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塾聯誼會啓動儀式+王教授演講《從颠沛中走來》
主講:王财貴 時間:2015年5月7日 地點:北京泰華龍旗酒店
錄入:懷仁 修訂:王财貴(2015/5/17)
編者按:2015年5月7日,首屆全球私塾聯誼會啓動儀式在京舉辦。王财貴教授出席并做了主題演講——《從颠沛中走來》
依照大會的安排,我在這裏宣布全球讀經私塾聯誼會正式成立!(鼓掌)
全球讀經私塾聯誼會成立後,依照一般的慣例,我們計劃每年辦一次,現在這一次是首屆。我早上來,看到大屏幕上的字是“全球私塾聯誼會”,禮堂上紅布橫條題的是“全球讀經私塾聯誼會”,其實這兩個稱呼意思是應該一樣的吧。我在想是不是還可以多加幾個字:“全球王财貴讀經私塾聯誼會”。(鼓掌)這三個名稱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鼓掌)如果這三個詞意思差不多,我看我們這個私塾聯誼會就是成功的。如果把它們理解爲不一樣,我覺得反而是有問題的。

儒家理想的國家教育——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所謂私塾,這個名稱不是本來就有的,它是有所對照的。就好像我們說陽明良知教,它不必說成“四有”,本來就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說:這四句是徹上徹下語,上下根無不接着的。錢緒山說,這四句是師門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改易。但是後來王龍溪提出:若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是無善無惡之意,知也是無善無惡之知,意也是無善無惡之意。那因爲四句都講“無”,号稱“四無句”,有了這“四無句”之後,爲了分别這兩種說法,就把原先陽明的四句教叫做“四有句”。
那麽“私塾”這個稱謂呢,也是因爲有所對照而來,它是對照“官學”而說。“學”和“校”是從古以來教育場所的稱呼,尤其儒者的理想是國家應該注重教育。當然在古代貴族社會,隻有貴族才能受教育。朱熹認爲古時候不僅貴族可以入學受教育,凡民之俊秀也可以入學受教育。這或許是後人的理想,儒者常常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給渺渺茫茫的古代。像孔子孟子常常稱歎堯舜,孔子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到底有沒有堯舜這樣高明的人,這樣清明的德性,這樣垂拱而平治天下,這在曆史的考證中是有争論的,隻是對于那麽渺茫的年代,可能再也沒有辦法恢複曆史的真相了。但這不妨礙後世儒者祖述堯舜,言必稱堯舜。堯舜作爲中國文化中國政治的理想人物,是最早的聖王。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稱這種推尊叫“立像作用”,立一個象征,立一個标準,所以我們不管世界上有沒有真的堯舜,而像堯舜那樣的德業,是人間永恒的理想所在。孟子的“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的話,也是一種理想的向往。
在德性的修養以及實踐中,堯舜就是王龍溪所說的,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的“無善無惡心之體”一體可發,所以他們的意也是無善無惡的,知也是無善無惡的,而萬事萬物也都至善了。他們是生而知之者,是從天性而直發,一發到底。而湯武呢,是反之也,他們的生命沒有那麽清純,要有一曲折,要從現實中奮鬥一下才能返回去。可以說堯舜是四無的生命,湯武以下是四有的生命,但在四有中,如果能不已地前進,所謂“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到最後也可以回歸到“性者也”的生命,回歸于天德天理。我們每個人都要想一想,自己是堯舜的生命呢,還是湯武以下的生命?如果是湯武以下的生命,也能夠返回去,返回去了,也等同于堯舜的生命。所謂“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所以不管世間有沒有文武乃至有沒有堯舜,一個儒者,他内心深沉的願望依然還是不僅效法文武,而且希望祖述堯舜。那麽人類爲什麽要辦教育?依照儒者的理想,無非是要人人都能夠從“文王我師也”,再往上溯,祖述堯舜,讓人德合于天德,讓天下長治久安。儒家原來理想的國家教育是爲這個目的而設的。雖然現實上或許不能達到這個理想,但是這是永恒的向往,永恒的奮鬥,這是一代傳一代,永不可止息的人心之大願。(鼓掌)
私塾的設立——儒者永遠不死的文化心靈
古代官學是不是真的能夠如此地辦教育?我們要知道,人間是現實的,現實總是複雜的,同時又是艱難的,複雜與艱難是不合理想的,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假如官學一來不能教盡所有百姓,二來并沒有達成培養聖賢的目的,那麽一個讀書人,尤其是一個讀儒家的書、讀孔孟之書的人,他永不止息的願望,還是認爲這個世界是需要聖賢而且是可以有聖賢的,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出聖賢。而且自從孔子開設民間教育以來,更落實了儒者的教育理想──就是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成聖賢。當官學不能符合儒者的理想時,後代的儒者紛紛以孔子爲表率,也自己出來辦教育。這種自己所辦的教育,如果是基礎教育,那就是私人的小學校。私人的小學校,比照官學,就是私校,都是條件非常艱困,設備很是簡陋的,它隻是代表讀書人一顆不死的心。這種地方往往都是在正規的廳堂居室之外,再設一個附帶的場所,這種附屬的場所,叫做“塾”。所以“塾”不是富麗堂皇的宮殿啊,人生除了生活必須之外,也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我常說一句話:“一個人,一息尚存,三餐溫飽之餘,就應該以最大量的精神力氣去提升他的文化教養,去追求他的人生價值。”我們雖然不好叫所有的人都去學顔淵,吃不飽了還這麽地好學,樂在其中,但是至少在可以溫飽以後,我們希望天下人都能夠受教育,盡量地提升他精神的質量,進入到文化的世界。這樣我們就需要辦私人的小學校,不管它條件是簡陋的,我們還是要辦。所以我們要給與私塾有相當的同情、支持,同情支持私塾,就是同情支持儒家之徒那顆永遠不死的文化心靈。(鼓掌)
教育:是權利?是義務?
