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兒童讀經教育】創始人--王財貴 教授 及相關演講

季谦先生, 文礼书院创始山长,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先生,字季谦,祖籍福建, 1949年生于台湾。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发前人所未发。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为全人类文化融会及文明发展指明方向。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对人性通透的洞察、缜密的逻辑思考和长期的实践验证,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理论,直指教育之核心与本原。


 


1994年,季谦先生正式向社会倡导儿童读经,以振聋发聩之声起百年之沉疴, 二十年传道诲人不倦, 二十年心忧天下奔走呼号, 效法先师孔子周游列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自台湾一隅延至全国并推广至全世界, 全球演讲二千余场次, 上亿人因之而受益。先生指出教育的真谛应是“按照人性开发人性”的工程, 立于东西方教育智慧之巅, 向世人展现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阐明了从胎教,零至三岁读经宝宝开始, 至于十年读经, 十年解经, 再到十年历练, 为当今天下造就顶天立地的大才的系统理论, 并领导实践推广。


 


1994年始, 先生致力于儿童读经教育推广, 呕心沥血, 二十年如一日, 念兹在兹, 从英姿勃发到白发苍苍,知情者无不为之动容。先生之学问,山高海深;先生之诚意,感天动地;先生之精神,日月可鉴。


 


2015年始, 有读经界晚辈群贤接续季谦先生四方宣导读经之事业,先生始可安住文礼书院,潜心学问,教授生徒。先生言: “吾将终老于书院, 终老于泰顺, 终老于竹里。”


 


读经演讲


 


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上)


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中)


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下)


教育的智慧——读经(上)


教育的智慧——读经(下)


如何以读经培养大才(上)


如何以读经培养大才(下)


见群龙无首,吉(上)


见群龙无首,吉(下)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阳明祠中话读经


王财贵教授:理想与职业(一)


王财贵教授:理想与职业(二)


为人为己,永不叹气


读经教学之两层“境界”


志于道:教师的责任与品质


王财贵教授讲:《学》(2010“论语一百”夏令营)


儒释道西四家之基本原理(上)


儒释道西四家之基本原理(下)


从良知而行(上)


从良知而行(下


 


王教授中山大学演讲--企近真理(上)


王教授中山大学演讲--企近真理(下)


王财贵教授:读经人的自修之道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滴水不漏教学法


王财贵:读经教育基本原理


立于不败的志与业


王财贵: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从“理无碍”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王财贵教授:论英文读经


王财贵教授:新时代 新儒家 新使命


王财贵教授:赞天地化育与替天地化育


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伍


王财贵教授:大学生如何企近经典


王财贵:孔子的音乐素养


王财贵教授:经典、儒家、与读经


王财贵:给你一把进窥中国哲学宫墙之钥


先立乎其大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上)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下)


《外文读经教育之基本理论》


教育的目的在开发人性


文化关怀


中国文化反思


五四反思


中国语言文字反思


求学的“六小篇五大部四入门”


儿童中心本位论


王财贵: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


经典、儒家、读经(上)


经典、儒家、读经(下)


演讲视听


王教授海南省图书馆演讲


王财贵教授温州版《教育的智慧》


作为中国人基本条件


教育的唯一之道


深圳《读经与考试》演讲


季谦先生北大演讲视频: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视频(清晰版)


为学次第 (王财贵第三届论语一百夏令营演讲)


王教授东林寺第三讲----读论语孟子法


王教授东林寺第六讲----新儒家的志业


读经教育百问千答(一)


读经教育百问千答(二)


读经教育百问千答(三)


读经教育百问千答(四)


王财贵先生西雅图微软华人协会演讲视频


王财贵教授: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灵成长


文化讲学


太阳一出,积雪全消——大方、幸福只在一念之间


「说法第一」的哲学大师──我所知道的牟宗三


季谦|认识到生命的方向,复见天地之心


季谦先生|会读中国书,才算一个中国读书人


智慧人生如群龙无首,诸德皆备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乾卦》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序卦》


王财贵|以经典精神体贴现实的差异


这样才算真读书


吾人相处之道


维持儿童的纯真,或许是教育者首要的责任


王财贵:未经反省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


知行合一


论才情与德性


“天命之性”与“佛性”的区别及儒家的性命观


“儒释道”而非“释儒道”,亦非“道儒释”


新时代 新儒家 新使命


谈八识——《“安那般那”修行的基本道理》


王财贵教授文化讲座系列之(一)


王财贵教授文化讲座系列之(二)


王财贵教授文化讲座系列之(三)


王财贵教授文化讲座系列之(四)


王财贵教授文化系列讲座之(五)


王财贵教授文化讲座系列之(六)


书法楷隶入门--第一讲


书法楷隶入门--第二讲


书法楷隶入门--第三讲


书法楷隶入门--第四讲


书法楷隶入门--第五讲


书法楷隶入门--第六讲


读经问答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一)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之(二)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之(三)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四)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五)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八)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九)


王博士答辦私塾問題之(十)


王博士答辦私塾問題之(十一)


王博士答办私塾问题(十二)


 


 


读经教育, 真正顺乎自然, 合乎本质, 充分开发人性的教育


 


 


 


“读经教育”就是让儿童读诵经典作品,以此奠定人生各个阶段之基础及全方位人格发展的教育。这种让儿童读诵经典的教育方式,本是东西方两千多年以来共同的教育传统。不想,1912年,民国肇建,教育部于其开国元年之元月十九日,下令废除中小学校读经课程,中华民族的读经传统于焉受阻;是年五月,又令师范学校停止读经,并禁止各级校园举行祭孔;1928年且下令取缔全国各地私塾。从此民间学风顿衰,文化传习断绝,国民语文能力日渐低落,道德教养日渐滑坡。


 


 


 


直至1994年,王财贵先生发起儿童读经教育之倡导, 四处奔走呼吁,民间读经风气又悄然兴起。“儿童读经教育”的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3-13岁)为主。


 


 


 


首先,“最有价值的书”,即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无论是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的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


 


 


 


其次,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各有其成熟之时机,且相辅相成。儿童期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儿童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精神财富。


 


 


 


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确实认识,为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读经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而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 反复诵读,可以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反复而熟习,可以提升儿童的记忆力。而专注力与记忆力,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二十年来,王财贵先生呼号于全国,奔波于世界,儿童读经理念,发自一隅,传之四方,感召各地贤达志士纷纷响应,遂令有井水处,复闻弦歌。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各类读经推广机构,其中有国家级、省级的专业学术团体,有大学的学院系所、学生社团,有民间书院以及各类民间志愿组织。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出现了众多的读经家庭、读经班、读经学校和私塾学堂,读经教学也在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渐次展开。而且不只是中文读经,其领域拓展到英文读经、音乐读经、美术读经、体育读经、数理读经等范畴。


