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 讀經教育 " 要如何解決數學的教育問題

本文轉載於 全球讀經教育論壇 王財貴教授PO文


有關數學教育問題,困擾中國一百年了,多少家長椎心泣血,多少老師鞠躬盡瘁,多少專家學者,謀臣猛將,心機用盡,都沒有解決,依然是擺著爛,學子們哀鴻遍野,求告無門,苦捱到高中畢業,或生或死,大部份的人才得解脫--那些學科學的,還要繼續奮鬥哩。


要解決數學的教育問題,簡單嗎?何以單責求讀經教育?


但,以我看,要澈底解決數學教育問題,還是只有讀經教育一途。


不是讀經教育如何直接解決了數學教育問題,因為只有數學教育能直接解決數學教育問題,而是因為所謂教育,本是開發人性的工程,教育的工作和目的,就是要指向人性的開發,而且唯有此一目的,唯有此一做法。


讀經教育,如果是最好的開發人性的教育,那麼,讀經教育就解決了一切的教育問題,當然包括解決了數學教育問題。


不過,一般人如果在他自己的孩子身上著眼,是趕得上,趕不上,那不是解決問題的道理,則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的。




所以,如果給兒童讀經了,又給他最合人性的數學教育了(有跟進法和擱置法兩種),他的數學程度到那裡就到那裡,那已經是最佳狀況了。人生不能重來做比較,誰知道你如沒讓他讀經,就會更好呢?誰知道如果他留在學校接受體制數學教育,或去補習,他就更好呢?怎能因為孩子讀經後數學不如原來的預期,就怪讀經教育?而幾億人的數學不好,不怪學校呢?


何況我遇到有許多家長的預期是會水漲船高的,也就是說,原來在學校數學平平,或不佳,讀經之後,雖然有了一些進步,但他的進步是永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的,因為必需要他名列前矛方休。


所以讀經能不能解決數學教育問題,在這種患得患失間,是很難得出結論的。


小範圍地看,每個家長只能是:儘量了解教育原理,儘量依照教育的原理實施教學。


也就是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好好耕耘,便是收穫的最大保證。


若是大範圍地看,一個國家,也只能是儘量了解教育的原理,儘量依照教育的原理實施教學。這是對百姓負責的最好態度。--西方科學先進國家就比較了解數學科學的教育,所以他們的老師和家長不汲汲於看成績,而是大方地陪伴孩子。他們的政府也不宣導數學科學外文是最重要的科目。數學好不好,在他們看來,是很無所謂的,他們無形中保護了孩子思考的勇氣和興趣。而中國的政府和百姓,奉數學為元帥,中國瘋狂數理九十年,折損多少有用的精神氣力。國民的思考力依然比不上在數理科上悠哉遊哉的西方人,國家也沒有變成科學國家。


奉勸當今天下,不論家長或政府,都要回歸到理性上來,要知道教育的本性,


數學教育有其本性,數學要好,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所以,只要盡其性,就不必問其他。


於是天下父母心情不為數學分數而起伏,好也好,不好也好,大家安心了,數學教育就成功了。


不然,你又要怎樣?你怎樣了,孩子的數學就好了嗎?


樓上齊謙學堂和哲萱所說都非常間明,平正而切中,可以解紛。


十幾年下來,我有關這方面的討論,也已不少,或者可以請有疑問的家長自己去找網路問答集來看。


不過其中有不少長文章,聽說現在在網路上溜躂的人,不喜歡看長文章,


其實,要把一個道理講清楚有很多話要說,是需要費勁的,寫長文章往往是不得已的。而且如果真是講道理的文章,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看,而且要用自己的頭腦消化的。


如果連看長文都不願意,我懷疑他對自己孩子的愛心有多少。那種人喊著他的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其實只是想要得到一丸仙丹,好讓自己輕鬆一點。那是一種自私,他所愛的不是孩子,是自己。




wjymm:


看到教授的留言心惊肉跳,哈哈.教授所言非常中肯.一路看到最后"如果連看長文都不願意,我懷疑他對自己孩子的愛心有多少。"这个说的极是."那種人喊著他的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其實只是想要得到一丸仙丹,好讓自己輕鬆一點。那是一種自私,他所愛的不是孩子,是自己""这个也不是全部的,教授大概写着写着是有点气愤了.我想那些个家长,不管是出于压力而喊或者是因为比较愚笨暂时没有看到找到他所要的答案而喊.如果不是因为爱孩子寻求答案寻找信心又何必而发呢?嘻嘻




季謙:


wjymm 極有感應力!


