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心理學上,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將兒童的思維分為四個階段(1)感覺動作期(0~2歲);(2)前運思期(2~7歲);(3)具體運思期(7-11歲);(4)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四個階段。而國中這個階段的學生,正是處於由具體運司其要轉換到形式運思期的階段,也就是說,倘若學生尚未進入形式運思期,則他很難進行抽象式思考的學習。在我的家教經驗中這樣的例子很多,過去曾接觸一位國二的學生其年齡約略14歲左右,以皮亞傑的認知論而言,應已具備具體運思期的思維能力,也理應逐漸發展為形式運思期,但實則不然,透過數學的教學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凡有關抽象思維、假設演繹推理、組合推理等的問題或者內容,往往都很難能有效的進行教學,原因在於他很難進行抽象的思維,對於內容或題目沒辦法理解,當然也就學不會,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則是盡量將每個問題都能更具體化的表現出來,例如以畫圖或比喻為他日常生活有所接觸、體驗的事例或物件,以便幫助他去進行理解與學習,當將內容以他能吸收的方式解說清楚後,他便有能力進行思考與運算。由此可知學生的學習模式的階段性發展是需要注意的,老師往往限於自以為是的自大中,認為以自己能懂的方式講課,學生就一定能懂,但卻沒去顧慮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否已發展至此。因此,未來成為國中老師,在這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我認為世上沒有敎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敎的老師,身為國中教師,更需注意學生認知階段的轉換,尤其在以成敗論英雄、以成績論高下的世俗眼光下,更須自我警惕,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習成就無法提升或對於課程內容無法理解等問題,往往並非其所願,實則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引導,否則如此挫折反倒會造成其自尊與自信的最大障礙,且在教學上也才能因材施教,因應學生認知發展上的需求去進行引導與教學,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詮釋與教學,使學生不致因先天上認知發展的障礙而阻擾其學習,進而如維果茨基的看見,以引導與環境營造來促使學生更順利的從具體運思期進入形式運思期。
此外,在發展方面,社會上一般的刻板印象認為,正經歷青春期的孩子是在叛逆期,會有反叛、不服從、疏離等等的反應,因而有些老師,容易單從其外顯的行為與反應來對其下評斷,覺得他們難教、難相處、不認真學習,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幾年前,曾經有機會聽一位優良教師的分享,她提到她與學生的相處融洽,在於她認清學生的本質,她將此階段的學生比喻為”脫毛狗”,身體正在急速的轉變、脫毛、很不舒服,但學生本身卻不知道那不舒服的源頭在哪,不知道如何去自我調適,默默承受著不舒服,卻又要面對隨之而來愈益加重的課業壓力,也無怪乎學生的反應總是不如預期,身為其教師應以同理心去體會他們的內心,在感同身受下,才能貼近他們的心,並從心底體諒他們的不適當行為或外在反應,讓師生間更親近,成為他們內心的支持與幫助。這與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認為身為一位國中教師,首要的目標應該是成為學生的支持與人生的導師,而非專注在怎樣才可以敎出幾個第一志願的學生。換個角度看,當學生能好好處理其身、心、靈的問題時,課業上也才能有效的去發展。
再者,我認為課業是一時的,而學生的人生是一輩子的事,一時的錯步,可能影響其一生的步調,甚至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君不見報章雜誌中出現有關國高中生跳樓、自殺、或精神憂鬱等的事件層出不窮,便是在課業之外未能好好引導學生之故,更且在升學掛帥的社會中,學校教師或家長容易單只一味的要求學生在課業上求發展、求表現,而忽略了學生本身的適性發展及休閒或興趣的培養,也容易造成學生不健全的人格發展,甚至,有天當學生回過頭來看自己的生命時,會發現去掉學業之後的生命,是如此的貧乏而無趣,這也是很多學生在遭遇課業上的挫折時,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輕生的原因之ㄧ。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要鼓勵學生在課業之餘多方嘗試,發展自己的興趣,不僅可以放鬆心情,更且建立自信心,也達到適才適性的學習,使身、心、靈有均衡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