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教育的目的:開發人性 培養人才

我把教育定義為「開發人性的工程」,如果這樣的定義是可取的,那麼我們的教育,必需依照人性的內涵,以及人性發展的程式而實施,該怎麼教就怎麼教。首先,我們知道人類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在生命的早期就開始發展了,而所謂的「基本能力」,是將來其它能力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人類早期的教育。而早期早到什麼時候呢?也就是問: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是教育的「第一問」,最重要的一問。如果還不知道,或者還沒有確切答案的人,我可以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教育要從應該開始的時候就要開始了。這個答案,好像沒有真實的內容,但這個答案可以引導我們去問另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是應該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到另一個答案:「人類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是應該開始的時候。」再問:「什麼時候是人類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會逼出了一個確切的時間點了,因為教育既然是對著生命做教育,我們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生命的那一天,如果他能接受教育了,那就是教育應該開始的時候。」所以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應該從胎兒開始。


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十個月就決定了



    古人都做胎教。現在我們不信古人,但是現在西方醫學家告訴我們,胎教是有意義的。至少西方醫學家以生理的角度告訴我們,胎兒就在開始發展腦神經系統了。腦神經系統的發達與否,在教育上有重大的意義:人類聰明不聰明,直接地依據于腦神經系統發達不發達。腦神經系統之發達與否,有許多人認為是由於遺傳。其實不儘然,尤其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著重在教育的力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自信:老天如果要生一個不聰明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教育的力量,把他挽救回來。乃至於:正確的教育觀念,可以做到讓人人都成天才。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天下孩子都是天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一般人反對他,說,「庸才是正常的,哪一家出天才是特別的。為什麼你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呢?」鈴木鎮一說:「本來所有的孩子都天才,但是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手段教他幾年,這個孩子就變成庸才了。如果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因為把天才教成庸才是很困難的,要用很大的力氣的。父母沒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學校讓老師教幾年,必定成為庸才了。」(笑)為什麼世界下多的是庸才?因為我們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嘛。什麼叫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別的不說,先說聰明不聰明這一點,我們人類幾乎每個人都一樣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神經細胞,但這些腦神經細胞可以發展可以不發展,憑什麼發展?資訊刺激。有的神經細胞沒有接受到資訊刺激,它就不得發展,就會被生命機體所所陶汰。腦神經細胞一接受資訊刺激,就如樹枝長樹芽一樣,長出芽來,叫樹突,鄰近的細胞也長樹突,樹突與樹突聯結,叫突觸,這兩個腦神經細胞就活了,它就能夠起作用。如果資訊剌激少,樹突和突觸便少,比如每個細胞平均長兩根。而大量的資訊刺激,長大量的突觸,一個細胞可以長到兩萬根。長兩根和長兩萬根樹突的兩個孩子,一出生,他們的聰明就相差一萬倍。所以我們如果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譬如美國有「黑白差距」,我們國家,有「城鄉差距」。黑人和鄉下的孩子,國家都要設法保護一下,要不然他們將來成就的機會就比較小。本來,人人都有等量的一百四十億個腦神經細胞,所以不論城鄉或黑白,都應該都有一樣的機會。但是,因為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在胎兒十個月中,聰明或愚笨,已經有了相當差距了。出生以後,如果環境不改,差距更是繼續拉大,到了五六歲,就決定了大半,到十三歲,大事已定,終身難改。所以,各位!教育是有時機的,教育是有方法的。


給胎兒豐富加幽雅的資訊剌激



    那麼我們怎麼辦?既然我們知道了資訊剌激對人類的影響這麼大,聰明不聰明,在於資訊剌激的多與少。如果我們再加上中國古人的教育思想,中國古人不以聰明為重,而是以智慧、性情為重。中國古人也做胎教,又說三歲看大,顯然認為性情與智慧是可以教的,也是在人類最早期的時候就開始教了,因為越早期,影響越大。現在我們把中西兩面對人類的見解綜合起來,我們又要一個孩子絕頂聰明,又要一個孩子性情優雅,請問怎麼辦?如果老天已經定了的,我們不能夠再改變;但如果老天未定的,人類是可以努力的。我認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機會還沒有定,就靠我們人類了。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給他信息。什麼資訊?豐富的資訊,可以讓他聰明;優雅的資訊,可以讓他端莊。所以,豐富加幽雅,就是我們胎兒的教材選擇標準。那麼,豐富加優雅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要看胎兒怎麼接受資訊的。如果他接受資訊的管道很多,我們針對每一種管道,都要有豐富優雅的內容才好,這樣想來,教育工作一定是很繁雜的。



