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縱論成人讀經

縱論成人讀經


──在世嘉公益師範班(第一期)報到座談會上的講話


主講人:王財貴教授


時間:201244


地點: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白羊溝)培訓學校


文字整理:鄒麗麗、馮文舉


修訂:王財貴(201285日)


(2012年4月4日,白羊溝培訓部有為期五天的清明節讀書會將要結束,有為期一年的師範班正在報到。先生到來,培訓主任請先生和同學們見見面,談談話。) 


先生:


這樣吧,參加清明讀書會的人先說,說參加過的心得感想。師範班的後說,說你將來一年怎麼立志,怎麼學習。或許這講這些太嚴肅了,講講生活上的趣事,值得回憶的事,交到哪些朋友都可以,有問題,也可以問。


 


某生:


我昨天看了您的視頻,覺得,我們這是接觸的太遲了,真想捶胸頓足、痛哭流涕。我想瞭解像我們這種您說已經廢了的,現在努力讀經還來得及嗎?──像我現在二十來歲!


 


先生:


哦!你昨天才看到我演講的視頻?(對,我這是第一次。)第一次,哦!昨天看的哪一個的視頻?(全程規劃!)哦,那你是屬於沒有救的那一個類的!(先生笑。眾笑。)(某生:特別震撼!)唉喲,真的?震撼了?那了不起!


 


本來我說十三歲以上的人沒救,是真的。不過,像你啊,十三歲以上了,有一天看視頻聽到這言論,你覺得非常震撼。且聽我還有一句話:聽了這件事,感到震撼的人,有救!如果不僅是震撼,而且不服氣的人,那更有救了。所以,憑你剛才說很震撼,而且問我要怎麼辦,可見你心底對自己有一個期望,就憑你這個期望,可以斷定你是有希望的,有救的。不過,你我希望你不只是有一個期望,你的期望一定要出於誠意,有誠意才會表現為實踐。不過在實踐之前,你要知道些實踐的道理,如果你連道理都不知道──首先,不知道這事的重要性,甚至你連自己是不是已經荒廢了大好時機,也都不知道,那就根本沒有改善的機會,對不對?既然,你現在己經知道了,啊,緊張,捶胸頓足…你想要改善,如果不知道怎麼改善,你還是沒有辦法,對不對?所以,人生有兩層困難,首先,不知道有些事是有問題的,那根本連改善的想法都沒有;其次,知道有問題了,但不知道怎麼改善,你也只好一籌莫展望洋興嘆。現在,你意識到問題了,又有誠意想要改善,己經了不起了。但你可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改善?知道了辦法,然後才能實踐──也就是,才能按照你所知道的辦法逐步去改善,對不對?


 


真的有辦法嗎?那辦法又在哪裡?第一點,我告訴你,這是有辦法改善的,你先放下第一顆心。然後再告訴你怎麼做,讓你完全放心。


 


凡是所謂辦法,都是有針對性的,要針對問題而發。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辦法,應該先去探討,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産生這種問題的原因為何?然後才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現在,請你仔細思考一下:你之所以有這樣的人生缺憾,其根本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從小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沒有接受所謂讀經的教育,擴大來講,就是沒有接受中華民族文言文的教育,才造成你的遺憾,是不是?你如果知道原因所在了,接著,你如果想改善,而你說,我有沒有辦法啊!──現在普天之下的中國人,要嘛就連這是一個問題都不知道,要嘛,知道了,卻不去尋個妥善有效的辦法,全國上下,左衝右突,費力甚多,而收功甚微──我現在就給你個妥善有效的辦法!不過呢,你知道辦法以後一定要照著做,否則,也是白搭。


 


辦法很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簡單到說起來大家會哈哈大笑,這就類似以前我聽過一個故事:


 


在很早以前──在我比較年輕的時候啊,殺蟲劑還不通行,家家戶戶都為蟑螂橫行而煩惱。有人在報上發佈消息,說,付上回郵,就給一個消滅蟑螂的秘方。索取祕方的信件從四面八方如雪片飛來,這個人倒真的守信,一一寄出了秘方。收到回信的人啊,很高興,急忙打開一看,卻啼笑皆非,只見那秘方上寫了四個大字:“勤抓,勤打”(眾笑。先生笑)你說它不是嗎?啊,確實是!說它是嗎?這算那門子的祕方!


 


那麼,現在,你問我,你要彌補以前對於語文學習的遺憾,乃至於是對自己祖先的智慧未曾接觸毫不瞭解的遺憾,怎麼辦?我就告訴你,就兩個字,“讀經”!如果用四個字:“老實讀經”!那樣說,或許很多人也都會像剛才你們聽到殺蟑螂秘方一樣,哈哈大笑。其實呢,這是一句老實話,就如同勤抓勤打,是很老實的,而且保證有效。不只是有效,而且還要加重一句,也只能這樣做!對於蟑螂,或許有別的辦法,不過,對於語文能力的提升和文化智慧的傳承,“讀經”是唯一的方法,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所以,你假如真心地想要彌補你的遺憾,你就老實讀經吧,從現在開始,老實讀經吧。怎麼老實讀經?你們也都知道了,我在演講裡面也都講過了,還有各種的推廣讀經的文章都寫了很多了。大家以後啊,除了把你們看過的《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再多看幾遍之外,希望自己也能夠再去搜集其他的視頻,或是其他的沒有視頻流通,但已經轉錄成文字的講辭,以及其他的在網路上的問答之類的,很多很多,最好找來隨時就看。但是一個真有智慧的,真聰明的人啊,其實也不需要看那麼多,因為那麼多的視頻文章,所講的都是一樣的意思,就是 “勤抓勤打” 四個字而己。所以你若真聰明,是不必看那麼多的,不過呢,如果真真聰明──就是比真聰明還要更聰明的那一種人,一定自主地會想看很多,因為越看,對理論和方法了解越透徹,他就越不會中途而廢,而心情篤定,效益更大,真的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悅樂之情。


 


