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螺旋藻VS視力

 



海藻多酚的優點




分類:自然食療

2009/01/30 20:52



 



海藻多酚的優點
 


一般低卡的飲食,總是營養不均衡,因此大部分的減重者,因而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性化合物。


大部分的低卡餐,特別缺乏鎂、鈣、鋅等礦物質,而綠藻和螺旋藻含有適量的礦物質,加入後可使低卡餐有較佳的礦物質比例。


某些低卡餐傾向供應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蛋白質和飲料,而所塑造成的酸性體質,對於減肥極為不利,因此可藉由綠藻和螺旋藻,來調整體質,降低骨質疏鬆發生率和減少腎臟的負擔。


傳統的高蛋白飲食,缺乏維生素B群,影響熱量的代謝速率、免疫系統、荷爾蒙分泌和腦部運作,綠藻能提供維生素B群,維持人體正常的代謝機能,對於正在減肥的人來說,可以藉此減少虛弱無力的感覺。


綠藻可以矯正低卡或高蛋白飲食,所造成的營養不良,而採用這些減肥飲食時,其實應先評估自己的營養狀況,而綠色植物是搭配這些減重飲食的好幫手。


各種臨床研究發現,綠藻、螺旋藻可以幫助體重控制,主要的原因是綠藻可以修正減重時營養不良的狀況,而螺旋藻還可以提供特有的GLA (Gamma-linolenic acid)。


螺旋藻所含的GLA是一種重要的脂肪酸,能幫助體內調節血糖和控制胰島素,GLA可與醣類結合,減少熱量攝取,使您的減重計畫,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




















螺旋藻v.s視力健康
Albee


研究顯示,螺旋藻是優良的維生素A來源,能夠增加血液中視黃醛的含量對於視力維護有很好的幫助。


在一個長達一年的大型研究顯示,5000位學齡前孩童在持續至少150天、每天吃1g的螺旋藻,補充足夠的β-葫蘿蔔素(維生素A)之後,維生素A缺乏、畢氏斑點症(Bitots spot)的症狀由80%降為10%,顯示螺旋藻有助於預防眼部相關的疾病。








開新視窗

 


此外日本也曾有研究報導,每日提供約6公克螺旋藻(一日三次)給白內障病患加上生活形態的調整(例:嚴禁看電視)。結果,80位老人性白內障患者中,近9成的人病情惡化程度減輕、視力恢復狀況佳。【日本千葉縣、山崎義人博士】


螺旋藻能有如此優異的視力保健功效,除了因其豐富的維生素A外,類胡蘿蔔素(β-葫蘿蔔素)、玉米黃質、葉黃素這三種成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玉米黃質與葉黃素是眼睛負責精細視覺工作的黃斑區裡重要的成分,而類胡蘿蔔素在為黃斑色素。類胡蘿蔔素另一重要的特性~吸收陽光中有害的藍光,是優異的抗氧化劑,類胡蘿蔔素保護視網膜、改善視力是經實驗證明的。
螺旋藻是成年人很好的營養補充食品,也是學童營養補充的最佳選擇,因為除了視力保健外,螺旋藻對於偏食或營養不良的兒童也能提供均衡的營養補充,提升免疫力,降低生病的發生率。


 











補充螺旋藻對人體免疫反應的影響
albee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常有看不見的細菌病毒,它們會藉著各種不同的途徑侵犯人體,而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強弱為是否會引發外在症狀的關鍵。如果一個人不常患生病感冒通常我們都會用「免疫力很好」來形容,可見良好的免疫能力是決定健康與否的關鍵。


均衡的營養可助於維持良好的免疫力,螺旋藻(Spirulina)正是被認為是擁有豐富種類營養素的營養補充品。有研究就是以螺旋藻與免疫間的關係為研究目標。
(Effect of Spirulina on Immune Response for the Subjects on Spirulina)


實驗參與者為15位健康者(8位女性與7位男性),每天食用10粒螺旋藻分為2~3次食用為期八週。以空腹血液生化值為基準,八週後再測量一次血液生化值。(測量血液生化值包括:White Blood Cell Count、Total Lymphocyte、Total Lymphocyte Count、Dual CD56/CD16、Absolute Dual CD56/CD16、Natural Killer Cell Function..)


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手細胞為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一種,CD16與CD56為其細胞表面標記。自然殺手細胞可辨識體內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是腫瘤細胞加以毒殺,是人體防禦作用中很重要的部分。


實驗結果中:WBC增加8%、Natural Killer Cell Function增加27%、NKC Function/Absolute Dual CD 56/CD 16增加46%。Dr. Paul J Utz, MD認為由數據看來這些細胞都充滿了〝力量〞這樣的現象是好的,因強壯的免疫細胞是人體免疫力強弱的關鍵。 











螺旋藻的抗病毒作用
albee

 



螺旋藻含有豐富、完整的人體必須營養素,是少數具有完整營養的單一食品種類。可提供身體新陳代謝、組織修補、調節生理機能所需的重要元素。除了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提升免疫力,螺旋藻中含有一種特別的物質~螺旋藻含鈣藻膠(Calcium spirulan, Ca-SP),已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此生理物質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學者Hayakawa, Y.等人由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之熱水萃取物中提取Ca-SP並以ex vivo的實驗方式證實Ca-SP具有抑制「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之功效


在另一研究中則提到來自螺旋藻(藍綠藻)的硫醣脂有很好的抗病毒特性。在試管實驗中,螺旋藻硫醣脂能保護輔助T-細胞,降低HIV-1病毒的感染。


Ca-SP選擇性地抑制病毒對細胞的滲透性,此特性可適用於具有「套膜」之病毒(enveloped virus),包括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measles virus、influenza A virus、HIV-1..等。Ca-SP結構中的鈣離子,在螺旋藻抗病毒的功效中是很重要的成分。











螺旋藻的抗癌研究
albee

 



含有天然豐富營養素的螺旋藻Spirulina,可以補充現代人的飲食不均、增強免疫力、提供抗氧化力,在抗癌症的部分則有以螺旋藻在抑制口腔癌方面的研究。


先前已有動物研究顯示螺旋藻對導致口腔癌物質具有抑制效果。研究者以有咀嚼煙草使用者其口腔黏膜白斑病為研究標的。螺旋藻補充量為每日1公克,實驗期間為12個月。


實驗後44位有食用螺旋藻者中有22位的狀況為煙草對口腔的傷害有近100%是被抑制的,相對43位食用安慰劑者中只有3位。若以口腔黏膜白斑病的種類來區分時,則可發現28位同類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中,有16位的狀況為煙草對口腔的傷害有近100%是被抑制的;8位口腔黏膜紅斑病患者中,有2位的狀況為煙草對口腔的傷害有近100%是被抑制的;4位口腔疣性黏膜白斑
病患者中,有2位的狀況為煙草對口腔的傷害有近100%是被抑制的,但在4位潰瘍性和結狀損害患者中則無抑制傷害的效果。


停止食用螺旋藻一年,20位原來口腔傷害被抑制的患者中有9位患者的口腔重新出現受破壞。這項研究能夠做為評估螺旋藻在口腔癌化學預防法的研究參考,更進一步的評估與研究是需要的。











螺旋藻的抗氧化力
Albee

 



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具有獨立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其半衰期短,物性活潑、不穩定,會和體內的細胞組織產生氧化反應,破壞脂質、蛋白質、DNA等,產生氧化傷害使組織細胞失去正常功能,是引起體內細胞老化或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動脈硬化症、心臟疾病、痛風、糖尿病、關節炎、白內障、免疫系統失調。


自由基是體內進行物質代謝的過程中自然的產物,但環境污染、精神壓力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都會增加體內的自由基量。不過人體內具有一套可以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系統,只是當年紀增長..等因素使這些內生性抗氧化酵素生成不足時,對人體的保護力就會大幅下降。所以外在的補充抗氧化物質,如維他命E、C..等,是有其必要性的。








開新視窗

 


許多食物都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螺旋藻不僅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也含有重要的抗氧化物質(-carotene、 zeaxantin、phycocian、SOD)。有一研究以23位47~54歲NIDDM的女性為實驗者,觀察食用螺旋藻對體內血脂指數與抗氧化物狀況的影響。實驗中測量項目包括;血中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抗氧化物狀態、膽紅素濃度、尿酸濃度、白蛋白濃度..等。
一個月後有服用螺旋藻者測量所得的數值變化如下:
1.總膽固醇由7,20mmol/l降為5,32mmol/l
2.三酸甘油脂由2,32mmol/l降為1,81mmol/l
3.LDL-cholesterol 由4,42mmol/l 降為 3,41mmol/l
4.血糖濃度由7,54mmol/l降為6,61mmol/l
5.總抗氧化物狀態由1,21mmol/l增加為1,35mmol/l


由這些數值可知,螺旋藻對血脂健康維持是有幫助的,這對像糖尿病或停經後婦女..等易患動脈硬化症者是很天然的營養補充品。此外,螺旋藻也提高的體內的抗氧化狀態,這不僅對預防疾病、年緩老化、健康維護..等都具有很大的幫助。 











補充螺旋藻有助降低缺血性腦中風的傷害
Albee

 



螺旋藻Spirulina被譽為延年益壽的食物,美國退休協會(AARP)並將其列為每日建議食用食物的第一名。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非浪得虛名,而是擁有眾多科學研究的佐證。


在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blueberries, spinach, or spirulina reduces ischemic brain damage這篇文獻中則針對補充螺旋藻、藍莓或菠菜有助降低缺血性腦中風傷害的部分做了研究探討。


自由基是引發神經退化疾病如:局部缺血、老化等症狀。由先前的動物實驗可知飲食中富含螺旋藻、藍莓或菠菜可幫助對老化動物降低其神經退化現象。此研究更進一步確認這樣的飲食型態對腦部缺血的保護作用。


實驗分為控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老鼠餵食同量的螺旋藻或藍莓或菠菜)。四週後,將實驗老鼠麻醉後先以傷口縫合線綁住中右部的腦動脈60分鐘,模擬腦部缺血的情況。再觀察不同組別的反應,發現對照組老鼠的大腦皮層中阻塞的情況明顯較少。


