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冬至與複卦---天心無改移

冬至與複卦---天心無改移     王財貴教授


可賢按:


   今天是冬至,這是一個最特別的日子。從人德合於天德,人心上達天心,道法自然的角度如何看待冬至這一天?這一天在易經中是用哪一卦來表示的?在現實的世界,有沒有人能夠合於這一卦?有沒有一種精神合於冬至的這種天道精神?讓我們來重溫王財貴教授是如何講解冬至的。


   請用心來感受,來聆聽這難得的教誨,你的人生,將從今天開始改變!


。。。。。。順便講一下冬至,這裡有二分二至,有夏至有冬至,沒有人知道夏至是哪一天,大家都記得冬至是哪一天,它的理由不是因為可以吃羊肉爐、吃湯圓,不是可以進補,它的理由不是這樣的,這個理由不是吃。雖然有一些人是為了吃記得它,但是我們要探討,為什麼要那一天吃湯圓,要進補,為什麼立冬就要進補了?因為到冬天我們要休養生息嘛。那麼冬至為什麼會吃湯圓?為什麼冬至有慶祝?為什麼夏至沒有?民俗上可以考查出來有這種區分的。我們以前講過地球繞著太陽轉,如果過了秋分之後,太陽越來越往南邊走,就越遠離北半球,一直遠離一直遠離就是,寒露、霜降,乃至於立冬、小雪、大雪,越來越冷,甚至下雪了,小雪、大雪這樣,所以到了這個冬至,我們眼看著這個太陽一直下去一直下去,越來越遠離,我們地上的生機呀,越來越減弱,人會產生恐懼感,假如太陽一去不返,那豈不是生物就全部止息了嗎?所以百姓一定會去等待,看看太陽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回來,就是到冬至那一天,就會回來,到冬至那一天停止往南走,而往北走。所以冬至那一天才要慶祝,因為那時人類又有希望了。冬至那一天用《易經》的卦象來表示,就是這樣(複卦)。上面全部是陰呐,陰氣很重啊,但是這裡(最下)有一陽,叫一陽生,一陽又開始了,這個卦叫做複卦。一陽來複,有沒有聽過這個詞語?陽氣又回來了。複卦是一個希望之卦。相反的,有這個卦(剝卦),複卦與剝卦是綜卦。爻的順序倒過來叫綜,兩兩相對叫錯。姤卦跟複卦叫錯卦,剝卦跟複卦叫綜卦。剝極必復,有沒有聽過這個詞語?就是陰氣一直長,把陽氣都剝掉了,到了最穀底的時候,往往希望會產生,剝極必復。類似否極泰來,否極泰來比較常聽對不對?其實剝極必復才更加地能夠形容出希望的消失以及希望的重來,因此複卦非常重要,複卦就是希望之卦。


   宋朝有一位《易學》專家叫邵庸,邵康節,聽過吧?邵康節有一首詩來詠複卦: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


