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教育定義為「開發人性的工程」,如果這樣的定義是可取的,那麼我們的教育,必需依照人性的內涵,以及人性發展的程式而實施,該怎麼教就怎麼教。首先,我們知道人類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在生命的早期就開始發展了,而所謂的「基本能力」,是將來其它能力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人類早期的教育。而早期早到什麼時候呢?也就是問: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是教育的「第一問」,最重要的一問。如果還不知道,或者還沒有確切答案的人,我可以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教育要從應該開始的時候就要開始了。這個答案,好像沒有真實的內容,但這個答案可以引導我們去問另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是應該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到另一個答案:「人類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是應該開始的時候。」再問:「什麼時候是人類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會逼出了一個確切的時間點了,因為教育既然是對著生命做教育,我們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生命的那一天,如果他能接受教育了,那就是教育應該開始的時候。」所以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應該從胎兒開始。
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十個月就決定了
古人都做胎教。現在我們不信古人,但是現在西方醫學家告訴我們,胎教是有意義的。至少西方醫學家以生理的角度告訴我們,胎兒就在開始發展腦神經系統了。腦神經系統的發達與否,在教育上有重大的意義:人類聰明不聰明,直接地依據于腦神經系統發達不發達。腦神經系統之發達與否,有許多人認為是由於遺傳。其實不儘然,尤其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著重在教育的力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自信:老天如果要生一個不聰明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教育的力量,把他挽救回來。乃至於:正確的教育觀念,可以做到讓人人都成天才。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天下孩子都是天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一般人反對他,說,「庸才是正常的,哪一家出天才是特別的。為什麼你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呢?」鈴木鎮一說:「本來所有的孩子都天才,但是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手段教他幾年,這個孩子就變成庸才了。如果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因為把天才教成庸才是很困難的,要用很大的力氣的。父母沒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學校讓老師教幾年,必定成為庸才了。」(笑)為什麼世界下多的是庸才?因為我們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嘛。什麼叫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別的不說,先說聰明不聰明這一點,我們人類幾乎每個人都一樣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神經細胞,但這些腦神經細胞可以發展可以不發展,憑什麼發展?資訊刺激。有的神經細胞沒有接受到資訊刺激,它就不得發展,就會被生命機體所所陶汰。腦神經細胞一接受資訊刺激,就如樹枝長樹芽一樣,長出芽來,叫樹突,鄰近的細胞也長樹突,樹突與樹突聯結,叫突觸,這兩個腦神經細胞就活了,它就能夠起作用。如果資訊剌激少,樹突和突觸便少,比如每個細胞平均長兩根。而大量的資訊刺激,長大量的突觸,一個細胞可以長到兩萬根。長兩根和長兩萬根樹突的兩個孩子,一出生,他們的聰明就相差一萬倍。所以我們如果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譬如美國有「黑白差距」,我們國家,有「城鄉差距」。黑人和鄉下的孩子,國家都要設法保護一下,要不然他們將來成就的機會就比較小。本來,人人都有等量的一百四十億個腦神經細胞,所以不論城鄉或黑白,都應該都有一樣的機會。但是,因為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在胎兒十個月中,聰明或愚笨,已經有了相當差距了。出生以後,如果環境不改,差距更是繼續拉大,到了五六歲,就決定了大半,到十三歲,大事已定,終身難改。所以,各位!教育是有時機的,教育是有方法的。
給胎兒豐富加幽雅的資訊剌激
那麼我們怎麼辦?既然我們知道了資訊剌激對人類的影響這麼大,聰明不聰明,在於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如果我們再加上中國古人的教育思想,中國古人不以聰明為重,而是以智慧、性情為重。中國古人也做胎教,又說三歲看大,顯然認為性情與智慧是可以教的,也是在人類最早期的時候就開始教了,因為越早期,影響越大。現在我們把中西兩面對人類的見解綜合起來,我們又要一個孩子絕頂聰明,又要一個孩子性情優雅,請問怎麼辦?如果老天已經定了的,我們不能夠再改變;但如果老天未定的,人類是可以努力的。我認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機會還沒有定,就靠我們人類了。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給他信息。什麼資訊?豐富的資訊,可以讓他聰明;優雅的資訊,可以讓他端莊。所以,豐富加幽雅,就是我們胎兒的教材選擇標準。那麼,豐富加優雅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要看胎兒怎麼接受資訊的。如果他接受資訊的管道很多,我們針對每一種管道,都要有豐富優雅的內容才好,這樣想來,教育工作一定是很繁雜的。
從受胎的第一天,就給胎兒聽
還好,胎兒是很好教的,胎兒為什麼好教呢?第一點,胎兒不會跑來跑去,所以很好教。第二點,胎兒只有一個管道可以教,所以我們只要做一項工作就好。本來,我們人類接受世界資訊只有五個管道:眼、耳、鼻、舌、身。在胎兒時期,只有耳朵起作用。所以他只能受到世界聲音的影響,因此我們就只讓他聽。醫學家發現,人類最先成長的腦神經系統就是聽覺神經系統,在胎兒三個月五到月就可以用儀器看到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科學家能夠看到的,都是已經成形而表現出來的。在此之前,可能從受胎的第一天,就已經默默地開始發展了。就好象有人得了癌症,依照醫學家的研究,癌症要被醫學檢測出來,要經過二十年到三十年。所以癌症是長期累積後,才被科學儀器所發現。胎兒的腦神經系統在三個月到五個月被看到了,它可見它已經經過長期的累積了,所以,教育要從受胎那一天開始。
