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教育學原理」歸納總結(上)--方哲萱
2014-05-07 09:35:40
兒童讀經——教育的智慧學
「什麼叫作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問題。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還能夠按照這個理想而去實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種理想的教育。」——摘自王財貴教授登豐演講稿
一、讀經教育學基本原理
1、以開發人性為目的
2、十字打開,兼顧教育的全面性和歷程性
3、把握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
4、讀經教育的四個標準: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
5、讀經教育的五個特質:理論的深刻性、內容的擴展性、操作的簡易性、例證的廣大性、教育的籠罩性
「吾人以為,如果單純從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面說問題,而沒有一個改革教育的總的綱領,則無實益。如果有一個根本的總的改革教育的綱領,那麽在此綱領的籠罩下,那些以前成問題的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面的問題,或許能有妥當的解決辦法或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從而不再成為問題矣。但其總的綱領,吾人卻當從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標凖去善加衡量與抉擇。當今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所面臨的教育苦惱,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離人性之本質而造成的,這是屬於思想性的、哲學性的、典範性的失落。如果不從根本上作系統的轉向,只在枝微末節上欲求修訂,則不但無濟於「長期發展」,且致治絲益棼,最終貽誤民族與國家的文明與進步之大好契機。如果教育改革能從根本上著力、能觸及問題背後的根源,則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對之困局,則並非困難之事。一切枝微末節上的困難與問題,亦將隨著根本問題之解決,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當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轉變,從此處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從而可以得而輩出,造就堂正優雅足以作為世界典範的新中國。」——摘自《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開徵求意見的建言》
二、從人性出發,建立永恆的人類語文教育新典範
語文教育新典範的體現:以語文為核心的教育生涯規劃
1、胎教:古典音樂、中文經典誦讀、英文經典誦讀,24小時不間斷播放。
2、0-3歲:除以上之外,看盡世界名畫、雕塑、建築、舞蹈......認識至少三千漢字
3、3-13歲:十年讀經,背誦中文經典至少二十萬字、外文經典至少十萬字
4、13-23歲:十年解經,深入經藏,通覽歷史,廣泛涉獵人類一切學問(對於有特別天賦的孩子,特別培養)
5、23-33歲:十年歷練,遍訪名師
「我有四句話做為新典範建立的標準。第一句話,就是「回歸人性」,這裏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以及文化教育,遠離了人性,障礙了人性,所以,一定要回歸人性。第二句話是「把握本質」,這句話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和文化教育,並沒有把握到語文和文化的本質,而是只在枝微末節處耍花招。第三句話是:「直截了當」,我們現在把語文教育做得很複雜、艱難,其實語文教育不需要如此,語文教育是依照人性,非常自然就可以開展,所以我們要直截了當,直接開發人類的語文天才,讓每個人都有高度的語文能力。第四句話是「不再折騰」。這是採用hu的名言:「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文化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教育也不要再折騰了,尤其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要再折騰我們的學生了,不要再折騰老師了,老師教得輕鬆一點,學生學得愉快一點,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依照這四個標準來建構我們語文教育的新典範。而這四個標準,其實就是一個「合乎人性」,如果新典範是從人性出發的,我們就可以說,這個新典範是永恆的典範。」——摘自王財貴教授晉江演講稿《語文教育新典範的建立》
三、從人類兩種理性的開發談「數理讀經」的構想
1、實踐理性和思辨理性的區別,決定了生命的學問與知識的學問之不同。
-知識類的學習:按照科學教育的本質,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教不懂沒關係,以後再教還來得及。
-非知識類的學習: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有用,而且應該在不懂的時候,要全部教完。等到懂了再教,就來不及了。語文教育正是屬於這種教育。
2、以一元帶動多元
「我們讀經,是以背誦為始,以助長一切學習。我們讀經,是以本國為本位,消化一切文化系統。這種「以一元開多元」的動態的「全盤」,非「多元文化」主張者只是機械的分析的靜態的多元的「拼盤」。生命本是動態的,文化是有生命的,須以動態心靈體貼之,非靜態思想所能理會也。」
「「萬能」一觀念,若直接地看,死煞地看,讀經中當然不「包含」其他科目的學習,尤其是數理英語體育等,所以讀經不可以說是萬能的。但若間接而圓融地看,則因為讀經提升了學習的智慧,便可以輕便地學習其他所有的科目,可以說讀經「含蘊」了所有科目,則讀經是萬能的。」
——摘自王財貴教授「網路回復集成」
四、讀經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1、書院的建立,培養影響世界的大師級人才
「書院主要培養的第一類人才:聖賢式的哲學家
這樣,我們的書院、就成為一個真正培養人才地方,大家真正知書達禮。在這個地方不僅是這個學問進步,而且大家互相砥礪性情,激發志氣,大家共同勉勵,可以培養三種人才:第一種人才是思想家,思想家有很多種,我們所培養的這一種思想家,不僅是會思考,還須要有智慧,他不是自己想一套,來殘害世界,所以我們這種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種哲學家是聖賢式的哲學家,他要上達天德,啟發人性的光明,引領人類的智慧的方向。
第二類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家
