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教育的價值觀 王財貴教授主講

王財貴教授:教育的價值觀(王財貴教授201343日講於明德堂)文字整理:習之


題外的話:禮樂的精神——損益以合人性


明朝時候一個叫做王禹偁的,他做了一篇文章叫做《黃岡竹樓記》。黃岡是湖北的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盛產竹子,當地的人就用竹子來建築,屋頂就把竹子破開,覆蓋起來當作屋瓦。這個竹樓,就是竹子的房子,如果下雨的時候那真正是太美妙了!我們這個屋頂雖然不是竹子做的,是塑料做的,但是也一樣美妙。以後啊,希望我們程堂主用竹子來做屋頂,那這樣子下雨就很好聽了。剛才有下雨的聲音,如果沒有請大家坐近一點就听不到。我們就不拘禮數,不拘禮節,但是我們更容易讓大家聽得清楚,這樣主要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樣的話我們是大禮。所以,孔子或者儒家講禮、製作禮樂,這個禮是要守規矩的,但是守規矩的目的是要順人性、合天地,總之就是要把好事情做好。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讓天下的人都容易把好事情做好,但是這個禮在一般的場合之下是只照這樣做就可以了,但是在特殊情況之下它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孔子說有三代的損益呀。禮樂有損,就是少一點,益,就是增多一點,這個就是作微調。做微調有什麼目的,跟原來製禮作樂的目的完全是一樣的,這樣調節過的禮樂雖然跟原來的禮樂不一樣,跟聖人所做的禮樂不一樣,但是他正好合乎聖人禮樂的精神,所以如果聖人在這個地方,他也要用這種禮樂,這樣就是真正的禮樂了。


從動物也會做教育說教育的人禽之辨:價值觀念


因為我們移動位置了,就講這段不相干的話。但是這個也不是不相干,其實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們體制的學校——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有學校這也算做一種制禮作樂。最古老的時候是沒有學校的,最古老的時候人就像野獸一樣,叫做“野人”,野人是沒有禮樂的。禮樂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文化的表現。但是人是從最原始的時代就知道要做教育。本來生物要做教育好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不止是人,我們看到所有的動物,尤其是比較高級的動物,都好像會做教育工作,母雞會帶小雞,這不是教育嗎?越高明的動物,我們看到它父母教它的下一代,教學的內容更複雜,教學的時間更長久,所以教育是生物的本能。而我們人類也有這個本能,都會做教育。但是人類的教育跟其他的動物有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動物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它的下一代能夠適應這個世界,能夠好好地生存下去。怎么生存呢?也是動物性地生存,所謂“食、色,性也” 。能夠讓它生存下去,它們的父母就不教了,像一隻母鳥教小鳥,只教到小鳥能夠飛翔,能夠去覓食,母鳥就不再做教育,它的教育完成了。但是只有人類的教育很奇怪,時間很長,尤其我們講起來內容很多,不只是讓孩子能夠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什麼叫做活得好?那當然有各種層次了,你的經濟生活好,這個經濟生活其實就比動物的生存還要高一級,但是我們想它是跟動物的生存同類型的,同類的活動,只是它比較高級。所以除了活下去之外,除了他現實的生命可以活下去之外,人類的教育還有所有的動物沒有的部分,就是讓他活得更有價值。其他的動物好像沒有看到它有價值的觀念。


什麼叫做價值呢?價值的意思,是從古老的以物易物來說的,兩頭羊可以換一頭牛,這是對價,我兩頭羊值得你一頭牛,我一頭牛值得一百隻鵝,這樣叫做價值。當然後來換成金錢了,我用多少人民幣可以換一頭牛、一斗米,這樣那一斗米的價值就是一頭牛,本來價值是這樣算的。但是我們這樣講還是在經濟生活中,我們剛才所強調的人生的價值呢,不是現實上的價值,是心靈的價值,叫生命的價值。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他的本色的高與低,那麼什麼叫本色呢?就是人也是動物,人不只是動物,所有在不只是動物這一邊來說人成為一個人,不是人跟動物差不多的地方說人是一個人。所以照這個道理來講,假如能夠賺很多錢,過著很富足的生活,這樣不是人的價值。所以孔子才說“富而好禮”,好禮的這一部分才是人的價值。富也可以因為他好禮而變得很有價值,因為他如果不富,他好禮的表現就不能夠產生那麼樣的作用,造福那麼多的人群。所以富是可追求的,它比動物性的生存得好還要有內容,但是這個內容總是不離動物。只有用富來好禮,才完全超出動物的追求之上。所以好禮才是人生的價值,也可以說好禮才讓這個富有價值。


人生的最高價值:志於道


所以一談到人生的價值,我們就要有價值的觀念,叫做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一個人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用普通的話來講,人類要追求什麼?這個追求什麼就是你的價值觀。有些人的價值觀就認為人就是要過好日子,像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稱之為庸俗,其實不是庸俗而已,他是比較動物性,他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過一種動物的生活,以為它就最有價值了。真正對人、對人的意義認識的人,他不在這裡說價值,他在另外一個層次說價值。另外一種境界說價值,那麼要看他的境界高或者低了。有的是比較低的,比如說治國平天下,那是價值了吧?這種價值還是比較低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往這裡去追求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價值,因為它是純粹的價值。所以一個人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將來能夠賺大錢,掌大權,升大官,甚至也不在於這個孩子有學問,有才華,能創業,成為社會的精英,甚至也不是這種人,到最後不是追求他要治國平天下,而是他要成為一個“人”,他要合乎人之道,而這個人之道就是天之道,所以要“志於道”。這樣他人生的價值觀就漸漸地從動物性往上升,升到最純粹的境界。


而這裡有一個一般人比較不容易知道的關鍵,就是一種效應,什麼意思呢?一個能夠志於成為社會精英的人,他能夠發大財,掌大權,那是不在話下的。就是說一個社會精英是比較容易發財的,比較容易升官的。所以升官發財對一個有志於成為社會精英的人,他認為這是容易的,所以他是要成為社會精英。怎麼成為社會精英呢?他有學問有才華,就能夠成為社會精英。所以我們只追求學問才華,你就不必再去管你的升官發財了。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有學問有才華,是不是就夠了呢?如果不夠,還要加上有品德有智慧,那就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他的生命的無窮性,他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那麼你要“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你首先要有學問有才華,其次還要有這個心量。於是我們就看,要有學問有才華是比較容易的,要有這種“立人達人”的心量是比較不容易的。這個越不容易的,就代表越有價值。不是嗎?你要買一斗米比較容易買,你要買一頭牛就不容易買了;你要買一頭牛容易,你要買一套房子就不那麼容易了。那不是房子的價值比牛高嗎?一個人要叫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必須做一個社會精英,這個還不容易,可見這個價值更高。而這個人價值越高,他必定能夠完成比較低的這種追求。或是更進一步說,縱使他不能完成比較低的追求,他也無所謂,他也甘願。因為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追求不在這個地方,是在更高的地方。所以你認為什麼才是做人的意義,這是你自己立志跟你教你的孩子最最重要的一個竅門。這個竅門不開,你浪費了自己,也浪費了你的孩子。不是嗎?所以有些時候要放棄某些東西,這個放棄不是不要,而是無所謂、不在乎,有也好,沒有也沒有關係,乃至於它一定有。作人為什麼不作得簡單一點呢?為什麼不作得暢快一點呢,坦蕩盪一點呢?對自己又是很高明、很優雅、很清澈,而對於以下的東西呢,他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很自在。你不是幸福的人嗎?我們要培養孩子,就是要培養這樣子的人才,使他成為這樣子人。


