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與十十法門
時間:2014年5月25日上午 地點:黃河孔子學堂
主講:王财貴教授 整理:董可賢 校對:懷仁 修訂:王财貴(2014/11/27)
董老師,趙老師,還有耿校長,各位關心教育的,關心黃河孔子學堂的前輩,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熱烈掌聲)
我這次來濱州已經三天了,講過兩場大的演講,三場小的座談會。我以爲我的工作結束了(先生笑,衆笑)。但是今天早上,因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很希望我來講一講,我也很樂意。這件所謂重要的事情,是中華民族一百年來所沒有的。我們今天“複興班”的開學,創造了曆史,所以這是一件大事!(熱烈掌聲)
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大家都知道,讀經的教育本來就是合乎天地、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教育。有人問:在沒有經典以前怎麽讀經啊?是的,在沒有經典之前,比如堯舜,大概沒有讀過什麽經的。如果堯舜還有經讀,那伏羲應該沒有經可以讀了。所以像伏羲、堯、舜這種人并沒有讀過經,也成了聖人,我們爲什麽要讀經?我就跟他說:那麽,請你去生在那個時代好了,既然你生在這個時代,自從有了聖人之後,有了經典之後,我們讀經就是天經地義的。
爲什麽呢?因爲,不讀經而成就聖賢,那是天縱英明,所謂“堯舜性者也”。自從堯舜以下呢,是“湯武反之也”。“性者也”,比“反之也”更難得,不過,後世如果有“性者也”,他也不必一定要作“性者也”,他也可以——甚至是他也應該“反之也”。什麽叫作“堯舜性者也”呢?這個“性”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人性本自如此,人性從天地而來,本來通于天地。但是,既然生而爲人,他的本性是不是能夠那樣清明,而沒有一絲的雜染,沒有一點的蒙蔽?他天生下來,就能夠把他從天而來的人性全部朗現出來?如果能夠,叫“性者也”,他從本性出發;也就是說,從天賦出發,就直接把天地之德表現在人間,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視聽言動中。大家想一想,有誰能夠如此呢?這是不容易的,甚至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他不是神,他是人,所以所謂“堯舜性者也”啊。是不是真的有堯舜這樣的人,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從本性而發,不需通過一點努力,不需通過一點修正,他就完完全全表現最完滿的境界?這可能是一種理想,我們把理想寄托在比較古老的時代,因爲我們不可能把理想放在現實中,放在當代裏。所以當我們說“堯舜性者也”時候,其實不把堯舜當現實的人看,是把堯舜當理想來看。那麽這個時候的堯舜呢,就不一定是曆史上的堯和舜,這個時候的堯舜啊,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當下的理想。意思就是說,每個人每一個當下其實都可以“性者也”。但是這種理想是不是真得能夠實現呢?當然不容易,不過,我們不能夠因爲不容易就否定這種理想。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本能,都有這樣的天性,都有這樣的機會,都有這樣的可能。誰能夠一念自返,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是通于天地,則所有的視聽言動将都從你的本性而發,這是任何人随時都可以做到的。當做到的這一刻,你就是堯舜,你就是聖人。(熱烈掌聲)
我欲仁,斯仁至矣
所以,中國儒家,從孔子開始,就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個人想要成爲一個仁德的人,想要擁有仁德,“我欲仁,斯仁至矣”。那個你所想要的,所期待的仁德,也就是說,你所期待的聖人,他就在你這裏,你立刻擁有全部的仁德,你立刻成爲聖人。所以,孔子的教導,一方面,說“過,則勿憚改”--一個凡人,天生不是聖人,孔子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每一個人,都有性情上的駁雜,以及習氣上的污染。當你一念自返的時候,你會發現,渾身都是病痛。人生常常犯了過錯,所以這個時候,要“過,則勿憚改”。但是你憑什麽來改呢?當然憑你的清明之心。清明之心本在你生命之中,而生命是你自己的。所以,你想要改,立刻可以改,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很真實的一句話。當你改過的那一刻,就在那一點上,當下你的心就合于天心,你這個人就是堯舜,就是聖人。
人生從現在開始
所以兩方面都要說,一方面說現實,是非常艱難的;一方面說理想,是非常簡易的。我們必須随時保持這兩種态度。現實中的人,難免有秉性上之駁雜以及習性上之偏頗。但智慧越高的人,他的理想性越高,理想力度越大,大到可以籠罩整個現實生命的時候,他的現實生命也很容易提升上來。那時候,也通于天地,通于聖人,這叫“湯武反之也”。譬如顔回,就是這種生命,顔回不是天縱之聖,他還會犯過──堯舜是從不犯過的──但顔回能不二過,他随時可以“反之”,常常回歸光明,達到三月不違仁的境界——三個月之中,等同于“堯舜”。如果堯舜的性者不是我們所能擁有的,但顔回的反之也,卻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什麽叫人生?請問人生從什麽時候開始?人生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熱烈掌聲)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從當下開始,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期許自己從“湯武反之也”回歸到“堯舜性者也”,從現在開始,就永不犯錯,就永遠光明!(熱烈掌聲)
随時做“反之也”的工夫