第二種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權力鬥爭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仁德實踐者。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權力,不是他所關心的。孔子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大禹是天子,後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國平天下之功;顏回,也沒有身份,也沒有地位,而且居在陋巷裏,過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輕看顏回。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讓他們換一換位置,他們的表現通通一樣!禹稷讓他處於陋巷,他也安然自得,讓顏回去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叫做政治家。他們是不爭不奪愛國愛民的,不是來耍特權的,不是來貪汙的,我們書院要培養一批像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才。易經乾卦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說在朝的大人,在朝的聖賢君子;又有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指在野的聖賢君子。假如在天地之間,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中,能夠在朝有聖賢,在野有聖賢,朝野聖賢相互利見,而且讓他們交換位置,通通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我們百姓,我們蒼生,就得救了,我們就有依靠了。(鼓掌)這叫政治家。
第三類人才:有良心的企業家(儒商)
第三類人才是企業家。我們理想中的企業家,是有良心的,能為地球著想,具有開創性的國際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對地球越有保護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對於貧困地區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歡迎,受人類尊敬的生意人。我們培養的這種生意人越來越多時,他們會互相扶持,互相聲援,形成商業的模範,讓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腦滿腸肥,窮到只剩下錢。而是能夠用他的才能智慧創造財富,然後分享給眾生的儒商,當然,這種人必先要有滿腹詩書,他行。
進入社會,在各界成為有守有為之君子
所以,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他所做的事情,或許是不一樣,但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沒有成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企業家,他也可以成為中才,小才,他也可以在各個場合,各個行業,貢獻他一已的才華,甚至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以,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那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為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我們看著這些人才一個個出現於世,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訴自己說:「我們把教育做好了!」」
——摘自王財貴教授深圳梧桐山演講稿《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2、全民讀經,論語一百
「尊重經典最好的表現就是學習經典,而學習經典最方便最簡單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誦讀經典。「誦讀」的學習,跟一般學問的學習是不一樣的,誦讀就是反覆地讀,讀到熟,讀到爛,所以我們就提出「論語一百」的觀念。什麼叫做「論語一百」?2001年7月20號晚上,我在馬來西亞的巴都巴轄做讀經推廣的演講,講完後有一個校長表示,希望我明天早上到他們學校做一個交流,我答應了。隔天幾個朋友帶我去,校長引導我們一直走,走向禮堂,我本以為是要和他們學校的老師座談。結果不是,禮堂的門一打開,裏面坐的五六百個高中的學生。我問做什麼?校長說:請你跟他們演講。我說:我推廣讀經是所謂「兒童讀經」,我是對父母跟老師做演講,由家長和老師教小孩的。我很少對高中生演講,我不知對高中生要講些什麼,高中生也不適合聽我的演講。校長說:我們都準備好了,怎麼辦?我不得已,就硬著頭皮上臺了。我很老實,一開口就說:各位同學,依照我的教育理論,你們都沒希望了!校長跟老師們,非常的尷尬,學生也愣在那邊。心裏可能在問:我們都沒有希望?你還對我們講什麼呢?於是,我接著說:不過,現在誰心裏不服氣,誰就還有希望!希望在那裏呢?很簡單,你要趕快提升自己生命的層次!怎麼提升?你要讀經典!經典有很多,一時讀不完,但是有經典中的經典,從經典中的經典開始!中國經典中的經典就是《論語》。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論語》,簡直不算個中國的讀書人。他們聽著聽著好像有興趣了,我就告訴他們讀法:拿一本論語來,不管你懂不懂,從頭到尾,把整本論語原文讀完。論語只不過12700多字。按說話的速度,一分鐘可讀200個字,這樣,60分鐘,也就是一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遍,就在書的後面劃一個「一」的記號。但是一遍不夠,需要再讀,有空就讀,每次讀到哪裡算那裏,下次再接著繼續下去。讀完第二遍再劃一個記號,讀完五遍就劃下了一個「正」字,如果誰能夠在六個月之內劃下二十個「正」字,也就是讀完論語100遍,那他的境界就不一樣了。什麼不一樣?第一,語文能力就不一樣。第二,智慧的薰陶就不一樣。到底怎麼不一樣法?這如人飲水,是冷是暖,沒有人能告訴你,但是可以想像的是:必定不一樣。而且同樣的文章讀一百遍,所謂耳熟能詳,大概就可以背誦,而能背誦,就有辭熟義透的效應。能熟透一部論語,終身受用不盡了。」
——摘自王財貴教授北京演講《全民讀經論語一百》
「讀經教育學原理」歸納總結(中)--方哲萱
2014-05-07
五、繼承傳統、全盤化西
1、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可以負擔起融貫中西的責任
