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認“真” \\ 季謙先生開營致辭|“啟發原創心靈•相約論語一百”

認“真”——季謙先生開營致辭|“啟發原創心靈•相約論語一百”


2019年方太青竹簡大型公益文化夏令營系列報導(四)


原創 泰順縣文禮書院 文禮書院 2019-07-26 17:13


營長、各位輔導員、各位營員:


大家早上好!(掌聲)


大家這次來參加的論語一百是第十屆,其實論語一百有夏令營也有冬令營,如果加上冬令營就已是二十屆,這是我們夏令營的第十屆。


回想一路走來,從第一屆開始,最前面幾屆我就一直跟著的,往往是開營的時候,去參加開營,營期中間還要去過幾次,閉營的時候再去參加閉營。每一屆的營長大概都不一樣,當然也有連續的,像淨老師,最近三四屆都是她來當主營的營長——所謂主營就是由文禮書院直接舉辦的營隊,另外還有分營。每年或者有一兩個分營,或者有四五個分營分散在全國各地,有時,我也會去分營看看。只要我去看營,那些營長都要我講講話,我最初的幾次講話是比較認真的——認真的意思就是一講就講三個小時。(先生笑,眾笑)今天沒有安排這麼長的時間讓我講,不過,雖然時間不多,但是我也會很認真的,應該說這次是說的最認真的。(掌聲)因為每一次我都是最認真的。


說到“認真”,這個詞,也很有趣味,“認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不瞭解“認真”的意思,那就用個相反詞來比一比大概就知道了。認真的相反是什麼?——“認假”啊——認假作真,而認真就是認真作真。什麼叫真呢?真就是我們常說這個那個是真的真,那什麼叫真的呢?真的也可以說是正的,就是一般說的真正,還有真的就是實的,就是一般說的真實。真的跟正的是同義語,跟實的也是同義語。而所正的,就表示是正確的,所以認真,就是認得那個正確的。既然認定了那個正確的,心裡就有底了。心裡有底,會有什麼效果產生呢?就是你會進一步認定得很真實——真實,就是它是真正的,而且是實在的。認得真而實在,又可以叫做真切——真切的意思是真實的而且是切中的。什麼叫切中的呢?這個切字,本來就是切割的切,引申為迫近接近的意思,有一個常用詞語,叫貼切。什麼叫貼切?大家都學過平面幾何,有一種線叫切線,譬如在一個圓的一個a點做個切線,這個切線怎麼作呢?從圓心到a點連線,再通過a點作這條線的垂直線,這條切線就剛好貼切地貼近這個圓形,不僅是貼近,還剛好碰觸到。如果你對某些人生真正的道理有一種真實而貼切的感受,仿佛它碰觸到你的心靈,這種情況,叫做“切己”。


古人叫我們讀書要“切己”,切什麼己呢?原來讀書是為了明理,明什麼理呢?當然是明做人之理。而什麼叫做“做人”呢?做人就是把自己做成一個人,而要做成一個人是有其道理的,讀書就是要明這個理,把自己按做人的道理做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且,難道是自己把自己做好就是了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做好自己,然後呢?“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合起來叫做三綱領。“做人”這個詞語,讓人先想到做好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人,而成為一個人,就是要明自己的明德,把你的明德明出來,才能做好你自己。但是儒家所謂明德的內涵,不只是要明自己的德,因為那自己的德裡面就包含了天地萬物,首先就包含了你的同類,所以“在明明德”本身就包含了“在親民”,在親民是從明明德推出去的,如果沒有明你的明德,你或許不會親民,即使親民了,或許不是真正的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世界,乃至不是真正的有益於天地宇宙。明明德就是內聖之學,親民就是外王之學,凡是內聖必定要發為外王。如果你只有做好自己,這還不算是一個有德者,真正一個有德者,必定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欲立而立人,欲立就是明德,立人就是親民,欲達就是明德,達人就是親民。而明明德的工夫是無止境的,要讓你的內在之德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廣大、越來越光輝;親民的志業也是無止境的,要親親,而仁民,而愛物,《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如果一個人在這一輩子根本沒有體貼到他有一個心靈——這個心靈是可以長進的,可以往上長進高明,往外長進廣大,而高明廣大當中有光輝,這個光輝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假如一個人這一輩子沒有體貼到這件事,乃至於沒有一秒鐘體貼到,那這個人的人生是非常可疑的,可疑什麼呢?他的“人生”可能是假的!因為他不曾知道什麼叫做人生,他以為人就這樣活著,活著。人如果只是活著,你可以回家問問家裡的一條狗,說:“狗啊,你有沒有活著?”那只狗會跟你講“汪汪”,你問一隻貓,說:“貓啊,你有沒有活著?”那只貓會跟你講“喵喵”。你認為它們沒有回答嗎?它們回答了,因為它會汪汪、喵喵,就代表它們活著,所以你如果也是活著,而且只是活著,這是你不甘願的。你一定會不甘願,除非你自己欺騙自己。但是,人往往欺騙他自己,不讓他的那“不甘願”發出來。