但是,當你一發現習氣又來了——佛家所謂的業障——有人會感歎:“都是我個性不好,我這個性是天生的,老天就生我這個不良的個性。”各位,你讀聖賢書,你沒發現嗎?孔孟之教,從不講什麽“秉賦”,什麽“個性”。誰講秉賦個性就是放棄自己的責任,找借口,不思長進。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沒有所謂秉賦個性,有的隻是“習氣”。你知道什麽叫“習氣”嗎?客觀地說,是你自從有生以來所累積的性情習慣,但你怎麽知道你有“習氣”呢?是你稍微長大了,你能夠反省自己了,你知道自己的生命狀況了,你才有“習氣”的感受,不是嗎?當你對自己的“習氣”有所認識的時候,你應當怎麽辦呢?如果還是兒童,還不知道是非,不能判斷對錯,那時候我們可以不算,若要算,那“積習”也不深。但是當你能夠知道是非對錯的時候,而聽任你那污染的“氣性”,你的清明的本性便起不來──起不來,不是你沒有,也不是你不知道,而是它被你壓下去了──你自己委屈了自己了。而這種委屈,一再委屈,他會形成一種越來越頑固的習慣,這才叫作“習氣”。雖然佛家說習氣是從遠古以來,幾世幾劫以前累積下來的,稱爲“造業”。造業變成障礙,叫業障。但是儒家不講業障,儒家不講幾世幾劫以來,儒家隻講這一輩子,甚至儒家隻講你──現在、當下。所以,假如以前習氣深重,你認識到了,從現在開始,立即可以超俗拔塵。而在那個超拔的當下,你了解到什麽叫作人心,什麽叫作人性,而依照人性,跟從良知,你無所障礙,真的是自由自在,做你自己,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當你感受到這一份光明與幸福的時候,你其實可以緊緊的把握住,保護他,不讓他再失去。如果能一直的保護而永遠不失去,那叫作“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從今以後也是“堯舜性者也”了。(熱烈掌聲)所以以後要随時以“堯舜性者也”做理想,但是随時達不到“堯舜性者也”,就要随時做“湯武反之也”的功夫。湯武就是後代的聖人。後代的聖人的意思就是現實中的聖人。而現實中的人如何做到聖賢的地步,要用“反之也”——“反”就是返回去。剛才不是說嘛,我們的天命之性,人人具備。但是呢,既生而爲人,有了這個肉體生命,他難免就會有自私,他難免就會受限制,。那麽我們深深内含的心性,怎麽穿過這些生命的限制而表現,這個叫作“反之也”。所以做工夫就是“反之也”。我們做工夫的目的就是讓他達到“性之也”。這是指心性修養上說。
讀經的意義
我們說讀經是爲了方便我們通過經典面對聖賢,引發智慧。那些經典是聖賢所作。在還沒有經典可讀之前,智慧是從“性者也”的聖賢而來,在既有經典之後,所有的聖賢則從讀經“反之也”而來。将先聖後聖所體悟的天地之心,宇宙之理,人生的智慧,如如記載下來,便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經典。經典的記載有兩種方式,有的是以道理的方式記載,有的是以事件的方式記載。以道理的方式就是直接記載所說的道理,以事件的方式就是記載某一件事情怎樣的發生,怎樣的處理,怎樣的結果,兩者都是人生智慧的結晶。這種智慧的結晶其實就是從天性而發,不管它是從“性者也”而發的呢,還是從“反之也”之後而發的,總之是來自于天地人性。而天地人性而發的這樣的理,這樣的事,可以供我們後世所追求,所向往,所參考。所以,沒有經典之前,人既是人,就有同樣光明的天性,所以有經典跟沒經典,天地的本質是一樣的,人的本質是一樣的。隻是我們生長在後世,我們有經典可讀,讓我們更容易回歸天性。現在我們能讀到經,要知道,這是我們的福份。因此,我們讀經的時候,所讀的雖然是文字,白紙黑字,但是,要知道,你讀其他的書,或者真的是隻白紙黑字,但是讀經典呢,這些字的背後,有着天地之心人性之智在閃動。有這樣的背景,這背景就是活的,能讀書的人,從文字裏,看到那些活的智慧源源不絕地流出來。這些文字就代表智慧,我們應該從文字讀出智慧來。佛教有一個辭,說“文字般若”。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文字般若,是說那些文字就是智慧。普通的書也是文字,它雖然也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也講了一些事,不過那些理和事不一定是智慧,隻有有智慧的書才可以稱爲文字般若。所以我們讀經,不是要讀那些文字,是要讀出文字背後的智慧。
經典既然是天地間智慧的結晶,是這種“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而成就的學問。這一種學問是很稀有的,很可貴的,在一個民族長遠的流傳當中,并沒有幾部書可以稱得上經典,乃至于全世界有那麽多的民族,并不見得每一個民族都有經典之作。有經典之作的民族,他們就能有所謂的文化以及文化傳統;沒有經典之作,他們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當然也沒有所謂文化傳統。因爲他們無可傳,不能成爲統緒。爲什麽呢?因爲他們沒有聖人,他們沒有發現天地之心,沒有開發人類之性。隻有從天地從人性而來的學問,才會感動人生,并且有無窮的感動。經典源源不絕地流出智慧,當一個民族還沒跟其他民族接觸之前,它就在這個民族之内流傳,當這個民族跟其他民族接觸的時候,這些智慧也會流傳到其他民族。因爲人類的人性是一樣的,經典的意義是無限的,它的流傳也是無限的。讀經典的人,他的眼光很容易随着經典而高遠,他的胸懷很容易受到經典的啓發而寬大。所以,我們常說,誰能夠讀到經典,是他的福氣,沒有福氣的人,是讀不到經典的。
沒有主張又主張一切的儒家
有人以爲,讀經會讓一個人受一個文化傳統所拘束。像我們中國人讀經,大部分人是讀儒家的經,少部份讀道家跟佛家的經,更少的部分是讀西方民族的經。爲什麽我們這樣安排呢?假如有人對這個安排不滿意,他認爲道家佛家的經或西方人的經是更高明的,那麽他也可以去多讀道家佛家西方人的經,我認爲隻要一心趨向高明,以那樣的心态選擇的,就是對的。但是,哪一家的經典才最高明的呢?這是有客觀的道理可以說的,不是誰專門尊重某一家,他就說了算。還有,一個民族先讀自己的經典,再讀其他民族的經典,這也是天地間應有的道理。所以我們讀經的内容,隻看是不是智慧,本來不看哪一家。隻是建議,對智慧比較高的那一家,或比較親近的那一家,我們必定要依照人生的道理,給予重視。何況智慧高的可以涵蓋智慧低的,更何況,所有智慧最後都會融通爲一──假如智慧不能夠相互融通,那必定其中有一些不是智慧,或是全部都不是智慧。
