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臺灣教育家王財貴 “經” 動椰城(2013巡廻演講海口站)

臺灣教育家王財貴經” 動椰城


來源:海南線上教育頻道   時間:2013-06-14 11:24


源地址:http://edu.hainan.net/yaowen/redian/2013/06/14/1421346.shtml


611日上午9時許,海口國興大道海南省圖書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伴隨輕鬆優雅愉悅的經典樂曲,一群身著漢服的讀經少年兒童在舞臺上或揮毫潑墨,或背誦經典,或跳起手語舞蹈。那份端莊神態、童真與可愛,不時博得台下學生家長和嘉賓的陣陣掌聲。由海口孔子學堂等幾家少兒國學中心聯合承辦的“教育的智慧——讀經”公益講座在孩子們的精彩表演中拉開了序幕。


   節目表演完畢,全體起立,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齊誦《大學》的部分章節。隨後,一席漢服夫子裝、滿頭銀髮的王財貴教授走上演講台,他拱起雙手,向在座聽眾深深作揖,現場一陣熱烈掌聲,大家用三鞠躬回應教授。


   在隨後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台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讀經教育理論結合中華古今教育的智慧娓娓道來。


 


   培養天才並不難


   王教授認為,孩子在胎兒時期先天就可以是天才。而現代孩子之所以沒有被培養成天才,是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其實掌握了教育的規律,培養天才並不難。培養天才只需要最豐富最優雅的聲音、古典音樂和經典誦讀,要讓3歲內讓孩子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就可以實現。


   古代教育用半年時間可以完成現代教育6年時間的識字量。事實證明,讀經教育完全可以12歲後,1天學完一年級的數學課程,半年學完一到六年級的其他課程,將孩子培養成天才和大才。


   “教育如開車,方向錯誤或偏差,即使再努力也很難成功,可能會精神抖擻地走向失敗。把握好道理,人人都可以成為教育家,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所謂大道至簡。”王財貴說。


 


   教育基礎是語文人文教育從讀經


   教育到底為了什麼?教育的本來面目,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王財貴說,其實教育的問題並不複雜,只要基於“人性”。而這裡,必須有一種“洞見全體”的智慧,見到人類本來就應有其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之學習,又應有其雅化、深化的人文智慧之學習。無論任何學科教學,都應該按照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而施行,才合乎人性發展規律。


   王財貴說,教育核心的就語文的教育,高度的語文可以涵蓋低度的知識。語文能力要用高度的語文知識來引領。而有高度智慧的文言文經典則增進人的聰明和智慧。王財貴曾經問過很多家長“知道孩子在讀什麼嗎?”家長說:“怎麼不知道?我天天在輔導孩子功課。”問為什麼做這些功課,家長說是學校規定的;去學校問老師為什麼要教這些功課,老師回答是校長讓教的。再去問校長……如此往復無答案。不是說教這些內容不行,但作為對孩子未來負責的老師好家長,是否應該先問下自己:“教這些行不行?應該教什麼給孩子?”


   生活技能易學,人文智慧難得。人文智慧又關乎一個人的品德心性、人生態度。對此苦惱的家長不少。王財貴建議,人文習得從讀經開始。所謂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內涵,古代的聖賢都是大教育家,讀聖賢之書,就是回歸人性,他還推薦世界上的經典,如名曲、名畫,都可以成為培養孩童人文智慧的好教材。


   綜觀中國近代史,大師級別的人物都是與大量閱讀背誦大量的文言文有關。語文教育的失敗就是教育的失敗。語文基礎不好,將導致學習能力不強,知識量不夠,不聰明。


 


   王財貴“數理讀經”構想


   “數理”和“讀經”兩個詞彙放在一起,確實格格不入。王財貴說,讀經教育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也非我一人的突發奇想,而是自己長期反省、充分考察古今中外是非對錯並結合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感悟,讀經理論僅有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本性,即“該怎麼教,就怎麼教”,也就是要遵循規律。這種理想不僅可以使用中國,也可以適應國外,不僅可以使用語文教學,也可應用到其他科目上。大量事實證明,讀經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在王財貴“數理讀經”的構想中,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化”成績好,而不是“數理化”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高速公路網,才能讓汽車飛馳,而非放了很多汽車便可跑出高速公路。在人生的整個教育歷程中,尤其在13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該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撥弄,而是讓語文和藝術等訊息大量存儲,“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教育應把握13歲前的最佳時期