「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剛才我們引到康得說,人類理性有兩種用途,這兩種用途不是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左邊右邊,不是這樣安排的。人類理性的兩種用途,康得說,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什麼叫優先性?就是生命的學問優先於知識的學問,也就是說,生命的學問可以涵蓋知識的學問,把生命的學問開發出來了,它必定涵蓋著知識的學問。這是人類理性的結構,這種結構不是左右的結構,是上下的結構。所以在下位的學問,並不一定能夠接觸到上位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包涵上位的學問,而在上位的學問如果能夠明白了,它必定包涵下位的學問。所以知識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引發生命的學問,但生命的學問必定帶動知識的學問,而剛才說我們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學問——因為所有東方的學問都在中國,儒道兩家是自本自根生髮出來的,而佛教已經被中國所吸收,所以,整個東方文化全部在中國,所以中國的文化就代表了東方的智慧,也代表了實踐理性的發用。而實踐理性必定涵蓋知識理性。這是第一點,為什麼中國人要負擔起兩種理性的融會貫通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
第二點,是因為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接觸的時候,剛好是中國國勢衰落的時候。國勢衰落並不一定理性衰落,民族不能夠打勝仗,並不一定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比較卑微。不過世間人往往是功利的,中國人也跟著一起功利。當我們的國勢,武力不如外國的時候,我們的知識分子也懷疑到自己的民族心靈是不是比較卑微簡陋無用,其實,兩種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發用,都是應該繼承發揚的,而在這個交匯的時候西方文化好像淩駕於東方文化之上。其實是他們的國勢淩駕於中國之上,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文化價值就天經地義的淩駕在中國文化之上。我們誤解了以後,西方人看不起東方人,東方人崇拜西方人。中國人努力去學西方文化,而西方人並沒有努力學中國文化,當然,我們中國大概也沒有人值得西方來學習了,因為中國人自己把中國文化打敗。所以歷史如果是公平的,中國人尊重西方,西方人尊重中國,中國人可以學西方文化,西方人也可以學中國文化,這樣我們就不會說整個人類文化的融合要由中國人來完成,但是歷史因緣造成中國人要負起責任,不過,中國人現在負不起責任,為什麼?因為我們把自己打敗了。所以今天我們談文化復興,應該重新檢討人類文化的根源,以及人類文化的總體,我們才知道我們要向哪個方向走。那向哪個方向走現在就很明白,我們平常說的,古今中外,這個古今中外我們是說,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都要學習,值得我們發揚的都要發揚。人為何能夠如此呢?就是因為人本來是理性的存在,而理性本來就有這麼多內容,在他心靈的深處一直要發出來,一直要湧現出來,假如你不讓他開發出來,這是對不起自己,當然也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子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的人,我們就應該開發理性的全貌。」
——摘自王財貴教授武夷山演講《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
2、新儒家的志業
「牟先生歸納出儒家在當代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的主題。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道統的繼承,用道統兩個字,所謂道,就是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以三家為主。這個就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家都指出生命的方向,這是人類的學問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幾乎已經囊括了康得所謂的實踐理性的使用.
第二個志業是學統的開出。學統就是學問的傳統,這個學問的傳統大體是指西方的學術而言,就是思辨理性方面的學問。學統的開出,用開出兩個字,剛才道統是用繼承兩個字。因為這個道統是中華民族本有,所以叫做繼承。現在學統用開出兩個字,不是學習,也不是西化,他說開出,什麼叫開出?開這個字,是借用佛教的大乘起信論,有所謂的一心開二門。真俗兩界,其實都是一心所開,而雖然是一心所開,這個真正的心是真如心,所以也可以說真如心,開生滅門。所以這個開字,一方面說一心可以開二門,所以一個理性可以開出道德理性或者說實踐理性,也可以開出思辨理性或者說知識的理性,這叫一心開二門。那麼現在學統的開出也可以說由一個理性,開出兩面。我們既然有道統了,現在我們又要開學統。其實更重要的是以道統為本位,而開出學統的意思。以前曾經介紹過康得有思辨理性,人類有思辨理性跟實踐理性。而實踐理性有優先性,已經介紹過觀念。現在呢,是以道德理性為主,而道德理性本身就可以開出知識理性,開出科學。因為一個君子的理想是正德利用厚生萬物。正德是屬於德行部分,利用跟厚生就是要開出人間的科學,乃至於要開出人間的政治的制度。所以這是一個君子所必須的要求,所以學統不在我們的理想之外,是在一個君子的理想之中,所以叫做學統的開出。
第三個志業是政統的完成。叫政統,就是政治的統序,政治的制度。這個政統當然是指民主政治而言,叫做民主建國。
新儒家並沒有排斥其他的宗教,並沒有排斥其他的學問,只要你是理性的,只要你對人類是有貢獻的,只要心靈是光明的,他都多多少少是儒家,都有儒家的心靈,都可以說是儒家的門徒。所以新儒家就跟原始儒家一樣,沒有特定的主張,他的主張就是理性。所以沒有特定的主張就是他的主張,他的主張就是一切,一切的學問,就是他的學問,一切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
——摘自王財貴教授廬山東林寺演講《新儒家的志業》
兒童讀經教育綱要
說明:本文據哲萱原編增補。
廖智楷
「吾人將之視為「理想的教育,教育的理想」,凡親身實踐過此種教育方法的父母、教師,亦必皆論此言不虛,其高明處可用「合乎人性、順乎自然、簡單易行、深遠有效」十六字來概括。
吾人把此種教育方法命名為「兒童讀經教育」。其實施方法的核心內容,幾千年前的中國早已有之,現今所推廣的「讀經」理念,則更包含三個重點:
從教材方面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
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慢慢自懂」。
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
教材重要而現成,教法簡單而有效,又正好配合兒童的心靈發展而施教。在最黃金的時代,用最經典的內容,以最簡潔的方法,培養最優質的人才,所以從一開始,吾人即相信這種教育活動是具有深遠意義,而且又很容易推廣開的。」
