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兆揚媽媽的心得分享

兆揚的媽媽心得分享







兆揚最初接觸"讀經"是從外面佛堂的"免費"讀經小團體開始,


原本在一般佛堂裡讀的不外乎是〔三字經〕和〔弟子規〕,


但後來送他到”后謙讀經班”後,老師卻是從〔老子〕開始教起,


這令我有一點擔心孩子會適應不良,尤其是回家後家長還要陪著孩子唸,


實在是有點折煞我們這些文學不太好的家長。但時間........它證明了一切,


當後來聽到兆揚能朗朗上口老子幾乎一半以上的章節時,


我才體悟到:是我多慮了,原來,孩子是有無限大的潛能的........


只要你願意給他機會。


然後透過孩子聯絡簿中偶爾夾放的"讀經通訊",


我才開始讀到關於"王財貴"教授的演講稿,後來陸陸續續聽了王教授的講座,


看了他的演講DVD,以及近幾次參加后謙學園所舉辦的”讀經教育說明會”,


更令我了解到"王財貴"教授的理論,及他所提到的"讀經教育"的重要性。


王教授說我們要從小就給孩子浸淫在最好的環境中:聽最優美的古典音樂,


看最優美的經典畫作,讀最經典的文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深度的。


孩子的心思是最純正的,不像一般大人有太多的煩惱和外務干擾,


因此幼兒期的吸收能力也是最好的,此時如果能幫他輸入些高度經典文化佳句,


相信等他未來長大之後,這些東西會慢慢在內心發酵,助長他的思考、道德與內涵.........


強烈建議對"讀經"這一塊有興趣或有疑問的家長們,請先聽過"王財貴"教授的理論,


這樣會幫助您更認識什麼是"讀經教育",進而判斷要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讀經。


 


附帶一提:兆揚自從讀經之後,認識了好多字,路上的字他大部份都看的懂,


無形中增強了他對自己的自信心,記憶力有訓練有差,比我這個老媽子還要好,


口語表達能力也相對的增強,而數學能力更是有大幅度的進步,


(讀經和數學有關?呵~這就要去了解王財貴教授的理論,你才會了解.)





目前是中班的兆揚認真讀經的模樣~


本文是學生家長留言於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175761的文章,請參考!


謝謝兆揚媽媽~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洪蘭專欄]

文/洪蘭
2009.08.12










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潛能開發班、才藝班,接接送送,孩子還不感激,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我問
她們何苦來哉,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誤了他的前途,讓他輸在起跑點上。我聽了很詫異。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


巴特康納(Bart Conner)是 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有一次在家裡頑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客人來時,便叫他出
來表演,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用手上下樓梯。在學校裡,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沒有別的特長,便常在教室中耍寶、倒立行走。有一天被體 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他有天份,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桿、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懇求母親讓他去練體操,那
天他十歲。


一開始,教練不收他,嫌他彈性不夠、骨頭不夠柔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練出來的。


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札特。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生命自己會
找出路」,他的過程會坎坷,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父母會很失望,覺得 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會很痛苦,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神經學上沒有「腦力開發」這回事,大腦大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到我們身體百分之廿的能源,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百分之十
在工作,其餘的百分之九十閒閒沒事幹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盲人沒有用他的視覺皮質,在實驗上已發現,盲人在讀點字時,視覺皮質被觸覺徵召過去用了。連把正 常人眼睛矇住五天都會開始改變他的視覺皮質,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大腦怎麼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


在神經學上也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九年發現管記憶的海馬迴路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來,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


教養孩子是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的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了,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實來回報你。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9/08/12】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募款說明-讀經教育需要您來護持

教育


是人類追求生活的一大工具;是國家進入文明的一大工程!


王財貴教授推廣兒童讀經教育以來,一個人,一張嘴,二條腿,日夜不停的奔波勞累,為的並不是自己的功名富貴,為的是希望能夠盡到身為一個知識份子的良心。


為了喚醒沉睡將近百年的中華文化,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承接到聖人的智慧,王教授由黑髮到白髮,總是不辭辛勞的走遍世界各地,到處演講。


為了讓更多還不知道讀經教育的家庭能夠像你我一樣成為讀經的受益者,王教授的演講總是免費入場,大家不用花上一毛錢,就能夠聽到價值無限的教育方法,你和我一樣也是這樣走上讀經教育的吧!我們的孩子因為讀經之後,都有很優秀的成績和品格吧!


教育,是人類追求生活的一大工具;是國家進入文明的一大工程。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在這個地球村,為了讓讀經教育能夠更積極更安穩向全世界推廣,我們需要您--讀經教育的受益者;讀經教育的擁護者;讀經教育的肯定者來幫忙維持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固定的開銷。


我們需要不多,只要是您的能力所及,百元不嫌少,萬元不嫌多。這一分一毛基金會當以萬分感恩及戒慎恐懼的心善加利用,期望因為有您的支持,能夠在基金會的服務之下,將中華文化的智慧向全世界推廣,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學問深植在我們的下一代,讓這一個地球村在經典的潛移默化之中,凝聚更多善的力量,以贊天地之化育。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基金會需要一群善知識的護持,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加入我們。茲將捐款授權扣帳申請書及基金會名片附上供您參考。捐款授權扣帳申請書可向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華山書院)及后謙讀經班索取,一式三份(請勿自行列印),索取時記得詢問填寫內容及方法。填妥寄回基金會或交由后謙讀經班即可!


把教育辦好了,世界上的困難就減少了,智慧增加了,福報也就多了!


期待獲得您的支持與回應~,為讀經教育注入強大的力量。


感恩!