請你就從現在開始,自己做一個規劃,大概平均一天有多少的時間讀經,你一步一步的把所要讀的書,每本最少讀它一百遍,最好是兩百遍到三百遍。讀一百遍是很熟,讀兩三百遍,幾乎可以整本通背了。你現在才二十幾歲,你的記憶力還在整個人生的高峰期──因為人生的記憶力的發展是在十三歲之前,所謂的發展就是從能力低,提升到高──記憶力是可以用某些方法提升的,什麼方法呢?就是在一個人記憶力發展的時候,用記憶的教學法來提升記憶力。十三歲之前是人類記憶力發展的時期,它天生的、自然的就會有相當的發展。但是如果沒有加上人文──沒有加上人為的努力,他的發展是不盡性的。所以,除了依照天生的潛能而發展之外,真正的教育,應該以人為的方式助長他的發展,使盡其性。發展到十三歲,一個人的記憶力大概就達到高峰,這個高峰可以維持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但是很少維持到四五十年的。所以到了四五十歲的人,會覺得記憶力開始衰退,像我現在六十幾歲了,如果你告訴我你的名字,我隔天忘記了,你不要怪我哦(眾笑)。意思也就是說,人類的記憶力的發展,是有一個曲線的,這個曲線大體是一致的,這是人類的命運,這是形而上的規定,所謂形而上的規定,就是老天爺的規定,你用任何的手段是很難改變這個曲線的,我們只能使這個曲線,發展得更加的完整,更加漂亮,也就是把人類的潛在的能力儘量的開發出來,這叫“盡性”。


 


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就提倡理解,要求實用,注重表現,上了小學,還是如此。小學十三歲畢業,這十三年裡面我們的教育幾乎沒有往記憶方面訓練,乃至於,是忽視——不只是忽視,還污蔑,乃至於咒詛,打壓這種教育,稱之為死記、死背、死讀書,讀書死。他們懂得人性關懷人性嗎?他不知道死記、死背、死讀書對於一個十三歲以下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合乎天理、合乎人性的教育,你不這樣做教育,一個人的記憶力就不能有高峰的發展,就停留在自然的、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態裡。而記憶力是要用一輩子的,他就只好這樣過一輩子了。況且,小時候記憶力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記憶力會提早衰退。我們看到許多案例,在十三歲之前讀過私塾的,記憶力得到訓練的,到八十、九十歲,記憶力依然還是那麼好。你看,不同程度的記憶力,對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功業的發展影響多大!所以假如我們十三歲之前被耽誤了,就代表這一輩子,不管是學習,思考,還是建功,立業,發明,創造,都要用更大的精神、力氣、時間才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不是費力多而收工少嗎?


 


你現在記憶力還在人生的高峰期,如果用記憶的方法做語文訓練,是非常容易的,甚至比十三歲以前的孩子還容易,只是你只能善用你既定的記憶力,不可能再增進你的記憶力了。而十三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記憶力還沒有發展成熟,或許沒有你那麼好,不過他可以通過訓練而提升。所以,我說十三歲以上沒救,不是說十三歲以上就沒記憶力,就不可能訓練語文了,而是說你還用記憶力來學習,是不合天理,不合人性的,你這是自討苦吃,懂嗎?你錯過時機啊,就永不再來了,人生這一輩子就是這樣子,你就限制在這個記憶力的範圍裡,這不是很可惜嗎?


 


時間一去不復返,不過話說回來,你的時機雖然己經錯過了,你的年齡不能自我操作,但是你的學習,是可以自我操作的,所以你還是可以彌補。只是你就要用現在所應該去別的科目的時間和精力,來學本來你小時候就應該學完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眾生顛倒”。但是你如果不這樣做,你越長大就越難、更難,因此你還是這樣要這樣做,你已經沒有辦法了,你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所以你現在先要立志,然後把大量的你能夠運用的時間都拿來做這種學習,你去規劃,多久的時間可以讀完一本書,一百遍,然後再讀另外一本一百遍,或是你把這一本讀兩百遍三百遍、五百遍。──不論一本讀三五百遍,還是三五本讀一百遍,其效果是一樣的。──什麼效果一樣呢?第一,你的語文能力提升的效果一樣。比如說,你把《論語》一萬五千字,讀到三百遍,就等於是你讀了四百五十萬字,這跟你去讀另外的三本一萬五千字的書各一百遍,也是四百五十萬字,你對語文能力的提升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你若把一本書讀三百遍,你對這一本書運用的巧妙就不一樣了,如果把三本書都讀一百遍,好像接觸的範圍比較多,不過運用起來不很方便。所以我一向都建議,不要貪多得,最好把一本重要的書,像《論語》,讀它三百遍五百遍,比你讀三本書各讀一百遍還好。其實一個人如果把一本最重要的書讀了三五百遍了,其他次要的書讀一百遍也就可以了,再其他次次要的書,讀幾遍,甚至只要過目就可以了。一本重要的書讀透了,就可以駕馭其他的書,也就是說把一本書讀透,你就可以讀五千年的書──中國人,乃至於世界任何一個人,只要把論語讀三百遍到五百遍,我保證他就可以自己去讀經史子集了,就這麼厲害!


 


因為語文是有規則的,任何讀書人,書讀多了,規則會自己產生,這不是文法的問題,這是語文的敏感度的問題。你可以不會講文法、你可以不知道修辭學上的那些術語,但是一個讀書讀多的人,他自己就可以讀書,甚至他就可以做文,問他文法修辭,他沒有系統沒有術語可講,但是,他讀的時候,就懂文法,他自己做文章的時候,就會修辭。這是人類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在十三歲以前最好,也可以說十三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多背些書,他自己默默中就透悟出閱讀的理解力以及將來寫作文章的能力。這種默默中的領悟是從哪裡來的?這個是一種奧秘,非常深奧的秘密,你只能問老天。那我們就說這是人性中本來就有的能力,我們現在的教育就不相信人有這種能力,硬是對小朋友:我教一句,就要講說一句,就要要求你了解文句的意思,我還要教你分析文法和修辭,那些是主詞,那些是動詞……其實那是很笨的!為什麼?這是用人為的、科學的、思考的方式,語文用科學的的方式來操作,它就變成機械的,就不靈活了。其實,我們只要讓他一直讀書一直背書,讀多了背多了,就懂了,他為什麼懂了呢?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寫作了呢?不知道。這是善用老天的力量,也就是善用我們人性本來的力量來讓人長進。


 


