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讀經數年後的反省及感恩后謙的老師們~
在幾年前經由推廣讀經基金會的研習,讓我有了動力跟著幾位志同道合的志工一起開社區讀經班,幾年下來,小朋友來來去去,大部分都是頭燒燒,尾冷冷,很多父母都知道讀經很好,但因為種種原因,學校課業呀.補習呀.或怕小朋友讀經太累.小朋友沒有興趣就沒來上課,留下來的孩子有時因為時間久了也麻痺,對於讀經興趣缺缺,我們用了很多很多方法刺激孩子學習興趣,一路上跌跌撞撞,自從有了銘銘,從銘銘還是躺在嬰兒床開始,會坐,會爬,會走,一直跟著我們讀經班上課,從旁聽到正式班員,我們想法就算只有1位學生,也要堅持下去的信念,一直用自己的方法帶讀經。
在因緣聚合之間遇到后謙劉老師,分享一些讀經的理念,銘銘等了2年,終於上了后謙讀經班,在蘇老師的鼓勵下去上了王教授的讀經研習課程,才知道自己是多麼不足,因為自己對於讀經觀念淺薄,方向錯誤,走了很多冤枉路;也藉由銘銘在后謙成長過程,進而也讓自己更成長,帶讀經更有明確的方向,就是要讓孩子”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而不是要求孩子背經,更重要的是要讀”經典中的經典”。之前的我沒有方向,現在有了正確的讀經理念,今天我們推廣讀經,不僅是讀經,而是在教育孩子,經典能使一個孩子有內涵,用聖賢經典教育孩子。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台灣小學生課外讀物最常讀甚麼?調查發現,竟然是「電視字幕」,為了提升學童的閱讀能力,教育部提出全方位國中小學閱讀推動政策。)
這不經讓我感嘆,現在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如此讓人憂心!所以我很感謝對孩子教育付出的推廣讀經教育者。因為我在讀經孩子身上看不到這點擔憂,偶爾我會去學園看看銘銘,不時看到后謙的孩子休息時間不是拿教具來玩,而是拿書來看,有時是1個人靜靜的看,有時是一群人在分享討論著書中的內容,甚至看到孩子主動拿經書來讀,這個畫面真另人感動。而銘銘在家時我很少開電視給他看,偶爾會看,但他都看不久,不會很愛看,就做自己的事,每天復習完經書,他就會拿一本書請我讀給他聽,有時走路時.坐車時.洗澡時,三不五時就會唸他熟悉的經書,有時還會跟我說這段很好玩,現在3歲未滿4歲的他口中不是廣告口白,或兒歌,而是經典,我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已經種下聖賢語錄,在未來日子會一路陪他走向人生,銘銘在后謙已經滿1年了,時間很快,看到他的成長及成熟,我真得很高興,回想當初銘銘的過於好動,還讓我帶他去做評估是否為過動兒,目前看到他能動也能靜,感受到讀經真得可以使孩子專注學習,未來我們要搬到中壢了,心中千萬不捨,銘銘也一直說要繼續在劉老師這邊上課,不知道未來結果如何,由衷感謝您們不但讓銘銘成長,也讓做媽媽的我成長更多,謝謝您們!
==================================================
本文為泰銘媽媽回覆的心得分享,原文網址如下: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175761
劉老師後記:
劉老師的兒子(尚明)小二到目前小四都一直申請在家自學,更早之前在小一入學的那一年有去學校上課,和泰銘媽媽第一次認識也就在那個時候......
由於二歲就開始讀經的尚明即將進入了小學生活,劉老師因為班務工作的關係無法進入學校當讀經的義工老師,所以上網發文希望有熱心人士可以協助我完成讓孩子的班級可以在早自習的時間讀經。發文許久,只見王財貴教授的學生(溫玉)小姐熱心的捎來訊息:(如果還沒有找到老師,我可以先去教孩子讀經。)收到了這個訊息雖然值得劉老師安心,但那個時候溫玉小姐應該是正在忙博士論文的時候,怎麼好意思打擾呢!
沒多久,收到回應的即是泰銘的媽媽回信,在這之前,我們彼此也都不認識,而住在社子的泰銘媽媽竟然願意到士林國小教一群和自己不相干的孩子讀經。第一次約在士林國小見面,就看著她獨自推著娃娃車(裡面的孩子正是剛出生幾個月的泰銘)來到當初的一年一班,那次的見面也好像是那一整年唯一的一次見面。印象中,劉老師帶著三十幾本的(學庸論語)課本去班上後,就再也沒有在早自習時出現了,而泰銘媽媽也盡責的在班上教了一整年。就這樣,泰銘媽媽當初是尚明的讀經老師,二年多之後,我們成了泰銘的讀經老師。這樣的緣份,劉老師和蘇老師一直都十分珍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