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尋找理想的教育,實踐教育的理想

  現在整個社會,教育很少教導人要有一種承受的能力,承受的能力其實是免疫的能力。我們說如何讓自己合理,有些時候一個人長大了之後才想這個問題,有些時候他想不到,因為他忙,他想不到,因他在社會上大家交往,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堅持自己,不願吃虧,所以很多人都是很難去改善,除非他瞭解人生,這叫悟道,他悟道了就知道原來人生很簡單,反正我一下子也不會被打倒,那有什麼關係呢,人家說一句話我也不會痛嗎,對不對,人家一個眼神,我也不會說損失一塊肉嘛 這樣子想就會好一點,其實不止是要這樣想,也是要體諒人是有很多情緒的,人身的得來是很困難的,對方的沒有修養是一種正常現象,當這樣想的時候,你的心就放得下,不然你永遠都放不下,幹嘛我就要被你欺負?這樣子就沒完沒了,所以這個人就能夠養成大方,高超  這樣他的承受力就很強,也比較成熟,如果這樣子,就大家講求合理,那麼我們培養孩子,如果最初這個家長都是很合理的管教孩子,其實孩子在這個氣氛中,他也會不知不覺中比較合理的心靈,如果是家長還不能夠這麼合理,就是他讀書的地方,讀書就是明理的, 所以孩子真正學到這個做人,為人處事之道,學到智慧,往往不在家庭,如果是在家庭,除非這個家庭很好。   


    但是所謂學校,學校就是一個叫人成為一個成熟的人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場所,我認為不是家庭而是學校,當然家庭很重要,但是學校的特質就是在教導他成人,甚至學校的特質除了教導孩子之外,也能夠擴散到這個孩子能力,這個學校對家長有所教育,那這樣不是更好嗎?那學校裡面所教導的東西,以及學校的老師 其實學校的老師本來最應該就是合理的,用合理的課程,用合理的方法,合理的教學,學校本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家長其實也應該如此,不過站在教導一個人來講,我認為我們對學校的要求比對家庭的要求還高, 這樣子一個普通人,越合理越好,但是我們不是說學校的老師越有學問越好,越合理越好,應該教合理的東西越好,越合理越好,學校本來就是教最合理的東西, 那我們家庭教育之外還是送到學校給學校教育,那我們希望學校就是這樣子,是這種身份,他負責這樣的一種責任,學校要選擇也這種責任的人,能夠負擔起這種責任的人。


  那一所好學校,學校是什麼東西?學校就是辦學校的人,辦學設備,設備對孩子怎麼樣這個影響不大,有些人說學校的辦學設備要比較豪華,學校的設施越合理,越合乎人性化,越好,我認為這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及這個人,硬體不及軟體, 我們要求這個辦學堂的老師是一個合理的模範,這個是不合理的?因為他也是人。老師是要儘量要自我反省,自我長進,更重要的一個層次,一般人都不注意的是老師教孩子什麼東西——教材, 所以我常說,有的人說讀經老師要是一個模範,應該要有修養的老師,要有學問,我說這樣要求老師不對,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讀經學校的老師  其實孩子所學習的對象,最重要的不是學校的老師,雖然學校的老師會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學校的老師是活生生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校的老師教他什麼樣的內容,所以我常常勸學校的老師說,你不要自己教學生,我們是作為一個媒介,我們把這個最有學問最有品德的人的思想,他的理性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希望孩子跟老師一起向聖人學習,不是老師做模範給你看呐,不過老師應該鼓勵自己能不能做模範,不可以自以為他就是模範,這樣子老師要反省自己。但是老師一直要把更好的,更重要的,更有意義的,更理性的東西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所以一個孩子能夠在這種氛圍下,在老師的精神帶領下,他經過長年累月的一個累積,一個孩子是比較容易講道理,或者說是依照道理而做事,那等到他自己有自己的心靈的時候,他自己反省的時候,他比較不會走偏,就是我剛剛才說的他自以為是,他堅持己見,保護自己的自由,他不會,因為他的生命很理性化,所以我說一個家長怎麼配合學堂,這個普通學校我就不敢說,我都不敢叫家長去配合體制的學校的老師,一般家長對學校的老師是很配合的,我聽說也有的是當公安局的局長,他的孩子在學校怎麼樣了,老師教他去學校,還立正站好,老師要訓話。