道在哪裡:參考經典調適上遂


那怎麼使他成為這樣的人呢?你一定要先有這個價值的認識。更高上去,剛才講過了,一步一步地高,高到最後是只有一個念頭,“志於道”。我們叫他學道。道在哪裡?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你如果不知道,道就在聖人的心裡,聖人的心在哪裡?聖人的心靈已經表現在經典裡面,所以你不讀經典永遠不了解聖人的心,你不了解聖人的心,你的人生就沒有參考點,你自己去追求道,你可能還不知道道在哪裡。不是說你要跟著聖人走,而是聖人作為一個參考點,你對照一下,誰比較高明。如果你讀了《論語》,你認為孔子太遜了,我比孔子高明得多,那你就去作你的人,不要再讀《論語》了。所以讀《論語》是使你的眼界高深,雖然你一時做不到,但是你畢竟看到了,能夠看到了聖人,這輩子你就值得了。有人連夢都夢不到的。孔子都認為自己夢不到周公是很值得警惕的事啊!所以先要把他的價值觀建立起來。那你孩子怎麼給他教育呢?送去哪裡做教育呢?你用你的價值觀判斷就好了嘛!看我學哪種學問比較有價值嘛!作哪種人比較有價值嘛!你以下的東西就不要再考慮了。這不要再考慮不是他就會被餓死,他就永遠不會作官,不是這樣說的,是我們不在意。當你不在意你有沒有賺錢、有沒有升官的時候,它反而才會來,或者來了你才可以消受得了,要不然錢越多越不幸呀,官作越大,離監獄越近呀。你消受不了啊!


所以昨天我去見博羅縣的縣書記,勸他推動讀經。在見書記之前我們去見博羅縣長寧鎮——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叫長寧鎮——的鎮書記,鎮書記老早也都聽說了,甚至他也知道這裡有一個明德堂,明德堂搬來這裡了,但是他裝作不知道。因為他如果說他知道是很危險的,明德堂危險,他也很危險,他不可以知道的。所以他裝作不知道。但是這個鎮書記呢,我請他推動全民的讀經,鎮書記也說,他也自己想開一個明德堂,哦不是,想開一個私塾(眾笑鼓掌)——不過現在講明德堂就是私塾了,現在講明德堂就是私塾的代表了——他有意願要把長寧鎮的文化提升上來。因為我前天下午到這裡,從廣州白雲機場坐車來到這個鎮的,進入這個鎮以後,看到馬路兩旁的房子在整修,他們就給我介紹,這個房子靠馬路這一邊要把它整修成嶺南式的建築,讓它有古典的味道,整個馬路兩邊全部都是嶺南建築的風貌,另外一邊就不管它是什麼,反正“眼不見為淨”。雖然這個不是很忠實、很誠懇、很厚道的做法,但是,聊勝於無,比連這個思想都沒有的還要好一點,所以我還是讚成的。那我就想,能夠想出這些點子的人,能夠去做這些事情的一個地方的領導,應該是比較有文化素養的了,他的人生價值是比較高的,於是我就猜測,一定可以在這裡推廣讀經。所以昨天就去見他們的領導。鎮的書記很有意願,他就說,我們上面如果點頭的話,我就馬上做。所以我們下午就去見他的上面,去見上司。我就跟縣書記說,書記呀,你的手下長寧鎮的鎮書記呀,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跟你很相像,因為都是為國為民那!都是肯幹實幹的人那!他一聽說不僅是街道要恢復古典,我們的百姓、民風,也要他家家戶戶都變成詩禮傳家、書香世家,他一聽說,他說如果上麵點頭,他首先作先鋒、作示範。我說書記呀,你手下有這員干將,應該好好用。他說好,我馬上打電話說,可以,你去做吧!他馬上打電話。(眾鼓掌)所以今天下午,等一下吃完飯我馬上要到鎮政府,他召集所有的干部,準備要在長寧鎮作全國乃至全世界,看看怎麼營造一個文明城鎮。(眾鼓掌)這就是價值觀的選擇。就是他有這個觀念,價值觀,然後他才能夠做這樣的選擇。這個價值觀有些時候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每個人得天地之英氣,人是天地之秀,所以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樣的,都是活的,都是光明的。所以自己也可以有自己高度的價值觀。


天下滔滔跳出洪流


但是畢竟人生長在現實之中,現實是需要照顧的,而且現實的壓力是很強大的,現實一有缺憾​​,你馬上感受到痛苦,價值有沒有缺憾,你還不是很知道的,你就默默地受那種苦,不會有切實之痛。所以現實是很壓迫人的,人也很容易去注重到現實,而且很容易被現實所衝擊,叫做隨波逐流。這不能夠太過苛求一個人。但是我們是希望每個人自己能夠從滾滾洪流當中跳出來。自己跳不出來,人類有方法,就是從能夠跳出來的人這裡取得一個典範,然後供我們大家去對照,假如你對照而能夠興發你內在的志氣,你就可以去學習,你學習得非常的誠懇,你也能夠達到聖賢的境界。所以“顏淵其心三月不違仁”,他一見到孔子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你不仰就不知道他高。你到泰山底下,你低著頭,你不知道泰山有多高,你必須抬起頭來你才知道泰山有多高,而且你越抬頭,你就感覺到泰山是越偉大。所以一個不肯抬頭的人,不肯面對聖賢的人,他可能永遠低著他的頭,看著前面的路,一步一步地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提升的。那我們現在有經典來做我們的對照,我們也希望這些政府的領導,也都能夠感悟到經典的重要,自己學習,乃至於給機會其他的百姓都來學習。


選擇讀經還是體制:先立其大的教育價值觀


而我們現在各位,你把你的孩子送到一個特殊的地方受教育,你要知道這個特殊是什麼意思。這個特殊如果只是與眾不同,別人學這邊的東西,我學這一邊,比如說學校的孩子學功課,我們讀經,那麼你就會這樣想了:這個學功課的孩子都沒有讀經,哎呀他們是缺文化呀!但是有朋友對你說,你的孩子呀只有去讀經,沒有做學校的功課,我告訴你你也缺了一塊。很多人這樣心就慌了:果然我們缺了一塊,怎麼辦?哎呀,還是不要去讀經了,而且讀經所缺的這一塊太高了,不只是功課沒有作,將來還沒有辦法去升學,沒有升學會產生什麼效果?沒有升學以後就沒有職業。沒有職業會有什麼效果?以後就會餓死。我說你不要回到毛澤東時代好不好?現在很少餓死人了。所以提到沒有學籍就沒有學歷,沒有學歷就沒有職業,沒有職業就活不下去,慌了!還是不容易呀。那麼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不是說你的結論對不對,是我們這樣想這個邏輯到底對不對,合理不合理?我們剛才不是講了嗎,價值是有層級的,一層一層往上升,而剛才講一個價值的特色,是上層的價值可以籠罩、可以包含下層的價值,假如你不敢相信它可以籠罩包含,至少你可以相信“我不在乎”。所以你一定要達到“不在乎”這個層次,你才有資格去籠罩包含,要不你天天求,我價值這麼高,能不能籠罩低的價值呢,能不能包含它呢?如果不能夠怎麼辦呢?這樣子你對於高價值還是認識不清澈。所以價值是有層級的。