近代以來,就是這一百年來,中華民族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方向,國家的大政,無不以西方馬首是瞻,中國兩岸的教育也受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影響,其至幾乎是西方的翻版。于是,教育全由國家一手包辦──尤其是基礎教育,規制嚴密,而且把基礎教育号稱爲“義務教育”,人人必須接受。
然而,教育本來是一種權利,對于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來說,他除了現實的生理上的需求,需要我們照顧喂養之外,他還有另外一種生存的權利,就是他的精神生命也要成長。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父母也需要把孩子培養成人成才,所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的權利。在正常的情況上,父母都愛孩子,基于愛,給予孩子教育,是父母的權利。當然一個人可以放棄他的權利,我們發現尤其在古時候民智不開經濟條件惡劣的條件下,有許多父母幾乎放棄了他們的權利。所以如果有國家的政策,利用行政的力量召集全國六、七歲以上的孩子,給他一些基本的教育,而且以行政命令,規定孩子非受教育不可。那麽這種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家長給孩子教育的權利,就變成一種對國家行政命令的義務──你非做不可。如果教育是人生一種非做不可的事,那麽與其讓它是一種權利不如讓它是一種義務。所以“義務教育”法規的創設,是國家的德政,它讓百姓普遍受益。孔孟以來,中國儒者希望全民都能夠受教育的理想,一直到近代一百年來,真的實現了,這是很值得我們慶幸的。
但是教育必有教育的本色,教育的理想,教育的道理。剛才說,古代的官學并不盡如人意,所以儒者奮力地辦了許多私人的、小小的、簡陋的學校,爲文化的傳承默默地盡心盡力,可謂嘔心瀝血。而現在以整個國家的力量來辦教育,這不是普天同慶的事嗎?不過,教育雖然是一種義務了,我們不要忘了,教育永遠是一種權利。當這個義務跟我們的權利相合的時候,是人間無限的幸福,就等于我們内在的志願跟外在的規律相符合,或者說外在的規律本來就是我們的意願之所在。也就是說,外在世界對我們有所要求,給我們一些義務,而這些義務正好又是我内心自由意志的決斷,外在的法規原來就是我自由意志決斷的客觀化,把它建立起來用明文寫出來,構成一個我必須遵守的規範。請問,你是遵守外在的規範呢?還是遵守自己自由的意願?兩者同時都是!當這兩者同時都是的時候,就是人間太平的時候。康德稱之爲“目的王國”──人人都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人人都是爲自己的意願而活,而不是爲一些外在的規定所限制所脅迫。但是當外在的規定和我們内在的期待不符合的時候,人生就産生痛苦。因爲人類的内在願望與外在世界的規範撕裂了,不能相合。當這個時候,人類就要警覺,就需要有一點聰明,有一點智慧了,才不會讓那不幸繼續擴大。
始制有名,夫亦将知止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又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始制有名”,本來人間沒有什麽制度的,沒有什麽規範的,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不能沒有制度,沒有規範。周公知道制禮作樂,孔子一生用很大的力氣來維護周禮。“禮”,是大家共同生活的軌道,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軌道,那社會是容易混亂的。所以始制,就有了各種名号,所謂“循名責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哪種名号就有哪種職責,如果名實不符,那真是“觚不觚,觚哉觚哉”了。
所以始制有名,一開始有制度,就有各種的名号,其實就是各種的規矩。但規矩已經有了,制度已經非常完備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老子告訴我們,這時你要知道在哪一個時刻必須停下來。爲什麽?因爲始制有名,請問你用什麽來制,什麽來名?制與名都來自于人心的願望,人心的願望來自于哪裏呢?人心的最高的願望是道,因爲要行道于世間,而世間是複雜的,所以才要制禮,制禮而後以禮行道。制禮就要有明确的規範,但是這些規範,越規定越細的時候,難免有人爲的私心俗見的參雜,可能離道越來越遠。所以随時始制,随時有名,随時要知止,才能永保不殆。知止,就是停一下,停一下,是爲了回歸于道,重新出發。周公的制禮作樂本來是爲了要行道于人間,孔子的維護周禮,就是要通過周公的禮樂,讓人間回歸于人生的道上。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的時候,是在始制有名之後說的,點出了始制有名的根源在于“仁”道。但禮樂流傳既久,那禮樂是否還代表天道?而行禮者是否依然有回歸天道之意?如果沒有,難免令孔子有“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的感歎,也難怪老子要“絶聖棄智,絶仁棄義”了。
“觚不觚,觚哉觚哉”,假如教育不像教育,那還叫做教育嗎?義務如果是“不義”的,還需要“義務”嗎?所以我們要“知止”一下,清醒一下啊!義務教育是從西方發起的。1712年,德國開始推行義務的基礎教育,後來傳遍整個世界。當中國現代化的時候——就是中國的政治改爲共和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制度也跟着西方要求基礎教育是全民的義務的。如果這個教育能夠依照古來儒者對人類深層的願望,那真是澤及蒼生啊,那真是對得起列祖列宗了。現在“始制有名”了,“名亦既有”了,如果能夠“夫亦将知止”,我們也可以檢讨這個制度本身是不是離道越遠,這樣随時“知止”一下,才能永遠保持心靈的清明性,随時有機會返歸于道,而可以“不殆”。