 


 


 


文礼书院的学员, 即是接受读经教育多年的青少年, 年满十三周岁, 立志向学, 能包本背诵经典三十万字(中文二十万, 外文十万)以上。


 


 


 


中文经典目录及字数:


 


1. 《学庸论语》 21,411


 


2.  《孟子》 35,498 


 


3. 《老子庄子选》 22,100


 


4. 《易经》 22,668 


 


5. 《诗经》 30,375 


 


6. 《唐诗三百首》 22,518 


 


7. 《书礼春秋选》 28,693 


 


8. 《古文选》40,236 


 


9. 《诗歌词曲选》 31,725 


 


10.《佛经选》25,936 


 


11.《伤寒论》49,444 


 


12.《内经知要》 16,876 


 


13.《孝弟三百千》 20,717


 


 


 


外文经典,以英文经典为例。


 


英文经典目录及单词字数:(因西文为拼音文字,故包本背诵四本即可)


 


1.《斯宾塞诗选》之一《小爱神和喜颂》 13486  【必背】
2.《斯宾塞诗选》之二 《时间之墟》《缪斯之泪》《致达芙妮》 14600 【必背】


 


3.《仲夏夜之梦》17,758


 


4.《莎翁十四行诗》18,140 


 


5.《英文名著选》14,879 


 


6.《英文圣经选》12,772 


 


7.《柏拉图苏氏自辩》16,372


 


 


 


其他外文经典,包括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日文经典等。


 


 


 


读经理念


 


 


 


读经孩子以后干什么


 


读经教育的愿景与规划


 


家长综合答疑篇


 


经典教材以及教材的注音——注音


 


经典教材及教材注音问题——教材教本


 


读经教育原理及相关理念之辨析


 


读经理论,乃以超越为本,而澈上澈下也


 


教育改革之本务在于基础教育的改革


 


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


 


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之二


 


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之三


 


良心要清明,道理要真切,才不糊涂


 


十三岁之前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读经,只是尽情地开发人性


 


季谦先生:激励孩子向学之志


 


才艺当以学问为本也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以平淡之心做笃实之教


 


我辈此生当寻个不叹气的事做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漢語唐詩練唱全記錄(持續更新)

20160114漢語唐詩第二次練唱


@新北三重 后謙書院 梁烱煇 博士 授課 


梁烱輝教授在他的FB發表:【今年,我終於完成二十年前的宿願,在過六十歲生日的今天­,將已經完成二十年的《唐詩三百首•近體詩》臺灣漢音吟唱曲,編出分散和絃伴奏曲,讓­所有三至五歲的幼童,有機會在「臺灣母語、經典文學、現代音樂、鋼琴才藝」四合一的幼­兒教育中,奠定最厚實的基礎。接下來,是組織一個幼教音樂事業體,來指導與進行一項重­大任務,就是翻轉那種既貧乏又浪費幼兒天才生命期的臺灣制式的幼兒教育。請大家一起來­參與這無限光明,而且是既艱鉅,又偉大的任務。】
后謙書院,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20160225@后謙書院


漢語唐詩合唱團第三次教學
梁炯輝教授親自指導
今日上課人氣很旺
教室裡大爆滿
梁老師很为此高興
也謝謝各位家長掏腰包贊助
下次上課105年3月3日晚上7點半,
要準時哦!



20160303@后謙書院
漢語唐詩合唱團第四次教學
梁炯輝教授親自指導
今天教了一首歌仔調
唱起來非常好聽
百聽不厭
中華文化有此優美的藝術
實在應要好好珍惜並傳承
歡迎大家有空一起來學習漢語唐詩
每週四晚上7:30~9:00
后謙社區親子讀經班免費教學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王財貴教授2016春聯義賣


王財貴教授2016春聯義賣


丙申新年,王財貴教授再度親書三組春聯,以敬贈長期捐款贊助的朋友及提供基金會作為義賣,內容如下:


 


A組:隸書對聯「九有太平真富貴,十分春意大文章」,橫批「樂歲新猷啟嘉祥」。


 


B組:草書對聯「德厚養深春華秋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橫批「福緣善慶和氣致祥」。


 


C組:隸書對聯「仁里德門膺厚福,儒風聖教樂長春」,橫批「物華天寶積善家」。


 



 


 


 


 


 


 


 


 


 


 


選用台灣製作之防曬紙張印刷,高級手工製作、染色「紅宣紙」印刷,非塑膠光面紙,環保美觀,不易褪色,倍增門第風雅。自家張貼、饋贈親友、美化讀經教室三相宜。

即日起至105年2 月2日,預購(A、B、C)組春聯每組200元。(未滿600元者,需另加50元郵資。)


 


欲購買者可至本會網站「義賣品」http://www.gsr.org.tw/contents/goods 專區線上訂購,或請


填寫以下訂單【下載訂單】,連同郵政劃撥收據,傳真至基金會。


 


寄送時間為第一次:105年1月23日,第二次:105年1月29日,第三次:105年2月3日


請詳填匯款人姓名、電話、地址及組別/數量,以利作業,恕不接受電話預約。


(春節前數日貨運及郵務繁忙,且年假期間未提供運送服務,請盡早訂購)


 


************數 量 有 限 • 欲 購 從 速**** ********




后謙書院備有現貨,三重蘆洲地區的朋友可就近贊助義賣哦!

取貨地址:三重區中正北路530巷7號2樓

意者洽詢:2988-9195 后謙書院 劉老師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古人讓小孩子變聰明的好方法 -- 讀經 【楊定一博士 】

【讀經教育】楊定一:讀經,讓孩子和智者心靈溝通



按:楊定一博士最早在美國接觸到讀經教育。十幾年前王財貴博士在美國的講座有三場是楊定一博士所主辦。王財貴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他和楊博士的交往:【我十多年前去美國演講讀經,就是他主辦的,他開車,他主持,一連三個晚上,住在他家。他第一晚跟我說:他十九歲時,就讀過至少一萬本書,但現在想起來,不如經典一部。他那天晚上開始背老子,並開始教他的子女讀經。】


作者介紹


楊定一: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女婿、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宛若科學奇才。他13歲以全國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巴西醫學院、21歲在美國拿到雙博士,曾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他在研究上屢有突破,如:發現免疫細胞的穿孔素(perforin)機制、破解奈米細菌的科學懸案。近年來,楊定一開始推廣全面預防醫學、兒童讀經教育,並利用研發出的奈米材質,協助瓜地馬拉的窮人建屋。


讀經可以讓古聖先賢的智慧直接和孩子的心靈溝通,幫孩子成為一個感恩、慈悲且充滿服務心的完整個體。


問:多年來您花了不少心思在推廣「兒童讀經」,為何您如此重視這個項目?