是的,我是寫著寫著有點氣憤了,


但不是氣 wjymm,


因為 wjymm 貼文,是替人提問的,而且也想要為刁難的人解疑而來,wjymm


善心人也!


不過,我確實看過,在別的網上,有人貼了某些教育的疑惑求教,有讀經朋友針對其問題,轉貼了我的文章上去,卻被責備了。理由是:每個人要說自己的話,不要老只會轉貼王某人的文章。不要一個問題提出來,就長篇大論回答。等等。


又有人統計在網路上,讓人想讀的文章,不可超過一百四十個字,(我寫到這裡,不算標點,已經一百六十個字了,超標準了!)我因此想著:現代這個時代是怎樣的時代?現在的中國人是怎樣的心態?這種民族將來還行嗎?


中國人普遍至少接受過十幾年的教育,又已有了孩子,理當成熟一些了。況且說他愛孩子,又說想找尋辦法把孩子教好。但又這樣不負責任,我恐怕縱使把數學教育的問題都說清楚了,真正可以解決他的問題,他也不願聽,不願看,不願思考,不願實踐。問有何用?答有何用?所以--恕我有氣了。


我的理想是:不論平常閱讀,還是網上瀏覽,選文的標準應該是:好不好,有沒有意義,而不是誰寫的,更不是長或短。如果一個人喪失了意義的判斷,又遇到事物畏難而退,非人生之福也。當然如果整個民族整個人類風氣如此,那就更可憂了。


吾人講讀經教育,選讀的教材標準,是問:經典不經典。而不是長不長。


寄望讀經的孩子!


 


本文轉載於 全球讀經教育論壇 :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2516&start=0&show=0



第11屆全國經典總會考-超人欽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教育~用成效來吸引你,你還是糊塗的!!


(選自王財貴教授訪談錄“讀經教育百問千答”)


 


問:無知,導致很多家長有很大的困惑,他會問現在生存壓力這麼大,競爭這麼激烈,他一直讀經,我如何發展多元化的思想和思維?


 