從受胎的第一天,就給胎兒聽



    還好,胎兒是很好教的,胎兒為什麼好教呢?第一點,胎兒不會跑來跑去,所以很好教。第二點,胎兒只有一個管道可以教,所以我們只要做一項工作就好。本來,我們人類接受世界資訊只有五個管道:眼、耳、鼻、舌、身。在胎兒時期,只有耳朵起作用。所以他只能受到世界聲音的影響,因此我們就只讓他聽。醫學家發現,人類最先成長的腦神經系統就是聽覺神經系統,在胎兒三個月五到月就可以用儀器看到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科學家能夠看到的,都是已經成形而表現出來的。在此之前,可能從受胎的第一天,就已經默默地開始發展了。就好象有人得了癌症,依照醫學家的研究,癌症要被醫學檢測出來,要經過二十年到三十年。所以癌症是長期累積後,才被科學儀器所發現。胎兒的腦神經系統在三個月到五個月被看到了,它可見它已經經過長期的累積了,所以,教育要從受胎那一天開始。



聽豐富幽雅的聲音,用天才的教材教他



    那聽什麼聲音呢?當然是聽豐富而優雅的聲音。豐富優雅的聲音在哪裡呢?如果你有自己的好意見,你自己去選擇。如果沒有,請聽我兩個建議。第一種聲音,就是天才的音樂。凡是天才的音樂,必定是經典之作,而流傳千古,叫做「古典」音樂。第二種聲音,就是經典誦讀。人類的語言有日常語言和讀書語言,日常語言既然在日常就可以聽到,所以這種語言就不必教。我們要教的是高度的語言,優雅的語言,有智慧的語言,這一種語言就是經典誦讀。經典中的語言本來就比日常語言變化還大,經典的內容又有非常高超的智慧。其中的智慧內涵是不是能影響孩子,我們暫時不知道;但是,單就著語音的資訊剌激功效,就值得我們選擇經典誦讀了。



    我講胎教,可能不關乎各位在學校裡的教育,但是,我看很多朋友,都還很年輕,或許還沒結婚,或許剛結婚還沒有懷孕,或許剛懷孕孩子還沒有生出來,我特別恭喜你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孩子遇到貴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財貴”。(笑,鼓掌)因為,依照我的理論,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十個月的教育就夠了。他出生以後確實不同凡響,真的是天縱英明,一輩子沒有教育的煩惱。所以從懷胎起,我們要開始給予有效的教育,就是把握天才的時期,用天才的教材教他。



你只要做簡單的工作:用兩秒鍾就行



    這種天才的教育,要不要我們做很多的工作呢?不需要,我們只要做簡單的工作。有人說,如果一個母親懷孕的時候,脾氣好一點,這個孩子以後可能比較不會暴躁。告訴各位,依照我們國民的素質,一個少女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很任性;結婚以後,天天吵架。她懷孕了,忽然叫她做一個淑女,門都沒有!我不敢相信,所以我不像其它提倡始教的人一上來,就教懷孕的母親要嫻淑,因為這太難了。又有人說,如果一個媽媽喜歡讀書,大概會增進胎兒的聰明,或許是。但是,有關國民的讀書素質,世界上有統計數字,日本人最喜歡讀書,每年每人平均讀七十本書;臺灣的國民每年平均讀0.7本書。要叫一個臺灣的母親懷孕了,忽然喜歡讀書——我看是與虎謀皮,算了。所以困難的工作不要做,你要做也可以,但是簡單的工作也就可以培養天才了,因為你知道教育的真正的方法。所以,家裡有人懷孕,請準備兩架CD的機器,每天早上用兩秒鍾,在CD上按一個Play,一個Repeat,就可以培養天才,你按一個Play,一個Repeat,每天轉二十四個小時,注意,是盡可能二十四小時播放,因為大人會睡覺,胎兒不睡覺。母親走來走去也沒有關係,他感應靈魂,他是神明。其實不管有沒有聽到。到少他受了這個環境的影響,你盡了力了就夠了,你不要象有些媽媽太緊張了。她把兩架CD綁在肚子上走來走去。(笑)不需要這麼緊張,呵。當然有人設計得比較完整。他用一個中央播音系統,然後每一個房間都有兩個音箱,一個播放古典音樂,一個播放經典。一張CD片,讓它轉七天,轉一百六十八遍。好的音樂,轉一百六十八遍;經典誦讀,轉一百六十八遍,還怕不熟嗎?。五千年來,中國經典只不過那幾本,幾個月就全部聽完了。這樣簡單就可以培養天才──培養又聰明又有智慧的天才。