答:孩子是我們最重大的責任,他們的學習與成長只有一次,我們不僅要滿足他們身體上的成長需求,且應該採用各種方式幫助他們發展創意潛能(creativitypotential),充分體會道德與智慧,並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與人生方向。


要達到這目標並不容易,需要父母和孩子完全的投入與配合,並以開放的心胸採納種種最先進且有效的方法。而誦讀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問:您在美國成立「兒童聯盟」,目的就是為了推廣讀經嗎?可否介紹這個組織?


答:讀經只是推廣的項目之一。我們有幾位志同道合的醫師朋友及教育專家,希望提供家長一個與現行課程不同的新選擇,在一九九九年一同成立了「兒童聯盟」。


當時為了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們曾多次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向國會議員陳述電動玩具與快餐對兒童健康的影響。此外,過度重視分數和競爭的教育體制也是我們建議改善的目標。


令人安慰的是,這些年由於世界各地有許多家長都認同我們的理念,所推動的讀經活動已有超過一千萬名小朋友參與。


問:讀經是屬於宗教性的活動嗎?


答:讀經和任何宗教都無關,但有趣的是也離不開宗教。讀經的目的是讓古聖先賢的智慧直接和孩子的心靈溝通,而各宗教流傳下來的經典如佛經、聖經或道經,都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起源,蘊含了最高的道德標準與智慧,是值得推薦的教材。


問:可否進一步介紹其他教材及朗誦的方式呢?


答: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除了各宗教的經典外,亞洲的學童可以朗誦《大學》、《論語》、老莊、《孟子》、唐詩或《易經》等等;歐美的學童可以讀莎士比亞、布雷克(WilliamBlake)、渥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或人權宣言〈Bill ofRights〉等優美的創作。


朗誦的方式簡單易行,每天只需二十至三十分鐘,毋需強迫死背或理解,重要的是活潑愉悅地誦讀,也可以用唱兒歌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下自然熟讀。這種教學方式強調「正向鼓勵」(positivereinforcement),每次誦讀後,可以用榮譽貼紙或其他鼓勵方式來肯定小朋友的表現,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在重複的誦讀中自然地記住內容,無形中幫助發展記憶力、發音技巧與表達能力,並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問:即使不要求背誦,對記憶力也有幫助嗎?


答:我們觀察到孩子誦讀十至十五次后,即可輕易的將內容記憶下來。其實幼童有極佳的記憶力,在七歲時達到巔峰,七歲后開始發展理解力或分析力。如果不善加利用,他們會把絕佳的記憶力運用在記住電動玩具或其他瑣碎的事。在孩子可以快速儲存信息的時期,如果能吸收聖賢的思想與智慧,這幫助是終生受用的。


智者直接和孩子對話


問:如果不加以說明,這些經典對孩子而言會不會太艱澀?


答:現今的教學方式常強調要先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其實這觀念是成人為


學童設下的限制。幼童的發展本來就是先記憶而後理解,太早強迫他們理解或使用分析的技巧,反而造成學習的負擔與壓力。且在闡釋文義時,也可能加入了成人主觀(甚至不正確)的理解或觀感。


讀經最不可思議的效果,在於讓智者直接和學童對話,引領他們真實面對生命中的順境或逆境,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這些智慧的話語都將帶來不同的啟發。


問:那幾歲的孩子可以開始讀經呢?


答:其實二、三歲就可以開始了,在三至十三歲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但更年長的孩子也適合讀經。透過簡易的誦讀方式,我們不僅看到孩子行為舉止的改善,記憶力、數理或其他學科的表現也有顯著的進步,醫學上更證明讀經能幫助孩子專註沉穩。


當兒童醒著的腦波是介於十二~三十赫茲的β波(βrhythm),讀經時腦電波(EEG)變化則類似靜坐的反應,腦波會減緩成介於八~十二赫茲的α波(αrhythm),甚至可以達到全身頻率完全同步的「合一性」(Coherence)。


我過去注意到,凡是要發揮最高的創造力(不論是藝術、科學、數學或其他領域),都離不開這和諧的合一性境界,這也是多年靜坐工夫才能帶來的腦波轉變。換句話說,讀經就如同是動態的靜坐(movingmeditation)。


但最重要的,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感恩、慈悲且充滿服務心的完整個體,相信這也是為人父母所樂見的。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如何培養大才

如何培養大才
時間:2004年            地點:台北在家自學說明會
主講:王財貴先生        整理:廣毅        修訂:王財貴(2014/01/01)

謝謝主持人,這個臨時的主持人真有大節目主持人的氣派,而今天我是最佳男主角。(眾笑鼓掌)


江山代有才人出?
每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我都很感動,凡是有讀經人在的地方我就感動,不管是看到孩子還是大人。看到讀經的孩子,我就充滿希望,看到讀經家長,我就很心動,而且很心痛——這心痛就是心疼啊。我很敬佩各位家長,非常敬佩,敬佩的程度是無以復加,因為我自己都沒做到。不過,因為我沒有做到,所以我後悔,我這輩子就一直後悔著。剛才主持人說我曾向他表示,我後悔這十年來推廣讀經沒有盡到最好的方式,因為我大體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因為我不大敢麻煩其他人。當然我也一直鼓勵很多人出來一起推廣,而每一個人也都像我一樣,在各自的地方,在各自的環境裏面默默推廣,在座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小小的推廣中心。所以我後悔的意思是,我一直都還沒有想到組織一個團體來推廣。或許,讀經推廣發展的順序應該這樣吧,先做撒種的工作,然後再來開苗圃。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就不需要很後悔了。不過呢,其中有一件事我是一定後悔的,那就是,我家的孩子不曾在家自學。而且,現在後悔呀,是真的來不及了,常常我都想把時間倒轉,但是憑我一個人的力量也好像轉不過來,我不知道大家一起來能不能把時間倒轉,如果能的話,大家一起來吧,帮我的孩子。(眾鼓掌)


不過,我的孩子有沒有在家自學,也沒關係,歷史之流一直往前推進,“江山代有才人出”,你看,天下的孩子不是一代接一代地,一直不停地向我們走來嗎?我們永遠有責任有機會把他們都培養成才,他們成才了,也等同於我家的孩子成才了。──講到“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句話,我們真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痛切,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也可以說是一世,一世是三十年;三十年就可以出人才,而中華民國開國到今天已經將近一百年──九十三年了,逝者如斯,人才在哪裏?所以主辦單位要我來講這個題目,簡直要我無中生有,這個題目是他們派給我的,講不好大家不要怪我,要怪,怪他們。


何謂“才”
我現在就從“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句話講起。我們說讀經為的要培養人才,又說“江山代有才人出”,请问什麽叫“人才”、“才人”呢?需要對這個“才”字先有一番的了解。