不甘願什麼呢?不甘願自己只是活著,為什麼人們不甘願自己只是活著呢?因為人跟動物有著不一樣的特質。這個特質——質就是事物的材質內容,“特質”就是那事物的性,人有人的特殊之性——人性,你既然生而為人,這個人的特殊性本就內在於天性中,而那特殊之性就會要求你這個人重視它,所以你生命的本身就對你自己會有所要求,要求什麼呢?要求不甘願只是活著,不甘願成為一個動物而已。而要活得有意義,甚至能夠創造價值什麼叫意義?什麼叫價值?這你就要認真地認一認了,這當然不容易瞭解,一般人是認不出來的,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本性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麼,他只是看著別人是什麼就跟著走,時代的風氣往哪裡去就跟著去,而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往往是以動物為標準的,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不甘願的心,他這一輩子就被自己埋沒了。因為他認假作真,他以假的生命認為是他要追求的,他一生的奮鬥就是為了那假的生命而盡力,他不曾認過真。


“認真”本是一個很普通的詞語,可以隨便用,譬如:某個人很用功學習,很努力做事,或很細心,很計較,都可以說是認真。但是,我今天要講的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認出你的本心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格——認出人格的意義,讓你可以去為了你的“人格”而努力。當你有這樣認識,有這樣的努力,你也是活著,但是你活得很實在、很真切、很篤定,所謂“知止而後有定”——什麼叫止?止這個字原是一個腳底板的象形,引申為停住停止,知止的意思是你知道“有所止”,有所止不是說你停在哪裡,而是你願意停在哪裡。也就是說你的心有一個方向,方向的盡頭是你的目的,所以那個止可以譯成end,最終的地方,你所認定的人生的最高價值,你這輩子願意往那裡去,你願意追求這樣的價值,你誠心嚮往之,所謂“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你對那所止之地,是“仰之彌高”,是“鑽之彌堅”,有時“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但是,你念茲在茲,終身不忘,那就是你的知止。請問,你知止了沒有?你有沒有知道你的止?你知道得真切不真切,如果還沒有知道你的止,或知得恍恍惚惚,那你就不知道你的生命要安在哪個方向上,你不知道你的生命往哪裡去,於是你迷茫。所以《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你不知止,你的心就不能定,也就不能靜,也就不能安,也就不能慮,你的心憧憧往來,你的慮都是雜七雜八亂七八糟的,你也不能真正有所得,如果你有所得,也是假的。


各位,一個年輕人,由於他的身體的青春,他的氣血活力旺盛,跟生理的活力相配,他的心靈也很活潑,也可以說心還沒有死掉,年輕人那未死的心,很自然地會有一種不甘願的情懷要衝出來,生命很自然地就有意願要完成一個這一輩子所要完成的價值和目的,他會自然地告訴自己:我這個人的格不要不及格,我不僅要及格,我的格還要更高——當你有這樣的若有若無似真非真,雖然有一點恍忽,但它的呼聲一直不斷,一直在呼喚你——這一種的情懷,叫做憤悱。年輕人最容易感覺到生命的迷茫,為什麼?因為他有憤悱之情,他想要衝出來,還沒有沖出來,沖不出來,那時候,他便會感覺到迷茫。等到一個人成長到相當年齡,遇過了許多事了,有許多的朋友了,似乎走上一條路了,或許也有相當成就了,這個時候,往往就有一種安定感,不再迷茫了。但那不再迷茫真的是不迷茫嗎?還是因為不再憤悱了?那時的心已經死了?假如你年輕的時候沒有認真過,你的心很容易就死於庸俗,死在一個人云亦云的社會中,死在人生的過程中。自己埋沒了自己,到最後就與草木同朽,人生就這樣過去了,叫做“浪生浪死”。所以,你年輕,是個機會,你心中迷茫,是個機會什麼機會?你不要消極地認為你現在處在迷茫中而鬱悶而沮喪而焦慮而空心,你要積極地認識心底裡的憤悱,這正是你尋找方向立定志向的時候。你要往這邊看,你的迷茫其中有憤悱之意,這個憤悱會幫助你去尋找方向,只要你讓這個憤悱之情升起來。而這憤悱之情其實就是求真的精神,求這個真——人生之真實。什麼是真的人生?你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要自己決定了,在還沒有決定的時候,叫迷茫。但是,如果你若有所見,想決定,但不敢決定,那是更加痛苦的。因為可能你所決定的跟別人不一樣,跟整個社會不一樣,甚至跟整個時代不一樣,你會覺得恐慌,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心是更加的不安,甚至開始焦慮了。