   答:所以對每一個觀點要想清楚,怎麼才能應對激烈的競爭?
有能力才能應對競爭。
而如果我們問,應試的成績能不能代表能力?
你考上好學校能不能代表能力?
很多人知道不能。
你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去走那條路?   (因為現在用人單位第一個要看的就是你的文憑。)   這就是我們政府首先要從這裡改造起,就是看他的才華,看他的品德。
而你既然知道這是多元化的時代趨勢,十年二十年之後剛好是多元化的時代,等你的孩子長大,會是非常多元化的。
多元化的時代,人才出頭的管道是很多的,現在就已經稍微可以看出來,許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他用人的標準不是看你的學歷,而是看你有什麼樣的才華,所以所有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堅信,將來你能夠取得成就,你所能握住的就是品德和才華,而不是分數和學歷。
如果家長都看破了分數和學歷,那體制的分數和學歷就不能約束人,所以被它綁住是你自己甘願的。
所以不可以怪罪體制,只能怪罪你對教育不認識,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教育的領導單位,也不可以怪罪百姓,怪罪學生,為什麼他們受不住而自殺,你要自己反省,你的製度能不能讓他有良好、正常、光明的發展,這兩方面都要反省,整個社會問題馬上解決。
現在就是大家都不反省,所以這制度就死了,已經死了幾十年還是死的,家長就往前衝,明知道是死胡同還拼命的往前衝,所以這個問題漸漸浮現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不停下來反省一下呢?
一反省,問題馬上解決。  所以問我說怎麼解決問題,我說你的人心要恢復光明,那問題又來了,怎麼恢復光明?
以往都是愚昧的教育,愚昧的成長,到現在的就愚昧的執著,怎麼能夠光明?
那你能光明一點就光明一點吧,能夠反省一點就反省一點,反省一點就改善一點,每個家庭改善一點,整個社會就改善很多,所以我並不唱高調。   (我覺得您過于謙虛了,其實您推廣這十幾年很多地方也出了許多多元化的人才,我一直希望您舉例子,您為什麼......)   很多人一直說多元化的社會,你一直只讀經難道要培養語文的人才嗎?
歷史的人才嗎?
何況中文和歷史不是讀經就能包括的,所以不能只讀經吧。   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多元化,怎麼樣能有豐富的學問,他都必須基於一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所以一個人只要有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就可以面對多元的學習。
一個人如果有籠罩性的智慧,在多元里又能分出輕重緩急。
要一個孩子有聰明的頭腦和優雅的品格,用什麼來教他最好,就讀經。
而且要小時候讀經,長大再讀就來不及了,那隻是一種挽救,死馬當活馬醫。
所以要在恰當的時機對他做恰當的教育,他自然有恰當的成長,有恰當的成長自然有高度的能力,有高度學習能力和興趣,學習自然有高度成就,至少在標準之上,所以你要求那個果,必須種這個因。
你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多元心態,你必須有開發廣博知識多元心態的心靈,而這個心靈可以用經典來陶冶他,因為經典本來就是開創性的人性光輝。
經典誦讀又是構建腦神經系統最方便的方法,所以不要看讀經是一直讀一直背誦,他在訊息的反复流動中,就建構了精密的腦神經系統,現在意義懂不懂?
不懂。
現在聰明能不能發揚?
不能。
但是他每長大一歲,這個聰明就能發揚一分,意義就理解多一分,既了解經典意義,感受到聖賢教化,而這些聰明又可以供他思考可用,所以一個孩子只要聰明他就好學,他就學習快,一個人只要有經典的熏陶,自然就性情優雅,品德高尚,他聰明好學就有卓越的才華,這就是人才的標準,一個國家要治國,就要用這種人,一個企業要發展,就要用這種人才,所以這種人正是社會爭取的,你怕什麼。大家都不去求本,而去求末,都去看要有競爭力,卻不知道競爭力究竟是什麼,知道學歷和文憑很重要,就不知道更有用的是一生的品德和才華。


 