所以現在的教育啊,是只有人為,拒絕了天地的力量。請問,你是一個人的力量大,還是整個宇宙的力量大?所以現在語文都教不好了,整個國民語文程度低落!因為違逆了天地之道,這是自討苦吃,活該!想想你們自己,也不是笨,也不是不認真,你們學語文的時間也太久了,從幼稚園開始,三年,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再教六年,十五年!學了十五年語文,也用了很多的工夫,到最後,只能夠讀白話文。白話文的歷史,就是白話文流行以後,它的歷史不到七八十年,因為民國元年開始廢除讀經,民國八年五四運動,民國九年胡適之建議政府,把小學的語文課本一律改為白話文。自從孔子教學生以來,兩千多年年,中國讀書人,沒有人讀白話文,你懂嗎?但是他們平常講話還是講白話。有的人不了解所謂“語文”,其中語和文的關係,他說:你們讓小孩子讀經典,那孩子以後講話不是“之乎者也”嗎?那“之乎者也”是孔子他們講話的方式,我們現在不是“之乎者也”了,我們現在是“的地了嗎”了。這是很愚昧的觀念,但是現代很多人都這樣相信。其實,孔子講話也跟我們一樣的啊,也是講大白話啊。語言和文字都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表達是比較隨意的,但如果要記錄成文字,是為了要流傳,其表達就會要求精確一些,我稱為“精確化”;語言的表達是比較嚕囌雜的,記錄成文字,就會要求簡潔明白些,我稱為“簡明化”;語言的表達是比較粗糙的,如果用文字表達,就會要求優雅些,我稱為優美化。經過精確化簡明化雅化,這三化,就從普通的大白話變成文縐縐的文章了。


 


按學術界用法,“語言”是思想的運作和表達的工具,“語言”一辭,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語言,就是講話,廣義的語言,包括了文字的記錄。當然,文字記錄語言有兩種,一種是將語言做比較直接的記錄,這樣的文章,離語言不遠,叫做白話文。古人幾乎不寫白話文,可能他們要寫文章是很困難的,古人寫文章不像我們現在啊,打打字就好了,也不像我們現在用原珠筆,最古的時候連毛筆都沒有的,用刀子刻啊,寫文字那麼困難,怎可能還囉哩吧嗦的!(眾笑)聽說當今國家兩會,對於偉大領導的記錄,連一個字都不能漏,這個、那個、嗯呀、那麼…這些全都要記錄下來!(眾笑)那一種文章能讀嗎?在古代能這樣奢侈的做記錄嗎?所以古代人寫文章是很慎重的,也因為慎重,所以古人所寫的文章大體都有內涵,叫“言之有物”!固然也有風花雪月的遊戲之作,但是那個風花雪月之辭也寫得相當優美啊!較早的文章這樣寫成,後來讀書人都讀這種文章,也學會做這種文章,於是慢慢形成了傳統──在語言之外,也可以說在語言之上,形成另一種語言系統──講話是用白話,要寫正式文章就用這種另外的語言,這種語言,是“文章語言”,簡稱“文言”。用文言寫文章,就是文言文。所以為什麼我們讀中國語文,有所謂的白話文,有所謂的文言文,我們當今的教育,在小學時,大部份都讀白話文,到初中的時候,就學一些比較文縐縐的文章,老師告訴你,這是文言文,他講文言文的時候,特別認真,學生也說文言文真困難。


 


現在我們一方面感受到文言文的困難,而如果我們稍有文化良心的話,又同時會感受到,假如不懂文言文,就幾乎不能進入中華文化的智慧之門。因為按語文發展的規律,自從孔子以來,中國所有的文獻,都是精簡的文章,也就是都是文言。


 


中國人寫作文言文,到孔子以後才算成熟,所以《論語》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成熟的文言文的寶典。在《論語》以前、在孔子以前的文章,其實也不是正式的文言文,它只是很簡略的白話文──這個白話文言發展的問題,說來有點攪繞曲折,但人類的歷史發展本來就如此,我們不妨詳細探究一下:


 


人類最先只有語言,因為所有的動物都能夠發出聲音,以交流溝通,當然最重要的,是用嘴巴發出聲音。各種動物有他們的聲音,而人類,也用嘴巴發出聲音來交流,最先可能只是“咿呀”、“啊呀”…的叫,輔以比手畫腳,後來發的聲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精細,每一種聲音代表什麼意思,大家約定俗成,就是他們的語言。而每一個地方都有他們的約定俗成,於是每一個地方的語言都不一樣,但是都出自於思想跟情感溝通的需要,而思想越精密的民族,其語言中的發音和語詞就越豐富。不過,語言對於思想的流通是有限度的,什麼限度呢?它受時空的限制。首先,說它受空間限制,比如現在,我在這裡講話,表達我的思想,你聽到了,你瞭解我的思想。但是外面的人沒聽到,我思想流通就受限制了。其次說時間的限制。我今天講完了,你如果沒有錄音——古人是沒有錄音機的——明天你就聽不到我講的這些話了,現在聽的或許忘了大半了。所以,人類的思想只憑語言表達是不夠的,何況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記的,有些事情是要傳到遠方的;不可以忘記,就要在時間上要留下來,要傳到遠方,就要在空間上擴充傳播力,於是就發明了記錄的工具──文字。


 


據說中國人首先用結繩記事,後來是畫圖案,形成符號,中國的文字是就著圖案符號這一路,一直發展到現在。其他民族大體也是從畫圖案符號開始,而所有的圖案符號都有對應的聲音,他們就選出一些符號,取其聲音,來做所有語音的記錄,於是就形成了字母,字母只管記音,離開了原初的意義了,這種文字系統,只有形和音的結合,叫“音表文字”。我們中國呢,保留著原始記義的功能,形音義三者相結合,這種文字系統叫“意表文字”。有的人因此說中國文字的信息含量比較大,或許可以這麼說。反正文字的起源,就是為了要記錄語言,讓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能夠在時空中延續。


 