聽豐富幽雅的聲音,用天才的教材教他
那聽什麼聲音呢?當然是聽豐富而優雅的聲音。豐富優雅的聲音在哪裡呢?如果你有自己的好意見,你自己去選擇。如果沒有,請聽我兩個建議。第一種聲音,就是天才的音樂。凡是天才的音樂,必定是經典之作,而流傳千古,叫做「古典」音樂。第二種聲音,就是經典誦讀。人類的語言有日常語言和讀書語言,日常語言既然在日常就可以聽到,所以這種語言就不必教。我們要教的是高度的語言,優雅的語言,有智慧的語言,這一種語言就是經典誦讀。經典中的語言本來就比日常語言變化還大,經典的內容又有非常高超的智慧。其中的智慧內涵是不是能影響孩子,我們暫時不知道;但是,單就著語音的資訊剌激功效,就值得我們選擇經典誦讀了。
我講胎教,可能不關乎各位在學校裡的教育,但是,我看很多朋友,都還很年輕,或許還沒結婚,或許剛結婚還沒有懷孕,或許剛懷孕孩子還沒有生出來,我特別恭喜你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孩子遇到貴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財貴”。(笑,鼓掌)因為,依照我的理論,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十個月的教育就夠了。他出生以後確實不同凡響,真的是天縱英明,一輩子沒有教育的煩惱。所以從懷胎起,我們要開始給予有效的教育,就是把握天才的時期,用天才的教材教他。
你只要做簡單的工作:用兩秒鍾就行
這種天才的教育,要不要我們做很多的工作呢?不需要,我們只要做簡單的工作。有人說,如果一個母親懷孕的時候,脾氣好一點,這個孩子以後可能比較不會暴躁。告訴各位,依照我們國民的素質,一個少女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很任性;結婚以後,天天吵架。她懷孕了,忽然叫她做一個淑女,門都沒有!我不敢相信,所以我不像其它提倡始教的人一上來,就教懷孕的母親要嫻淑,因為這太難了。又有人說,如果一個媽媽喜歡讀書,大概會增進胎兒的聰明,或許是。但是,有關國民的讀書素質,世界上有統計數字,日本人最喜歡讀書,每年每人平均讀七十本書;臺灣的國民每年平均讀0.7本書。要叫一個臺灣的母親懷孕了,忽然喜歡讀書——我看是與虎謀皮,算了。所以困難的工作不要做,你要做也可以,但是簡單的工作也就可以培養天才了,因為你知道教育的真正的方法。所以,家裡有人懷孕,請準備兩架CD的機器,每天早上用兩秒鍾,在CD上按一個Play,一個Repeat,就可以培養天才,你按一個Play,一個Repeat,每天轉二十四個小時,注意,是盡可能二十四小時播放,因為大人會睡覺,胎兒不睡覺。母親走來走去也沒有關係,他感應靈魂,他是神明。其實不管有沒有聽到。到少他受了這個環境的影響,你盡了力了就夠了,你不要象有些媽媽太緊張了。她把兩架CD綁在肚子上走來走去。(笑)不需要這麼緊張,呵。當然有人設計得比較完整。他用一個中央播音系統,然後每一個房間都有兩個音箱,一個播放古典音樂,一個播放經典。一張CD片,讓它轉七天,轉一百六十八遍。好的音樂,轉一百六十八遍;經典誦讀,轉一百六十八遍,還怕不熟嗎?。五千年來,中國經典只不過那幾本,幾個月就全部聽完了。這樣簡單就可以培養天才──培養又聰明又有智慧的天才。
碟片要換成古典音樂,換成經典誦讀
要教出天才,一定要用天才的內容,所以要教胎兒,一定要把碟片換一換,一定要把常常聽的流行歌,那個最沒有意義的,最庸俗的,最會污染的東西收起來,換成古典音樂,換成經典誦讀。我說把流行歌「收起來」,沒說丟掉,因為等孩子長大了,大人們當然還可以拿出來聽,反正大人已經沒救了,聽聽也沒妨礙。(笑)什麼叫做古典音樂?杜甫的形容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那是從天上來的聲音,也就是最合乎天理合乎人性的的聲音。西方人也說,不是音樂家有什麼創作,而是上帝在一個人心靈中發出旋律,把那旋律記錄下來,就是音樂。這種旋律是從天上來的。能將天上的聲音引到人間的人,叫做天才。這些天才遺留的聲音,是人間永恆的寶藏。你的孩子這麼尊貴,你為什麼不讓他聽這些天才的聲音,而要用蠢才的聲音?什麼叫做流行歌?流行一陣子就要被忘記的聲音。什麼叫被忘記?就是被我們人性所拋棄。我們雖然表面上喜歡聽流行歌,其實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不喜歡這些東西的,是要排斥,要把它丟掉的。凡是要丟掉的東西,叫做垃圾。你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聽垃圾音樂?除非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垃圾孩子。如果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天才孩子,你一定要用天才的聲音。你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優雅而有智慧的孩子,你一定要讓他聽優雅而有智慧的文章,這種文章就是經典文章。為什麼叫做「經典文章」?一個民族如果有文化的話,它就有所謂的經典,這個經典是從人性開發出來的智慧結晶,記錄下來,凡是有人性的地方,就會流傳,就會產生啟發人性的作用。所以父親交給孩子,老師傳授給徒弟,就變成傳統。只有經典才可能形成傳統,要不然都像流行歌一樣,流行一陣就沒有了。這種重要的,有意義的,永垂不朽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胎兒所需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孩子所需要的東西。假如我們不用這些東西教他,我們就把他放在垃圾堆裡啦!一年兩年三年下來,不是浪費了一年兩年三年,而是浪費了一輩子。
十個月養出一個天才的讀經寶寶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出生了,長大了,似乎來不及了。我建議,大不了,再生一個!(眾笑)要不然你這輩子會後悔無窮,因為你養不到一個天才孩子了。其實每一家都可以養出天才孩子,只要十個月!信不信由你!現在我推廣這種經典胎教已經五六年了,有許多用這種教育出生的孩子,通稱為「讀經寶寶」,讀經寶寶有共同的特質,出生以後相貌堂堂,(笑)活潑可愛,不哭不鬧,而且越長大,越發現他身心健康,樂於學習,體貼父母。那真的是一個,不僅是三好,五好八好十好的孩子。各方面都是讓你不僅很滿意,你還會覺得:「我何德何能,竟能生到這種孩子?」(笑)你會慚愧,你作夢都會偷笑。
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新涵義
古人說「書是前世讀過來,書到今生讀已遲」,一個書讀讀得好的人,是前輩子就要把書都讀完了。如果到這一輩才開始讀書啊,你來不及了。什麼叫前輩子?我認為:胎兒能夠聽一百六十八遍的論語,這叫前輩子。你三歲之內能夠聽一百六十八遍的易經,這叫前輩子。如果你到二三十歲了,才說,唉呀,我想研究一點中國文化,想讀一點中國書。我告訴你,你已經完了,這一輩子算了吧!但人生往往就被浪費了,我們自己就是這樣被犧牲了,請你不要再犧牲我們下一代,我拜託你!
