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書法的工夫

書法的工夫


  台南王財貴先生  講述


  李春華 清和  記錄   


   清和案:該文恭錄季謙先生《王財貴易經講課錄》,先生講于20081125日在台中教育大學《易經》課堂上,現將講書法要領的內容摘錄出來,以襄天下讀經學人。先生在大學擔任教席曾開過書法課程,並有課堂錄影在網路上流通。200910月先生在大陸首期全日制讀經教育師資培訓班上有一個系列的書法楷隸入門講座,共七講,讀經中心有出版發行同名影像DVD,並根據字幕內容有文稿整理出來掛在網路上。   


   書法有徑  筆法為先   


       寫書法有三個階段,或三個要點,把這三個要點把握了,你就是書法家,這三點沒有把握,那當然是毫無成就。要從頭開始,第一點是第二點的基礎,第二點是第三點的基礎,所以要從第一點開始做。第一點就是用筆,寫書法最重要的起步是能夠知道用筆,像各位不知道寫過書法沒有?寫過書法你知不知道用筆?——就是知不知道筆法。筆是有法的,永字八法了——橫、直、豎、撇、捺、點、鉤、挑了。這些用筆你能不能深切瞭解,說出個所以然?假如不行,那就是妄作、胡作非為,就沒有成效。因此寫書法的,不管是做什麼事了,我用寫書法來涵蓋,學任何技術都要懂了才學,至少要有懂的人來教。當然,說“兒童讀經”不懂就學,那不是技術。學任何技術應該這樣講,應該懂了才學,或者是有懂的人來教。當然了,你說不懂學了也有薰陶的作用,那也是,不過要走對了路才有效,才有薰陶之效,走錯路也沒有薰陶之效。兒童如果是薰陶,要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你要走對路,就是你要用有可資潛移默化之教材。 


   常新之故  溫故知新 


   我常引用孔子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句話最基本的解釋是——你去溫習舊有的學問,而能夠有新的領會,你就可以做老師,就可以教授別人,就可以給別人有啟發了。因為別人不一定“溫故”會“知新”嘛,因為有些人看了這個文章讀一遍這樣子,讀兩遍,讀一輩子也這樣。但是有些靈敏的人呢,他讀了舊的文章有新的體會,這樣豈不是可以為人師嗎?這是很基本的解釋。我對“溫故而知新”有另外一種發現,現在大家都看到“知新”,我是看到那個“溫故”的“故”,不是看到那個“新”。為什麼呢?你“溫”什麼“故”呢?也需要有常新的“故”,你才“溫”得出“新”來了。我們也常溫故啊,溫什麼?溫我小學時候所讀的《國語》課本,我都永遠不能知新。“嘭嘭嘭,請開門。你是誰?李小梅,李家姐姐回來了。怎麼回來的,坐船回來的。坐的是什麼船?坐的是帆船。為什麼不坐汽船?帆船慢,氣船快。”我溫了好幾遍了,都沒有辦法“知新”呐?!“坐火車,過山洞,妹妹學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山洞長又長,妹妹學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妹妹數著數著睡著了。”這不是“故”嗎?這是你以前所讀的書啊,你去“溫”吧!能“知新”嗎?當然了,大舜可以了,“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嘛,最淺近的話他也能看出道理嘛,那我們不是大舜呐。我叫大舜來溫這個“山洞長又長,妹妹數著數著睡著了”,我看他能不能生出新來,我也懷疑。就是大舜,就是聖人呐,來讀這些書也無新可知吧?我就看重“溫故”,因為我要講的話不一樣嘛,我要講讀經,一般人都想“知新”,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教給你的東西,是不能讓你“知新”的東西。那個“故”沒有新,沒有內容;那個“故”是淺灘,是淺碟子;那個“故”是一杯水。 


