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冬至與複卦---天心無改移

冬至與複卦---天心無改移     王財貴教授


可賢按:


   今天是冬至,這是一個最特別的日子。從人德合於天德,人心上達天心,道法自然的角度如何看待冬至這一天?這一天在易經中是用哪一卦來表示的?在現實的世界,有沒有人能夠合於這一卦?有沒有一種精神合於冬至的這種天道精神?讓我們來重溫王財貴教授是如何講解冬至的。


   請用心來感受,來聆聽這難得的教誨,你的人生,將從今天開始改變!


。。。。。。順便講一下冬至,這裡有二分二至,有夏至有冬至,沒有人知道夏至是哪一天,大家都記得冬至是哪一天,它的理由不是因為可以吃羊肉爐、吃湯圓,不是可以進補,它的理由不是這樣的,這個理由不是吃。雖然有一些人是為了吃記得它,但是我們要探討,為什麼要那一天吃湯圓,要進補,為什麼立冬就要進補了?因為到冬天我們要休養生息嘛。那麼冬至為什麼會吃湯圓?為什麼冬至有慶祝?為什麼夏至沒有?民俗上可以考查出來有這種區分的。我們以前講過地球繞著太陽轉,如果過了秋分之後,太陽越來越往南邊走,就越遠離北半球,一直遠離一直遠離就是,寒露、霜降,乃至於立冬、小雪、大雪,越來越冷,甚至下雪了,小雪、大雪這樣,所以到了這個冬至,我們眼看著這個太陽一直下去一直下去,越來越遠離,我們地上的生機呀,越來越減弱,人會產生恐懼感,假如太陽一去不返,那豈不是生物就全部止息了嗎?所以百姓一定會去等待,看看太陽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回來,就是到冬至那一天,就會回來,到冬至那一天停止往南走,而往北走。所以冬至那一天才要慶祝,因為那時人類又有希望了。冬至那一天用《易經》的卦象來表示,就是這樣(複卦)。上面全部是陰呐,陰氣很重啊,但是這裡(最下)有一陽,叫一陽生,一陽又開始了,這個卦叫做複卦。一陽來複,有沒有聽過這個詞語?陽氣又回來了。複卦是一個希望之卦。相反的,有這個卦(剝卦),複卦與剝卦是綜卦。爻的順序倒過來叫綜,兩兩相對叫錯。姤卦跟複卦叫錯卦,剝卦跟複卦叫綜卦。剝極必復,有沒有聽過這個詞語?就是陰氣一直長,把陽氣都剝掉了,到了最穀底的時候,往往希望會產生,剝極必復。類似否極泰來,否極泰來比較常聽對不對?其實剝極必復才更加地能夠形容出希望的消失以及希望的重來,因此複卦非常重要,複卦就是希望之卦。


   宋朝有一位《易學》專家叫邵庸,邵康節,聽過吧?邵康節有一首詩來詠複卦: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


   包、庖、伏是同一個字,包伏,包就是伏。羲就是畜生的意思,伏就是使它順伏,伏羲就是畜牧業的專家。建築的專家叫有巢,有巢氏。農業專家叫做神農。倉頡是文字學專家。要這樣瞭解歷史。解釋一下,冬至,子就是子時,晚上十一點到淩辰一點,我們中國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用地支,子丑寅卯……,西方分二十四個階段,叫二十四小時。子之半就是子時的一半,淩辰零點,這個時間才精確地叫冬至。詩人呐,他是易學專家,他算數算得很准的。他有所謂的《皇極經世》了,可以算得大的時段,大到什麼?大到整個宇宙的變化,大到歷史的運轉。算命准不准要看那一個人,有靈感就准呐,沒有靈感就不准,不是《皇極經世》准不准,是用《皇極經世》的人准不准,會用就准,不會用就不准,用的時候不只是看已經表現出來的東西,而是看已經表現出來的東西你當下有多少靈感,所以最重要是那個靈感,而不是那個東西,那東西只是一個媒介,憑介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靈感。所以沒有什麼靈感的人不要去學算命,有靈感的人不學也會。冬至子之半,看到天心無改移,這一句話懂嗎?為什麼天心無改移呀?又回來了嘛,太陽又回來了。一陽初動處,就是——萬物未生時,是不是?這個只有知天機的人才知道。因為一陽初動萬物未生誰知道呢?但是易學專家,能夠與天地相感應的人,他老早感應到了。這個詩是很深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個太好了。上一次有沒有提過一首詩?唐人楊巨源的詩: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詩家清景——詩家最美的景色,在新春。真正的詩人就是有感受的人,有感觸者了,有文學的美感者了。詩家的清景,詩人認為最美的景物在新春,就是春天剛到的時候。那時候呢,綠柳才黃,本來柳是綠的,但是那時候柳還沒有綠,它剛是黃色,什麼是黃色?你春天去看樹木剛發芽,它不是綠色的,葉綠素還沒有起作用,芽是黃色的,跟小鵝出生那個黃色一樣,叫鵝黃,樹芽都是鵝黃,樹芽不是綠的。說春天到了,樹上長出一簇簇的綠芽,這個是不對的,而是黃芽,所以綠柳才黃,而且呢,不是柳樹滿滿地都長芽了,半未勻,只有長一半,一半還沒有長,這不是新春嗎?極力地形容春天剛到,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是詩人的口氣了,這種形容多麼帖切呢?這個時候詩人最喜歡了。若待上林,上林就是國家公園了,上林苑嘛,天子的花園叫上林呐,若待上林花似錦,花開得很盛呐,出門俱是看花人,那時陽明山就塞車了,詩人就不去了,所以我一向都不去看陽明山的花季,要看就是還沒有開花的時候去,懂嗎?剛長芽的時候去,這個叫詩家,呵呵呵……這個叫一陽初動處啊,萬物未生時呀,誰知道呢?