在三歲之內教完人間最優美的東西
當然啦,孩子出生以後,還有機會;在嬰兒期,像胎教的教育還可以繼續做。孩子出生以後,聽覺還在成長,要在他三歲之內,聽盡世界名曲,聽盡經典誦讀。又出生以後眼睛開始起作用,在三歲之內,要讓他看盡世界名畫,世界有名的風景,雕塑,舞蹈,戲劇。也就是把人間最優美的東西,在三歲之內就全部教完。最好把名曲名畫,讓他聽、讓他看,三遍五遍十遍一百遍。
播放什麼經典
至於經典誦讀,到底要播放什麼經典呢?經典就是那些最有價值的書,而經典中還有經典,我們要從最高價值的教起。也可以說,從最深的文章教起。那些書有最高價值?我把它們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讀熟了,讀通了,中國沒有不能讀的書了。所以,語文教育是很簡單的,中國人只要這四本書讀熟了,就能夠讀經史子集,一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教養也夠了。如果還有餘力,再讀第二等的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佛經選。如果還要更豐富,每三個層序是: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作品。一個人只要讀一兩百篇古文,如把總共兩百二十二篇的《古文觀止》全部讀熟,一個人的中文能力就能上下五千年了。如果再加上唐詩,宋詞,元曲,各熟悉兩三百首,一個中國人的基本文學素養也就相當可觀了。其實,每一個中國讀書人都需要有這種素養,這樣的素養是每一人很簡單就可以達成的。只要我們按照時機,用對方法,用對教材。
不必認真教童蒙書
第四個層次,就是三字經、千字文這些童蒙書。這些童蒙書是好玩的東西,千萬不要認真教,誰認真教三字經、千字文,誰笨,把孩子教笨。打個比方,有一班孩子讀論語,另一班讀三字經。讀了兩個月,這一班三字經背完了,那一班的論語只背了四分之一。然後,這兩班的同學交換,讀三字經的開始讀論語,便覺困難;而讀論語的班開始讀三字經,則不用教,只要把三字經交給他,他就自己讀了。所以教育要培養大能力。大能力在最早期的時候最好培養,所謂初生之犢不怕虎。你用大學問教他,將來他就有大能力,大能力就可以包含小能力,就可以貫通小學問。所以,我主張小學問通通不要教。我們只要教他高度的經典,孩子的文學和文化的功底就非常扎實,這個扎實不是現在瞭解,但是他醞釀在他心中,久而久之,他每長大一歲,就瞭解一些。他該用的時候,就拿出來用。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千萬不要問他懂不懂。問懂不懂是自然科學的教法,語文不需要按照自然科學的程式。如果按照自然科學的程式,就違反了教育的本質,違反了語文教育的規律了。
舌頭的訓練可以剌激腦神經的發展
所以語文的教育規劃是:胎兒和初生嬰兒只能聽,我們就只讓他聽,聽是用耳朵。等到孩子一歲多了,可以牙牙學語了,就可以讓他念,念是加上了口舌。怎麼念?你說“小朋友,跟我念”,他就跟你念。你就勇敢地念:「子曰,學而時習之」,他一定跟隨你念「子曰,學而時習之」,讀經,順便訓練口舌。人類的五官中,耳朵眼睛,最銳利;而舌頭,也非常的敏感。舌頭的活動也可以剌激腦神經的發展,所以,為什麼語文能力好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因為人類要發音講話,都需要用到非常大量而精密的腦神經結構系統,才可以發一個正確的音,講一句流利的話。所以訓練口舌,可以增進聰明。還有,孩子學語言,必須先聽進聲音,然後才可以覆誦。這樣,資訊便在腦神經中產生回流溝通的作用,也順便為將來的思考能力作好了準備。
如果我們要挽救我們的民族,白話文必須退出小學的教材
而訓練語言的教材,千萬不要用一般的白話文,應該直接用文言文,用經典。因為「白話」是不需要學的,三歲之內就自然學會講話,而「白話文」也是不需要學的,因為一個中國人會認漢字就會讀白話文,會寫漢字就會寫白話文。只要學問越好,白話文就做得越好。所以白話文是不需要教的,誰教白話文誰笨,把孩子教笨。
所以我建議:如果我們要挽救我們的民族,白話文必須退出小學的教材。所有白話文的作家,做白話文做好的人,像胡適之,徐志摩,朱自清,魯迅,老舍,沈從文,錢鍾書,林語堂,梁實秋,這些我們所知道的白話文「大師」,他們從小沒有讀過白話文,因為古人知道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但是,自從五四運動以白話文作為小學的課程以來,我們就沒有出現過偉大的作家,不只是沒有出現過偉大的文言作家哦,也沒有出現過偉大的白話文作家。所以你要把白話文讀好,請你不要學白話文;你要把白話文寫好,請你不要學白話文。這叫做新典範的建立。你如果不按照這種方法去教你的孩子語文,我們的國民語文程度依然日漸低落,以九十年來經驗,我們已經知道白話文教育,一定培養不出語文的人才,不僅是培養不出五千年語文的人才,我們連白話文的人才都培養不出。信不信由你!