但文字這種工具,比起語言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要記錄得很簡潔,大體除了重要的名詞不可省外,其他,如動詞形容詞和助詞等可省則省。尤其所記錄的是當時的語言,而語言是會隨時間變化的,經過三五百年之後,後人聽來就有隔閡了。所以,最古老的文字記錄,也就是還沒有形成一個文言系統的時候,古人寫的原來是白話文,只是這種白話文,非常精簡罷了。精簡本身,讀來就有難度,又加上流傳了幾百年幾千年,語音言詞都産生相當大的變化了──比如《易經》,如果真的是從周文王、周公那時候寫下文字,流傳到孔子,已經經過四百多年。《尚書》呢?《尚書》開頭的《堯典》、《舜典》啊,應該不是當時做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文字,或許是夏商周時寫成下的,如果是夏朝時寫的,算到孔子,也已經超過一千年了。所以《尚書》之難讀,甚于《易經》,因為《易經》記錄的時代比較晚。總之,孔子以前的經典為什麼它難讀?其最重大的原由是因為它是白話文,同理,另外一本很難讀的書,《楚辭》的寫作雖然在戰國時代,但《楚辭》顧名思義,就是楚地的文章。楚國本來位在蠻荒地區,後來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所以楚國也有人讀書,像屈原的學問就很好。但是屈原寫文章的時候,他不完全用中原的已經成熟的文言系統,他摻雜了當地的方言,也就是白話,所以《楚辭》是半白話的。《尚書》和《易經》是全白話,只是《尚書》早,《易經》晚,而《楚辭》是半白話,所以中國的書海裡,《尚書》最難讀,其次是《易經》,其次是《楚辭》。凡是愈白話,我們現在就覺得愈難讀。假如中華民族從古以來沒有經過孔子這樣的大聖人、大學問家,的集大成,把中國古代的兩千多年來的文獻集結起來,然後用他所整理出來的最精到的幾本書籍流傳後世,做為民族發展的定盤針,中國文化是否能如此所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甚至當今是世界上是否還有個中國存在,就很難說。


 


孔子整理的這幾部書,我們稱為經──經典。為什麼它們


是經典?因為孔子把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智慧濃縮成這幾本書,易、詩、書、禮、春秋,這五本書,叫“五經”!其中,禮本是沒有書的,樂也沒有書的,禮原來只是節目單,所以禮跟樂不是正宗的經典,正宗的經典只有詩、書、易,以及孔子所作的《春秋》。孔子把從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五帝,以及夏商周這三王,大約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民族原始智慧,整理成這三四部書,拿來教學,於是傳遍天下。從孔子以後,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就讀這幾部書,夠了,為什麼?因為兩千多年的民族智慧,已經被孔子鑒定過了。孔子整理下來的文章流傳萬世,孔子沒有錄下的文章就散失了,而且永遠消失在歷史中。你就知道孔子的地位啦!所以,為什麼我們天天講孔子、孔子,為什麼我們教室中還掛孔子像,大家每堂上課都要行禮,你知道為什麼嗎?沒有孔子,有中華民族的發展嗎?中華民族孔子以前的學問都集中到孔子,孔子以後的學問從孔子開出來,不透過孔子,根本不能瞭解中華民族,這叫做集大成!金聲玉振啊!


 


孔子以前的經典都很難讀,照剛才所分析,是因為文言的系統還沒有成熟。孔子傳古經,又自作春秋,其門徒以及再傳弟子,都受孔子教化,飽讀詩書,他們的學問,代表整個天下的學問。這些人來整理記錄孔子的思想,寫成《論語》,這一部《論語》不只思想智慧高,它的文學表現的技巧,更是後世文學家不能望其項背的。你不要認為韓愈的文章好,現在韓愈如果還在,你問他:你的文章跟《論語》比一比,誰好?韓愈馬上跪倒在地,他怎麼敢說他的文章比《論語》好!《論語》是一字不能加、一字不能減的,韓愈的文章,照梁啟超說,可以刪掉三分之二,囉哩叭嗦的!文學嘛!《論語》句句典重而精到,每一句都是千鈞之重,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譬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孔門弟子們當時刻寫文字的工作是很艱難的,三句話還加那三個“不亦”和“乎”字做什麼?因為如果弟子記,“子曰:學而時習之,說也!”可能就不能表示孔子的真意。我們想像當時孔子應該是這樣講話的:如果我們學而時習之,不是一件很悅樂的事情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情嗎?人不知我,而我不慍,不是一個君子的行徑嗎?(先生語氣強調三個“嗎”字)孔子一定是這樣講的。弟子如果記載成:學而時習之,說也;有朋自遠方來,樂也;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也。這樣記,表面的意思不是差不多嗎?他們偏不這樣記,而記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先生語氣強調三個“乎”字)這幾句擺在第一章,一本聖人之書的第一章,連用三個乎,什麼意思?這叫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啊,孔子在啟發他的學生,啟發後人,啟發天下人,啟發全世界所有人類。用什麼語氣,才有啟發的效果?要讓人人自己去學一學,才知道悅不悅,讓人人自己去接待朋友,才知道樂不樂,讓人人自己去體會人間互相瞭解的艱難,進而悲憫眾生,才是一個君子啊!如果自己不做,孔子平白說個悅,說個樂,那悅樂又干學生何事?你悅嗎?你樂嗎?你是君子嗎?這裡是實踐之學啊,所以用的是啟發語言,不是邏輯語言,所以用反問句,而不用直述句。所以,三個不亦,三個乎,是不能省的。總之,論語的文章不可改動一字,不信,你去改改看,這才是真正的文學啊!


 


所以中華民族用文字記錄人類的思想,到了《論語》,到了孔子門徒,已發展到高峰,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的文章立下了典範。而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典,有些是在孔子之前,有些是在孔子之後,但是都以孔子為核心,圍繞著孔子而說的典籍,我們現在提倡讀經,所讀的書,就是這些書。中華文化最核心的結晶,就只不過那三本五本書,而你連這個都不讀,請問你讀什麼書?你怎麼對得起你的祖先啊!(鼓掌)


 


就語文的表現來說,人類自然有兩層的能力。第一,有思想;第二個,能夠用工具表達思想。工具又有兩個層次,首先用語言,然後提升為文字,所以文字是語言的延伸,而語言跟文字,本都是發自於思想的。而人類的思想,是有其內在規則的,所以它表達成語言和文字,也是有內在規則的。這些內在的規則都很內在,什麼意思?“內在規則”,是說它有自己的規則,而所謂的“很內在”是說那規則內在於人性的深處。所以只要你是人,只要你生活在其中,你就可以把握那個規則。尤其一個人在愈小的時候,對那規則的領悟力𢛪