  那麼再進一步形容這時候的這種意境、氛圍,叫做“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這個時候我們就好像品嘗玄酒一樣,味道是很淡的,就好像去傾聽太陰,去傾聽最大的聲音一樣,是沒有聲音的,這意境很高了,這兩句好啊,意境高。什麼叫玄酒?最先釀酒是為了它的的香氣,香氣是為了祭神呐,祭神的時候都要用酒,用鬯酒,鬯酒就是香酒,郁鬯,鬱是香草啊,用香草去釀的酒,叫做鬯酒,祭祀的時候要貫鬯,以香酒貫地,以香酒灑在地上,於是酒氣就升上來,再點香,香氣絪縕,酒氣浮香,在空氣中就飄滿了香氣以及煙氣,就仿佛神明降臨。祭祀的時候先要以酒貫地,要有酒,要看你祭祀的物件,祭祀的物件越高明,你要用越好的酒,越香的酒,祭祀最高的物件是祭天地啊,最高的祭祀物件是天了,祭天要用什麼?要用玄酒,這個已經不是鬯酒了,用另外一種,最高明的,叫玄酒。那麼請問什麼叫玄酒?你們知道嗎?玄酒就是在野外的泉水了——白水為酒叫做玄酒。為什麼?因為祭天已經沒有人間的任何美酒可以比擬了,所以只好用水了,用任何的酒都不足以祭天,酒再美也不夠嘛,所以這種水叫做玄酒,這是中國哲學。玄酒味方淡,在冬至的時候,你要品味一下天地的一種景況,你要品味一下天地的味道,這時候就像玄酒一樣,是沒有味道的,這才是大的味道了,正味了,正味是沒有味道了。“大音聲正希”,大音就是最大的聲音,這個大念作太,點一點也可以。太音聲正希,你要聽聽天地的聲音呐,天地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就是天籟了,什麼叫天籟?就是沒有聲音,但是是一切聲音的本呐。沒有味道是一切味道的基礎,沒有聲音是一切聲音的根本。就好像冬至那一刻是一切生物的本源一樣,一切生機從這裡發,這個叫做“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你看這個文章好不好啊?好啊!要點頭的了!所以要讀啊!要瞭解!不要隨便放棄!這個多美啊!此言如不信,邵康節講這個話很有自信,如果我講這些話你不信,更請問伏羲,伏羲不是易學的老祖宗嗎?你就去問伏羲看看,看看他是不是這樣想的。很有意思了,每一次講到節氣我都會想到冬至,想到冬至我就想到這一首詩,要瞭解這樣的詩你才瞭解冬至的意義,你才對它起一種尊重,那你對民俗呢,就不會隨便放棄,不要說什麼現代化了還來吃這個湯圓有什麼意思,你都不懂啊,你都沒有關懷,你都沒有對於地球、人類、萬物的關懷,如果有關懷,你一定會關懷這一天的,它有深義呀,禮節之創設都有深義。又要冬至了,不要只管去吃吃喝喝,要靜下心來體會一下,玄酒是什麼味道?大音是什麼樣的聲音? 。。。。。。


。。。。。。現在複卦是第一爻(就是初爻)最下面是陽,其它五爻還是陰,所以複卦是從坤卦而來,坤卦已經到了六爻都是陰了,再不能往下走了,必定要回歸到從一陽又生,所以複卦是一陽生,一陽生它就代表冬至,就是冬天、冬天、冬天,越來晝越短,夜越長,晝越短越短,短到什麼時候呢?人心恐慌了,這個太陽如果一去不回頭,天地就毀滅了,人間就沒有生機了,所以等到冬至那一天忽然發現太陽停止往南,它停止了馬上再回來了,冬至那天叫作一陽生,這就是複卦。孔子解釋這個複卦第一個陽爻(初爻),在周公的爻辭是這樣說的,“初九,不遠複,無祇悔,元吉。”“不遠複”,就是它走的不很遠,它就回復了,又回歸了。“無祇悔”,沒有很大的悔恨,沒有產生大的後悔,因為它沒有完全違背嘛,它只是有一個警惕它就回來了。“不遠複,無祇悔,元吉”,這是最大最大的吉利,“元吉”。那麼,孔子在這個話裡面又加以發揮,他說:“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這一段很重要的,讀《易經》你一定會記得這一段,你只要讀過一遍,終生不忘,所以《易經》不難讀啊,至少有些話是這麼簡單的,像白話一樣嘛。所以說“顏氏之子”,所以說顔家的那個孩子,就是顔回了。“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他已經可以當作模範了吧,“庶幾”,就是庶幾為一個圓滿的人吧。“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有不善,一有不善的念頭“未嘗不知”,他未嘗不警覺,他一定警覺。“知之,未嘗複行也”,他一警覺就不會再走下去。他以顔回的對道德實踐的那種敏感度來說明複卦的回歸之情,所以複卦它講的是天地,地球的運行,這個太陽一定越來越遠離,至少遠離我們中國,遠離我們北半球,所以它到冬至又回來,“不遠複,無祇悔”。孔子就用這個天地之象來解釋人生的道德,他用顔回來做代表、做模範,“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一有不善就馬上覺醒,“知之,未嘗複行也”,他就沒有再走下去。所以,顔回的“複”是比天地的“複”還要敏銳,這就是我們讀《易經》所要學到的一種精神。。。。。。。                                                                                     ---- 節選自王財貴教授《易經講課錄》 


。。。。。。


易經》有一個卦叫復卦——地雷復:上面是坤卦,坤卦三個爻都是陰爻,代表地;下面是震卦,震卦下面一畫陽爻,上面兩畫陰爻,代表雷。震卦在下、坤卦在上疊起來。這個卦體我們一看就可以立即記住,除了乾卦六爻皆陽,坤卦六爻皆陰之外,最容易認的就是這個復卦了。它只有一個陽爻在最下,上面全部是陰爻。奇特的卦體,常有奇特的卦義。所以你要讀《易經》,可以從那些比較容易記住的幾個卦讀進去。稍有易學觀念,懂得卦象的人,一看到這個復卦,就會升起一種很特別的感受。有什麼感受呢?易經的六十四卦,每卦不就是六個筆畫嗎?會有什麼特別感受呢?但如果知道那些筆畫的象徵意義,就會有感受了。古人把一實畫稱為陽,一虛畫稱為陰。陽代表剛健、光明、積極等。陰代表柔順、黑暗、消極等。復卦只有最下一畫是陽,其他都是陰,這不很怪嗎?那它象徵什麼呢?在群陰之中,有“一陽生”,什麼叫生?原來卦爻的畫法,是從下面畫上去的,所以最下面叫做“生”,它有態勢,有力量,會從下面慢慢生長上去。群陰之中有一陽生,就叫復卦。