而現在我們選擇孩子的教育,我們也要用這種觀念來思考,哪一種教育是比較有價值的,先有“教育的價值”。所謂教育的價值就是他的教育的成果比較好,不會浪費時間,用少量的精神生命就可以達到大量的效果,這樣價值總是比較好嘛。那我們就要想,做功課的人不讀經,缺一塊;讀經的人不做功課,是不是也缺一塊?所以我們不能這樣想,我們要看一看讀經跟其他的教育是各佔一邊的關係呢,還是上下的關係?假如是上下的關係,你就應該放心了。假如你認為各佔一邊,你就不會放心。但是認為各佔一邊的人,我也可以叫你稍微放心,因為一邊跟一邊有大邊跟小邊,比如有大陸這麼一大塊,台灣這麼一小塊,你怕台灣做什麼呢?你不要怕嘛。所以現在很麻煩的就是,中-共怕台灣,我都看不起中-共,你何必怕台灣呢?所以代表自己沒有自信。當然我也不是很希望中-共自信起來,那台灣不是吃癟了嗎?所以我是很難做人的,一方面希望中-共自信不要怕台灣,一方面希望他們怕台灣。這是講笑話了。意思也就是說,縱使你認為各缺一塊,你也要知道是缺大塊還是缺小塊。


儒家是刀鋸鼎鑊的學問:生命的涅槃


剛才說了,有人認為你沒有學體制你將來就會餓死,那所缺的是大塊,你知道嗎?所以他不來選擇讀經。但是你如果認為,不讀經所缺的是大塊,整個人生會缺乏很多的內涵,那你就認為讀經雖然缺了體制這一塊,還是可以犧牲體制去讀經的。但是這種犧牲的心情是不好受的。現在我開出另外一條思考的路:讀經如果是在上面的位置,它就可以籠罩涵蓋比較低的這種學習,甚至更有信心的家長要這樣看,讀經以下的學習,我要學是很快的,甚至我不學也罷了,我寧可放棄,我這輩子不要學又怎麼樣!達到這個地步,你才真正認識讀經的價值,把握到讀經的價值。


所以各位家長,陸象山說,“這裡是刀鋸鼎鑊的學問”。陸象山不是儒家嗎?陸象山說,我們儒家這一家的學問是“刀鋸鼎鑊”。什麼叫刀鋸?就是殺頭。什麼叫鼎鑊?就是下油鍋。儒家的學問是讓人殺頭下油鍋的學問,為什麼這樣講?不是儒家教人家犯罪,叫人家不幸,不是這樣。儒家的學問要去除你許多現實上的考量、追求,你要把你的生命,變成另外一個生命,你原來的生命要殺掉他,你如果原來的生命不死心,你是很難超脫的。所以假如你對其他的學習不死心,你讓你的孩子讀經,你是自討苦吃,天天都很辛苦,活該!誰叫你來!你不來不就不辛苦了嗎?但是不來也很辛苦,做人就是這樣子麻煩。所以你只好學一條路——安心吧!對喲,這就叫刀鋸鼎鑊的學問咯,這就是下油鍋的學問咯,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大丈夫才做得到。


體制滔滔跳出來讀經的是少數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跟我說,體制的教育是天下最完美的教育,我為了我孩子的完美我選擇體制教育,我是非常敬佩這種人的,你了不起,為了孩子的成長,你選擇這種教育。


他如果跟我說,體制教育可以去升學,體制教育將來可以有飯吃,所以我要讓孩子上體制教育,我看不起這種人。一個孩子生在他家,這個孩子是不幸的,這個孩子還沒開始走他人生的路,已經被他的父母所敗壞了,障礙了,不是嗎?


所以作為父母的只是為了教育給孩子做教育,既然你為了孩子的教育給孩子做教育了,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了,你所有的追求都比較容易能完成。再講一句剛才說的,不完成也沒有關係,我就忍受得住,而且不是忍受得住,這本來不是我的追求。各位呀,你要下油鍋一趟你才能夠堅定你的信心,不容易的啊!所以我們推廣讀經,剛才說為什麼我會白頭髮,其實這不可以怪罪說讀經推廣很困難,應該怪罪我怎麼這麼老。(眾笑)其實讀經為什麼推廣這麼困難呢?為什麼程雲楓跟馬老師在這一個地方盡心盡力,他們堅持,為什麼還要堅持呢?因為天下洶洶,天下滔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聖人就是這樣講,什麼叫滔滔?就是像海浪滔滔一樣,什麼叫天下皆是也?每一個人都隨著滔滔而去,叫隨波逐流。誰肯從這個滔滔的波流當中跳上來,很少數。


所以各位,我們讀經的家庭、讀經的群眾是少數的,你要耐得住寂寞,因為你的四周全部都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只有你這個清明的人。有人就說,你怎麼可以這麼驕傲,天下皆濁我獨清,天下皆醉我獨醒,一個人怎麼可以這麼驕傲呢?難道別人都不對嗎?我們先不說別人對不對,先問問我們自己,別人所說的那一套你懂不懂,你說的這一套他懂不懂,如果別人說的那一套你都懂,你說的這一套他不懂,那誰比較清楚啊?所以我常說你們一定要很清楚你在做什麼,乃至於知己還要知彼,你一定要知道別人在做什麼,你才可以決定你的孩子要不要讀經。你又知道自己又知道別人,當你做過這個功夫之後,我告訴你,別人就不可以跟你辯論,跟你辯論的人都是無聊的人,都是愚昧的人。我們寧可跟聰明人吵架,不要跟愚昧人講話。不是嗎?你跟他辯什麼東西呢?你為什麼心裡又開始起伏不定了呢?你又搖動擺蕩了呢?你不是自找苦吃嗎?人生本來就很清明,很爽快,坦蕩,你為什麼天天在那裡緊張、著急、煩悶,就是因為你原來沒有想清楚。好,原來沒有想清楚沒關係,你隨時可以再想一遍,我沒有叫你的孩子一定要讀經,一定要到全天候的私塾,我從來不這樣講。我都說,“你想清楚了再送來”。


辦學的君子之風:心心相印


這個程雲楓老師跟馬老師,他們就抓到了這個辦學的原則,有家長要把孩子送來,他們不是一個勁表現很高興很高興,趕快來趕快來,不這樣子,這樣子的學堂你不要去。假如有一個學堂你孩子送去了,他說趕快來趕快來;如果這個學堂說,這個學堂不在乎,他告訴你,“請問你想清楚了嗎?你想清楚再來。”這個學堂就值得你信賴。他若無其事,他好像不想教,這種人你值得信賴。因為他要你也明白才來支持他。如果一個人不明不白就支持他,到最後也會不明不白而反對他。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會接受不明不白的朋友,他現在是不明不白跟你作朋友,將來不明不白就反叛你。所以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好像要交好像不交,在心靈裡面交往,有共同的理想,互相有關懷,但是不一定要表現得很熱情,這個叫君子。