   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因為時間是單向度的,人的生命在時間中順流而走。人類的一些基本能力,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這是所謂的“學習關鍵期”,錯過了時機,可能造成學習的障礙,往往終身補救不及。


   王財貴提出,孩子13歲以前是讀經的最佳時期。13歲以前,是“輸入”的年齡。在這個年齡以前的孩子,對經典知識的積累重在記憶、儲藏、醞釀;到了13歲以後,孩子通常才會“輸出”,體現為理解、創造等表現。因此,在孩子最好的讀經年華中,家長最好不要錯過時機,通過在家裡誦讀、上讀經學校、在社區開展誦讀活動等方式,為孩子創造誦讀經典的條件。


   孩子何時開始讀經為宜?王財貴說,“當一個生命可以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是可以進行經典教育的時候。他認為,孩子學習經典,從胎教開始不為過。胎兒“讀”經”,可以發揮其聽覺;准媽媽們多從經典音樂、經典朗誦作品中取材,而不是那些流行音樂。


   如家裡有人懷孕,可準備兩架CD機,一架用來聽古典音樂,一架用來聽經典誦讀,王財貴用已經被廣為認可的胎教理論告訴聽眾,孩子越小,吸收越是全方位,胎兒聽經典,可以將這些記憶放入潛意識中,成為一輩子的人格背景,或許,優雅和聰慧就在這時埋下種子。


   王教授建議,幼稚園從早到晚應不間斷播放經典音樂,誦讀經典。小學階段可每節打上課鈴之後拿出10分鐘來讀經。讀經不是增加師生的學習壓力,而是減輕學習壓力。因為讀經有助於增進兒童的聰明,培養學生的性情。作為一名好的語文老師,教育好孩子讀經,其他的內容就可以輕鬆隨便地教了。


 


   讀經須老實、大量,不需懂


   在講堂上,王教授為家長們解答了關於孩子讀經的諸多疑惑。在讀經與理解方面,王財貴認為,讓孩子誦讀經典不必追問“讀懂了沒”?只要孩子能夠嘴動舌動,讀經的意義就體現了,千萬不要孩子寫讀經心得。而關於讀經的方法,他強調一定要早讀經,越早越好;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反復讀經、次數越多越好;老實讀經,越老實越好。孩子讀經的原則是:只求熟讀,不求甚解。通過1年背誦3萬字的經典,可增進腦神經的發展,孩子的性情就會有好的發展並變得越來越聰明。13歲內的孩子通過35年的大量反復的閱讀,可整本背誦多部經典,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可理解。經典背誦的越多,人生大廈的基礎就越牢,將來生髮的智慧就越多。


   有家長問低齡孩子誦讀經典,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種學習方法是否科學?王財貴說,不必苛求孩子“讀懂”。隨著對經典知識記憶、儲藏、醞釀的加深,自然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由簡單的“輸入“到”輸出“的過程;當然,那通常是13歲以後的事。


   有家長認為,有些長句的文章,孩子讀不了,所以就教短句,譬如《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的童蒙書,王財貴強調中國孩子讀的第一本書應該是《論語》。讀了《論語》,所有的蒙書就可以自己讀,對於幼小的孩子,如果不能讀長句,可以把長句分解成短句教孩子。又有些家長認為,經典著作多是文言文,孩子難以吸收,因而只能找一些白話文作品給孩子讀;王財貴說,家長的誤區在於,用自己的眼光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如學習白話文,在當下語言環境中,孩子“順理成章”就能學會,不需要家長去強調。學習文言文亦如此,多聽多讀,久而久之,順理成章就學會了。不趁幼小年少多讀多背文言文,可能一輩子難讀文言文。不會讀文言文就很難瞭解中國文化,稱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讀書人”。