兩歲半三歲就可以開始讀經
所以能念的時候就給他念,但能讀的時候,就應該給他讀了,讀什麼?還是讀經典。一個孩子到了兩歲半、三歲,就可以開始正式讀經了。怎麼讀?看著書讀。教學的方法,也是:「小朋友,跟我念。」起初,他不認識字,家長可以一面念,一面指給他看,你念子曰,就指著子曰兩個字。念學而時習之,就指著學而時習之五個字,他或許看或許不看,因為他還沒有「注意」的能力。或者說,他不必注意就可以學習,因為他隨便看一看就有印象了。所以,他看也好,不看也好,他在玩,我們照常念給他聽。假如這一章反復念個二三十遍,五六十遍,最好念一百遍。然後第二天教他另一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第四天教他,「弟子入則孝,謹而信……」,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樣,你如果教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五天的論語,每章都念個二三十遍,五六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後,這個孩子至少會認兩個字,哪兩個字?(大家答:子曰)
不合乎人性的體制內認字教育和寫字教育
大家都很聰明,但是都沒有良心。(笑)既然本來就都知道了,為什麼不做?就是不做!我們整個國家都不做!我們國家請那些所謂的語文教育專家來研究。研究兒童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認字,他們說要「六歲」。所以我們國家的語文教育,就從六歲開始教認字。怎麼教認字?他們認為兒童認字要從最生活的,最常用的,最簡單的認起。各位,這合乎人性嗎?這根本在殘害人性!但是我們已經實施了九十年,明知其效果奇差,卻一直堅持不改。各位語文老師還是這樣子教,我們整個民族快滅亡了!一個人不是這樣學認字的,體制的語文教育,從認字這一關就開始走了錯誤的路。把認字規定為一定要會讀,而且一定要讀得很正確。其實一個孩子一時讀錯了有什麼關係呢?一時張冠李戴一下有什麼關係呢?
再來,還要求認一個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其實寫字是六七歲以上的能力。所以體制規定六歲以上才能認字。再來,體制又要求認一個字一定要會解義。其實剛認得的字,不瞭解意思有什麼關係呢?久而久之就漸漸瞭解了嘛。甚至我們還要求孩子認一個字就要會用這個字,要求他造詞造句。各位,這叫做——折騰!我們的老師要折騰多久才讓孩子認一個字呢?而滯慢了認字,就滯慢了閱讀,滯慢了閱讀,就滯慢了知識的吸收力和思考力。──一切都完了!
認字教學的方法:煮湯丸理論
在新的語文教育典範裡,我們的孩子怎麼認字?我有一套認字教學法,叫做「煮湯丸理論」。煮湯圓要先燒熱水,下面有火,熱水滾了,可以煮湯圓了,比喻可以認字了。怎麼煮湯丸?這裡有兩千五百個湯丸,比喻我們國小學生要認字兩千五百個漢字。兩千五百個湯圓,現在的體制語文教育,就先選一個最小的,就是最好煮的,丟進去,一直煮一直煮,煮熟了,撈起來,很高興很有自信地說:「我煮一個湯圓了!」再丟一個,這樣子,煮了六年,煮熟了兩千五百個湯丸。這種媳婦,隔天就一定會被休掉了,笨媳婦嘛!正常人怎麼煮湯圓的?水滾了,兩千五百個全部倒下去,你管哪一個先熟?它們或者熟了,浮起來了,或者浮到一半再沉下去,都不必管那個先那個後它?——過不久,兩千五百個湯圓就全部煮熟。
一年以內認完兩千到三千個中國字
我們古人就是這樣認字的。直接給兒童讀文章,唐宋以前,讀的是經典,明清以後,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叫做開蒙,其實就是識字,其實以蒙書開蒙識字,是比較笨的方法。因為三字經可以認字,經典也可以認字。但不通人性的人,認為三字經可以講故事。為什麼要對孩子講故事?我問你。有人說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增廣見聞增強想像力啊。我卻認為:最好是讓孩子講故事給你聽,而不是你講故事給孩子聽。這也是典範的轉移。怎麼能讓孩子會講故事?讀經!讀經有本質的作用,就是奠定一生文化教養的基礎,而讀經又附帶有週邊的功能,第一層的附帶功能就是認字。如果一天,能夠讀經一個小時,在六個月之內,一個孩子可以認得兩千到三千個漢字,所以小學六年的識字量,大概六個月就認完了,比較笨拙的孩子,也可以在一年認完。兩歲半開始,三歲半就認完;三歲開始,四歲就認完。所以幼稚園的小班開始讀經,到中班就可以讀小學六年級的書,因為六年級的字都認完了。
認字後一年就可以讀一千本書
