什麼?其實孔子所志於的學就是“志於道”,不是一般的學,因為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所以“志於道”就是所謂的志於學,因為“志於學”所學的是道,於是他才能夠“三十而立”,立於什麼?立於道中。 


   “四十而不惑”,就是不惑於道,與道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知此道從天而來,此道是人生的本然,而且又知道此道在人間並不一定非常順利地能夠完成,這就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兩個意思:一個是知天之所命,一個是知要實踐是要跟命運奮鬥的。 


   “六十而耳順”這個就是通達一切。 


   “七十從心所欲”就是絕對的自在。為什麼“從心所欲”?為什麼到最後會“從心所欲”?這是從十五歲就規定了,從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確立了這個“從心所欲”的目的,所以孔子為什麼可以作為我們的模範?因為他從人生一開始有自覺,從青春期開始,所謂青春是一個生命的一種昂揚的時代,要在這個地方有憤悱,才能夠接受聖賢、接受經典的啟發。 


   那麼已經十八歲了,甚至已經大二、大三了,這個人是要有你自己來決定,因此我們有這個大學生的《論語》的讀書會,這是給大家一個很好的機會。 


   ……總之,在這個地方是愉快的、是充實的、是飽滿的,而且是自由的、自在的。……很多人都這樣講,說看看我就好,不知道我有什麼好看的。(眾笑,眾鼓掌) 


   ……尤其是我們夏令營希望有志者,你如果還沒有參加過“論語一百”可以參加,如果參加過了有志者可以協助我們來做輔導員,或做志願者,來做一個服務,這樣子我們才盡了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從讀經受益,我們希望把讀經推廣出去,有機會我們要服務。謝謝各位!(眾鼓掌) 


  
  
學員分享總評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時間:2013/04/21


   地點:北京溫泉國際酒店   


  昨天晚上要結束的時候要我說兩句話,因為昨天晚上已經晚了,那其實要說的今天也是一樣。聽了大家的發言,確實首先是我曾經說過,要宣導第一要有學問,第二要有經驗,第三要有真誠。但是沒有學問的人,他可以有經驗,沒有經驗的人可以有真誠,雖然沒有學問的經驗也不可靠,但是呢沒有學問跟經驗的真誠永遠是可靠的,所以真誠永遠是可靠的,至少大家都是真誠的,而且有的人講的確實是以真誠來動人啦,大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都講的非常好。 


  我們這個培訓啊號稱是培訓,其實最主要的是讓大家互相地聯誼,這已經達到培訓的目的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樣的教育是很難像一般的教育集團,他們設計的一種教育的模型,甚至細節都設計好了,教案都設計好了,每個人照這樣做,如果這樣就不是經典了,要不然為什麼古來的經典一部經講不完,講二千多年,那麼多人講,因為它是活潑的。但是這個活潑如珠走盤,不能超出盤之外,那麼我們大家大概都已經默默中自覺的不自覺的有這個共識,所以我們一講起來,每個人都心有戚戚焉。 


  確實尤其是今天早上趙伯毅啊孟丹梅啊跟謝委員啊都有一些比較進一步的反省,除了自己的經驗之外他還反省,對整體性的反省,這個都非常好,尤其是謝委員說的,說我們要有一份謙卑,這當然謙卑也包涵在誠意之內,所以誠意的發揚有兩類:一種是直道而行,這個叫“先天而天弗違”啦;一類呢誠意一發他必須要照顧人情,因為要開外王事業,要有菩薩精神嘛,菩薩就慈悲,這一種就叫“後天而奉天時”,你在這個時代中,在整個事件中你要順應它,叫隨順,一般說隨順眾生,有的人也弄錯了。以為隨順就是我比較偉大,我現在隨順你,如果這樣想還是高傲的,所以要貼近要踏實,那麼自己也融入在這個情境當中,當然這是有修養。 


  但是我相信一個有誠意的人,他走著走著首先他如果太高傲,像孟丹梅說她以前太高了,久而久之,大家也會發現她不是自大是急切,雖然這個急切啊會害事、誤事。不過呢一個人不能那樣完美,所以我就勸剛剛接觸讀經的人,確實每個人都有這個時段,或許延長比較久,或許比較短就超過了,就或許是比較外向一點、比較內向一點,內向一點表現的就比較少,但心裡面是比較急的,這是第一步叫作截斷眾流,然後以後呢蓋天蓋地,最後要隨波逐流。所以一向我都不勉強的,我也都默默地等待,所以趙伯毅說我都是太過“鄉願”,其實也是誤會了我!(先生哈哈笑,眾笑)所以說我什麼都說都好都好,明明發現缺點也不講,這難道是缺點嗎? 