           (林楊)


==========================================================================



對不起,我捐的太少了!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會員Bryan(盧銘翰)93/08/17發言


轉載於讀經通訊第39期第二版


  我輾轉難眠


  8/15開完會回來,晚上輾轉難眠:籌備處3/1成立,6/12開第一次募款會議,聽說要募集三千萬。現在8/17,聽說近日若能有五十萬的善心加入,或才可達三百萬上下,「你看照這樣情形下去,基金會何時成立呢?」「去哪裡找錢呢?」我不斷地想問。


  從基金會的網站公佈資料來看,大部分是小金額的愛心(當然我知道心量大小不能衡量),下一步是不是要往『大人物』方向來請益呢?如果真如黃奕所說的那樣,王老師(與其核心苦力)或許有安排的話,那就太棒了!然而我在想,像我這麼急的人是不是直接去問教授,他真有辦法嗎?為何不快拿出來?或是不要心急,而是用祈禱的力量請神明幫忙?我是相信有一天終會讓我等到的,但後來我又想到…….我會不會捐的太少了呢?


  我應該捐多少?


  我應該捐多少?我想這個問題端視你如何看待這個基金會?或說你認為你和她是什麼樣的關係?試想幾個問題:平日你在廟寺或教會隨喜多少?


  「我應該捐多少?」如果大家不否認,我們如此擁護讀經這條路的心念,是接近擁護一個信仰的話,那我們應該捐多少?人家說捐給你的信仰多少是看你真的相信他多少,讓我們閉上眼睛想想……信仰基督教的人好像都讀過奉獻十分之一的觀點,大概是你一個月的薪水,這是會讓你有點痛所以會考慮的數目,可測試你的相信程度。我覺得這個數目作為捐給信仰的參考指標很不錯!(但是也千萬別限制了自己的能力)


  我建議一個捐錢的原則是,捐到自己的感動程度。再讓我們閉上眼睛想想:因王教授、因讀經孩子的改變,因讀經我們自己的成長,…因讀經我心裏的感動程度有多少?我是不是可以多捐一點?


  據我常看兩個網站信息的心得是,對讀經理念、讀經生活感動的人似乎很多,且大多數都已經從中獲益良多,甚至不乏對此實做後有集大成或成一家者,像我是屬於經常瀏覽卻很少發表的那一群,我會去實踐,我極願意多和你們學習,共同戮力此天下事!


  要不要給募款委員壓力


  在6/12的會議記錄中,王教授有這樣一段話:「…天下事由天下人共同完成,不是你我個人的事,所以,向天下人募款是很自然而合理的,每位募款委員只要順著自己的性格,就著能做的去做,不要有募款壓力,只要去做,一定會有成果。沒有壓力,才能長長久久,我早期推廣讀經時,常有人問我:『是否有挫折感?』我總是說:『我有挫折,但沒有挫折感。』要知道,人心本來多樣,世界本來複雜,但要對人性有信心,不設定目標,只要有一個人支持基金會就算是成功了。我就是從一個小孩讀經,推廣到今天,希望大家對募款的工作也用這個態度。」


  我認為王教授說「只要去做(募款) ,一定會有成果。」是沒錯,但若不設定限期的目標,只怕尚未完全凝聚的能量終將分散。接觸過讀經的不只是台灣華人目前已越來越多,中國大陸的表現更有過之,相信能影響全球的讀經基金會一定會很快成立,只是你希望他成立在大陸、而非台灣嗎?當然把眼光來看整個世界,從那兒開始提昇人類的心靈、智慧、文化當然都沒關係,只是古書中本來就是的繁體字文化傳統不以台灣來做先驅者,不會有一些可惜嗎?就像漢語托福的肇始竟不是在這裡….


  常看推廣VCD或常聽王老師演講的同學們一定不會陌生,王老師義正辭嚴地對著觀眾和家長說「你再不讓孩子去讀經的話,是浪費他們的時間(腦袋)啊!」為什麼老師敢這麼說?那是多年來的信心,他講的是真理,而且他無欲則剛哪!


  不給募款委員壓力,是不是害怕揠苗助長?我自己猜的答案,是主要的資金早就有方向了,只是要讓我們可以從容地凝聚各地區的力量麼?但如果不是這樣,是不是怕我們這些募款委員有壓力時,就會退卻對讀經堅持的信心呢?難道我們不能接受壓力鼓舞而成長嗎?反面來說,如果真的退轉,或努力了仍沒法讓基金會成立,早一點讓大家知道也好。


  大家來做募款委員


  基金募集也不能小視聚沙成塔的力量,除了自己捐之外,在可影響的層面內,盡力去「幫老師分勞」,我們領了一本募款收據,會很自然地想要填滿它,一張收據最少平均五百,一本就多為基金會爭取兩萬五,這是因我而多增加的募款,不是很棒嗎?另建議積極的募款委員,給自己定個quota(責任額),例如至少要求自己募集10萬或20萬,或是多招集100或200人的愛心。相信「只要去做(募款) ,一定會有成果」的!而大家來做募款委員的意義是,只要能多募集除我以外的人的愛心,都值得我們去做!


  「王教授月底又要赴大陸」,如果傳言為真,廈門已有人提出,想把王老師包在大陸專門提倡讀經,這樣看來,若台灣幾年內再不趕快釀成氣候,照大陸如此積極熱烈地提倡讀經事宜推算,不是王教授常常被借出國,就是中國大陸根本也用不到王教授了,各位不是都知道建廠台幹很容易被優秀陸幹取而代之的事實….在彼岸的華人非常努力呀!


  我可能太急著要她成立了


  我是個怎樣的人呢? 87年接觸到讀經,就開始自己製作投影片,辦演講、或偶爾接受社區團體的邀請,說明讀經的好處,那時,只是以所聽到所知道的去宣講。而當我自己有了孩子,而且決定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後,我漸漸對讀經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是個男生,可能比較不懂得如何帶孩子,比較不善用教學或輔導技巧,但在老婆和王老師的鼓勵下,我也開始教孩子讀經,我所憑藉的是對讀經教育的信念。有一個自豪的經驗是,有一段時間,只剩自己的一個孩子當學生時,我仍照表操課。因為我知道我是教給老天爺看,教一個學生和教十個學生是一樣的心。


  我聽過一個故事,不知道有沒有記錯:有一個農夫連年獲得歷屆的棉花品質比賽冠軍,可是他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習慣,就是他都把獲得冠軍的棉花種子分送給他鄰近的農夫。有人就問他,難道不怕其他農夫將最優良的品種再改良後而贏過他?他回答說,種子的受孕需要靠風,如果我週遭棉花田的品種不好或越來越差,我怎能希冀我種的棉花品質會更好呢?