此外,食用螺旋藻、藍莓或菠菜的老鼠缺血部位的caspase-3 酵素活性明顯較低【註:caspase被活化後會切斷細胞內的結構蛋白質,破壞參與代謝的酵素和傳遞訊息的蛋白質,會分解細胞生存所需要的蛋白質或細胞結構使細胞死亡】


因此學者建議平日多補充螺旋藻對不僅堆對腦部健康或日常保健皆有很大幫助。 











褐藻萃取物(Phloroglucinol)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力
Albee

 



近年來凡含抗氧化成分的一般蔬果食物、營養補充品或是保養外用品都是最受歡迎的,當提到具抗氧化力的成分時通常會先想到維生素E、兒茶素或蝦紅素..等,最近科學家陸續發現褐藻中也有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劑成分。


科學家從褐藻萃取物中發現中多酚物質Phloroglucinol具有細胞保護作用,並以實際實驗確認其功效~以動物實驗(倉鼠肺纖維母細胞V79-4)觀察研究Phloroglucino在降低因氧化壓力引起的細胞傷害之效應。








開新視窗

 


研究發現Phloroglucinol的作用有Ⅰ.降低H[2]O[2]誘發 V79-4細胞死亡的作用;Ⅱ.補抓細胞內氧自由基ROS(包括:DPPH、H[2]O[2]、hydroxy radical);Ⅲ.預防脂質過氧化反應; Ⅳ.能夠補抓輻射或細胞飢餓等因素產生的ROS,而降低細胞傷害。


此外Phloroglucinol會增加催化酉每活性和其蛋白質表現,也會增加細胞外訊息調節激酉每(ERK)的磷酸化反應。總括這些功能,Phloroglucinol可經由增加催化酉每活性與調控ERK達到保護肺細胞、降低氧化傷害的功效。【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6, vol. 97, no3, pp. 609-620】











來自海洋的禮物~Ascophyllum nodosum
Albee

 



Ascophyllum nodosum來自北大西洋可供食用的褐藻類,有人認為它是從古早的墨角藻種衍生而來的。外觀上橄欖色的葉子呈褶狀,上面每間隔一段距離就有一球狀物,多生長於潮間帶區。









開新視窗


Ascophyllum nodosum是一種很長壽的植物,在過去的紀錄裏有超過四百年以上的Ascophyllum nodosum樹叢。


Ascophyllum nodosum是很具經濟價值的植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是天然優質營養素來源。除了應用於飼料或肥料的產品外,亦可以生物技術萃取出褐藻膠(alginic acid一種多醣體)..等更具保健價值的成分。


國外已有廠商自Ascophyllum nodosum中萃取出一種獨特的多酚成分phlorotannins,phlorotannins分子結構(下左圖)與陸生植物的多酚結構(下右圖)大不相同。








開新視窗

 


Phlorotannins因其特殊的結構而另有不同於一般多酚的功效~幫助體重控制,
食物進入身體後經由消化酵素的分解,提供身體能量來源,phlorotannins可以抑制最主要的兩種酵素:澱粉ㄇㄟ/與脂解ㄇㄟ/的作用,降低身體對食物中熱量的吸收,輔助維持良好體重。


Ascophyllum nodosum這種褐藻中不僅有豐富是多樣的營養物質,其所有的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甚至比陸生植物還多,再加上獨特的抗氧化物質,是海洋獻給人類健康的一個大禮物。 











美國AARP雜誌認同Spirulina螺旋藻為可延年益壽的食物
Albee

 



最近在美國退休協會雜誌中提到一些Spirulina螺旋藻令人感到驚奇的相關介紹。文章是引述南佛羅里達大學專門研究老化與腦力恢復中心的研究者Dr.Paula Bickford的研究,Dr.Bickford 提到Spirulina螺旋藻有助於改善腦部神經功能,可抑制腦中發炎物質和降低氧化傷害。


由美國退休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AARP)所發行的雜誌是全球流通量最大的雜誌。


AARP雜誌建議每天的飲食中含有下列5種食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可延年益壽:
1. Spirulina螺旋藻
2.漿果類(藍莓、草莓、黑莓)
3.綠葉蔬菜
4.堅果類(扁桃仁、胡桃)
5.亞麻子(flaxseed)








開新視窗


建議使用量:每天5~15g螺旋藻粉,或3~7g的螺旋藻錠、膠囊

 


螺旋藻的種類中以Hawaiian Spirulina Pacifica夏威夷螺旋藻是最純淨、營養素含量最豐富的,含有重要營養素如SOD、胡蘿蔔素和酵素,Hawaiian Spirulina Pacifica是生長在最乾淨、最少污染源(如重金屬)海域的螺旋藻。 











DHA可以預防視網膜退化疾病
Albee

 



由美國紐澳良的LSU Health Sciences Center的博士所發表的報告中提到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DHA)可以保護視網膜細胞免於退化性疾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老年黃斑病變,這些退化性疾病對於65歲以上的人特別容易引起失明的危險。



造成失明的原因有很多,病因多為視覺感受細胞的退化與死亡,所以如何降低、避免視覺感受細胞的退化與死亡就是關鍵點。而扮演保護眼睛健康的重要因子有兩個: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細胞與DHA的量。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是視覺感受維持的主要因子,可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或視覺感受器都很容易受到因陽光照射或氧化壓力的傷害,而產生眼部疾病。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會利用抗氧化物(如:維生素E)去對抗陽光與氧化壓力的傷害。


除了抗氧化物外,經研究發現DHA在這個部分也佔了重要的角色。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亦會刺激生成一種神經保護化合物稱為neuroprotectin D1 (NPD1)。
NPD1可以抑制因氧化壓力或及他因素引發的細胞死亡。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上的DHA就是NPD1的前驅物。








開新視窗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負責吸收、保存DHA並將DHA送往視覺感受細胞供眼部細胞利用,有助於促進細胞的保護,此外DHA與NPD1還可以減少自由基生成。DHA不僅促進視覺感受細胞的生存、抑制細胞死亡,也可運用用於視網膜色素變性或尤塞氏綜合症的營養補充上,經實驗研究也可有益於預防阿茲海默症。


充足的DHA不僅可以保護眼睛還有益於腦部的健康的維護,除了動物性的來源DHA現在也有植物性來源的DHA,對於想補充DHA的消費者是另一個選擇。













海洋的綠色小精靈
駐站營養師 蕭千祐



綠藻是非常古老的藻類,早在30億年前,地球就發現綠藻的存在。綠藻屬於單細胞藻類,又稱小球藻,目前已有七千多種,分散在世界各地。


綠藻細胞非常小,與人體紅血球體積相近,無法用肉眼看得到,所以必須透過顯微鏡才可以觀察。


1890年,荷蘭微生物學者『拜林格』發現綠藻,1931年獲諾貝爾獎的癌症研究權威『歐特‧華爾布魯克博士』,第一位投入綠藻的研究。


第一次大戰時,德國的專家陸續開始研究綠藻,日本『宮田教授』更於1959年成立了研究所,並且開始培養綠藻,並製成保健食品販售。日本的『中村博士』,攜帶一袋綠藻,遠赴沙漠地區,當作唯一的糧食來源,以進行相關的綠藻研究。


綠藻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醣類、脂質,以及鈣、磷、鐵、鉀、鎂、鈉、鋅、維他命 A、C、E、B群、胡蘿蔔素、葉綠素、綠藻精、葉酸及肌醇等營養素。


綠藻最大的特色就是富含葉綠素和綠藻精(Chlorella Growth Factor, CGF)。綠藻精主要成分為核苷酸、短鏈蛋白質、胺基酸、核酸等營養成份,非常容易吸收,對人體細胞活化有相當好的幫助。


對於身體虛弱、工作壓力大、容易疲勞、肝功能欠佳的人,綠藻可以調節身體酸鹼度、促進消化道機能、幫助肝臟解毒、增強體力,是極佳的保健食品。













減重時 別忘了綠藻、螺旋藻在等你
駐站營養師 蕭千祐











多吃綠藻 無毒一身輕
駐站營養師 蕭千祐


很多人聽過綠藻(Chlorella),但卻不知道綠藻的好處。綠藻可說是一種超級食物,擁有多種營養素,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葉綠素等。



綠藻所含的植物性化合物可以重建神經傷害,這就是綠藻為何用來輔助治療腦部損傷主要原因。臨床實驗上也已證明,綠藻可以預防各類的癌症。


大量的美國和歐洲研究證實,綠藻可扮演去毒劑的角色,協助體內分解DDT、PCB、水銀、鎘等物質,且能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日本對於綠藻去毒的功效,特別有興趣,主要是因為它可用來移除體內的有毒物質,。


葉綠素可在身體內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尤其可以通血管和幫助肝臟解毒。葉綠素普遍存在於綠色植物,而綠藻所含的葉綠素含量則名列前茅,因此綠藻可以藉由葉綠素,協助腸道、血液、肝臟,做好體內環保的工作。


綠藻的綜合功效:
 1.幫助身體移除重金屬和有毒物質。 
 2.保護肝臟,強化解毒機能。
 3.改善消化系統,幫助排便。
 4.平衡身體的酸鹼值。
 5.平穩血糖和血壓。
 6.重建神經和免疫系統。
 7.預防多種癌症和慢性病。













綠藻讓您的人生不再黑白
駐站營養師 蕭千祐



早在1950年,德國的科倫(Cologne)和波昂(Bonn)兩所大學,就利用綠藻(Chlorella)和其他食物,來比較食物對肝臟的影響。



研究中利用脫脂牛奶、蛋白、綠藻餵食老鼠,結果發現,餵食脫脂牛奶的老鼠,大部分死於肝壞死,而餵食蛋白的老鼠也有一隻有肝壞死的現象,然而餵食綠藻的組別,肝臟則是健健康康!