現在,我們要問,你有沒有想要去認這個真的意願?你有沒有迷茫之感,在迷茫的感受當中有沒有一種憤悱之情,有沒有一種道德的正義感想要發出來,有沒有想要為自己的人格而奮鬥,是不是不甘願自己埋沒於草木之間,你有沒有這種豪情?有沒有這種豪情從一種蒼蒼茫茫的天地中想要冒出來?《易經》的第三卦屯卦就是這種情況,它的象說“雲雷,屯;君子以經綸。”雲雷就是剛柔始交,陰陽交錯,天地剛剛創生出萬物,世界還是一片的草莽渺茫,這天地的渺茫象徵著人心的渺茫,在那時候,人生是很艱難的,所以說“剛柔始交而難生”,但是,天地之心是創造不已的,天地之德,不會停留在那個茫茫蕩蕩的情況所以說“動乎險中,大亨貞。”——屯卦的下卦是震卦,震卦的最下一爻是陽爻,上面兩爻是陰爻。震卦的卦德,也就是它象徵的品質是“動”,所謂震者動也,為什麼有動的品質呢?《易經》的卦氣是從下往上長的,第一爻的陽氣是要往上長的,雖然被上面兩個陰爻壓住了,不過那陽剛正大之氣,是壓不住的,它還是要往上長的,這裡就產生了一種抗爭,這個抗爭就產生了一種震動——你的生命要起震動,有些時候是因為你自己偶然之間起了一個震動——我這一輩子不要埋沒自己,我這輩子要做個君子,要嚮往于聖賢——在你心中起了這樣的震動。有些時候是自己讀書,讀到某句話而有所震動,剛才張(天澤)老師引用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你的憤悱之情不甘願人生的迷茫,它一定要衝出來,所以在人生感到艱難的時候,會動心忍性而曾益其所不能。動心,就是從心底裡起了震動,就好像在坎卦下有震卦的陽氣起動。坎卦中間是陽爻,而上下有陰爻包圍,所以坎就像一個坑坎,象徵水,就好像心中的光明被陰霾所包圍,處在陷落、艱難的狀況,但是下面的震卦,一直不停地要往上沖,叫做“動乎險中”——在艱難中震動不已,這就是屯卦的意義。“屯”這一個字的字形是象種子剛發芽的,種子的子葉開了,往下長了根,往上長莖,莖沖出土地,那是生命剛開始發生,是生命力很旺盛的時候,所以這個屯字上面加上草,下面加上日,就是春天的春字,春天就是生機旺盛,代表人生的開始——你的生命的剛開始是胎兒嬰兒,這是你生理生命的開始;而你還有另外一種生命,就是你智慧的生命,心靈的生命,你要為自己追求你人生的這股精神,它什麼時候發生呢?就在青少年的時候。各位,現在就是你的人生,心靈的人生,也可以說真正的人生,剛要開始的時候,就好像一顆種子,剛長根長葉,葉還在地下,只有莖尖沖出土地,這個時候,是你最純真,力道最強,但是也最艱難,最容易夭折的時刻,你要有無窮的動力,不息地奮鬥,才能迎向陽光,走向人生。這真是“動乎險中”啊,但《易經》上說“動乎險中,大亨貞。”只要你不要失去陽剛之德,你持續地奮鬥,將有大好的暢通之時,你不要怕。