碟片要換成古典音樂,換成經典誦讀



    要教出天才,一定要用天才的內容,所以要教胎兒,一定要把碟片換一換,一定要把常常聽的流行歌,那個最沒有意義的,最庸俗的,最會污染的東西收起來,換成古典音樂,換成經典誦讀。我說把流行歌「收起來」,沒說丟掉,因為等孩子長大了,大人們當然還可以拿出來聽,反正大人已經沒救了,聽聽也沒妨礙。(笑)什麼叫做古典音樂?杜甫的形容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那是從天上來的聲音,也就是最合乎天理合乎人性的的聲音。西方人也說,不是音樂家有什麼創作,而是上帝在一個人心靈中發出旋律,把那旋律記錄下來,就是音樂。這種旋律是從天上來的。能將天上的聲音引到人間的人,叫做天才。這些天才遺留的聲音,是人間永恆的寶藏。你的孩子這麼尊貴,你為什麼不讓他聽這些天才的聲音,而要用蠢才的聲音?什麼叫做流行歌?流行一陣子就要被忘記的聲音。什麼叫被忘記?就是被我們人性所拋棄。我們雖然表面上喜歡聽流行歌,其實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不喜歡這些東西的,是要排斥,要把它丟掉的。凡是要丟掉的東西,叫做垃圾。你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聽垃圾音樂?除非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垃圾孩子。如果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天才孩子,你一定要用天才的聲音。你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優雅而有智慧的孩子,你一定要讓他聽優雅而有智慧的文章,這種文章就是經典文章。為什麼叫做「經典文章」?一個民族如果有文化的話,它就有所謂的經典,這個經典是從人性開發出來的智慧結晶,記錄下來,凡是有人性的地方,就會流傳,就會產生啟發人性的作用。所以父親交給孩子,老師傳授給徒弟,就變成傳統。只有經典才可能形成傳統,要不然都像流行歌一樣,流行一陣就沒有了。這種重要的,有意義的,永垂不朽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胎兒所需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孩子所需要的東西。假如我們不用這些東西教他,我們就把他放在垃圾堆裡啦!一年兩年三年下來,不是浪費了一年兩年三年,而是浪費了一輩子。



十個月養出一個天才的讀經寶寶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出生了,長大了,似乎來不及了。我建議,大不了,再生一個!(眾笑)要不然你這輩子會後悔無窮,因為你養不到一個天才孩子了。其實每一家都可以養出天才孩子,只要十個月!信不信由你!現在我推廣這種經典胎教已經五六年了,有許多用這種教育出生的孩子,通稱為「讀經寶寶」,讀經寶寶有共同的特質,出生以後相貌堂堂,(笑)活潑可愛,不哭不鬧,而且越長大,越發現他身心健康,樂於學習,體貼父母。那真的是一個,不僅是三好,五好八好十好的孩子。各方面都是讓你不僅很滿意,你還會覺得:「我何德何能,竟能生到這種孩子?」(笑)你會慚愧,你作夢都會偷笑。



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新涵義



    古人說「書是前世讀過來,書到今生讀已遲」,一個書讀讀得好的人,是前輩子就要把書都讀完了。如果到這一輩才開始讀書啊,你來不及了。什麼叫前輩子?我認為:胎兒能夠聽一百六十八遍的論語,這叫前輩子。你三歲之內能夠聽一百六十八遍的易經,這叫前輩子。如果你到二三十歲了,才說,唉呀,我想研究一點中國文化,想讀一點中國書。我告訴你,你已經完了,這一輩子算了吧!但人生往往就被浪費了,我們自己就是這樣被犧牲了,請你不要再犧牲我們下一代,我拜託你!



在三歲之內教完人美的西


    然啦,孩子出生以後,機會;在嬰兒期,像胎教的教育可以繼續做。孩子出生以後,聽覺還在成,要在他三之內,聽盡世界名曲,聽盡經誦讀。又出生以後眼睛始起作用,在三之內,要讓他看世界名,世界有名的景,雕塑,舞蹈,戲劇。也就是把人美的西,在三之內就全部教完。最好把名曲名他看,三遍五遍十遍一百遍。



播放什麼經



    至於經誦讀,到底要播放什麼典呢?典就是那些最有值的,而典中典,我最高值的教起。也可以最深的文章教起。那些有最高值?我把它分成四。第一等,論語,孟子,大,中庸。四本熟了,通了,中國沒有不能了。所以,文教育是很簡單的,中四本書讀熟了,就能夠讀經史子集,一生的文能力和文化教了。如果力,再第二等的:易詩經、老子、子、佛經選。如果要更富,每三個層序是:古文、唐、宋、元曲,等文作品。一百篇古文,如把百二十二篇的《古文止》全部熟,一人的中文能力就能上下五千年了。如果再加上唐,宋,元曲,各熟悉三百首,一人的基本文也就相了。其,每一國讀書人都需要有這種這樣的素是每一人很簡單就可以成的。要我按照時機,用方法,用教材。



不必認真教童蒙



    第四個層次,就是三字、千字文些童蒙些童蒙是好玩的西,千不要真教,誰認真教三字、千字文,笨,把孩子教笨。打比方,有一班孩子讀論語,另一班三字兩個月,一班三字背完了,那一班的論語只背了四分之一。然後,這兩班的同三字讀論語,便;而讀論語的班三字不用教,要把三字他,他就自己了。所以教育要培大能力。大能力在最早期的候最好培,所初生之不怕虎。你用大學問教他,將他就有大能力,大能力就可以包含小能力,就可以通小學問。所以,我主學問通通不要教。我們只要教他高度的典,孩子的文和文化的功底就非常扎實這個扎實不是在瞭解,但是他醞釀在他心中,久而久之,他每大一,就瞭解一些。他用的候,就拿出用。所以,在孩子小的候,千不要他懂不懂。懂不懂是自然科的教法,文不需要按照自然科的程式。如果按照自然科的程式,就反了教育的本反了文教育的律了。