   為解決少兒讀經的理解問題,前年起,王財貴在北京設立文禮書院。能背誦20字萬中文經典和10萬字外文經典的讀經少年可來書院開始逐字逐句逐篇解經。“經過幾年深度學習,他們就可以博覽群書。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思想,文禮書院培養的將是深諳本末、輕重、內外、上下的君子和文化大才。”王財貴說。


 


《論語》為首推國學經典


   “所謂經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內涵,古代的聖賢都是大教育家,讀聖賢之書,就是回歸人性。若不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孩子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後就培養不出真正的大才。”王財貴說。


   “中華文明幾千年,書海浩瀚,門派眾多。誦讀經典,怎樣選擇經典著作?先聽兒歌,唐詩三百首,還是“三百千”?針對部分家長在選擇經典上的迷惑,王財貴的給出的答案是是“取法乎上”。教授首先推薦的是“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經典,不怕重複,因其中蘊含著聖賢的人生智慧,意義深遠。“四書”中,建議先從《論語》入手,再是《孟子》《大學》和《中庸》,其次是《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再其次是古文、唐詩、宋詞、元曲;至於“三百千”不教也罷,因為一個讀經的孩子可自己學習。


   “我建議每個中國人,不管大人小孩、甚至老人,真想讀書、瞭解先人的智慧,體驗聖人的境界,想修身養性,有一番長進,就應該從經典開始,而經典就應該從《論語》開始。”對於琅琅上口的唐詩宋詞,或是短句又有韻腳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著作,王財貴則認為,孩子能誦讀“四書”的話,這些已不是難事;故讓孩子讀經,先從《論語》入手。有這種見識的人可謂壁立千仞、高屋建瓴。


 


   讀經理論讓椰城家長受益匪淺


   一位幼稚園長聽課後表示,回去要通過《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書法、器樂等傳統文化教學,弘揚傳統文化、涵養人文情懷,為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服務,真正把現在應試教育與傳統經典結合起來。王財貴認為他講得這樣苦口婆心,這位園長還是沒能把握他教育理論的精髓,但“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從蒙學書讀起,已經是進了一小步,也算進步了。


   講課現場還來了一些與國學有淵源的人。海南三源精舍居士符濤先生堪稱王教授粉絲,教授一走下講臺束,他就圍了上去,希望能和教授有張合影。等了很久,終於在記者的幫忙下如願意以償。“我很早就看過王教授的講課的光碟,還專門買了國學聽讀機。其實,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使是惡人亦是如此。”符先生說:“就像王教授所說,讀經典,能夠得到內心的平靜,更多的是學到一種做人的態度,應先學做人,再學知識。希望社會上有更多家長讓孩子從小讀經從中汲取聖賢智慧和善德能量,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如今他不僅在開車時全程播放經典誦讀CD,還感召身邊的親戚朋友孩子讀經。


   從事經絡養生的廣西籍八零後母親劉女士,聽說王教授來瓊演講的消息後,專門為自己放了半天假。抱著19個月的寶寶來聽課,教授的淵博學問、通俗易懂的講解,更堅定了送孩子進學堂的信念。孩子父親楊先生說,幾年前瞭解到經典對寶寶早教影響的道理就進行胎教。為培養讀經寶寶,特意花費數千元買兩台國學聽讀機,每天為寶寶播放中英文經典。夫妻倆每天帶領孩子讀經。寶寶語言發育和性情明顯比周圍孩子要好的多。雖然孩子還不到兩歲,在日常自言自語中,常聽到他念出《弟子規》、《大學》的隻言片語。“3歲後,一定要選家好的國學堂,讓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讀經兒童。”楊先生堅定語氣中流露著幾份喜悅。


   朱女士之子在海口一家知名的小學上一年級,每晚都要為孩子輔導功課並在作業本上簽名,受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經常帶回一些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課外書,尤其是喜歡玩遊戲機,有時寫作業也不夠專心,做事缺少定力。儘管也曾經參加過國學特訓營,但還是不敢把孩子從體制內的學校送到國學堂,每每想起對孩子的教育,她的心情就像孩子背的書包一樣沉重。王教授的報告使她豁然開朗:“原來教育如此簡單,讓孩子大量背誦經典遍是最好的教育啊。從暑假開始,要正式讓孩子參加國學讀經班,家長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不能再走傳統教育的老路了。”