  現在我們說恢復,說復興,這個“復”的原典就是出於復卦的復。所以如果不瞭解《易經》的復卦,你連什麼叫恢復,什麼叫復興的意義都把握得不准確。因為《易經》用卦爻中陰陽的變化象徵天下的一切事物,氣候寒暖的變化,是人類很容易關心到的事,古人就曾用卦爻的陰陽變化來表示氣候的變化。為什麼有氣候的變化呢?氣候之所以有變化,關鍵不是地球的自轉,地球的自轉只造成白天黑夜的變化,四季的冷熱是因為地球公轉時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所造成。復卦的最下一陽爻,就象徵著太陽――有些人或許還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把那太陽稱為“太陽”的原因。西方人叫做“sun”,似乎沒什麼道理,但中國人叫“太陽”,是有道理的,這個稱呼和《易經》有關。它本來不叫太陽,它本來叫日。這個“日”是象形字,一個圓圈點一點。圓圈是畫太陽的輪廓,為什麼中間還點一點呢?表示它是實在的,而念做“日”的發音就和“實”相近。《易經》用陽爻象徵光明、開朗、剛健的東西,而天下最剛健、最實在、最光明的東西就是那個sun,它是“陽中之陽”,所以叫它做“太陽”。


  由於地球的公轉而造成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形成了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什麼叫做夏天呢?夏是大的意思,太陽大叫夏;夏天為什麼熱呢?因為太陽直射。那麼冬天的冬是什麼意思呢?冬跟終的意思相關,眼看太陽日漸遠離,冰天雪地,生機消滅殆盡,叫做冬。所乙太陽離我們最近就是夏,太陽離我們最遠就是冬。也可以說夏的陽氣最盛,陰氣最弱;冬的陽氣最弱而陰氣最盛。中國人講究風水,為什麼建房子喜歡坐北朝南?因為中國在北半球,太陽永遠在中原地區的南邊,希望向著太陽,多得陽氣。而太陽一過夏至就一直南移,到了冬至,如果太陽繼續遠離,整個大地就要凍僵了。中國古人到冬至那一天是要慶賀的,為什麼夏至沒人慶賀呢?古人觀測天象,發現冬至那一天的晚上12點,太陽停止往南遷,12點過後,它就往北再來了。太陽又回來了,那不值得喜慶嗎?


     易學傳統中,用陰陽爻累積的變化象徵氣候的變化,一個卦有六個爻,六爻各有陰陽的變化,這樣就有了十二種變化。你看有一陽生,二陽生,三陽生,四陽生,五陽生,六陽生,六陽到頂了,就一陰生,二陰生,三陰生,四陰生,五陰生,六陰生。陽生六階,陰生六階,加起來總共十二階,中國古人就用來配合十二個月。你想一想,一陽生,也就是剛才說的復卦,配哪一個月才恰當呢?一般人或許會說春天來的時候吧?或許是二月或許是三月。其實不然,古人不這樣看,中國古人想事情都想得相當細膩。唐朝詩人楊巨源有一首題為《城東早春》的詩,說“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澹鯇T俱是看花人。”一個感受敏銳的詩人認為大地的清新景色是在春天剛來的時候,那時候綠柳才黃——一般人的印象柳是綠的,但剛發芽的時候不是綠的,是黃的,所以“綠柳才黃”是指柳樹剛剛發芽,而且還“半未勻”,還沒有全部發。剛這邊發一個芽,那邊發一個芽,這個時候,詩人就知道,春天來了,他賞春去了。“若待上林花似濉保綣鵲絿夜珗@的花都開得像謇C一樣了;“出門俱是看花人”,大家都知道要去看花了。當一般人感覺到春天來的時候,陽氣已經升了一段時間了,“春氣“已經過大半了。那麼陽氣什麼時候升起的呢?陽氣就剛好在最寒冷的下一秒鐘它生了。所以,復卦代表冬至那一個月,就是夏曆的十一月,公曆的十二月。


  “一陽生”,就是復卦。所以復卦的初爻,是這一卦的精神所在。在《易經》復卦初爻的爻辭說:“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不遠復”的意思就是說幸好還沒有離得很遠,它就回復了;“無祗悔”沒有造成很大的悔恨;“元吉”,這是大吉大利的情況。因為天地都不能保證不會有差錯,何況是人生?所以人生難免有昏昧,但是你的昏昧不可以走得太遠,不可以繞出圈子,脫離軌道。如果太過離譜,恐怕你就會闖禍了,甚至就永遠回不來了。所以要“不遠復”,才能“無祗悔”,天地自然如此,如果人生也能如此,真是大吉大利,可喜可賀。在《易經》系辭傳裏面,就特別有一章引孔子的話,來解釋這個復卦的初爻: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整部《易經》裏面提到的人物是很少的,但是在這裏提到顏氏之子――顏淵,“其殆庶幾乎”大概差不多是可以代表這個爻了吧,所以這個復卦的初爻就以顏回做代表,顏回就是冬至,冬至就是人類的希望。在群陰之中,一陽不死,時刻躍動,真如海底湧紅輪,借用新詩人鄭愁予的話說:“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了不起啊!如果沒有顏回這種人格,你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孔子為什麼以顏回代表復卦初爻呢?因為“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有一點不善;“未嘗不知”,馬上就知道; “知之,未嘗復行也”,知道了就不會再繼續下去,心靈馬上恢復它原本的純淨。所以剛才說顏回的心靈為什麼那麼清明,他不是生來就是清明的,他就算是稟賦比較高,比較清明,他也不可能保證隨時都那麼清明。只有孔子善於形容,形容他為什麼清明,因為“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這不是不遠就復嗎?他的不遠是真的不遠,甚至比天地還不遠,因為人心可以隨時不遠即復,所以顏淵的生命是和風煦日,生機盎然,一片吉祥,幸福滿溢。顏淵的生命代表了人類永恆的希望,而且可以是“四季如春”永不凋零的希望!