許多實驗研究顯示,綠藻可刺激肝臟產生保護功能,有效對抗毒性物質的傷害。一項德國的研究也發現,綠藻可以降低因為營養不良所造成的肝臟損傷。


綠藻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由於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代謝主要在肝臟,因此可以支持綠藻在肝臟,扮演清除和保護的雙重功效。


1930年,動物實驗發現,Ethionine是一種對肝臟造成毒性的化學物質。Ethionine造成肝臟的功能失常狀況,如同人類營養不良、酒精所造成肝臟損傷,因此Ethionine可當作誘發肝臟損傷的動物實驗模式。


1970年,台北醫學大學和台大醫學院所作的研究發現,添加於飲食中的綠藻,可以避免Ethionine對實驗動物的肝臟傷害。後續的研究也發現,綠藻有降低三酸甘油酯和保護肝臟的功能。
1975年,刊載於『日本營養學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綠藻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和肝中的膽固醇,因此也同樣證實,綠藻對肝臟的卓越健康功效。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經典教育八原則

經典教育八原則
張守良/ 整理
懷少園經典教育中心/ 編印


凡事都要講究個原則,何況讀經這么重大的事情。為了避免和減少經典教育出現偏差與失誤,我們依據經典論述、參酌歷史經驗,結合現在教學實踐,特拈出以下八條經典讀誦必須遵循的大原則,供經典教育操作者與推廣者對照參考。細枝末節的方法可變,大的基本原則不可變。敬請三思。


一、道而弗牽。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入門應持之原則。孩子讀誦經典成敗關鍵在於培養並保持其對經典的興趣。初接觸讀誦經典的孩子,皆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熟悉過程,此時父母與老師務必有耐心,通過各種善巧方便,逐漸引導其入門。




二、強而弗抑。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家長老師態度應持之原則。要讓孩子心情愉悅,千萬不能刻意一味逼迫孩子讀誦經典,萬萬不能因背不下來而打罵體罰,以免挫傷孩子讀誦經典之興趣。請各位家長和老師要以賞識的目光和心態,多多鼓勵孩子,背得好固然很好,背得慢些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肯讀,就值得肯定。


三、開而弗達。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關於經典解釋應持之原則。先不給他講解,主要考慮到三個方面:一方面是解釋多了他吃不消,因為小孩子理解力弱,現在只要求多念多讀,正是開發他的記憶力,保護他的理解力,該記憶的時候,要求他記憶,該理解的時候,才能要求他理解,這才完全合乎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否則就是強人所難。因此,現在是以經典讀誦為主,至於講解、理解等並不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經典不像數學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因為經典是活句,詩無達詁,經無定解,如果我們現在給出的一種解釋,甚至會使孩子誤以為經典淺顯,會障礙他將來立體化多層次理解原文。前人有言:塞人悟門,罪莫大焉;再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小看小孩子的悟性,背會的東西放在肚子裏,他也會或多或少慢慢自我消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較明智的辦法是,等孩子大了(至少過13歲之後再開講,但也不要講得太多),再讓他去讀白話解釋,非常輕鬆,再結合現實生活,自然就心有所悟,隨機應用了。小時候背書相當於老牛吃草,相當於蠶吃桑葉;大了去理解類似於反芻,類似於吐絲結繭。


四、教之道、貴以專。
語出《三字經》,此為經典選擇應持之原則。最好每次只選擇一本,一本一本背,儘量不要夾雜。《弟子規》說:“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在讀書期間務必保持專心,不得作任何與其無關之事,若一有分心,為師長者應立即加以暗示或輕聲提醒。


五、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
語出《弟子規》,此為經典讀誦過程應持之原則。在讀誦經典時,對多音、變音、通假字一定要咬准。語速、語調要平緩。兒童慢背如泉壺滴漏,快背如瓶水外瀉。


六、學而時習之。
語出《論語》,此為經典反復過程應持之原則。學習學習,學完了新課要趁熱打鐵去溫習,對舊課還要及時鞏固復習,才是完整的學習過程。經典需要、值得成百上千遍的反復。可以說,在經典學習過程中,“習”比“學”佔用更多的時間精力,顯得更為重要。須知讀誦經典是需要長期熏習才能奏效的。《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七、首孝弟,次見聞。
語出《三字經》,此為兒童讀誦經典與現實落實應持之原則。《大學》裏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首孝悌”是教育根本,是教育開始,也就是注重從實際日常行為加強習性養成,做到知行合一,從經典的落實中得到受用。作人第一,作文第二。




八、非聖書,屏勿視。
語出《弟子規》,此為處理經典與課外雜書關係應持之原則。在兒童背書的年齡,建議不要讓孩子大量看課外雜書。應該讓兒童在心靈純淨的時期,先讀經書,等孩子大了,有分辨是非能力後才去涉獵雜書,否則,容易被雜書引入歧途。雜書不是不能看,而是看的時間要靠後。經書和雜書應從時間上分開讀,不能同時讀。經史子集的排序指出了讀書的先後,極有道理。儒家講格物而後知致,佛家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現代腦科學研究揭示出:兒童不經理解直接背書,主要是利用兒童強大的直覺右腦,這符合兒童腦生理要求,也符合兒童整體吸收性的心理。如果書讀雜了,勢必會使兒童分析理解過多,這是過早利用左腦,從而抑制了右腦潛能的開發,以後不易形成全腦思維。所以王財貴教授講“千萬不要過早引發兒童的聰明”,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增長見聞固然也很重要,但在兒童背書階段來談是極為不適宜的,所以應該放在13歲之後再說。



 



 


 


經典教育五階段

經典教育五階段


張守良/ 整理
「懷少園」經典教育中心/ 編印


為使經典導讀取得理想效果、達到最佳狀態,使經典教育真正貫穿人才成長之全過程,使經典的智慧真正得到現實的落實與受用,以期培育知類通達、強力不反之才,避免經典教育不系統、不連貫,謹參酌前賢成長之範例和相關指導理論,特提出經典導讀五階段:


第一階段:0至3歲,聽經典。建議在所有經典中選擇一部經典為主,反反復複給胎兒聽,其他經典也要至少聽10遍,同時聽適當的經典音樂。注意要全天候給他聽經典,持續不斷播放,不論早晚、不分晝夜、不管睡醒。到3歲時破識字關,其目的是掃除認字閱讀上的障礙,最佳辦法是用《千字文》、《百家姓》發蒙,先讀熟,再背下,然後逐個字教他認,先不用寫。


第二階段:4至6歲,讀經典。用三年時間“一經深入”,不間斷專讀一部主要經典,不限定讀書任務、速度、聲調、形式、時間、場合等,讓幼兒指字跟讀、自讀、熟讀,只管讀,不求背,讓兒童在極度輕鬆自然的狀態下,對此部經典熟爛於胸、水到渠成、出口成誦。(具體方法請參看《一氣呵成法》)


第三階段:7至13歲,背經典。開始背其他所有經典,注意要逐本背,別夾雜。每天限定任務(建議按頁背:開始半頁,然後一頁,再以後兩頁不等)和遍數(建議背會及時溫習100遍,通篇、通卷會背後再反復100遍,通本會背後更要反復100遍,最後還要手抄、默寫各5遍),此時期要及時嚴格糾正讀音、聲調、速度。


第四階段:14至18歲,解經典。解經典需要先破詞義關,其目的是掃除文字意義上的障礙,這需要一個準備階段,即從《古文觀止》裏選出與聖賢經典道理相符的文言文100篇,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先講解字詞句義,然後背下;之後,將以前背過的主要經典講解分析,作出提綱或科判,令其復講。


第五階段:18歲以後,用經典。可以廣學多聞,接觸其他雜書,學習其他知識,掌握一門技能以謀生;可以深入社會,行萬里路,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去驗證、印證經典中的道理,運用經典中的智慧。


立足聖賢之肩 我們看得更遠~


她自學,基測406分

她自學,基測406分 
2010/03/26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241156

今年16歲的陳宥瑄,從小在家自學,去年參加國中基測考出406分、只差6分就滿分的好成績;但她放棄讀明星高中的機會,繼續在家自學,還拜師學中醫,更打算兩年後參加大學學測。她的父親陳謝棋說,讓女兒在家自學,「可以學到學校不會教的東西」。

陳謝棋在苗栗頭份開牙醫診所,本身是師大附中、台北醫學院畢業,卻選擇讓女兒接受「私墊」教育。他說,教育基本法雖賦予家長有教育選擇權,但在學校制式教育中,家長卻不能幫孩子選擇「對的老師和課程」。

陳家選擇讓「聖賢教育」成為孩子的啟蒙教育。大部分時間,陳謝祺的牙醫診所傳出的不是機器鑽牙聲,而是陳宥瑄的琅琅讀書聲。因為全心放在孩子教育上,陳謝棋笑稱自己成為牙醫師中的「三級貧戶」,但親子關係和精神生活上卻很富足。

父:讀經是生活教育

《弟子規》、《論孟》、《易經》、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都是陳宥瑄的教科書。陳謝祺說,經典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教育,教人如何行住坐臥;也因從小熟讀經典古籍,宥瑄的應對進退比同齡少女要溫文有禮。

宥瑄國一下學期才想要學英文,第一次考試只考六分,但她基測英文考了滿分。爸爸說,孩子主動求知很重要,她有了學習的熱情,就會找到做學問的能力。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孩子~你初生的生命令我們驚喜

王財貴老師在經典讀本之序,有段寫給孩子的話,深刻打動人心。


孩子,你初生的生命令我們驚喜,


你是造化的精采,


不要輕易地辜負了天地的美意。


孩子,你的性情純良,


你的潛能無窮,順養它,開發它,


你將是一個有德有才的君子。



孩子,你是我們的希望,


你要完成自我,且要改善社會,


而不是等著被社會所同化。

但是,孩子,眼看你日漸長大,


你的性情日漸混濁,你的潛能日漸消逝;


教育,教育,要趕快把握現在的大好時機。

孩子,你可以愚笨遲鈍,但是不可以怠惰懶散。


孩子,你可以活潑頑皮,但是不可以使壞害人。


孩子,你的學校功課可以不好,但是你要博覽群書。


孩子,我們要你接受「讀經」教育,


就是要趁著你的時機,涵養你的性情,啟發你的潛能。

他日,你將發現,


這種教育是本質的,是全面的,是深遠的,是可感念的。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媽媽最煩惱~孩子不讀經(請看完本文章~)

網友WJYMM在讀經教育壇問: 


我是個笨媽媽,沒翻到我要的答案,今天有三問:


1."老實讀經"四字.老實,就是只管呆呆的讀,有讀就好,讀愈多愈好.這個多指的是次數並兼指多種類經典嗎?