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知止,還可以留下一些窗口,所謂“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譬如造一個房間,房間是要遮風雨避日月的,當然要嚴密,下面有地闆,上面有屋頂,四邊有牆壁,這不是房間嗎?但如果一味地以這些觀念來造房間,下面有地闆,上面有屋頂,四面是牆壁,嚴嚴實實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房間了。所以還要做一種相反的工作:“鑿戶牖”——單扇門叫做“戶”,雙扇門叫做“門”,門就是兩戶相對的大門,戶是單扇的小門——鑿戶就是開個門,鑿牖就是開個窗。固然房間要有牆壁,但全部都是牆壁也不行,所以一定要鑿戶牖,才“有室之用”——這個房間才可以用。“有之以爲利”,是上下四方的構造;但是“無之以爲用”,有了戶牖才成爲可用的房子。“始制有名,名亦既有”把天道表現在人間,類似建構起嚴密的房子,讓人可以安居其中,而能夠“鑿戶牖以爲室”,有“無之以爲用”的智慧,那麽,原初的願望就可以達成,禮樂回歸仁德,就可以随機表現禮節樂和,而非“禮教吃人”。這種放開一步,不可執着的心量,是人間的救命之方。在體制嚴密的監控之下,我們當然不必先懷疑西方以及東方所有國家的政府辦教育,是不是故意要把教育辦壞。但是縱使他們希望把教育辦好,在始制有名之後,名亦既有了,它是不是能一一都合于道?當然這不容易,既然不容易,就需要留下一些窗口,這些窗口代表了道的玄妙性,道的無所不在,道的永遠運轉,讓這個“有之以爲利”的世界随時回歸“無之以爲用”的智慧。各位,在體制規定義務教育之餘,如果能夠留下一些窗口,或許就可以使教育永遠不會離道太遠,随時人間都還有希望。這就是不論在古代官學還是在現代義務教育體制之下,私塾一定要永遠存在的道理所在。(鼓掌)
所以不管是号稱先進的西方,還是跟随了百年的東方,任何一個教育制度體系之下,都不能以始制有名的态度把整個社會完全管控、封死,這就是開放的心靈所應展現的開放的社會和開放的制度。我們各位辦的所謂私塾,這種很簡陋的,自艱困中、在夾縫中生存的現代私塾——我一想到“私塾”這兩個字,一想到“現代私塾”這四個字,我就非常感動,非常敬佩,非常同情(鼓掌)——我們是在制度中,我們不是反制度,我們是使這個制度更合乎所謂真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留下窗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要永遠以道爲尊,以道爲依歸的制度,而我們私塾的開設,正是使我們的制度永遠保持與道同行的重要指标。(鼓掌)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但是,每個人也都要自己扪着良知,想一想我們聖賢的願望。這個願望啓發我們,讓我們也興起這種願望,興起一種我們要教導我們的下一代,讓他成人成才的願望——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這個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學問是艱難的,至少是高遠的。其實,真的艱難嗎?真的高遠嗎?“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足以爲道”,“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那不是很平易嗎?你爲什麽說它深遠呢?但是有些時候最平易的就是最深遠的。因爲它深遠所以你覺得它艱難,其實哪有艱難呢?大道本來就是易知易行的,易經文言說“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可大就是聖賢的事業。我們本來不是要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嗎?你要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你就要爲往聖的學問奮鬥,而往聖的學問本來是平易的可親的,卻被一般人認爲高遠而艱難,因此往聖的學問往往容易斷絕,才叫做“絕學”,我們私塾就是要爲往聖繼絕學。(鼓掌)
把任何一個小生命都看成聖賢的種子,千萬不要在一個孩子剛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給他一個限制。雖然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成聖賢——這是不能保證的——因爲教育不是邏輯,不是數學,乃至于它不是物理,不是知識。生命就是生命,我們不能保證生命的成就,但是我們總該有一個方向,我們總該有一個期待。如果我們都能夠依照這個方向努力地輔佐他,提攜他,期待他,縱使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成聖賢,但是每一個生命都已經蒸蒸日上,每個人都依照他的本分,盡到他最大量的開發。讓每個人在他天生的秉賦上有最高的提升,那麽這個世界就是向上的,向于光明,向于道的。這樣我們就可以不辜負天地生生之德,而爲萬世開太平了。(鼓掌)
夫亦将知止而回歸于道