    所以一個人想要自己的人生吉祥幸福啊,要從這裏去參透,不可以去怪你的命。你怪命咭矝]有用,只有怪自己為什麼離那麼遠才後悔,你的心靈為什麼染汙到那麼嚴重了才覺醒,乃至於一輩子不覺醒,那不是太離譜了嗎?所以,剛才說修養,“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這就是大修養啊!王陽明弟子王龍溪說:“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未嘗復行,正是德性之知,孔門致知之學,所謂不學不慮之良知也。才動即覺,才覺即化,未嘗有一毫凝滯之跡。”這是以王陽明的良知之教來說致知之效,良知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它是隨時清明隨事可致的,本來沒有不絲凝滯,順良知之本性而發,便可以“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這一句“才動即覺,才覺即化”,說得很美。 “才動即覺”,心裏一有所動——人心本自純浄的,而難免有所遍失波動,一有不恰當的“動”;馬上就警醒覺察;而“才覺即化”,一察覺,便警醒,就立即化除,而回歸純浄。這才可以“其心三月不違仁”,乃至於三個月跟本不動其心,孔子說:“過,則勿憚改”。現在是在還沒有過之前,就化掉了。那更不得了了。不論是“不遠復,無祗悔”,還是“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還是“其心三月不違仁”這種句子,都讓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一個形象——一個純良雍容溫恭好學的顏淵的形象——古人善於形容,你用什麼言語能夠比這些文辭更精確呢?怎麼可以說古文不精確呢!是我們讀書讀得太不用心了。好好體會像這樣的話,每一句都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也讓我們知道這種生命的難得,而產生一種敬意。要不然的話,一提到顏淵,就想到活不過三十多歲就死了,有什麼了不起?要知道,自有人類以來,顏淵真的很特別,很了不起!                                                                                     ----節選自《顏回的生命境界》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104年春聯義賣活動(本活動完全贊助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104年春聯義賣活動,請大家共襄盛舉。


過年貼春聯是傳統,是禮,更是一種教化!


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我們每日進出大門,


在這短短的一瞬間如果也能有教育的機會,


這就是一種薰陶,這就能夠耳濡目染,對孩子來說,這是教育;


而對大人來說,這是教化。中華民族之文化及傳統因此得以傳承。


希望大家一起來恢復家家戶戶貼春聯的善良風俗。



后謙書院有代售春聯,歡迎蒞臨現場選購。


洽詢電話:2988-9195。


(本活動完全義務贊助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答哲學小友問:關於復古·關於學者為己

答哲學小友問:關於復古·關於學者為己 (2014-12-21 22:32:39) 


哲學小友:王老師您好,我認為您所穿這種復古衣服,這或許是您的偏好,但是讀經是否不應該是一味的復古。如果說港臺新儒學有對現代性的一種回應或者反思,那麼讀經就是試圖對於教育在現代性背景下的問題的一種解決。這樣理解可以嗎?如果可以,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反對單純地復古風潮,尤其是現在民間很多不規範的所謂國學教育 ?如果需要又應該如何做呢?因為我覺得如果只是單純地復古,那麼就純粹地脫離了現代化,這一定是不可能的,同樣也會使得儒家或者是傳統文化變成余英時先生所說的遊魂。


 


王財貴:謝謝您的提醒,如果復古是一味泥古,真可令人作嘔 ;但如果崇今是一味追風,不也令人肉麻?為今之計,是開放給個人自由,則無論古今,皆可欣賞。中國人在愚昧了百年之後,宜重塑此一段開放互敬的精神也。我推廣讀經二十年來都穿西裝的,近兩三年才改穿漢服,覺得也很好,也方便,我是無意要復古的。並且,如果古該復,也應復一下,如正式典禮的服飾和禮儀,是要復一復才好。我前月去倫敦,友人特別邀我去看白金漢宮的衛兵交接,他們跨刀騎馬,擋鼓而進,當時人車淨空,好不威風,馬糞遺在馬路上,等一會兒,汽車輾過去,沒人說不現代化。看西方人對古典多麼尊重,中國人叫囂著要學西方,學一百年了,不知學了些什麼,可為一嘆!


 


哲學小友:謝謝王老師,我並不是反對和提醒,我很支持讀經,也很認同儒家,並且立志沿著牟宗三先生開出的儒學新格局繼續向前推進,或至少是光大其中一二。當然,也正是這樣,所以對於儒學和傳統文化的亂象才痛心疾首。有太多人借著這個旗號,來達到自己的個人利益,實現個人利益並不可恥,但是卻利用了儒學,使得儒學蒙塵。現在所謂儒家並不少,我在**大學哲學系上大四,這期間也接觸了讀經,很遺憾沒有利用這四年充分磨練自己的古典修養。我身邊的同學有很多人熱衷於讀經,卻只是或者是潛意識中將儒家的宗教面向認同,甚至有些被洗腦的感覺,我非常認同儒家對於人生終極關懷的一面,但是我覺得儒家作為一種理性主義面向的批判和反思卻在我看到的很多民間讀經教育中被忽略了。所以我想說的是,雖然現在是一個自由的時代,但是自由並不代表全都正確,讀經也是一樣。作為讀經屆的領袖,您對於這種亂象如何看待,並且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王財貴: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學者為己,勿意勿必,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儒門第一義。有人這樣,有人那樣,乃天地人間之常態,深有感觸如賢者,宜反省是否自立其大,不必憂心方人也。若對聖賢,對天理有信心者,當不怕有人假藉,所謂久假不歸,安知其非本有也,且在此儒門澹薄百廢待舉之際,若其為文化之心只有百分其一,不愈於彼專事打倒之所謂學者乎?不愈於彼貪瀆無厭之為官者乎? 