2.自己讀中文,小孩拿著英文經典翻說:老外書裡說的是什麼?這時繼續讀自己的,還是轉而陪她讀英文(同理中文經典)?同理又拿著一本書東指西指的要讀包括要我讀,是要迎合她東讀一句西讀一句以免不打斷她的讀書興致還是只管自己讀?又,讀英文的時候要問你中文意思,是解釋還是不解釋?(似乎是不要解釋才符合讀經的本義).


3.最頭大的是不喜歡跟讀了怎麼辦?最近聽不得跟讀的聲音了.鮮來一句.好像不高興讀.該怎麼引導?


  


網友 哲萱 回答: 


1."老實讀經"四字.老實,就是只管呆呆的讀,有讀就好,讀愈多愈好.這個多指的是次數並兼指多種類經典嗎?

============


“老實讀經”的意思是,第一,讀真的經典,不要讀假的經典,真的經典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易經、詩經。假的經典指三百千千;第二,只管讀,不要花樣,不要遊戲,不要講解。


“大量讀經”的意思是,讀越多越好,一是讀的遍數越多越好,最好熟讀成誦,終生不忘,要達到這個效果至少300遍,最好1000遍;二是讀的字數越多越好,一般的孩子,一年五到八萬較正常。


2.自己讀中文,小孩拿著英文經典翻說:老外書裡說的是什麼?這時繼續讀自己的,還是轉而陪她讀英文(同理中文經典)?同理又拿著一本書東指西指的要讀包括要我讀,是要迎合她東讀一句西讀一句以免不打斷她的讀書興致還是只管自己讀?又,讀英文的時候要問你中文意思,是解釋還是不解釋?(似乎是不要解釋才符合讀經的本義).

================


最好設置一個正式讀經的時間,在正式讀經的這段時間裡,要按照你的要求讀,其他時間可以稍微迎合他的興趣,讓他知道學習時間和非學習時間的區別。


不過你的孩子好像才兩歲多,不是很有所謂了,重要的是有背景的聲音。


3.最頭大的是不喜歡跟讀了怎麼辦?最近聽不得跟讀的聲音了.鮮來一句.好像不高興讀.該怎麼引導?

=========================


跟讀的聲音指什麼?英文嗎?


這麼小的孩子,不想跟就不要強迫了,只要背景還有聲音,他有興趣就讀讀,沒興趣就玩吧。也不要強迫他老老實實坐那裡聽,因為他是360度開放隨時隨地糊裡糊塗吸收的,幼兒是不需要注意的。


到3歲以後,送去給老師教吧


 


網友WJYMM在讀經教育壇再問:


22個月了.因為沒多做功課,走了彎路,錯過了很多,所以又著急起來來 了.





英文從來就沒中文放多.目前就只會背26個字母,W最好玩,大不溜~


"一般的孩子,一年五到八萬較正常。"那這樣一年反復讀一本也是行的了.也是符合多讀的意義了?還是說這個字數是對於不同經典而言的呢?兩者皆可看自己喜歡了是嗎?


不喜歡跟讀的是中文.論語第一張有幾段她自己會背的.可是現在不高興背了不知道為甚麼.今天我讀第二章,很難得聽到兩句是跟我幾乎同步讀的.可是很快又沒聲音了.好像有點不喜歡讀書了.有時還會叫我不要讀,寧願睡覺去.(讀書時間一般都在睡覺前)  ~~~~~~~~~ 我剛剛想起來,我很擔心是不是她很抗議我收掉了她的玩具所作的反應....昨天看著她的玩具聽著說要收起來了她都有點想哭的樣子...今天帶她去親子樂園,拉都拉不回來.....


我暈乎暈乎的.感覺還是很亂,這小傢伙弄得我不知所措了.3歲後送給老師,那算了吧,等我理清思路了就好了.要是她更喜歡群體生活而且有合適的讀經班那可以考慮.問題是上海現在沒像樣的讀經班...孟母堂太遠了又是寄宿的又是現在不知道哪裡去了,過幾年再看了...


 


我總感覺也要顧及小孩的感受的.她不願聽我讀,寧願自己去翻去讀,是不是她更有興趣她所感興趣的呢


 


網友 哲萱 再答:


"一般的孩子,一年五到八萬較正常。"==========這是指已經識字的孩子,你的孩子還很小,不必著急,只要多聽就好。可以每部經典放一個禮拜,或更長時間。讓他熟悉熟悉熟悉。


四書=5.5萬字左右


不過一個3-6歲的孩子,初接觸讀經,一年能把學庸論語背下來也了不起了。


 


 網友WJYMM在讀經教育壇說:


大概是這樣的吧.


我很著急,最近不肯讀書了.我怕她會不喜歡讀經了.昨天夜裡夢話還在說:我不要讀書!


 


 祥祥媽參與回答


版媽你好

   
   我家祥也約兩歲快七個月,他是從一歲半開始讀與聽經典的.

   
   在家時就客廳放中文讀經,書房放英文讀經,睡覺的地方放古典音樂,晚上約快八點到九點多就是我與他讀經的時候,有時候他就會乖乖地跟我一起唸,有時候就不願意自己玩教具我還是持續唸,雖然他手上在玩其實耳朵是有在聽媽媽念的經典,約兩歲六個月的時候,我試著用牽著他的小手指讀,他竟也願意但時間不長,約有論語一篇裡的五個小段,他就會走開,但我也會持續把經典唸完,後面他不指讀我也不勉強.現在他會慢慢地指讀的篇幅增加中.

   
   今年一月就把週一到週五的白天去全日讀經的幼兒園接受經典的薰陶,週六的早上我又帶他去讀經班約莫一小時30分鐘,其實我覺得祥從一歲半開始聽經典(從大學與論語開始),當初是不會自己唸的,但持續聽下去,竟也在約快兩歲的時候,突然他開竅,背了一段多的大學,論語約讀五小段.這時我才知道半年來我都一直放一直唸,原來他都有聽進去阿.

   
   祥接觸快一年的的經典.對他最大的幫助就是說話清楚度變好了以及說話的詞彙也變多了,也喜歡讀與聽經典(因為我都在快樂當中進行這件事情),若祥今天不愉快跟我說我們只讀一點點我也就不勉強他,進而對人也很有禮貌,好處說不盡.

   
   最後就是全家快樂讀經(連爸爸都被我影響囉),持續讀經,推廣讀經.

不知以上所說有沒有幫助到你.


 


 王教授回答:


祥祥媽或許是對人性(包括兒童心理--真正的兒童心理,不是西方的兒童心理學所研究出來的兒童心理)有天生的智慧,或許是把吾人我推廣的讀經理論吃透了,因此所做完全正確,於是就有如所預測的效果。


許多人,只是

粗淺聽了一下讀經觀念,見了風就是雨,想當然爾,依自己原有習性,就開始實施。


或者對人性沒信心,不敢教太多,號稱愛孩子,不給孩子壓力,不知浪費了孩子而自以為是。


 


或者太過死板,要尚在活潑階段的孩子正襟危坐,要不用注意力也可以學習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號稱德行教育不知障礙了孩子的靈性而自以為是。


 


或者太過急切,不問孩子的原始能力,剛一開始就要求讀得太多,又好攀比或常常露出期望北大清華哈佛麻省的神色,以為恨鐵就能成鋼,不知壓力太重將適得其反。


以上各種現象,是人之常情所挾帶,家長老師有這些心態原也都出自好意,實在不必苛責。但

如能平其心易其氣,從人性出發,依教育的本質而行,以平淡之心做篤實之教,雙向調節,無過無不及,老子云:高者抑之之,下者舉之,天之道,美哉乎其言也!


吾人十餘年來盡心盡力,反反覆覆所說者就是為這些事,希望有心者察之


 


詳文: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2440&start=0&show=0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眼光MV

 


在第十屆在家自學研習會上..

主持人教了大家唱這麼一首感人的歌,,

回來之後便將這首歌拿來做影像編輯,,

把它加上一些圖片,,

希望能夠作點情境出來!!

大家聽聽看,,

或許您也會喜歡哦!

 網路速度慢的話看這裡~



網路速度快的話看這裡(高清版)~




眼光--天韻合唱團



天色雖然黑暗

星辰猶原佇遐閃爍

暗暝雖然久長

時間若到天總是會光

高山雖然危險

若有信心就通爬到山頂

路途雖然遙遠

若有疼心就通行到天的彼邊

啥人能夠般過所有艱難災厄

啥人能夠看見美夢地飛

上帝的心看見希望


讓你的眼光看見美夢

你著打開心內的窗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天下雜誌最近公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在五千多份的問卷中回收了近八成,所以這個抽樣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問:「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這一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另一邊去,逃脫電擊。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忍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美國政府認為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最近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當國家投資這麼多錢到高教上,而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時,我們需要徹底檢討高等教育的課程了:為什麼我們的訓練趕不上時代的需要?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覺得自己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意義?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是個倒金字塔,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一棵沒有根的樹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本文出處不詳,如有侵犯版權誠請留言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洪蘭:年輕人不要只求溫飽

洪蘭:年輕人不要只求溫飽

大學學測放榜,卻有一個比名不名校更大的危機存在台灣,如果對自己沒期望、對未來沒希望,
台灣孩子畢業後,到底留下了什麼?(完整專欄,立即前往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696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月八日演講說,「今天在教育上超越我們的國家,就是明天在競爭上打敗我們的國家」,
他看到教育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我們也看到了,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不知從哪救起。
有讀者投書質疑國高中為何要教這麼多、考這麼多,他問:這種教法除扼殺學生學習興趣,畢業後留下了什麼?