所以那些有心于教育的人,而且他們居然膽敢去面對整個世界的潮流,整個國家的體制,而内心裏面好像有這樣的叛逆之意,說:“你看,你的教育沒辦法,所以我要自己來辦。“一般人看這些私塾的堂主老師,這些把自己孩子帶回家,另外選擇教育的家長,更是會責備:你是不是看不起體制。而且有些學校的領導,當你跟他說你要做這種教育的時候,他甚至當面發火生氣,認爲你是看不起他,你在颠覆體制,在違逆潮流。各位,我們随時要回歸于道,如果别人有這種看法,我們一定要給與同情,因爲在始制有名的社會之下,人們容易産生執着。現在的世界義務教育推行了兩三百年之後,也有許多國家真正地以法規來調整法規。法規不是規定要義務教育嗎?現在,怎麽調整呢?就是開放窗口,可以讓有教育理念的人自己辦教育。個人辦教育,叫作在家學習,homeschooling,甚至允許這些個人合成團體去辦學,乃至對這些辦學者給與相當大的支持,相當大的鼓勵。像這樣,我們就看到教育的希望,看到近兩三百年來義務教育的希望。
這一百年來我們國家學習西方文化,學習他們的教育制度,西方人怎麽做,我們就跟着怎麽做,叫做“亦步亦趨”。當現在西方這種在家自學的制度興起之後,漸漸形成風氣,我相信我們國家不管在台灣還是大陸,都會漸漸地開放。回想當初我們國家雷厲風行體制教育,也是有道理的。當時一般的民衆還不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所以國家一定要把孩子收到學校裏去,在國家教育體制中最少教他幾年基本的學問以及爲人之道。但是這一百多年來,整個社會産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也可以說所有人都受體制的教育,這種教育也是有相當的成就,也讓我們眼界更加開闊,心思更加靈活。體制教育把百姓培養得能夠自我思考,當百姓能夠自我思考的時候,就是體制“夫亦将知止”而回歸于道的時候。他所培養出來的國民,能夠自我思考了,教育體制應該把教育的權力還給國民,所以現在是私塾興起的恰當時機。(鼓掌)
國家是很用心的,有許多的學者都在替國家獻謀定計,所以國家的體制有相當的豐富性,完滿性。如果再加上這種開放的心态,制度更會日漸地自我改善。那我們私人辦學呢?往往隻憑一股文化的熱忱,也就是一股對于聖賢之道的向往,說深刻一點就是對于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的似乎有一種深度的體會,憑着這樣的理想出來自己辦這種簡陋而别有情懷的私塾。我希望,這不應該隻是一時的感悟。我們知道教育是一件對人生影響重大的事務,你教導一個孩子,可能影響他一生;不僅影響他一生,可能影響他周圍的世界;不止是這一生一世,或許将是子子孫孫,生生世世都受你的影響?你安-敢-大-意!(鼓掌)
所以在國家體制外辦私塾教育,你一定要有相當的把握啊。你敢說你的教育就是更能夠合乎人類理想嗎?我們要知道所謂理想,固然最高的理想是定于“一”,是“那一點”,但是理想要在現實中展現,那是無窮的複雜,好像剛才溫金海先生、徐勇教授一再苦口婆心地呼籲,我們辦學的人,你不止是要有一個理想,你既然在現實中辦教育,你不是有了文化的關切就夠了,你還要有辦事的能力。這個辦事的能力首先就是有愛心,再來你要認真教學啊,你要善巧管理啊,千萬不可大意。我最初推廣讀經不是推廣辦私塾的,我是提倡讀一句就好,是盡其可能就好──我常說“盡其可能”這四個字。不管我講到任何觀念,都是盡其可能,說老實,是盡其可能地老實;說大量,是盡其可能地大量。我并沒有說一定怎樣叫老實,一定多少叫大量。當一個家長老師盡其可能地教導讀經的時候,他越發現教得越多,好像效果越大。于是就有人說,我們可不可以全天來做讀經教育……是讀經界推着我走的。但是這種推動也是我原初的願望所在(鼓掌),外在世界的要求正好合乎我内在自由意志的決定,所以面對讀經界,我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鼓掌)。
不過那時候真的條件艱難,不要說體制嚴格管控下的艱難,更不要說設備上因陋就簡的艱難。告訴各位,這個辦學者呐,這些堂主們啊,這些老師們啊,他們“本身”也條件艱難啊──盡是阿貓阿狗啊!(衆笑)爲什麽呢?我們失學已久。現在我們所做的這種讀經教育,幾乎相反于西方三百年來的教育的方向。我們個人以前所受的教育跟讀經教育毫無關系,甚至是一個反方向的教育。你從這種基底居然奮然興起,你能夠有什麽樣的能力啊?你敢替你的學生負責啊?如果你敢替一個生命負責任,你敢替天下興亡負責任,你敢替民族的子子孫孫負責嗎?想到這裏,每一個人肩膀上都有千斤重擔啊!(鼓掌)
所以我一直兩個心情同時存在:非常地敬佩,非常地同情。套一句張在東先生的話:我代表天下所有的對文化關懷的家長感謝各位堂主、老師(鼓掌)。在艱困中,或許能夠自覺地擔起艱困,或是不自覺地天天在挑着重擔,這不是很值得敬佩嗎?這是一種心情。但是另外一種心情呢,我很着急。如果說近代的中國的私塾,是由我發起。或者說,至少是由我帶動的,許多人因爲我的倡導而開設私塾,萬一有了差錯——萬一的意思就是一萬裏面有一個差錯,罪過都歸于我啊。所以我日夜憂懼。(鼓掌)但是我們要責備這些堂主老師嗎?我們感恩他都來不及啊,各位啊!我們還忍心責備這些堂主老師嗎?(先生哽咽,衆長時間鼓掌)
溫金海先生說他的協會是無中生有,我們的讀經、我們的私塾也本來一無所有啊。所以除了同情還是同情,不隻是我同情各位,希望各位也互相同情。不簡單啊,不容易啊,常常會出差錯的啦,常常要受責備的啦,常常在颠沛流離當中啦。但是,我們這一顆心永遠不改。錯誤,是要承認的;責備,是要領受的。不是勇敢的人才承認錯誤。人間艱難啊!差錯是随時會有的啊。我們知道體諒别人的時候,我們也要稍微體諒自己一下。有錯誤,我們承認它,千萬不要逃避。有責備,如果是善意的,當然要領受,即使是誤會,即使是惡意的攻擊,我告訴你,你也要領受。但是我們也還要承認人性本善,我們也還要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學堂的老師、堂主以及家長是一顆心,而我們的孩子雖然還不能表達他們深心的願望是什麽,但是,“天命之謂性”,人都從道而來,隻要我們所做的是“道”,我相信孩子的内心深處,一定是感恩我們的,一定是願意跟着我們走的,所以我們有永恒的希望。(鼓掌)