   包、庖、伏是同一個字,包伏,包就是伏。羲就是畜生的意思,伏就是使它順伏,伏羲就是畜牧業的專家。建築的專家叫有巢,有巢氏。農業專家叫做神農。倉頡是文字學專家。要這樣瞭解歷史。解釋一下,冬至,子就是子時,晚上十一點到淩辰一點,我們中國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用地支,子丑寅卯……,西方分二十四個階段,叫二十四小時。子之半就是子時的一半,淩辰零點,這個時間才精確地叫冬至。詩人呐,他是易學專家,他算數算得很准的。他有所謂的《皇極經世》了,可以算得大的時段,大到什麼?大到整個宇宙的變化,大到歷史的運轉。算命准不准要看那一個人,有靈感就准呐,沒有靈感就不准,不是《皇極經世》准不准,是用《皇極經世》的人准不准,會用就准,不會用就不准,用的時候不只是看已經表現出來的東西,而是看已經表現出來的東西你當下有多少靈感,所以最重要是那個靈感,而不是那個東西,那東西只是一個媒介,憑介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靈感。所以沒有什麼靈感的人不要去學算命,有靈感的人不學也會。冬至子之半,看到天心無改移,這一句話懂嗎?為什麼天心無改移呀?又回來了嘛,太陽又回來了。一陽初動處,就是——萬物未生時,是不是?這個只有知天機的人才知道。因為一陽初動萬物未生誰知道呢?但是易學專家,能夠與天地相感應的人,他老早感應到了。這個詩是很深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個太好了。上一次有沒有提過一首詩?唐人楊巨源的詩: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詩家清景——詩家最美的景色,在新春。真正的詩人就是有感受的人,有感觸者了,有文學的美感者了。詩家的清景,詩人認為最美的景物在新春,就是春天剛到的時候。那時候呢,綠柳才黃,本來柳是綠的,但是那時候柳還沒有綠,它剛是黃色,什麼是黃色?你春天去看樹木剛發芽,它不是綠色的,葉綠素還沒有起作用,芽是黃色的,跟小鵝出生那個黃色一樣,叫鵝黃,樹芽都是鵝黃,樹芽不是綠的。說春天到了,樹上長出一簇簇的綠芽,這個是不對的,而是黃芽,所以綠柳才黃,而且呢,不是柳樹滿滿地都長芽了,半未勻,只有長一半,一半還沒有長,這不是新春嗎?極力地形容春天剛到,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是詩人的口氣了,這種形容多麼帖切呢?這個時候詩人最喜歡了。若待上林,上林就是國家公園了,上林苑嘛,天子的花園叫上林呐,若待上林花似錦,花開得很盛呐,出門俱是看花人,那時陽明山就塞車了,詩人就不去了,所以我一向都不去看陽明山的花季,要看就是還沒有開花的時候去,懂嗎?剛長芽的時候去,這個叫詩家,呵呵呵……這個叫一陽初動處啊,萬物未生時呀,誰知道呢?


  那麼再進一步形容這時候的這種意境、氛圍,叫做“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這個時候我們就好像品嘗玄酒一樣,味道是很淡的,就好像去傾聽太陰,去傾聽最大的聲音一樣,是沒有聲音的,這意境很高了,這兩句好啊,意境高。什麼叫玄酒?最先釀酒是為了它的的香氣,香氣是為了祭神呐,祭神的時候都要用酒,用鬯酒,鬯酒就是香酒,郁鬯,鬱是香草啊,用香草去釀的酒,叫做鬯酒,祭祀的時候要貫鬯,以香酒貫地,以香酒灑在地上,於是酒氣就升上來,再點香,香氣絪縕,酒氣浮香,在空氣中就飄滿了香氣以及煙氣,就仿佛神明降臨。祭祀的時候先要以酒貫地,要有酒,要看你祭祀的物件,祭祀的物件越高明,你要用越好的酒,越香的酒,祭祀最高的物件是祭天地啊,最高的祭祀物件是天了,祭天要用什麼?要用玄酒,這個已經不是鬯酒了,用另外一種,最高明的,叫玄酒。那麼請問什麼叫玄酒?你們知道嗎?玄酒就是在野外的泉水了——白水為酒叫做玄酒。為什麼?因為祭天已經沒有人間的任何美酒可以比擬了,所以只好用水了,用任何的酒都不足以祭天,酒再美也不夠嘛,所以這種水叫做玄酒,這是中國哲學。玄酒味方淡,在冬至的時候,你要品味一下天地的一種景況,你要品味一下天地的味道,這時候就像玄酒一樣,是沒有味道的,這才是大的味道了,正味了,正味是沒有味道了。“大音聲正希”,大音就是最大的聲音,這個大念作太,點一點也可以。太音聲正希,你要聽聽天地的聲音呐,天地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就是天籟了,什麼叫天籟?就是沒有聲音,但是是一切聲音的本呐。沒有味道是一切味道的基礎,沒有聲音是一切聲音的根本。就好像冬至那一刻是一切生物的本源一樣,一切生機從這裡發,這個叫做“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你看這個文章好不好啊?好啊!要點頭的了!所以要讀啊!要瞭解!不要隨便放棄!這個多美啊!此言如不信,邵康節講這個話很有自信,如果我講這些話你不信,更請問伏羲,伏羲不是易學的老祖宗嗎?你就去問伏羲看看,看看他是不是這樣想的。很有意思了,每一次講到節氣我都會想到冬至,想到冬至我就想到這一首詩,要瞭解這樣的詩你才瞭解冬至的意義,你才對它起一種尊重,那你對民俗呢,就不會隨便放棄,不要說什麼現代化了還來吃這個湯圓有什麼意思,你都不懂啊,你都沒有關懷,你都沒有對於地球、人類、萬物的關懷,如果有關懷,你一定會關懷這一天的,它有深義呀,禮節之創設都有深義。又要冬至了,不要只管去吃吃喝喝,要靜下心來體會一下,玄酒是什麼味道?大音是什麼樣的聲音? 。。。。。。