如果我們能放開眼界,去看國際,你要成為一個國際人才,所謂先進國家所要招收的研究生,考察的最重要不是你是哪個名校畢業的,而要看你有什麼能耐,只有中國等沒有發展起來的國家,才迷信學歷。
但是你要知道中國在發展中,發展迅速,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不是現在這樣子,你的孩子是十年二十年之後要面對社會,你應該怎樣教他,不是該想一想嗎?
所以自己沒眼光不要讓你的孩子受障礙。   (這些年您雖然沒有統計,但您是了解的,在家讀經的孩子也有很多考上大學,成為人才的。)  當然,讀經的教育有個層次的做,有的是非常積極,從胎兒到十三歲,用大量的時間來讀經,成就很大,將來進入體制,他是體制內的佼佼者,不進入體制也是可以自學成才的青少年。   第二種是一半時間讀經,一半時間去學校上學,因為一半時間讀經,學校功課也不得了。   再有一種是大部分遵照體制,撥出一點時間來讀經,這對於他的能力成長也都有幫助,所以依照個人所在的懷鏡,對讀經有不同處理模式,但是只要讀就好,多讀多好,少讀少好。   (是不是大量讀經的孩子,考上大學的年齡都是提前的。)    也不是往往,但是有這樣的例子,我們不鼓勵他早早考上大學,我的推行教育的心態是,從理想上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從現實上說,要面對個人的限製做各個不同處理。
所以最理想的是不走體制的路,永遠不走體制的路,另一種做法,先讀經幾年,再進入體制,就是你剛才說的,從小學到高中不在體制內,但是他自己學習體制功課,去參加高考,這也有例子,可以提前考入重點大學,為什麼,因為讀經以後學習能力強,而學校功課基本上很簡單的,對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孩子是不必教的,他自己學就好了。
所以現在人們把學校功課看成洪水猛獸,看成登天之難,都是因為孩子笨,或是被用笨的方法教學。
所以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容易做功課,所以就很容易接上體制。   如果在台灣就很難這樣做,因為台灣的體制規定得太死板,反而大陸現在開放中考和高考的年齡和學歷限制,於是任何人都可以考高中和大學,這是非常正確的製度。   (這就是你一直倡導的在家自學,這是一種世界趨勢。)   所謂在家自學,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在家教育,西方叫做home schooling ,最近兩三百年,已經被世界定義為正規的體制內的學習模式,其實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是學校,家裡能夠給予教育,那也是學校,他也可以學習,所以是面對已經成定型的學校觀念,而有了在家自學。  本來在沒有現代化定型學校之前,人類也一直在做教育。
從古以來,中國或是西方的教育都是家庭教育,蘇格拉底沒有聽說他上過小學、高中、大學,他卻是西方學問的開創者,我們也沒有聽說孔子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釋迦摩尼佛,他更沒有上過什麼小學,但他們都在接受教育,耶穌是一個木匠的孩子,沒有聽說上哪一個小學過,所以人類的教育本來就是在家的,用學校的教育本來就是不得以甚至是不合人性的,把一群孩子按照年齡放在一個地方教同樣東西,當然不合人性,所以西方近些年來已經在漸漸覺醒了,尤其是所謂多元化時代,要有多元化人才,多元化人才要用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來培養,所以真正懂得教育的國家,是鼓舞人民自己來辦教育,只要他不故意去危害孩子。
一般情況來說家長很少故意要害孩子,所以讓家長自己設計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優良的製度,在西方已經漸漸成風氣,而且有些政府是支持鼓勵的,甚至有些政府把人民所交的教育稅退給家長,讓家長自己來教,這真是以民為本。
那現在中國,包括台灣和大陸,暫時做不到這一點,沒有關係,只要政府網開一面,不要把守得這麼緊,要為整個民族前途著想,要知道人才的多元必須做到教育的多元,所以開放給有教育理想的家長自己來教孩子。  教育的理想如果依照我的建議,就是從人性出發,給予最恰當的教育,那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速的,他可以成長到非常高明的層次,他本身就是開朗的心胸,依照他的年齡和環境不同,就可以做不同的學習。   只有基本的理想智慧跟能力是難以培養的,其他用這種理想智慧和能力來學習的學問統統是容易,現在的學校只知道有這些學問要去學,而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習的能力。
我的讀經教育呢,只著重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還有基本人格,至於他要具體學習什麼,這不用擔心,他學的好不好,更不用擔心。
假如基本的能力和人格沒有培養好,你天天用這麼多功課給他學,正是障礙他的成長,所以你的觀念一正確,你的做法就正確,而且你一明白,就不會受許多無聊的疑惑牽扯。
一定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不要看到某個人在讀經,我也要讀一讀,看已經形成風氣了,我們要趕上時髦,有人不去學校讀書,他居然也能考上大學,這多麼有成就,我也要去學,這樣都是不明不白,所以不管有沒有人因為讀經而提前考上大學,我既然知道讀經是對的,我就從小做。   所以有人一直問成效如何,我就一直跟他說,你不要管成效如何,這不是我沒有成效告訴你,而是我不用成效吸引你,因為用成效來吸引你,你還是糊塗的。
當然也有有人問到時,我是不得以講到一些成效,一講出來,駭人聽聞,簡直是天方夜譚,能有這麼好嗎?
他問題又來了,這怎麼解決呢?


(您是需要他從根本理念上的轉變)  


對的。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Nick Vujicic-[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1

我們常為自己所擁有的感到不足,


我們常忘記為自己所擁有的而感恩,


我們的內心甚至貧窮到需要人們的施捨和憐憫......


我親愛的朋友們,


且看一下這一段短片,


也許我們會對我們的生命重新評估!