強,從出生到三歲,他就能夠講當地的白話,而大體不會錯,至少在他的應用範圍之內不會錯,而他的應用範圍之外是因為知識知識多少的問題,不是操作語言能力的問題。他的語言的基本能力,在三歲時已經學完了,他怎麼學完的,誰告訴他的,難道父母會對孩子分析文法嗎?日本孩子講話,一定把動詞放在後面,我們說“是這個”,他們說“這個是”,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各種語言自有它內在的規則,而這個內在的規則,又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一個孩子生活任何語言的環境中,三歲之內,便完全把握了。人類的這種能力,科學家是很難模仿的,科學家要教一個電腦會語言,不容易的。如果每一孩子都要像科學家教電腦這樣子教,孩子都變啞巴了。


 


語言是如此學習,聽多了就會,文章是語言的延伸,你也看多了就會,所以文言文難不難,就是看你有沒有大量去接觸它。所以各位,你一定要改變語文教學的觀念,不是白話文容易文言文難,而是我們都只接觸白話文,而沒有接觸文言文。假如像古人一樣,我們日常生活用白話講,讀書的時候就讀文言,每一個人就都能在十三歲之前,具備白話和文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白話能力具備了,用一輩子,文言能力具備了,也用一輩子。而有了文言的能力,你才能進入學問系統,要不然你就只能活在現實系統中,因為兩千多年來的書都是用文言記錄的。你如果說古人怎麼那麼笨,讓我們


要學兩套,而且文言學起來那麼困難。剛才講過,古人如果沒有這麼“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流傳這麼久。所以古人是聰明的,用文言脫離了白話,這個脫離,不是故意要造成不同,而是文言系統有穩定性,可以一直流傳,而且有了文言的流傳,縱使白話文變了,也沒多大關係,後人透過文言,依然可以悠遊數千年。甚至因為文言系統的穩定,提攝住了白話,讓它的變化比較少,因為所有的讀書人,或者一般的群眾,偶爾也會來雜一些文言在白話中,所以語言的變化就比較少,語言的變化越少,這個民族越有歷史感,歷史就越容易持久,叫做“源遠流長”,所以中華民族是一個長壽的民族,就是因為他有文言文。(鼓掌)從今起不要再咒駡文言文了!


 


現在,是中華民族最愚昧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愚昧,就是自己破壞自己的語言系統。近百年來,他們提倡白話文,提倡白話文那些人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比較公開的、正式的,他們振振有詞說,為了讓比較多的百姓很快會讀書,吸收知識,開啟蒙昧。他們說文言文比較難學,所以要教白話文。他們用這個理由,來說動政府和百姓。此外他們還有另外一種理由,是比較自私而隱秘,像胡適之這一輩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寫文言文,是寫不過古人了,既然古人不寫白話文,那我們寫白話文吧,跟古人不一樣,正好可以有所表現,以成萬世之名,這是他們因生命之卑微而起的私心。


 


各位,你想一想,自從提倡白話文以來,中華民族這一百年,那些所謂白話文大師們,比如說胡適之、魯迅、老舍、陳獨秀、錢玄同,他們的文學又如何了?我們現在知道,杜甫永垂不朽了,李白永垂不朽了,韓愈永垂不朽了,歐陽修永垂不朽了,乃至於屈原永垂不朽了,他的文章已經流傳了幾百幾千年,我們相信,再過幾千幾百年,中華民族如果在,他們的文章還是有人讀,還是認為他們是文學家。我問你,再過三五十年,那些號稱白話文大師的這幾個人,還有人讀他們的文章嗎?如果三五十年還有人讀,再過三五百年,還有人讀他們的文章嗎?他們能永垂不朽嗎?所以,他們這個私心啊,他們是達不到他們目的的,只是為識者所笑,為歷史所笑而已。你的文章要流傳,原來不在乎文言或白話。文體的新創,文筆的優美,固然可以流傳,但最主要的,是靠作者的生命內涵和思想高度,近百年來的這些白話文作家,他們的思想夠深刻嗎?他們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嗎?有經典的心靈嗎?如果沒有,他的文章就不可能成為經典,而他們這一批人,既沒有高遠的情懷,他們的文筆,會優美嗎?古人是“吟成一個字,撚斷數根鬚”啊!作詩,要一面想,一面吟,一面吟,一面撚鬚啊,吟成了一個字,把幾根鬚都撚斷了。古詩人是苦思終日,然後才能下一個字,他們是何等的認真啊!現在白話文作家哪一個人這麼認真做文章的?你做一個文學家,不認真做文章,就等於我們做一個行業,不敬業。這樣不負責任,他的文章能夠流傳幾年啊?所以不要認為古人都沒有用這樣的大白話寫文章,我們現在用大白話寫文章,跟古人不一樣,就可以流傳,想的美啊!所以,沒有歷史見識,他們只圖當時之名,只圖這三五十年之名,他不知道人類的歷史是千秋萬世的。一個人不能為千秋萬世著想,這一個人就不足以稱為一個君子之人。所以,“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叫聖人,一出口就百世,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所以孔子的思想籠罩到現在,因為孔子自從出生到現在兩千五百六十三年,還不到三千年,孔子一出口就是三千年,所以你逃不出如來掌心啊,你還在那活蹦亂跳!(眾笑)這叫跳樑小丑!(眾笑)一個知識份子,沒有千百年的心量,怎可讓他還在那兒大發議論,影響整個中國呢?


 


胡適之說文言是死的語言,我們要用活語言,陳獨秀說文言文都是腐朽的,我們要寫新文章。死不死,腐朽不腐朽,不是在文體,在文章的內涵,他們知道嗎?他們明明是知道的,但因為一心想要打倒傳統,就故意造作偏激言論以遂其心願,我們不要再被欺騙了,各位同學!