努力讀經吧,努力自修吧,努力推廣讀經吧,立好自己的志,誓願終身以之,有此大願之人愈多,終有回天之日。自我之成敗不計,他人之是非亦不計,然後德可明,民可親,可大可久也。


 


哲學小友:謝謝王老師,此數語定當牢記在心。再次感謝。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大道至簡與十十法門

大道至簡與十十法門


時間:2014525日上午       地點:黃河孔子學堂


主講:王财貴教授                 整理:董可賢 校對:懷仁        修訂:王财貴(2014/11/27


董老師,趙老師,還有耿校長,各位關心教育的,關心黃河孔子學堂的前輩,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熱烈掌聲)


我這次來濱州已經三天了,講過兩場大的演講,三場小的座談會。我以爲我的工作結束了(先生笑,衆笑)。但是今天早上,因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很希望我來講一講,我也很樂意。這件所謂重要的事情,是中華民族一百年來所沒有的。我們今天“複興班”的開學,創造了曆史,所以這是一件大事!(熱烈掌聲)


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大家都知道,讀經的教育本來就是合乎天地、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教育。有人問:在沒有經典以前怎麽讀經啊?是的,在沒有經典之前,比如堯舜,大概沒有讀過什麽經的。如果堯舜還有經讀,那伏羲應該沒有經可以讀了。所以像伏羲、堯、舜這種人并沒有讀過經,也成了聖人,我們爲什麽要讀經?我就跟他說:那麽,請你去生在那個時代好了,既然你生在這個時代,自從有了聖人之後,有了經典之後,我們讀經就是天經地義的。


爲什麽呢?因爲,不讀經而成就聖賢,那是天縱英明,所謂“堯舜性者也”。自從堯舜以下呢,是“湯武反之也”。“性者也”,比“反之也”更難得,不過,後世如果有“性者也”,他也不必一定要作“性者也”,他也可以——甚至是他也應該“反之也”。什麽叫作“堯舜性者也”呢?這個“性”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人性本自如此,人性從天地而來,本來通于天地。但是,既然生而爲人,他的本性是不是能夠那樣清明,而沒有一絲的雜染,沒有一點的蒙蔽?他天生下來,就能夠把他從天而來的人性全部朗現出來?如果能夠,叫“性者也”,他從本性出發;也就是說,從天賦出發,就直接把天地之德表現在人間,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視聽言動中。大家想一想,有誰能夠如此呢?這是不容易的,甚至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他不是神,他是人,所以所謂“堯舜性者也”啊。是不是真的有堯舜這樣的人,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從本性而發,不需通過一點努力,不需通過一點修正,他就完完全全表現最完滿的境界?這可能是一種理想,我們把理想寄托在比較古老的時代,因爲我們不可能把理想放在現實中,放在當代裏。所以當我們說“堯舜性者也”時候,其實不把堯舜當現實的人看,是把堯舜當理想來看。那麽這個時候的堯舜呢,就不一定是曆史上的堯和舜,這個時候的堯舜啊,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當下的理想。意思就是說,每個人每一個當下其實都可以“性者也”。但是這種理想是不是真得能夠實現呢?當然不容易,不過,我們不能夠因爲不容易就否定這種理想。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本能,都有這樣的天性,都有這樣的機會,都有這樣的可能。誰能夠一念自返,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是通于天地,則所有的視聽言動将都從你的本性而發,這是任何人随時都可以做到的。當做到的這一刻,你就是堯舜,你就是聖人。(熱烈掌聲) 


我欲仁,斯仁至矣


所以,中國儒家,從孔子開始,就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個人想要成爲一個仁德的人,想要擁有仁德,“我欲仁,斯仁至矣”。那個你所想要的,所期待的仁德,也就是說,你所期待的聖人,他就在你這裏,你立刻擁有全部的仁德,你立刻成爲聖人。所以,孔子的教導,一方面,說“過,則勿憚改”--一個凡人,天生不是聖人,孔子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每一個人,都有性情上的駁雜,以及習氣上的污染。當你一念自返的時候,你會發現,渾身都是病痛。人生常常犯了過錯,所以這個時候,要“過,則勿憚改”。但是你憑什麽來改呢?當然憑你的清明之心。清明之心本在你生命之中,而生命是你自己的。所以,你想要改,立刻可以改,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很真實的一句話。當你改過的那一刻,就在那一點上,當下你的心就合于天心,你這個人就是堯舜,就是聖人。 


人生從現在開始


所以兩方面都要說,一方面說現實,是非常艱難的;一方面說理想,是非常簡易的。我們必須随時保持這兩種态度。現實中的人,難免有秉性上之駁雜以及習性上之偏頗。但智慧越高的人,他的理想性越高,理想力度越大,大到可以籠罩整個現實生命的時候,他的現實生命也很容易提升上來。那時候,也通于天地,通于聖人,這叫“湯武反之也”。譬如顔回,就是這種生命,顔回不是天縱之聖,他還會犯過──堯舜是從不犯過的──但顔回能不二過,他随時可以“反之”,常常回歸光明,達到三月不違仁的境界——三個月之中,等同于“堯舜”。如果堯舜的性者不是我們所能擁有的,但顔回的反之也,卻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什麽叫人生?請問人生從什麽時候開始?人生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熱烈掌聲)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從當下開始,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期許自己從“湯武反之也”回歸到“堯舜性者也”,從現在開始,就永不犯錯,就永遠光明!(熱烈掌聲) 


随時做“反之也”的工夫


但是,當你一發現習氣又來了——佛家所謂的業障——有人會感歎:“都是我個性不好,我這個性是天生的,老天就生我這個不良的個性。”各位,你讀聖賢書,你沒發現嗎?孔孟之教,從不講什麽“秉賦”,什麽“個性”。誰講秉賦個性就是放棄自己的責任,找借口,不思長進。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沒有所謂秉賦個性,有的隻是“習氣”。你知道什麽叫“習氣”嗎?客觀地說,是你自從有生以來所累積的性情習慣,但你怎麽知道你有“習氣”呢?是你稍微長大了,你能夠反省自己了,你知道自己的生命狀況了,你才有“習氣”的感受,不是嗎?當你對自己的“習氣”有所認識的時候,你應當怎麽辦呢?如果還是兒童,還不知道是非,不能判斷對錯,那時候我們可以不算,若要算,那“積習”也不深。但是當你能夠知道是非對錯的時候,而聽任你那污染的“氣性”,你的清明的本性便起不來──起不來,不是你沒有,也不是你不知道,而是它被你壓下去了──你自己委屈了自己了。而這種委屈,一再委屈,他會形成一種越來越頑固的習慣,這才叫作“習氣”。雖然佛家說習氣是從遠古以來,幾世幾劫以前累積下來的,稱爲“造業”。造業變成障礙,叫業障。但是儒家不講業障,儒家不講幾世幾劫以來,儒家隻講這一輩子,甚至儒家隻講你──現在、當下。所以,假如以前習氣深重,你認識到了,從現在開始,立即可以超俗拔塵。而在那個超拔的當下,你了解到什麽叫作人心,什麽叫作人性,而依照人性,跟從良知,你無所障礙,真的是自由自在,做你自己,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當你感受到這一份光明與幸福的時候,你其實可以緊緊的把握住,保護他,不讓他再失去。如果能一直的保護而永遠不失去,那叫作“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從今以後也是“堯舜性者也”了。(熱烈掌聲)所以以後要随時以“堯舜性者也”做理想,但是随時達不到“堯舜性者也”,就要随時做“湯武反之也”的功夫。湯武就是後代的聖人。後代的聖人的意思就是現實中的聖人。而現實中的人如何做到聖賢的地步,要用“反之也”——“反”就是返回去。剛才不是說嘛,我們的天命之性,人人具備。但是呢,既生而爲人,有了這個肉體生命,他難免就會有自私,他難免就會受限制,。那麽我們深深内含的心性,怎麽穿過這些生命的限制而表現,這個叫作“反之也”。所以做工夫就是“反之也”。我們做工夫的目的就是讓他達到“性之也”。這是指心性修養上說。 