  一個人急切剛聽到這個道理的時候,他想要說天下最偉大的道理就在這裡了,他急切,那這就是缺點嗎?難道要用最後的隨波逐流來跟他講你不可以截斷中流嗎?你沒有截斷中流你怎麼可以蓋天蓋地?你沒有“興於詩”怎麼可以“立於禮”,然後再“成于樂”?所以這話叫我怎麼講呢?所以我都叫大家看書,學問深時是意氣平啊,或許教法有各種。 


  其實我自己也不敢說我在教人、我可以指導人,我一向都沒有這個想法,我就是在學校裡面教書,確實是以前是學生來了是跟我修學分嘛,其實我對學生都還算很客氣的,雖然有時候會罵學生,但是這個罵不是我高傲地然後說你是我的學生我要罵你,我是站在真理、站在一個道理這個地方,你為什麼不來接受,你為什麼不憤悱,站在這個地方罵學生。那麼當然啦,或許有些人也希望我對各位也這樣,但是我都把各位當朋友,我連我教的大學生都把他當作類似是朋友,何況對各位呢?!各位年紀也都比較大了,有的也都有很多經驗了,大家都在這種洪流滾滾的時代裡面都有一份的覺醒,我都覺得很難得,甚至我有時候很敬佩各位啊,真的很敬佩各位,是一種出自我真心的尊敬,我是尊敬你,並不是你是跟著我走。 


  所以昨天謝委員她跟我開玩笑說,大家的報告我看起來好像把我當“教主”,我說你不要隨便亂講,我不可以當教主,因為儒家的學問裡面沒有教主,每個人自己自主,所以這個事情怎麼處理可能個性吧,因為我的個性就比較屬於不喜歡為人師,所以“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句話對我來講我也是深深反省,而且我自己反省,哎,我好像比較少這種缺點,反正有人責備我你為什麼不當我的老師?(先生呵呵笑,眾笑)我就有一點為難,這是我的個性,所以其實在座當中(就是今天我們的在座裡面)我是最內向的啦!(眾笑,眾鼓掌)最想隱居的是我!(眾笑) 


  你看我雖然沒有寫一些詩,但是我會作對,我有文學氣質啦你要知道,我會寫書法,我喜歡讀書,我會喜歡去散步,聽到蟲鳴鳥叫我就滿心地喜悅,我看到湖光山色就像柳宗元說的與天地彌合,我真有這種感受,從年輕時候開始,因為我是鄉下人,所以我是最適合隱居的,我天天就是想要去隱居,其實你要知道告訴你一個秘密:我開書院就是為了我自己要去隱居!(先生哈哈笑,眾笑,眾鼓掌)所以我天天找一個所謂山清水秀、世外桃源,當然也是,所以我天天在夢想夢想。 


  但是我什麼時候能夠去隱居呢?我是不是真的會去隱居起來呢?這個孔子說:“我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所以在這個時刻我還是會主動出去走一走,當時這跟我們的宣導講師培訓啊好像有一點衝突,你看我們辦完宣導講師培訓,再過一個禮拜我就要去全國巡迴,趙伯毅才會說我像是有毛病一樣。你看我辦完宣導講師不是讓大家去宣導嗎?那我又要自己出去,是,我也覺得自己有一點矛盾啊,所以我出去巡迴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少了,因為大家,確實我都很鼓舞大家。但是有些時候是不得已,因為人間有些時候不講道理的,他們說:“我們辦了一個大型演講,我們一定要請到王某人來。”我說:“我可以給你介紹別人去,他講的比我好。”他們都認為我在謙虛,其實不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大家講的比我好。為什麼?因為理論是那麼簡單,而且我只有講理論,而理論那麼簡單,你當然能講理論。而這個在實務上在你的一種激情上,而且在地方性上,你都是很切合的,比我切合,所以一般人的這種觀念啊確實是不對的,但是很難打破,所以有些時候我要出去一下。 


