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海印摘自井深大(日)所著之[零歲潛能教育]
海印按:井深大先生給我們很多啟示。類型教育的原理和讀經的理念是相通的,可見這是人性的共性規律。實際上, 任何教育根本上都應是以人文為基本教育。曾經有家長問我:「可否用原典來做胎教?」我說: 「已經有這方面的報導了,『生而知之』是可及的」。
我們提倡「文化的胎教」,這並不是一句做廣告用的廣告詞。《老子》云:「復歸嬰兒」,人生的許多東西我們都得向嬰兒學習。 人類的進化史都被濃縮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從其受精的那一刻,包括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也開始重演。從現象意義上看,嬰兒一出生, 就完成了從動物到人的演化,可以也應該全盤接受人性的經典教育。如果我們的幼兒教育,自一開始就只知道「小貓叫小狗跳」的學問, 這顯然是回返「物化」的教育,是與人性發展的歷程南轅北轍的,錯過了塑造人文的關鍵期,其結果,從「物化」中開出的教育, 造成舉世精神的物化。人類的發展史,不就是人類的一部教育史?由此也可知中國古典教育思想之偉大。
本文節錄於日本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井深大先生名著《零歲潛能教育》一書。井深大先生,1908年出生於日本后木縣。 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畢業。1946年創立索尼公司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1950年就任該社社長,建立世界索尼品牌。 1968年設立財團法人幼兒開發協會,任理事長,對幼兒教育傾注了巨大的心血。歷任索尼公司名譽會長,是索尼公司的奠基人。 1989年成為日本文化功臣,被授予文化勛章和勛一等旭日大綬章。著有《母親從零歲開始的育兒方法》、 《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太晚》、《還剩一半的教育》等書。
人的認識和電腦的認識完全不同
人是通過什麼方法去認識某一個事務的呢?
我曾經對別人看報紙的方法進行觀察,有一種方法叫「用眼睛的餘光看」。我們用這種方法看報紙,一眼看上去, 就能了解整個版面的內容。因此,與其說是「看」,倒不如說是「瀏覽」更貼切。我把這種認知的方法叫「類型認識」。
類型認識的用語在電腦領域十分流行,而且類型認識的研究也十分熱門。不過,我認為,這種研究的次序是顛倒的。 為了開發高度發達的電腦技術,必須首先解決人的類型認識結構問題,然後才能研究如何將人的類型完全應用到電腦當中去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又必須明白:人的類型認識和電腦的類型認識完全是兩碼事。
如果根據「左腦和右腦」的觀點,即是: 人的類型認識具有右腦性的特點,電腦的類型認識具有左腦性的特點。
孩子通過「類型認識」去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類型」一詞在現代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廣泛使用。說到「類型」認識,我們很容易以為:它是對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認識方法。 其實不然。因為我們通過「類型」,不但可以認識聲音和文字,而且還可以認識無形的東西和抽象的事項。例如, 當我們聽到巴赫和蕭邦的音樂時,即使是像我這樣不太懂得音樂的人,一聽到那樣的曲調,也能分出那是巴赫的或是蕭邦的音樂。 盡管我們不能將兩者的音樂特點清楚的羅列出來,但是我們卻能分出是誰的音樂。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兩個作曲家創作該曲子的意象已分別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
我向大家談到無形事物和抽象事項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可找到一種將它應用到教育中的, 如,即使我們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時,只要我們對該是物進行重複,我們也能掌握該事物的「類型」。 反過來,當我們開始探索事物的含義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頭腦開始出現條理時, 我們對事物進行「類型」吸收的方法就會變得笨拙起來。
我們要正確地把握孩子所擁有的能力,並通過「類型」的重複對其能力進行積極的推動。 這種通過重複來推動孩子的類型認識力、並讓孩子自然掌握事物的學習方法,叫「類型教育」。 在這裡我主張將它作為廣泛的教育問題來思考。
「能區分」、「能讀」、「明白」和「會寫」屬於各自不同的能力
根據類型認識,我們知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能夠「區分」漢字。「能讀」需要嘴巴開始會說,「明白意義」需要語言體系, 「會寫」需要手指的運動能力。這三種能力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可能同步發展,而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能夠區分漢字的時期、能唸的時期、懂得意義得時期和會寫的時期,這四種時期各不相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 就肯定會出現:不到最後會寫的時期就什麼都不教,或者不都具備這幾種能力就毫無意義的想法。其實, 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既然孩子具有類型認識的能力,孩子不會讀、不會寫也不要緊, 那麼為什麼不早早開展漢字教育呢?漢字作為類型教育的材料之一,它最適合培養漢字的類型認識能力。
利用嬰兒的非凡「感受能力」進行教育,給嬰兒以充實的類型,正是類型教育的第一步。從意義上來看, 表示具體事物的漢字要比表示抽象概念的漢字簡單。這種看法只是大人的感覺而已。其實,對於平生第一次看見漢字的嬰兒來講, 無論該漢字是表示抽象的事物,還是表示具體的事物,其難易度都是一樣的。而當孩子漸漸長大以後, 他們開始通過理智把握事物。這時候,他們會覺得:有具體意義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在這裡,請允許我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由於在小孩進入幼兒期後,我們會不斷的教給他具體的事物。所以,在小孩尚未進入幼兒期時,我覺得, 我們不妨多交給他依些抽象的要素。