所以我們要用君子的方式辦學,不是為了賺家長的錢,不是學生越多名氣越大,不是為了這個名,而是為了把人家的孩子教好。而教好教不好,我剛才說了,每一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而你在選擇之前你要判斷,你在判斷之前要有了解,你要了解你必須做功課。有很多家長莫名其妙,我跟他說你把孩子送來這裡對不對?對。為什麼送來?因為我的朋友說這裡不錯。我說你知道為什麼要讀經嗎?我也不大不知道,反正是朋友說不錯就不錯了。我說那個朋友有一天又跟你說不行,那怎麼辦呢?那不行我可能就把孩子帶走了。這樣的家長我看不要來算了。這個程老師跟馬老師天天都被你們這些人折騰。但是現在程老師這裡還有很多空間,我想說隨便收一些也沒關係,因為還有空間嘛。但是程老師跟我說,他收到150個就不收了。我說你這個空間可以容納大概最少500個,再擴建一下可以容納1000人。他說不要,150就好了。那我說你還是收吧。他說至少收到150的時候要停下來一下。怎麼停下來呢?這個時候就是他作東家了,他來選擇那些作賭徒的家長,因為大家都來下賭注的嘛,(先生笑)要選擇賭徒,要很忠心的賭徒才收。所以就變成教育是一種良心的工作,而且裡面還帶有一種命運的神秘性,誰比較有緣,誰的福氣大,才可以到真正辦教育的地方去受教育。


我們不好說這個話,說我們要拒絕,因為教育是應該廣開門庭、有教無類,但是人生畢竟有某部分是很神秘​​的,是你做不到的,是有命的,所以要知命。所以我們盡力地往前走,盡力地希望天下人都受良好的教育,但是這裡有些人是受不了的,那就先不要勉強。我們在剛開始推讀經的時候有些勉強,有些堂主辦得很辛苦,家長天天來吵,他說,我不要這個家長好不好,我說,還是給他們一個機會吧,你就忍受一下。那麼,程雲楓他告訴我說,我已經忍受很久了,我受不了了。I am enough.我受夠了,我不再受了,他不再受不是不收學生,是心心相印。各位,如果這個學堂的家長都心心相印,來這個學堂的家長都更放心。因為這裡的教育會更加地純粹,用一句神秘的話說,磁場會更加地篤定。那不是很好嗎,人生不是很愉快嗎?那當然,150的時候,休息一段時間,你還是要再接受,因為你養足了精神,把老師都培養起來,然後就可以再多收學生,所以這可能是明德堂發展的階段。現在是110個左右,再過兩三個月就150了,150就拒絕了。可以出去不能進來,因為你不想在這裡讀書,出去,這個是有遺憾,但是不能夠勉強,要進來的人就是要非常地精細地去考量,考量不是考量學生,是考量家長,因為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可教的家長。


教育的正面:發揮誠意變化氣質


所以家長一定要跟他講得很透徹,這樣子,學堂辦起來才會方便、容易。而且這學堂的學生,他用心都是一樣,結果這個學堂整個的生活狀況、讀書狀況,都維持在一個非常的精誠——很精到、很誠懇,一個人在精到、誠懇的氛圍當中,自己把自己的誠意發現出來,他也可以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不是他學問多了而已,他可以把他天生下來的、原來遺傳的禀賦能變化掉,叫變化氣質。所謂“氣質”,“氣”是什麼東西?氣是陰陽二氣,就是天地太極創造萬物,包括人類,是用陰陽二氣來創造的,而這個氣是看不到的,氣只是一種功能、一種力量,而這功能力量一發出去,它就會形成現實的存在,有身體,甚至有你的精神,於是就成為一個人,或是一個動物,或是一棵樹,都是陰陽二氣這個氣而形成的,一形成叫作“質”。所以先有“氣”再有“質”,到了“質”的時候,就是真正的在世界上展現了,“氣”還沒有展現,“質”就展現了。所以天生的狀態叫作氣質。


一個人氣質好就代表他的先天的狀態好,可能比較容易在這個世界上有所發展;氣質不好,或者是比較笨,或許是心性比較狹隘,他天生就這樣。但是一個人的誠懇,誠意,一個人心靈的深處其實都還跟天地相通,不僅是跟原來的陰陽二氣相通,還與陰陽二氣之上的太極相通,所以人人心中都有太極,都有道。但是他的氣質會把他拘束,氣質越渾濁,他的拘束越大,但是不代表這個人沒有道。而且任何一個人的道都是一樣的,我們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那個氣質是不一定,氣質是不一樣的。但是你的誠意永遠不受氣質​​的限制,你的誠意隨時可以回歸天地,隨時可以透出來,照亮你整個人生,籠罩整個天地,這個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而一個孩子讓他讀聖賢書,就是想要開啟他原初的這個誠意​​。一個學堂的風氣好,就更能夠帶動所有的學生,比較容易讓他內在的誠意光明發揮出來。這內​​在的誠意光明一發揮出來,就變化氣質,精神面貌都會變化,而且這個變化一定只是變化他好的方向,因為你辦學的人誠意夠,我們所讀的書是要引導你的誠意,而這個學堂的氣氛又容易發揮誠意,當然是往上走,不會往下走。


教育的負面:污濁庸俗變化氣質


但是你如果到一個比較污濁的地方,所讀的書非常的庸俗、功利,所遇到的老師、同學都是以這種很混亂的、競爭的,甚至是鬥爭的,都用這種態度來教學,你的孩子也會“變化氣質”,但是是往下變化。原來一個清明的孩子,你到那個環境當中之後,他日漸污濁,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他的眼睛。你到這個學堂看看這些孩子的眼睛,個個是雪亮雪亮的,一定是好地方。看那個孩子的眼睛是越來越渾濁、無光,那也是地獄餓鬼,千萬不要去。


我在上海,和一個學堂堂主,這個堂主原來是一個小學老師,而且是有名的老師,是一個模范老師。她後來因為教自己孩子讀經,最後也開了學堂。她跟我說她在學校裡面,在小學裡面,跟她的同事常常有一番的對話,就是每當四月、五月的時候,附近的幼兒園老師就帶著他們那些小毛頭,手牽著手到他們小學來,說要參觀小學,來告訴這些幼稚園的孩子說,你們要畢業了,你們將來畢業就要到這種學校來,你看這個學校好不好啊?大家都說好。然後,這些在辦公室裡面的老師每看到又有一個老師帶著一幫幼稚園的孩子進到校園來,他們老師就在竊竊私語說,又有一批人要來被我們浪費了。他們眼看著這些幼稚園的小朋友個個眼睛雪亮雪亮的,來到一年級、二年級,眼睛就渾濁了,失去了光明,改變了他的氣質,本來他天生氣質還是清明的,都被外在的環境污染了,都被他所讀的書污染了,都被老師的教導污染了,被家長的急功近利污染了,看卡通,什麼奧特曼污染了。各位,有時候一污染就是一輩子啊!你不要怪罪老天生你這個孩子這麼難管,越長大越難管教啊!老天本來不是這樣子想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啊,老天也希望人間是幸福的。是你自己把他的氣質變化掉​​了你知道嗎?