台大也有教授問:大學生為什麼不會思考?中學六年填鴨太久,學生進入大學已經麻痺,


即便思考也是基本的趨利避害動物模式,而沒有「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那種為天下蒼生的豪氣,或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那種書生救國的抱負。
這種對自己沒有期望、對未來沒有希望,實比名校不名校有著更大的危機。

最近有個學校學生作弊上了報,我朋友問他的孩子,「你會不會作弊?」
他大聲說,「當然不會,因為我不在乎分數。」這話一針見血,
學生會作弊是因能力達不到父母、老師要求,又不敢誠實面對,便只有作弊來逃避懲罰。


作弊當然不對,但是我們是否也該檢討一下為什麼這麼重視分數?
少一分為什麼要打一下?學習本有快慢,用同一把尺去評量所有的學生是否公平?

除了分數,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有偏差,一切用錢來衡量,沒給學生更高的人生理想。
金錢不等於成功,金錢更不等於快樂,人只有做自己要做的事才會快樂,
我們應告訴孩子:假如你每晚都睡得安穩,早上起床又對一天充滿期待,那這工作就適合你。
年輕時別太重視金錢,要敢放手一搏,年輕不堅持理想,
年紀一大,家累一重,就易對現實妥協,妥協會造成終身遺憾。

我們有時太用世俗的觀念來強求自己。有一次報登某人有志竟成,考了二十七次終於考上高考,
我替他算一下:大學畢業二十二歲,當兵兩年二十四歲,考二十七次高考,豈不是五十一歲了?
大好的青春都花去準備考試,沒做幾年,卻要退休了,豈不可惜?
尤其是如果一直考不中,會不會是因為跟自己的性向不合?
在德國,某科考試考了三次未過關,老師就會勸他去試別科,因為這表示他可能不適合這個領域。
一個工作不管多有保障,不適合自己也是枉然。

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只求溫飽,蘇格拉底說,「有用之人為生活而飲食,無用之人為飲食而生活」。
其實在台灣只要肯做,都能出頭。有位更生人,出獄後從洗盤子開始,也洗出了兩家餐館。


反而一再強調生活的保障會讓孩子失去追尋理想的勇氣,而蹉跎一生。

現在的知識經濟重視的是創意、創新和創業,但在講求變中有變的競爭力時,
誠信仍是一切的核心,只有童叟無欺,生意才做得長久。
今天要與國際競爭,最重要的仍是那個不要考試的誠信。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99年寒假生活花絮

 


后謙讀經班99年2月生活花絮


今年寒假,王教授指示利用這15天假期給孩子背誦孝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座右銘 和女史箴,教學的內容如此,另外,教學方法則是每天進度要讀誦150遍以上,目標是200遍。可是,我們只讀了50次到100次之間的基本量。50次到100次,背是背起來了,但是根扎得不深,雖然大家都會背了,但還是得在開學之後,叮嚀大家最好每天覆習,以200次為目標,並且最好在二個月之內完成。希望這幾位小朋友能夠發愿用功完成~


過年前一週,大家一起圍爐,劉老師也給每位小朋友發了一個紅包,雖然是一張小小的書籤 ,但上面卻滿滿是劉老師給大家最真誠的祝福。加上王教授推廣讀經的至理名言,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份夠力的精神鼓勵!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致OMEP世界早教組織的一封信--中英文版

Dear OMEP,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from Lao Tse aka Tao Te Ching



Is a thousand miles not a challenge? but have
we really affirmed our citizens the first step?



We are the Advocacy Centre of
Classics-reading Education, an organisation established in Beijing, China. The
centre was instituted by Prof. Wang Tsaikuei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which advocates the Education Principium of "Classics-reading". This
system which subsumes childhood education has been experimented in China and
among Chinese nationals around the world for 16 years and produced excellent
results.



The core idea of this theory is that
education must seize 3 primary principles; they are Education Timing, Education
Content andEducation Method. Our findings show that:



As soon as a person may be educated,
education shall start; hence we encourage prenatal and infanthood education
(which aligns with OMEP's mission). Prenatal and infanthood stages are the
golden age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golden age, we shall hand the next
generation a kind of eternal wisdom, eternal as in meaningful to its life now
and later, such is the best content; such is what mankind labels
"classics". "Classics" are those that endured the filter of
human civilis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came to be known as "Great
Books"1,2



Education may be delivered in 2 methods;
either by cognition or by non-cognition, understanding-centric learning such
mathematics is driven by cognition whereas non-understanding-centric learning
such as aesthetics is not driven by cognition, the latter is emergence that
prompts infiltration, gestation and apprehension. During childhood (pre-13),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human is not well developed, this is the period to
weigh in learning of musics, aesthetics, languages and alike, the education
method of this period shall lack make-to-underst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after
the age of 13, however, shall have cognition asserted into; the being-educated
shall learn and understand. Such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of education.







China had exercised
"Classic-reading" before the modern age as a main method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Principium of "Classics-reading" theorised
by Prof. Wang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rivate tutorage framework,
practiced by the decades and co-examined with neurology, this philosophy
possesses transcendence and prevalence.



Every nation has fruited their classics and
every child of every nation deserves such fruition to improve intelligence,
develop potential and cultivate temperament through
"Classics-reading" Education, thus we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his
education philosophy to the world as we became aware of 2010 OMEP congress to
be held in Sweden.



In the attachment of this email is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Handbook of Children "Classics-reading" Education
indited by Prof. Wang, as the targeted audience are common parents, this
handbook lacks academicism. Currently Prof. Wang is working on another piece
titled "Classics-reading" Education Philosophy, which will also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upon completion in hope to provide OMEP and the world
at large a piece of reference on our endeavour in this field.



Yours faithfully



the Advocacy Centre of Classics-reading
Education



----------



The notion of 'Great Books' was proposed by
educational philosopher Robert Maynar Hutchins



'Classics' is not confined to textual form
materials only, it also includes artworks such as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 and musics etc


尊敬的「世界早教組織」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亦曰《道德經》







行千里之遙莫非是一種挑戰嗎?但我們真的給予了我們公民扎實的第一步了嗎?



我們是設立在中國北京一家名爲「讀經教育推廣中心」的機構,本中心由「臺灣台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創立,所宣導的教育理論為「讀經教育學原理」。該項教育系統涵攝著兒童教育,已經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當中實踐了十六年,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必須把握三項基本原則,即:教育的時機、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我們的研究表明: 



當一個人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就應當開始,故我們倡導胎教和早期教育(這亦與OMEP的使命相契)。胎兒與嬰幼期是教育的黃金時期; 



在教育的黃金期,我們應該交給孩子一種永恆的智慧,永恆即現在有意義,將來亦有意義的內容,此即最佳的教育內容,此即是人類所謂的「經典之作」。所謂「經典」,即在數千年人類文明長河中,大浪淘沙所能流傳下來而被譽爲「偉大之著作」1,2; 



教育可以以兩種方式承授,認知的方式和非認知的方式,以理解爲中心的學問如數學是以認知爲驅動的,而不以理解爲中心的學問如美感則不以認知爲驅動,後者依靠耳濡目染的燻習從而形成陶冶,醞釀與領悟。在兒童時期(13歲以前),人類理解力尚不發達,該時期應注重非認知類的學問,如音樂、美術、語文等,教育方式應當缺乏理解性,但在13歲以後的教育方式中則需將理解性加入其中,授教者須學習並且理解。如此是最恰當的教育方法。







中國在現代化之前便是以“讀經”作為實施教育的主要方式,王財貴教授所提出的“讀經教育學原理”,是基於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框架上,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并借鑒現代腦神經科學,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理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兒童都應當享有這份可貴的果實,都可以通過“讀經教育”來提升智力、開發潛能、滋養性情,因此當我們得知2010年瑞典OMEP組織大會的消息,願意籍此將該教育理論貢獻給世界。



附件中是王教授所撰寫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之英譯版,本手冊因讀者群為普通父母,故學術性並不強。目前,王教授正在編撰另一部題爲《讀經教育學原理》的著作,待付梓之後,亦將譯為英文,希望能爲早教組織及全世界在該領域的探索提供一番借鑒。



你誠摯的



讀經教育推廣中心



----------



「偉大之著作」之說法由教育哲學家羅伯特‧梅納‧賀欽斯提出



經典不僅限於文字內容,同時包含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等


 


~~作者 松雪 按:


Children-Citizens of a Challenged World 是世界早教組織(www.omep2010.org)

的主題。哲萱見聞此機構將於八月舉行大會交流早教類課題,於是撰寫該郵件,希望讀經教育得以重視,能在世界更大範圍中推行,造福更多的人。


 


本文原始出處: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2435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儒釋道三家綜論

儒釋道三家綜論
1998.12.17.講於台灣師大「佛性與般若」讀書會 
魏美瑗錄音整理        2010.02.28 王財貴修訂

學生: 就儒釋道三家而言,同樣有其成聖成佛的根據和工夫境界,為何佛家特別有「常」、「非常」、「非非常」之分?