我認為“才”至少有大小兩種意思,也就是有大才,有小才。一般或許認為一個人有人間的聰明,有社會生活的本事,在現實上有成就,就是有“才”。但這種人多得很,這是不是古人心目中的“才”呢?孔子曾提過“才”的觀念,他說“才難”,翻譯出來,就是“人才很難”。如果有聰明有本事有成就算有才,才怎麼會難呢?──說到“難”這個辭語,也要講解一下,據說拿破侖自誇他的字典裏面沒有“難”字,我想孔子的字典裏面更應該沒有“難”字啊,何以還有“才難”之嘆呢?拿破侖的字典不知道是否真的沒有難字,但我想,果真沒有的話,他的“所向無敵”,依然是低層次的。你看,拿破侖到了江郎才盡的時候,不是就一籌莫展嗎?而孔子的字典裏面如果沒有“難”字,他的所向無敵卻是高層次的。因為孔子被公認是“知其不可而為”,明明知道不可能成功,他還去做啊!這樣,人生還有什麽可以難得了他的事呢?然後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視“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拿破侖能夠視富貴如浮雲嗎?他在富貴這一關就過不去呀,所以拿破侖字典裏面還有許多難字,他只是自己看不到。一個人需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境地,難事才會比較少。孔子還曾向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每讀到這一章,我就很感慨,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居然只有一個人和他同心。孔子和顏淵都可以做到:當天下要用我的時候就大行其道,當天下不用我的時候我可以隱藏起來,即是孟子所說的“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在得志的時候他並不是只會趾高氣揚,不得志的時候他也沒有歎惱嗟悲,你說孔子的字典裏面有難嗎?所以這種人格叫做漂亮的人格,這才是徹頭徹尾的漂亮。(豎大姆指)


但是論語裏面孔子明明講過不少帶“難”字的話,我們感到很驚訝。第一個“難”,孔子回答子夏問孝,說“色難”,這個色到底難不難,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反省的,面對父母的時候,臉色能不能表現得很愉悅。有人責備年輕人,“你為什麽這樣對父母說話,擺著個臭臉做什麽?”年輕人說“我心裏孝順就好了”。是這樣子嗎?所以從裏到外要能一致,寫書法的人叫“心手相應”,是不容易的啊。所以孔子說“色難”。這是第一個“難”字。


第二個“難”字,孔子說“才難”──“人才”是很難得的。為什麽孔子這樣說呢,因為在“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而“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堯舜在位,應該是人才盛出的時候,但舜用來治天下的只有五個人。至於周朝開國之初,他們的祖先在歧山地區,積德累功數百年,那功德終於凝聚出一批“人才”來,那是歷史上人才濟濟的時代了,不過武王也說“余有亂臣十人”,協助他治天下的,連他的夫人也算上,也不超過十個人。憑著這十個人,就可以創造周朝八百年歷史。這就難怪孔子要發千古之感嘆了!因為“才”是那麼重要,而“才”又是那麼難得。那麼這種才是什麽才呢?這種才我稱為“大才”。


才與德
另外一種了解“才”的方式,是跟“德”相對照,司馬光作《資治通鑒》──“資”就是給予資助,“治”就是治國、平天下,“通”就是普遍的,一定要的,通常通用的,非這樣做不可的學問,“鑒”就是鏡子。你一定要有這面鏡子你才可以用它來治國平天下。古人著書都不茍作,作了這本大書,司馬光的心裏是對天下有一種殷切的期待,對政治家,即所謂的天子皇帝,乃至於一切大臣,有著深深的期待,要他們要從歷史的演變當中認識天下國家興亡的道理,用來自省自勵,以保天下國家之安定和祥。所以我有時候會發牢騷,說:如果沒有看過《資治通鑒》,不可以讓他登記為立法委員的候選人(鼓掌)。他不知道天下興亡的道理,怎麼治國平天下?司馬光作的這部《資治通鑒》最主要的內容是敘述歷史,讓歷史說話。但遇到一些大事或關鍵性的人物出現時,司馬光會給予一段評論。所以你去讀《資治通鑒》,讀到某年某月發生什麽事,忽然來一個“臣光曰”──因為資治通鑒這本書本來是編給皇帝看的,他怕皇帝不認真,所以在關鍵處不免殷懃交待,說:“為臣司馬光如是認為”,以下就來一番議論。


近代台灣有一個人叫做柏楊,他把《資治通鑒》翻譯為白話文,他認為凡是“臣光曰”都是迂腐之論,全部把它刪掉。臣光曰的是不是都迂腐,我不知道,但是臣光曰的第一篇文章,後人稱為“才德論”的,就討論了“才”與“德”的關係。文中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才德兼備,是上等人物;如果才德不能兼備呢,與其有才無德不如有德無才。我認為這個觀念,應該是我們判斷一切“人才”的標准,不管是國家選才與領導人的自修,一個公司選才與領導人的自修,都應該是你的“資治通鑒”。


最近越來越多這樣的警告:當前社會上的年輕人或許還有一點知識,但是品德越來越墮落。所以許多大公司他都發出了一種新的選才觀念,把職工的品德考核列入升遷標准,我認為這是一種有遠見的企業家。


小才與大才
如果把“才”跟“德”分開,重才不重德,這種才充其量也只是“小才”。今天我們說要培養“大才”,所謂“大才”的這個“才”,其涵義應該是廣大而全面的,有治國平天下作用的才。到底是什麽樣的才呢?大家都知道,就是“德才兼備”的“聖賢之才”。聖賢之“才”,才叫做“才”,叫做“大才”。


那怎麼培養聖賢呢?首先要培養君子。什麽叫君子呢?我定義為“向往於德的人”,一心嚮往於德,這種人我們可以叫做君子。而既嚮往於德,這種人必定是好學的。這個“好學”照儒家的學來講,這個“學”的內容是很大的,不只是我們現在學校所謂的“功課”或職業裡的“專長”。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又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的第一義是“德”,第二義才是“才”。所以我們要培養這種首先能向往於德,而這個德就包含才的君子。

一個有德的君子怎麼會不學文呢?怎麼會不好學,怎麼會安於無知呢?怎麼會不現代化呢?怎麼會不多元呢?如果固執不多元,還算君子嗎?所以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怎麼會固執呢?不好學還算君子嗎?不現代化還叫君子嗎?墨守成規是君子嗎?孔子是不墨守成規的,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孔子是什麽朝代的人?周朝。他一心向往于周朝,所以他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孔子一心向往于周朝,他講這個禮,歷數三代損益,說“其或繼周者”。他是周朝人啊,他說後來還有繼續周朝的人,他不是唱衰周朝嗎?所以孔子是很現代化的。他知道歷史還要轉變的,如果不明時事,怎麼算君子呢?