  但是我就想我這一次的巡迴的意義就不大一樣,以前我是走過去一陣風過去了,至於撒下的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我是不管的,管不著的,這也是我內向的性格之一啊(眾笑),我一直往前走,所以我很喜歡泰戈爾的那一句詩,我一看就相應,說只管往前走吧,不要采拾路畔的花朵來保持,一路上花兒自會繼續地開放。(眾鼓掌) 


  你走著走著撒了許多的種,有的已經發芽,他們或許需要你照顧,但是我不是不照顧,因為路途還很遙遠,我不能夠天下人都照顧,我都損他,你如果要長,你就好好自己長,這是要交給他自己或是他的家人或是交給他的地方,意思是我們辦這個宣導講師培訓是——我去撒種子,你來照顧,一方面。一方面請你在你的當地那裡撒種子,那麼有這麼多人去撒種子,一定是比我撒的多,而成功的機會也比我多。 


  所以有的甚至我們的宣導員前幾天還跟我說,就是他參加了我們這個宣導員培訓,他當時宣導員他還不上道,為什麼?他跟我說:“請問老師有空到我們那裡宣導。”我說:“你不是宣導講師了嗎?你就去宣導啊。”說:“我們的功力不夠啊。”我說:“請問你的功力是我的幾層?”他說我的功力可能是老師的三層。那三層好啦,我們這裡六十個,六十個乘以零點三多少?十八倍。所以大家合起來是我的十八倍,請問你要等我去,還是大家合起來。而且你在當地我十年才去一次,你一年就可以講十次,你是一百倍,你怎麼不這樣子看呢?所以像這樣子來計算你就知道了,因此我們各位宣導員的責任是很重大的,因為我們這一塊土地太廣大了,不是一個人照顧來的。 


  我們這種培訓是很奇特的,沒有什麼明明白白的檔、步驟給你,為什麼?一方面是因為我是很內向,我是很怠惰的,但是呢是很尊重大家,是看得起大家,你們一定有自己的辦法。 


  不過,最後我還要講一點,就跟謝委員的觀點有一點點不大一樣,但是不衝突的。就是請各位在做宣導的時候,不要忘記了王財貴讀經教育理論,第一點讀經教育理論是客觀的,它是屬於教育理論。再來呢王財貴提出來,而且大家都知道王財貴這個人也作了很客觀的思考,儘量客觀的思考,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程度的客觀,所以並不是你一定要遵照王財貴的,而是你自己要心中很明白,你超過王財貴才可以不講王財貴。(眾鼓掌)所以我們要這樣看,就是主觀性而帶有客觀性,主客是合一,這是人生的理論最理想狀況,也是為人處世最理想狀況,我們所做的就是可以補……所謂“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像這種理想人格我們或許做不到,但是我們心嚮往之,我們儘量,所以大家去宣導不是你不可以說你自己的感受、經驗,而在理論的原則上假如你沒有經過非常清楚地思考,你不要隨便變動,等到有一天你能夠作清楚地思考了,或許你變動了,而且天下風從,天下都來遵從你的這個變動,這是對的。 


  但是,剛才所講的我們要謙虛,要跟其他的類似的走在同一條線上的各種文化團體各種教育的觀念,所以謝委員特別提出來我們要與人和善,要廣結善緣,然後要傾聽別人,謙卑,海納百川,在海納百川的同時不忘記自己的本色,在不忘記自己本色的同時海納百川,這需要智慧的,所以到最後凸顯出讀經的還是我們這班人,但是呢儘量不要跟講其它的教育的相衝突。 


  所以有一次在網路上有人提“國學教育”這個詞語,然後我突然有一種感觸,所以我就寫了一篇回帖,就說讀經與國學的不同,就是讀經教育與國學教育的異同啦,寫完了以後我遲疑了很久,我就不敢發,過了兩三天想要發,發出去了馬上把它刪除,這個不發,但是呢在這幾秒鐘之內啊就被程雲楓把它截圖截下來了,就是他看到了,他覺得這個挺好,講的很清楚,原來國學教育與讀經教育確實有一點不同,但是怎麼不同沒有人講的清楚,我講的很清楚,所以就把它截下來。 


