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禮記【經解廿六】

把禮記的【經解第廿六】這篇文章斷句的位置弄明確一點,才比較容易感受到經文深刻的涵義!
讀經的伙伴們讀完這篇文章,相信都更能深刻體會到讀經的重要。
【讀經教育】不只重要,而且是[必要]!共勉~                            --林楊--





禮記【經解廿六】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


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


《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


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


燕處.則聽雅頌之音.


行步.則有環佩之聲.


升車.則有鸞和之音.


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


上下相親.謂之仁.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


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


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


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


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


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


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


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


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


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


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


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


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


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闢之罪多矣.


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


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


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犛.繆以千裡.]此之謂也.



***


有朋友提議我把注解放上來。


我的想法是: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反覆誦讀數遍便能體會其宗旨,


此後支字片語之不解則無礙為學之趣。


若有心進入支字片語之訓詁,則可參考【禮記正義】一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