所以說向往於德,我們這個德也是廣義的意思,不僅是德於“道德”這種德,還是德於“才華”這種德。一個有德者,一定是人品有德,而且他的學問也有德。所以依照孔門的教導,是仁智雙張。仁就類比於德,智就類比於才,所以仁與智同時都要成立。而嚮往于仁與智的人謂之君子,其嚮往而有所成謂之賢人,如果其所成到達一種通體透明,孔子所謂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肉身成道,叫做聖人。

所以我們怎樣培養大才,很簡單,先讓我們的孩子做君子,什麽叫君子?好學不倦,什麽叫好學不倦?學是什麽東西?並不是去學習功課,也不是去參加全國經典總會考──這當然也包括在其中,但是不止是如此。


大才的三綱領
那還要如何?當然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表達“好學”所好何學的內容。但今天,我想用司馬遷的理想來展示這樣的內容,司馬遷作《史記》的理想的三句話,可以方便作為大才的三個綱領:


第一句話就是——“究天人之際”。究就是追究,深究,窮究;之際就是之間。之間不是哪一個定點,而是兩者的關係,也就是人與天的關係。或者說看人不只是從現實來看,更要從終極的價值來看,那終極價值是超越於現實的。如此地去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這叫“究天人之際”。究天人之際的人一定深通人性,從人性的深處來了解人,而不是從你的個性,不是從你的環境,不是從你的種族,不是從你的歷史,甚至不是從你的類別來了解人。什麽叫從你的個性?有人說,說:我生來就這樣子啊,你怎麼樣?像這樣就是從個性來看他自己;說“我是因為環境影響,不得已啊”,這是從環境來看他自己;說“這時代總是這樣子的,這是從時代來看人”;說“我們中華民族就是這個傳統啊”,這是從種族來看人;說“人不都是這樣子嗎?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子的”,這是從人的這一個“類”來看人。究天人之際,不是從人的這個類別來看人而已,乃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間,放在宇宙之中來思考人的意義在哪裏?能夠有這樣子的思考叫做“究天人之際”。能夠究天人之際,這個人他當然不會是自我主義,他不但不是為自己著想,他甚至也不是替自己的環境辯護,替自己的民族辯護,乃至不是替人類辯護。眼光要超越自己,要超越環境,要超越時代,要超越種族,還要超越人類。這樣叫究天人之際,這也叫做為天地立心。


第二句話叫做——“通古今之變”。人不止是究天人之際的超拔而上,人總還是人,你總是還在人間做事,你所最關懷的還是人,還是這個世間。所以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所以再落實下來,你怎樣安頓你自己?你怎樣安頓家庭?怎樣安頓社會?安頓時代?乃至於安頓整個地球上的人類,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個安頓是不是我想安頓就安頓呢?並不那麼簡單。你必須有許多才華,必須有許多知識,必須有許多的手段,你必須有許多的能耐。照現代西方傳進來的文明來講,你必須有許多的“制度”,這個制度從日常做人做事的規矩,至於國家的大法,甚至國際法,統統在孔子所說的“禮”的範圍。你要有禮,而且這個禮要設置得好。禮固然是一種規範,不過它不是“限制”,你還要把這個規範實施得非常地諧和,所以禮必定要有樂來相配。沒有樂的禮就是枯燥的,僵化的,束縛的。所以“禮”、“樂”往往合稱,周公制禮作樂,便是為天下立制度。要為天下立制度,便需對人性對世界有現實的了解,不只對當前的時代有所了解,還要對古往今來的事務有所了解。這叫“通古今之變”。剛才的“究天人之際”,是你要有人生的哲理,現在的“通古今之變”,是你要有歷史的見識。歷史的見識中有許多的人物,許多的事實,有許多我們可以參考的人類的經驗,這一切經驗的成果,就是現在所謂的“知識”的範圍,所以“通古今之變”,就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剛才說“究天人之際”,你要有高遠的人生智慧。通古今之變中的“古今”,不只是歷史時間的連續,還包括地域的空間的廣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古今”加上“中外”。一個現代的人必須能夠有通達如此廣博的學問,否則不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才。


最後,是“成一家之言”。究了天人之際,通了古今之變,你還要成一家之言。這個所謂的“成一家之言”,本來是司馬遷在作《史記》的時候,他別出心裁,有一個特別的“筆法”。司馬遷用什麽來“筆法”寫歷史呢?他在寫歷史的時候,不僅是記載歷史的事實,他也學孔子作《春秋》的方法,就是在寫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候,就把自己對于這個人物或事件的評論都有意無意地加了上去,這樣叫“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他內在的心靈跟客觀的知識能夠融通在一起,用主觀的心靈去評判客觀的事件。而這個主觀的心靈怎麼可以隨便評判客觀的事件呢?這是司馬遷自己有自信的,他一輩子就想學孔子作《春秋》,孔子的《春秋》所謂寓褒貶,別善惡,一個字就可以褒貶。所謂褒貶就是在敘述歷史的時候,把自己對於歷史的判斷加上去。現在的學術界都叫人要“客觀”,他們怎麼可以主觀呢?。其實如果只有客觀,就無所謂“成一家之言”了。

但是如果只有主觀,你這“一家之言”又有何用呢?人人都自成一家,豈不徒增天下的紛然淆亂?假如有人用了你的或我的“一家之言”來指導他的人生,豈不受了我們的害?所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成一家之言”的。那麼,誰可以成一家之言呢?誰可以把他主觀的評論加在客觀的歷史事實當中,而可以作為天下後世的教訓典範,以改善人生,成就世界呢?這個人的內心必然要有非常的自信。什麽自信?首先要有一種最原初的智慧的自信,叫作“究天人之際”,還有一種曠觀古今,了然於制度之更替,禮樂之損益,有識忠奸知興衰的遠見,叫做“通古今之變”——他有了這樣的心量和見識,即使是用他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派,自己的“偏見”來引導人,他的主觀同時就是客觀,所以他不是引導他人走向自己,而是引導所有人也都走向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讓所有人都能夠昇進他的心胸,所有人都能夠開濶他的眼界,所有人都有大心量,所有人都有大氣魄,所有人都有大智慧!能夠有這樣的自信,有這樣的見識,能夠這樣引導眾人的人,我們稱為大才。


大才的表現模式
這個大才的表現,有各種的模式:司馬光表現在他的著作中;范仲淹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表現在政治上;也有人他可以表現在教育上,從古以來的儒者,如果不得志於天下,他就退回來做教育,像孔子,像程明道,像朱熹,像陸象山,像王陽明——他們的基本的見識,基本的才華,都是一樣的,但是就著他們所居不同職分,他們遇到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狀況,他們就有不同的表現。