  很多人可能也已撂下來自己教孩子讀經,或已經送去他很滿意的讀經學園,或著很多讀經學園園長們早已信心滿滿,不管局勢怎麼變,反正我已知道自己目前的教育計劃可算是OK了;然而誠如前面的故事可演繹,讓自己小孩更好的方法是造就他優秀的同儕(環境),所以推廣讓更多的人讀經,真是自利又利他的事業啊。


  來!做這件可驚可喜之事


  國外知名大學的校友常以重金捐獻其母校,乃因有感於這個教育機構與他的生命成長有緊密聯結,如果你已經感受到「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發起宣言」中的善意,並且相信這個機構、或未來的讀經學校、或推廣讀經、或教化人心的紮根事業,和你的生命有所聯結的話,且讓我們早點兒讓他誕生吧!不要讓圈外的人看不起,也不要讓大陸友人替我們惋惜,我們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天動地!


本文網址:


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magizine/Default.aspx?actionV=&PageNow=0&mode=dbView&sysid=900902019


 


 





基金會委員蔡淑貴老師回覆~


王教授( 季謙先生 ) 日前在基金會宣導委員聯誼會中應委員之建議,進而提出呼籲:


祈願每個有心人除"自捐","請"或"幫"家人捐之外,廣邀親朋好友每月固定100元   200元   300元或更多,也可請宣導委員到府代收捐款,可年繳,季繳,月繳,或隨喜,總之 


      ” 金額不限,愛心無限 ” ~


         具體作法請電洽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02-29455232  


02-29493834 


=============================================================


林楊老師回應~


淑貴老師說的"愛心"...


這個愛心可是十幾年來基金會以及王教授從台灣開始,


風塵僕僕,勞心勞力,一點一滴的擴散到中國大陸等十幾個國家,


全球讀經教育金會是根,,


要讓這棵大樹繼續發展出更茂盛的枝葉,,


急需要各地方每一個讀經家庭的愛心...


即使您不是在台灣,,


也請不要冷漠,,,


只要你是讀經人,就要有這個義務!


請大家熱情的支持”上下數千年,左右數萬里”的讀經教育和基金會。


=============================================================


好久不見的summer  在華山書院-聯誼中心回覆


2010 - 06 - 23


 


Re:讀經教育基金會需要您來護持


感恩教授推廣讀經教育.我們受惠良多.


如此好的教育一定要繼續推廣教育.


我們決定提撥孩子的零用金每月300元.


祝福孩子及別人在求學這條路上.智慧提升.


基金會---加油


全球讀經人---站出來.


=============================================================


感謝<好久不見的summer>的支持~


真是令人感動~~


不但在讀經教育上即知即行,,,


連實際的支持和推廣的行動也不落人後,


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熱情。


 


你的心也跟著為之一動吧~


請趕快和基金會或和我聯絡.....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節錄 - 解除終生教育煩惱的智慧

解除終生教育煩惱的智慧


王財貴博士在汕頭的演講(節錄)




一個聰明的孩子,自然他就能夠輕易地學習其他科目,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讓他學才藝,不管是讓他彈琴,讓他跳舞,他都學得比較好。依照我們推廣十年的經驗看來,一個讀經的孩子,他的語文能力好,所以學校裏面的功課,語文你是不用煩惱的,剛才說,語文能力好了,他喜歡看書,看書的能力強,看了很多書,他的社會科,所謂的曆史、地理,這種科目幾乎不用教。因爲他的知識可以超過家長跟老師,只要看過一千本書,他的這種社會科的知識超過小學、初中以上,何況兩三年看兩三千本書呢?所以社會科不用教,自然科不用教,爲什麽呢?他只要看一千本書,其中有兩百本書是屬于自然科學教育的書,科普的書籍。這個孩子他的自然科知識超過小學、初中,所以自然科是不需要教的。世界上所有科學先進的國家,他們對于科學的教育沒有象我們這麽緊張,但是,他們老師都鼓勵小孩子去自己閱讀科學讀物。我們中國如果要科學要迎頭趕上這些先進國家,我們也應該走這條路,讓兒童看多科普書籍,而不是天天在課堂上教他自然科,教得非常痛苦。他看書自己很有樂趣,爲什麽不讓他看?所以自然科不需要教的,看了那麽多書,讀了那麽多經典,思考能力開發出來了。

數學科是非常簡單的。很多人都煩惱他孩子的數學。我就問他說,你孩子的數學要怎麽辦才可以讓他學好呢?他說:我一直在想,想不出辦法。我說:數學要好,不在于老師很認真教,因爲我們老師都已經很認真教了,不在于家長很關心,我們的家長已經很關心了。不在于兒童做許多功課,因爲我們兒童已經做的數學功課已經太多了,數學還是不好,數學要好,只有一條路。大家都非常聚精會神,到底是哪一條路?其實很簡單,數學要好,不是很簡單嗎?讓這個孩子聰明起來,數學就好了嘛。他說:我早知道,我也知道啊,但是你告訴我,怎麽讓他聰明起來啊?一般人都以爲,我努力算數學就聰明,其實不是!聰明的基礎是象電腦它的硬體一樣,象我們汕頭地區做很多的馬路一樣,開出很多的高速公路,就是聰明的基礎。聰明的表現的是在高速公路上跑汽車,它能夠拐彎抹角,跑到它的目的地。就象在電腦的基礎上,我給它程式去運作。電腦的硬件,CPU以及它的記憶體如果都不足,它就不能夠運作高明的程式。如果我們這個地方,如果馬路開得不夠大,開得不夠多,車子一多,就塞車,車子一大,就跑不動,所以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把他的腦神經建構起來,你教他數學,是等于在殘害他。他沒有那個聰明,你偏用這麽深的東西給他,你不是在殘害他嗎?這種孩子能夠更聰明嗎?反而更笨。所以趕快去開你的高速公路,將來才能跑汽車,所以要讓一個孩子數學好,非常簡單,你應該從早開始就讓他很聰明,數學就好了。那麽你的孩子現在數學不好怎麽辦?就從現在開始,讓他聰明起來,將來數學就好了,你現在急也沒有用,就等于你開車上馬路,塞車的時候你急也沒有用。所以趕快想辦法去開公路,你說我孩子現在已經這個狀況拉,你還要叫我再等,我能等嗎?你一定要等,不等,你也沒有別的辦法,誰叫你以前不教他讀經。但是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嗎?來得及。多少時間可以看出效果呢?兩個月,你願意做嗎?不願意。很多人都不願意。然後讀得越久,效果越好,讀得越多,效果越好,這已經是十年來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家庭所已經證明的事啊,你不需要去證明,所以你一聽到,就趕快付諸實踐,你不需要心裏再存著懷疑,說我看看,別人先做看看,等到你別人做成功了,你的孩子已經過時啦。這是唯一的一條路。