   法帖薰陶  通曉原理 


   好,回到講用筆。凡是技術面是要懂的。你學書法,縱使是不懂的,有沒有效呢?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效,為什麼會有效?就是你在學的時候所看的帖是法帖。什麼叫法帖?法者,規則也。法帖就是可以作為法則的帖,可以作為你效法的物件的帖,當然也包含碑了。手寫的真跡叫帖,刻在石頭上都叫碑,所以有碑、帖。狹義地說臨碑、臨帖,寫碑、寫帖,氣氛會有一點不同,帖比較柔美,碑比較剛強。如果你眼前臨的帖就是名作,這樣子就有益處了,至少對你的鑒賞能力有益處,從眼睛收進來的益處,不是手上寫出來的益處,不懂筆法也有幫助。現在我們的小學都不寫書法了,以前小學寫書法,有許多學校所用的帖都不是法帖,都是隨便弄的,那是在障礙眼睛呐,障礙你的鑒賞力,教書法的老師也不知其所以了。眼睛也沒有受到益處,手上也沒有受到益處,不僅沒受到益處,可能還受到害處了。我的朋友,國際知名書法家杜忠誥,他就開玩笑說:有人來學書法,問學費多少,他就問,你以前有沒有學過?說沒學過,二千。那說以前學過呢,四千。怪了,學過的不是比較好教?他說不然,我還要用一份心去糾正你以前的錯誤,然後才能從頭開始,所以我要費兩倍的心血,說我已經熟能生巧,那糟糕,六千,因為你寫錯了嘛,技術錯了嘛。 


   有人問我:書法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學習?我說兩歲。但是有人問說:我的孩子現在六歲,是不是可以開始學書法?我說:你那麼早幹嘛?兩種啊,什麼意思?那個說六歲要學書法的家長,他是希望他的孩子開始正式地學書法。我說假如有特別好的機緣,剛好他隔壁的伯伯啊是書法家,這個伯伯已經很老了,大概八九十歲了,來日不多,這個機緣很殊勝,要趕快去學一學。要不然的話不需要那麼早,因為這是技術,技術可以晚些學。不過,不要晚到五六十歲、七八十歲,技術晚一點,晚到十三、十五,甚至十八歲開始學也都很好。 


   像杜忠誥他就十六歲才開始學書法,正式非常努力是在二十歲以後,他也成為國際名家了。所以,不一定要那麼早就開始學那個技術面。但是,為什麼兩歲就可以開始學書法?是拿法帖給他看,拿大筆給他塗鴨,不要教他技術。所以有人問我:可不可以學書法?我一聽他是要學技術的,我說:你那麼早做什麼?假如他的意思是提高藝術的教養,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兩歲,甚至從一歲、從胎兒就要開始了,從胎兒就要聽了,能聽就要聽音樂了,能看就要看法帖了,就要看名作了,看名家的作品了,就要看名畫了。我們中國比西方多了一項書法的藝術,西方總是要用圖畫的方式表示空間藝術嘛,而書法是用毛筆、用墨汁、用線條就可以表現空間藝術。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是比圖畫還要高的,中國歷代以來即注重國畫的名作,也很注重書法名作。 


   筆法要領  貫徹終始 


   所以有關技術面要懂,而且要分析,要從分析開始。寫書法第一步就是筆法,下筆是有法的,收筆是有法的。筆法也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起筆,第二個是收筆。假如怎麼起筆你不瞭解,就白寫了,白費功夫了。起筆瞭解了,必定瞭解收筆。起筆、收筆都瞭解了,再瞭解中間過程。起筆,過門,收筆。開始、中間、結尾這三個部分把握了,你才去寫書法,那麼這時你寫每一個筆劃,你的功力就增長一步,寫一筆功力就增長一步,以後去學書法,你要這樣學。 


   今天不是講書法,不再講怎麼起、怎麼收。怎麼起、怎麼收老師不只是寫給你看,他還可以講出來,而且這個講出來是有條理的,第一個合乎所謂人體力學,第二合乎毛筆的筆性,是這樣子的,是非這樣不可。而不是每個老師有每個老師的體會,不可以這樣。它就是一個技術,是客觀的,定的,不可以說這個老師有這個老師的體會,那個老師有那個老師的體會。如果這個老師有體會,他也可以講出一翻道理:第一個合乎人體力學,第二個合乎毛筆的筆性,必定要講出這個道理,不合乎,書法就不能夠往前走,就不能夠寫出什麼成績出來,這是第一點用筆。 