。。。。。。現在複卦是第一爻(就是初爻)最下面是陽,其它五爻還是陰,所以複卦是從坤卦而來,坤卦已經到了六爻都是陰了,再不能往下走了,必定要回歸到從一陽又生,所以複卦是一陽生,一陽生它就代表冬至,就是冬天、冬天、冬天,越來晝越短,夜越長,晝越短越短,短到什麼時候呢?人心恐慌了,這個太陽如果一去不回頭,天地就毀滅了,人間就沒有生機了,所以等到冬至那一天忽然發現太陽停止往南,它停止了馬上再回來了,冬至那天叫作一陽生,這就是複卦。孔子解釋這個複卦第一個陽爻(初爻),在周公的爻辭是這樣說的,“初九,不遠複,無祇悔,元吉。”“不遠複”,就是它走的不很遠,它就回復了,又回歸了。“無祇悔”,沒有很大的悔恨,沒有產生大的後悔,因為它沒有完全違背嘛,它只是有一個警惕它就回來了。“不遠複,無祇悔,元吉”,這是最大最大的吉利,“元吉”。那麼,孔子在這個話裡面又加以發揮,他說:“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這一段很重要的,讀《易經》你一定會記得這一段,你只要讀過一遍,終生不忘,所以《易經》不難讀啊,至少有些話是這麼簡單的,像白話一樣嘛。所以說“顏氏之子”,所以說顔家的那個孩子,就是顔回了。“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他已經可以當作模範了吧,“庶幾”,就是庶幾為一個圓滿的人吧。“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有不善,一有不善的念頭“未嘗不知”,他未嘗不警覺,他一定警覺。“知之,未嘗複行也”,他一警覺就不會再走下去。他以顔回的對道德實踐的那種敏感度來說明複卦的回歸之情,所以複卦它講的是天地,地球的運行,這個太陽一定越來越遠離,至少遠離我們中國,遠離我們北半球,所以它到冬至又回來,“不遠複,無祇悔”。孔子就用這個天地之象來解釋人生的道德,他用顔回來做代表、做模範,“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一有不善就馬上覺醒,“知之,未嘗複行也”,他就沒有再走下去。所以,顔回的“複”是比天地的“複”還要敏銳,這就是我們讀《易經》所要學到的一種精神。。。。。。。                                                                                     ---- 節選自王財貴教授《易經講課錄》 


。。。。。。


易經》有一個卦叫復卦——地雷復:上面是坤卦,坤卦三個爻都是陰爻,代表地;下面是震卦,震卦下面一畫陽爻,上面兩畫陰爻,代表雷。震卦在下、坤卦在上疊起來。這個卦體我們一看就可以立即記住,除了乾卦六爻皆陽,坤卦六爻皆陰之外,最容易認的就是這個復卦了。它只有一個陽爻在最下,上面全部是陰爻。奇特的卦體,常有奇特的卦義。所以你要讀《易經》,可以從那些比較容易記住的幾個卦讀進去。稍有易學觀念,懂得卦象的人,一看到這個復卦,就會升起一種很特別的感受。有什麼感受呢?易經的六十四卦,每卦不就是六個筆畫嗎?會有什麼特別感受呢?但如果知道那些筆畫的象徵意義,就會有感受了。古人把一實畫稱為陽,一虛畫稱為陰。陽代表剛健、光明、積極等。陰代表柔順、黑暗、消極等。復卦只有最下一畫是陽,其他都是陰,這不很怪嗎?那它象徵什麼呢?在群陰之中,有“一陽生”,什麼叫生?原來卦爻的畫法,是從下面畫上去的,所以最下面叫做“生”,它有態勢,有力量,會從下面慢慢生長上去。群陰之中有一陽生,就叫復卦。