並不是我在這裏誇張,雖然我姓王,老王可以賣瓜,但是我不是在這裏賣瓜。本來就是如此,13歲之前是建構他心靈的時候,建構心靈,要用最恰當的教材,恰當的教材就是語文,語文的教育涵蓋其它一切。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怎麽教,就是讓他多接觸,讓他反複地接觸,接觸到會記憶,所謂讓他會背誦,反複的練習是建構他腦神經系統,會記憶是給他一輩子的文化財富,他日漸長大,就日漸反刍、醞釀,就象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就開花、結果。現在懂不懂?現在不懂,現在只有記憶,不懂而記憶,叫做什麽?叫做死背。怎麽可以叫一個孩子死背東西呢?死背的東西如果是好東西,將來就能夠活用,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一個孩子發展的軌迹:他首先是不以了解爲他的特長,是以吸收記憶爲他的特長,他在能吸收的時候,能夠記憶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給他吸收跟記憶的教育。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給他吸收什麽、記憶什麽?一定要給予他吸收、記憶他一輩子有用的,乃至于是人類永垂不朽的,最有價值,最有內涵的東西,讓他慢慢地開發,他只要把這些東西開發出萬分之一,他就成爲一個君子之人,他就這樣長大,就這樣開發,越長大,開發越多,教一次,就讓他開發一輩子。你的孩子是會長大的,你不要再問,他現在不懂,有什麽用,不是給他現在用,是給他一輩子用。那說我以後長大要用的時候再學啊?以後長大就來不及學啊!所以這是很緊急的事。緊急的事要趕快做,所以有些學問是慢慢做,什麽學問慢慢做呢?有關于思考的教育,數學科學的教育慢慢做,什麽意思?就是教他看他會不會懂,會懂很好,不懂也沒有關系,爲什麽?以後再懂,還來得及。他越長大,理解能力越好,所以現在已經有一些人了解教育的原理。他怎麽做,一年級到了三年級,甚至一年級到五年級,甚至一年級到六年級,看看你的信心有多強。信心比較弱的人,一年級到了三年級,不教數學,他可以省下很多時間,趕快去背誦經典,趕快去讀很多課外書,開展他的聰明。或是一年級到五年級通通不教數學,開展他的聰明,讀很多書。不教數學,他的數學成績一定不好嗎?一定不好啊。對的。但是,六年級開始教,從一年級的數學教起,兩三個月就把五年的數學全部學完。而且非常有興趣,因爲他已經長大了,他讀了很多書,他的思考的能力已經建立了。所以,該不急的你就不要急,越長大越容易學的,你就等到長大再學;該急的你要趕快就急。十三歲以後,幾乎不能再長進你的語文能力,如果要想要再提升你的語文能力,你就要非常努力但是效果很少,這一輩子你很難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呐。而且十三歲之前沒有這些聖賢的教養在你心中醞釀,將來長大以後,你很難再有高遠的理想,一個人很難再有開闊的胸襟,所以,沒有接受經典教育的人,往往自私自利,雖然有一些聰明,也是小聰明。當今我們的國家,我們政府正在提倡,以德治國;正在提倡,未成年人道德素質教育;正在提倡,中華文化大複興。我們一定要協助我們的政府,當然也是協助了你自己,協助你的孩子,讓他一生幸福,既聰明又有品德。


全文: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761


台灣尚美-讀經教育電視報導

兒童讀經教育相信許多家長都聽過這個耳熟能詳的名詞,王財貴教授推廣兒童讀經教育至今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長期以來,造就了不少的教育奇蹟。然而這些奇蹟雖然讓許多一樣關心兒童教育的家長羨慕著,但(讀經教育)卻也一直飽受外界不少的批評和質疑。甚至,可惜的是,許多原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讀經班,在落實讀經教育的[老實讀經]和[大量讀經]方面,經不起社會的潮流和家長的要求,漸漸的脫離了辦讀經教育的初衷,掉入了教育多元化的迷思。王財貴教授感嘆著說:[這是智慧教育知識教育的妥協!可惜啊!


今天,劉老師介紹一段由公共電視採訪王教授及讀經班的新聞片段給大家參考,經由新聞採訪的影片播出,相信可以讓尚未了解讀經教育的您,對讀經一定會有迫不急待想了解的好奇心~;而對於曾經用心於讀經教育的老師們,希望能夠重新拾回讀經的初衷與熱情。請看以下影片:









 


隨機推薦相關影片: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29946730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孝經白話註解 / 關中嚴協和居士著

孝經白話註解


 


關中嚴協和居士著 


 


《孝經白話註解》出版的因緣 / 于凌波 


 


孝經這部書,據說是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漢書藝文志上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為圭皋,人人所應遵守的德目。


 


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然而近百年來,國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唯以追逐物質文明,而鄙棄固有道德。凡是傳統文化,都被斥為落伍陳腐的東西,如果有人在當下社會中提倡人倫道德,宣說忠、孝、節、義,一定會被別人諷譏為迂闊頑固,不識時務。


 


現代社會上,有多少人心靈污染,沉溺在物質欲望中,迷失自我;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錢為人生唯一的目標。而為了攫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所以欺、誑、詐、騙,偷竊搶劫,以至於綁票勒贖等事件,充斥於社會之中。尤有甚者,世人為了金錢,可以親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殘,以至於兒子殺害父母。這些事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成為新聞(例子太多,不勝枚舉)。可怕啊!人類的墮落,為何一至於此?