一、讀經教育學基本原理
1、以開發人性為目的
「一的」就是一個目的,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針對人性,要開發人性,使人性能夠展露出來,就是使人成為一個人,這個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人並不一定能夠盡其性,所以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之性,這個就是一種教育,儘自己的性,然後盡所有人的性,這就是教化。所以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呢,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贊天地的化育,贊天地化育則能與天地參矣,贊天地化育就是人通於天,人德通於天德,所以,能盡其性,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自己與自己溝通,自己與自己和諧,能盡人之性就是人與社會的和諧。能盡物之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夠贊天地的化育就是人與宇宙的和諧,那麼現代西方人講這些和諧,我們嘆為至理名言,為什麼我們會讚嘆它是至理名言呢?因為它確實是合乎人的內在心靈的追求,而合乎內在心靈的追求,我們可以說是本於人性而起的追求。
2、十字打開,兼顧教育的全面性和歷程性
怎麼瞭解人性?我們必須把它的內容說出來,然後再來看看我們是不是面對這些內容,假如我們面對這些內容,我們盡了這些內容,我們或許可以說我們盡了人性。
全面性:
人性中有兩個性質,兩個性質就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場上。第一個是我們很難瞭解人性,因為程子(程伊川)說: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人生而靜,感於物而動,於是人就有許許多多的活動產生,那麼人生而靜,就是「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是靜的,你還沒有感於物的時候,你的心是靜的,這個叫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那個「中」以上不容說,意思也就說,那是形上學的領域,所以人性是形上學的領域,所以人性是不許你隨便說的。
用一個不可諍法,就是不容爭辯的方法,來講人性的內涵,從人性的內涵來瞭解人性。人類已經表現出來的人性內涵,我們從這個內涵大體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體可以把握到,雖不中不遠矣。
人類心靈的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應該講兩個層次,人類心靈有兩個層次的開發,一個層次是比較高層次的,屬於智慧,一個層次屬於比較低層次的,屬於知識的,用佛教的詞語來講,屬於知識的是由於人類的識心、認識心所開出來的學問,開出來的文化;屬於智慧的,是佛教的所謂智心,智慧心所開出來的學問,佛教是要轉識成智的,所以可見為什麼要轉?為什麼要成?可見它有高低之分。
人類的文化的表現,用康得的詞語來講,康得說人類理性有兩種運用,一種是思辯的使用,一種是實踐的使用,思辯的使用成就所謂知識的學問,實踐的使用成就所謂德行的學問,那麼這個德行的學問,康得講是道德的學問,他最切入儒家,但是康得不知道還有道家的玄智,還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們把這個智慧的學問,把康得的對於所謂實踐的學問,擴充為儒釋道三家。
康得也說人類理性的兩層運用,他說人類理性的兩種運用中,實踐理性有優先性,優先性這個詞語,就讓這兩種運用不是左右的擺列,不是橫的排列,而是豎的排列,縱貫排列,縱貫排列就是有高低層次。
文化的全面性,必須靠一種教育去完成,這種開發人性的工程叫教育。我們必須用教育的手段來把人性或是人類文化的全面性來交付給他,通過人生的發展歷程的把握完成文化的全面性。
人性要得到開發,首先要瞭解人性的內涵的全面性,二方面要瞭解人性發展的歷程性、全歷程、整個歷程,這樣子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人性開展出來,這是我對於什麼叫人性、怎麼開發人性的兩個提法,叫做二性。
3、把握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
我們就從人性發展的整個歷程來講到教育了,教育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就是教育的時機,這個是所謂的人生的全幅發展歷程,我們要能夠把握,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點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點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
沒有按照人生髮展的歷程來做教育,你教材、教法再好,錯過時機,永不再來。而且這個時機是在它打基礎的時候,教育時機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時機是要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天,就是從胎兒開始,從懷孕的第一天開始。
教育的內容呢?要配合時機,不僅配合時機,我們還要配合全程的發展,還要配合全幅的發展,全幅就是他的內容,全程就是從小到大到老,我們要對整個人生負責,這樣來選定教材,所以一方面配合時機,一方面配合全幅跟全程來選擇教材。我們要選擇什麼教材呢?選擇有深度意義的教材!因為有深度意義的教材才能對人性的全幅性、全程。
方法要把握,方法順乎他的發展,順乎人性啊,或者說順乎人的自然的狀況,順科人的自然的學習狀況,我們來把握方法,那麼我們考查方法,考查的結果呢?跟現在的教育是不一樣,甚至相反,因為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越來越高,越來越好,隨著年齡成正比,這叫學習能力遞增,所以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學習能力遞增,而人類還有另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直覺的能力、吸收的能力、醞釀的能力,像這種能力跟認知能力不一樣,認知是什麼呢?認知是理解的能力、表現的能力、乃至於所謂批判的能力,這叫認知的能力,而這種認知能力是隨著生命成長越來越高,但人類的直覺能力、吸收能力乃至於儲藏能力也就是記憶能力,還有內在的力量能力這種能力叫做學習能力遞減。
所以我們對於人類生命的全部內涵,不是文化的內涵而已,而是對人類的學習能力的各方面都瞭解的話,你會知道各個能力在什麼時期,他是最恰當的時候,他是所謂的發展的關鍵期,你就能夠把握它,把握髮展的關鍵期,按照發展的關鍵給予教育,他就是最自然的方法,他是效果最大的,得到最大效果的你的工作的效率,所以方法要越自然越好,於是就凝聚出這三個原則,我們用一句話講完: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恰當的方法,教最恰當的教材