 


再說,他們公開提倡白話的那一種理由,好像很正義。一般人好像也有同感,他們認為我們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現在是知識掛帥的時代,我們要傳播知識,應該用白話文,好讓較多的民眾人容易讀得懂。其實,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文章,你知道嗎?不是文言和白話的差異,而是因為教育不發達!我們古人一開始讀書,就讀文言文,讀了三年五年,不,不必讀三年五年,有的人只讀了三五個月,一輩子就能讀文言文呐!所以並是白話文比較好學,你看,我們現在讀了幾年的白話文,才能夠讀白話文,而且只夠讀白話,還不能讀文言。但古人如果花同樣的時間讀文言文,他一輩子也就能讀文言文。而能夠讀文言文的人,白話文會讀得更好。所以用文言來學習,一方面可以上通幾千年,一方面應付現代、應付白話文。你為什麼要教白話文,結果把五千年的智慧關在門外,這不是很笨嗎?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變得這麼笨呢?這真是莫名其妙!我們是被騙了,一個兩個人一時之間被騙沒關係,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被騙一百年,就是荒唐!


 


那現在怎麼辦呢?我不是來發牢騷的、不是來罵人的。我們要有辦法,而這辦法就這麼簡單,看看三歲小孩就知道:你要學會一語言,根本不需要太用心的,只要在生活中聽到有人家講話,三歲,就會了;同理,你要學會讀五千年的書,這五千年的書,它是有系統的、有內在規則的,你就花三年時間,跟嬰兒一樣,去學這種語言──文言文,最好的文言文,也就是去讀經典。你如果照我的建議去立志,保證三年你會讀經史子集,你若不能讀,來找我算帳,(笑)我會跟你算帳,你到底讀了幾本書!(眾笑)看誰的賬有勝算,我一定不會輸給你!因為這是天地人生之規律,其道理是明明白白的,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不需要辯論的,也不需要有實驗來證明,因為已經實驗了兩千多年了!我提倡讀經,有很多人,尤其學教育的最會問這個問題:讀經真的有效嗎?我說有效啊,他們又會問:有沒有實驗,有沒有數據?我說你如果要實驗數據才相信,那二十年之後再說吧!但你現在不教你的孩子,二十年之後你的孩子已經老了,沒救了!而你自己現在三十幾歲了,不讀,到了二十年之後,五十幾歲了,你更難讀了!那些要數據的人,是真的沒救,我就不想救他!(眾笑)不是不想救他,是他不讓我救,(眾笑。先生笑)那沒辦法啊!他還要跟我頂嘴。不是不能跟我頂嘴啊,我講的有道理,你怎麼可以跟我頂嘴呢?


 


至於學外語外文也是一樣。外國孩子是零歲到三歲,就會講那一個地方的語言了。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學英語了,學得相當的辛苦。那有一次我帶她上街,迎面來了一個美國佬,牽著一個小孩子,大概三歲左右,一面走一面跟他爸爸講話,我們擦肩而過,我孩子就跟我說,“爸爸!那個小女孩好厲害哦,他這麼小就會講英語耶!”(眾笑)中國學生常抱怨英語很難學,你跟美國人說英語難學,他會笑掉大牙的,他們會說:英語有什麼難,我三歲就會了!所以,語言沒有困難容易,全在乎有沒有教,以及教的方法對不對。怎麼學好外族語言,那很簡單,下一次叫你媽媽要生你的時候,去美國生,三歲才回來(眾笑),下輩子要記得啊!但是這一輩子怎麼辦呢?總是要想辦法嘛!辦法只有一個──就按照人類學語言的規則。你的時間已經錯過了怎麼辦?不要緊,規則永遠還在,只是方便不方便而己。譬如,你移民到講英語的國家去,大概三年,你也就會講英語了。但有人說,我地位不高,家裡又窮,孟子說“貧賤不能移”,這就沒辦法了。(眾笑。先生笑)那你這一輩子不就完了嘛!所以,現在有人開設外語學校,這也是相當正確的方式,讓你進入校門以後,NOCHINESE,交談完全講外語,號稱“浸泡式學習”,這樣子三年五年,也足夠日常溝通了。但是,全中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上這種學校,而且如果讓小孩從小上這一種學校還有危險,什麼危險?他將沒有本、沒有根,現在的中國人已經不大認識自己民族了,這種外語學校出來的人,對中國肯定比現在的中國人還陌生,他將成為國際的遊魂!反正有些家長是不管的,有些家長是不知道的,他們還認為他的孩子不懂中文沒關係,只要英文好,就值得驕傲,這種中國人,我給他們一個評價:賤!(眾低笑)


 


浸泡式學習,也要在兒童期以前最好,你現在二三十歲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機會已經錯過了,而且你現在要負責生活了,要你停下你的所有的工作和學習,專門浸泡在這個地方,也不現實。所以,大人再想學外語,有雙重困難。但,如果不得不學,怎麼辦?我有一套辦法,可以克服這些困難。本來學語言就應該用學語言的方式學語言,學文章要用學文章的方式學習文章,現在呢?我們在這種非母語的情況之下,我們兩件事要一起完成,語言和文章一起完成,當然也是要用浸泡法,不過,這個浸泡不需要去找個地方浸泡,我們自己就可以做主。尤其文章比語言好浸泡,為什麼?因為練習語言,你還要找一個談話話的對象,還要營造談話的場景。而讀文章,則不需要。你把文章拿來,隨時隨地可以讀。就是我所提倡的“外文讀經”──所謂“經”,就是那語文中的經典之作,最好的文章,他們的文章也是語言的延伸,語言也是他們思想的記錄,跟漢語漢文的關係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與其讀一般的白話文──現在的英語學校都是從英語的白話文讀起,到後來,才讀一點比較好的、半文半白的英文。其實真正的外文,最好的著作也都是相當文言的,因為都是非常精確的、優美的表達,不同於日常語言的平淺。──與其讀平淺的白話文,我們寧可以他們的經典作讀本。經典文章,它下面的基礎,也是他們的語言,而它上面烘托出來的,是他們的文化智慧。所以我們選擇經典之作作為教材,下可通語言,中可通文章,上可通文化智慧,三件事一次完成。


 


