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讓天賦自由

<好書推薦 天賦自由>


天賦自由》作者/肯 ̇羅賓森 盧 ̇亞若尼卡 譯者/謝凱蒂 出版/ 天下文化



從一個很棒的故事說起…


  有個小學老師正與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小女生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生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


老師十分驚奇,終於開口問了:「妳在畫些什麼呀?」


小女生頭也沒抬地就說:「我畫的是上帝。」


老師聞言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他們等一下就知道了。」


書中的這個故事是否令你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在長大之後卻遺失了這樣的自信。世界不停的以各種令人目眩神迷的方式改變,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面貌;而作者肯.羅賓森提出一種非常基本卻非常重要的概念──迎接未來的唯一辦法,是將你「喜歡做的事」(熱情),和你擅長做的事(天分)結合,便能締造更高的成就與自我實現,藉以培養更強的應變能力。


找到真正的自己,永遠來得及!


  人類的生命是一個不停循環的整體,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同的強度展現。因此,你有多次機會可以重新成長、重新發展,也有多次機會可以重新發揮潛藏的能力。只要肯花功夫跳脫僵化的生活、重新思考未來,並重拾過去因故中斷或無緣實踐的熱情,那麼不論你正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能把自己轉往一個新的方向。


重點是,你必須先了解自己有能力做什麼,才能知道自己渴望成為怎樣的人。


  我深信,如果每個人都能尋得天命,將可能締造更高的成就與自我實現。 -肯‧羅賓森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畫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家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家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才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了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才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了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合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了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出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曲折、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表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家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面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充滿重重挑戰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也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但卻也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導讀 故事主角之一


麥特.葛洛寧Matt
Groening
《辛普森家庭》創作者


  麥特.葛洛寧(Matt
Groening
)是全球知名的卡通「辛普森家庭」的原創人。他的老師與父母都鼓勵他做其他的生涯規畫,建議他上大學,找個更實在的工作,即便是他身為漫畫家與製片人的父親也是如此。事實上,直到他進入大學(那是一所既不給成績單、也沒有必修課的非傳統學府),都只有一位老師曾經對他有所啟發,「一年級的老師保存了我在課堂上的畫作,她真的保存了好多年。我很感動,你知道,學生人數如此之多。她的名字是伊莉莎白.胡佛,「辛普森家庭」裡的一個角色就是以她命名。」


   雖然長輩不認同,他卻不氣餒,因為麥特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創造力與熱情所在。


   「小時候一邊玩耍,一邊用恐龍之類的小公仔編故事,那時我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要做這個。我看到大人提著公事包走進辦公大樓,心裡就想:『我沒辦法像他們那樣,我想做的就只有這個。』我身邊的小孩原本都有一樣的想法,長大後卻逐漸改頭換面,嚴肅了起來。至於我呢,我活著就只為了玩耍和說故事。


   我知道什麼叫做正途,上高中、上大學、拿到證書,然後出社會找個好工作。我也知道這對我來說行不通,我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我在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混在一起,也把漫畫作品帶到學校,彼此交換欣賞。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野心也變大,開始做電影。真的很棒!這也有一部分是補償作用,因為我們不善於人際社交。我們週末不是待在家裡,而是出門做電影。星期五晚上也不看足球賽,而是去附近的大學看非主流電影。


   我下定決心要靠幽默為生。不過,當時並不認為這樣行得通,以為我會做個爛工作、討人厭的差事。在想像的畫面中,我在輪胎批發店工作,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覺得是輪胎批發,但我就是看到自己滾著輪胎到處走,到了休息時間才畫漫畫。」


   事情的實際發展與他的想像相去甚遠。麥特移居洛杉磯,終究有機會在《洛杉磯週報》發表連環漫畫《地獄生活》(Life
in Hell
),並開始闖出名號。他因而獲得福斯電視網的委託,請他在綜藝節目「崔希烏曼秀」(The
Tracey Ullman Show
)中創作卡通短片。他向福斯自我推銷的時候,當場捏造出「辛普森家庭」。誰也不相信,他在走進福斯之前,根本完全沒概念。「辛普森家庭」發展成半小時的節目,每週日在福斯電視網播映。直到本書出版之際,已持續十九年之久,還衍生出電影版、漫畫書、玩具,以及不計其數的相關商品。也就是說,「辛普森家庭」已自成一個流行文化帝國。


   當初麥特如果聽話,去找個「正經」工作,這一切就不可能發生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