舌頭訓練可以剌激



    所以語文的教育規劃是:胎和初生嬰兒只,我只讓是用耳朵。等到孩子一多了,可以牙牙學語了,就可以他念,念是加上了口舌。怎麼念?你“小朋友,跟我念”,他就跟你念。你就勇敢地念:「子曰,時習之」,他一定跟隨你念「子曰,時習之」,讀經便訓練口舌。人的五官中,耳朵眼睛,最利;而舌,也非常的敏感。舌的活動也可以剌激腦展,所以,什麼文能力好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因講話,都需要用到非常大量而精密的經結構,才可以正確的音,一句流利的。所以訓練口舌,可以增進聰明。有,孩子學語言,必聽進聲音,然後才可以覆這樣,資訊便在生回流通的作用,也便的思考能力作好了準備



如果我們要挽救我的民族,白文必退出小的教材



    而訓練語言的教材,千不要用一般的白文,應該直接用文言文,用典。因「白」是不需要的,三之內就自然學會講話,而「白文」也是不需要學的,因會認漢字就會讀文,會寫漢字就會寫文。學問越好,白文就做得越好。所以白文是不需要教的,教白笨,把孩子教笨。



所以我建議:如果我要挽救我的民族,白文必退出小的教材。所有白文的作家,做白文做好的人,像胡適之,徐志摩,朱自清,迅,老舍,沈文,錢鍾書,林堂,梁秋,些我所知道的白文「大」,他們從讀過文,因古人知道白文是不需要的。但是,自五四運動以白文作程以,我有出現過偉大的作家,不有出現過偉大的文言作家哦,也沒有出現過偉大的白文作家。所以你要把白好,你不要文;你要把白好,你不要文。叫做新典的建立。你如果不按照這種方法去教你的孩子文,我文程度依然日低落,以九十年來經驗,我知道白文教育,一定培不出文的人才,不是培不出五千年文的人才,我們連文的人才都培不出。信不信由你!


兩歲半三就可以讀經



    所以能念的時候就他念,但能候,就應該給了,什麼?讀經典。一孩子到了兩歲半、三,就可以始正式讀經了。怎麼?看著書讀。教的方法,也是:「小朋友,跟我念。」起初,他不認識字,家可以一面念,一面指他看,你念子曰,就指著子曰兩個字。念時習之,就指著時習之五字,他或看或不看,因還沒有「注意」的能力。或者,他不必注意就可以學習,因他隨便看一看就有印象了。所以,他看也好,不看也好,他在玩,我照常念。假如一章反二三十遍,五六十遍,最好念一百遍。然後第二天教他另一章,「子曰,巧言令色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千乘之,敬事而信,用而人」。第四天教他,「弟子入孝,而信……」,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樣,你如果教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五天的論語,每章都念二三十遍,五六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後,這個孩子至少會認兩個字,哪兩個字?(大家答:子曰)



不合乎人性的體制內字教育和字教育



    大家都很聰明,但是都有良心。(笑)既然本就都知道了,什麼不做?就是不做!我個國家都不做!我們國那些所文教育研究。研究童什麼候可以字,他們說要「六」。所以我們國家的文教育,就歲開始教字。怎麼教字?他們認為兒字要最生活的,最常用的,最簡單起。各位,這合乎人性根本在害人性!但是我經實施了九十年,明知其效果奇差,一直持不改。各位文老師還這樣子教,我民族快亡了!一人不是這樣學認字的,制的文教育,從認始走了錯誤的路。把一定要會讀,而且一定要得很正確。其孩子一時讀錯了有什麼係呢?一時張冠李戴一下有什麼係呢?


    再來要求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其實寫字是六七以上的能力。所以定六以上才能字。再制又要求字一定要。其實剛認得的字,不瞭解意思有什麼係呢?久而久之就漸漸瞭解了嘛。甚至我們還要求孩子字就要這個字,要求他造造句。各位,叫做——折!我的老要折多久才孩子字呢?而滯慢了字,就滯慢了閱讀,滯慢了閱讀,就滯慢了知的吸收力和思考力。──一切都完了!