所以各位,你如果覺得你現在生命迷茫,為什麼你會感覺迷茫?是你不甘願迷茫,你才迷茫啊,一個甘願迷茫的人,他就無感了,那叫“空心病”,空心病比迷茫還要悲慘,他的心已經死了。所以你若還有感覺,你還有希望,而這個希望來自哪裡呢?來自于你默默之間,其實是認得你生命之真的,你是暗地裡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在哪裡的,你是還想要完成一個高尚的人格,想要過一個有智慧的人生的。你其實是能內明明德,外開功業的——而這功業是由內德而開發出來的功業,不是智詐愚、眾暴寡欺負人的功業——你要不要替自己的一生負責,你要不要做個君子,你要不要完成內聖與外王的人格格位,你現在就要好好想一想了。你能夠知止,你才能夠定靜,你定靜才能安才能慮才能得,要不然心中沒有個歸向,你搖擺不定,你道聼塗説人云亦云,那你不是為自己而活,你的生活也是晃蕩的,一聽到什麼消息,一受到什麼刺激,你就波動波動波動,茶杯裡起風波你沒有認出你生命的真,你的生命是假的,這叫“行屍走肉”。所以各位,在你生命剛剛要啟動的時候,你一定要把握這個時機,你現在不把握,可能二三十年一晃眼就過了,一下子四五十歲了,五六十歲了,那時候再反省,當然也不錯,但是,你會後悔的。所以,從現在開始,趁你年輕時候,就要想一想你要走哪條路,而走哪條路,不是你要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是你要做怎麼樣的人,你的人格要為自己而創造,你要做一個有格的人,有格的人就是有德的人,有德的人就是有道的人——於道有所得就是有道德。你要走上你的人生之道,人生之道哪裡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生之道就是天地之道,你要認識你的人格原來可以這麼高明,千萬不要自己把自己辜負了、耽誤了、泯滅了,那太可惜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在講大道理,其實不大的,這個道理是很親切的,你只要切己體察,它是切中到你的心的。那高遠的理想不在哪裡,是本在你心裡呀!你的心裡本來就想要明你的明德,不是嗎?只是你認得不真不切,只是你認得有點虛有點弱,虛虛的弱弱的,所以你躲躲閃閃,不敢承擔。現在要告訴自己,作為年輕人,要勇於承擔。承擔什麼?先承擔自己,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自己決定——但是你不可以說我要做一個浪蕩子我自己決定,不可以說我要做個很殘暴的人我自己決定——而是你的真心真生命決定自己要做一個有德者你當自己決定。不管你現在是讀什麼科系,不管你將來從事什麼行業,你先要做一個有德者。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生命就安定了,你為你的德而奮鬥,你守著你的人生之道,就是守了天地之道,你就是一個頂天立地自由自在的人。這可能嗎?我剛才說過每一個人都有本心本性,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每個人時時問自己,則可以覺察到良知本在,時時都在,你不要做對不起良心的事就對了。當然,舉世滔滔,有些時候你不敢自信,或是有些時候你會忽略,有些時候會怠惰,有些時候會忘記,這時需要幫助,有可以幫助你的管道,什麼管道呢?那就是聖人之言——聖教。


聖教,是一種教育——教訓、教導,而聖人的教導是怎麼樣的教導你知道嗎?聖人要教導你做什麼你知道嗎?聖人只是說天地應該怎麼運轉乃至於人生應該怎麼運轉,聖人講的就是天地之道人生之道。而天地之道人生之道又在哪裡你知道嗎?天地之道人生之道就是你心中自己的道,假如聖人所講的道不是你心中的道,那聖人是不可信的,聖人可能是假的。而現在,你要認真,對聖人,也要認出真的聖人在哪裡。你如果認識到聖人,原來是你生命中想要的人格,你如果聽出聖人所講的話,原來是出自你生命中本就想要講的話,那你就認識真的聖人了。現在,你認識到了嗎?所以要認真呢!你認出真的聖賢,你就認識真的天地了,你就認識真的社會真的世界真的朋友了,其實就是認識你真的自己了。何其簡單呢?