我們的孩子既然都要學英語,臺灣通常是從三年級或五年級開始學,大陸這邊比較洋化,從一年級開始學——我建議一學英語就學英文,不要先學英語,就直接學英文,而且要學經典英文。其中不需要講解,甚至不需要糾正發音,只要請最好的人錄音,讓孩子聽,聽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把一本兩本書,也就是三萬五萬字的英文經典文章完全熟背。然後讓他自己試著閱讀淺近的英語白話文,他就駕輕就熟,非常容易上路了。更理想的情況是,能夠背完四本到五本,也就是背完十萬字經典以上,就奠定了成為國際人才的基礎。因為他將來的英文很可能比英國人美國人好,他們如果去哈佛,可能不是去哈佛讀書,而是去哈佛講學。他們在中國,用中文講中國的學問,到了西方,用英文講西方的學問,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個人才。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在中國只能講西方,到西方,只能講中國。近代的中國學者,在西方講中國文化,其實他的中國文化也不道地,讓西方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中國人思想怎麼會那麼怪?不是中國人思想怪,是那些傳播中國文化的人根本不瞭解中國。那他們從外國回來呢,就講外國來唬中國百姓,其實對西方也一知半解,並沒有真懂,專門騙人,氣死了!(眾笑)所以我們以後要培養出真才實學的人才。要培養出高度的外文人才,一定要從小開始大量背誦外文經典。


 


各位成人們,如果還要再學外文啊,恐怕精神力氣都不夠了,除非你真有志氣,用上幾年的時間專心的學習。依我的預計,大人開始學中文,要學到當代行家的水準,──所謂蜀中無大將,當代行家的水準是很低的──走對了路,只要三年五年。學外文,要學到行家的水準,當然也要三年五年。所以,一個人想兼通中外語文,總共大概要十年。以讀經為主,經典是一流的書,讀經讀到相當的量,就可以開放去讀二流三流四流的書了,也就是可以開放廣泛閱讀了。一流的書是要精讀的,也就是要會背的,要全解的,二流以下的書,只要略讀即可。分清本末,知所先後輕重,才能夠讓我們有限的生命不浪費,而可以做出比較多學問、比較高的學問,要不然你的生命就浪費了。


 


這一百年來,絕大部分的中國人,一輩子沒有讀過《論語》,沒有讀過《老子》,這一個人真是白費了!白白讓他生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這種現象是因為五四的知識份子倡議,而由政府的教育體制所造成的。首先是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是始作俑者,國民黨領導錯誤了,共產黨建國還是繼承了國民黨的語文教育政策。先不說有人有意要破壞中國文化,光中國語文沒有培養好,就是在破壞中國文化。所以常有大陸的朋友跟我說,臺灣對中國文化保存得比較好,我往往說:不然。因為首先破壞中國文化的是國民黨,只要你小學教白話文,你就在破壞中國文化,而且這種破壞,是非常徹底的破壞。因為如果用暴力去破壞,或用歪曲的理論去誤導,這破壞還不是徹底的,徹底的破壞就是讓你連讀中國書的能力都沒有,你根本沒有辦法自己去讀中國書,他才能夠愚弄你,或是他不愚弄你,你也自己愚弄了自己,你反正就完全喪失了文化的理解能力。一個民族教導他的子孫,讓他們渺視自己民族,詛呪自己祖先,這算什麼民族啊,這算什麼愛國啊!所以現在我不說你一定要信奉儒家,你一定要信奉道家,一定要讀哪些人的書,我不這樣講,我只問,你有沒有能力讀這些書?如果連能力都沒有,你就是維護也沒有用,何況你批判,那就更沒有意義了。你連基本能力都沒有啊,你的批判是假的嘛,你贊成也是假的嘛!


 


所以,要讓中國人站起來,首先就要恢復讀祖先的書的能力,而要恢復這種能力,就是要用培養這種能力的恰當的方法,你就是去讀書吧!把重要的書讀它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五百遍,你自然具備這種能力。若有人問:為什麼這樣做就會有能力?這種能力是哪裡來的?問這問題的人是很白癡的。我曾這樣回答:他自然就有。又問,什麼叫自然就有,你證明給我看?這更白癡!有些事是不證自明的,如果真要證據的話,歷史上也有幾千年千千萬萬個證據擺在那裡了。如今,你如要找證明,倒不如自己實踐看看,你把《論孟學庸》這四書加上《老子》《易經》,這八九萬字,讀它兩百遍、三百遍,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保證你自己就可以懂得這些書的內容了,能懂這幾部書,你就有能力看五千年的書了。退一步說,假如讀了,還不懂的話,你也很有興趣自己去查閱資料了,一查兩查,查多了,也就懂了。這種能力,這是千萬兩黃金買不到的能力啊!


 


我們培訓中心明天開始有一種新的一個學習模式,就是號稱為“讀經教學師資培訓”,也就是讀經的“師範班”,要培訓一年。我們設計的研習內容,最主要的是讀經典、背經典,範圍也就是這幾部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易經》,希望能夠讀一百遍以上。其實一年裡面讀這幾本書,用功一點,是可以讀兩三百遍的。你這一年啊,就抵你十年二十年的學習了,這是一種最精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你能夠來參加這樣的培訓,你是最聰明的,最有智慧的人,你賺到了,你知道嗎!(眾笑。鼓掌)


 


不過,我還是要先警告你們,雖然我剛才講起來,是這麼樣的冠冕堂皇,你來參加培訓班,你的成就,好像是探囊取物,已經穩操勝算了。但現實上是有許多考驗的,你要嘛就需樂在其中,要嘛就需咬緊牙根。最有智慧的人,自然樂在其中,是最幸福的人,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些人從一開始,就學得很高興,而且越學越快樂,你如果是這一種人,我告訴你,是你的祖先燒了好香,(眾笑)你上輩子做了好事啊!(鼓掌)你這一輩子是來享福的啦!但是有些人一開始,感覺格格不入,內心掙扎起伏,這種人必需咬緊牙根,才能度得過去,能度過去的人,也是有相當福報的,如果他本來沒有福報,他也因此替自己造了福啊,所以這一種人也值得肯定,甚至更值得敬佩,因為他是從無生有啊!另外,還有一種人,真是痛苦,終於支持不下去人,如果你是這情況,我勸導你也不必太勉強,因為你如果太勉強,在這裡天天在捶胸頓足,你捶胸沒有關係,你頓足把我們的地板踏破了,(眾笑)還要你賠!(先生笑)所以假如你感覺是太苦了、太苦了,我勸你就申請退學吧。因為你這一輩子福氣不夠,下輩子還有機會,可以再來,我下輩子等你!(眾笑。鼓掌)