 


近百年來,我們舊的文化傳統破壞無遺,而新的道德軌範並未建立。現在社會上的價值觀有兩點,一點是:「誰怕誰?」另一點是:「祇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視,後者是有我無人。難道我們真的要回歸到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為了淨化人心,我曾編印了一套「淨化心靈小叢書」,希望藉著文字的傳播,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這一本《孝經白話註解》,就是淨化心靈小叢書中的一本。


 


《孝經白話註解》的註釋者嚴協和先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陝西三原人,早先在監察院審計部任職,後來調到臺灣省審計處服務,住在臺中,我們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龔永川、趙詠芬兩位老菩薩,捐了一筆淨財,要印經會印經典或善書,我選印這本《孝經白話註解》,想尚能符合兩位老菩薩的願望。


 


孝經白話註釋


 


(考慮編排與閱讀方便,將原文之【註解】省略。)


 


開宗明義章第一


 


【章旨】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客,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白話】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裏閒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愁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我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麼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白話】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白話】「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白話】「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纔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為首段,是孔子給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領悟孝道,不止善養父母為孝,要他曉得治國平天下,纔是孝道之遠大目標。自「曾子避席」至「吾語汝」為第二段,是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後,他就很謙恭地接受了教誨。孔子說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數語,可以講說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談,藉以發揮孝道的整體。自「身體髮膚」至「終於立身」為第三段,是孔子給曾子講明孝道的大綱。自「大雅」至「聿修厥德」為最後一段。孔子引詩經上的這兩句話,就是證明他所講的孝道,是述為不作之意。並且以周公給成王所講的話,來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懷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進一步的來繼續祖先的德行。這樣,纔算是盡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要親愛自己的父母,必先博愛。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廣敬,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簡慢」。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白話】「元首的孝道,只要把親愛恭敬的誠心,盡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風吹草,自然風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國人看見了,也要摹仿實行,爭相取法。大概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白話】書經呂刑篇有兩句話說:「只要國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親愛親可慶幸的事,那天下幾萬萬老百姓,都是歡欣鼓舞的仰賴效法,而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了。」


 


【釋義】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於人」為首段。是說元首之孝,要本住博愛廣敬推己及人之意。自「愛敬盡於事親」至「蓋天子之孝也」為第二段。是說明德教的神速廣大,影響群倫之意。最後第三段,引證書經的兩句話,仍證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說,天子是一國的元首,即現代的總統,他的地位,居萬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動,為萬民的表率,如能實行孝道,盡其愛敬之情於他的父母,那末,全國的民眾,就沒有不跟著他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而更敬愛他們國家的元首。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就是證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廣大了。


 


諸侯章第三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內,所以在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為諸侯孝道的基本條件,列為第三章。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白話】「諸侯的地位,雖較次於天子,但為一國或一地方的首長,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遠,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謙恭下士,而無驕傲自大之氣,地位雖高,也沒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關於地方財政經濟事務,事前,要有計劃的管制,有預算的節約,並且照著既定的方針,謹慎度用,量入為出,自然收支平衡,財政經濟,便充裕豐滿。然滿則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則去切實執行,那庫存雖然充盈,不浪費,自然不至於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白話】「地位很高,沒有絲毫的危殆,這自然長能保持他的爵位。財物充裕,運用恰當,雖滿而不至於浪費,這自然長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白話】「諸侯能長期保持他的財富和地位,不讓富貴離開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權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權管轄人民,而和悅相處。這樣的居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的作風,才是諸侯當行的孝道。」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小雅篇小旻章的這一段話說:「一個身任諸侯職位的大員,常常要警戒畏懼,謹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進了深淵,時時有滅頂的危險。又像踐踏在薄冰之上,時時有陷入冰窟的危慮。」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驕」至「滿而不溢」,為第一段。說出諸侯孝道重點的所在。因為諸侯的權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轄民眾。下受民眾的擁戴,以服從天子。所有一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要政,都得由他處理。這種地位,極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錯誤,犯了這種錯誤,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眾怨恨,那他危險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懼的態度,處理一切事務。那末,他對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對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長久,而不至於危殆。財物處理得恰當,收支平衡,庫存充裕,財政金融穩定。人民生活豐足。那末,這種國富民康的社會現象,可以保持久遠,個人的榮祿,還有什麼可說呢?自「高而不危」至「長守富貴」為第二段,說明「不危不溢」,「長守富貴」,乃為諸侯立身行遠的長久之計,自「富貴不離其身」至「蓋諸侯之孝也」為第三段。說明諸侯之孝的最後效果。引詩經證語為最後一段,表明戒慎恐懼,才是諸侯盡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卿大夫為天子或為諸侯的輔佐官員,也就是政策決定的集團,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語上、行動上、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列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話】「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輔佐國家行政之官吏。事君從政,承上接下。內政、外交、禮儀攸關。故服裝、言語、德行、都要合乎禮法,也就是合乎規定。所以非國家規定的服飾,就不敢亂穿。非國家規定的法言,就不敢亂講。非國家規定的德行,就不敢亂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白話】「所以卿大夫的講話,不合禮法的話,就不講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現於行為。一言出口,傳滿天下,可是沒有人檢出他的錯誤,那自然無口過。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沒有人檢出他的不法行為,那自然無怒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白話】「服飾、言語、行動、三者都能謹慎實行,全備無缺,那自然德高功碩,得到首長的親信,不但祿位可保,宗廟祭祀之禮,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大雅篇蒸民章的這兩句話說:「為人部屬的,要早晚勤奮的來服務長官,盡他應盡的責任。」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為第一段,說明卿大夫的服飾、言語、行動、應特別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無怨惡」為第二段,是說明言行,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備矣」至「卿大夫之孝也」為第三段。是說明三者全備無虧,才能保守宗廟祭祀之禮。引詩作證為第四段,以證明卿大夫之孝。以擁護領袖為第一要義。按卿的地位,近乎現代的各部會首長,或省級的各廳處長,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會首長及省級各廳處長以下之官員。卿大夫之職,雖不負守土治民之貴,但為政府的中堅,領袖的輔佐,對於政治的良窳,負有絕大的影響。