但是你如果不願意,不願意在心腸上起一個革命,翻轉你的心靈,你沒有那個“不甘願”的憤悱之情,你寧可浪生浪死,你寧可與草木同朽,那就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我們都聽說一句諺語“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這觀念來自《易經·繫辭上》“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信者實也,實實在在,也是認你的真,認你的真生命,依照你的真生命一步一步真實地走下去,走到哪裡呢?走到天地之德那裡去,順乎天地之德,叫履信思乎順,於是人助之,人會幫助你,天助之,所以叫“自天祐之”,天都保佑你,當然是最大的吉祥,無往而不利了。那你說我履信思乎順,我什麼艱難都沒有了嗎?你如果履信思乎順,艱難可能比別人更多,那怎麼叫做吉無不利呢?因為那些艱難都不是艱難,都不在話下,都不在你的計較當中,那些艱難都是現實中小裡小氣的艱難,比起人格的尊嚴,那些艱難不算艱難,所以人格尊嚴的維持,就是人生幸福最大的保障,那就是最大的吉祥。


這些道理,你不要認為好像是在講大話,講空話,認為這都只是個理想。剛才說過了,這些道理都在你心裡,都是你自己要的。假如你聽到這些道理,認為自己不想要做這種人,那誰也沒有辦法。假如你聽到這些理想,說:“哎呀,讓我們學聖賢之道啊?讀聖人的書啊?教我們讀聖人的書,不就是要來跟我們洗腦嗎?教我們學聖人之道,不就是洗過腦了好讓我們被聖人牽著鼻子走嗎?”——你如果這樣認為的話,我看你真是沒良心了。剛才不是講過了嗎?聖人並沒有要教訓你什麼,也沒有要引導你去哪裡,聖人只是把你心中原來的期望講出來,把你心中原來所要達到的境界真的表現給你看。他真的做到了,這樣叫聖人。所以,你現在來這裡讀什麼書呢?讀經,什麼叫經?經就是天經地義之書,其中的言論教訓像天一樣的恒常不變,像地一樣的真實恰當,與日同光,永垂不朽,只要有人在,他的人性就在,只要人性在,這些道理就跟人性同在,人性就跟天地同在,因為人性是天地所生,所以聖人並沒有講什麼特別的話,也沒有教你什麼特別的東西,聖人也不會牽著你鼻子走,你不要誤會了。假如你讀了《論語》或《孟子》,居然讀出一個意思來,說:聖人是要來控制你的,聖人是要來吃你的,你如果這樣認為,那不是你拒絕了聖人,而是你放棄你自己了。所以,請你不要辜負自己的生命,你要愛惜你自己,因為人身難得啊。


人身難得,人要生為一個人,是不容易的啊,這是佛教的話,但也可以警惕人。想想,你什麼時候生為人身呢?今生以後又到哪裡去呢?所以,你要愛惜你自己,愛惜你這個名字,你知道你叫什麼名字嗎?你要保護它,讓你這個名字放出光輝來。那麼你要從現在這一刻起,珍惜你的時光,你這年青的時光是最好的時光,當然它也是最危險的時光,動乎險中,你要在這個危險的地方一直躍動,躍動,你要試著跳起來,好像鯉魚跳龍門那樣跳起來,《易經·乾卦》說“或躍在淵”,你要讓你心中深處的憤悱之情躍上來,沖出來,一沖出來,你要及時把握住。有人一下子就把握到了,有人要兩三下才把握到,有人明知道心中有東西在跳跳跳,但總是不理它,到最後,它就死了,就不再跳了,這個人一輩子活著,活著,就過了。所以各位,現在你心中正有憤悱嗎?你讀到這樣的文章,聽到這樣的聖賢之教,心中會有戚戚之感嗎?