這樣我們就把握了教育的三個原則,原則就是基本法則,而以教育的時機做為一個線索,其實教材跟方法是附屬在時機上的,所以我們要把教育時機特別提出來,在這個時候用什麼樣的教材?可以讓他的整個人性得到最良好的開發,乃至於可以奠定最良好的人生基礎,你要在這個時機用這個教材,你必須用一種方法,什麼方法?最合乎他學習的方法,於是我們用這三個教育的原則,凝聚出所謂的讀經的教育,所以讀經的教育先不說,我們做一種最恰當的教育。
從教育的三原則處才講讀經教育,為什麼?因為我們講的是「兒童讀經」教育,「兒童」就是時機,讀經的「經」就是內容,讀經的「讀「就是方法,所以叫兒童讀經教育。
4、讀經教育的四個標準: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
及早讀經,越早越好,儘量的早;
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為什麼越大量越好,因為你只有十三年的輸入時間。盡其可能,能者從之。能不能大量,那也是要看每一個人的福份。
大量包括三個範圍,第一個就字數大量,我們以字來算,我初步的標準是,能夠十三歲之前學完中文二十萬字,外文十萬字,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數目,古人背百萬字的是很多的。
第二個反覆遍數大量,要包本背就只能遍數大量,二百遍三百遍五百遍。
第三個時間大量,就是由於第一個跟第二個字數多遍數多,第三個時間要長。四至十小時。
老實讀經,老實讀經第一個是讀真正的經,就是內容,第二個,只管讀,就是方法,沒有別的花樣,花樣越少越好;第三選擇最重要的,所以從《論語》開始,只有讀,其它的不管。正合人性,只是不合人的動物性,但是合人的人性,所以老實讀經的孩子將來他學任何事物,由於他的籠罩性固然好,但是更由於他的好學的熱誠更好。用老實讀經讓一個孩子養成自已學習的能力跟自己學習的興趣,有自己學習的能力跟興趣,我們的教育就好辦了,就幾乎不用教了。所以老實非常重要,而大量是讓及早跟老實達到最高效果的一個方法。
第四個標準就是快樂讀經,這個也很重要,我們衡量讀經教育成功不成功,要看看這個孩子快樂不快樂,沒有太多的人為幹擾,應該是快樂的。及早是儘量及早,老實是儘量老實,大量是儘量大量,你只要盡其可能,盡其性,你不要用人為的一種功利心去要求,這樣子才使大家都快樂。
5、讀經教育的五個特質:
理論的深刻性:理論是從原理而來,從原則而來,服從原則,最基本的法則。我們一步一步地推,讀經教育我們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教育的本質是從哪裡呢?從文化的全面性出發,文化的全面性從人性出發,所以從人性推到文化,從文化推到教育,而從教育推到讀經,所以讀經,它有理論的原則性、理論的深刻性。
內容的擴展性:讀經他所讀的範圍,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各種的人生的經典,包括美術、音樂乃至體育,數理讀經,外文讀經等。內容的完整性、內容的擴展性、拓展性。
操作的簡易性:這個操作是非常簡便的,為什麼?合乎人性,合乎人生的發展,所以操作是很簡易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因為你看老實讀經就好了嘛,大量讀經就好了嘛,他就快樂了嘛,所以這是操作的簡易性。
例證的廣大性:實驗兩千多年,而且全人類都在實驗,中國就兩千多年,西方也兩千多年吶,所以例證的廣大性,又廣又大,多而且是涵蓋的空間大,全人類都在實驗
教育的籠罩性:這個涵蓋性是說教育的效率,這個也很重要,人說只有讀經夠嗎?也可以說夠,也可以說不夠,所謂不夠,只有讀經怎麼夠呢?人間有那麼多的學問讓人追求,所以不夠,所謂夠就是他是一個籠罩性的學問,籠罩性的方法,他一籠罩下來就可以助長、幫助所有的功課的成長,所以從這裡說,有他的涵蓋性。人的德性有優先性,為什麼?因為一個有德者,他必定會追求他的知識,道德世界必包涵知識世界。讀經就是一個全面性的,或者說籠罩性的,其效用是籠罩性的,從語文籠罩所有的學科,從記憶籠罩了理解,那麼這樣子全幅地人性就可以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讓這個孩子步上人生的康莊大道,這就是所謂的讀經教育的基本的原理。
——以上內容詳見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的演講文字
「吾人以為,如果單純從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面說問題,而沒有一個改革教育的總的綱領,則無實益。如果有一個根本的總的改革教育的綱領,那麼在此綱領的籠罩下,那些以前成問題的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面的問題,或許能有妥當的解決辦法或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從而不再成為問題矣。但其總的綱領,吾人卻當從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標凖去善加衡量與抉擇。當今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所面臨的教育苦惱,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離人性之本質而造成的,這是屬於思想性的、哲學性的、典範性的失落。如果不從根本上作系統的轉向,只在枝微末節上欲求修訂,則不但無濟於「長期發展」,且致治絲益棼,最終貽誤民族與國家的文明與進步之大好契機。如果教育改革能從根本上著力、能觸及問題背後的根源,則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對之困局,則並非困難之事。一切枝微末節上的困難與問題,亦將隨著根本問題之解決,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當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轉變,從此處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從而可以得而輩出,造就堂正優雅足以作為世界典範的新中國。」
——摘自《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開徵求意見的建言》
3、3-13歲:十年讀經,背誦中文經典至少二十萬字、外文經典至少十萬字
4、13-23歲:十年解經,進德修業,深入經藏,通覽歷史,廣泛涉獵人類一切學問(對於有特別天賦的孩子,特別培養)
5、23-33歲:十年歷練,遍訪名師