我們應該要比"尼克"活得更好。



Nick Vujicic-[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2: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38983024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反省及感恩~泰銘媽媽的心得分享

推廣讀經數年後的反省及感恩后謙的老師們~


  在幾年前經由推廣讀經基金會的研習,讓我有了動力跟著幾位志同道合的志工一起開社區讀經班,幾年下來,小朋友來來去去,大部分都是頭燒燒,尾冷冷,很多父母都知道讀經很好,但因為種種原因,學校課業呀.補習呀.或怕小朋友讀經太累.小朋友沒有興趣就沒來上課,留下來的孩子有時因為時間久了也麻痺,對於讀經興趣缺缺,我們用了很多很多方法刺激孩子學習興趣,一路上跌跌撞撞,自從有了銘銘,從銘銘還是躺在嬰兒床開始,會坐,會爬,會走,一直跟著我們讀經班上課,從旁聽到正式班員,我們想法就算只有1位學生,也要堅持下去的信念,一直用自己的方法帶讀經。


在因緣聚合之間遇到后謙劉老師,分享一些讀經的理念,銘銘等了2年,終於上了后謙讀經班,在蘇老師的鼓勵下去上了王教授的讀經研習課程,才知道自己是多麼不足,因為自己對於讀經觀念淺薄,方向錯誤,走了很多冤枉路;也藉由銘銘在后謙成長過程,進而也讓自己更成長,帶讀經更有明確的方向,就是要讓孩子”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而不是要求孩子背經,更重要的是要讀”經典中的經典”。之前的我沒有方向,現在有了正確的讀經理念,今天我們推廣讀經,不僅是讀經,而是在教育孩子,經典能使一個孩子有內涵,用聖賢經典教育孩子。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台灣小學生課外讀物最常讀甚麼?調查發現,竟然是「電視字幕」,為了提升學童的閱讀能力,教育部提出全方位國中小學閱讀推動政策。)


這不經讓我感嘆,現在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如此讓人憂心!所以我很感謝對孩子教育付出的推廣讀經教育者。因為我在讀經孩子身上看不到這點擔憂,偶爾我會去學園看看銘銘,不時看到后謙的孩子休息時間不是拿教具來玩,而是拿書來看,有時是1個人靜靜的看,有時是一群人在分享討論著書中的內容,甚至看到孩子主動拿經書來讀,這個畫面真另人感動。而銘銘在家時我很少開電視給他看,偶爾會看,但他都看不久,不會很愛看,就做自己的事,每天復習完經書,他就會拿一本書請我讀給他聽,有時走路時.坐車時.洗澡時,三不五時就會唸他熟悉的經書,有時還會跟我說這段很好玩,現在3歲未滿4歲的他口中不是廣告口白,或兒歌,而是經典,我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已經種下聖賢語錄,在未來日子會一路陪他走向人生,銘銘在后謙已經滿1年了,時間很快,看到他的成長及成熟,我真得很高興,回想當初銘銘的過於好動,還讓我帶他去做評估是否為過動兒,目前看到他能動也能靜,感受到讀經真得可以使孩子專注學習,未來我們要搬到中壢了,心中千萬不捨,銘銘也一直說要繼續在劉老師這邊上課,不知道未來結果如何,由衷感謝您們不但讓銘銘成長,也讓做媽媽的我成長更多,謝謝您們!


==================================================


本文為泰銘媽媽回覆的心得分享,原文網址如下: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175761


劉老師後記:


劉老師的兒子(尚明)小二到目前小四都一直申請在家自學,更早之前在小一入學的那一年有去學校上課,和泰銘媽媽第一次認識也就在那個時候......


由於二歲就開始讀經的尚明即將進入了小學生活,劉老師因為班務工作的關係無法進入學校當讀經的義工老師,所以上網發文希望有熱心人士可以協助我完成讓孩子的班級可以在早自習的時間讀經。發文許久,只見王財貴教授的學生(溫玉)小姐熱心的捎來訊息:(如果還沒有找到老師,我可以先去教孩子讀經。)收到了這個訊息雖然值得劉老師安心,但那個時候溫玉小姐應該是正在忙博士論文的時候,怎麼好意思打擾呢!