不同的類型教育、不同的成長
我覺得,如果嬰幼兒的特色是不斷吸收的話,我們就應該多給他「材料」,而不應該考慮這「材料」他需不需要。 「材料」不見得非要侷限於漢字,可以盡量拓寬到九九表、外語和音樂上。只要嬰幼兒感興趣,他就會不斷的吸收。
嬰幼兒掌握的這些「材料」將成為他們日後接觸新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想著這些「材料」會在什麼時後派上多大的用場。
據說,人腦的細胞數有140億個,其中真正用的細胞只有百分之幾。假如人腦所使用的細胞數再增加0.1%, 情況又會怎麼樣呢?情況難以想像。也許會給人的可能性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可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會不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呢?帶著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向大腦生理學的專家諮詢過。
我得提問是:讓孩子「學習」,孩子的大腦能承受得了嗎?他會不會像大人那樣得神經衰弱?專家告訴我說:「絕對不會。 如果孩子不喜歡,他會拒絕接受那樣的『教育』。只要孩子沒有膩煩的情緒,就沒有必要擔心教得太多。」
另外,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孩子的感性,因此,我覺得,再某種意義上, 大家不妨考慮給孩子以「感性材料」的問題。
通過類型教育發展孩子潛能的三點要項
我想,通過上述的說明大家已經明白:類型教育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教育思維和方法。 他和以前被成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在這個意義上,我堅信:類型教育一定會給教育帶來革命。 這有三點很重要,希望大家務必知道:
第一、給嬰兒的材料要多次重複。第二、不用進行解釋和說明。第三、不要急於求成。只要能夠充分理解這三點, 那麼任何一位母親都能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類型教育了。
一、「重複、重複、再重複」是幼兒教育的根本
第一點重複的效果是:任何事情,只要[重複],嬰兒就能吸收。這一點已得到普遍的證實。 嬰兒對被重複的「材料」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這一點是大人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嬰兒記憶事物也不會覺得費力。
另外,嬰兒對事物沒有難易之分。「這對幼兒太難啦,還沒有必要讓他去記」,這完全是大人的感覺。 其實對嬰兒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為難而記不住的事物。
如果再重複看一看鈴木鎮一先生的研究,我們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一點:一個打從娘胎開始就反覆聽本國語的人, 對本國語言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每天反覆聽優美的音樂,任何一個孩子在此環境之下都會熟悉地彈奏優美的巴赫和莫札特。
經常聽人說:兄弟兩人,大的孩子練小提琴,小的在一旁看著、聽著。當小的孩子長大後學小提琴時, 他會很快趕上並超過大的孩子。這是因為,對小的孩子而言,大孩子所彈奏的小提琴成了他學習小提琴的良好環境。
對於說日語,所有日本人都不會覺得困難或者簡單。因為,他們在聽大人重複交談當中, 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給掌握了。同樣,任何學習對嬰兒也沒有好壞之分。
孩子不會知道:記住這些東西有用沒有,或者因為這事不好就趕緊把它忘掉。因此, 如果光給嬰兒壞的事物,他就會不斷地記住壞的事物。
二、教幼兒的時候,請不要說明
類型教育的第二點是:「不要說明和解釋」。以前,教育重視對含意的理解,認為死記硬背不能叫教育。
其實,我們應該把通過理解去記憶的東西和通過死記硬背去記憶的東西區別開來。 我認為「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進入小學後才能顯示出它的效果來。也就是說,六歲前後是左腦和右腦進行優勢轉換的時期。 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兒階段灌輸到他的腦子裡的東西也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理解。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總而言之,對育一個通過類型認識來接受各種事物的嬰兒來講,他的「學習」和「記憶」沒有道理可言。 嬰兒記住母親的長相和聲音也有沒經過任何說明和理解。
以往的「教育」觀認為:不講明意思就讓人死記硬背的方式不可取,它屬於「填鴨」式的教育。但是, 如果我們拘泥於以往的教育觀,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麼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時候, 我們恐怕已經把孩子重要的時期給耽誤了。這正是我最擔心的事情。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驚訝:為什麼孩子能猜對公司名稱和汽車種類的時候, 我們就已經錯過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時期。
因為孩子不需要理解和說明,所以,類型教育的類型可以是任何事物。既可以是具體事物的名稱, 也可以是抽象的單詞。因為孩子不需要理解,所以無所謂困難和容易。一個沒有行成獨立判斷的嬰兒對周圍反覆出現的事物,能毫不保留地予以吸收。
三、既然播下了種子,我們就要耐心等待
類型教育的第三點是:不要急於求成。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要急於測試教育的效果。
例如,當我們給嬰兒讀畫冊並讓他去聽的時候,我們不能指望嬰兒能給我們談什麼感想,因此也許就會有人覺得不安, 他到底懂不懂呢?我給他讀有沒有意義呢?即使是用認字卡片對零歲嬰兒進行「類型教育」我們也不能指望馬上出現結果。