從認字再開拓出去,讀經的第二層附帶作用就是,「讀書」。讀什麼書?讀一切用白話文寫的書。剛才我說,白話文是不需要教的。但是,可以拿讀。一個孩子,可以用白話文吸收他的年齡所能瞭解的知識,我們只要提供很多的讀物讓他讀,他就可以自學而長進。如果一個孩子一天平均讀三本書,一年就可以讀一千本書,一個幼稚園中班孩子讀了一千本書,他的知識量,可能就超過一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一天真能讀三本書嗎?如果一個識字的幼稚園孩子讀幼稚園的書,一天讀十本二十本都可以的。說讀三本,是很保守的。因為幼稚園的書大概兩分鍾三分鍾就讀完一本了。當然讀的書會越來越厚,對,但是他讀書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從閱讀增加知識量,從閱讀也提升理解力。所以,只要讀經,他就認字;認字就會讀書,愈早開始讀書的人都會很喜歡讀書,乃至於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有很多讀經家庭的父母跟我抱怨,說,他的孩子太喜歡讀書了,他實在很煩惱,問我怎麼辦?我說,恭喜你有這個煩惱,現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都煩惱他們的孩子不讀書,你居然煩惱你的孩子太喜歡讀書。這也是一種典範的轉移,典範轉移帶來的功效。我教家長把書收起來,放在比較高的地方,但他孩子還在讀,他搬椅子去拿書來讀。家長實在沒辦法,只好把兒童書全部裝箱,收起來,不讓他讀。但這個孩子太喜歡讀書了,有人送水費單、電費單了,他就讀水費單、電費單,讀得很高興。他去餐廳,人家在吃飯,他就在那裡看功能表,他整個功能表都會背。這種孩子看到文字就喜歡,這是人類的天性,這是人類學語文的恰當時機。千萬不要錯過時機,兩三歲,家長就可以用讀經的方法讓他認字,閱讀,養成一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這個孩子就不需要再教他了。怎麼讀?如果上幼稚園了,還來得及,老師只要說「小朋友,跟我念」,孩子就念得很大聲,一遍再一遍,大家越念越高興。一生的自學能力從此養成,也就是幼稚園畢業,就不需要再教育了。
標準的讀經教學設計:三百讀經法
我有一個標準的讀經教學的設計,就是三百讀經法:每天進度一百個字,讓他念一百遍,給任何人一百分。這個標準,你可以超越,你也可以打折扣。每天進度一百個字,像論語第一章第二章就大約一百個字,想辦法讓他念一百遍。我們講話的速度一分鍾講兩百個字,一百個字,三十秒鍾就念完,一分鍾就可以念兩遍,我們讓他念一百遍,要五十分鍾,算做一個小時。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不管在幼稚園還是在小學,請各位老師,你就設計一下,你怎麼可能騰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把這一百個字念一百遍。普通孩子念二十遍三十遍一百個字就會背了,還是讓他念到一百遍,讓他有長久的記憶。有些孩子念到一百遍還不會背,沒關係,會背的給一百分,不會背的,也給一百分。因為縱使不會背,他的能力已經在進步了。
讀經之後的進步
有兩種進步,第一種進步是刺激腦神經的發展,因為人類的語文,變化萬千,本來就涵有最豐富的資訊,比音樂,美術還要豐富,能刺激腦神經大量的發展,所以不聰明的孩子開始讀經,很快就會變得聰明。第二種進步是文化的薰陶,經典都是聖賢之教,所以每念一句,每強化一句,每記憶一句,不僅是終生受用,即使在當前,也很快就能看出孩子氣質的變化。所以要提升國民的文化教養,要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一定要給他有智慧的語言,讓智慧的語言常常在心中打轉,所謂口而誦,心而惟,從他內心開始清洗他的不良的習氣,從內心開啟他的光明的前途。
水漲船高,居高臨下
有人問讀了這些經,到底瞭解不瞭解?一般人都認為:不瞭解。我說,瞭解。你如問:這麼深的書怎能瞭解,我說瞭解百分之一。一般人就笑:「我們體制教語文,規定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瞭解百分之八十以上,所謂學以致用,這才有用啊!」我說:「那些內容,讓你瞭解百分之百好了,也沒什麼大用。而這些經典文章,只瞭解百分之一就有用,有大用。」你看,這個杯子,你把水裝滿了,五百CC,這不是百分之百嗎?你去太平洋,舀它的百分之一的水,請問有多少?所以經典的百分之一就可以讀一切的白話文,超過學校課本的百分之百。這叫做水漲船高,居高就臨下。他讀了這些經典,固然是將來一輩子有大用,而就當下來說,只要釋放出經典百分之一的功力,他就可以讀一切他所想讀的白話文!他自己能瞭解的書,就讓他自己去讀就好了。一些簡單的文言文,一些比較淺顯的唐詩,宋詞,他都自己能讀了,何況白話文課外書?縱使是一些比較深的書。他也能讀,只是不能全部瞭解罷了,但他先瞭解他所能瞭解的部份,每一個人的閱讀都瞭解他當下所能瞭解的,就達到閱讀的功能了。而他還不能瞭解的,可以慢慢去消化。經典算是最深的書了,一時只能瞭解很少的部份,但只要這個孩子活下去,生命就可以保障一輩子的開發。所以我們教經典,只要教一次,就用一輩子;你教白話文,教這一次,現在用,明年就不用了。你等於浪費生命。那些白話文自己讀就好了,為什麼還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呢!