    本來是說尊師重要,其實我是很鼓勵尊師重道,那我們孩子的老師我們應該怎麼面對他,古人說尊師重道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說尊師重道是“尊師”“重道”,“尊師”是為了“重道”,那其實目的是重道,目的不是尊師,因為老師有道,其實不是老師有道,老師是傳道者,這樣才叫尊師重道,那麼老師是因為他有道,或者他在傳道,所以他值得尊敬,不是老師這個人值得我們尊敬, 那如果作為老師是無道,他也不傳道,那麼我們尊重他就不是很有意義,當然我們不是可以叫孩子可以隨便不尊敬老師,我們不是這樣講的,不過我想說,不過老師是要有這種責任感,我是要傳道,是要把人生的道理傳授給下一代。


    老師不可以要求學生或者家長尊敬他,但是他一定是一個重道者,家長和學生的事,因為老師是一個傳道者,如果都能夠這樣,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合。那我們說學堂或者學校的老師要具備什麼?不是這個老師有多少知識,多少品德,而是是這個老師要知道教育的道理,知道要把孩子教成一個有理性的人,所以老師自己如果不是完美的,那麼我們就要儘量把完美的理性的交給孩子,而且我們從中也在學習,這樣就叫“教學相長”,所以老師在教學生道理的時候,老師自己也要反省,假如一個學校是老師也都這樣做,老師也在進步,這個也可以給我們很好的一個典範,你看老師都還在進步,這個時候老師不用隨便用自己的脾氣來管孩子,用自己的一些想法來影響孩子,而是他天天想把聖賢之道教給孩子,這樣孩子的進步就快了,那家長如果是選到這種學校。你就想不是這個老師的問題,也不是這個堂主的問題。堂主和老師不是故意選壞的,我們是可以看到老師是不是用最好的道理在教孩子,是自己也在進步中,當這樣問的時候,如果是,你就可以安心,必定是可以的,因為我們相信一個人是有良心的,而且良心是容易受啟發的,只是我們沒有去啟發他,而當前的教育就是很少去啟發一個人的良心,常常去啟發一個人的競爭心和鬥爭心,這個是很危險的,所以整個社會就是很亂。所以受教育到最後不是一個人的正常行為,他的煩惱就很多,也不會體諒別人,都是在和別人鬥,都是在提防別人。大家都在提防別人,你整個心態都在那裡用,那還有什麼積極的作用嗎?如果整個社會教育不好,人情默默,不是像剛剛說的那樣,能夠承受各種壓力,能夠替別人著想,如果社會上的人不是這樣想,那麼大家就要互相的猜忌,到最後就是誰的拳頭大誰就贏。                        


    為什麼我們要做教育,為什麼我們要做有道德的教育,那為什麼這種教育很艱難,因為整個時代不去想這個問題,能想這個問題的人是不多的,而想著我們可以去宣導瞭解,我們的孩子不可以像這樣教,不可以像這樣長大,我們的孩子要從理性中長大,但是理性在哪裡?有的人是想不到的,從道理上長大,道理在哪裡,不是在學堂,校長,老師那裡。他們做這個是有愛心,做這個是愛孩子的,但是還不是最重要的。從古以來(幾千年以來)只有幾個人,只有幾本書是講這個事情的,我們要專門讀這些書,而且用很多的力量去讀這些書,結果這些書讀好了,這個人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中流砥柱,這是很難得的,這叫人格,要有格,格局就大了。大方。他就不小氣,不會有一件小事就放在心裡面就很糾結,這麼痛恨想報仇,何必這樣子呢?你有多少生命浪費在那裡?要講一個大方,光明磊落,你看這個人多幸福,所以我們要培養這種孩子,這孩子的培養方法在哪裡呢,就在經典上。他有一種大方光明磊落,他要去求學問,是不會很困難的,他也是一個好學人,沒有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他不想讀書,遊手好閒。


    所以道德的世界一定包含知識的世界,道德的宇宙必定涵涉知識的宇宙,但是知識的宇宙不一定能夠涵涉道德的宇宙,不是知識好的人的道德就好,但是道德好的人知識一定盡可能的好。因為他會鼓勵自己,他好學嗎!所以一個學堂如果培養孩子講理,而且他又好學,他又講理又好學,就可以放心了,何況我們讀經是符合一個人生的早期的奠定基礎,將來一輩子都讀經。經典可以讓他養成人格的一個鋼架,一個胚胎。自己做好了,那麼將來有學問就在這個鋼架,在這個胚胎中醞釀成長,那麼我們期待一個比較完整的,比較高尚的人格。這樣我們就不會對不起孩子。


整理:王立群,田桂良 2011/05/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