零歲教育也不可能一有「輸入」就能看到「輸出」,這一點務必請母親們好好理解。正如記憶和理解必須分開考慮一樣, 「輸入」和「輸出」也必須分開考慮。因為「輸入」之後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輸出」正因為不能馬上看到「輸出」, 所以才使以往的教育專家們產生了誤解,他們認為,給小孩子「輸入」是白白浪費功夫。 我要說: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看法才造成了以往教育的重大過失。
我們經常能看到母親考問孩子的情形。當一個母親在教孩子讀音的時候,她會這樣問孩子:「那個字,你知道怎麼讀嗎?」 如果通過考問能增加孩子的興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這種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並運用的心思則是不可取的。 因為,如果大人急於求成,孩子好不容易萌芽的好奇心就會受到打擊。
當合適的時期到來時,類型教育才會開花結果。如果孩子有了理解能力,我相信,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前所記住的「材料」。 而且,這種理解不能強求,而只能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實現。我希望母親和嬰兒接觸時, 應該看重嬰兒具有旺盛的吸收能力,而不應該只圖眼前的效果。
有些東西是三歲以後學不到的
諺語云:「受教於孩子」。最近,我從一個四歲的孩子身上學會了一件事。我從老早開始, 就一直住在市中心的公寓裡。和別人一樣,見到了左鄰右舍,我也只是默默的行禮,很少互相打招呼。
有一天,一位搬來和我家同住一樓層的小男孩衝我說:「早安!」我正猶豫著要不要向別人打招呼的一剎那, 小男孩卻向我打了招呼。於是,我也對他說了句「早安!」。那一天,我的心情顯得格外的爽快。從那以來, 我一見到鄰居,就主動地向他們打招呼,而且和那小男孩還成了好朋友。
最近,能像小男孩那樣主動打招呼的孩子不多見,因此我對小男孩的事情十分感興趣, 問小男孩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小男孩的。他們若無其事的告訴我:他們並沒有特意教給孩子什麼, 只是從懷上他以後開始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早上起床說「早安」晚上睡覺說「晚安」。我覺得: 這就是通過類型教育進行家教的基本原則。
當然,小男孩才四歲,他不可能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跟人打招呼。但是他卻能把打招呼付諸於行動, 能夠行動,正是在家教當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點。
不只打招呼如此,而且「體諒他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在中小學當中出現的“欺凌”問題。 有人指出要根絕「欺凌」現象,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他人的痛苦和悲傷。
不過,我們對孩子諄諄教導,讓他們「多多體諒他人」。可是,我們這麼教了,孩子就真的能夠體諒他人嗎? 我想,很難。這是因為,體諒他人、對他人好一點不是通過講道理就能學會的。
人們常說,孩子的能力、個性和喜好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堅信:這些因素並非天生, 而是因為人生下來後,他受到的類型教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類型教育時只有母親才能夠做到
在前面,我就類型教育向大家做了各種說明。我想再向大家強調一點,那就是:類型教育的鑰匙掌握在母親手中。
一歲以前的嬰兒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和潛在能力?通過類型教育,嬰兒有多少「能力」可以開發出來?這些問題,在現階段我們還一無所知。
但是有一點我敢肯定,那就是:能夠開發嬰兒「能力」的只有母親,而不是心理學者和教育學者等教育專家。 在這之前,我已反覆多次地說過,零歲是創造人的重要時期。坦白地說,在世界上有哪一項工作比得上創造人的工作更偉大呢?
類型教育和「精神」
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提出了今後教育的一種方法---「類型教育」。類型教育必須從培養人的心靈和品質開始, 而不是培養人的知識能力,這一點極其重要。把以前日本教育所遺忘的「還剩一半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智能教育放在第二位, 這就是我要強調的。
孩子都具有卓越的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通過早期的培養,可以使這些能力和可塑性變成孩子的性格和氣質, 甚至變成左右孩子一生的人性。但是,大家卻在漫不經心之間將孩子的這些潛能和可塑性一個一個地扼殺在萌芽之中。
直到孩子上小學以後,大家才想到要恢復孩子的潛能和可塑性,結果苦不堪言。這就是現在教育的現況。
就如前面所說,盡管科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對人自身的認識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就連文字和數字教育這麼簡單的問題,在現階段,人們還一無所知,不知道在那個時期教育孩子最合適。
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意識革命,擺脫已有思維模式束縛。 再考慮從零歲開始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希望母親們一邊尋找新發現,一邊面向「創造人」的挑戰。我覺得,只有這樣, 人才能成為全人格的人。
目前,人類已經創造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這是因為:人具有無窮的智能和創造力。如果人將這些智能用於其自身, 我相信,再21世紀,人類社會就變得更加美滿。同時,我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人類。這是人類的特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