字教的方法:煮丸理



    在新的語文教育典範裡,我的孩子怎麼字?我有一套字教法,叫做「煮丸理」。煮湯圓要先燒熱水,下面有火,了,可以煮湯圓了,比喻可以字了。怎麼煮丸?這裡千五百個湯丸,比喻我們國生要千五百個漢字。千五百個湯圓在的文教育,就先最小的,就是最好煮的,丟去,一直煮一直煮,煮熟了,,很高很有自信地:「我煮一個湯圓了!」再丟一這樣子,煮了六年,煮熟了千五百個湯丸。這種,隔天就一定被休掉了,笨媳嘛!正常人怎麼煮湯圓的?水了,千五百全部倒下去,你管哪一個先熟?它或者熟了,浮起了,或者浮到一半再沉下去,都不必管那先那後它?——不久,千五百個湯圓就全部煮熟。



一年以內認千到三千



    我們古人就是這樣認字的。直接給兒文章,唐宋以前,的是典,明清以後,三字百家姓千字文,叫做蒙,其就是字,其以蒙書開字,是比笨的方法。因三字可以字,典也可以字。但不通人性的人,認為三字可以故事。什麼要孩子故事?我你。有人說講故事可以孩子增廣見聞想像力啊。我卻認為:最好是孩子故事,而不是你故事孩子也是典移。怎麼能孩子會講故事?讀經讀經有本的作用,就是奠定一生文化教的基,而讀經又附有週的功能,第一的附功能就是字。如果一天,能夠讀經,在六月之內,一孩子可以千到三千個漢字,所以小六年的字量,大概六月就完了,比笨拙的孩子,也可以在一年完。兩歲始,三半就完;三歲開始,四完。所以幼稚園的小班讀經,到中班就可以六年,因六年的字都完了。



字後一年就可以一千本



    從認字再拓出去,讀經的第二作用就是,「讀書」。什麼一切用白才我,白文是不需要教的。但是,可以拿。一孩子,可以用白文吸收他的年所能瞭解的知,我們只要提供很多的,他就可以自長進。如果一孩子一天平均三本,一年就可以一千本,一稚園中班孩子了一千本,他的知量,可能就超一般小六年生了。一天真能三本書嗎?如果一個識字的幼稚園孩子稚園,一天十本二十本都可以的。說讀三本,是很保守的。因稚園大概三分完一本了。書會越厚,,但是他讀書的速度也會越快。從閱讀增加知量,從閱讀也提升理解力。所以,讀經,他就字;字就會讀書,愈早讀書的人都很喜歡讀書,乃至於手不卷,寢忘食。有很多讀經家庭的父母跟我抱怨,,他的孩子太喜歡讀書了,他在很煩惱我怎麼?我,恭喜你有這個煩惱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都煩惱的孩子不讀書,你居然煩惱你的孩子太喜歡讀書也是一移,典範轉帶來的功效。我教家收起,放在比高的地方,但他孩子,他搬椅子去拿書來讀。家長實沒辦法,好把全部箱,收起,不。但這個孩子太喜歡讀書了,有人送水費單電費單了,他就費單電費單得很高。他去餐,人家在吃,他就在那看功能表,他整能表背。這種孩子看到文字就喜是人的天性,是人類學語文的恰當時機。千不要錯過時機,家就可以用讀經的方法字,閱讀成一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和趣,這個孩子就不需要再教他了。怎麼?如果上幼稚園了,還來得及,老師只「小朋友,跟我念」,孩子就念得很大,一遍再一遍,大家越念越高。一生的自能力成,也就是幼稚園畢業,就不需要再教育了。


標準讀經學設計三百讀經



    我有一個讀經設計,就是三百讀經法:每天度一百字,他念一百遍,任何人一百分。這個,你可以超越,你也可以打折扣。每天度一百字,像論語第一章第二章就大一百字,想他念一百遍。我們講話的速度一分鍾講兩字,一百字,三十秒就念完,一分就可以念遍,我們讓他念一百遍,要五十分,算做一。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校,不管在幼稚園還是在小各位老,你就設計一下,你怎麼可能出一時間一百字念一百遍。普通孩子念二十遍三十遍一百字就背了,他念到一百遍,他有久的記憶。有些孩子念到一百遍背,沒關係,背的一百分,不背的,也一百分。因為縱使不背,他的能力已步了。



讀經之後的



    有兩種進步,第一種進步是刺激展,因文,千,本就涵有最富的資訊,比音,美術還富,能刺激大量的展,所以不明的孩子讀經,很快就會變明。第二種進步是文化的薰陶,典都是聖賢之教,所以每念一句,每化一句,每記憶一句,不生受用,即使在前,也很快就能看出孩子氣質化。所以要提升民的文化教養,要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一定要他有智慧的言,智慧的言常常在心中打,所口而,心而惟,他內心始清洗他的不良的習氣內心開啟他的光明的前途。