  經過了一年之後,有人雜誌向程雲楓要稿子,程雲楓居然把這一篇寄給他們,結果已經排版了要印了,程雲楓才說你的那篇我去給你弄出來了,那我就罵他一頓,所以我也有這種考量。我的意思就是說請各位,一方面也要常常給我建議啊,一方面啊對我有一點信心,我是常常想要通盤考量的人,但是有些時候考量不到,所以請以後也要提醒我。 


  我們大家互相地一定要很珍惜這個中華文化復興的契機,而這個契機呢如果我們自己認為我們是走在最前端、最經典的方向,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情世故,千萬不要忘記,所以昨天才講理有六理,最後一理這個情理、事理,這就是這次我們培訓所要強調的一點,雖然我們沒有特別地說,但是希望大家體貼,而且我知道大家一定會體貼,尤其是你經過一些波折、風浪,你如果誠心還在,你一定會回頭過來體貼,沒有經過波折或許是一往無前,那一種的真理在握,這個也是很可喜的啊,但是不要咬牙切齒,不要咬牙切齒。 


  你如果光明在握也要像昨天這個塗楊一樣又講又笑,人家喜歡她,她也高興的很,她遇到很多挫折她也高興的很,然後整天就是笑嘻嘻的,她的命運就順了。(眾鼓掌)所以我們要知道孟子的話是很真實的,所謂“睟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你的整個氣色會變化的,甚至你的整個身體就是從側面從背面來看就是這一點好像有一點不一樣,這叫“睟然見於面,盎於背”,不是只有臉上看得出你的氣質啊,連從背上都會看到,你的一舉一動四肢,不是你故意的,你故意的就造作,而是你的誠意,你的一種對於人世間的體悟,兩方面。 


  所以我補充早上聽到幾個我們讀經老將,還有謝委員的話,我心有戚戚,所以要多講幾句濃縮回來,就是理論、實務、誠意,這個誠意呢再強調一下,就是人情世故的照顧,好像這樣子我們就比較圓滿,但是我還是沒有講細節。我相信各位,因為方向即在,立於不敗,最怕的是沒有方向,所以是這個方向不對,是努力白費,最起碼是這樣子。現在我們是方向即在,立於不敗,所以或多或少或者有一些挫折,那或者很順利,都是對的,都是好的,所以我相信我們讀經的前途一定是遠大的,尤其是最近國家政治的氛圍越來越清明,這是中華民族之福。(眾鼓掌) 


  我們面對著整個時代的問題,而且面對著同行,也可以說同行者的一些疑慮,那一定要很清楚,你不一定要放棄,因為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有本有末,你如果抓住了本,你在你的方向、目的比較理性正確的,那麼你就不要恐懼,但也不要急,不要氣急敗壞,但是你在海納百川的同時,你千萬要維持自己本身的清淨,不要因為納了百川,你自己也污濁了,像這些話反反復複永遠在講,以後我們互相砥礪。 


  我最近兩天我都離開會場,不在會場這裡休息,都聽到大家互相邀請,今天去那裡,又是喝茶,又是聊天,有人喝咖啡,甚至有人喝酒,就是促膝常談,我看有的人兩天下來眼圈都黑了一圈了,我就很高興,雖然我在提倡要早睡早起,因為我自己改過了嘛,我以前啊三十幾年幾乎是四十年沒有十二點前睡覺的,這是不對的。那雖然我提倡早睡早起,但是呢我們這幾天這麼好朋友相見了,放個假沒關係!(先生笑,眾笑)大家因為難得嘛,我希望這種友情啊要維持,私下裡也常常聯繫,你就是成立幾個小圈圈我也都支持,因為人間友情啊是一種很美的事情,你知道嗎?而且這個互相地都有共同的理想,大家互相勉勵,這樣子才走的更加地不孤單,雖然孤單也要走下去,但是不孤單豈不是更加潤澤嗎? 