在同樣是智慧的學問裏,我們或許可以詳細地做比較,鑒别哪一種是更高的呢,哪一種是次一點。或者我們也不必太過分别,因爲到最後都可以通而爲一。我建議的讀經次第,是從高而下,而我的高下之分,是照古人的傳統,幾千年來那些有智慧的人共同的認定。首先,中國人讀書,應該注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智慧是以儒家爲主的。爲什麽儒家可以爲主呢?這裏有一個關鍵點,這個關鍵就是:任何學說都有主張,就是它最主要的認定在什麽地方,一種學問有它特殊的認定,這叫它的“主張”。而單單隻有儒家──全世界,古今中外,有那麽一家的學問,它沒有主張,它主張一切的主張,這一家就是儒家(熱烈掌聲)。所以我們把儒家當作我們讀經最的主要的内容,首選的、入門的内容,這是合乎天地的道理,合乎學問的本性的。有人說,你平生信奉儒家,你當然這樣講了。如果我不是信奉儒家的,我也可以說我這一家是沒有什麽主張,我們主張一切的主張,我們對人類所有的智慧都承認,都尊重,都學習,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啊,不是隻有你儒家才能這樣講啊。我聽到這樣的質問,我會說:真好,我們儒家真的是沒有什麽主張,隻有依照道理,認定智慧,我們尊重一切,包容一切,融通一切。你所尊崇的那一家如果也是這樣,你那一家也是無所主張,尊重一切,融通一切,那最好,你那一家就是儒家。(笑,熱烈掌聲)。他自己不知道他這樣主張就是儒家!所以,我都勸他們:你不要把你們那一家的學問說錯了,把它說說說,說到最後,說成儒家了。
所以,到最後,人類的總體智慧隻有一個,這種總體智慧他或許在曆史當中表現爲各種主張,在智慧的表現爲各種主張的每一個主張當中,它都含有智慧的因子,表現了智慧的一面“特色”。假如我們去讀那些書,就不能夠像讀儒家的書這麽放心。讀儒家的書你盡可以放心,它每一句都是那麽光明,每一句都是那麽坦然,所謂“君子坦蕩蕩”,每一句都是不隻爲我,還要爲人——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知道,不隻我這一家表現了智慧,他相信,天地還有許多表現,也都是智慧,所謂“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這一種大方,這一種雅量,這就是讓中華民族可以在世界上永遠存在,使中華民族可以成爲一個長壽民族的最基本的核心力量。所以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我們要感謝儒家!(熱烈掌聲)如果全世界的學各種學問都這樣講,世間會少了許多的紛擾和戰争,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人,我們同情任何人,我們認爲所有人都有良心,他隻是表現的還不夠,我們互相的體諒,互相的勉勵,如果這樣,世間會更加的美好,我們人生會更加的幸福。(熱烈掌聲)
天地之心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經典往上通于天地宇宙。往下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念頭,每一件事物,但是你怎麽面對天地宇宙,面對你的人生,面對萬事萬物呢?我們應該用天地之心來面對,這個天地之心在哪裏呢?你可以說天地之心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似乎可以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經典。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這些已經表現出來的經典來提醒我們,我們将得到更大的方便,讓我們的人生少走許多的彎路,讓我們在幾十年當中可以活得五千年,活得一萬年(熱烈掌聲)。甚至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永恒的價值。所以你不讀經,你憑你自己,憑你從小這樣上學,憑你跟你的朋友接觸,憑你去上班下班,憑你組織家庭,你自己怎麽可能有那樣的志氣,有那樣的精神?一個人生活在現實中,随時會受到挫折,你可能連抵擋挫折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麽可能從滾滾紅塵當中超拔而出?沒有聖人在前面做你的模範,引導你,你怎麽可能?沒有聖人在背後不斷地鼓勵你,支持你,你怎麽可能?我們讀經并不是跟着聖人走,因爲聖人的智慧,本來就是我們的智慧,聖人隻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經典,隻是幫助我們開啓自己。所以能讀經的人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孩子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家長是有福氣的。
聖人無所限
到現在還有些人不讓孩子讀經,說你看你們孩子讀經,隻注重讀中國的書,尤其是注重讀中國的儒家,孩子的思想從小就被限制了。我告訴各位,如果經典會限制人,如果聖人會限制人,那麽我甯可被聖人限制。殊不知,聖人是無限的,如果讓聖人來引導我們,就是讓聖人限制我們,他的引導,會引導我們走向無限,他的限制,正好可以使我們獲得自由自在。(熱烈掌聲)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你給孩子讀經,你一定要放心。讀這些經典,不會讓他小氣,不會讓他定于一尊,尤其是讀儒家。如果讀的是其他學派的經典,或者其他的民族的經典,雖然也号稱經典,但是剛才說了,凡是智慧表現在人間,它往往就受了一些限制,受了某一個民族的限制,受了某一個教主的限制。雖然很高明的宗教,很高明的學問,那限制已經很少了,但是難免都還有限制,隻不過比其他的書限制性還少而已。所以,我們既然要讓孩子讀經了,在教材的選擇上,應該更上一層,到達完全沒有限制的地步。假如你還發現孔子限制你,孟子限制你,那我要恭喜你,你居然能夠發現孔子還有限制,孟子還有限制,那就代表,你可以比孔子、孟子更上一層,你就是“性者也”的堯舜了。(熱烈掌聲)。在你還沒有成爲性者也的堯舜之前,我勸你,先不要煩惱孔子會不會限制你,孟子會不會限制你,你先煩惱孔子所教導的,孟子所鼓勵你的,你做到了沒有?先想這個問題比較重要(熱烈掌聲)。還沒有開始學聖賢,就怕聖賢限制你,天下有這麽笨的人嗎?所以現在的人就是不讀書,然後怕讀了書被限制,到最後依照自己幾世幾劫以來的習性過一輩子,一輩子處處是障礙,不得光明,不得坦蕩,真是所謂“業障現前”啊。(熱烈掌聲)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所以,要開闊自己啊!你憑什麽開闊自己?當然憑大學問嘛!有大學問,就有大心量!當你讀書的時候,你盡量要去發現這些經典背後的學問跟心量。智慧高的人發現得越快、越深;智慧更高的人一發現呢,滿心喜悅,誠意地向往;真的高度智慧的人,他一喜悅,一向往,就馬上做到,我稱爲“顔淵式的好學”。顔淵的好學,不隻喜歡讀書,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那個發,是不隻明白了孔子所講的道理,而且能夠立即在他的生活實現出來,使他整個生命起變化。