所以說大才,假如從表現上看,可以表現為各種的功業,各種的學術;但是從本質來看,是一樣的。孟子曾經說“禹、稷、顔回,異地則皆然。”禹、稷、顔回,禹是天子,稷是大臣,顔回是陋巷中的一個布衣之士,而孟子說,禹呀,稷呀,顔回呀,把他們變個位置,則皆然,統統是一樣的。什麽意思?假如大禹他不被舜所發掘,不去治水,大禹也是住在窮巷之中,也是簞食瓢飲,那大禹也是不改其樂。如果讓顏淵去做一個天子,一個大臣,來治理天下,他也是跟禹跟稷一樣,能夠安定天下。


孔子不是說了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能出能處,這叫大才。所以《易經》說有兩種“大人”:乾卦的九二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是“飛龍在天”,也是“利見大人”。兩樣大人,兩種利見大人。九二雖然在田在野,但是因為他也是大人,這個大人就也是天下之所利見,天下也希望也需要這種大人有這種大人出現於世,是天下之幸福也。另外一個利見是利見九五之大人,九五之大人是在朝的大人,他也是天下之所利見天下之所期待,天下將因此大人之出現而有福。所以九二跟九五之大人都有利於天下。而且他們也互相利見,甚至我們可以說九二的大人,他當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成九五的大人,九五的大人有這樣治國平天下之德,當他沒有位置的時候,他也可以就九二的大人,這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人,叫做“大才”。


培养大才 要自求多福
我們如何培養這樣的大才?假如你希望我們的社會有這種大才,你或許也希望你的孩子是這種大才。有的人是不敢希望他的孩子成為這樣的大才的,他心裏想:“我的孩子如果能夠學經濟,成個股票大亨;或學資訊,成一個科學新貴,或做高官享用人間權位;要不然,就平平安安過一生,就好了。”一說要孩子成為“大才”,哦!好像很可怕的樣子。大才,“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念都不敢念哪。


“大才”是不計較的,不計較有沒有“功成名就”,不計較有沒有“富貴利達”,你敢培養你孩子成為這種大才嗎?你不會認為這樣子是對不起他嗎?你是不是想問那會不會讓他受苦呢?你是不是認為孔子是一個苦心人呢?你是不是認為顏淵是一個苦命者呢?所以在這裏說要培養大才,也不好隨便跟人家說。我也常不敢這樣說,今天是應主辦單位的要求來講這個題目,我恐怕大家聽得一個頭是兩個大。大才還沒開始培養,自己的頭先大了。有人是不敢培養他孩子成為大才的。我相信現在能來參加讀經在家自學座談會的在座的各位,你們跟別的家長是不一樣的。相信你們默默地已經知道,教養一個孩子的意義,本來就在於讓他的生命有最高度的發展,也就是讓他能成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人才,也就是讓他成為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才。


那我們怎麼培養大才呢?我覺得古人或許不大容易,但在現在這樣的時代裡,要培養大才,是很容易了,只是你願意不願意罷了。如果現在沒有大才,我認為通通是因為教育沒有盡到責任,是家長和老師把他們給障礙了,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工作。不過,教育不只操在學校的手裏,我們不可以把那麼大的責任都推給學校,至少有一半的責任是在家長的身上,乃至於大部分是家長的。因為我們現在漸漸發現,一個孩子還沒上學以前的六歲之內是非常重要的,是最重要的。而且上了學之後,家長還有相當的參與的權利和義務,現在我們又有所謂的在家自學的制度──這是我們政府的遠見。如果家長能夠負起教育的責任,能夠陪孩子十三年,要培養大才是相當容易的。


當然,我們寄望我們國家的教育也能夠體認這一點——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才,不是只培養小才。什麽叫小才?一個國民能夠活著——他有一份職業,能養家活口就達到教育的目的了——所以現在我們的教育幾乎就是職業的教育。縱使能像我們常聽說的,培養出能和國際接軌的人,接軌國際做什麽?能夠治國平天下嗎?能夠為全人類奉獻嗎?能夠為全人類的前途著想嗎?不是,還是為了去賺錢!能夠跟人家去做做小生意就是了不起了,這樣的教育就是培養小才的教育。為什麽他們培養小才?他們頭腦裏面只有小才的觀念啊!所以各位家長,你要自求多福了。


由國家所設計的學校教育是“普及型”的教育,由於國家要照顧的層面很多,國民的的生活最要優先照顧。所以一個國家常常把經濟發展擺在第一位。這本來不錯,但經濟發展和培養大才並不衝突啊。不過,政治是現實的,一落在現實中,能想到要培養大才的政府是很少的。所以,大才的教育是不能指望政府的。

大才要在哪裏培養?大才一定要在在民間培養!從古以來都是如此的,所以從古以來就是書院在培養人才。自古以來所有大才都不是從公辦學校出來,都不從群體的教育出來,通通是家庭教育、特別教育!這裡的特別教育並沒有反對群體教育,群體教育所學的東西,特別的教育也都學,但不只是學那些。大才教育最主要的內容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學問。這些大才的理想,是體制學校承受不起,一般的老師也承受不起的,這種重責大任,我們只能交給承受得起的家長們。

我的大才培養夢
我曾經想在體制學校裡做那種培養大才的老師,因為我知道只要教材換一下,教法換一下,就可以了,可惜沒有機會讓我實現。原來我在開始教小學時,就曾經這樣想過──我要培養大才。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我從師專畢業,去當兵,六十年(1971年)正式任教。我就跟校長商量,給我一個班,我要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或許因為那校長也有教育的理想,或許因為那個學校很特別,所以他答應了。那學校有什麼特別呢?它是臺中市的逢甲國小,座落在很偏遠的地方──當時有三百多個學生,現在只剩下三十多個。因為在山裏面,大家都跑到外面去了──或許是因為地處偏僻,天高皇帝遠,校長就答應我了!好,我就開始從一年級教,那我就想用大才的方式教這個班。我數一數那一班一共七十個孩子,至少我培養出七個來吧,那其他的人呢?其他的人,大才學不成,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刻鵠不成尚類䳱啊,大才培養不成,也成中才啊!我就是這樣想的。


各位家長,你不要聽了我講培養大才,就認為孩子一定要成聖賢,培養不出聖賢就失望。你不要失望,教育是一種希望,一種期待,我們只要有高遠的理想,而用一種學生能夠接受的,跟他一起成長的方式教他,就盡了我們培養大才的本份了。所謂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就是讓他快樂的學習。精確地說,不只是快樂的學習,而是幸福的學習。所謂幸福,就是深度的快樂,發自於人性的快樂,而不是外在的從感性的本能上追求刺激的快樂。我們要讓孩子幸福地學習幸福地成長。我們有著高遠的理想,而用幸福的教學法,讓他在幸福中成長,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就理想的人格呢?是不是就出聖賢呢?不容易的,但是不出聖賢,他也成為個君子,一個大君子。我想我用大才的方式教這個班,將來他們縱使不成為大才,至少是比一般人好。我這樣想。果然,我教一年,效果就不錯了,至少他們的學校成績是那個學校開校二十年來最好的。