「我有四句話做為新典範建立的標準。第一句話,就是「回歸人性」,這裡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以及文化教育,遠離了人性,障礙了人性,所以,一定要回歸人性。第二句話是「把握本質」,這句話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和文化教育,並沒有把握到語文和文化的本質,而是只在枝微末節處耍花招。第三句話是:「直截了當」,我們現在把語文教育做得很複雜、艱難,其實語文教育不需要如此,語文教育是依照人性,非常自然就可以開展,所以我們要直截了當,直接開發人類的語文天才,讓每個人都有高度的語文能力。第四句話是「不再折騰」。這是採用胡錦濤先生的名言:「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文化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教育也不要再折騰了,尤其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要再折騰我們的學生了,不要再折騰老師了,老師教得輕鬆一點,學生學得愉快一點,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依照這四個標準來建構我們語文教育的新典範。而這四個標準,其實就是一個「合乎人性」,如果新典範是從人性出發的,我們就可以說,這個新典範是永恆的典範。」
——摘自王財貴教授晉江演講稿《語文教育新典範的建立》
1、實踐理性和思辨理性的區別,決定了生命的學問與知識的學問之不同。
-知識類的學習:按照科學教育的本質,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教不懂沒關係,以後再教還來得及。
-非知識類的學習: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有用,而且應該在不懂的時候,要全部教完。等到懂了再教,就來不及了。語文教育正是屬於這種教育。
2、以一元帶動多元
「我們讀經,是以背誦為始,以助長一切學習。我們讀經,是以本國為本位,消化一切文化系統。這種「以一元開多元」的動態的「全盤」,非「多元文化」主張者只是機械的分析的靜態的多元的「拼盤」。生命本是動態的,文化是有生命的,須以動態心靈體貼之,非靜態思想所能理會也。」
「「萬能」一觀念,若直接地看,死煞地看,讀經中當然不「包含」其它科目的學習,尤其是數理英語體育等,所以讀經不可以說是萬能的。但若間接而圓融地看,則因為讀經提升了學習的智慧,便可以輕便地學習其它所有的科目,可以說讀經「含蘊」了所有科目,則讀經是萬能的。」
——摘自王財貴教授「網絡回復集成」
「讀經教育學原理」歸納總結(下)--方哲萱
2014-05-07
四、讀經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第二種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權力鬥爭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仁德實踐者。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權力,不是他所關心的。孔子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大禹是天子,後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國平天下之功;顏回,也沒有身份,也沒有地位,而且居在陋巷裡,過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輕看顏回。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讓他們換一換位置,他們的表現通通一樣!禹稷讓他處於陋巷,他也安然自得,讓顏回去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叫做政治家。他們是不爭不奪愛國愛民的,不是來耍特權的,不是來貪汙的,我們書院要培養一批像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才。易經乾卦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說在朝的大人,在朝的聖賢君子;又有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指在野的聖賢君子。假如在天地之間,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中,能夠在朝有聖賢,在野有聖賢,朝野聖賢相互利見,而且讓他們交換位置,通通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我們百姓,我們蒼生,就得救了,我們就有依靠了。(鼓掌)這叫政治家。
第三類人才:有良心的企業家(儒商)
第三類人才是企業家。我們理想中的企業家,是有良心的,能為地球著想,具有開創性的國際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對地球越有保護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對於貧困地區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歡迎,受人類尊敬的生意人。我們培養的這種生意人越來越多時,他們會互相扶持,互相聲援,形成商業的模範,讓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腦滿腸肥,窮到只剩下錢。而是能夠用他的才能智慧創造財富,然後分享給眾生的儒商,當然,這種人必先要有滿腹詩書,他行。
進入社會,在各界成為有守有為之君子
所以,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他所做的事情,或許是不一樣,但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沒有成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企業家,他也可以成為中才,小才,他也可以在各個場合,各個行業,貢獻他一已的才華,甚至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以,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那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為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我們看著這些人才一個個出現於世,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訴自己說:「我們把教育做好了!」」
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教育,固然是以「兒童讀經」為主,但經典的教育功能,其實是不分年齡的。我在十年前撰寫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就特別用兩節講「成人讀經」──包括了「成人讀經的基本理論」和「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可以說把成人讀經的觀念全部說清楚了。我也曾在演講中及網絡裡提到家父九十二歲開始讀經識字的經過,而一般人不也常聽過鄉下老太婆念佛經有所長進甚至悟道的故事?