我們不是應該鼓勵自己也能這樣嗎?要不然我們讀書有什麽意義呢?每個人讀經典,應該像文天祥說的“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檐是屋檐,在屋檐下,微風徐來,叫風檐。在風檐中,打開書來讀,叫“風檐展書讀”。默默間,感受到“古道照顔色”──古人之道,照亮了我的臉色。爲什麽古人之道會照亮臉色呢?他打開書,這些書一定是聖賢之書,剛才我們說聖賢之書的背後是有智慧流淌着的,智慧就是一種光明,一打開書,這個光明從書裏面就煥發出來,照射出來,照亮了這個讀書人的臉色。唉呀,這種人真的會讀書啊!不會讀書的人,一打開書,如果打開的是小說,看着還蠻有興味的。如果打開的是經典,就看到聖人一直在啰嗦,每一句都是封建、迂腐,那麽,他不是“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是風檐展書讀,昏昏而欲睡。所以會讀書不會讀書,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已經長大的人,應該鼓勵自己,希望從不會讀書的人,很快地變成會讀書的人,你的命運也将跟着你讀書能力的轉變而轉變。
如何做到這樣的轉變呢?不一定要你現在就很有學問,但是你要定下心來,最重要的是要生起一種“向往之情”。如果不起一個向往,你是不會興起讀書的念頭的。而你既然要讀書了,如果隻是把它當作是一種責任,那也是受苦的。所以,你要讀書,應該要從讀書當中得到喜悅。這種喜悅的獲得,不需要你對文意有全盤的了解。其實,你可以從你認爲你了解的一兩句開始,你受到一兩句的感動,那是很真實的生命的複活,就從一兩句做起。程子最常勸人讀《論語》,他說讀《論語》有四種人,有一種是“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讀了《論語》好像沒發生什麽事情一般,就是“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還沒讀《論語》時是這樣的人,讀了《論語》還是這樣的人,那他讀了,也等于沒有讀,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得到一兩句,立刻有感動,很喜歡,這就已經了不起了。其實《論語》隻要得到一句,從這一句走進去,你就走向整個人生,你就走向整個宇宙,這一兩句便可受用無窮了。(熱烈掌聲)不隻是在德性方面,你可以走向整個人生,整個宇宙。在學問上,你也可以走向整個儒家,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于整個世界的學問。爲什麽?因爲從來沒有一個有德的人是不好學的。一個有德的人,他必定會要求自己也要有學問。所以到最後,德性的學問,是包含知識的學問的,也唯有用德性的學問來包含、引導知識的學問,那些知識的學問才不會走岔路。近一百年來,有許多人受了胡适的騙。胡适告訴中國人說:你有什麽學問,敢說要讀經?你不配讀經!現在,還有很多剛剛聽說讀經的人,也想讀經,但不敢讀,因爲他認爲自己的程度太差,“沒有文化”。我現在就勸大家:不管我們原來的學問有多少,隻要讀《論語》讀到一兩句可喜可悅的,從這兩句體會進去,實踐出來。首先看起來,好像是你在修養你的心性,這是道德的學問。不過呢,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會漸漸也變成好學的人。他一直這樣好學下去,所謂“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你就等于今天剛出生,你的智慧剛開始蘇醒。你從今天開始,你開始好學,縱使不能做盡天下的學問,那麽你也做了中國的學問,縱使不能做盡中國的學問,你也做了儒家的學問,縱使不能做盡儒家的學問,你也做了《論語》這一本書的學問。一個人隻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努力,這個人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聖賢了。(熱烈掌聲)。所以讀書要有感觸,你從得一兩句喜者開始。
還有第三種人,“有讀了後知好之者”,知道這一本書真好,他是整體的把握,從整體看來幾乎每一句都好,非常喜歡,一讀還想再讀,立志這輩子一定要讀它許多遍。哦,是有這種人,我相信大家如果繼續讀下去,都會從剛才的第二種人變成這第三種人。
最後還有一種人,是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就是讀了論語啊,不知不覺,有一種高興,從心底裏升上來,像海底湧一輪紅日,那種高興,高興得自己按捺不住,站起來,跳起來,手舞足蹈,甚至狂呼大叫。各位,我不知道你讀書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經驗沒有?如果沒有啊,這輩子啊,不幸啊!(衆笑)如果有啊,這輩子啊,幸福啊(先生笑,衆鼓掌)爲什麽會讓你手舞足蹈呢?很簡單,就是聖人講中了你的心。他所講的就是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你原來就有的,而且你原來都是這樣想的,你今天才忽然發現,哦,我原來就是這樣的啊,我原來不是就想要這樣過人生嗎?你看,這不是一種幸福嗎?所以能夠達到手舞足蹈這個人,他必定從那個當下開始,精進不已。哪一個生命,能夠精進,他當然就對得起自己,他當然就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祖先,對得起聖賢。
一切歸于你的光明之心
而不止是如此,一個在德性,在學問上精進的人,他必定有剛才說的高遠的眼光,寬廣的心胸。他必定能夠體諒他所面對的人和事。這種體諒之心,這種仁愛之德,會面對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表現。面對父母,會有恰當的表現,這種表現叫作孝;面對兄弟,他的恰當表現叫作悌;面對尊長,面對事業,他的恰當表現叫作忠;面對朋友,他的恰當表現,叫作信;古人所倡導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順,君義臣忠,現代人倡導的自由平等,民主正義,都是從一個光明的心而來。分開來講,有多種德目,到最後,都歸你的光明之心。這光明之心或許可以由自己内在而發,因爲人人本來就有,或許可以由讀經而來,喚醒比較方便快速。我們不敢說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我們就應該走“湯武反之也”的第二條路,所以,一般人應該好好的讀經。