讀經的意義


我們說讀經是爲了方便我們通過經典面對聖賢,引發智慧。那些經典是聖賢所作。在還沒有經典可讀之前,智慧是從“性者也”的聖賢而來,在既有經典之後,所有的聖賢則從讀經“反之也”而來。将先聖後聖所體悟的天地之心,宇宙之理,人生的智慧,如如記載下來,便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經典。經典的記載有兩種方式,有的是以道理的方式記載,有的是以事件的方式記載。以道理的方式就是直接記載所說的道理,以事件的方式就是記載某一件事情怎樣的發生,怎樣的處理,怎樣的結果,兩者都是人生智慧的結晶。這種智慧的結晶其實就是從天性而發,不管它是從“性者也”而發的呢,還是從“反之也”之後而發的,總之是來自于天地人性。而天地人性而發的這樣的理,這樣的事,可以供我們後世所追求,所向往,所參考。所以,沒有經典之前,人既是人,就有同樣光明的天性,所以有經典跟沒經典,天地的本質是一樣的,人的本質是一樣的。隻是我們生長在後世,我們有經典可讀,讓我們更容易回歸天性。現在我們能讀到經,要知道,這是我們的福份。因此,我們讀經的時候,所讀的雖然是文字,白紙黑字,但是,要知道,你讀其他的書,或者真的是隻白紙黑字,但是讀經典呢,這些字的背後,有着天地之心人性之智在閃動。有這樣的背景,這背景就是活的,能讀書的人,從文字裏,看到那些活的智慧源源不絕地流出來。這些文字就代表智慧,我們應該從文字讀出智慧來。佛教有一個辭,說“文字般若”。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文字般若,是說那些文字就是智慧。普通的書也是文字,它雖然也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也講了一些事,不過那些理和事不一定是智慧,隻有有智慧的書才可以稱爲文字般若。所以我們讀經,不是要讀那些文字,是要讀出文字背後的智慧。


經典既然是天地間智慧的結晶,是這種“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而成就的學問。這一種學問是很稀有的,很可貴的,在一個民族長遠的流傳當中,并沒有幾部書可以稱得上經典,乃至于全世界有那麽多的民族,并不見得每一個民族都有經典之作。有經典之作的民族,他們就能有所謂的文化以及文化傳統;沒有經典之作,他們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當然也沒有所謂文化傳統。因爲他們無可傳,不能成爲統緒。爲什麽呢?因爲他們沒有聖人,他們沒有發現天地之心,沒有開發人類之性。隻有從天地從人性而來的學問,才會感動人生,并且有無窮的感動。經典源源不絕地流出智慧,當一個民族還沒跟其他民族接觸之前,它就在這個民族之内流傳,當這個民族跟其他民族接觸的時候,這些智慧也會流傳到其他民族。因爲人類的人性是一樣的,經典的意義是無限的,它的流傳也是無限的。讀經典的人,他的眼光很容易随着經典而高遠,他的胸懷很容易受到經典的啓發而寬大。所以,我們常說,誰能夠讀到經典,是他的福氣,沒有福氣的人,是讀不到經典的。 


沒有主張又主張一切的儒家


有人以爲,讀經會讓一個人受一個文化傳統所拘束。像我們中國人讀經,大部分人是讀儒家的經,少部份讀道家跟佛家的經,更少的部分是讀西方民族的經。爲什麽我們這樣安排呢?假如有人對這個安排不滿意,他認爲道家佛家的經或西方人的經是更高明的,那麽他也可以去多讀道家佛家西方人的經,我認爲隻要一心趨向高明,以那樣的心态選擇的,就是對的。但是,哪一家的經典才最高明的呢?這是有客觀的道理可以說的,不是誰專門尊重某一家,他就說了算。還有,一個民族先讀自己的經典,再讀其他民族的經典,這也是天地間應有的道理。所以我們讀經的内容,隻看是不是智慧,本來不看哪一家。隻是建議,對智慧比較高的那一家,或比較親近的那一家,我們必定要依照人生的道理,給予重視。何況智慧高的可以涵蓋智慧低的,更何況,所有智慧最後都會融通爲一──假如智慧不能夠相互融通,那必定其中有一些不是智慧,或是全部都不是智慧。


   在同樣是智慧的學問裏,我們或許可以詳細地做比較,鑒别哪一種是更高的呢,哪一種是次一點。或者我們也不必太過分别,因爲到最後都可以通而爲一。我建議的讀經次第,是從高而下,而我的高下之分,是照古人的傳統,幾千年來那些有智慧的人共同的認定。首先,中國人讀書,應該注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智慧是以儒家爲主的。爲什麽儒家可以爲主呢?這裏有一個關鍵點,這個關鍵就是:任何學說都有主張,就是它最主要的認定在什麽地方,一種學問有它特殊的認定,這叫它的“主張”。而單單隻有儒家──全世界,古今中外,有那麽一家的學問,它沒有主張,它主張一切的主張,這一家就是儒家(熱烈掌聲)。所以我們把儒家當作我們讀經最的主要的内容,首選的、入門的内容,這是合乎天地的道理,合乎學問的本性的。有人說,你平生信奉儒家,你當然這樣講了。如果我不是信奉儒家的,我也可以說我這一家是沒有什麽主張,我們主張一切的主張,我們對人類所有的智慧都承認,都尊重,都學習,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啊,不是隻有你儒家才能這樣講啊。我聽到這樣的質問,我會說:真好,我們儒家真的是沒有什麽主張,隻有依照道理,認定智慧,我們尊重一切,包容一切,融通一切。你所尊崇的那一家如果也是這樣,你那一家也是無所主張,尊重一切,融通一切,那最好,你那一家就是儒家。(笑,熱烈掌聲)。他自己不知道他這樣主張就是儒家!所以,我都勸他們:你不要把你們那一家的學問說錯了,把它說說說,說到最後,說成儒家了。