所以每個人回想你的嬰兒剛生出來的時候,你如果認為他是很可愛的,眼睛雪亮雪亮的,你現在想一想,他還有沒有保持他這種眼睛雪亮雪亮的可愛的那個樣子。假如沒有,不是老天的罪過啊,是你變化了他的氣質啊!所以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什麼潛移默化,你用好東西,用誠懇的心來教他,他就潛移默化、變化氣質,乃至於到最後連相貌都可以改變,你如果用污濁的東西教他,天天在那裡急功近利,大聲小叫的,整個家庭不安寧,整個學校吵吵鬧鬧,大家競爭,人生就埋沒在這種污濁的環境當中了,可能一輩子就認為原來世界就是這樣的,所以我也就這樣做人,這叫做隨波逐流,滔滔而去呀!辜負了一輩子啊!(鼓掌)


讀經家長的功課:止於至善的價值追求


所以要變化你的孩子的氣質啊,要往高處走,志於道,回歸到天地,回歸到太極,回歸到人性。最後再講一句重複的話,你志於高的境界,那低的層次很容易就能夠把握。再講一句,就是不把握我也不在乎,你怎麼樣?!(熱烈鼓掌)這才是豪傑之士啊!不是英雄哦,豪傑!英雄是屬於氣質的,天生的;豪傑是屬於修養的。所以我們要做豪傑,要鼓勵我們孩子做豪傑,要給他將來可以成為豪傑的機會,就是要讓他走最高端的路。所以不要再有很多煩惱,你煩惱越多,越是扯你孩子的後腿,不要再扯孩子的後腿。能夠這樣想的人,告訴各位,不多的,萬分之一。但是中華民族,至少在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口,萬分之一就有十三萬。我們現在不僅沒有十三萬,連一萬三都還沒有。號稱讀經的或許有一萬三,能夠真正老實大量讀經的,連一千三都沒有。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認為我自己還沒有盡到我的努力,我還要更加努力,宣導宣導再宣導。但是各位家長,你也跟我一樣有責任,甚至你的責任更大,因為我的孩子沒有這樣地讀經,他們沒有機會,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推廣。你的孩子現在已經這樣子讀經了,你還不幫我推廣,你沒良心那!(眾笑,鼓掌)好,大家一起來互相勉勵。


我聽說我們明德堂也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不是他不准大家提意見,不是這樣,而是每個人要做點功課,你要盡點責任做功課。做功課,了解理論,了解理論以後才下你的決心,下你的決心以後,你就要安心,但是這個安心不能夠像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一樣,我推出去就好了,你這個安心當中要隨時觀,什麼意思?隨時考察,隨時再回頭過來重新下決定,因為你重新努力去研究,研究理論,去觀察,隨時這樣做,隨時在清明當中。所以不是叫你不可以批評,不可以懷疑,但是你要有本事,你要盡責任、做功課。有一天你跟我說,教授,你的理論是不夠高明的,我的比你高明,所以我要用我的方法教,我敬佩你,我絕對不會叫你跟我走,因為這是不可以的,不可以把一個人的高級的慧命,智慧的生命,把它拉下來。這是要犯罪的,犯的罪不是法律的罪,是犯閻羅王的罪,這是我不敢的。你有高明,我連學習都來不及的,還拉著你嗎?但是有一個人說,教授,你的教育不夠完整,你也沒有做這個,也沒有做那個,你只管讀經,我們要做這個,又要做那個,我也不便拉著你,但是我不會敬佩你。你要做,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自由,但是我不會敬佩你,我還是講我的。各位,人間這樣好像很冷漠對不對?很冷酷對不對?這樣講起來好像確實是,為什麼不互相拉一把呢?不是不互相拉一把,是沒有辦法,這叫做人間。所以,人間要幸福,是很可能的,也很容易的,一方面來講是很艱難的,尤其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准許每個人有自己的自由,這樣子一准許是讓我們互相尊重,這是一種幸福的保障。你不要吵架。所以我從不跟人家吵架,我不跟讀三字經的人吵架,我不跟落實弟子規的人吵架,他們已經了不起了你還吵架嗎?其實我也沒有跟體制內教小貓小狗的老師吵架,我也沒有跟他吵架呀!我只是貢獻我自己的所見所聞,那麼也請他貢獻他的所見所聞,其實他不必貢獻他的所見所聞了,他的所見所聞我老早就見聞多多了,就是你懂的我懂,我懂的你不懂,請問要誰聽誰的?真的這樣簡單。但每個人要做功課,做完之後你才知道你是清明的。你清明的不是永遠的清明,可能還有更清明。這樣子我們一步一步地往上升,永遠維持在最高點,叫作“知止而後有定”。這個“止”是什麼意思呢?叫“止於至善”,“至善”在哪裡呢?我們不知道,但是兩個東西一比較就知道哪一個高哪一個低,至於這個高是不是最高,你不必知道,等到有更高的來你才知道。


各位,所以孔子不居聖。大家都說孔子是聖人,孔子說我不敢說我是聖人,“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只有一個生命,志於道。至於道在哪裡呢?我現在認為最高的地方就是我的道,等一下有人告訴我,道還有更高的,我忽然有所領悟,我就追尋那個更高的道。但是不是很多人都說那個道,那個道就高,很多不代表高,“量”不能代表“質”。所以這個“質”就是價值所在,“量”不是價值所在。當把這個分清楚了,我們就知道我們怎麼做,怎麼決定。


所以今天沒有人叫你一定要讀經,尤其沒有人叫你一定要送到明德堂,我讀經不一定要送到明德堂,我可能自己教得更好對不對?程雲楓敢說他是天下第一嗎?他雖然這樣說,我們不一定相信對不對?沒有叫你做什麼,通通沒有叫你做什麼,只叫你回歸到你自己的良心,你的良心就是天地的良心,大家都為自己的良心做事,每個人互相欣賞,互相體諒,天下太平!(熱烈鼓掌)


所以大家都說聽我演講,聽來聽去講那麼多,好像沒有講什麼,沒有叫我來做什麼,但是呢,又好像交給我很多責任,你就听對了。沒有叫你做什麼卻叫你做一輩子做不完的工作。


好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熱烈鼓掌)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102年后謙讀經班第十期結業照專輯

鳯凰花開,驪歌聲起!