念茲在茲勿忘初心
這是在千難萬難之中的一個永恒的希望,這裏是一個緊張的拉鋸。這兩方面同時存在,每一個人都要同時兩方面日夜地反複……念茲在茲……所以隻要堅定你的理想,又擴充你的愛心,你的困難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古聖先賢的理想,它不是一個讓人悠然神往永遠追求而永遠不可及的世界,它往往當下就可以實現。所以辦學一方面是艱難的,辛苦的,一方面你和孩子一起,當下又是幸福的。(鼓掌)要随時記住你幸福的那一刻,你是以什麽心來面對孩子,忽然感覺到一股幸福之感,忽然感覺到人生的希望,國家民族的希望,你記住那一刻,永遠以這顆心辦下去。這個心就是初發心。你原來不是爲了這一種感觸這一種向往來辦學的嗎?哪一個人是爲了我要賺多少錢來辦學的呢?哪一個人是爲了将來學生回報而辦學的呢?我相信,讀經的私塾既然是從讀經而發教育的志願,他的初發心應該是合于道,至少是離道不遠的。所以“不忘初心”就是了。(鼓掌)
有一定的困難,你一定要承受,不可以心浮氣躁,一個生命是很難調理的。雖然從某方面說,因爲孩子很純真,所以是很容易教導的。但是從某方面說,又是非常複雜的。所以當你遇到可喜可樂可感的時候,一定要自我慶幸,要爲孩子慶幸;當你遇到麻煩棘手左右爲難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一定要記住你的初發心,回歸你的道心。你是在做教育,你是要用鼓舞的方式,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走向人生的正途,讓孩子得到最大量的開發。你千萬不要大聲以色,這個生命當下的表現讓你不滿意,你要知道,他下一刻或許就可以改善,尤其在你的教導之下,再過三個月半年一年,他不是就可以改善了嗎?你爲什麽要這樣疾言厲色。何況爲什麽要讓他挨罰受苦呢?所以,不是不能處罰學生,處罰學生是不得已的,要出自滿心的愛(鼓掌)。如果不是以愛,不是以文化的關懷,不是對人間幸福的期待,不是對古聖先賢絕學的繼承的擔當,你爲什麽要淌這趟渾水呢?難道辦私塾是那麽樣好賺錢嗎?難道辦私塾是真的可以邀什麽名聲嗎?你如果是真誠的教育者,那麽請你學習領受人間萬古如斯的複雜與艱難,請你用智慧去排除這些教育路程上一定會有的千變萬化。假如教育沒有這麽多問題,實踐沒有這麽多曲折,讓孩子看起來這麽難調教,也不需要你了!(鼓掌)
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本來這些話都不用說的了,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就知道。今天說一說隻不過是說出大家的願望。你看,你的願望跟我的心思完全相合,你不是幸福的嗎?(鼓掌)這叫做心心相印啊!(鼓掌)我其實都可以感覺到大家和我的心是相聯相系的,至少從初發心來說,都是爲國爲民,真的是爲文化爲曆史的,真的是爲聖賢爲天地的,我們是不忍聖賢之學斷絕,我們是不忍天地人生流落,所以大家跟我的心是相印的。不過我也希望大家,人人之間,這個學堂看那個學堂,這個老師看那個老師,希望大家也心心相印,(鼓掌)大家惺惺相惜。(鼓掌)諸位,人生有許多艱難啊,即使理想相合了,但氣質個性艱難啊,已經養成了,要不然他怎麽辦?而且這個養成或許是前輩子、前前輩子就養成了,隻好從現在悟後起修,悟個良知,趕快起修。但是起修的路很遠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所以我們責備自己,在先!責備别人,在後!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要兩個眼睛都看别人的錯誤,别人有一些艱難,應該同情、協助。(鼓掌)
每一個人的心胸眼界一時不能夠達到聖賢的境界,所以都有所限制,隻要他願意努力,他留下窗口,他不執着于一己之見,就可以做朋友了。何況我們讀的經典就是要教我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每一個人有他的個性,有他的見解,他開學堂有他的教法。我相信這些人不是故意要把教育辦壞,不是要把孩子教壞。隻要心中所存的是一念之善,大家都向上方法是多樣的。我們的理想可以是“一”,但實踐的方法是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依照他的最高理想,盡他最大的努力而做出一種教學的模式,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留下窗口,都可以自己進步,還可以與人相往來。當這樣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是心心相印,惺惺相惜,而不會是己非人。當這樣的時候,我們不僅是自己的私塾辦好了,我們整個私塾界,讀經界,就一片祥和了。(鼓掌)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這一片祥和不是大家報喜不報憂,我們還是應該切磋琢磨,相觀而善。但不是一種求全責備的心态,更不是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仇恨的心理。我們的仇恨心确實已經相當根深蒂固了,從清末民初以來尤其經過五四運動,數十年浩劫,就是一種仇恨心作祟。仇恨心來自于哪裏呢?執着!執着于自己的“是”,于是就攻擊别人的“非”。當他内心還沒有什麽能力,外在還沒有什麽學問地位的時候,還忍着忍着,但心裏已經不愉快了。當他有了一點自信,也能夠寫幾句文章,難免就以文章來攻擊人。當他地位高起來權力大起來的時候,他就會裹脅群衆把持天下;當他有軍隊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殺人而不眨眼了。所以從五四運動以來,從一個人心裏的郁悶不樂,一直到寫文章互相攻擊,一直到結黨結派,到最後戈兵相向人頭落地。各位,這些變态的心理到現在還彌漫着,影響着,國民的心中難免都還帶有那種血腥、戾氣,現在就要警醒,要從心地裏清除幹淨(鼓掌)。要不然你枉費作讀書人,枉費你開讀經學堂,你枉費你當讀經老師。