儒家之教最适合融貫中西
近代的讀經風氣已經被一些名流學者和教育體制斫喪一百年了。我們發現整個國家、民族在這一百年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進步。這一百年來本應該是中華民族大進步的時代,因爲從古以來,中華民族并沒有跟其他民族來往,如果有,也是周邊的所謂夷狄——剛才說有些民族有文化傳統,因爲他們有聖人,有些民族沒有聖人,所以沒有文化傳統。爲什麽稱他們爲夷狄之邦呢?不是輕視那些地方或那些人,而是說他們沒有聖人,沒有文化傳統。沒有聖人,沒有文化傳統,那個民族的思想與生活就接近于野人。而我們是所謂的華夏之邦,我們既然有聖人,有文化的傳統,就要非常努力謹慎地保持這個傳統。每一個朝代都要發揚這種倫常教化。四面的夷狄漸漸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現在的中國文化已經傳播到整個東南亞,形成“中華文化圈”,也可以說是“儒家文化圈”。這一百年來我們接觸到西方文化,剛才說過,任何的文化,假如是從智慧發出來的,它本來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共同的成就,共同的文化。所以,當西方的文化傳到中國來,本來我們可以用同一顆心去面對它——假如它的學問比我們低,我們應該提升它;假如它的學問有另一方面的成就,我們應該學習它。而這種學習,并不妨礙我們原來的傳統,因爲都是智慧。人一定是可以把所有智慧融通的,而到最後都回歸于天地。這本來是中國人從古以來所有知識分子的理想,這也是孔孟的理想。所以中國人,中國的儒家之教是最适合來融貫中西的。
五四與義和團
近百年來,我們看到中國原有特别的文化表現,西方又有另外一種不同于中國的表現,而這兩種表現,大家知道都有價值,都是從天地而來,都是從人性而發,爲什麽我們要把這兩種文化對立起來呢?但是就有一批人,五四時代的這些名流,他們由于眼光短淺,見識鄙陋,居然把這兩種的人類智慧對立起來。更不幸的是,因爲對立,所以必然要選一邊,而選到哪一邊呢?居然選到了最不合人性的,最不合民族的一邊。怎麽看出來的呢?假如我們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而外來的文化我們也認爲有價值,那麽,把兩種文化融彙貫通起來,不是最好的選擇嗎?應該是的!退一步說,假如認爲這兩種文化不同,而不同就要對立,對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保存着中華文化,拒絕西方文化。大家都知道,這樣做并不是理性的。曆史上有人這樣做,像義和團。義和團就是認爲中國是上國,中國從自古以來就是自給自足,我們不需要其他的文化,西方文化都是夷狄。以前我們中國把東南亞四周的民族看成夷狄,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有些人也主張凡是中國以外的都是夷狄,所以連西方,就廣義上說的歐美——那時的美國還沒有很強盛,主要就是歐洲——從歐洲來的這些文化表現,有些民間的沙文主義者就把西方人都看成是夷狄,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這種看法是很淺薄的了。我們說他們淺薄,最根源的意思,就是說他們違反了天地之心,不通于人類之性。中國人以那種違反天地人性的眼光看世界,你違反天地人性,天地和人會體諒你嗎?真是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假如中國人排斥西方文化,你是自讨苦吃。所以,這種态度立刻被打敗了。
過了幾十年,民國建立不久,又有另外一種想法産生,所謂“五四文化運動”,這種想法也沒有回歸正位,沒有回歸到融通中西文化的正位,他們也認爲中西文化是對立的。所以,我認爲五四這些人,雖然号稱“知識分子”,但他們的頭腦啊,跟義和團那些人差不多,甚至更差。義和團那些人,不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神道設教,是一群魯莾的匹夫。但是五四這些文化運動的領袖,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尤其大部分是留學生,留洋回國當教授的人。但是他們的見識──所謂見識,就是他們的眼光,他們的心量──他們的見識跟義和團差不多,都是認爲中西文化是對立的。不過五四所選擇的路剛好跟義和團相反,義和團是中國自給自足了,不需要西方,所以他們排斥西方,甚至高喊打倒西方。而五四運動反過來,認爲中國傳統是沒有意義的,中國古人是犯罪的,中國的儒家是殘害中華民族的,所以人類的文化就要看西方,西方是完美的。他們大聲疾呼,要中國人覺醒,要中國人起來打倒自己的祖先,要中國人全盤西化。
各位,這種論調,不僅發生在當時,這種論調後來被政府所接受,并付諸實踐,尤其在體制的教育中實踐,讓中國喪失自我,普遍西化。首先是國民政府接受這種論調,後來共産黨政府也接受這種論調,不僅接受,還變本加厲。總之,這一百年來中國是毀滅自己,想要變成别人的時代,而且越來越嚴重。
道在天地,人心不滅
不過,這種論調,這種風氣,這種教育,在中國人的普遍的心靈裏,服氣不服氣呢?其實是不服氣的。因爲道在天下,人心不死啊。人心本來就不應該這樣想的,這樣想都是時代的因緣啊。每個人一靜下心來想一想,都知道這是不應該的,甚至那些推廣全盤西化的人,其實他們内心都感覺不安的。所以整個中國這一百年來的人心啊,都是浮躁的、虛妄的,他們的見識都是粗俗的、鄙陋的。每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随時都想要回歸正道,隻是整個社會洪水滔滔,你抵擋不住。爲什麽抵擋不住呢?是用力抵擋了,然後發現力氣不夠,終于抵擋不住而敗退嗎?其實,往往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爲自私的心理,感覺到如果誰不跟着主流走,誰就要吃虧。想一想,哪一個人肯吃虧呢?于是,連抵擋一下都沒有,就昩了良心,跟着主流走了。昧良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問:我何必呢?大家怎麽走我跟着怎麽走不就是安全嗎?這種是沒志氣的人。另一種是雖然有志氣,我好像知道這樣不行,可是他還沒開始走出去,就認爲自己人微言輕,認爲自己做不到。其實他也真做不到,爲什麽?因爲憑他一點點的聰明才智,他怎麽做得到呢?不過,話說回來,他都還沒試試看,就先自己承認做不到了。于是,縱使百般不甘願,也隻好跟着潮流走了。所以,大家好像都很聰明,都很能保護自己,要麽就是毫無感覺,随波逐流,自以爲舒适;要麽就是有點良心,有點不安,但是他不肯立大志,發大願,那麽整個國家民族怎麽辦呢?
