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30日,山東東營,時值初夏,天空淅淅瀝瀝的剛下過一場小雨,洗去了些許喧囂浮塵。懵懂無知的我,儘管已二十出頭,卻還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為畢業於師範,故一年多來一直努力向這方面靠攏,心裡總覺得這才是值得用一輩子去做的有意義之事。昨天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位於東營西城的國學幼兒園招聘私塾先生,故今日從東城趕到西城,躍躍欲試。儘管現代的私塾先生與印象中的有何不同,自己能否勝任,皆是未知數,但一線曙光,一個信念驅動著我的腳步。
面試並不困難,往黑板上寫幾句《孝經》,教四個五六歲的孩子讀一讀,然後主辦者告訴我被錄用。一切都很自然簡單,簡單到似乎是老天預先安排好的。次日,我便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進入這個全新的環境,開始一份全新的職業——讀經教育。
在這個名為國學幼兒園的私塾裡,沒有很多學生,也沒有很多學習資料。與王財貴教授有關的只有《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和《回到孔子 莎士比亞》兩場視頻,我也從頭到尾看過幾遍,但並沒有太大了悟。這便是我第一次見到王教授。頗具研究精神的我,追隨著視頻播放中出現的閃動字幕,找到了紹南文化網站,在這裡找到了大量與讀經相關文章,下載下來,裝訂成冊,開始反復研讀。
到了2007年,雖然離開了東營的國學私塾,然讀經的生涯才剛剛開始。一次偶然的機會,由紹南文化網站的友情鏈接闖進了天下讀經群賢畢至的全球讀經交流網,同時也通過其他網站看到了王教授更多的演講視頻,在一場背景金黃的論語一百發起演講裡,坐在電腦前的我也同現場的聽眾一樣,高高舉起了手,立志要把論語在半年之內讀一百遍。
隨著讀《論語》遍數累積和日漸深入,我漸漸萌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於是就在交流網上提出來,因為我覺得孔子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老人家似乎並不很瞧得起普通農人,如“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於是在交流網發難,用拙劣的文筆發表著自己的淺見。誰知這竟然得到一位網名季謙的朋友的詳細回覆與指導,乃至回覆文字比我的原文還要多。這算是第一次與王教授以文會友。(廣毅按:就在剛才,試著搜索一下,竟然還能找到,茲附於文後。)
2008年初,因為交流網之引導,我得知有一家以實踐王教授老實大量讀經聞名全國的私塾就在山東萊州,於是趕赴萊州,成了王財貴經典學堂的一名老師。在這之後的三年裡,因為王教授時常過來,我也得以有幸瞻仰聖顏。然因自己底子淺薄,加之舌笨嘴拙,和一些內向矜持,很少和王教授有實質性的問題探討,只是一個旁觀者。然在教授的讀經演講、文章、網絡回覆以及老實讀經的教學與實踐上面,我卻深深地下著功夫紮著根。在這裡再次感恩趙升君老師為我及天下所有有福之人提供的這塊長養慧命重拾經典的平臺。
一直到2010年底,我決定要回陝西辦學堂,而此時王教授正好又來到已經位於浙江遂昌的王財貴經典學堂,在一個時間空檔裡,我得以有同王教授面對面的機會。我提出自己的看法,教授在確定不會影響遂昌學堂正常教學後,表示支持。同時我們約定,等學堂有二十名學員時,王教授一定要過來看看。所謂二十名學員,就是學堂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實現穩定,不再掙紮于生存的邊緣線上。
到2012年底,時隔兩年,我所創辦的銘謙學堂便突破了二十名學員的大關,到今年五月教授結束寶雞巡迴講座特來學堂看望銘謙師生學子時,實際學員已經接近四十人。
這便是我的讀經之路,也是我同王教授的認識之路。
-=-=-=- 以下內容由 廣毅 在 2013年06月11日 07:44am 時新增 -=-=-=-
附錄:王財貴教授在讀經交流網上對網友如何讀<論語>的分析
一,wuhaibo 先生能讀論語將近六十遍,真了不起。無論如何希望一直讀下去,至少讀一百遍。
二,照wuhaibo 先生的疑惑看,不管其所疑,是不是孔子真是如此可疑。但他不高興有人看不起農人,他也厭惡熱衷八股只追求功名的思想,可見他的心地是那麼善良正義和大方。光只這一念心,就令人敬佩。論語讀得懂不懂,反倒不重要了。
三,陸象山說:「論語句句是自然。」所以,吾人讀論語可以平實一點,對文義不必苛求。此亦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讀書法也。(郭沬若曾說:「古人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現在的人是不讀書好求甚解。」我不知郭沬若有何可尊敬處,但至少這句話說得很有良心。)
四,西方「解釋學」(解經學)有所謂「解釋的循環」理論,說:「瞭解部份乃能瞭解全體」,同時,「瞭解全體乃能瞭解部份」。wuhaibo 先生既已讀論語六十遍,對論語大體,亦即對孔子為人處世之態度,乃至其德慧術智,應有相當大體的體會,何不以此整體的體會,來解一兩句有疑的句子?如果專在此有疑處打轉,豈不捨本而逐末,因小而失大?牟宗三先生解古人文獻,有一個重要方法,即以「清楚的」解釋「不清楚」的。因為凡是成熟的思想家,其思想都是一貫的,所以你如果對孔子有相當的印象,則以此印象來解這幾句話,應有「同情的瞭解」,而不至於如此疑惑。
五,如果真還有疑,有三個方法可以處理:第一,找一些古今人的注解看一看,或許可以協助解惑,不然,執於一時一己之見,恐怕大惑終身不解。自己不解還無所謂,如果還到處發聖人牢騷,誤導他人,則障人慧命,其罪深矣。第二,應當這樣想:這麼無聊簡單的為人道理都不懂,難道聖人會這麼笨?連我都覺得氣憤,甚至三歲小孩都知道不對的事,聖人還如此一再強調?似乎不太可能吧?所以在自己學問品德還沒達到相當水準時,應該先懷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而不是急著去懷疑聖人。或許這樣一謙卑,道理可能就來居吾心了。否則,一肚子是「抓聖人小瓣子」的心理,什麼時候才長進呀!五四以來,胡適魯迅等人,就是這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無德無量,無見無識,沒有心肝,只感覺自己是大勇大智,活潑應變,是替天行道,是正義化身,於是把千古以來的聖賢豪傑都當成迂腐呆瓜,盡情漫罵。他們自以為他們年青有為,聰明蓋世,忘了古人也曾從年輕浪漫走過來,他們以為自己博聞廣識,他們忘了古人也曾讀破萬卷,他們以為自己義憤填膺,時代喉舌,他們忘了古人更多的是為道捐軀捨生取義。哀哉,如胡適魯迅等人之膚淺魯莽也,既害了自己,一生無有智慧,也害了中華民族將近一百年,到今天少有能讀論語之人。wuhaibo 先生之所以如此讀書者,是拜胡適魯迅之賜也,而尚不猛醒乎!。第三,如百思猶不得其解,則先放放,慢慢體味再說。程子嘗雲:「某於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愈覺意味深長。」讀到一百遍時,或許別有所見吧。何況往後您還有數十年可以進步呢!先把其他有體會的章節「學而時習之」,則於讀書之道思過半矣,共勉之!
(廣毅按:wuhaibo乃我最先在交流網註冊之名,乃漢語吳海波之拼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