   周小雲是海南本土讀經的家長代表。十幾年前,王教授北師大《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讓她內心受到強烈觸動,下決心要將孩子通過讀經成為人才。對王教授讀經理念的高度認同,使她的成為海南國學堂的首批學員。周女士說,她家族中一共有六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剛2歲。受王教授讀經理論的影響,幾年來,她感召家族中所有孩子走進國學堂一起讀經。“當時,連國學堂堂主的子女,僅有4個學生。如今,四年過去了,12歲的孩子已經將20多萬字的聖賢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詩經》《老子》《莊子》裝進了大腦,孩子也將把《禮記》《春秋》《尚書》背會。”周女士說:“聽說建千年文禮書院的消息後,我很興奮,希望並相信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能經過考核篩選成為其中的一員。”


   “孩子光讀經不到體制內的學校上學,數學怎麼辦?是否會與同齡人格格不入?”面對記者的疑惑。周女士說:“以9歲的孩子為例,通過兩三年的學習,他腦子裡已經裝了十多萬字的經典,並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我幾乎沒有管過孩子的學習,都是他自己自覺學。三年級數學都是他自學完成的,根本不需要教。孩子讀了這麼多的聖賢經典,不僅沒有別人想像的迂腐寒酸味,且變得通情達理。最明顯的是不像同齡的孩子那樣浮躁,定力很足,做事專注。面對公共場合所表現出的從容與淡定,有時候讓大人都不能比。”


 


教育如治病,應從源頭抓


   王財貴講了一則故事:戰國時代有名醫扁鵲,一天魏王問扁鵲:“你這麼有名,應該是天下第一名醫。”扁鵲搖搖頭,魏王好奇:““難道有比你更好的大夫嗎?”扁鵲說:“我大哥是天下第一,我二哥是天下第二,我充其量只不過是第三。”魏王又問:“但為何你大哥、二哥沒你有名?”扁鵲說:“我大哥在病人還沒患病之前,就提醒人家了,所以他籍籍無名;我二哥是病人出現小病時,就使用推拿、針灸等方法把小病治好了,所以他只是在鄉間有點小名氣;很多人找到我時,是已臥病不起,我就下重藥,去頑疾,結果我就成了天下名醫。”隨後王財貴直指主題:“我們的教育,應該像扁鵲的大哥治病,還沒出現病灶,就把問題解決了”。


   “教育就像治病,要從源頭抓起。誦讀聖賢經典,回歸教育原點。”王財貴說:“知曉教育的源頭,這並不只是專家要研究的事,而是每個家長的眼前事。生了孩子的人,能不管嗎?王財貴有些激動,手順勢往台下一掃:不能一批“大糊塗”,帶出一批“小糊塗”啊,否則世界就是一塌糊塗!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王財貴說:“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聖人,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學貫中西,但是如不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孩子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後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有福氣的孩子才能讀經,有見識的家長才會有意識讓孩子讀經。事實上,孩子走向社會後有才華和品德才有更好的機會,而學歷僅僅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


   如今,喜歡甚至迷戀網路遊戲與電視,成為社會上兒童青少年的通病。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過慣了衣來順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好卻不懂得感恩,對父母和長輩缺少應有的恭敬,對老師缺少尊重,對人待物不夠真誠,做事缺少應有的專注並缺少禮儀規範。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攀升,各種違法現象層出不窮。是什麼原因導致?兒童青少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這是一個擺在學校、家長面前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聽了王教授的報告,發現現行的教育國學的方法剛好顛倒。因經典文化智慧與科學教育的順序剛好事相反的。它不需要理解與記憶達到同步,先大量背誦記憶、後理解的理念,是對當下西式教育界的顛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科研王琴玉說:“教育兒童學國學、讀經典,最重要的是培養對生活的健康態度。經典教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師友。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經典的核心教育目標。說到底,中國以儒學為主的古代教育,就是“如何做一個人”的人格教育,包括如何對待他人和自己,而這些對生活的態度,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知名學者、海大教授章汝對王財貴讀經理論高度認同。她說,孩子教育要從胎教開始,讀經寶寶、讀經少年背誦經典等於在大腦裡種下了智慧的種子,紮下國學經典的根。其實,不僅僅是兒童青少年要大量讀經,成人讀經也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讀經可讓人體悟為人之道,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美麗的中國夢和海南夢的實現,需要美的心靈塑造,而美的心靈塑造需要優秀的聖賢經典。