所以我們現在要重新來反省這個問題。爲什麽讓所有的中國人,或者沒有感覺,或者縱使想要上合天心,讓自己的理想能夠表現,而自認爲沒有能力呢?造成這種心靈的元兇在哪裏呢?在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到研究所,幾乎沒有人教我們要有清明的本性,沒有人教我們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沒有人教我們可以“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沒有人教我們,說我們的生命可以從今天開始。沒有,沒有,沒有人這樣教我們!(熱烈鼓掌)這些道理不是都很平常嗎?其實也不平常!這些道理隻有聖賢人物他們才看得清楚,而且隻有他們才真能做出來。但又很平常,它不是人本來就有的能力嗎,不是人本來就願意這樣做的嗎?偉大的道理本來就很簡單,古人所謂“大道至簡”,而且這些清楚的道理,做出來的事情,都已經記載在經典當中。你如果說靠自己不行,你如果說沒有典範就很難警覺到,縱使大道至簡,還是永遠隐沒在遠遠的天邊,不能夠在你的心靈上起作用,這是多麽令人遺憾的事啊。但現在有了經典了,那些道理,那些事件,如在目前啊!所以我們提倡讀經,提倡讀經就是提倡我們回歸人性,回歸聖賢,回歸大道。(熱烈掌聲)
這麽久了,政府和民間都不讀經了。但是,道在天地,人心不滅,終于我們又有經典可以讀了,我們要慶幸自己。我們慶幸自己,要把握這個機會。不要再感歎,不要再發牢騷,感歎是沒有用的,牢騷是沒有用的。所以不要感歎政府不教,不要感歎整個社會不讀,也不要感歎我過去爲什麽不知道。經典就要我們坦蕩蕩,要我們不亦悅乎,不亦樂乎,要我們人不知而不愠;它鼓舞我我們要自立立人,要從今天開始,苟志于仁,斯仁就至。我們要以愉悅的心情,來面對我們的生命,這樣求學的意念才是真誠的。而這一念的真誠便會帶動你真實的進步。要不然,你一面感歎,一面愁眉苦臉,還一面讀經,那效果自然打了折扣。進一步,我們又要警覺,在我們心中是不是有一種後悔,後悔我們這麽大了,才知道要讀經,假如能讓你從頭來,你是不是希望能從小就讀經。有了這樣的後悔,既然你不能從頭來了,還好,天地安排另外一個你,可以從頭來,就是你的孩子。(熱烈掌聲)他替你從頭來。你如果愛你的孩子,那你就應該讓他從頭走上順當的路。
解經行經的基礎是讀經
我們推廣讀經教育,最重要的是講兒童讀經,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我們分析出來,兒童才是真正适合讀經的年齡。所謂“讀經”原來可以有兩種解釋,因爲“讀”這個字,本來是“抽繹文意”──就是去抽取、演繹文章的意思。所以“讀”,就是“解經”。但是你要解釋文章以前呢,你總是要先閱讀吧?尤其高深的文章,最好能夠多讀,讀到熟。所以“讀”這個字慢慢就引申爲閱讀,乃至于誦讀的意思了。我們現在說的讀經,“讀”的這兩個意思,通通包含在這裏面,從誦讀熟背開始,進一步當然還要解經演繹。不過,我們推廣讀經的主要用心所在,是做第一步基礎的工作,先去閱讀,誦讀,乃至于要反複的讀。爲什麽要反複呢?因爲經典意義非常深刻,深刻到什麽地步呢?深刻到用一輩子的生命去體會都體會不完。這種書你就應該要反複誦讀,乃至于爛熟于心,在生命的進程中,随時可以拿出來體會,就好像牛反刍一樣。假如你不把他吃到肚子裏,你就沒有反刍的機會了。大部分人間的書是不需要這樣讀的,因爲它的見解不夠高明,隻能做我們随便的參考;甚至它比我們的見識還低,如果比我們見識還低的,你根本就不必讀。如果見識跟你一樣的,大家所謂的以文會友,可以增廣見聞,随意讀讀即可。假如比你高的,當然可以用心一讀,受益良多。但,要看那高度,到低有多高,就要相對地用多少的心要讀了。那種高度,是層層往上,而可以達到無窮,有無窮的高度,便叫做經典。這種經典,就值得你反複的誦讀了。
讀經的正常順序是:在還沒了解之前,先誦讀,讀熟了,甚至會背了,才去解文抽繹。有人說“學以緻用”,讀書是要開用的,你們這些讀經的人,都隻有死背書,都不去解經,怎麽能用?這個質問,問得不錯。讀經的目的不是要背書,背書的目的也不隻是要解釋,解釋的目的就是要實踐。所以讀經的目的在實踐,沒錯。但是質疑我們隻有背書,不解經不實踐,怎麽可以大力推廣這種無用的教育呢?各位,你一定都知道我們推廣讀經的主次本末,但是一般不了解我們讀經的全盤理論的人,會有這種疑惑。有這種疑惑的人我都非常敬佩他,我把他奉爲老師。确實他說得對,讀經的目的在解經,解經的目的在行經,那我們爲什麽隻注重熟讀背誦的讀經方式呢?我們可以回答說:我當然知道學是爲了要用,讀書的目的在行經,但你要行經的基礎在解經,你解經的基礎在讀經,你連讀經的基礎都沒有,你怎麽去解經行經啊?(熱烈掌聲)
順應天地的教育曆程
你既不能“堯舜性之也”,你連“湯武反之也”的機會都沒有。你認爲自己就能解經行經了,或者你自己不讀經,你随便解,或者你連解經都不解,你就開始行了,你叫“冥行”──這個詞語王陽明說的,不知而行叫作“冥行”。“冥”啊,幽冥的冥,渺渺茫茫,冥行,就是閉着眼睛走路。教育的路,可以很明白的擺出來,我們教孩子,孩子年紀還小,我們當然教他反複的誦讀乃至背誦。那時,他能了解嗎?我說不了解。不了解,怎麽行呢?我說他以後自然會了解。他如果還問:什麽叫“以後自然會了解”?我便會罵人,說你回去看看你的孩子是活的還是死的,孩子是活的,以後就有機會去了解。所以我們把理解與實踐放在以後的機會裏,而這個機會有多大呢?這個機會有一輩子!所以我們不要怕。何況,背書背得多的孩子,他默默中也有自己的了解,他對于了解的,已然了解了,對于他不了解的,他年紀漸漸長大了,也會想要了解。這種想要了解的心一出來,他自己就會去用功,會去自己看注解了,會去請教老師了。而沒有讀經的人呢,他什麽時候會想到要去看注解,什麽時候會想到要去請教老師呢?他連進步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千萬要把人生看透,要順應天地生給一個人的發展曆程,一步一步的,我們該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兒童當然先背書了。