經典是來自于理想,理想則來自于道,我們讀經,就是要追求那理想,合乎那個道。理想與道,原來就隻有一個,但真正的理想,真正的道,是開放的,所以我們追求這個一,不是一般說的“定于一尊”。理想是每一個人因着自己所認定的道而立下自己最高的人生關懷,當然在你來講是定于你這一尊。但是,這一尊是你主觀的呢?還是客觀的?從其自主自定這一方面看,理想或許是主觀的,但理想随時都要回歸于道——因爲道才是客觀的,從它最終必歸于道來看,其實它應是既主觀又客觀的。你自己的理想不一定是客觀的,但當你的理想回歸于道的時候,你會看到“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世界,道本來是一,但它的流行又可以是多,雖然是多,但并行而不相悖,諸多的流行表現聯合成一個大豐富的大千世界。所以我有我的理想,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理想,隻要因理而想,大家相去不遠,同歸大道,那麽大家不是就可以“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了嗎?
現在大家都說在做讀經教育。一種老實大量讀經與各種不老實大量讀經,各種實踐方式千差萬别,千萬不要以你既定的老實大量來要求别人也跟你如此老實大量。因爲我們提倡老實大量是盡量老實、盡量大量,就是老實大量了。如果他認爲他這樣是,你認爲不是,你要尊重他的是。如果你認爲你這樣是,他認爲這樣不是,你也要尊重他的不是。你可以期待他以後會了解老實大量是最好的讀經方式,是不可争議的讀經教法。或許他正在讀經典,他受聖賢之教,有一天他對于教育有更多認識的時候,他的觀點會漸漸轉變,那時,或許他會更堅持原初的認識,或許他會反複打翻從前的知見。這個時候怎麽辦呢?“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你可以同情他,縱使他不同情你,你還是要同情他。(鼓掌)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要怎麽同情呢?有一個門徒問耶稣,說有一個朋友,天天誤會我,天天找我麻煩。我一再原諒,我原諒他七次了。我還要不要再原諒他?耶稣說,你應該原諒他七次的七十次。就是原諒他四百九十次。各位,你什麽時候原諒一個人四百九十次了,你才可以說──他,無藥可救。原諒人,這不是打迷糊仗啊?你的心中還是非常清清楚楚你要做什麽,但是對于人間的複雜,要給與大量的同情。你先這樣同情别人,别人才能這樣同情你,這種祥和,是和而不同的祥和,不是定于一尊的一言堂。不是打迷糊仗。 所以,清楚中有胡塗,胡塗中有清楚,叫做“難得胡塗”。(鼓掌)你不要以爲你對人兩個眼睛瞪得大大的,你就是精明啊。兩個眼睛隻瞪着别人,這是最胡塗的,孟子叫做“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你隻有一頭牛,放着自己的田不好好耕,倒去耕别人家的田,你不是傻得可笑嗎?整個社會一百年來都養成這種習性,而且不隻不管自己,專管别人,還要勉強别人服從自己,一有不從,就心疠并生,氣息狒然,好像世界末日就要來了。其實,不是世界末日來了,是人間浩劫來了。
在此浩劫之餘,我們不是要回歸經典嗎?不是要回歸聖賢嗎?不是要回歸于道嗎?道是并行而不相悖的,隻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了,萬物才能并育而不相害。讀經所學何事?不就在以道援天下麽?讀經界都龃龉相向哄然一市了,還能指望誰呢?我們如果把整個讀經看成是一個道業,我們一定要在道中,“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我們如果有道,大家就可以像魚遊在水裏一樣,自由自在,不會互相踫撞,不會互相指責。随時回歸于良知,回歸于道,這樣我們的學堂就是一片淨土,我們的讀經界就是一片地大同世界的典範。當然,在這樣的時風之下,要求諸位要做時代的典範,要能平和中正與人爲善,或許高看諸位給諸位出難題了。但是,這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永恒的願望,我對你外在的要求如果合乎你内在心靈的願望,你就是幸福的。(鼓掌)
今天,在這個首屆全球讀經私塾聯誼會上,我這樣講,我自己認爲我是幸福的,我也感受到你是幸福的。希望我們把這種幸福之感,讓它不隻是存在我的心中,我們要把它化爲力量,我們要推緻出去,這也是緻良知啊。推緻出去,必定會遇到許多的事事物物,我們要推緻良知到事事物物上,這是很長遠而繁雜的工作。我們一定要耐煩!要走得長遠,哪一個人覺得心中煩了,你一定要回歸于道。我們以此自勉。以此共勉吧。(鼓掌)
今天是我們首屆的盛會,在我的經驗中,讀經,讀經界,讀經人的聚會,以今天最爲盛大了。(鼓掌)所以剛才張在東先生說,今天的盛會是一個裏程碑。我也是這樣看。其實也不一定要這樣看,并不一定要有哪個形式作哪種階段的劃分。我們隻是念茲在茲,随時每一步都踏實,都歸向于道。我們今天的聚會也是大家以道共勉而已。既然以道共勉就不限于今天的聚會了,這是随時随時都在的。所以我們的心不是今天才相印,我們随時相印在人間。(鼓掌)希望大家把今天聯誼會上的所思所想帶回去,更加地深思熟慮,而且付諸實踐。在這個苦難的時代,大家互相扶持,爲我們苦難的人生,營造出一點光明,一片祥和。(鼓掌)