民國六十年距離現在是三十三年了。可見我三十三年前我就開始實施讀經教育了。但命運弄人,很可惜的是那個校長過兩年就調換了,又來一個校長。那時候二年級剛帶完,新校長就告訴我:“一個老師帶孩子太久,會影響孩子太深!所以我們的制度為什麽要常換老師,因為多換幾個老師,多接觸老師的各種性格,孩子能有多元的學習,這樣才好。”於是不讓我再帶那個班。接那一班的人可高興了,他說這個班真好教,我就當科任去了。


不過這班後來也還不錯,經過了三十幾年,有一個學生跟我聯絡上了,他一定要請我回他們山裏面吃他父親種的竹筍。他在路上跟我說:“我沒有通知其他人,假如大家知道王老師要來了,路上就要塞滿人,我們就走不動了。”可見他們還是很懷念我的,雖然我只教過兩年,這個大才培養的夢沒有實現,但他們如此記得我,也就夠了。


培養大才不是夢
現在,各位,要培養大才不是夢,而是有實際的理論可以讓你去衡量。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做事,首先要思考事情的道理,假如連道理都不通,那縱使一時好像轟轟烈烈,終將只是泡沫一場。但如果是合乎道理的,則縱使一時寂寞顛沛,只要持續下去,終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為人處世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人不能夠太短視,如果能將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一類的文章熟透於胸,再讀些像《史記》、《資治通鑒》這樣的大書,而有所體會,便能夠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氣度,你就不會那麼的短視近利,你就不會只求現在,只問眼前這幾年了。我們需要有千年眼光,我們需要這種深遠的理論來指引我們的教育方向。


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你教你的孩子,也要有這樣的大眼光。那你怎麼樣有大眼光呢?而且實際怎麼操作呢?我們已經設計了一套培養大才的方法,這一套方法,不只是理論上已經可以一五一十講得很清楚。而在實際上呢?它不只是操作簡易,而且已經有步步的成果反過來驗證原來的理論,甚至超過理論的預期效果,你為什麼還在遲疑?為什麼還不立刻實踐呢?


說現在培養大才比古人簡單,我舉個例子吧。鄧石如,是清朝的一個書法大家,他本來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賣餅為生,怎可能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呢?古代要成為書法家是很困難的,從小就是私塾老師寫字給他描,給他臨。只臨老師的手筆是不夠的,沒有大師作為取法對象,怎麼可能成就呢?為什麽不跟大師學呢?很難遇到啊,即使要臨摹古代大家,連字帖都很難得啊!古人要看到一本名貼是很困難的,所謂“得古人真跡三兩行便能悟筆法”,假如有名家的真跡讓一個聰明好學的人得到了,就可以悟入用筆、結構的方法,乃至於風格神韻,只要兩三行就夠了。但是如果連兩三行都沒有呢?那就真的是很可惜,浪費了人才了。鄧石如就因為被一個收藏家發現了,把他招到家裡住了八年,寢饋圖書之林,看了許多名作,臨了許多法帖,這才成就了一個書法家。


現在的孩子,要看字帖?那太簡單了,街面上到處都是,而且現在的印刷術發達。日本還發明了彩色印刷,連這種白紙黑字或黑紙白字的作品,都用精密的技術來印,所以黑的就黑得有層次,白的也白得很細致,簡直就是真跡啊!照鄧石如的成材歷程,現在書法家應該滿街都是,但是現在書法家有多少?為什麽沒有呢?寶貝擺在眼前,連看都不看,連學都不學嘛!為什麽不看不學呢?這說來也很好笑,我們政府不提倡嘛!政府不提倡,你就不看嗎?社會上的家長們常這樣說:“政府既不提倡,一定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升學又不考,一定是沒有用的,我們還看它幹嘛,學它幹嘛?”就這樣子,所以不要怪啦,不要怨天尤人啦。本來現在要成就人才是很簡單的,譬如古代要聽一首名曲,要是王公貴族之家,而現在要聽千百首名曲,CD一按就是。古人要看一幅名畫,要跑多遠啊,而且看得到嗎?不一定的。現在要看名畫,畫冊一翻,就是啦!培養大才,何其容易,但就是棄名曲而不聽,棄名畫而不看,專聽靡靡之音,專看卡通漫畫,怎麼可以感嘆人心不美呢?古人要上學讀書,不簡單的啊,一個村子只有幾家的孩子能夠讀書,今人要上學讀書,太簡單啦,但讀的什麼書,還有讀書的態度如何,才是教育成敗的主要關鍵!


我曾經去澎湖拜訪一位小時讀過私塾的老先生,──我現在對拜見這樣的老人的機會,特別珍惜,為什麼?因為他們是碩果僅存啊!我去他家,他很高興,我問他以前是怎麼念書的?他就念他的書:“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季謙先生學老先生閩南語吟誦),他就這樣念的。他又拿他的書出來,他的書啊,已經焦黃得變褐色了,字都快看不見了,但是書皮書頁還是很整齊平整。他說,小時剛上學,老師就給了這本《四書》,交待要好好保管。學生們每天睡覺前,要把書上的折角拉平,然後用木板夾上下來住,再用繩子綁起來,隔天帶著這個夾板去學校,再打開來讀,放學了,再把書夾好,帶回家。他養成了整理書本的習慣,到現在八十幾歲了,距離他的讀書時間已經七十多年了,他的書還是完整的,沒有一點缺角。為什麽呢?要買一本書不簡單啊!我們現在呢,要書太容易了,照理說,現在要培養大才太容易了。


培養大才的三項教育要點
不過,人才為什麼並沒有照道理出現?我們要知道,古人受教育的機會雖然很少,但一有教育機會,就是希望他成大才。成大才的方法就是要在有機會成大才的時刻用可造就大才的內容和方法來教他,就這麼簡單。我現在一演講,都講這三項要點,今天也應該再把這三項要點強調一下,因為再也沒有別的奧祕了。