  現在我們說恢復,說復興,這個“復”的原典就是出於復卦的復。所以如果不瞭解《易經》的復卦,你連什麼叫恢復,什麼叫復興的意義都把握得不准確。因為《易經》用卦爻中陰陽的變化象徵天下的一切事物,氣候寒暖的變化,是人類很容易關心到的事,古人就曾用卦爻的陰陽變化來表示氣候的變化。為什麼有氣候的變化呢?氣候之所以有變化,關鍵不是地球的自轉,地球的自轉只造成白天黑夜的變化,四季的冷熱是因為地球公轉時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所造成。復卦的最下一陽爻,就象徵著太陽――有些人或許還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把那太陽稱為“太陽”的原因。西方人叫做“sun”,似乎沒什麼道理,但中國人叫“太陽”,是有道理的,這個稱呼和《易經》有關。它本來不叫太陽,它本來叫日。這個“日”是象形字,一個圓圈點一點。圓圈是畫太陽的輪廓,為什麼中間還點一點呢?表示它是實在的,而念做“日”的發音就和“實”相近。《易經》用陽爻象徵光明、開朗、剛健的東西,而天下最剛健、最實在、最光明的東西就是那個sun,它是“陽中之陽”,所以叫它做“太陽”。


  由於地球的公轉而造成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形成了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什麼叫做夏天呢?夏是大的意思,太陽大叫夏;夏天為什麼熱呢?因為太陽直射。那麼冬天的冬是什麼意思呢?冬跟終的意思相關,眼看太陽日漸遠離,冰天雪地,生機消滅殆盡,叫做冬。所乙太陽離我們最近就是夏,太陽離我們最遠就是冬。也可以說夏的陽氣最盛,陰氣最弱;冬的陽氣最弱而陰氣最盛。中國人講究風水,為什麼建房子喜歡坐北朝南?因為中國在北半球,太陽永遠在中原地區的南邊,希望向著太陽,多得陽氣。而太陽一過夏至就一直南移,到了冬至,如果太陽繼續遠離,整個大地就要凍僵了。中國古人到冬至那一天是要慶賀的,為什麼夏至沒人慶賀呢?古人觀測天象,發現冬至那一天的晚上12點,太陽停止往南遷,12點過後,它就往北再來了。太陽又回來了,那不值得喜慶嗎?


     易學傳統中,用陰陽爻累積的變化象徵氣候的變化,一個卦有六個爻,六爻各有陰陽的變化,這樣就有了十二種變化。你看有一陽生,二陽生,三陽生,四陽生,五陽生,六陽生,六陽到頂了,就一陰生,二陰生,三陰生,四陰生,五陰生,六陰生。陽生六階,陰生六階,加起來總共十二階,中國古人就用來配合十二個月。你想一想,一陽生,也就是剛才說的復卦,配哪一個月才恰當呢?一般人或許會說春天來的時候吧?或許是二月或許是三月。其實不然,古人不這樣看,中國古人想事情都想得相當細膩。唐朝詩人楊巨源有一首題為《城東早春》的詩,說“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澹鯇T俱是看花人。”一個感受敏銳的詩人認為大地的清新景色是在春天剛來的時候,那時候綠柳才黃——一般人的印象柳是綠的,但剛發芽的時候不是綠的,是黃的,所以“綠柳才黃”是指柳樹剛剛發芽,而且還“半未勻”,還沒有全部發。剛這邊發一個芽,那邊發一個芽,這個時候,詩人就知道,春天來了,他賞春去了。“若待上林花似濉保綣鵲絿夜珗@的花都開得像謇C一樣了;“出門俱是看花人”,大家都知道要去看花了。當一般人感覺到春天來的時候,陽氣已經升了一段時間了,“春氣“已經過大半了。那麼陽氣什麼時候升起的呢?陽氣就剛好在最寒冷的下一秒鐘它生了。所以,復卦代表冬至那一個月,就是夏曆的十一月,公曆的十二月。