成人也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任何人都可以從讀經領受到重大的益處,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本來是不必再費心推廣的。但數十年來的時代風氣依然禁錮人心,有的人認為經典一定很難而不敢去讀,有的人怕被別人譏為迂腐而不敢去讀。其實這些都是無道理的顧忌,要打破這些顧忌,讓經典真正深入人心,修身齊家,化民成俗,扶持社會,安邦定國,必須大家一起來。所以,我願在此發起「全民讀經」運動。而如果要讀中國的經典,宜從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始,所以這個全民讀經運動就特別稱之為「論語一百全民讀經運動」。
方法很簡單:即「每個成人從他聽到這辦法的這一刻,立志在半年內,將論語從頭到尾讀一百遍。」
這裡所謂「成人」,是指已經能夠自己立志的十三歲以上的人(不能立志的,代表其心智還不成熟,實在也不能算是成人)。設定在「半年內」,是為了讓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個半年之間,其生活中有一種「念茲在茲」於人生學問的體驗。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百遍」,是只讀原文,不必讀註解!──這樣就沒有「艱深難懂」的問題,這樣才讀得下去。
——王財貴教授《邁向「全民讀經」的時代》
五、融貫古今,匯通東西
1、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可以負擔起融貫中西的責任
「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剛才我們引到康得說,人類理性有兩種用途,這兩種用途不是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左邊右邊,不是這樣安排的。人類理性的兩種用途,康得說,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什麼叫優先性?就是生命的學問優先於知識的學問,也就是說,生命的學問可以涵蓋知識的學問,把生命的學問開發出來了,它必定涵蓋著知識的學問。這是人類理性的結構,這種結構不是左右的結構,是上下的結構。所以在下位的學問,並不一定能夠接觸到上位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包涵上位的學問,而在上位的學問如果能夠明白了,它必定包涵下位的學問。所以知識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引發生命的學問,但生命的學問必定帶動知識的學問,而剛才說我們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學問——因為所有東方的學問都在中國,儒道兩家是自本自根生髮出來的,而佛教已經被中國所吸收,所以,整個東方文化全部在中國,所以中國的文化就代表了東方的智慧,也代表了實踐理性的發用。而實踐理性必定涵蓋知識理性。這是第一點,為什麼中國人要負擔起兩種理性的融會貫通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
第二點,是因為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接觸的時候,剛好是中國國勢衰落的時候。國勢衰落並不一定理性衰落,民族不能夠打勝仗,並不一定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比較卑微。不過世間人往往是功利的,中國人也跟著一起功利。當我們的國勢,武力不如外國的時候,我們的知識分子也懷疑到自己的民族心靈是不是比較卑微簡陋無用,其實,兩種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發用,都是應該繼承發揚的,而在這個交匯的時候西方文化好像淩駕於東方文化之上。其實是他們的國勢淩駕於中國之上,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文化價值就天經地義的淩駕在中國文化之上。我們誤解了以後,西方人看不起東方人,東方人崇拜西方人。中國人努力去學西方文化,而西方人並沒有努力學中國文化,當然,我們中國大概也沒有人值得西方來學習了,因為中國人自己把中國文化打敗。所以歷史如果是公平的,中國人尊重西方,西方人尊重中國,中國人可以學西方文化,西方人也可以學中國文化,這樣我們就不會說整個人類文化的融合要由中國人來完成,但是歷史因緣造成中國人要負起責任,不過,中國人現在負不起責任,為什麼?因為我們把自己打敗了。所以今天我們談文化復興,應該重新檢討人類文化的根源,以及人類文化的總體,我們才知道我們要向哪個方向走。那向哪個方向走現在就很明白,我們平常說的,古今中外,這個古今中外我們是說,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都要學習,值得我們發揚的都要發揚。人為何能夠如此呢?就是因為人本來是理性的存在,而理性本來就有這麼多內容,在他心靈的深處一直要發出來,一直要湧現出來,假如你不讓他開發出來,這是對不起自己,當然也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子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的人,我們就應該開發理性的全貌。」
——摘自王財貴教授武夷山演講《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
2、新儒家的志業:道統的繼承、學統的開出、政統的完成
只要是有人性的地方、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儒家,不管他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他生長在什麼時代、他從事哪一種行業、做哪一種學問,只要他為了人類的理性而奮鬥、他為了良心而奮鬥,他就是儒家。他的學問可以不廣博,才華可以不很高,他只為理性而奮鬥,他就有了儒家的精神,他就是儒家!所以我們現在說儒家,應該是整個民族和起來,成為一個大儒家。因此,儒家並沒有規定你要學什麼專業,他只是說你要順理性而行,要盡情開發生命的內涵,你不要對不起自己,不要以情緒來判斷事物。總之,一個依理性而行的人,就是儒家。一個依理性而行的時代,就是儒家的時代,也就是積極光明的時代。