終於還是走到這一天 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 和那段青春歲月

一路我們曾攜手並肩 用汗和淚寫下永遠
拿歡笑榮耀換一句誓言 夜夜在夢裡相約

放心去飛 勇敢地去追 追一切我們未完成的夢
放心去飛 勇敢地揮別 說好了 這一次不掉眼淚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2013年7月讀經日誌及2012年第九期結業照片專輯(附 水漲船高,居高臨下之語文教育)

讀經教育是一種"水漲船高,居高臨下"的語文教育


  有人問讀,到底瞭解不瞭解?一般人都認為:不瞭解。我,瞭解。你如麼深的怎能瞭解,我瞭解百分之一。一般人就笑:「我們體制教文,定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瞭解百分之八十以上,所謂學用,才有用啊!」我:「那些內容,你瞭解百分之百好了,也什麼大用。而典文章,瞭解百分之一就有用,有大用。」你看,這個杯子,你把水裝滿了,五百CC,這不是百分之百?你去太平洋,舀它的百分之一的水,請問有多少?所以典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一切的白文,超過學本的百分之百。叫做水船高,居高就下。他典,固然是將子有大用,而就來說放出典百分之一的功力,他就可以一切他所想的白文!他自己能瞭解的,就他自己去就好了。一些簡單的文言文,一些比較淺顯的唐,宋,他都自己能了,何使是一些比深的。他也能是不能全部瞭解了,但他先瞭解他所能瞭解的部份,每一人的閱讀都瞭解他下所能瞭解的,就閱讀的功能了。而他不能瞭解的,可以慢慢去消化。典算是最深的了,一時只能瞭解很少的部份,但這個孩子活下去,生命就可以保障一子的開發。所以我典,要教一次,就用一子;你教白文,教一次,在用,明年就不用了。你等於浪生命。那些白文自己就好了,什麼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呢!


 


節錄于 教育的目的:開發人性 培養人才 王財貴教授 主講


======================================================


2013年7月讀經日誌 及


2012年第九期結業照片專輯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書法的工夫

書法的工夫


  台南王財貴先生  講述


  李春華 清和  記錄   


   清和案:該文恭錄季謙先生《王財貴易經講課錄》,先生講于20081125日在台中教育大學《易經》課堂上,現將講書法要領的內容摘錄出來,以襄天下讀經學人。先生在大學擔任教席曾開過書法課程,並有課堂錄影在網路上流通。200910月先生在大陸首期全日制讀經教育師資培訓班上有一個系列的書法楷隸入門講座,共七講,讀經中心有出版發行同名影像DVD,並根據字幕內容有文稿整理出來掛在網路上。   


   書法有徑  筆法為先   


       寫書法有三個階段,或三個要點,把這三個要點把握了,你就是書法家,這三點沒有把握,那當然是毫無成就。要從頭開始,第一點是第二點的基礎,第二點是第三點的基礎,所以要從第一點開始做。第一點就是用筆,寫書法最重要的起步是能夠知道用筆,像各位不知道寫過書法沒有?寫過書法你知不知道用筆?——就是知不知道筆法。筆是有法的,永字八法了——橫、直、豎、撇、捺、點、鉤、挑了。這些用筆你能不能深切瞭解,說出個所以然?假如不行,那就是妄作、胡作非為,就沒有成效。因此寫書法的,不管是做什麼事了,我用寫書法來涵蓋,學任何技術都要懂了才學,至少要有懂的人來教。當然,說“兒童讀經”不懂就學,那不是技術。學任何技術應該這樣講,應該懂了才學,或者是有懂的人來教。當然了,你說不懂學了也有薰陶的作用,那也是,不過要走對了路才有效,才有薰陶之效,走錯路也沒有薰陶之效。兒童如果是薰陶,要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你要走對路,就是你要用有可資潛移默化之教材。 


   常新之故  溫故知新 


   我常引用孔子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句話最基本的解釋是——你去溫習舊有的學問,而能夠有新的領會,你就可以做老師,就可以教授別人,就可以給別人有啟發了。因為別人不一定“溫故”會“知新”嘛,因為有些人看了這個文章讀一遍這樣子,讀兩遍,讀一輩子也這樣。但是有些靈敏的人呢,他讀了舊的文章有新的體會,這樣豈不是可以為人師嗎?這是很基本的解釋。我對“溫故而知新”有另外一種發現,現在大家都看到“知新”,我是看到那個“溫故”的“故”,不是看到那個“新”。為什麼呢?你“溫”什麼“故”呢?也需要有常新的“故”,你才“溫”得出“新”來了。我們也常溫故啊,溫什麼?溫我小學時候所讀的《國語》課本,我都永遠不能知新。“嘭嘭嘭,請開門。你是誰?李小梅,李家姐姐回來了。怎麼回來的,坐船回來的。坐的是什麼船?坐的是帆船。為什麼不坐汽船?帆船慢,氣船快。”我溫了好幾遍了,都沒有辦法“知新”呐?!“坐火車,過山洞,妹妹學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山洞長又長,妹妹學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妹妹數著數著睡著了。”這不是“故”嗎?這是你以前所讀的書啊,你去“溫”吧!能“知新”嗎?當然了,大舜可以了,“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嘛,最淺近的話他也能看出道理嘛,那我們不是大舜呐。我叫大舜來溫這個“山洞長又長,妹妹數著數著睡著了”,我看他能不能生出新來,我也懷疑。就是大舜,就是聖人呐,來讀這些書也無新可知吧?我就看重“溫故”,因為我要講的話不一樣嘛,我要講讀經,一般人都想“知新”,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教給你的東西,是不能讓你“知新”的東西。那個“故”沒有新,沒有內容;那個“故”是淺灘,是淺碟子;那個“故”是一杯水。 


   法帖薰陶  通曉原理 


   好,回到講用筆。凡是技術面是要懂的。你學書法,縱使是不懂的,有沒有效呢?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效,為什麼會有效?就是你在學的時候所看的帖是法帖。什麼叫法帖?法者,規則也。法帖就是可以作為法則的帖,可以作為你效法的物件的帖,當然也包含碑了。手寫的真跡叫帖,刻在石頭上都叫碑,所以有碑、帖。狹義地說臨碑、臨帖,寫碑、寫帖,氣氛會有一點不同,帖比較柔美,碑比較剛強。如果你眼前臨的帖就是名作,這樣子就有益處了,至少對你的鑒賞能力有益處,從眼睛收進來的益處,不是手上寫出來的益處,不懂筆法也有幫助。現在我們的小學都不寫書法了,以前小學寫書法,有許多學校所用的帖都不是法帖,都是隨便弄的,那是在障礙眼睛呐,障礙你的鑒賞力,教書法的老師也不知其所以了。眼睛也沒有受到益處,手上也沒有受到益處,不僅沒受到益處,可能還受到害處了。我的朋友,國際知名書法家杜忠誥,他就開玩笑說:有人來學書法,問學費多少,他就問,你以前有沒有學過?說沒學過,二千。那說以前學過呢,四千。怪了,學過的不是比較好教?他說不然,我還要用一份心去糾正你以前的錯誤,然後才能從頭開始,所以我要費兩倍的心血,說我已經熟能生巧,那糟糕,六千,因為你寫錯了嘛,技術錯了嘛。 


   有人問我:書法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學習?我說兩歲。但是有人問說:我的孩子現在六歲,是不是可以開始學書法?我說:你那麼早幹嘛?兩種啊,什麼意思?那個說六歲要學書法的家長,他是希望他的孩子開始正式地學書法。我說假如有特別好的機緣,剛好他隔壁的伯伯啊是書法家,這個伯伯已經很老了,大概八九十歲了,來日不多,這個機緣很殊勝,要趕快去學一學。要不然的話不需要那麼早,因為這是技術,技術可以晚些學。不過,不要晚到五六十歲、七八十歲,技術晚一點,晚到十三、十五,甚至十八歲開始學也都很好。 