 


士章第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初級公務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列為第五章。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話】孔子說:「士人的孝道,包括愛敬,就是要把愛敬父親的愛心移來以愛母親,那親愛的心思,是一樣的。再把愛敬父親的敬心,移來以敬長官,那恭敬的態度,是一樣的。」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話】「所以愛敬的這個孝道,是相關聯的,不過對母親方面,偏重在愛,就取其愛。對長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愛敬並重的,還算是父親。」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白話】「讀書的子弟。初離學校和家庭,踏進社會,為國家服務,還未懂得公務的辦理。若能以事親之道,服從長官,竭盡心力,把公事辦得好,這便是忠。對於同事方面,地位較高年齡較大的長者,以恭敬服從的態度處之,這便是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白話】「士的孝道,第一,要對長官服務盡到忠心。第二,要對同事中的年長位高者,和悅順從,多多領教,那長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個很好的幹部。同事方面,都會同情他,協助他。如果這樣,那他的忠順二字不會失掉,用以事奉其長官,自然他的祿位可以鞏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遠,不至失掉,這就是士的孝道吧!」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小宛章這兩句話,說明「初入社會作事的小公務員,安早起晚睡。上班辦公,不要遲到早退,怠於職務,遺羞辱於生身的父母。」


 


【釋義】本章共計五段。自「資於事父」至「而敬同」為首段,說明移孝作忠的誠心所本。自「故母取其愛」至「父也」為第二段,說明父兼愛敬之義。自「故以孝」至「則順」為第三段,說明忠順二字的道理。自「忠順不失」至「蓋士之孝也」為第四段,說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順二字為主要條件。最後引詩作證為第五段,說明不要懶惰而有傷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盡忠職守,善處同事,因為他是初入社會作事的人,甚麼公事都不懂,安虛心靜氣的練習。一面服從長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對年長位高的同事恭敬順從,多多請教。如果做事不負責任,那便是不忠。對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順。不忠不順,那便得不到長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個人所處環境,如果是這樣的惡劣,那他還能保持他的祿位和守其祭祀嗎?


 


庶人章第六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說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話】「孔子講到眾百姓的孝道,他說:「我國古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農人的孝道,就是要會利用四時的氣候來耕耘收穫,以適應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質,來種植莊稼,生產獲益,以收地利之果。」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話】「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時和地利以外,第一、還要謹慎的保重自己的身體,和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第二,要節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錢,作無謂的消耗。如果照這樣的保健身體、愛護名譽、節省有用的金錢,使財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養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悅的。這樣,不但可以孝養父母,就是子女的教養費,社會的應酬,也足以應付了。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話】「所以說:上自國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雖然有五種類別,但都本於每一個人的天性,來孝順父母,所以說這個孝道,是沒有終始的。若果有人說恐怕盡不了孝道的話,那是絕對沒有的事。」


 


【釋義】本章計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為首段,是說明取法於天,獲利於地。「謹身節用」三句為二段,說明謹慎自身,節儉用費,才算是盡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四句,為三段。總結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盡所能。總之,孝道本無高下之分,也無終始之別。凡是為人之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盡了孝道。並不限於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兢兢於口腹之養以為孝。只要把這一顆愛敬的本心擱在孝親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時時念父母恩愛。如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舉一動,都恐怕連累了父母,讓父母擔憂。這樣,不但他個人是一個孝子,家庭方面,也獲得莫大的幸福。國家社會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三才章第七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白話】曾子以為保全身體,善養父母,就算盡了孝道。自聽了孔子所講的這五等孝道以後,不由得驚嘆讚美說:「噯呀!孝道就有這樣大的關係?」孔子聽見曾子讚嘆,知道曾子對於他所講的五孝,已有領悟。所以又說:「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白話】「人生天地之間,當效法天經地義以為常道,而實踐力行。但是愛親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聖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興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種五穀,生產孝養。以上法則,都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這種教化,既合乎民眾的心理,自然民眾都樂意聽從,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嚴厲而自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白話】「先代聖王,見教育可以輔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則,倡導博愛,使民眾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莫有遺棄其親的人。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民眾,民眾自然會興起力行。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為天下民眾的表率,民眾自會效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誘導民眾以禮樂教化,民眾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再曉示民眾,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民眾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節南山章的這一段話,是說明周朝有顯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師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為民眾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為國家元首,以身作則,那天下的民眾還能不愛戴和尊敬嗎?