水漲船高,居高



  有人問讀,到底瞭解不瞭解?一般人都認為:不瞭解。我,瞭解。你如麼深的怎能瞭解,我瞭解百分之一。一般人就笑:「我們體制教文,定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瞭解百分之八十以上,所謂學用,才有用啊!」我:「那些內容,你瞭解百分之百好了,也什麼大用。而典文章,瞭解百分之一就有用,有大用。」你看,這個杯子,你把水裝滿了,五百CC,這不是百分之百?你去太平洋,舀它的百分之一的水,請問有多少?所以典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一切的白文,超過學本的百分之百。叫做水船高,居高就下。他典,固然是將子有大用,而就來說放出典百分之一的功力,他就可以一切他所想的白文!他自己能瞭解的,就他自己去就好了。一些簡單的文言文,一些比較淺顯的唐,宋,他都自己能了,何使是一些比深的。他也能是不能全部瞭解了,但他先瞭解他所能瞭解的部份,每一人的閱讀都瞭解他下所能瞭解的,就閱讀的功能了。而他不能瞭解的,可以慢慢去消化。典算是最深的了,一時只能瞭解很少的部份,但這個孩子活下去,生命就可以保障一子的開發。所以我典,要教一次,就用一子;你教白文,教一次,在用,明年就不用了。你等於浪生命。那些白文自己就好了,什麼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呢!



作文是不可以教的



    其實們從明天起,可以交孩子一本本,或一本白文的:「孩子啊,你自己去吧」,他就自己去了,而且能懂得百分之七八十。而閱讀一本本,我讓我們的孩子一千本一千本之後,他的作文,就乎不用教了。本,作文就是不需要教,也是不可以教的,教作文笨,把孩子教笨了。我們現在的什麼不作文,通通被小,中害了,害了一子。作文是不可以教的,所有被教作文出的人,他的頭腦就死了。千古以作文的人通通是不按牌理出牌,所「匠心獨運」,不按距的,作文是不可以有距的。要有學問,就作文;大到他能思考了,就作文。作文要有學問和年齡這兩個條件,所以,如果一孩子了很多了,作文,你不要煩惱,明年就了,明年還,後年就作得更好。所以,各位!小而叫他作文,而且把作文拿出來說孩子作得好,那孩子作不好,那是很聊的事,那是害人性的事。小上作文補習班,到一手作文技巧,一間侊如作家的人,我太多了,他上中又怎麼,他上大又怎麼,他畢業後以後怎麼……學問,他一子不作文,作出的文章有人看。所以各位,先力教他學問吧,不必急著教作文。又是一作文的新典



魏書生老教作文的例子



    我介紹教作文的例子,盤錦生先生,因他的教策略成功,校長在是教育局。他以前教作文確有好方法?他教的是初中,而且他專門教那些大家不要的孩子,比如初一年有八班,他其他班的老師說,每一班們認為不好教的生,都集中來給我。所以這個班是名符其的放牛班。魏老果然有他多特別的法,很快把班管理得有井有生好學進步,照我看,些就是合乎人性的法,要瞭解的人,看他的。但魏老教到作文的候,就困了。魏老有一天



「同學們,我今天要作文」。全部的孩子都叫:


「老師,我作文!」


「作文很簡單什麼不呢?」


「我們在小候就不作文了!」


「那沒關係,我出個簡單目,你一定作。」


「我們作!」


「那這樣,我出個題目:開學了,怎麼吧?」


「不會!」


「開學了,就把開學那一天到底生什麼事就好了嘛。」生又


「老師,有那些事可以?」


魏老師:「開學了,誰講話?」


「校長講話!」


「那不就對了嘛,你就可以寫兩句了:開學了,校長對們講話。你知道這兩句就寫這兩句就可以了。」


「老師,我有些字不會寫怎麼?」


「字不會寫沒關係,打圈圈(○○),你就○了,校長對○。」(笑)


「老師這樣可以?」


「可以!因為這是你的作文嘛!」


「老師這樣寫會分?」


「一百分!」


「哈,這樣就一百分啊?」


「對,一百分!因寫兩句嘛,就寫兩句,你能三句就三句。」


「哇!」全班高興得大叫。還戰戰兢兢,以是不是在,真的有人寫兩句:「○了,校長對○○。」交上去,老改也不必改,每人都得一百分。大家高「老,什麼候再上作文?」(笑)到了第二次又作文了,就不大好意思寫兩句了,寫兩句的就四句,八句的就成十六句了。因都知道,怎麼寫嘛,有話說了嘛。也不好意思再圈圈了,他會問還會自己查字典了。所以一年之後,些孩子放回去原的班,都成佼佼者,他們這作文了!所以,各位,不要用作文的格套害我的孩子啊!