所以,到最後,人類的總體智慧隻有一個,這種總體智慧他或許在曆史當中表現爲各種主張,在智慧的表現爲各種主張的每一個主張當中,它都含有智慧的因子,表現了智慧的一面“特色”。假如我們去讀那些書,就不能夠像讀儒家的書這麽放心。讀儒家的書你盡可以放心,它每一句都是那麽光明,每一句都是那麽坦然,所謂“君子坦蕩蕩”,每一句都是不隻爲我,還要爲人——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知道,不隻我這一家表現了智慧,他相信,天地還有許多表現,也都是智慧,所謂“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這一種大方,這一種雅量,這就是讓中華民族可以在世界上永遠存在,使中華民族可以成爲一個長壽民族的最基本的核心力量。所以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我們要感謝儒家!(熱烈掌聲)如果全世界的學各種學問都這樣講,世間會少了許多的紛擾和戰争,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人,我們同情任何人,我們認爲所有人都有良心,他隻是表現的還不夠,我們互相的體諒,互相的勉勵,如果這樣,世間會更加的美好,我們人生會更加的幸福。(熱烈掌聲)


天地之心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經典往上通于天地宇宙。往下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念頭,每一件事物,但是你怎麽面對天地宇宙,面對你的人生,面對萬事萬物呢?我們應該用天地之心來面對,這個天地之心在哪裏呢?你可以說天地之心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似乎可以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經典。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這些已經表現出來的經典來提醒我們,我們将得到更大的方便,讓我們的人生少走許多的彎路,讓我們在幾十年當中可以活得五千年,活得一萬年(熱烈掌聲)。甚至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永恒的價值。所以你不讀經,你憑你自己,憑你從小這樣上學,憑你跟你的朋友接觸,憑你去上班下班,憑你組織家庭,你自己怎麽可能有那樣的志氣,有那樣的精神?一個人生活在現實中,随時會受到挫折,你可能連抵擋挫折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麽可能從滾滾紅塵當中超拔而出?沒有聖人在前面做你的模範,引導你,你怎麽可能?沒有聖人在背後不斷地鼓勵你,支持你,你怎麽可能?我們讀經并不是跟着聖人走,因爲聖人的智慧,本來就是我們的智慧,聖人隻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經典,隻是幫助我們開啓自己。所以能讀經的人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孩子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家長是有福氣的。


聖人無所限


到現在還有些人不讓孩子讀經,說你看你們孩子讀經,隻注重讀中國的書,尤其是注重讀中國的儒家,孩子的思想從小就被限制了。我告訴各位,如果經典會限制人,如果聖人會限制人,那麽我甯可被聖人限制。殊不知,聖人是無限的,如果讓聖人來引導我們,就是讓聖人限制我們,他的引導,會引導我們走向無限,他的限制,正好可以使我們獲得自由自在。(熱烈掌聲)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你給孩子讀經,你一定要放心。讀這些經典,不會讓他小氣,不會讓他定于一尊,尤其是讀儒家。如果讀的是其他學派的經典,或者其他的民族的經典,雖然也号稱經典,但是剛才說了,凡是智慧表現在人間,它往往就受了一些限制,受了某一個民族的限制,受了某一個教主的限制。雖然很高明的宗教,很高明的學問,那限制已經很少了,但是難免都還有限制,隻不過比其他的書限制性還少而已。所以,我們既然要讓孩子讀經了,在教材的選擇上,應該更上一層,到達完全沒有限制的地步。假如你還發現孔子限制你,孟子限制你,那我要恭喜你,你居然能夠發現孔子還有限制,孟子還有限制,那就代表,你可以比孔子、孟子更上一層,你就是“性者也”的堯舜了。(熱烈掌聲)。在你還沒有成爲性者也的堯舜之前,我勸你,先不要煩惱孔子會不會限制你,孟子會不會限制你,你先煩惱孔子所教導的,孟子所鼓勵你的,你做到了沒有?先想這個問題比較重要(熱烈掌聲)。還沒有開始學聖賢,就怕聖賢限制你,天下有這麽笨的人嗎?所以現在的人就是不讀書,然後怕讀了書被限制,到最後依照自己幾世幾劫以來的習性過一輩子,一輩子處處是障礙,不得光明,不得坦蕩,真是所謂“業障現前”啊。(熱烈掌聲)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所以,要開闊自己啊!你憑什麽開闊自己?當然憑大學問嘛!有大學問,就有大心量!當你讀書的時候,你盡量要去發現這些經典背後的學問跟心量。智慧高的人發現得越快、越深;智慧更高的人一發現呢,滿心喜悅,誠意地向往;真的高度智慧的人,他一喜悅,一向往,就馬上做到,我稱爲“顔淵式的好學”。顔淵的好學,不隻喜歡讀書,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那個發,是不隻明白了孔子所講的道理,而且能夠立即在他的生活實現出來,使他整個生命起變化。我們不是應該鼓勵自己也能這樣嗎?要不然我們讀書有什麽意義呢?每個人讀經典,應該像文天祥說的“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檐是屋檐,在屋檐下,微風徐來,叫風檐。在風檐中,打開書來讀,叫“風檐展書讀”。默默間,感受到“古道照顔色”──古人之道,照亮了我的臉色。爲什麽古人之道會照亮臉色呢?他打開書,這些書一定是聖賢之書,剛才我們說聖賢之書的背後是有智慧流淌着的,智慧就是一種光明,一打開書,這個光明從書裏面就煥發出來,照射出來,照亮了這個讀書人的臉色。唉呀,這種人真的會讀書啊!不會讀書的人,一打開書,如果打開的是小說,看着還蠻有興味的。如果打開的是經典,就看到聖人一直在啰嗦,每一句都是封建、迂腐,那麽,他不是“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是風檐展書讀,昏昏而欲睡。所以會讀書不會讀書,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已經長大的人,應該鼓勵自己,希望從不會讀書的人,很快地變成會讀書的人,你的命運也将跟着你讀書能力的轉變而轉變。