   第二點呢?結構。結構就是筆與筆的安排要恰當。用筆是很技術性的,有定格,你寫這一家的用筆是這樣,寫那一家的用筆一定不同,起筆不同,過程就不同,起筆跟過程不同,收筆一定不同,每一家都不一樣。而從一家來看,或者從一個作品來看,它必定是連貫的,必定是一氣,必定是有它的特色,這個特色是一,是歐陽詢的筆法就是歐陽詢的,你寫顏真卿就寫顏真卿。我只要看你寫兩秒種,我就知道你寫哪一體,不要兩秒鐘,我只要看你這個手一下去,你的一個動作,你的筆剛接觸紙面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寫哪一體了,非得這麼客觀性不行。但是,結構呢怎麼安排?這就不是定案了。縱使是同一個人,他寫相同的字,寫了五六個相同的字,都可以不同的安排。第一個安排的很好,那第二個呢?第二個也安排得很好,每一個都很好,這樣才是書法家,不是說這個字就一定這麼排,筆劃可以參差錯落,所以結構就更帶有藝術性了。筆法比較是技術性、科學性,結構就比較靈活,就帶有藝術性,所以結構比較難,筆法比較簡單。 


   “字無百日功”,古人說寫字不需要用一百天的功夫,一百天就可以寫好,我說這只是筆法上說,你一百天可以把筆法練好。結構呢,不是一百天的事,是一輩子的事,精益求精,變化萬千,所以結構永遠沒有成就的,這是第二點。要練習,也關係到一個人的空間藝術感,就是要有美感,所以有人進步快,有人進步慢,不是筆法的原因,是結構了。書法比賽如果連筆法都不行,那當然打掉了,再來就是比結構了,結構不可乙太緊不可乙太松,要安排的妥當,是沒有很固定的規則可尋,但也有一些大原則。 


   再來,第三個寫書法要有成就還不是用筆結構,用筆結構好了,寫出來還是一般的作品,要對人類有產生教化,產生益處,或者說你的生命是真的在表現了,這就進入到第三個神韻,神韻才是你生命的表現。寫字要有神呐,要有韻呐,能夠已經在追求神韻了,那你就幾乎是可以稱為書法家了。成就一代大家、一代大師,這三個要完全搭配,而且這個神韻要越高越好,——高雅。中國人對於高雅有一個形容詞,叫“書卷氣”。書卷氣是說這個人讀書多,或者說這個人內在有德,或是他的生命非常地平和、優雅會表現在他的字裡,以書卷氣為最高。當然,你也可以是瀟灑,你又可以是一種激昂,或是所謂的高古,高古也是書卷氣,有的是比較樸拙,這些都是評論書法的一些常用語,叫“書法美學”了。但是,最重要的是書卷氣,大家最欣賞,或者說書卷氣感人最深。 


   好了,隨便講講,因為講到“始艮終乾,始巽終坤”,就講到書法,隨便介紹一下書法的三個要領。大家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書法用筆結構神韻,尤其是用筆,你可以去參考我的書法的教學VCD。前幾年我有開書法課,整個學期凡是我在講都錄起來了,批改只是做一些示範,隨便錄幾段做個樣品。凡是我講課,尤其是講用筆、結構這兩類都是完全錄下來的,用筆講最多,因為我教的是剛開始的初學者嘛,那我也只能教剛開始的初學者了,再教下去我就沒那麼大的能耐了,就要請杜忠誥來教了,我最多只能教到筆法、結構,神韻我自己都不大行。你可以參考我那個VCD,就是自己不作,將來你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照這樣講應該沒有什麼錯,它很簡單,有十二個小時,看完了大概就對書法教育有一個很清楚的瞭解。 


 


   好,唐以前“始艮終乾”,唐以後“始巽終坤”。始、終是講什麼呢?是講書法的起筆、收筆。始艮終乾,就是從艮開始,在乾終了。始巽終坤呢,是從巽到坤。其實是講一橫,或者是講任何的落筆、收筆。“始艮終乾”它一落就落在比較低的地方,就是在低的地方用力,筆劃就顯得比較沉,力量始艮,到這裡終乾。“始巽終坤”呢,同理,這是講用筆的那種味道,唐以前用筆比較重,唐以後用筆比較輕,比較重的就顯示它非常地沉穩,比較輕呢就顯得比較飄灑,各有妙處。但是,依照中國人的性格,依照儒家的教導,中國人還是認為“始艮終乾”,就是唐以前的書風啊是比較可發揚的,比較可敬重的,因為中國人都喜歡穩重嘛,孔子就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嘛。


文章來源: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769&replynum=last#bott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