 


【釋義】這一章書,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講給曾子聽。以見道的本原,是順乎天地的經義,應乎民眾的心理。自「天地之經」,至「不嚴而治」,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為元首教化民眾的準則。不但教化易於推行,就是對於政治,也有絕大的幫助。所以孔子特別告訴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進展,還有甚麼話說?自「先王見教」至「而民知禁」為第三段、就是說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則,率先倡導。至引詩作證為第四段。就是證明政府一個大員,只要身體力行,都會被民眾景慕瞻仰,何況一國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列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白話】孔子再進一步的分別給曾子講說:「古昔的明哲聖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時候。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人。即如對於附屬小國派來的使臣,都不敢失禮忘敬,何況自己直屬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輕視慢待了。因對萬國的諸侯不敢失禮,那萬國的諸侯也對他欣然服從,遠近朝貢。照這樣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盡到極點了。」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白話】「古昔的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愛敬治其國。愛人的人。也受人愛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連可憐無告的鰥夫寡婦,都不敢加以侮慢。何況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國百姓的歡心,竭誠擁戴。照這樣的奉事其先君,豈不是盡到了孝道嗎?」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白話】「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愛敬之情,下達於臣妾,雖較疏遠的男僕和女傭,都不敢對他們失禮,而況最能愛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無分貴賤,誼無分親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歡心,以奉事其親。那自然夫妻相愛,兄弟和睦,兒女歡樂,主僕快愉,一門之內,一片太和氣象。以此孝道治家,那豈不是達到理想的家庭嗎?」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話】「果能依照以上所講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歡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時候,就可安心享受他們兒女的孝養,去世以後,也就很歡欣的受用他們兒女的祭禮。照這樣治理天下國家,造成和平氣象,水、旱、風、火,病、虫、癘疫的災害,不會在這個和樂的人間產生。戰爭流血盜匪猖獗的禍亂,也不會在這個和平社會裏興起了。從這裏可以知道歷代明德聖王以孝治天下國家的效果,是怎樣的高明了。」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抑之章這兩句話,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為,那四方萬國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悅誠服,沒有不順從他的。由此可以證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的優點,再沒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釋義】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為第一段,是說明元首應該怎樣盡孝。自「治國者」至「以事其先君」為第二段,說明諸侯應該怎樣盡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親』為第三段。說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應該怎樣盡孝。自『夫然』至『如此』為第四段,說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驗。最後引詩作證為第五段,以證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萬國,沒不順從。按這一章的講解,古人對於孝道,是如何的重視。他並不限於愛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愛敬之心於最疏遠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歡心,像這樣的孝德感召,人人盡孝,化行俗美,國家何患不能強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愛敬之道,不出門庭,家不能保,國不能治,天下萬國,皆視如仇敵,雖科學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長治久安之道。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還愁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嗎?現代國家的領袖,應重視孝治。


 


聖治章第九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列為第九章。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說明孝道之廣大,與極高的效果,以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於孝的德行。所以又問聖人之德還有大過孝道莫有。孔子說:「天地之間,人連物,都是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以成形,稟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氣之偏,其氣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因此,人能全其性,盡其情,故能與天地相參,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重。若以人的行為來講,再沒有大過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白話】「萬物出於天,人倫始於父,因此孝行之大,莫過於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時,配天享受祭禮,那就尊到極點了。自古以來,只有周公作到這一點。所以配天之禮,是他創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白話】從前周朝的時候,武王逝世,周公輔相成王,攝理國家政治。制禮作樂。他為了報本追遠的孝道,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廟,祭祀上帝於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範於四海。因此海內的諸侯,各帶官職來助祭,光先耀祖,何大於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這聖人的德行,又何能大過孝道呢?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話】聖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強。因為一個人的親愛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時就生出來的,因為父母把他養育漸漸長大,他便對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現。聖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就教以愛的道理。本來愛敬出於自然。聖人不過啟發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愛,並非有所勉強。故聖人之教,不待肅戒而自會成功。聖人的政,不持嚴厲而自會治埋。他所憑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白話】「天下做父親的,一定愛他們的兒子,天下做兒子的,一定愛他們的父親,父子之愛,是天生的,不待勉強的,這個父子之愛的裏邊還含著敬意,父如嚴君,故包藏著君臣之義。父母生下的兒子,上為祖宗流傳後代。下生子孫繼承宗嗣。家族的繼續綿延,莫大於此。父親對子,即是嚴君,又是慈親,有兩重恩愛,所以恩愛之厚,莫重於此。」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白話】由於以上的原因,愛敬當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愛親敬親,是順道而行的善行,不愛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應該以順德教化,使民知所愛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禮,民將怎樣取法呢?今不站在順的善行上邊去作,反而站在惡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職,有道德觀念的君子,他絕不會以那個官職為貴重的。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話】「有道德的君子,卻不是那樣的作法,他講出話來,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稱道他才講,他行出事來,必定思量可以快慰於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義理,必定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舉止,必定端莊偉大可以觀看,一進一退,都是合乎禮儀,可為法度。照這樣的居上臨下,駕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懼的畏服他,愛敬他,並以他為模範而倣傚實行,所以能夠很順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嚴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白話】孔子引詩經曹風篇鳲鳩章的這兩句話,就是說明「一個負責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儀禮節,一定沒有差錯,他才能夠為人作模範,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釋義】本章共分八段,箏一段,說明人之行。莫大於孝。第二段,說明尊父配天的創始。第三段,說明聖治盡孝的隆重。第四段,說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說明父子的關係如何重大。第六段,說明悖德悖禮,雖得一官半職,君子不以為貴。第七段,說明君子的作風,可以示範人群。易於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詩證明威儀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講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這一章的聖治,卻在德威並重。其意以為德、是內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內在的美德,與外在的美德合起來,纔算是愛敬的全德。聖人講學一步進一步,內外兼修,愛敬並施,自然德教順利而成,政令不嚴而治了。


 


紀孝行章第十


 