老師: 不管任何學問,如果沒有兩層──超越層與現實層──區分的話,就不足以成大家。不僅佛家,儒家、道家也都看得很準,甚至是西方的基督教、以及柏拉圖以至於康德一脈的大哲學家都看得很準,他們都有兩層區分。所以有關「常、非常」乃至於「非非常」的區分,並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特別見解,那是一個共法,牟先生所謂「哲學的基本模型」。也就是說,如果將兩層區分弄清楚了,要說常,大家都可以說常,要說無常,通通可以承認無常。不能因為只看到佛家有「常、無常、非無常」,道家有「常道、非常道」這些說法,就被它所迷惑,以為道家多麼高明,佛家多麼玄妙,而儒家沒有這些顛來倒去的話頭,就認為儒家粗淺。但為什麼佛家一定在講了「常」以後,急著把「常」去掉,而說個「非常」?又立即接著說「非非常」?「常」是真理,「常」既然是真理,為什麼要無掉非掉?本來,就客觀說客觀,就超越說超越,真理就只是一個「常」,後來又說的「非常」,是套在人生的現實習性上不得已而說的。因為人是現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思考習性,我們如果把這個超越的「常」還用現實的思議方式來思考時,就不能真達到「常」的境界,反而與「真常」相反了,所以要馬上說個「非常」,但,若還是用現實的思議方式去把握「非常」,則還是錯,所以馬上要再說個「非非常」,乃至於一直非下去。所以,所有的「非」,無非是要把你現實思議中不恰當不如理的想法打掉的意思。老子一開口說「道可道,非常道」,也是這個意思,但老子簡捷一些,只非一次就夠了,不像佛教那麼嚕嗦。

就著佛學來說:所謂「佛」或「佛性」,當然不能用思議的方式來把握的,它既不可說「常」,更不可說「無常」。它是超越的、無限的,既然是超越而無限的,我們就不能用有限的現實的思議的方式去思考它,去議論它。所以你不可以「說」它是常。當然,客觀地說,它本來是「常」的,只是你不能用你思議的方式去理解它,而「說」它是常,因為你用思考認定用語言說出的「常」,已經不是「真常」。所以,當佛與佛心心相印的時候,他們可以認定這個「常」,但他們了然於這種認定,是一種不能用現實語言表達的一種「體悟」,他不再用現實的心態來思議這個「常」,他們只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而凡人的心靈落在現實的拘拌中,是「有限制」的,當我們「想」它又「說」它是「常」時,你是用現實的心來把它框住了,因為你現實的心是達不到那裡的,於是,你一「想」一「說」,就錯!所以,你不可以隨便去想有關「佛」的事,不可以隨便說有關「佛」的話,你任說一句,都是在謗佛,因為你所想所說都是錯的,佛不是你想像的那樣,這叫做「不可思議」──不可思想,不可言說。同理,你也不可以去「想」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涅槃等等,因為你所想的般若一定錯,當般若不是以你現實的方式來了解時,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所謂「般若非般若,是之謂般若」。而「常」是「不思議常」,不是思議中的「常」,因其不可說,而說它是「非常」。這樣說的「非常」,其意思是消極的,即:不可以思議的方式而說「常」,重點在「非」,是遮義。但「非常」也可以解釋成積極的意思,即:它是「非思議常」──說它是客觀的而且是極真實的「常」,只不過不能用思議的方式去接近罷了,重點在「常」,是表義。一個辭語可以作兩面了解,譬如佛教說:「萬法皆空」,不僅現實一切存在的本性是空,就是連對「般若」「涅槃」與「佛」的想頭也是空。總之,凡是你心中所思、所念、所議通通都是空,所以空本是消極的辭語,但它也可以有積極的意思,故也可以說「萬法以空為性」。

儒家沒有像佛家和道家對思考和語言的限制作太多的反省,但儒家說的良知,雖然是「常」,但你也不能隨便說它是就「常」,因為假如你用思考的方式來說它是常,就錯,不過,假如你以體貼的方式體貼出它的常,就對。所以,良知不是你思考中的東西,也不是你嘴巴說的算,但卻是心中另一層次的「真實」。這個「常」也是以非思議的方式來體貼的,你用思考的方式,用知識的態度去把握它,它就沒有了。所以「非常」才是「真常」。陽明曾引佛家的話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在儒家看來,「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可能比較容易了解,而「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就和儒家的習慣思維有差距了。當年大弟子如錢緒山都不能懂,只有王龍溪一聽就懂。王龍溪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從本體說工夫;無心俱是實,有心是幻,是從工夫說本體」。瞭解本體與工夫的兩層說法,就知道,儒家不只講「有心」是實,儒家也說「無心」才是實呀!從本體上說,「良知」原是「常道」,是「有」是「實」,但這常道,必須在「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的態度下,才能如如地顯發出來,這不也是個「非常」嗎?所以「無」反而才是真正的「有」,真正的「實」,有意為善反而就不是善,不是真善。不真,不就是虛幻了嗎?這是在工夫上說的話。這也是一個「非常」。所以儒家哪裡只可以說「常」呢?因為自孔子以來不愛說那些顛來倒去的話,到了宋明儒,尤其到了王陽明、王龍溪才漸漸不得已說說這種話,大家就誤以為是「禪」了。其實那裡是禪?佛教和道家喜歡從境界上出精采,本來儒家也有這層境界,只是儒家是踏踏實實從這裡──當下的良知實感──講起,不喜歡從境界上以空翻空。一般人看到儒家老實,常會以為,儒家只能講實有,代表還在執著的境界中,不夠高明。所以陽明和龍溪才要提醒,如果用實有的執著的心來行人生的道,不論此道是儒是佛,是高是低,只要心有執著,一切就都是幻,是假的。所以不是儒家沒有非常、非非常的道理,假如沒有這層道理,它就不是成熟的哲學,它就不足以成大教,因為它的境界上不去,所以,在兩層區分上,儒釋道都是一樣的,只是多說與少說而已。

所以,儒家與佛家的分別,不在「非常、非非常」這個地方。但某個角度說,也可以說正是在這個地方。因為,之所以對「非常、非非常」多說與少說,正是因為立教的起腳點不同,所以教導的言辭也有不同的氛圍。立教的起腳點不同,是決定儒佛不同的最大關鍵,當然也是所有哲學與教導不同的最後關鍵。佛教立教是從人生的現實反省起的,尤其從現實中最容易恐動人的生老病死開始,感受到人生的無常,擴而大之,感受到世界的無常。順著這統體的無常去深思,追索其根源,最後悟出:生命的無常,來自於心靈的無常。因此佛教的第一要義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行」就是動念,思考,眾生的動念思考,通通都從無明而生,都是無常的。所以佛先說「緣無明,行」,然後說「緣行,識;緣識,名色……」等等,萬法是從眾生的心行帶出來的,所以當我們知道眾生「諸行」是「無常」的時候,馬上就應同時發現「諸法」也是「無我」的。修行之道,就在於你能發現你的諸行是無常的,而能靜定下來,不在無常中起波浪,則諸法的定相馬上消除,諸法的「無我相」就是諸法的「真相」。在主觀的心行能體貼到靜定,對客觀的存在能觀照是無我,這時候的生命就歸於絕對的寂靜,這樣的生命境界叫做「涅槃」。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的「三法印」。什麼叫「法印」?法者,道理、教義;印者,印證、符合,就像印章印在軟泥上,泥上的痕跡,與印章上的刻紋相應和,完全吻合。所以要看你對佛法把握得透徹不透徹,就拿這三個原則來做印證。你的心還執著於常,不是佛法;你還以為萬法有其實在性,不是佛法;你的心沒有歸於完全寂靜,不是佛法,這叫三法印。從這三法印可以看出:佛家是從現實人生開始說起的,現實人生是無明的、染污的、煩惱的,所以要來個翻轉,說無常、無我,以回歸真實,叫做「解脫」──解開無明虛妄,讓生命從染污煩惱中爭脫出來。無明煩惱在我們的生命中,其根源是無限深遠的,其內容無窮無盡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們的思考,不僅惡的念頭不能有,連善的念頭都不能有,甚至對於最高真理的欣喜嚮往也不能有,有禪師說「我若一見佛,就打殺給狗子吃」,因為心中一有佛的觀念,就不能成佛。所以說「般若非般若,是之謂般若」,也可以說「證悟非證悟,是之謂證悟」。佛家既然從人生的現實面講起,而這一面就是我們的無明面,墮落面,所以要一直超脫,也就是要一直要「非」下去,一直超,超到無窮的地步,所以有「想,非想,非非想」,當然還可以有「非非非想」,這是佛教的起緣──人生是苦,解脫為尚。我們可以說:對於人生現實面的反省,做超脫的工夫這一面,佛家講的最為透徹了,說「非」,說「非非」,是理有必然,勢有必至的。

道家和佛家對生命的了解,有其相似處,但道家對人生的反省,不像佛家從現實生命的病痛和世界存在的無常開始。道家直接從心理上的毛病說起,這心理上的毛病起先還沒關連到萬物。既然起教處有些微的不同,於是立教的氣息和內容就有了些微的不同。釋迦牟尼佛當年立教,是先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不是先看到心理的執著!他是先看生老病死這些現象,最後才反省到心上來,證立「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而成佛。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諸法是否無常,而是我內在的心識是否在無明的起伏中。我這裡一有生滅的執著,外在就有生滅的法相,所以不是外在的生滅世界出毛病,原來是我這裡的無明出毛病。這樣,由外在的煩惱,回頭過來反省到自己的心理,這是佛家建立的因緣。因為佛家有這樣的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及諸佛菩薩,就用這個方式教導你,因為這是他親身的體驗。做為一個大師都是非常親切的,都是非常實在的,他自己怎麼走怎麼證,就叫你跟著他走,所以你聽佛法,你去信佛,你去學佛,你一定要深深感受到諸法無我的生滅之苦,對人生的苦不能有切身的體會,你是不能堅信實修的。所以一個人的現實感愈強,對現實的變化愈不安,你就愈有佛緣,佛家就說這個人有「慧根」。但道家最先反省的不是外在事物為什麼變化無常,而是我的心為什麼會這樣固執、矜持、不順暢、不自然?有這樣多的追求,我們在追求什麼?最後的答案是:人心「有執、有為」,有執有為造成人心的紛亂,人心的紛亂造成社會的不安,導致民生的痛苦。所以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老子舉例說如果社會都「尚賢」,百姓就會有「爭」;大家都以難得之貨為可貴,就有人會「為盜」,如果用美好的東西激起人的欲望,社會就會擾亂不安。所以老子要「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甚至老子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心靈的趨向、心靈的追求,不管美醜善惡,都全部要打掉。因為你一有追求,你的人就有一個向度,有一個向度,就違離了天地的自然,也違離了人生的常道。因為天地之道是沒有向度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本來是無有向度不可名狀的,是天地之始,姑且稱之為「無」,這「無」一發動,就有一個一個的向度,稱之為「有」。因為道本是無向度的,所以所發的向度可以無限無量,所以依據於「無」的「有」,才能成為「萬物之母」。但就人心而言,因為人是有限的存在,所以人的心一發動,有了一個向度,就不能同時有其他的向度了。所以人生一有了一個可能,當下就喪失了許多的可能,於是你人生就脫離了道,所以你要隨時從「有」的心態回歸於「無」,保持其隨時是有,隨時是無,才可以隨時是無,隨時是有。一定要以無為本,站在無的根基上,才能擁有一切的有,叫做「無為而無不為」。你如果執著於有,不能無為,反而不能全有。譬如:你參加了一個黨,就不能參加另一個黨。但如果你不屬於任何一個黨,你就隨時可以參加任何一個黨,這叫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凡是參加某某黨參加某某派的,照老子看,其人生就已經去掉了一大半了,是無道的人生。不過,如果堅持我是無黨籍,這樣也是一種執著,因為無黨籍也是一個主張,孟子說「執中,猶執一也」,所以連無黨籍也不堅持,這時候你才隨時可以是無黨,隨時可以是任何一個黨,這樣才能保住一切的主張。從拘束中解放出來,這樣叫做自然,叫做逍遙。自然與逍遙,就是「有道」,「有道」,類似佛教的解脫。