作文是不可以教的
其實我們從明天起,可以交給孩子一本課本,或一本白話文的書,說:「孩子啊,你自己去讀吧」,他就自己讀去了,而且能夠懂得百分之七八十。而閱讀不只是讀一本兩本,我們先讓我們的孩子讀一千本書再說。讀一千本書之後,他的作文,就幾乎不用教了。本來,作文就是不需要教,也是不可以教的,誰教作文誰笨,把孩子教笨了。我們現在的國民為什麼不會作文,通通被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害了,害了一輩子。作文是不可以教的,所有被教作文出來的人,他的頭腦就死板了。千古以來,會作文的人通通是不按牌理出牌,所謂「匠心獨運」,不按規距的,作文是不可以有規距的。只要有學問,就會作文;只要長大到他能思考了,就會作文。作文要有學問和年齡這兩個條件,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讀了很多書了,還不會作文,你不要煩惱,明年就會了,明年還不會,後年就會作得更好。所以,各位!小學而叫他寫作文,而且把作文拿出來說,這一個孩子作得好,那個孩子作不好,那是很無聊的事,那是殘害人性的事。小學上作文補習班,學到一手作文技巧,一時之間侊如作家的人,我們已經看過太多了,他上中學又怎麼樣,他上大學又怎麼樣,他畢業後以後怎麼樣……只要沒有學問,他一輩子不會作文,作出來的文章沒有人看。所以各位,先盡力教他學問吧,不必急著教作文。這又是一個作文的新典範。
魏書生老師教作文的例子
我介紹一個教作文的例子,遼寧盤錦魏書生先生,因為他的教學策略成功,從老師,當到校長,現在是教育局長。他以前教作文確有好方法?他教的是初中,而且他專門教那些大家不要的孩子,比如說初一年級有八個班,他對其他班的老師說,每一班選五個六個你們認為不好教的學生,都集中來給我。所以這個班是名符其實的放牛班。魏老師果然有他許多特別的辦法,很快把班級管理得有井有條,學生好學進步,照我看,這些就是合乎人性的辦法,要瞭解的人,請看他的書。但魏老師教到作文的時候,就困難了。魏老師有一天說: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作文」。全部的孩子都叫:
「老師,我們不會作文!」
「作文很簡單,為什麼不會呢?」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不會作文了!」
「那沒關係,我出個簡單的題目,你們一定會作。」
「我們不會作!」
「那這樣,我出個題目:開學了,怎麼樣,會吧?」
「不會!」
「開學了,就把開學那一天到底發生什麼事寫出來就好了嘛。」學生又說:
「老師,有那些事可以寫?」
魏老師不厭其煩:「開學了,誰講話?」
「校長講話!」
「那不就對了嘛,你就可以寫兩句了:開學了,校長對我們講話。你知道這兩句就寫這兩句就可以了。」學生說:
「老師,我們有些字不會寫怎麼辦?」
「字不會寫沒關係,打圈圈(○○),你就寫:開○了,校長對我們○○。」(笑)
「老師,這樣可以嗎?」
「可以!因為這是你寫的作文嘛!」
「老師,這樣寫會得幾分?」
「一百分!」
「哈,這樣就一百分啊?」
「對,一百分!因為你只能寫兩句嘛,就寫兩句,你能寫三句就寫三句。」
「哇!」全班高興得大叫。還戰戰兢兢,以為老師是不是在講笑話,真的有人寫兩句:「開○了,校長對我們○○。」交上去,老師改也不必改,每個人都得一百分。大家高興的說「老師,什麼時候再上作文?」(笑)到了第二次又寫作文了,學生們就不大好意思寫兩句了,寫兩句的就變成寫四句,寫八句的就變成十六句了。因為他們都知道,怎麼寫都對嘛,有話說了嘛。也不好意思再畫圈圈了,他會問同學,還會自己查字典了。所以一年之後,這些孩子放回去原來的班級,都變成佼佼者,他們這一輩子會作文了!所以,各位,不要用作文的格套殘害我們的孩子啊!