第一個就是你要把握教育的時機;第二,就是你要把握教育的內容;第三就是要把握教育的方法。譬如要學書法,要從最早期就開始走上正途,什麼時候是最早期?就是他學書法的第一天,或許是他出生的第一天吧,他能看嘛!而給他看到的書法,就是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的作品,如果開始寫字的第一天呢,就是可以拿著掃把拿著蠟筆寫字的時候,他摹仿的對象也就是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子你就在培養書法大才了。有內容啊,因為這樣子有內容啊,於是就有前途啊!也就是這條路可以讓他終身追求不盡呀,甚至讓他幾輩子追求不盡啊!家長老師一出手就是教千秋萬世,才可能給孩子千秋萬世的機會。書法界有“眼下有神,筆下有鬼”之說,這是所謂的“眼高手低”。有人說眼高手低有什麼用?但要知道,眼界既高,固然手不見得能跟上,但如連眼界都低了,那手也就永遠高不起來了。何況手低,是比較那眼高而說,如果對照一般人,那手也顯得高多了。這就是“水漲船高”、“居高臨下”的道理。我們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教高的,屬於智慧的學問,那些低的,屬於應用的學問,就容易了。所以我們只教那該教的,不該教的就不必教了,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不過,那什麽時候教智慧呢?就在他能夠學習智慧的年齡來教,什麽時候能夠學呢?他還是天地之子的時候嘛!什麼叫天地之子,就是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是幼稚期的時候,也就是十三歲之前!那怎麼教呢?十三歲之前,心門是打開的,你就灌嘛。等到十三歲之後,孩子的心門關閉了,你灌也灌不進去了,大好時機就錯過了。


你十三歲之前沒有把天人之際培養好,一輩子你就是做個“人”,做什麽人?做一個現實中的人,你就是有聰明,有才華,都是小才,小聰明,不是大才大聰明,因為沒有大德,沒有大智慧,沒有千秋萬世的見識和理想。所以,培養大才是太簡單了,但首先要了解教育的道理,把握教育的要領,教育只不過三個要領:教育的時機,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時機我們要刻刻把握,該開始就要趕快開始,不要錯過,而那一段時間要教什麽內容,就一定要把那些內容完成,語文教育要在十三歲之前完成,這是每一個教育家都知道,我們教育部也知道的事。所以十三歲之前我們要把語文完成,要讓一個人一生都有高度的語文能力,而因為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好了,其他學習就容易了,所以十三歲之前只教一科語文就好了。其他不是不教,我通常在演講中說“其它的不用教了”。有人就說“你不是讓孩子孤陋寡聞嗎?”,我說不教的意思是不必用心教,是不必要教,不是不可以教,說不必要不代表就否定、拒絕,只是表示認真讀了經以後,其他功課是太簡單容易了。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把非常容易非常簡單就可以學好的科目弄得非常複雜,要用很多時間教,結果孩子就不能長進,他的整個就心智不能長進。聰明不能長進,德性也不能長進。你把一個本來正在快速長進的孩子教成不能長進的孩子,越教越笨,然後還說我教不動,我簡單的東西都教不動,還能教他困難的東西嗎?為什麽孩子會讓家長老師教不動呢?追究其最根本原因,不是孩子本來笨,而因為家長老師太笨了,所以把孩子教笨了!他本來可以聰明起來的,被家長和老師耽誤了,於是孩子不只當時笨,將笨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時機。

再說到教育的內容,我們要為孩子一輩子著想,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小,就只教他現在能了解的和需要用的。如果只教那些膚淺的,根基沒打深,到長大發展就受障礙,所謂書到用之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英雄無用武之地,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呢——沒有百年身,假如百年之身還可以回首,還可以,你回首看看!你現在已經沒救了,下輩子了!其實,應當在什麽時間教什麽東西,這是教育界都知道的,這叫學習的關鍵期,要在關鍵期裡把那時機中要學的東西學好。


尤其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大才──既要有才,還要有德。怎麼讓他有德呢?德是很難教的,我們要用陶冶的方式,叫做“文化教養”,所以我們要用有高度文化的內容來陶冶他、教養他。這樣念兹在兹的陶冶和教養,我們都不敢保證每一個都成為君子,成為聖賢。何況,你不這麼教,怎麼可能呢?所以,你再也沒有別的路了,我們只有唯一的一條路,並不保證你一定能成功的一條路,但是別的路已經走不通,已經證明失敗了。我常常說,我們的教育失敗將近一百年了,我們還要失敗下去嗎?我們只有改弦易轍。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不是能保證我成功?我們可以反過來問他:“你保證了嗎?”一個人應該公平地思考,他的失敗已經證明給他了,他不可以再問讀經有保證嗎。教育怎麼可以保證呢?教育是一片的誠意,是永遠的希望,我們只是指引他往一條合乎道理的路走上去。


至於大家關心的英文,也是一樣,我們已經證明八十年來這一種教英文的方法是失敗的,我們現在還是這樣教。為什麽不改一改呢?我不敢保證我們所推廣的外文讀經是一定保證每一個人都能成功。但是只剩下這條路,而且成功的機會很大。因為理論是成立的,而且現在步步在證明。學一年就有一年的功力,學兩年就有兩年的功力;這是說讀經的功力,如果是要比照一般的功力,學一年有十年的功力,學兩年有二十年的功力,功力,就是大才能,所以我們要注重培養一個人,讓他有善於學習和面對人生的大才能,不要那麼小氣了。


在家自學需要大心量、大勇氣
教育是家家關心的事。所以,不是今天來參加這個會的人,而是所有心理面想要把孩子教好的人,應該要從教育的道理來做教育。如果發現體制並沒有遵照教育的道理辦教育,那我們就應該把孩子從學校撤出來,讓你的孩子“在家自學”。在家自學,不是我們反對教育體制,我們是跟體制商量,能不能按照人性的發展按照教育的道理做教育?他說不能,既然不能,那我們能不能自己做做看,我做做看,我把成果奉獻給你!我們所有培養出來的有才能之士,統統要奉獻給國家奉獻給天下。所以誰家培養大才,誰家是犧牲的。為什麽?這個孩子不是他的,是天下的。家長要有篤定的意志,你要能夠為你孩子的生命負責,不是為你自己負責,因為孩子不是你的。所以凡是在家自學的,家長通通是有沉重的負擔,還要有非常大的心量,非常大的勇氣,於是他有無量的功德。


我們總是一再重申我們的心意:我們不是跟政府對抗,也不是看不起老師。如果有人誤會你,說你是反對義務教育,你是不信任老師。你要忍下來,不要與他計較,你只管把你的孩子教好,因為他是不能等的。你沒有許多時間和精力去和人辯駁,別人的誤解是解釋不清的,這個世界不是很公平的,不公平是世界的真相。誰不了解這個世界不公平,誰就是不通,誰就不是君子。所以《論語》第一章就講學而時習之——你一定要擴充你的生命;《論語》最後一章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你不知道命運的限制,不知道這個世界是這麼的現實,你不知道人生是這麼的艱難,你就不能算做君子。所以每個人都要有擔當,每個人都要忍心受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謝謝各位!(眾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