比照佛家的學問,道家的學問顯得比較單純,簡捷,因為道家是直接是從「心法」反省起的,所以只要一翻就好,一翻就到。而佛家是從「世法」反省起的,所以要一翻再翻,生怕翻不上去。佛家從外面反省起,終歸要回到心上來,這樣一繞兩繞,它的教法就迂曲了,而因為迂曲,它的內容就豐富了。舉例來說,西方人從希臘開始,眼睛就習慣向外看,注重對外在事物的研究,這與佛教的興起有其相似處,所以佛教的教理中,也有類似西方的知識論的內容。只是佛教畢竟是生命的學問,所以佛教不停留在知識論上,而開出了智慧,西方的希臘傳統,死於世間法,開不出生命之路,西方的生命之路在其宗教,不在其科學,甚至不在其哲學,西方的哲學一直不能擺脫知識論型範的籠罩,這是其致命的要害,所以一直沒有通透的哲學。道家就很乾淨,純是哲學,直捷通透高明,它幾乎沒有知識論的影子,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道家無意於知識,根本開不出知識論。它反而要「虛其心,實其腹」,只要做「致虛極,守靜篤」的工夫,以期在「萬物並作」中,達到「吾以觀復」的境界。因為首先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擾動不安,所以要「致虛守靜」,由於這裡的心一虛靜,便同時觀照到萬物的「各復歸其根」,於是萬物都收進來與心同在。這種由心到物的進路,跟佛教的由物到心的進路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既然兩家對人生的困難和對世界的觀法的領會,有不一樣的進路,其對於人生的教導,就會有不一樣的路數。當然,兩家最後的境界可以相通,甚至可以說是相同,因為都悟到超越的境界。譬如佛家說:「當我這邊主觀的心沒有生滅起伏無住無著無念時,外在客觀無常的萬法就無自性了,就空了」。在道家,則說「當我這裡主觀的心致虛守靜無為無執時,外在客觀並作的萬物,就在我眼前歸根復命了,我看到的都是道,如果說它是物,則是道中的物,不是一般的物」,這也可以說是萬法皆空。空是在主觀上既空掉心的執著,客觀上的萬物就泯滅了它原來因為心的執著所成的樣相。空是空其執相有相,而不是讓它變成什麼都沒有。所以佛家說萬法皆空,道家說吾以觀復,其道理是一樣的。假如不能見萬法皆空,就表示還在執著的心境中,不能入道。這是共同的真理呀!不是佛教才能講萬法皆空!

但佛教所以特別強調萬法皆空,以此為教,是因為它本來就是從這裡起教的,它對法的生滅無常,是非常在意的,它的教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對這個問題講得特別透徹,「萬法皆空」似乎變成佛教的專利。其實,這不是專利呀!這是真理呀!真理是共法呀!所謂大教,就是上下四方無所不貫通,道家當然是大教!道家當然見真理!只要講一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只要講了這一句話,它就足以成為大教,老子莊子之書,只要見到這個道理,就足以成為經典。見道之言是不須要很多的,要不然,世界上還有那個教能夠講出這樣的話來?基督教就講不到這句話的高度!何況其他的學問呢?這是不得了的話頭,這就是智慧!而智慧是共通的,但是各教有其教路的不同,亦即引導眾生的方式不同的問題,這就形成它的一個氣氛,一個特色。我們如果以為只有佛家在講萬法皆空,而中國古人是萬法皆有,便是一個大誤解,不懂智慧之學問。要知道,當從超越面看現實面,一定是萬法皆空,不悟到這層次,就代表還差得遠,就不能開教。所以道家的學問也必須達到這個境界,而且明明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老子和莊子本人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那是人生實證的問題,我們不知道,也不可妄測,但是至少他們指引著人要走向那個境界,而那境界是真實可至的,這是無可疑的。

接著我們看儒家,大家都認為儒家是很平實的入世的,因為從孔子以來,都是就著現實的人生,而指點你如何完滿現實的人生,也就是要使現實人生具有完滿而無窮意義。所以儒家也是從現實的人生說起的,但是他不是從存在的物說起,從「存在物」說起的是希臘哲學,儒家是從「存在事」說起的。而佛教也是從事說起的,儒家的事又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呢?儒家所關注的事是「道德事」,可以說儒家是從「德行」或「德性」而立教的。佛教不從人的德性說起,佛教從人生的「虛幻性」說起,發現人生與世界都是無常幻化,佛家天天悲憫眾生為何誤以虛幻為真實,以致於沉淪在虛妄的苦海中?所以佛教要人從虛幻的痛苦中解脫。儒家主要不是注意這些,儒家天天問的是:我的行為為什麼不能從道德而行?我為什麼還不趕快成為一個君子?他不問人生的真假,不問世界存在事物的真假,他是問自己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和人生所遭遇到的事物,有沒有以仁德來處理?怎麼樣的行動才能使人生價值化,也就是如何以德性的心靈來潤澤人生,來感通所面對的萬事萬物,這種感通潤澤的能力,就叫做「仁」。儒家從這裡說起,這就與古今中外所有的學問不一樣了。而這種感通潤澤的要求從何而生呢?是不是像佛家的要求解脫是因為厭棄人生?道家的要求逍遙是因為要化掉造作?都不是!這感通潤澤的要求是本然的,是從自己生命的內在而發出的,而且隨時都在永遠都在的,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到孟子就更親切了,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又說:「仁義禮智,是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鑠我也。」,孟子這些話,指點出了人性中超越的本質,或說直接以道德性做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儒家就以這個「人性中本具的道德性」起教,也就是從人性的光明面立教。人只要依其真性真心而行,就能夠成聖。為什麼呢?因為當你真心呈現的時候,你就能夠潤澤你現實的生命,乃至於潤澤天下萬事萬物,由此開道德界,由此也開存在界。陽明就有這個意思,陽明說「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良知不只是道德行為的根據,良知也是萬法存在的根據,所以當你良知呈現的時候,也就是當你非常誠懇,所謂精誠怛惻的當下,你的生命是無執的,無私的,無我的。因為你的所做所為都合乎天理,而你面前的萬事萬物,都在天理的潤澤當中,而變成是你良知感應下的萬事萬物,在良知感應之下的事物,就不是意念之中的事物。眼前的萬事萬物已經不是一般現實心中、認識心中的事物,這個物就轉了一個身分,從「現象」轉為「物自身」,也就是沒有執著相的物,於是世界呈現出不同的意義,無窮的意義。從無執著這一層面說,這也符合了佛教萬法皆空的本義。假如到達不了這個境界,就不能稱為聖人。

現在問題是,佛家有很多屬於境界的描述,講了很多佛菩薩修道時一步一步的高昇中各有什麼景況,最後把圓滿境界──佛法界,無量功德,通通講出來,成就了廣大無際深遠無窮的學問體系。印度人何以有此成就呢?在地理的位置上,印度位於中西之間,而他的學問,也剛好在西方與東方之間。印度的實踐很類似中國,印度的思考很類似西方。所以印度人是善於思考的,善於思考就善於論說,善於著作,所以他們著作那麼多,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全部都講。儒家這方面講得少,沒有那些舖排,儒家只問你的德夠不夠,重點在這個地方,而儒家也比較沒有理論建構的興趣,於是一般人就誤以為儒家只有現實方面的學問,沒有超越的境界。所以近代就有些人說:「儒家的道德只是世間法,孔子的位階只是儒童菩薩。」我想要問他一句:「難道在世間做,就是世間法嗎?」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為什麼佛教又有「世出世間」的說法?所以我們應該只看儒家能不能達到圓滿境界,而不是看是否在世間行。如果在世間時時刻刻能夠把真常心直接地貫注到日常生活之中,這不是當下達到圓教的地步嗎?所以我說儒家如果有圓教,沒有華嚴宗式的圓教,因為儒家不善於造作理論,造作一個把道理講到很高境界的理論。儒家之教是要人成聖成賢,是在眼前實實在在地就要成聖成賢,所以儒家如果有圓教,應該只有天台宗式的圓教。因為儒家的實踐境界,是在日用倫常中當下即是的,不是從負面人生而超越得來的,所以不容易形成兩層論法。從負面的人生超轉而上的是佛教,講超轉的最高理論是華嚴宗。華嚴宗的理論架構是用兩個層次翻轉而成的,下層是污染的,上層是清淨的,然後說證了最高的境界可以是圓融的,在那境界中,清淨與污染在佛的慈悲和神通中融通為一,這種理論結構是所有哲學系統中最巧妙的了。而天台宗將這兩層的區隔完全化除,不立系統,系統而無系統相,理論而無理論相,則更為圓通,不可思議,舉世無雙。天台宗很接近儒家,真如而超越的世界與現實虛妄的世界本是一個世界,你一迷了,就是眾生,你一悟了,當下就成佛,這樣說就是圓教的教法。儒家其實第一步即走上了圓教之路,無量的仁德在那裡表現呢?就在一言一行當中表現,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表現。一表現全表現,天理俱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儒家的道德學──「道德的形而上學」。