  
  
結業講話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時間:2013/04/21


   地點:北京溫泉國際酒店   


   我還是依照這個程式我來作個總結,第一點很感謝各位。第二點剛才何海輪他說我們這個聚會它只是一個開始,那麼其實我們也把它設置成一個結業而不是畢業,某一個階段的結業,接下去呢一定有一些推動的設計。但是這是是由中心辦的,中心當然是我辦的。但是中心可能不是把各位當作是一個下屬單位,所以不是下命令,我們在互相聯絡當中或是在QQ群裡聯絡會給各位建議一些工作。 


   那麼希望假如這個工作你認為是恰當的,你能力所及範圍之內就照這樣做,還會包括怎樣學習,需要做哪些的配合。假如能夠知道希望都儘量地做,這不是一個上下屬的命令的關係,中心我成立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假如中心將來有能力一概是以服務為它的核心工作,大家也都漸漸地會感受到。 


   但是有問題的時候你也是應該提,但是如果這個問題很有刺激性,希望呢在私下提,並不是我們怕刺激,而是這也是一種君子之道,所謂的“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有犯而無隱”,“事師無犯無隱”。 


   你侍奉親人“有隱而無犯”,什麼事情都隱瞞著,你不可以冒犯的,所謂事後急諫嘛。 


   事君呢是客觀的事,國家的事,你是吃俸祿的,所以“有犯而無隱”,你就犯言直諫,寧可死於匕下,但是你不可隱瞞。 


   但是呢事師,我現在不敢當大家的老師,中心也不是大家的老師,但是確實有一種文化傳承的關係,所謂“傳,不習乎?”那就“無犯無隱”,也不要冒犯,也不要隱瞞,不隱瞞也不冒犯,所以事師是最困難的,所以我們是希望以這種心情大家來做,那我們就成為一個很和諧的團體,而且一直保持著光明跟清淨。 


   高穎老師(又名德音)她做的《國樂啟蒙》,有的人知道,有的人還不知道,這一套確實是好東西。就是中國國樂經過她特別挑選,而且不是她,是她拜訪了所有中國音樂學院的國樂老師,就是中樂的老師,她是個年輕人啊二十幾歲啊去跟這個中樂老師說她想做這個啊,這些教授有的都已經五六十、七八十了,痛哭流涕啊,現在哪有年輕人再管這個事啊,我們在音樂學院裡面是沒有地位的,所以她感受很深,她一輩子就一定要做這個事。由國樂而涉及到國學,當然讀經也在她的推廣範圍之內。現在我準備已經決定請徐執行長(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徐濠庭)把這一套引進臺灣,雖然臺灣也可以自己做,但是因為高穎已經做了,而且她是這麼努力,所以臺灣就不再做,用她的。我們各位在你的學堂裡面家長也可以買這一套國樂,這個真的是做的相當好,真的是用心了,尤其是不止是音樂好,她這一顆心值得我們引為永遠的朋友,高穎以後或許有機會請她來跟大家見面。


  我祝福大家旅途愉快!


(記錄:清和)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2013年5月讀經學習日記(附錄:經典教材誦讀的順序)

[語文教育],是多元教育的基礎!在語文教育尚未成熟之前,就要領著孩子邁向多元教育,對孩子來說實在是一件苦差事。於是為了減少孩子的痛苦,我們並未把心力用在[如何建構兒童的語文教育]上,反而採用了[寓教於樂]的輔助教學方法,期望藉此引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這樣的輔助教學,卻漸漸取代了必需要[認真學習]的地位。又由於大部的家長們過度相信[寓教於樂]這樣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們的孩子現在的學習可以說是[淺學習]的教育,到了大學還不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自傳出來。最後的結果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只學到了識得常用的2500個字的基本能力。雖然具備了閱讀能力,卻沒有開發出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和興趣。以下簡短的截取一段王財貴教授的談話,供大家思考[如何提昇語文能力]這個問題~


=========================================


那麼要讓我們的孩子,語文層度高,怎麼辦?


只要在語文程度培養的時期,用高度的語文教他,他將來就有高度的能力。


那些是高度的語文?經典就是最高度的語文,但經典中還有經典,我把中國的經典分成四個層次。


從最高度講起:


 


第一個層次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國人不管是幾歲,要讀書,就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起,沒有例外。我常去學校推廣,有些校長非常感動,過了幾個月我去看,校長說:我們全校已經開始讀經了。我問:你們讀什麼?校長說:一二年級讀三字經,三四年級讀弟子規,五六年讀唐詩,問他為什麼這樣安排?他說:「因為教育必須循序漸進。」(笑,眾笑)我的循序漸進不一樣,我的循序漸進就是:第一部,胎兒、嬰兒、幼兒,乃至於八十歲的老人,中國人開始讀書,第一本書叫做論語。(鼓掌)一步到位,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熟了,中國五千年再沒有你不能讀的書,這是最有智慧的讀書法。讀低度的書,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假如還有時間,想要再讀,可以讀第二層次的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