   像杜忠誥他就十六歲才開始學書法,正式非常努力是在二十歲以後,他也成為國際名家了。所以,不一定要那麼早就開始學那個技術面。但是,為什麼兩歲就可以開始學書法?是拿法帖給他看,拿大筆給他塗鴨,不要教他技術。所以有人問我:可不可以學書法?我一聽他是要學技術的,我說:你那麼早做什麼?假如他的意思是提高藝術的教養,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兩歲,甚至從一歲、從胎兒就要開始了,從胎兒就要聽了,能聽就要聽音樂了,能看就要看法帖了,就要看名作了,看名家的作品了,就要看名畫了。我們中國比西方多了一項書法的藝術,西方總是要用圖畫的方式表示空間藝術嘛,而書法是用毛筆、用墨汁、用線條就可以表現空間藝術。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是比圖畫還要高的,中國歷代以來即注重國畫的名作,也很注重書法名作。 


   筆法要領  貫徹終始 


   所以有關技術面要懂,而且要分析,要從分析開始。寫書法第一步就是筆法,下筆是有法的,收筆是有法的。筆法也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起筆,第二個是收筆。假如怎麼起筆你不瞭解,就白寫了,白費功夫了。起筆瞭解了,必定瞭解收筆。起筆、收筆都瞭解了,再瞭解中間過程。起筆,過門,收筆。開始、中間、結尾這三個部分把握了,你才去寫書法,那麼這時你寫每一個筆劃,你的功力就增長一步,寫一筆功力就增長一步,以後去學書法,你要這樣學。 


   今天不是講書法,不再講怎麼起、怎麼收。怎麼起、怎麼收老師不只是寫給你看,他還可以講出來,而且這個講出來是有條理的,第一個合乎所謂人體力學,第二合乎毛筆的筆性,是這樣子的,是非這樣不可。而不是每個老師有每個老師的體會,不可以這樣。它就是一個技術,是客觀的,定的,不可以說這個老師有這個老師的體會,那個老師有那個老師的體會。如果這個老師有體會,他也可以講出一翻道理:第一個合乎人體力學,第二個合乎毛筆的筆性,必定要講出這個道理,不合乎,書法就不能夠往前走,就不能夠寫出什麼成績出來,這是第一點用筆。 


   第二點呢?結構。結構就是筆與筆的安排要恰當。用筆是很技術性的,有定格,你寫這一家的用筆是這樣,寫那一家的用筆一定不同,起筆不同,過程就不同,起筆跟過程不同,收筆一定不同,每一家都不一樣。而從一家來看,或者從一個作品來看,它必定是連貫的,必定是一氣,必定是有它的特色,這個特色是一,是歐陽詢的筆法就是歐陽詢的,你寫顏真卿就寫顏真卿。我只要看你寫兩秒種,我就知道你寫哪一體,不要兩秒鐘,我只要看你這個手一下去,你的一個動作,你的筆剛接觸紙面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寫哪一體了,非得這麼客觀性不行。但是,結構呢怎麼安排?這就不是定案了。縱使是同一個人,他寫相同的字,寫了五六個相同的字,都可以不同的安排。第一個安排的很好,那第二個呢?第二個也安排得很好,每一個都很好,這樣才是書法家,不是說這個字就一定這麼排,筆劃可以參差錯落,所以結構就更帶有藝術性了。筆法比較是技術性、科學性,結構就比較靈活,就帶有藝術性,所以結構比較難,筆法比較簡單。 


   “字無百日功”,古人說寫字不需要用一百天的功夫,一百天就可以寫好,我說這只是筆法上說,你一百天可以把筆法練好。結構呢,不是一百天的事,是一輩子的事,精益求精,變化萬千,所以結構永遠沒有成就的,這是第二點。要練習,也關係到一個人的空間藝術感,就是要有美感,所以有人進步快,有人進步慢,不是筆法的原因,是結構了。書法比賽如果連筆法都不行,那當然打掉了,再來就是比結構了,結構不可乙太緊不可乙太松,要安排的妥當,是沒有很固定的規則可尋,但也有一些大原則。 


   再來,第三個寫書法要有成就還不是用筆結構,用筆結構好了,寫出來還是一般的作品,要對人類有產生教化,產生益處,或者說你的生命是真的在表現了,這就進入到第三個神韻,神韻才是你生命的表現。寫字要有神呐,要有韻呐,能夠已經在追求神韻了,那你就幾乎是可以稱為書法家了。成就一代大家、一代大師,這三個要完全搭配,而且這個神韻要越高越好,——高雅。中國人對於高雅有一個形容詞,叫“書卷氣”。書卷氣是說這個人讀書多,或者說這個人內在有德,或是他的生命非常地平和、優雅會表現在他的字裡,以書卷氣為最高。當然,你也可以是瀟灑,你又可以是一種激昂,或是所謂的高古,高古也是書卷氣,有的是比較樸拙,這些都是評論書法的一些常用語,叫“書法美學”了。但是,最重要的是書卷氣,大家最欣賞,或者說書卷氣感人最深。 


   好了,隨便講講,因為講到“始艮終乾,始巽終坤”,就講到書法,隨便介紹一下書法的三個要領。大家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書法用筆結構神韻,尤其是用筆,你可以去參考我的書法的教學VCD。前幾年我有開書法課,整個學期凡是我在講都錄起來了,批改只是做一些示範,隨便錄幾段做個樣品。凡是我講課,尤其是講用筆、結構這兩類都是完全錄下來的,用筆講最多,因為我教的是剛開始的初學者嘛,那我也只能教剛開始的初學者了,再教下去我就沒那麼大的能耐了,就要請杜忠誥來教了,我最多只能教到筆法、結構,神韻我自己都不大行。你可以參考我那個VCD,就是自己不作,將來你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照這樣講應該沒有什麼錯,它很簡單,有十二個小時,看完了大概就對書法教育有一個很清楚的瞭解。 


 


   好,唐以前“始艮終乾”,唐以後“始巽終坤”。始、終是講什麼呢?是講書法的起筆、收筆。始艮終乾,就是從艮開始,在乾終了。始巽終坤呢,是從巽到坤。其實是講一橫,或者是講任何的落筆、收筆。“始艮終乾”它一落就落在比較低的地方,就是在低的地方用力,筆劃就顯得比較沉,力量始艮,到這裡終乾。“始巽終坤”呢,同理,這是講用筆的那種味道,唐以前用筆比較重,唐以後用筆比較輕,比較重的就顯示它非常地沉穩,比較輕呢就顯得比較飄灑,各有妙處。但是,依照中國人的性格,依照儒家的教導,中國人還是認為“始艮終乾”,就是唐以前的書風啊是比較可發揚的,比較可敬重的,因為中國人都喜歡穩重嘛,孔子就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嘛。


文章來源: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769&replynum=last#bottom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陝西寶雞銘謙學堂堂主吳亞波先生的讀經成長心得分享