那我們是不是不允許他了解呢?不是,我們隻是不主動的去講解給他聽。至于他自己理解的,剛才不是說嗎?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有讀了書後得一兩句喜者,小朋友也有得一兩句喜者,你知道嗎?有人讀了以後甚至是好之者,知道這本書真好,雖然我不太懂,但是我以後一定要常常讀。你一定要相信人性千古不滅,現在的人性跟聖賢的人性是完全一緻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千古之上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東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乃至于北海,南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掌聲)。我們的孩子這樣地天真無邪,念書念書念多了,他當然有自己的一些了解,這種了解方式才是真的,而且是活的。爲什麽?他會随着讀書量增多,年齡的增長,而日漸地加深拓展,到最後融彙貫通。但是如果你現在講給他聽呢,他就以爲那是标準答案,他的思想可能就死在那個地方,他被老師障礙了。所以老師千萬不要認爲我們講給孩子聽,孩子也懂啊,他也能解釋啊,也能依樣畫葫蘆地講出一番道理啊。各位,這對他不一定是幫助,因爲他現在講出來的那些道理,一時看起來是超乎他年齡的成熟,但如果從一輩子來看,這些超乎年齡的學問,其實是很庸俗的,并且是他長大後以後不需要人教就會的。他隻要再過幾年,都不需要人教,他就會講出這些道理,所以你講給他聽是你白廢,他會了,是也是白廢,你浪費了他正當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呢,他如果把這些道理當作是定案,這一輩子他可能不再長進。有的對所教的學生能言善道沾沾自喜,自以爲得計,殊不知可能害人一輩子。胡适之所以一輩子膚淺,禍害中國一百年,可能就是小時候讀私熟提早開講的後果,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就是了了分明,就是很小就會解經義,能言善道,長大後,落得個“不得長進”,我們今天讓孩子讀經,不可不慎重。
讀經紮實則解經順利
所以,你看,讀經教育就是這麽簡單,就是一直讀一直讀,反複讀反複讀。我們沒有說要背書啊,我們說你多讀幾遍。有些比較聰明的呢,讀三遍五遍,幾十一百個字就背下來了。當然也有所謂過目不忘,過目不忘就是隻讀一遍,但是很少這種人,你也不要期待你的孩子是這樣的人,因爲你的祖先也沒有積什麽德(先生笑,衆笑)。所以我們不要期待我們的孩子過目不忘。當然,過目不忘也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也不是不可能的,隻是可遇不可求,你不要過份地妄想就是了。你更不可以去壓迫孩子,讀個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能背下一百字的,都已經是了不起了。讀一百遍能背下來的,那是正常的。那一般孩子讀經,可能要讀到兩百遍三百遍,尤其是我們要求整本背誦,那大概都要在兩百遍左右。那麽這樣子讀書,隻要給他時間,他就這樣讀啊讀啊,讀經教育是非常簡單,毫無壓力。剛才說到讀久了以後會有自己的了解,他漸漸成長也會有自己的了解。有些比較聰明的孩子,到十歲左右的時候,已經讀很多經典了,他就有自己想要全盤了解的願望,而且願望越來越強,有的人是到十三歲才會有那強烈的願望。我都勸我們家長老師,他想要了解,把他壓下去,盡量地勸他不要急于了解,因爲你的書還沒有背完。雖然背完三十萬字了,還可以背五十萬字,一百萬字,總之,能夠背書盡量讓他背。時間一定要拖長,最少要拖到十三歲。所以現在我們複興班的孩子如果他現在開始背書,他很容易可以把30萬字背完,我們這樣算:一天如果可以背300個字──全天讀經的孩子,一天要背300個字是很容易的。我現在在學校裏推廣讀經,老師是打上課鈴就開始讀經,一節課讀十分鍾,六節課讀60分鍾,可以把100個字念一百遍,那100遍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會背了。他們每天隻花一個小時,就可以背100個字。我們這些讀經的孩子呢,一般是花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他們至少應該可以背300個字吧。聽說這個複興班是一天十讀經10個小時,一天背300個字應該是很簡單的。那麽,一年算300天,九萬字。隻算300天哦,其他六十幾天,要麽就是放假休息,要麽就是複習,這樣一年九萬個字,三年二十七萬,三年半,三十萬不是就背完了嗎?他們讀十年,那還得了?所以,能不能背完三十萬字上文禮書院,主要就在老師跟家長的引導,當然,還關乎孩子的志氣,孩子有志氣,認真讀,效果好;沒志氣,懶散,當然效果不好。不過,孩子的志氣是很容易培養的,以我們長期的觀察,大部份讀經的孩子,讀上半年一年,都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默默的領悟,會有一種責任感。所以,孩子是容易受引導的,最主要的是老師和家長的觀念了,你引導他多背一點,他就能多背一點,背完50萬字,甚至更多。如果能背30萬字以上,他将來開始解經,他理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所以,讀經是很簡單的,就這樣讀讀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讀夠了經,要解經是很簡單的,依照自己的能力,開放給他看古人的注解,他一下就上路了。
讀書變化氣質
因爲所學的都是聖人之教,都是天地之德,所以在長期讀經、解經的曆程中,不管領悟快領悟慢,就是不管智慧高智慧低,在長久的熏習中,必定能變化其氣質。所謂“變化氣質”,這句話是非常有意義的,是不得了的一句話。什麽叫氣?什麽叫質?氣就是陰陽二氣。古人一提到理,就是太極,一提到氣,就是陰陽。整個太極叫作道,道的内涵無窮,道的運作非常巧妙,但總之不外是用陰陽兩種性質來運作,陰陽代表道的流動。世界上最能流動的東西,是“風”,也就是“氣”,所以用“氣”來稱呼陰陽兩種動态的能力,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流動,就會生成萬物,萬物一生成,或剛或柔,像石頭是剛的,水是柔的,我們的骨頭是剛的,我們的肌肉是柔的,像這樣的或剛或柔,叫作“質”。所以“氣質”這個概念,就是“天地生成”的意思。古人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就是說讀書可以使一個人的天生的禀賦産生變化。他不僅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比如說“器宇軒昂”,心能變化他的質,甚至他的面相也會改變,孟子說:“淬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仁德天道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遊周于全身,他不僅是精神變化,連面貌都會變化,甚至整個形體都産生變化,這叫作“變化氣質”。(掌聲)氣質是天生的,我們人類再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它變化了,除了讀書之外。不過,所讀的這個書呢,一定要是從天地而來的書,才會有“旋乾轉坤,巧奪天工”的效應。所以讀經,讀聖人之書,讀天地之智慧,等于我們人生随時都在重生,重新改造自己。老天生下一個人人,陰陽調配的比例已經定了,雖然已經定了,但還有留有一些的空間,可以用某種方法讓氣質産生變化,不是往壞的地方變化,是往高明、光彩的方向變化,也就是彌補天生的不足。尤其是一個孩子,他更接近天地,他變化得更快。縱使先天是比較污濁的生命,我們也能透過人爲的努力,讓他的生命跟聖賢相感應,跟天地相感應,于是他的生命會漸漸清明起來。在讀經的時候,是默默的,不知不覺地感應;等到解經的時候,他是自覺的感應。這些感應會變化他的氣質,變化他的心性,于是,這個生命更會向往于道,他就會有行道的志氣,這個從自己志氣而來的行道,才是真正的“行經”。你沒有去大量的讀經,沒有經過長期的醞釀,沒有讓他從心靈裏領悟經典,融彙經典,請問他怎麽去行經?他所行的難到真的是合乎聖人之道,合乎天地之道嗎?所以,我們的教育的安排,是順應天地的,是順應自然的,是順應人性的。既然順應自然天地人性,就是最簡單的,就是合乎大道的,這叫大道至簡。(熱烈掌聲)。