   以改造培養監獄囚犯而聞名全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海南省司法廳原副廳長兼監獄管理局局長張發說,現在國內青少年之所以出現太多的問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重要一點就是因為學校、家長把孩子成績、分數、升學率作為考核學生的最高標準,使得德育教育缺失,文化教養太過蒼白,缺少聖賢的智慧導致。他建議小學應恢復讀經的傳統。將讀經融入到教學中,按照王教授的讀經理論,小學生每節上課前5分鐘到10分鐘讀經,一年下來就可以背誦上萬字。讀經生髮的智慧便一輩子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王財貴說,誦讀經典,就是為孩子儲備生命的“地下水”,為了有一天,這些聖賢的智慧能夠澆灌他們的生命,讓其優雅而有深度,讓他們的生命之花綻放,璀璨奪目。


 


   全民讀經實現中國夢


   王財貴說,有一個法門,可以讓人面對聖賢,那就是誦讀經典。如果是成年人,想要提高語文能力、吸收古人智慧、學習自我安身立命之道,依然可以讀經。所以,他近年提倡“全民讀經·論語一百”就是建議任何一個人把《論語》讀一百遍,唯讀原文,不必看注解,《論語》讀了一百遍自有領悟,《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巧言令色,鮮矣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文句簡潔,智慧高深,可以終身受用的教導。如果你去讀《論語》,讀到契合的地方,你會感動,有人讀了還會痛哭流涕、手舞足蹈,這是因為你遇到了你真實的生命,這就是漂亮的讀書法。甚至能夠脫胎換骨,曾經有人告訴我,兩個夫妻都要離婚了,但是讀了《論語》,就和好如初了。


   “一個人把任何一部經典讀一百遍,就會感動自己。但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讀。先把原文讀熟了,想做專家再讀注解。讀注解時就會有“古人先得我心”之喜,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王財貴說:“長期以來,讓‘全民讀經’一直是我的夢。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夢,是民族夢,也是人類的夢。宣導的‘全民讀經’正是在實現著這個夢,這是一個簡單易行而影響深遠的偉大的文化系統工程。天下人一起做天下事,復興民族文化就從這裡開始,從學習‘論語一百’開始。”


   “我希望三到五年之內,中國14億人口中,如有一半人讀過《論語》,則中國夢就容易實現了。”王財貴很鄭重地說。


文武結合 一張一弛


   讀經與武術相得益彰。西方體育為運動,而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對身體做教育。外練皮肉骨,內練精氣神,預防百病,固本培元,延年益壽。孩子小的時間學八段錦、易筋經,蹲牆功等對五臟六腑。圖為海口少林文武學校的學生在表演拳術。


 


   誦讀經典 熏修心性


   當學生身著漢服端身正坐誦讀經典時,良好的心性和專注力也就慢慢地養成。圖為海口孔子學堂的學生在誦讀《中庸》。


 


   童蒙養正,聖功也。


   誦讀經典用經典音樂對孩子進行熏修,讓孩子在讀經中快樂成長,是讀經學堂的一大特色。圖為海口孔子學堂的兒童在誦讀《三字經》。


 


   高雅藝術經典演繹


   古箏,書法,經典,音樂同時表演,構成一幅立體的畫。圖為海口賢德學堂的學生在背誦《論語》。


 


   臺灣教育家椰城受追捧


   海南省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台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讀經教育理論傾情奉獻給海南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