我希望我們這個私塾聯誼會能夠繼續辦下去,一開始我說依照一般的慣例,或許是一年一屆,下一屆在什麽地方辦呢?我這樣想,如果文禮書院有個歸屬地了。或許大家到書院去,一面遊書院,一面聚會,不止是一天兩天三天,五天十天,你願意留多久就留多久。(鼓掌)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這次的聚會确實不容易,已經構想兩三年了。大家别看就這麽一夜一天,自從開始策劃,北京季謙教育咨詢中心――就是北京王财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全體員工在主任領導下可謂費盡心血。大家要感謝中心工作人員,尤其感謝周語欣主任。(鼓掌)有人會這樣譏諷嘲笑,說辦這個會,大家來參加是來朝聖,是要造神。有人呼籲:“王财貴!你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了,你的光環已經消失了。”其實,我自己說實話,我确實沒有這樣想過要出什麽名得什麽利。對于他人對我的恭敬,我是不是真的平淡到完全沒有起伏呢?人的習性難免啊,我是不是真的不起傲慢心呢?對于他人對我的譏諷,我是不是能夠大方到絲毫不起嗔恨心呢?我不敢說完全,因爲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聖人的境界。但是我願意,我老早就願意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爲我們推廣讀經原來就是面對普世的這種執着,這種是己非人、想要掌控天下的不良的人生态度,我們是從那裏走出來的。我們才來推廣讀經,向往于經典向往于聖賢,向往于并行而不相悖的世間。我們要營造一個淨土,我們怎可以忘記我們的初心,而還在那裏争名奪利,還在忌諱别人怎麽說呢?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是這是我一生念茲在茲的警惕。(鼓掌)
剛才我開玩笑地說“全球私塾聯誼會”的全名應該是“全球讀經私塾聯誼會”,而或許它隐含的名稱是“全球王财貴讀經私塾聯誼會”,我才講這個笑話。因爲我自己勉勵我自己,希望我們不是定于一尊。沒有一尊可定,如果一定要定于一尊,我們就定于“道”。大家都是從道而行,所謂志于道。我們能夠“志于道”,把道從客觀的高遠的超越的世界引到我們内在來,其實是以我的内心印證它,證實它原來不隻是高遠的超越的,它同時是内在的,親切于我的本心的,這叫“據于德”。由于這個體道之德,你真的落實于人間,這個人間就是你的道場。你就會以無窮的愛心,無窮的悲憫,來把你有得于道的内在意願,從淺到深,從親到疏,一五一十一步一步地推擴出去,你的推擴是有依據的,依據于道與德與人心,你的心與道與德是一體的,從你的心而發爲道德之行,你的所作所爲一定是“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的,一定是“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的,一定是“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的,這叫做“依于仁”。面對世界,我們又需要有各種的才華,各種的學問來輔助仁德的實踐,探求并應用各種才華學問乃至于各種知識技能,來經世濟用滋潤人生,叫做“遊于藝”。所以,我們每個人有了理想,也有一番事業了,要把這個事業真正做成道業,這是要有無窮無盡的能力的。
求學門徑之六小篇,五大部,四入門
我提出一個簡簡單單的大家可以做的基本功課。曾經有人問我說,如何入進所謂學問之門?我都告訴他,入門談何容易,入門之前還有準備工作,因爲夫子之堂,其牆高數仞,所以你先要有台階。入門前先有個台階。這個最初的台階,我建議他先去讀六小篇,五大部,四入門。不好意思,是用我的幾篇文章來做個最初階,因爲我不敢替别人負責,我敢替我自己負責,我這幾篇文章至少不會害人,尤其要入讀經之門,或是入文化之門,可以參考這幾篇。我稱爲六小篇,這是最初的敲門磚:
第一篇: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第二篇: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第三篇:讀經教育百問千答
第四篇: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 (之後以讀經教育基本原理取代)
第五篇:當代新儒家的志業
第六篇:文禮書院規劃
如果一個讀經的家長和老師能夠看過這六篇,對于讀經的觀念就不隻是有了讀經的觀念,而且對爲什麽要讀經的理由,就能比較清楚地認識它原來是根源于文化的關懷,乃至于是根源于人性的。認識得越深,信心就越堅強,這種堅強就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從内心裏面真的即知即行的堅強。所以讀經人請先看六小篇。
再接着呢,要入文化之門,要窺見聖賢之道,請你讀五大部。這五大部是五部經典:
第一部:學庸論語
第二部:孟子
第三部:易經
第四部:詩經
第五部:老子莊子選
這五部書各讀一百遍。如果一個中國人能夠把這五部書都讀一百遍,他的自我長進便有一種不可測度的效果。所謂不可測,當然是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會得到多少效應,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所以我常說一個中國人最少要把《論語》讀過一百遍,才可以算作讀過書的中國人。縱使你隻讀到小學畢業,你都可以把《論語》讀一百遍而有重大的收獲。要做一個讀經的老師,就至少要把這五大部都至少讀一百遍。要做堂主,可能要教他讀兩百遍。
經過六小篇五大部,就可以講入門了,入門者,入新儒家之門也。我介紹牟先生最容易讀的四部書,叫四入門:
第一部:《生命的學問》
第二部:《中國哲學的特質》
第三部:《人文講習錄》
第四部:《中國哲學十九講》
如何讀牟先生著作:句句是要語!