這個聖賢之教,不是在兩千多年前,在山東曲阜和鄒縣那裡有兩個聖賢,他們在那裡教學生——你千萬不要這樣認為,古人就曾教我們讀書的方法,程子說:“讀《論語》《孟子》,要把弟子問當作是自己問。”——你當然也有那些問題啊,子由問孝、子夏問孝、子張問仁、顏淵問仁、齊景公問政......你不是有些疑問嗎?這些人生的重大問題,你不是也有嗎?你要把弟子的問當作你在問呢,你不要說,那不關我事,因為那是子路、子夏等人在幫你問的啊。還有,要把聖人的回答當作你親自耳聞,是你親自當著聖人的面,你親耳聽見聖人回你的話——書要這樣讀,把書讀活了,那書才是真的。所以你要認真,不要書是書我是我,你如果這樣,就認假了。當你有這個認真之心的時候,你自然會感受到孔門弟子真的是好學,而夫子真的是誨人不倦。夫子所誨的人是誰?不是那些弟子,誨的人是千秋萬世之後的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啊,就是你啊!(掌聲)你不受教,不是對不起孔子——孔子不必要你來對得起他,你對他的畫像作揖行禮,於孔子無有損益。你不信他,你不受教,是你對不起你自己,你在哪個地方才找到這種教導——真正能夠合乎你內在的真心真性的教導呢?你去找找看,如果有,那他也是聖人。所以,你心中本來就住著聖人陽明說“個個人心有仲尼”,你生命裡就有一個仲尼夫子存在在你心中,仲尼就是你,你就是仲尼,你體會到了沒?假如你沒有,你讀經的時候體會到了沒?假如沒有,你聽我這樣講,你有沒有一點感動呢?假如你的心還活著,必定你常常會在偶然間有自己的體會,必定讀書的時候會有一種心得,必定聽講的時候,你的心會躍動一下。所以,你要感動,動了,你心中要起震動了,震就是雷啊,你聽到我講這些話要像打雷一樣,你讀到《論語》的每一句話要像打雷一樣,震撼心靈,這種人就會讀書了,他就認了真了,這種書是真的,人生本來就應該這樣啊,你這樣才沒有浪費時間,沒有浪費生命,你一醒過來以後,你會覺得人生一片光明!(掌聲)


你這樣有所感受了,你就漸漸知道生命的方向了,你就漸漸知所止了,你就有所定了,你就能夠安了,你所思慮的就是實理實事了,你所得到的也是真實無妄了,要不然,都是虛情假意的假的人生。你想來想去,想什麼呢?什麼是有利於自己?你注意什麼呢?哪一個人誤會了我?你掛念什麼呢?那一個人瞪了我一眼,此仇非報不可。(眾笑)你就關心這個?所以,要認真,不要認假。你一認真,到處都是真的,你有真的願望,你把握到了那個願望,順著那個願望走上去,就可以提升你生命的境界,這叫修身。你身一修,你就會覺得你這一輩子虧欠很多,首先虧欠你的父母,你太不孝了,所以修身而後家齊,你就會謙卑啊,你就慚愧啊,長這麼大了,不是要叫你賺錢養家,現在還不必,你只要不讓父母擔憂就可以了,再進一步,你能讓父母放心,再進一步,讓父母看到你就很高興,知道這個孩子有出息,沒有白養他,你就是個孝子了。等到你將來有了經濟能力,你自然能夠奉養啊。現在聽說有很多大學生是不孝的,對父母只會伸手,自己在外面胡作非為,讓父母天天膽戰心驚,以淚洗面,這算是有德者嗎?這算是真實的人嗎,那父母真的是他的父母嗎?他沒有真生命怎麼會有真實的人生呢?一切都假,因為他是假的人呢!所以,幾年來,有不少參加“論語一百”營隊的學生,結營之後,首先回家對父母懺悔,發誓要努力奮鬥讓父母安心,父母可高興了,這叫身修而後家齊。這樣一個有德者,才能接下去談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將來你有治國平天下的品德和能力,不一定要有什麼高位,你做好你自己,你盡你的責任,盡你的本分,你就對得起你身邊的人,你對得起社會,這就是你的治國平天下。


每一個人的天下,有每一個人的大小,你的天下在哪裡?現在你的天下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師長、你的同學,以及你日常待人接物所面對的物件......。你有仁德了,你的天下也都被你的仁德所籠罩所潤澤了。讓你的天下裡,有你在的地方就有希望,有你在的地方大家就安心因為你的仁德,可以讓你的父母安心,讓你的老師安心,讓你的同學安心,你為你負起你的責任,你對朋友守信,所以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看到你,也都安心。總之,你自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了,你周遭的人也因為你的定靜而也能夠安然,那你的天下就安然了,每一個人的天下都安然——譬如你自安而讓你的朋友安了,你那個朋友也自安了而讓你也安,這兩個人相遇了,就是好朋友,天下到處都有這樣的朋友,這個天下不是就太平了嗎?你要治國平天下,何必去求什麼高位?“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儒者的本懷本色。