【章旨】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白話】孔子說:「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們,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無事的時候,當盡其敬謹之心,冬溫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對父母,要在奉養的時候,當盡其和樂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現出和悅的顏色,笑容承歡,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點不安的樣子。第三,父母有病時,要盡其憂慮之情,急請名醫診治,親奉湯藥,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萬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這臨終一剎那,謹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備辦一切。不但穿的、蓋的、和棺材等物,盡力配備,還要悲痛哭泣,極盡哀戚之情。第五,對於父母去世以後的祭祀方向,要盡其思慕之心,莊嚴肅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項孝道,行的時候,必定出於至誠。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義了。」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白話】「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還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為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為。三、在鄙俗的群眾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鬥。假若為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眾中與人鬥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以上三項逆理行為,每一樁都有危身取禍,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兒女的危身取禍為憂,為兒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項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來養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也不得謂之孝子。可見孝養父母,不在口腹之養,而貴在於保重自己的身體,方得為孝。」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前段所講的,居致敬,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五項,這是孔子指出順的道理,後段所講的,居上驕、為下亂、在醜爭,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順德上邊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邊去行,自然受到社會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結果。這個道理,很顯然的分出兩個途徑。就是說:前一個途徑,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暢達無阻的。後一個途徑,是崎嶇險徑,絕崖窮途,萬萬走不得的。聖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罰,其用心之苦,至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裏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白話】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於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白話】「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威脅逼迫,以達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於立法垂世的聖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於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於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刑罰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這個要君、非聖人、非孝的壞路去,如果走到那個壞路去,不但為國家造出亂源,他個人的生命,也將要受到制栽和危險的。所以希望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愛敬父母的孝行方面來,不要一誤再誤,走到最危險的壞途去。聖人愛人之深,而警告之切,於此可見。


 


廣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後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後,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白話】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話】「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都是教化民眾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體的實行方法。第二段,說明要道守約施博的實行效驗。作為長官致敬悅氏的原理原則。辦理政治之力行寶典。負責國家政治的人,應熟讀玩味。


 


廣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白話】孔子為曾子特別解釋說:「執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並非是親自到人家家裏去教,也並非日日見面去教。這裏有一個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子的,都知盡事父之道,那就等於敬天下之為父親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於敬天下之為人兄的人了。以部屬的道理教人,那就等於敬天下之做長官的人了。」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大雅篇洞酌章的這兩句話說:「一個執政的君子。他的態度,常是和平快樂,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這樣他就像民眾的父母一樣。」孔子引此詩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崇高至上的一種大德,怎麼能順其民心到這種偉大的程度?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首段,道出廣至德的本義。末段,引詩證明言非虛說。按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執政的人,實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較容易。執政的,若能利用民眾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愛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設施,都容易實行。


 


廣揚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於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度。以和悅態度移於事長。必能順於長官。處家過日子,都能處理得有條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辦法,如移作處理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能成功於家庭之內,這樣由內到外,替國家辦事,不但做官的聲譽顯耀於一時,而且忠孝之名,將永遠留傳於後世。」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說明移悌可以事長。三段,說明能治家,必能治國。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內達外,由近及遠,由現在到將來,德行成立於現在,名譽永垂於久遠。按這一章所講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愛護名譽。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極點,西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我國古代聖賢所講的名譽,首重德行。德為名之實,無實之名,君子以為可恥。不像西人所講的名譽。專重名譽了。所以有名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譽。德是根本。名是果實。


 


諫諍章第十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白話】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該怎樣辦?所以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白話】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敢於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雖然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言,勇於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於錯誤,而美好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於不義了。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子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即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於不義,怎麼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釋義】按前數章所講的,盡是愛敬及安親之事。對於規勸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諫諍一事,專題論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發問,而引起孔子的驚嘆,二段,是孔子舉例說明諫諍之重要性。不但諫諍對於君父朋友的道德行為有關,且對於天下國家社會人心之影響亦大。三段,重說:「從父之令又焉得謂孝乎」一詞,是重複慨嘆,以提醒世人不要輕視本章諫諍之意,細按這一章,有雙重意思,一面對於被諫諍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種警告說:接受諫諍,不但對於本身的過失有所改正,且對於天下國家,將有重大的影響,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對諫諍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種啟示。既要事君盡忠,事父盡孝,對朋友盡信義,若見善不勸,見過不規,則陷君父朋友於不義,以至於遭受不測的後果,那忠孝信義,就化歸烏有了。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話】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白話】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麼能大過他呢?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白話】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四段,引詩作證。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白話】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至於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總之為部屬的事奉長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於未然之為有益。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於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於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事君盡忠的道理。二段引詩證明為臣愛君,雖遠處異地,都不忘懷。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還能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按孝親到了事君的階段,這正是青年有為之時。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行。那麼,不但愛敬之心盡於父母,那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都擱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喪親章第十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話】孔子說:「一個善於孝養父母的兒女,如果一旦喪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無以復加。哭得氣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轉的餘音。對於禮節,也不暇講究,沒有平時的那樣有儀容。講話的時候,也沒有平時的那樣文雅。人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講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聽見很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香甜了。這樣的言行動作,都是因哀戚的關係,神不自主。耳目的娛樂,口體的奉養,自然無有快樂於心的意思。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白話】喪禮上說:「三年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說,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傷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發於天性,假如哀戚過度,就毀傷了身體。但是不能有傷生命,滅絕天性。這就是聖人的政治。守喪不過三年之禮,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個終了的期限。


 


「為之棺?、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白話】「當父母去世之日,必須謹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墊好,內棺整妥,外槨套妥,把他收殮起來。既殮以後,在靈堂前邊,陳設方圓祭器,供獻祭品。早晚哀戚以盡孝思。送殯出葬之時,先行祖餞,似乎不忍親離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頓足號泣,哀痛迫切的來送殯。至於安葬的墓穴,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幽靜的環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兒女愛敬的誠意。既安葬以後,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廟或宗祠。三年喪畢,移親靈於宗廟,使親靈有享祭的處所,以祀鬼神之禮祀之,春狄祭祀,因時以思慕之。以示不忘親的意思,慎終追遠之禮,孝敬哀戚之義,可謂全備了。」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白話】父母在世之日,要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後,要事以哀戚之禮。這樣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盡到了,養生送死的禮儀,也算完備了。孝子事親之道,也就完成了。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子喪親後之哀戚狀態。二段說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說明慎終追遠的處理辦法。四段說明孝道之完成。按孝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為生民之本。孝子生盡愛敬,死盡哀戚,生死始終,無所不盡其極。照這樣的孝順雙親,把父母撫育之恩,可算完滿答報了。但是孝子報恩的心理上,仍是永無盡期的。


 


資料來源: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713.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