牟先生的書不容易讀,所以如果你初讀牟先生的書,我還要交待一下讀書的心态:這種書,你可以把它當經來讀,或者說你以讀經的方式去讀。
我們說怎麽讀《論語》,論語哪一句最重要?陸象山曾經要求他的學生讀《尚書》。《尚書》是政治曆史的書啊,所以有人說宋明儒者是“無事袖手談心性”,不是的。像陸象山這種先立乎其大,走孟子心學路線的人,他還非常重視《尚書》,一直叫弟子要讀《尚書》,可見學問并不空疏。曾經有學生問陸象山:“先生一向教我們讀《尚書》,請問《尚書》哪一句是要語?”陸象山一時沒有回答,弟子一直等着,隻好回答了一句:“句句是要語”。各位,所謂經典,就是“句句是要語”的書。我們讀《論語》,也是句句是要語。
牟先生的書,牟先生是一個成熟的心靈,一個成熟的哲學思想者。所以雖然這四本隻是入門,講得相當的平易近人。但是,一個成熟的心靈就像地下水,從哪裏冒出來都是涵攝整個水源而從這個地方湧出來,就好像任何一個海上的波浪都以全海作爲它的基礎。所以雖然這四入門,眼光銳利的人,他也可以從這裏看到不止是入門,它同時也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文化的感動,最重要的是它帶動我們不容自已的精神,誰看過這四本書,幾乎都停不下來,一定要再更深入地追求更大部頭的書。而那些大部頭的書,其實不止是中國哲學的著作,它在整個世界哲學著作之林當中,也是無限光輝的皇皇巨著。像這樣屬于世界性的高深的哲學著作,你怎麽能讀得懂呢?我們不是說,你已經入門了。所以從這裏看起。即使這四本也看不懂,沒關系,一時能懂它一句兩句,也就夠了,因爲同樣出于一個心靈,一個情懷,一個世界,繼續看下去,自然會有融彙貫通的一天。
我并不是要以新儒家來定于一尊,其實道并行而不相悖。任何學問都值得我們追求。别人去追求哪一種學問,隻要不是危害人生的,都值得贊歎。不過我們要想一想,人生的時間有限,我們的精力有限,所以先選最切中而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也是讀經的觀念。我們一般讀經是讀永恒的經典,而我們讀一般學者的著作,也要讀著作中的經典。我把牟宗三先生的著作,當做是哲學著作的經典之作。那麽如果别人不承認,也可以,請他說出哪一種書是這一門的經典之作,請他就讀那本書。如果真的是經典之作,我也希望去讀他所推薦的書。所以我們現在可以不指名說是誰,是新儒家,是牟先生,我們說有個X家,有個X先生,這個X家是最關懷人生的,這個X先生是最能夠表現人生智慧的,于是我們就以他爲優先。這樣,我來介紹新儒家和牟先生就比較沒有過錯。所以我現在不講新儒家,不講牟先生,我建議你要讀書,就應該先去讀那個最高明的X家,最有意義的X先生的著作,這總可以吧?
心性光明永懷希望
還有,既然我們做教育,也不要對于現實的教育理論太過生疏,所以我一直勸導,我們做私塾堂主做讀經老師的一定要自己多多去讀現代教育的一些著作,至少把教育哲學,教育史,西方的教育理論東方的教育理論多些研究,乃至于旁及教育心理學也要多少讀一些,以免讓人一直譏笑你是阿貓阿狗。不過雖然别人都把我們看成是阿貓阿狗,我們也願意承認現在我們隻是阿貓阿狗。但我們是努力不已的阿貓阿狗,我們是有光明心性的阿貓阿狗,我們是永遠有希望,永遠奮鬥的阿貓阿狗,總可以吧。(鼓掌)
今天主辦單位隻給我一個小時的時間,他們老早知道我一定會超時。現在,果然嚴重拖場,他們外在的猜想正合乎我内在的意願,真是心心相印一片幸福安詳啊。(衆笑)讀經人在一起就是不一樣,和參加别的聚會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很難說,隻能各自心裏默默地領受了。
我真的感謝大家,我謝謝大家!(鼓掌)
本文來源:王财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