這種人的格是恒定的,不因為他的富貴貧賤而改變他的格。你有這個格以後,你的人生就不會受現實各種狀況的干擾,你就是自我作主的人,這樣的人就是一個自由的人,這個人就是自在的。所以《中庸》教人素什麼就行乎什麼,說“素富貴,行乎富貴”,在富貴的境遇中行你的道,你是一個有德者,仁義禮智,從良知而行,從天理而行,你在富貴中照常維持你的人格去處富貴的狀況。但是人生一定富貴嗎?不一定的,你富貴會永久嗎?不一定的,所以你也有貧賤的可能,如果處於貧賤的境遇中,那就“素貧賤,行乎貧賤”,在貧賤的境遇中,你的格還是一樣的,仁義禮智,從良知而行,從天理而行,你在貧賤中還是行你的道。假如境況更惡劣,處在夷狄中呢?那就“素夷狄,行乎夷狄”,到了沒有禮樂之教不文明的夷狄之地,與一群小人相處,也可以在一群小人中行你的道,你的格不會變的。最後“素患難,行乎患難”,在顛沛流離的情況下,你還是行你的道。最後結論是“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任何遭遇而不自得的,就是都很自得。什麼是自得?就是你自我做主,你真真實實,你自由自在。做人,而有人的格,那是人生最珍貴的成就,這種珍貴性是不能夠用其它現實的價值來替代的。一般人追求富貴,厭惡貧賤,但是不管富貴之可追求,不能夠跟人的格相比較,那是不同層次的。你在夷狄患難之中,也不足于損傷你作為一個人的格。這樣無入而不自得,是因為有格,人格是一個定常之體,有了這個定常,就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都自安自定,自得自樂。人生的命運可以說是老天給的,也可以說是自己造的,一個有德者,沒有什麼命運可以擊倒他,他替自己造了永遠幸福的命。所以孔門之教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就是學做人之道,時習就是時時刻刻地實踐此做人之道,依照你所知道的做人之道去做人,就能自安自定,自得自樂。除此之外,人生沒有真實可樂之境,若無道而有樂,其樂也是假的。


各位年輕朋友,你這生命的時刻是值得羡慕的,在這個生命時刻,你自己或許不知道它的寶貴,現在我就要告訴你,你這個時刻是你一輩子剛剛要揚帆出行的時候,你把你的帆端正了,你就可以乘風破浪,你不要把自己的帆弄得歪七八扭的,人生之海波濤洶湧,顛覆之危你躲不掉的,到躲來躲去,最後你自己把自己耽誤了。請你不要在人海中覆滅了,你要在人海中站起來!要認真,生命有它的真實性,聖人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不是寫在紙上的,真的聖人就在你心裡,就在當下每一刻,你把握到聖人,你就把握你自己的命運,你把握到自己的命運,你就把握到民族的命運。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你就認識它了,而這個民族之可貴,就因為它曾經有聖人,聖人之可貴,就是因為他證實了天地之道,他頂天立地。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學問,這就是你今天來的目的,你今天來這裡參加論語一百,孟子一百,要你多讀,多讀就是增加你的機會,第一次讀過了,或許不知道在讀什麼,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第十次,說不定讀到二、三十次,不知道會在哪一次,突然不知道會有哪一句話跳出來,大放光明,照亮你的生命,照亮你整個世界!你要期待,你要真心地期待(掌聲)


你要期待,誠心誠意的期待那一刻,你的心越誠,那一刻越快到來。那一刻到來了,你會知道,你意識到了,千萬要把握住,一輩子或許就只有這一次,但只要有一次你把握到了,你就會領悟到原來聖人是真的,原來君子是可為的,原來做人就應該這樣做,原來你對不起父母,原來你對朋友還不夠真誠,原來你有些責任還沒有盡到......,你時常這樣覺得,你整個人生就軒昂奮發起來,你就比較不容易迷茫,你就比較不容易再被不良的東西所引誘,你的心靈就不再容易耽著於那些無聊的流行歌曲或者五光十色的電子遊戲,為什麼?因為你知道生命中有更高尚之事物應該追求,你知道人生之可貴,你不會輕易浪費你的生命,你會愛惜你自己,如此你的人生就順暢了。你的生命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你認到真的了。


今天我就講這兩個字——“認真”,希望大家能夠認出我講話的真實性,我是用生命在講的,希望大家也用生命來呼應!


祝福大家!謝謝各位!(掌聲)


(此文已經季謙先生修訂)


錄稿|碧溪


終校|楊嵋、黃勇


編輯|楊志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