 


假如還有精力,再讀第三部:古文,唐詩,宋詞,元曲。假如你還有精力,隨便要讀的,就是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這些所謂童蒙書,這些童蒙書讀讀也可以,不讀也罷。因為那些書營養太少,不要當真,因為它裏面沒有「真」。不過它總是比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的營養還多一點。(鼓掌)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該麼做就怎麼做,高走的我們高看,低走的我們低看。這樣你就安排出你教材的順序了。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白鹿洞書院講義(附錄 白鹿洞書院學規)

〈白鹿洞書院講義〉是陸象山於淳熙八年(1181)訪朱熹於南康(今江西省九江市),應朱熹之請,在白鹿洞書院講《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南昌廬山五老峰東南山麓,據陳舜俞《廬山志》載唐貞元年間(785-805)洛陽人李渤曾在此隱居耕讀,豢養一隻溫馴白鹿,靈敏能聽驅使,山民目為神鹿,彼時稱山凹為洞,故有白鹿洞之稱。南唐李氏(李後主煜即南唐最後一名國君)期間於昇元四年(940)在此建立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乃國都金陵國子監平行的學校機構。北宋初年,才在荒廢的廬山國學舊址上建起了書院,到了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軍(今九江、星子、廬山一帶),派官員修復,自任洞主,訂立〈白鹿洞書院揭示〉學規,苦心經營,白鹿洞書院名聲遂潮湧鵲起,天下聞名。


陸九淵(1139-1193),號象山,是南宋儒學心學大師,他的治學方法和朱熹主張不同,朱熹強調「涵養須用敬」、「格物窮理」,認為必先對古聖賢書泛觀博覽而後逐建提升自我道德境界;象山卻主張「本心即理」、「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強調應先發明本心,本心呈現,理亦自現。簡言之,全在「尊德行」或「道問學」的先後次序不同,但成為君子聖賢的志向卻無不同。兩大儒者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透過史學家呂祖謙的安排,共赴江西鉛山鵝湖寺論道,雙方思考進路不同,針對十餘個問題進行論辯,自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倒是陸九淵席上寫了一首詩:


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




詩中說明了自己的立場是千古不變的本善之心,識得本善之心自能涵養擴充,如涓流成海、拳石壘山,功夫簡易卻可長可久可大,倒是朱熹博覽群書反成了「支離破碎」的功夫,為學須辨識真偽學問的開端之處。朱熹自然對這首詩不甚感到滿意,但並未做和詩回應,三年後當年與會的陸九淵五兄陸九齡再次拜訪朱熹,朱熹認為陸九韶在這次談話中承認為學之必要,終於寫了一首和詩,詩云:


德義風流宿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蔾杖出寒谷,又枉藍輿度遠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只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腹聯「新知」「舊學」完全表現出朱熹的道問學為先的為學方法,一樣可以從學問中通透古今。


鵝湖之會後,朱熹雖無法認同象山之說,但仍在淳熙八年(1181),趁著象山請朱熹為剛去世的兄長陸九齡寫祭文而專訪南康,邀請象山至白鹿洞書院講學,象山登壇開講即以《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從切己觀省,講到辨志,「至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再談到「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最後說「由是而於場屋,必皆共其職,勸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不得為之君子乎?」象山這回演講十分成功,聆者感動至有流涕者,朱熹深受感動,天氣微冷卻有熱汗出,頻頻揮扇。象山講後,朱熹不吝當面讚美說好,並請象山寫下講義,刻成石碑,讓書院諸生時時誦讀。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茍不切己觀省,亦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君子於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也以此相尚,使汩沒於此而不能自拔,然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鄉,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於所任使之者哉?從事其間,更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義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由是而進入場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以上資料引自部落格《犬馬的天空》:


http://blog.chinatimes.com/dustmic/archive/2007/07/18/182151.html




附錄


白鹿洞書院學規--朱熹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


 


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


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


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


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


 


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諸君其亦念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