糊裡湖塗認字教學法
因此,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不同於五四以來的語文教育的新典範了。語文教育的範圍有所謂聽、說、讀、寫四大塊,聽、說是不大需要教的,除非有特殊障礙的孩子,一般的孩子的聽和說都自然會有相當的水準,如果還要進一步糾正他的發音,訓練他聽講的態度,是很簡單的。所以語文教育最重要的部份還是讀和寫,而讀又是寫的基礎。怎麼讀,首先要認字,認字是語文教育的第一關,能認字就能讀書,能寫字就能作文。至於怎麼教認字?我提出「糊裡湖塗認字教學法」,這是認字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對於文字,本來就是糊裡糊塗認得的,越認就越清明。所以起初字認錯了,沒關係,只要他漸漸有學問就不會認錯;字寫錯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將來有學問就不會寫錯。一個有學問的人,念錯音,寫錯字,人家還不敢說他寫錯呢。(笑)所以給我們孩子學問吧!不要那麼斤斤計較,折騰哪!不要再折騰我們孩子了。一個十三歲以子以前的孩子,怎麼認怎麼讀怎麼寫,通通無所謂,只要他有學問。怎麼有學問?用高度的學問帶動低度的學問,用經典帶動白話的能力,用白話的能力廣泛地閱讀,開發他的聰明。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養蠶寶寶閱讀教學法
而閱讀怎麼怎麼教?我提出「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這是閱讀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本來就應該這樣閱讀的,現在學校老師的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讀得很清楚,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還要他寫心得報告。告訴各位,我們的孩子本來很喜歡讀書,你要求孩子寫閱讀心得報告,他讀的書必定很少,漸漸就不讀書了。所以,放牛吃草吧!你只要把牛帶到一片草地上,說:「牛啊,這些草都是你的,你就吃吧!」那牛就會自己吃草,吃了草,放在肚子裡面,有沒有消化?沒有!但是,等到它有空閒的時候,就拿來反芻、反芻、反芻……。假如一頭牛,肚子這麼大,它本來一時之間就可以吃下很多草的,但你規定它說:「牛啊,看!這裡有幾棵草,你要給我吃得很精細,你要細嚼慢嚥,而且你要馬上給我消化,否則不給你吃!」這一頭牛就被你折騰死了。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又叫做「養蠶閱讀教學法」。我們怎麼養蠶寶寶?養蠶寶寶就是喂他吃桑葉,桑葉放下去,蠶寶寶吃,吃了就長大,你不要管它什麼時候吐絲,它到了成熟了以後,就會吐絲。所以我們不要管孩子看了書瞭解不瞭解,有沒有心得,我們不要規定他要討論,要發表。他的年齡和學問累積到相當成熟的時候,就有心得了,就有感想了,就會討論會批判了。沒有學問以前啊,沒有心得,沒有感想,縱使有心得感想,也只是膚淺,沉醉於那一點膚淺,也沒有大用。所以會養蠶的人,就是一直給它吃桑葉,因為他們知道那些蠶只要吃足了桑葉,時機到了,一定會吐絲,結繭,然後天蠶變。現在我們老師教我們孩子閱讀怎麼教?老師說:「孩子啊,我今天給你吃一口桑葉,明天你吐一口絲給我看!」(笑)蠶寶寶就被折騰死掉了。我們語文老師專門做這一種勾當。(眾笑)專門就養死蠶,養死牛。
孩子表達的時候,老師要有的態度
所以各位,語文是需要消化的,語文的表現要經過一個慢慢增長的,慢慢提升程度的歷程。這個歷程是看不到的,也不能檢查的,何況這麼小的孩子,他縱使讀懂了,要他說出來,他也挂一漏萬。縱使他能夠寫出來,他也含糊其辭。而我們老師和家長就不高興,這一不高興,就是不通人性,而不通人性,就障礙了一個孩子的大好前途。各位,教語文,不要以理解和表達為標準了,他喜歡看書就讓他看,他不想表達,就不要勉強他表達,他能講一句就講一句也可以。其實,如果我們不是用大人的眼光要求孩子,小朋友是樂於表達的,看他平常所會來告訴你他又聽到什麼新鮮事,他也會在下課時跟小朋友講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只是當老師板起臉孔問他心得的時候,他傻掉了。所以,孩子並不是不會表達,只是他的表達不符合大人的標準就是了,我們的體制語文教育手法,就專門用大人的標準在折騰孩子,於是終於教出一批批沒有學問的國民。從今以後,希望所有的老師和家長,在孩子很高興地主動來向你述說他讀書心得的時候,要有一個態度:他講得好,你要說「講得好!」他講得不好,你也要說「講得好!」他講對了,你要說「講得對!」當他講錯了,你也要說「講得對!」。這樣子他就喜歡讀書了。你如果問:「講不好怎麼可以說好,講錯了怎麼可以說對?」他再讀下去,將來不就好了嗎?不就對了嗎?甚至比老師家長還要好還要對,這叫後生可畏。如果現在你自以為了不起,聽到他講不好講錯了,你就嫌他,糾正他,甚至批評他,他不讀書了,將來就不好一輩子錯一輩子,這叫折騰,這叫弄巧成拙,現在的老師專門在做弄巧成拙,現在的老師就專門在幹弄巧成拙的勾當。我們應該趕快建立起語文教育的新典範。
一年起碼可以背三萬字的經典
我們要努力教的,只是讀經,其它不教也罷,隨便教一教就隨便好。如果每天讀經,一百個字念一百遍,當天背會了,一星期以後四五百個字連起來背,一個月就可以連背幾千個字了。一再地複習,最後能夠把整部書從頭到尾,滔滔不絕,這是我們讀經教育的一個標準。一天一百個字,一年算三百天,其它六十五天都當作複習,一年就可以背三萬個字。一個孩子能夠有三萬個字的經典在生命當中,這一輩子就受用不盡了。什麼叫做三萬字?我算給各位聽。論語,一萬兩千字,大學,一千七百字,中庸三千五百字,加起來還不到兩萬字。所以把論語背完,把大學背完,中庸背完,還不到兩萬字,算兩萬字好了,再加上老子五千字,只不過兩萬五千字。我們剛才說一年就可以背三萬的字,想想,那有多少的底蘊,多少的內功啊!將來可有多少的發展啊!而只要一年就夠。所以用我的讀經教育,每天一個小時,只要教一年,這一輩子他就永遠感激你這個老師,因為他帶走了他一生有用的學問,有如寶藏,隨時可以發掘。何況他不唯讀一年,他可以讀兩年,讀三年,那就更不得了。