現在凡是有儒家志氣的學者,以儒家的心態做學問的人,他想為當代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負責任的人,這種人,我們稱為「當代新儒家」。當代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根據條件的嚴格與否,有不同的人可羅列進去,我們在這裡就不做羅列。不過以我自己的認知,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他是一個當代新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是所有學者公認的,牟宗三對當代儒家的使命做了一個相當精簡的展示,非常經典的提醒,可以做我們的參考,他提出當代新儒家志業的三個面向: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道統的繼承,用道統兩個字,所謂道,就是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以三家為主。這個就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家都指出生命的方向,這是人類的學問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幾乎已經囊括了康得所謂的實踐理性的使用。中華民族把人類理性的實踐學問,開發到非常高明的地步,肯定人類的無限心,有一套可以成聖、成佛、成真人的實踐工夫,一套實踐的形上學的建立,已經是對得起整個人類整個世界了。所以我們對傳統的繼承是一個當代儒者、一個要替民族負責的人所首先立定的志向。我們不是說你一定要達到先哲的高度,但你應該有這種志向。
第二個志業是學統的開出。學統就是學問的傳統,這個學問的傳統大體是指西方的學術而言,就是思辨理性方面的學問。學統的開出,用開出兩個字,剛才道統是用繼承兩個字。因為這個道統是中華民族本有,所以叫做繼承。現在學統用開出兩個字,不是學習,也不是西化,他說開出,什麼叫開出?開這個字,是借用佛教的大乘起信論,有所謂的一心開二門。真俗兩界,其實都是一心所開,而雖然是一心所開,這個真正的心是真如心,所以也可以說真如心,開生滅門。所以這個開字,一方面說一心可以開二門,所以一個理性可以開出道德理性或者說實踐理性,也可以開出思辨理性或者說知識的理性,這叫一心開二門。那麼現在學統的開出也可以說由一個理性,開出兩面。我們既然有道統了,現在我們又要開學統。其實更重要的是以道統為本位,而開出學統的意思。以前曾經介紹過康得有思辨理性,人類有思辨理性跟實踐理性。而實踐理性有優先性,已經介紹過觀念。現在呢,是以道德理性為主,而道德理性本身就可以開出知識理性,開出科學。因為一個君子的理想是正德利用厚生萬物。正德是屬於德行部分,利用跟厚生就是要開出人間的科學,乃至於要開出人間的政治的制度。所以這是一個君子所必須的要求,所以學統不在我們的理想之外,是在一個君子的理想之中,所以叫做學統的開出。
第三個志業是政統的完成。叫政統,就是政治的統序,政治的制度。這個政統當然是指民主政治而言,亦即「民主建國理想的實現」。政治之清明,社會之安定,是人類千古以來共同的願望。我們的道統裡本有「內聖」、「外王」兩頭的實踐。剛才「學統的開出」是以科學為核心,用這種認知理性又配合著對於人間的悲憫,我們應思考怎麼安排社會的次序,政治制度怎麼達到理想的境界,即考慮「政統」的問題。這個「政統」不是哪個朝代傳給哪個朝代,而是合理的政治統序為何,政治的智慧在哪裡,我們怎麼樣把它實現出來,以安百姓,以治國平天下。以上,道統是說「繼承」,學統是說「開出」,而政統是說「完成」。
現今以來,我們已經接觸到了政治制度的大變化,已經從專制走出來,但是還沒有把人間安排得十分合理,政治還沒有走上軌道。這方面不成熟,一個儒者何能心安?因為這是「治國平天下」的事,這是關係到天下蒼生幸福的事,不管我們是不是學政治的,我們是不是對政治有興趣,都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應該關懷的。而這種關懷應該用人類的理性、人類的良心、人類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來關注。而且不止是理想,還要落實下來,按照思考的系統,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時時看他的成果,時時加以修改,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這三大志業,我再說一遍,第一,道統的繼承;第二,學統的開出;第三,政統的完成。先秦的儒家就有「內聖外王」的全幅理想了,如果把第一志業視為「內聖」之學,則第二志業是內聖之擴充。而第三志業,則純屬「外王」之學。但牟先生認為現在的外王,應為「新外王」,新外王不能只由古人所說的「內聖」直接推出,要加入思辨理性的運作。所以,第二大志業是一個重要關鍵,這應當是此一時代的任務,也是新儒家之所以為新的特性所在。完善這三大理想,才對得起我們的民族,對得起我們的時代。其實這樣的志業,也就是中西文化的會通和融合。這樣的會通和融合,本來是世界性的工作,但是這種工作比較難以寄望於西方人。因為,一來,近三百年是西方文化當令,對於學習中國文化,他們較無迫切感。二來,由於學問的特性之不同,中國人要瞭解西方是比較容易的,西方人要瞭解中國,是比較不容易的。所以貫通中西、融會古今,是中國人的責任,是新儒家的終身奮鬥之所在。我願意以這三個志業,來和各位共勉。各隨機緣,做多做少,皆可珍惜。
——摘自王財貴教授2006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演講《經典、儒家與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