  “一陽生”,就是復卦。所以復卦的初爻,是這一卦的精神所在。在《易經》復卦初爻的爻辭說:“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不遠復”的意思就是說幸好還沒有離得很遠,它就回復了;“無祗悔”沒有造成很大的悔恨;“元吉”,這是大吉大利的情況。因為天地都不能保證不會有差錯,何況是人生?所以人生難免有昏昧,但是你的昏昧不可以走得太遠,不可以繞出圈子,脫離軌道。如果太過離譜,恐怕你就會闖禍了,甚至就永遠回不來了。所以要“不遠復”,才能“無祗悔”,天地自然如此,如果人生也能如此,真是大吉大利,可喜可賀。在《易經》系辭傳裏面,就特別有一章引孔子的話,來解釋這個復卦的初爻: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整部《易經》裏面提到的人物是很少的,但是在這裏提到顏氏之子――顏淵,“其殆庶幾乎”大概差不多是可以代表這個爻了吧,所以這個復卦的初爻就以顏回做代表,顏回就是冬至,冬至就是人類的希望。在群陰之中,一陽不死,時刻躍動,真如海底湧紅輪,借用新詩人鄭愁予的話說:“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了不起啊!如果沒有顏回這種人格,你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孔子為什麼以顏回代表復卦初爻呢?因為“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有一點不善;“未嘗不知”,馬上就知道; “知之,未嘗復行也”,知道了就不會再繼續下去,心靈馬上恢復它原本的純淨。所以剛才說顏回的心靈為什麼那麼清明,他不是生來就是清明的,他就算是稟賦比較高,比較清明,他也不可能保證隨時都那麼清明。只有孔子善於形容,形容他為什麼清明,因為“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這不是不遠就復嗎?他的不遠是真的不遠,甚至比天地還不遠,因為人心可以隨時不遠即復,所以顏淵的生命是和風煦日,生機盎然,一片吉祥,幸福滿溢。顏淵的生命代表了人類永恆的希望,而且可以是“四季如春”永不凋零的希望!


    所以一個人想要自己的人生吉祥幸福啊,要從這裏去參透,不可以去怪你的命。你怪命咭矝]有用,只有怪自己為什麼離那麼遠才後悔,你的心靈為什麼染汙到那麼嚴重了才覺醒,乃至於一輩子不覺醒,那不是太離譜了嗎?所以,剛才說修養,“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這就是大修養啊!王陽明弟子王龍溪說:“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未嘗復行,正是德性之知,孔門致知之學,所謂不學不慮之良知也。才動即覺,才覺即化,未嘗有一毫凝滯之跡。”這是以王陽明的良知之教來說致知之效,良知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它是隨時清明隨事可致的,本來沒有不絲凝滯,順良知之本性而發,便可以“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這一句“才動即覺,才覺即化”,說得很美。 “才動即覺”,心裏一有所動——人心本自純浄的,而難免有所遍失波動,一有不恰當的“動”;馬上就警醒覺察;而“才覺即化”,一察覺,便警醒,就立即化除,而回歸純浄。這才可以“其心三月不違仁”,乃至於三個月跟本不動其心,孔子說:“過,則勿憚改”。現在是在還沒有過之前,就化掉了。那更不得了了。不論是“不遠復,無祗悔”,還是“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還是“其心三月不違仁”這種句子,都讓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一個形象——一個純良雍容溫恭好學的顏淵的形象——古人善於形容,你用什麼言語能夠比這些文辭更精確呢?怎麼可以說古文不精確呢!是我們讀書讀得太不用心了。好好體會像這樣的話,每一句都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也讓我們知道這種生命的難得,而產生一種敬意。要不然的話,一提到顏淵,就想到活不過三十多歲就死了,有什麼了不起?要知道,自有人類以來,顏淵真的很特別,很了不起!                                                                                     ----節選自《顏回的生命境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