   2006530,山東東營,時值初夏,天空淅淅瀝瀝的剛下過一場小雨,洗去了些許喧囂浮塵。懵懂無知的我,儘管已二十出頭,卻還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為畢業於師範,故一年多來一直努力向這方面靠攏,心裡總覺得這才是值得用一輩子去做的有意義之事。昨天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位於東營西城的國學幼兒園招聘私塾先生,故今日從東城趕到西城,躍躍欲試。儘管現代的私塾先生與印象中的有何不同,自己能否勝任,皆是未知數,但一線曙光,一個信念驅動著我的腳步。


  面試並不困難,往黑板上寫幾句《孝經》,教四個五六歲的孩子讀一讀,然後主辦者告訴我被錄用。一切都很自然簡單,簡單到似乎是老天預先安排好的。次日,我便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進入這個全新的環境,開始一份全新的職業——讀經教育。


  在這個名為國學幼兒園的私塾裡,沒有很多學生,也沒有很多學習資料。與王財貴教授有關的只有《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和《回到孔子 莎士比亞》兩場視頻,我也從頭到尾看過幾遍,但並沒有太大了悟。這便是我第一次見到王教授。頗具研究精神的我,追隨著視頻播放中出現的閃動字幕,找到了紹南文化網站,在這裡找到了大量與讀經相關文章,下載下來,裝訂成冊,開始反復研讀。


  到了2007年,雖然離開了東營的國學私塾,然讀經的生涯才剛剛開始。一次偶然的機會,由紹南文化網站的友情鏈接闖進了天下讀經群賢畢至的全球讀經交流網,同時也通過其他網站看到了王教授更多的演講視頻,在一場背景金黃的論語一百發起演講裡,坐在電腦前的我也同現場的聽眾一樣,高高舉起了手,立志要把論語在半年之內讀一百遍。


  隨著讀《論語》遍數累積和日漸深入,我漸漸萌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於是就在交流網上提出來,因為我覺得孔子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老人家似乎並不很瞧得起普通農人,如“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於是在交流網發難,用拙劣的文筆發表著自己的淺見。誰知這竟然得到一位網名季謙的朋友的詳細回覆與指導,乃至回覆文字比我的原文還要多。這算是第一次與王教授以文會友。(廣毅按:就在剛才,試著搜索一下,竟然還能找到,茲附於文後。)


  2008年初,因為交流網之引導,我得知有一家以實踐王教授老實大量讀經聞名全國的私塾就在山東萊州,於是趕赴萊州,成了王財貴經典學堂的一名老師。在這之後的三年裡,因為王教授時常過來,我也得以有幸瞻仰聖顏。然因自己底子淺薄,加之舌笨嘴拙,和一些內向矜持,很少和王教授有實質性的問題探討,只是一個旁觀者。然在教授的讀經演講、文章、網絡回覆以及老實讀經的教學與實踐上面,我卻深深地下著功夫紮著根。在這裡再次感恩趙升君老師為我及天下所有有福之人提供的這塊長養慧命重拾經典的平臺。


  一直到2010年底,我決定要回陝西辦學堂,而此時王教授正好又來到已經位於浙江遂昌的王財貴經典學堂,在一個時間空檔裡,我得以有同王教授面對面的機會。我提出自己的看法,教授在確定不會影響遂昌學堂正常教學後,表示支持。同時我們約定,等學堂有二十名學員時,王教授一定要過來看看。所謂二十名學員,就是學堂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實現穩定,不再掙紮于生存的邊緣線上。


  2012年底,時隔兩年,我所創辦的銘謙學堂便突破了二十名學員的大關,到今年五月教授結束寶雞巡迴講座特來學堂看望銘謙師生學子時,實際學員已經接近四十人。


  這便是我的讀經之路,也是我同王教授的認識之路。


-=-=-=- 以下內容由 廣毅 在 20130611 07:44am 時新增 -=-=-=-


附錄:王財貴教授在讀經交流網上對網友如何讀<論語>的分析 


一,wuhaibo 先生能讀論語將近六十遍,真了不起。無論如何希望一直讀下去,至少讀一百遍。 


二,照wuhaibo 先生的疑惑看,不管其所疑,是不是孔子真是如此可疑。但他不高興有人看不起農人,他也厭惡熱衷八股只追求功名的思想,可見他的心地是那麼善良正義和大方。光只這一念心,就令人敬佩。論語讀得懂不懂,反倒不重要了。 


三,陸象山說:「論語句句是自然。」所以,吾人讀論語可以平實一點,對文義不必苛求。此亦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讀書法也。(郭沬若曾說:「古人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現在的人是不讀書好求甚解。」我不知郭沬若有何可尊敬處,但至少這句話說得很有良心。) 


四,西方「解釋學」(解經學)有所謂「解釋的循環」理論,說:「瞭解部份乃能瞭解全體」,同時,「瞭解全體乃能瞭解部份」。wuhaibo 先生既已讀論語六十遍,對論語大體,亦即對孔子為人處世之態度,乃至其德慧術智,應有相當大體的體會,何不以此整體的體會,來解一兩句有疑的句子?如果專在此有疑處打轉,豈不捨本而逐末,因小而失大?牟宗三先生解古人文獻,有一個重要方法,即以「清楚的」解釋「不清楚」的。因為凡是成熟的思想家,其思想都是一貫的,所以你如果對孔子有相當的印象,則以此印象來解這幾句話,應有「同情的瞭解」,而不至於如此疑惑。 


五,如果真還有疑,有三個方法可以處理:第一,找一些古今人的注解看一看,或許可以協助解惑,不然,執於一時一己之見,恐怕大惑終身不解。自己不解還無所謂,如果還到處發聖人牢騷,誤導他人,則障人慧命,其罪深矣。第二,應當這樣想:這麼無聊簡單的為人道理都不懂,難道聖人會這麼笨?連我都覺得氣憤,甚至三歲小孩都知道不對的事,聖人還如此一再強調?似乎不太可能吧?所以在自己學問品德還沒達到相當水準時,應該先懷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而不是急著去懷疑聖人。或許這樣一謙卑,道理可能就來居吾心了。否則,一肚子是「抓聖人小瓣子」的心理,什麼時候才長進呀!五四以來,胡適魯迅等人,就是這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無德無量,無見無識,沒有心肝,只感覺自己是大勇大智,活潑應變,是替天行道,是正義化身,於是把千古以來的聖賢豪傑都當成迂腐呆瓜,盡情漫罵。他們自以為他們年青有為,聰明蓋世,忘了古人也曾從年輕浪漫走過來,他們以為自己博聞廣識,他們忘了古人也曾讀破萬卷,他們以為自己義憤填膺,時代喉舌,他們忘了古人更多的是為道捐軀捨生取義。哀哉,如胡適魯迅等人之膚淺魯莽也,既害了自己,一生無有智慧,也害了中華民族將近一百年,到今天少有能讀論語之人。wuhaibo 先生之所以如此讀書者,是拜胡適魯迅之賜也,而尚不猛醒乎!。第三,如百思猶不得其解,則先放放,慢慢體味再說。程子嘗雲:「某於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愈覺意味深長。」讀到一百遍時,或許別有所見吧。何況往後您還有數十年可以進步呢!先把其他有體會的章節「學而時習之」,則於讀書之道思過半矣,共勉之! 


   (廣毅按:wuhaibo乃我最先在交流網註冊之名,乃漢語吳海波之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