沒多久,收到回應的即是泰銘的媽媽回信,在這之前,我們彼此也都不認識,而住在社子的泰銘媽媽竟然願意到士林國小教一群和自己不相干的孩子讀經。第一次約在士林國小見面,就看著她獨自推著娃娃車(裡面的孩子正是剛出生幾個月的泰銘)來到當初的一年一班,那次的見面也好像是那一整年唯一的一次見面。印象中,劉老師帶著三十幾本的(學庸論語)課本去班上後,就再也沒有在早自習時出現了,而泰銘媽媽也盡責的在班上教了一整年。就這樣,泰銘媽媽當初是尚明的讀經老師,二年多之後,我們成了泰銘的讀經老師。這樣的緣份,劉老師和蘇老師一直都十分珍惜。



后謙讀經班99年7月上課實況錄影(傳承后謙 弘揚道德)

傳承后謙 弘揚道德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911周年紀念 美表彰儒學



911周年紀念 美表彰儒學


中時電子報更新日期:2010/09/13 03:03 劉屏/華盛頓十二日電



中國時報【劉屏/華盛頓十二日電】


 


「九一一」恐怖攻擊紀念日,美國國會圖書館舉辦「儒學為世界文化遺產」論壇。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指出,欲避免重演「九一一」,各種排他性較強的文化系統何妨以儒家思想為起點,找到共存、融合的基礎,構建普世文化。


 


美國國會去年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紀念並尊崇孔子,以表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為落實此一決議,國會圖書館舉辦兩場論壇,十一日為「儒家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以華裔為對象;十五日為「儒學對世界的影響」,以國會議員、政界及學術界人士為對象。舉辦論壇的同時,圖書館的亞洲閱覽室也展出不同語言的儒學書籍。


 


十一日活動中,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和女士致贈《孔子家世譜》,孔子家鄉、山東省曲阜市長劉森贈送吳道子繪的孔子像,由圖書館亞洲部館藏主任盧雪鄉、學術研究主任居蜜代表接受。孔令和之女、曾獲電視艾美獎的WPIX電視主播董愷悌演講「成長在孔教的環境裡」;毛戎教授主講「正體字的實際價值和藝術價值」;邵耀成博士主講「孔子這個人及他歷久不衰的影響」。


 


匹茲堡大學名譽教授許倬雲近日身體不適,無法旅行,故以視訊方式演說「全球化時代下儒家思想與價值」。他表示,面對全球化的世界,幾個主要文化系統必須找到共存和融合的基礎,才能避免衝突。因此他建議「那些排他性較強的文化系統,也許可用中國的人本思想為起點,共同鑄造一個普世的人類文化」。他說,儒家的「仁,忠恕而已矣」的思想,有助於不同文化建立互信;而「民胞物與」、「良知」等觀念,也許可讓人類不再糟蹋環境,也可防止科技文化的偏頗。


 


活動中,華裔中、小學生演出祭孔的「佾舞」;喬治華盛頓大學王純傑教授示範書法,現場揮毫寫就《論語》若干字句。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衛生筷~其實超級不衛生!!證明看得見~(實地採訪篇)

各位朋友:


劉老師今天收到一封可怕的E-MAIL...


不管我們身上是否隨身攜帶著環保餐具,相信你我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還是會用到衛生筷吧!


到底衛生筷子有多衛生呢?這段影片可以讓您知道~老其實很不衛生!


尤其是被工人的臭腳Y踩過之後,即將被我們拿來嘴裡含一下......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謝謝仕儒的阿媽送我們口罩

8月初,仕儒的阿媽從一位醫生朋友那裡聽到"流行性感冒"似乎有蠢蠢欲動消息,


為了照顧愛孫仕儒,於是發起了愛烏及屋的慈悲心愿,給仕儒的學校[后謙讀經班]送來了400個口罩,每50個口罩分裝成一盒,總共是8盒。


某一天的早上,劉老師開車去接小朋友回來上課,就在接仕儒的時候,阿媽便把袋子交給了劉老師,劉老師懷著感恩的心收下了阿媽的慈悲,車上的孩子也在劉老師的引導下高興的向阿媽說"謝謝仕儒阿媽"!


后謙讀經班一直都很受每一位家長的照顧,劉老師很榮幸能夠遇到這麼多支持我們的朋友(家長)。在此藉此文向每位家長表示劉老師對大家的感謝。謝謝大家對我們的厚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