這樣講儒家,或許有人還要諍辯,可以諍辯呀!但我認為不須要爭辯,也無所謂爭辯,君子無所爭,就是講學商量,看看道理能不能講得通,若道理能講得通,我希望我們能把儒家的道理好好講一講。儒家現在的處境是很差的啦!儒門淡薄,沒有人真心來面對,只有新儒家一系在維持著。但大家都在罵:你們新儒家那麼喜歡講理論!不只是外教的罵,連研究中國學術的,研究儒家的都罵,說你們都只是講理論而已。你不知道理論也很重要呀!理論都建立不起來,何況去實踐!所以新儒家的理論就必須講得這麼高,因此我們看新儒家的理論,尤其是牟先生、唐先生的著作與講學,上下不隔,空靈透闢,往往講一兩句就跳上去,把境界拔高。

牟宗三和唐君毅善說儒家的形而上學,這種善說形上學的教法,是王陽明以來才有的氣息,更遠的就是受佛家、道家的影響,這所謂的影響,是指受他們的激發。這種形上的高致,固然也須要,但是否非講不可呢?我們如果去問孔子,孔子或許會認為不須要。所以孔子曾說「天何言哉」、「予欲無言」,因此,子貢才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形而上的境界,人類本來就應該是「無言」的,真正的實踐是不需要講這一套的。但現在講學問,就是要求要把「天何言哉」的那部份也講出來,因為佛教全講了,道家也講了不少,儒家才不得不講。其實,講與不講,不是很重要的,不是判教的重點,難道佛家道家講了那麼多,就表示一定更高明嗎?說道家講了一些,但比佛教還是差多了,因為中國人不善思考,不善歡思考,認為一下悟道就有了,不要那麼囉嗦,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道家的精神。我們看禪宗,不也是如此嗎?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出了天台宗與禪宗,是受了中國學問洗禮而成就的。但天台宗和禪宗有沒有變質呢?沒有,因為他們的起教還是世間假法,歸宗還是空寂真如,凡是在這裡立教的,就沒有變質,還是佛教,所以牟先生說禪宗是「教內的教外別傳」。而道家本是沒有基本主張的,他不跟任何系統對立,而依附在所有系統上成就所有系統,道家永遠只說:「不管你做什麼,只問你心裡有沒有執著,隨時沒有執著就對了」。道家的學問沒有起點,只有終點。道家只在別人的實踐工夫將要到家的那一刻指點人放下,所以我說道家是「為大賢立法」,當大賢要轉為聖人的那一關,生命要渾然一下,來個「忘」──「忘掉工夫」,即回歸自然,而成聖。當然,如果真到大賢的時候我看也不須要什麼道家了。所以一般人都認為道家高明,其實,道家只是講高明的部份,只講高明的部份,就反而不高明了。一般人都認為佛家高明而且豐富,佛家豐富是因為它是從人生之負面起教,但教之所以為教,又要人走正路,硬是要從負面轉到正面來,所以必需迂迂曲曲的兩面通講,因此不得不豐富,又不得不高明。儒家是正面起教,只一個欲仁仁至,一個善性擴充,就足以徹上徹下,所以顯得平實易簡。易經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簡易有時不是壞事。

以上大略地綜論了儒釋道三家,尤其指出了這些學問的高明處,請各位想想,它們的境界是不是真的達到如此高明?如果不是,那中國學問問題就大了,也就是沒什麼價值了,因為這是中國學問的精采處啊。熊十力先生把學問分成「量論」和「境論」,境論就是境界論,是屬於實踐體證的學問,相當於西方的形上學,量論則是思量中的學問,相當於西方的知識論,這兩方面是人類學問的兩大宗。中國學問的特色是在境論上,中國的知識論本來就差,知識論是西方人講得好,清楚明白。所以東西各有其特長,都不可忽視。不過,西方學問主題在知識論,要從知識論轉到形上學是有麻煩的,導致他們的知識論和形上學永遠在衝突當中,如果照西方傳統的學問一直走下去,將「萬世不得超升」。而東方學問主題在形上學,形上學與知識論則無所謂衝突。故東方的學問則隨時隨處可以往下開,牟先生所謂「良知的坎陷」,開出知識論,而且能善化善用知識論。這點請大家好好認得,人類的智慧歸結在這裡。其實東方古來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論,像佛教就有很豐富的知識論成績,不過佛教雖對萬法有很深的探究,但其對萬法認識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沒有像西方這樣乾脆,這樣積極。所以佛教也出不了科學,反而說認知的心是一種執著,是染污的,所認出的知識更是不乾淨的,所以隨時想要把認知的心和所認得的知識轉掉。在西方則一心一意要把握我們的認知心,要成就這個世界的知識。牟宗三先生把西方的知識論稱做「執的存有論」,佛家則志在化掉這個「執的存有論」,而顯一個「無執的存有論」。心靈從執到無執,便使世界的樣子也跟著轉變──從「現象」的面貌變成「物自身」。就是從人的眼光轉成上帝的眼光,轉成佛的眼光,來看萬物,顯出萬物的另一面相,即萬物的「如如」之相,如如之相才是真相,真相就是沒有我們凡夫所看到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沒有感性知性,沒有時空形式,沒有十二範疇決定的相,這樣的相已經沒有了現實世界中普通人所見的相,叫做「無相」。所以般若經說「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其中所謂的「無相」,是無了我們現實中的知識相,而不是說它完全沒有相,它自有其「真常相」,所以「無常」到那裡就是「常」,只是這個真常相不是我們所能思考言說的。因為你那時候心中沒有時空形式沒有十二範疇了,你致虛了,你守靜了,你完全不以虛妄的成心私自造作,你完全以至誠的良知去感應,就好像脫掉了有色的眼鏡去看世界,這時候世界萬物的樣子當然都會隨之而改,因為它不以時空的形式十二範疇出現,所以沒有現在這個相,所以整個世界的真實面就在你純淨的心靈面前呈現出來了。說真如,真如就是如此;說逍遙,這時自己與萬物都逍遙;說天道,天道就在這裡。所以你所看到的既是物,又同時是道,所謂目擊而道存。東方學問主要是講這個層次的學問,所以對於現實世界的學問沒有給予正視,用佛教的辭語說,就是只重「真諦」而輕忽「俗諦」。諦者,真理。俗諦即是現實中的真理,科學就是俗諦。牟先生常講,只要是人,就不能脫離現實的生活,俗諦也是諦,也要重視。但是你不要被俗諦牽引而去,孟子所謂「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物交物,你真實的生命,最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就出不來。剛才說西方人萬世不得超升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他們的學問都從執著而來,一執就執出很多科學道理出來,而這道理在俗中很有用,因為我們凡夫就是俗世的存在,俗諦對我們的現實生命有用,對我們的肉體有用,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用,所以他們以執著為偉大,兩千餘年來盡心力而為之。但是站在修道者的立場來看,這一切從內到外,都是假的,這都是不乾淨的,這都是可以去除的,都是應該超脫的。

但當對生命有了這樣的認知,而想要從塵俗中超拔出去的時候,我們要把這現實的生命,交到那裡去,就便成了一個麻煩了。人總要活著嘛,要吃飯嘛!你總要面對人生很多的困擾嘛!在這裡,你不能說,我一切都不管,只要閉起門來修行打坐就可以了,那是所謂的「小乘」,小乘是暫時的休息,生命是不能永遠逃避在世界之外關起門來自我清淨的,那是自我欺騙而已。但你要接觸世界,你就要開菩薩道,菩薩道就要有科學。不過,菩薩道中的科學,並不等同於西方科學家眼中的科學。在菩薩的心裡,是完全了然科學的真正用途,並且明明知道在將來的某一刻,科學是要被去掉的。當有這樣的心靈時,科學歸智慧所用,科學才不會出毛病。所以,東方學問與西方學問一定要會合的,不會合的話,恐怕人類會自我毀滅,科學就是世界的大不幸。  

而我認為會合東西學問的責任在中國,因為只有中國人容易同時瞭解兩面。中國人既開創儒家道家了,在歷史中又吸收了佛家。而東方三教的學問,是比較空靈的,要讓西方人來瞭解東方是有相當難度的。而西方的學問幾乎只是現實的學問,現實的學問總是比較好瞭解的,因為它是一五一十按部就班的,邏輯嘛!因此,寧可我們東方人去瞭解西方,等兩種學問綜合好了以後,再教給西方人。憑空要叫西方人綜合兩面,是不太容易的。不過我們不能說西方人沒有智慧,我們也看到很多西方人是很用功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人可以承擔融匯中西的能力,但是要整個民族去做這個事,我認為還是要靠中華民族。可惜,近一百年來的中華民族忘了自己的本分,他把自己儒釋道三家全部打倒了,他一心一意想要跟著西方走,你看這種罪過,真是罄竹難書!民國以來的知識份子,犯了滔天之罪,很可惡的!到現在,我們年輕人還不覺醒,這套學問怎麼傳下去怎麼發揚呢?所以年青人要立志!常聽人說「人生不滿百,何必常懷千歲憂,中華民族的文化斷送了,管他的!世界毀滅就毀滅,反正又不只有我一個,關我什麼事!」這不是瀟灑,這叫做無志!所以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但有終身之憂的人,卻「無一朝之患」,他反而他不會患得患失,反而是一個悅樂自得的人。因為一個人有了對人性、對天地、對家國天下的憂,可見他的心量是無限開濶的,他的生命與天地共同起伏,其中就有無量的道福,所以沒有了「一朝之患」!有人逃避這種憂,他以為沒有這種苦,會比較快樂,其實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他完全不能得到心靈高度的悅樂。所以人必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才知道什麼叫做天地之樂永恒之樂!古人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當這個時候,你的生命與眾生與天地同在,這種心境是純淨無雜的,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所以這時候生命是滿懷的樂,而不是憂。但它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憂,是無窮的憂。滿懷之樂即是無窮之憂,無窮之憂即是滿懷之樂,這樣的學問,必須要講,而且要常常講。但是,聽了以後能夠當下警醒的並不多。能夠當下警醒而能立即付諸實踐的,更少!百千個裡面沒有一個,真是可嘆!所以我常講著講著,未免就感嘆一番,但還是要講,雖然明知每一次講都沒有效果,仍要常講,不可停止講,仍要繼續講,古人說「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誓向高樓撞晚鐘,不信人間耳盡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