糊裡塗認字教



    因此,我們就可以建立一不同於五四以文教育的新典了。文教育的範圍有所謂聽四大是不大需要教的,除非有特殊障的孩子,一般的孩子的都自然有相的水準,如果一步正他的音,訓練聽講的態度,是很簡單的。所以文教育最重要的部份,而是寫的基。怎麼,首先要字,字是文教育的第一,能字就能讀書,能字就能作文。至於怎麼教字?我提出「糊塗認字教法」,字教的新典。因類對於文字,本就是糊塗認得的,越就越清明。所以起初字認錯了,沒關係,要他漸漸學問就不會認錯;字寫錯了,也沒關係,要他將學問就不會寫錯。一學問的人,念音,寫錯字,人家不敢寫錯呢。(笑)所以孩子學問吧!不要那麼斤斤計較,折哪!不要再折孩子了。一十三以子以前的孩子,怎麼怎麼怎麼,通通要他有學問。怎麼有學問?用高度的學問帶動低度的學問,用帶動的能力,用白的能力泛地閱讀開發他的明。



放牛吃草閱讀法、養蠶寶寶閱讀



    而閱讀怎麼怎麼教?我提出「放牛吃草閱讀法」,閱讀的新典。因應該這樣閱讀的,校老閱讀,要求得很清楚,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要他心得告。告各位,我的孩子本很喜歡讀書,你要求孩子寫閱讀心得告,他必定很少,漸漸就不讀書了。所以,放牛吃草吧!你要把牛到一片草地上,:「牛啊,些草都是你的,你就吃吧!」那牛就會自己吃草,吃了草,放在肚子面,有有消化?有!但是,等到它有空候,就拿反芻、反芻、反芻……。假如一牛,肚子麼大,它本就可以吃下很多草的,但你定它:「牛啊,看!這裡棵草,你要我吃得很精,你要嚼慢嚥,而且你要我消化,否你吃!」牛就被你折死了。


   「放牛吃草閱讀法」又叫做「養蠶閱讀法」。我怎麼養蠶寶寶養蠶寶寶就是喂他吃桑,桑放下去,蠶寶寶吃,吃了就大,你不要管它什麼候吐,它到了成熟了以後,就。所以我不要管孩子看了瞭解不瞭解,有有心得,我不要定他要討,要表。他的年學問到相成熟的候,就有心得了,就有感想了,就論會批判了。學問以前啊,有心得,有感想,使有心得感想,也膚淺,沉醉於那一點膚淺,也有大用。所以會養蠶的人,就是一直它吃桑,因知道那些蠶只要吃足了桑時機到了,一定會吐絲結繭,然後天蠶變在我教我孩子閱讀怎麼教?老師說:「孩子啊,我今天你吃一口桑,明天你吐一口絲給我看!」(笑)蠶寶寶就被折死掉了。我們語文老師專門。(笑)專門死牛。


孩子表達候,老要有的態度



    所以各位,語文是需要消化的,文的表經過慢慢增的,慢慢提升程度的程。這個歷程是看不到的,也不能查的,何況這麼小的孩子,他使懂了,要他,他也挂一漏使他能夠寫,他也含糊其。而我和家就不高一不高,就是不通人性,而不通人性,就障礙了一孩子的大好前途。各位,教文,不要以理解和表達為了,他喜他看,他不想表,就不要勉他表,他能一句就一句也可以。其,如果我不是用大人的眼光要求孩子,小朋友是於表的,看他平常所會來你他又到什麼新事,他也在下課時跟小朋友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師板他心得的候,他傻掉了。所以,孩子並不是不是他的表不符合大人的標就是了,我文教育手法,就專門用大人的標在折孩子,於是於教出一批批學問民。今以後,希望所有的老和家,在孩子很高地主動來向你述讀書心得的候,要有一態度:他得好,你要得好!」他得不好,你也要得好!」他講對了,你要!」講錯了,你也要!」。這樣子他就喜歡讀書了。你如果:「不好怎麼可以好,講錯了怎麼可以說對?」他再下去,將不就好了?不就?甚至比老長還要好叫後生可畏。如果在你自以了不起,到他不好講錯了,你就嫌他,正他,甚至批他,他不讀書了,將就不好一子,叫折叫弄巧成拙,在的老師專門在做弄巧成拙,的老師專門弄巧成拙的勾。我們應該趕快建立起文教育的新典



一年起碼可以背三字的



    我們要努力教的,讀經,其它不教也,隨便教一教就隨便好。如果每天讀經,一百字念一百遍,天背了,一星期以後四五百背,一月就可以字了。一再地複習,最後能把整部書從頭到尾,滔滔不是我們讀經教育的一。一天一百字,一年算三百天,其它六十五天都複習,一年就可以背三萬個字。一孩子能有三萬個字的典在生命中,子就受用不了。什麼叫做三字?我算各位論語,一萬兩千字,大,一千七百字,中庸三千五百字,加起來還不到兩萬字。所以把論語背完,把大背完,中庸背完,還不到兩萬字,算兩萬字好了,再加上老子五千字,過兩萬五千字。我們剛一年就可以背三的字,想想,那有多少的底,多少的內功啊!將可有多少的展啊!而要一年就。所以用我的讀經教育,每天一要教一年,子他就永感激你這個,因走了他一生有用的學問,有如藏,隨可以掘。何他不唯讀一年,他可以讀兩年,三年,那就更不得了。