十十法門
你不要再動手腳了,不要再自以爲聰明了,就按天地之道來讓孩子慢慢成長吧。今天複興班要開學,我們剛才說,這複興班是一百年來所沒有的事。本來推廣讀經已經二十年了,而近十年來,我們又推廣私塾,私塾已經是老實大量讀經了,而現在的複興班呢,是在私塾的基礎上,想要更老實,更大量,于是就有了所謂的“十十教學法”,就是一天讀十個小時,讀十年。有人就諷刺我,說我提倡“十十法門”。我聽說藏傳佛教有一種宗教的習俗,叫作“轉世活佛”。他們相信六道輪回,那麽有德的高僧在結束這一世的生命之後,爲了救度世人,還希望回到世間繼續教化,所以當他要圓寂的時候,他就會預告還要轉世。所謂“轉世”,是原來已經都修行好的生命,他再轉世變成凡人。那個凡人就不隻是凡人,他就是原來那個大德者大修行者的化身再來,漢地俗稱爲“轉世活佛”。但是他轉世轉到哪裏呢?隻有一些大略的預言,并沒有十分的肯定。所以他死了幾年以後,他的弟子就依照這個預告去世界各地找這個轉世的活佛。找到了,或許那個孩子才兩三歲。一找到,就帶回到他們的寺廟裏,就讓他上座,稱爲“坐床”,大家都禮拜,成爲接班人。如果有人硬是起疑,說:他們會不會認錯啊?我說,應該不會吧。因爲有許多迹象爲證。那萬一認錯怎麽辦?我說如果認錯嘛,他們三歲就請這個活佛回來坐床,而對活佛是有嚴格的教育的,什麽教育?就是請最有學問的人來教他,教他什麽呢?教他讀經!一天讀多久?一天讀十個小時,要讀多久呢?讀十年。我想如果他們認錯了,這樣一天十個小時讀經,讀十年,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熱烈掌聲)我以前曾經講過這樣的事,我們董老師、趙校長就是因爲這個“十十法門”的提醒,他就想到辦這樣的“複興班”來實踐一下,當然不是培養活佛,但培養人才的道理是一樣的。
大家都認爲,讀書是辛苦的,尤其是一天讀十個小時,不過呢,我們另外也可以這樣想,讀經是快樂的,幸福的。所以我們家長老師千萬不要想讀書是辛苦的,一定要想讀經是幸福的。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有幸福感。爲什麽一般人會認爲讀書是辛苦的呢?也是有道理。因爲讀書要安定下來,小孩往往是好動的,要他安定下來,需要克服一些習性,這是第一層的辛苦。。第二層呢,我們讀書的時候要耗費精神,這雖然跟勞動時的耗費不一樣,但是讀書耗費的是精神中的精華。我這裏有一個比喻,我們一般去做體力勞動,是筋骨肌肉的勞動,你會累,這就像我們開普通的柴油汽車,會燒掉一些柴油,那我們現在讀書,不是用體力,是用腦力,腦力也會耗費,他耗費的是什麽呢?耗費的是高級的汽油,像飛機的汽油,所以他耗費的是精華。你一天有多少精華可以耗費啊?所以讀書的孩子啊,你看他都沒有做什麽體力活,你沒有看到他在流汗,但是他在用腦啊,他很快地肚子餓了,他吃飯吃得和做體力活的人一樣多。所以讀經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他要很有體力,他的五髒六腑要非常健康,才可能提煉這個精華供給頭腦心靈所用。有些孩子他一讀書,就頭昏腦漲,就想睡覺。那一方面固然因爲志氣不夠飽滿,但另一方面也因爲身體不夠健康,所以一看書,一用神,就打嗑睡。所以我們說讀經的孩子是辛苦的,讀書的孩子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們應該盡全力地愛護他們。他們現在這樣地用功,不惜耗費腦力,是爲了将來的國家民族,他們要繼承民族的傳統,他們要發揚聖賢的智慧,他們要融會中西文化啊!所以我們要像愛護活佛那樣愛護他們。(熱烈掌聲)
把握原則,善巧靈活
我知道“黃河孔子學堂”是愛孩子的學堂──每一個學堂都是愛孩子的學堂,你有愛心,孩子又好教,這樣的教學一定是很成功的。我希望我們這個班一面做,一面總結一些經驗。總結經驗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是我們自己學堂内可以盡量改善。讀經,在大方向上是老實大量,但在教學的細節上,有些時候要有善巧。比如我們規定課程,一節課兩個小時,假如是做幾天之後,大家覺得學生體力不夠,暫且就縮減到一個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假如情況良好,則可以試試一節課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像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讀大學的時候,他是早上帶兩個饅頭進圖書館,就呆在圖書館裏一天。學問原來是這樣成就的,你知道嗎?所以要看一個人天生的體力,以及是不是受過鍛煉。這種體力除了外在的體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體力,那是不容易鍛煉的,所以要成就人才很難啊。我們一定要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不斷改善,不可以死闆,課程和管理一定要靈活。大方向不變,實務操作可以靈活。第二個好處是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可以提供給其他也要開這種班的學堂做參考。我希望這個班辦得好,我會把它推廣出去,讓全國各地,甚至讓全世界各地,都有“複興班”!(熱烈掌聲)
祝福我們“複興班”辦得合理,辦得愉快!祝福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班非常安心地讀書,很快樂,很幸福。也請我們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互相勉勵,一起護持!謝謝各位!(長時間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