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體制內實施讀經:「榕樹下的讀經班」
喔!演講的時間已經超過很多了,我們應該吃飯了。不過,我看大家吃不下飯了,這個問題這麼嚴重,你心情這麼沉重,你還吃得下飯嗎?(笑)沒良心才吃得下飯。有的說我找到教育的典範了,我很高興,如果真高興,也吃不下飯。(笑,鼓掌)那我再講一個意思就好:「在體制內如何實施讀經教育?」對大家比較切實。不過,大家都是體制內的老師,這個體制一百年來就是如此,要讓我們的政府改變它的教育觀念,改變它的教育內容、方法,那要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十年、二十年,總之,如果美國不改,恐怕我們不會改。我們孩子都等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開始計畫解決之道。
你既在體制之內,不能違背體制,怎麼開始實施讀經教學以改善語文教育呢?讀經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隨時可以開始,隨地可以開始。最近重慶有一個最近在媒體上炒熱的「榕樹下的讀經班」,利用每個週末親子一起來讀經。教讀經的老師是自願的家長,家裡沒什麼設備,空間也不大,來了有二三十個孩子怎麼辦?他就帶孩子到榕樹下,子曰子曰地讀起來。後來大家看得他們讀得很好,送孩子來讀的越來越多,已經幾百人了,都在這一片榕樹下。當地的人就稱他們叫「榕樹下的讀經班」。所以讀經教學,不必有一定的時間,不必有正式的老師,不必選擇標準的地點。
在學校內利用零碎時間實施讀經
各位在學校裡,有這麼好的地點,有這麼專業的師資,為什麼不教?最有疑問的是時間怎麼來呢?零碎時間就好了。什麼叫零碎時間?最好的是每節打上課鈴,就讓學生讀五分鍾到十分鍾。剛才說過,五分鍾可以把一百個字念十遍,十分鍾可以念二十遍,五六節課下來,他就念了七八十遍了,幾乎全班都會背了。佈置家庭功課,再念二十遍,把一百個字念二十遍,只要十分鍾,所以不會增加他的功課壓力,他甚至會很高興,回家就背誦給父母聽,父母也高興。你千萬不要叫他回去,做功課,讓家長來督導,家長就會反對你,說:「你教這個幹什麼,高考又不考。」如果在學校都已經會背了,家長沒負擔,就會感激你支持你。如果信心非常堅定的老師,一打上課鈴,念十分鍾到二十分鍾,如果沒有信心的人,念三分鍾到五分鍾。三分鍾到五分鍾一定不會妨礙到你的教學,因為當作收心操,反而增加你教學的效果。
要應試更要讀經,讀經越多應試越好
如果念十分鍾以上呢?大家認為可能影響教學。對,你如果念十分鍾二十分鍾,對教學的影響非常重大。什麼重大?就是——我們的孩子愈來愈聰明,愈來愈好學,體制的功課越教越簡單,越教越輕鬆。到最後,幾乎不用教,他自己學就會了。大家都說,我們如果用很多時間來讀經,那我們應試怎麼辦?我就煩惱他不注重應試。要應試好還不簡單嗎?讓他有大能力,讓他能夠自主學習。一個讀經的孩子,把論語讀了半本了。他的大能力就養出來了,他就能夠自我學習了,他就有興趣做功課了。這就是剛才說的「水漲就船高,居高就臨下」。我們教學的最大藝術就是,提升他的大能力,而不是認真教學。提升大能力的方法或許有好幾種,但是,讀經這種方法最簡單方便,成效最廣大深遠。所以,如果應試不好的班級,請你用讀經教育,每節打上課鈴,讀經二十分鍾,這一班的應試能力很快就會好轉。
在泉州地區,今天早上我來,有幾處的老師跟我說,他們學校已經開展了讀經教育,好象是泉州二中也有吧,雖然到了中學已經快來不及了,但是死馬可以當活馬醫啊。(笑)教一下也不錯啦,中學三年能把論語背完也不錯了。高中也可以做啊,三年可以把論語背完,對他的高考應試都有很好的幫助。何況讀完論語之後,在為人處事上,一生受用無窮。所以,不要以應試為藉口而不教讀經。你要應試更要讀經,讀經越多,應試越好。
結束語:要成為大人才,最好通通實行讀經在家自學
經讀得愈多愈好,那麼,讀經多可以到什麼程度呢?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天天讀經,一天讀五分鍾二十分鍾。哇!長進太快了。於是,加把勁,一天讀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更好了,於是,就決定,一天要讀四個小時以上。這樣才能夠培養人才,培養成大才,時代的大才,國際的大才。所以各位老師,假如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人才,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從明天開始,不要讓孩子上學了。(眾笑)我不是開玩笑,學校那些功課,對一個有大能力的人來講,是非常簡單的。所以有幾種人,必須在家自學,必須在家裡用長時間讀經,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乃至於十個小時。
哪幾種人要在家自學呢?第一種人,比較聰明的。他的學校功課根本不必老師教了,他是去陪別人讀書而已,這種有才華的孩子,不要浪費了,必須在家裡大量讀經。所以,聰明的孩子要在家自學。第二種人,是普通的孩子。普通孩子他永遠是平庸的,他如果要更進一步,最好能夠在家自學,大量讀經,讀它個兩年三年,讀它個十萬字二十萬字,聰明才能有所長進,叫做變化氣質。第三種人,一定要在家在自學。就是在學校趕不上功課,老師所討厭的孩子。一定要在家自學,要不然,將永遠前途渺茫。還有品性不良的孩子,還有多動症的孩子,智慧不足的孩子,感覺統合不良的孩子,腦性麻痹的孩子,閱讀書寫有障礙的孩子,甚至我最近聽說有羊癲癇的孩子……經過半年一年全天候的大量讀經以後,不僅對其症狀有所改善,甚至其智慧能夠超越常人。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變成天才。所以,如果體制內語文教育的典範不改,請聰明的,不要上學;中等的,不要上學;(笑)不聰明的,一定不可以上學。(笑)今天的報告就到這裡為止,謝謝各位!(笑,鼓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