 


不過,大家既然來到這裡,可見大家多多少少也預備了一顆心,佛家叫做發願,孔子叫立志,你已立了志、發了願,可見你是一個有心肝的人呐!至少是因緣湊巧,那你也要惜緣,也要替自己負一點責任。所以啊,假如你在培訓中遇到困難,沒有關係,自己先度度看,度的有困難,交幾個朋友,跟朋友商量商量,大家互相勉勵一下。再不然呢,就是我們這裡有好幾個既有熱心又有經驗的班主任、輔導員,也都很願意幫助你。再不然,假如你真的問題太大,你就找周主任啊,反正周主任是煩不死的,(眾笑)她幾年來被煩的經驗太多了,所以她不怕你來煩。最後,如果都不行,你就來找我吧,我就把你罵回去!(眾笑。鼓掌)因為你辜負了你自己,用佛陀的話說,你辜負你的初發心,用孔子的話說,你辜負了你的志氣。志者,心之所之也,是你的心的所向啊,你立下這方向了,為何又不走下去?其實是因為你沒真立志,你因何而立這個志,你還沒真的清楚明白。所以今天要看清楚想明白,你為什麼要來這裡用這種方式學這個些東西?假如你還模棱糊塗,或是別人鼓動你來的,甚至被人逼迫的,那千萬你要想清楚,不要被人賣了都不知道。(笑)你既然想清楚之後,就要為自己負責任。但是我不是要你的賣身契,說你現在想清楚了,強迫你不可以反悔。你是可以反悔的,你永遠可以反悔。但是你既然發了這個心,當你要反悔的時候,請你告訴我理由,是不是你找到更好的學習方式,找到更好的開發自己生命的方式,你不願意做在這裡做比較沒有意義的學習了,是不是這樣?假如不是,你還有什麼理由?所以,我都替你想好了,你是永遠沒有理由的,因此,既然來到這裡,就不准退學!(眾笑。先生笑)不過,也沒有這麼嚴格,反正我又不是教育部,這裡也沒有什麼證書可以給你。所以你要趁著──比如說像我今天要來了,大門會開著,你就躲在門後,大門一開,你就衝出去,沒有人攔得住你,否則,你知道這裡為什麼圍牆那麼高,而且平常都大門深鎖嗎?就是防止你逃走!(眾笑)


 


總之,要告訴你的是,我預先知道,這一年,有的人是愉快的學習、幸福的學習,越學越愉快,越感受到自己是何等幸運,能夠參加這個班。有的人會彷彿在活在顛沛造次中,忍辛受苦,度過一年,也還不錯。有人是度不過的,沒有關係,或許其中有命。不過我是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自始至終,完成你的原初的願望。其實,這是很容易達成的,你只要按照我們所排的課程,老老實實的做去,你能夠自己加碼學習,那當然更好;不加碼你就按照這個課程這樣走,我都能夠保證你這個一年之後,可以讓你脫胎換骨,讓你終身受用不盡。而且將來的出路——固然一個人學習不是為了出路,但是它也是很現實的——將來的出路,我就告訴你應該沒有問題,因為現在正是文化復興的時候,而且讀經的教育──泛泛地說是國學教育,精確地說是讀經教育,讀經教育跟國學教育不大一樣──讀經教育的市場是很大的,你就職的機會,創業的機會是很大的,你不必為現實的前途太憂慮。


 


讀經教師的養成,要說容易,是兩三個小時就足夠了,要說不容易,不是一年就可以養成的,我希望將來辦理三四年的培訓。不過,到目前為止,讀經教師培訓的時間,以你們這一年班的最為長久,這一次所參加的人,是算作第一期,因為我們考慮了很久、策劃了很久,現在時機才成熟,所以現在才辦了第一屆。你能夠參加第一屆,是開創性的,你參與了一個讀經時代的創造!(眾笑。先生笑。鼓掌)第一屆應該都是精英,據說國民黨黃埔第一期,每個都是大將軍!(眾笑)所以各位!你要有這一種自豪感啊,你要擔當起來啊!而且你們如果學的不好,我們第二屆也招不了生了!(眾笑)你們是有罪過的。(先生笑。眾笑)


 


這一方面是自己的事,一方面是我們讀經大業的事,也可以說是國家民族的事。不過呢,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你還是為自己著想,時時刻刻為自己負責,才是最重要的。你先不需要想是要替讀經事業負責,也不必口口聲聲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要救國救民…你也不必如此。只要你為自己負責了,你就是為讀經大業負責,你就是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世負責啦!(鼓掌)這就是儒家之教、孔子之教,這叫君子之道,“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如果自己走對了路,自己的學問就是天下的學問,自己的學問就是民族的學問,自己的學問就是世界的學問就是宇宙的學問,這一種學問才值得你來學,值得你用一種非常的精進的方式去來學。什麼叫精進?你在這裡是被關起來的──閉關,每天有一定的作息,而且是早睡早起,違反你平常生活的規律,但是這一種規律才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每天沒有別的事,心無旁騖,以自己讀經為主,以學習讀經教育的理論和實務為輔,自己把經讀好了,對讀經教育理論和實務才能有更深入的領受,或許將來不做讀經老師,亦可自我受用或教自己孩子,將來開學堂或做讀經老師,也比較不會辜負讀經的孩子。這一年你學習的分量很重的,不過我們都已經計畫好了,分配在每一天,輔導員們按表操課,你就信任我們的計畫,跟著計畫走,應該沒有什麼受不了的辛苦,假如你能讀出味道,那更值得恭喜了。


 


最後,我希望第一屆這個師範班能夠很圓滿,我對你們的期待最重最多,因為你們是我推廣讀經二十年來,舉辦這麼重大的、長久的培訓的第一次。但我不是在嘗試,這一定是成功的,只要你保持了今天──就現在──現在你的這顆心,你就會成功。這個成功不是你去追求一個外在的什麼成就,而是自我的實現。而內外、本末、人我本是相通的,所以,你成功也是我們的成功。希望你用這樣寬大的胸懷來學習,你就不會痛苦,反而會有一種悠然、深遠而超越、高明的喜悅與幸福,我祝福你,謝謝各位!(熱烈鼓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