隨時隨地都可以在制內讀經:「榕下的讀經班」



    喔!演講時間很多了,我們應該了。不,我看大家吃不下了,這個問題這重,你心情這麼沉重,你還吃得下飯嗎?(笑)良心才吃得下。有的我找到教育的典了,我很高,如果真高,也吃不下。(笑,鼓掌)那我再意思就好:「在制內如何讀經教育?」大家比。不,大家都是制內的老這個體制一百年就是如此,要的政府改它的教育念,改它的教育內容、方法,那要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如果美不改,恐怕我改。我孩子都等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計畫之道。


    你既在體制之內,不能制,怎麼讀經以改善文教育呢?讀經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隨時可以始,隨地可以始。最近重有一最近在媒上炒的「榕下的讀經班」,利用每週末子一起來讀經。教讀經的老是自的家,家裡沒什麼設備,空也不大,了有二三十孩子怎麼?他就孩子到榕下,子曰子曰地。後大家看得他們讀得很好,送孩子來讀的越越多,已經幾百人了,都在一片榕下。地的人就叫「榕下的讀經班」。所以讀經,不必有一定的時間,不必有正式的老,不必選擇的地


在學校內利用零碎時間實讀經



    各位在學,有麼好的地,有專業師資什麼不教?最有疑問的是時間怎麼呢?零碎時間就好了。什麼叫零碎時間?最好的是每打上課鈴,就讓學五分到十分說過,五分可以把一百字念十遍,十分可以念二十遍,五六節課,他就念了七八十遍了,乎全班都背了。佈置家庭功,再念二十遍,把一百字念二十遍,要十分,所以不增加他的功課壓力,他甚至很高,回家就背誦給父母,父母也高。你千不要叫他回去,做功長來,家你,:「你教這個幹什麼,高考又不考。」如果在校都已經會背了,家長沒負擔,就感激你支持你。如果信心非常定的老,一打上課鈴,念十分到二十分,如果有信心的人,念三分到五分。三分到五分一定不到你的教,因為當作收心操,反而增加你教的效果。



要應試更要讀經讀經越多應試越好



    如果念十分鍾以上呢?大家認為可能影,你如果念十分二十分的影非常重大。什麼重大?就是——我的孩子愈明,愈愈好制的功越教越簡單,越教越鬆。到最後,乎不用教,他自己了。大家都,我如果用很多時間來讀經,那我們應試怎麼?我就煩惱他不注重應試。要應試簡單嗎他有大能力,讓他能自主學習。一個讀經的孩子,把論語讀了半本了。他的大能力就了,他就能自我學習了,他就有趣做功了。就是的「水就船高,居高就下」。我的最大藝術就是,提升他的大能力,而不是真教。提升大能力的方法或有好幾種,但是,讀經這種方法最簡單方便,成效最大深。所以,如果應試不好的班你用讀經教育,每打上課鈴讀經二十分一班的應試能力很快就



在泉州地區,今天早上我,有幾處的老跟我,他們學校已經開展了讀經教育,好象是泉州二中也有吧,然到了中不及了,但是死可以馬醫啊。(笑)教一下也不啦,中三年能把論語背完也不了。高中也可以做啊,三年可以把論語背完,他的高考應試都有很好的助。何況讀論語之後,在事上,一生受用無窮。所以,不要以應試為藉口而不教讀經。你要應試更要讀經讀經越多,應試越好。


:要成大人才,最好通通讀經在家自



    經讀得愈多愈好,那麼,讀經多可以到什麼程度呢?有些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天天讀經,一天五分二十分。哇!長進太快了。於是,加把,一天時兩個。更好了,於是,就定,一天要以上。這樣才能人才,培成大才,代的大才,國際的大才。所以各位老,假如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人才,你有一個辦法,就是——明天始,不要孩子上了。(笑)我不是玩笑,校那些功有大能力的人來講,是非常簡單的。所以有幾種人,必在家自,必在家長時間讀經,四,六,八,乃至於十



    哪幾種人要在家自呢?第一人,比較聰明的。他的校功根本不必老教了,他是去陪別人讀書而已,這種有才的孩子,不要浪了,必在家大量讀經。所以,明的孩子要在家自學。第二人,是普通的孩子。普通孩子他永是平庸的,他如果要更一步,最好能在家自,大量讀經個兩年三年,字二十字,明才能有所長進,叫做氣質。第三人,一定要在家在自。就是在不上功,老所討的孩子。一定要在家自,要不然,將永前途渺茫。有品性不良的孩子,有多症的孩子,智慧不足的孩子,感覺統合不良的孩子,性麻痹的孩子,閱讀書寫有障的孩子,甚至我最近聽說有羊癲癇的孩子……經過半年一年全天候的大量讀經以後,不僅對其症有所改善,甚至其智慧能超越常人。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天才。所以,如果制內文教育的典不改,請聰明的,不要上;中等的,不要上;(笑)不明的,一定不可以上。(笑)今天的告就到這裡為止,謝謝各位!(笑,鼓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