如何做到這樣的轉變呢?不一定要你現在就很有學問,但是你要定下心來,最重要的是要生起一種“向往之情”。如果不起一個向往,你是不會興起讀書的念頭的。而你既然要讀書了,如果隻是把它當作是一種責任,那也是受苦的。所以,你要讀書,應該要從讀書當中得到喜悅。這種喜悅的獲得,不需要你對文意有全盤的了解。其實,你可以從你認爲你了解的一兩句開始,你受到一兩句的感動,那是很真實的生命的複活,就從一兩句做起。程子最常勸人讀《論語》,他說讀《論語》有四種人,有一種是“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讀了《論語》好像沒發生什麽事情一般,就是“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還沒讀《論語》時是這樣的人,讀了《論語》還是這樣的人,那他讀了,也等于沒有讀,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得到一兩句,立刻有感動,很喜歡,這就已經了不起了。其實《論語》隻要得到一句,從這一句走進去,你就走向整個人生,你就走向整個宇宙,這一兩句便可受用無窮了。(熱烈掌聲)不隻是在德性方面,你可以走向整個人生,整個宇宙。在學問上,你也可以走向整個儒家,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于整個世界的學問。爲什麽?因爲從來沒有一個有德的人是不好學的。一個有德的人,他必定會要求自己也要有學問。所以到最後,德性的學問,是包含知識的學問的,也唯有用德性的學問來包含、引導知識的學問,那些知識的學問才不會走岔路。近一百年來,有許多人受了胡适的騙。胡适告訴中國人說:你有什麽學問,敢說要讀經?你不配讀經!現在,還有很多剛剛聽說讀經的人,也想讀經,但不敢讀,因爲他認爲自己的程度太差,“沒有文化”。我現在就勸大家:不管我們原來的學問有多少,隻要讀《論語》讀到一兩句可喜可悅的,從這兩句體會進去,實踐出來。首先看起來,好像是你在修養你的心性,這是道德的學問。不過呢,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會漸漸也變成好學的人。他一直這樣好學下去,所謂“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你就等于今天剛出生,你的智慧剛開始蘇醒。你從今天開始,你開始好學,縱使不能做盡天下的學問,那麽你也做了中國的學問,縱使不能做盡中國的學問,你也做了儒家的學問,縱使不能做盡儒家的學問,你也做了《論語》這一本書的學問。一個人隻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努力,這個人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聖賢了。(熱烈掌聲)。所以讀書要有感觸,你從得一兩句喜者開始。


還有第三種人,“有讀了後知好之者”,知道這一本書真好,他是整體的把握,從整體看來幾乎每一句都好,非常喜歡,一讀還想再讀,立志這輩子一定要讀它許多遍。哦,是有這種人,我相信大家如果繼續讀下去,都會從剛才的第二種人變成這第三種人。


最後還有一種人,是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就是讀了論語啊,不知不覺,有一種高興,從心底裏升上來,像海底湧一輪紅日,那種高興,高興得自己按捺不住,站起來,跳起來,手舞足蹈,甚至狂呼大叫。各位,我不知道你讀書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經驗沒有?如果沒有啊,這輩子啊,不幸啊!(衆笑)如果有啊,這輩子啊,幸福啊(先生笑,衆鼓掌)爲什麽會讓你手舞足蹈呢?很簡單,就是聖人講中了你的心。他所講的就是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你原來就有的,而且你原來都是這樣想的,你今天才忽然發現,哦,我原來就是這樣的啊,我原來不是就想要這樣過人生嗎?你看,這不是一種幸福嗎?所以能夠達到手舞足蹈這個人,他必定從那個當下開始,精進不已。哪一個生命,能夠精進,他當然就對得起自己,他當然就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祖先,對得起聖賢。 


一切歸于你的光明之心


而不止是如此,一個在德性,在學問上精進的人,他必定有剛才說的高遠的眼光,寬廣的心胸。他必定能夠體諒他所面對的人和事。這種體諒之心,這種仁愛之德,會面對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表現。面對父母,會有恰當的表現,這種表現叫作孝;面對兄弟,他的恰當表現叫作悌;面對尊長,面對事業,他的恰當表現叫作忠;面對朋友,他的恰當表現,叫作信;古人所倡導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順,君義臣忠,現代人倡導的自由平等,民主正義,都是從一個光明的心而來。分開來講,有多種德目,到最後,都歸你的光明之心。這光明之心或許可以由自己内在而發,因爲人人本來就有,或許可以由讀經而來,喚醒比較方便快速。我們不敢說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我們就應該走“湯武反之也”的第二條路,所以,一般人應該好好的讀經。 


儒家之教最适合融貫中西


近代的讀經風氣已經被一些名流學者和教育體制斫喪一百年了。我們發現整個國家、民族在這一百年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進步。這一百年來本應該是中華民族大進步的時代,因爲從古以來,中華民族并沒有跟其他民族來往,如果有,也是周邊的所謂夷狄——剛才說有些民族有文化傳統,因爲他們有聖人,有些民族沒有聖人,所以沒有文化傳統。爲什麽稱他們爲夷狄之邦呢?不是輕視那些地方或那些人,而是說他們沒有聖人,沒有文化傳統。沒有聖人,沒有文化傳統,那個民族的思想與生活就接近于野人。而我們是所謂的華夏之邦,我們既然有聖人,有文化的傳統,就要非常努力謹慎地保持這個傳統。每一個朝代都要發揚這種倫常教化。四面的夷狄漸漸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現在的中國文化已經傳播到整個東南亞,形成“中華文化圈”,也可以說是“儒家文化圈”。這一百年來我們接觸到西方文化,剛才說過,任何的文化,假如是從智慧發出來的,它本來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共同的成就,共同的文化。所以,當西方的文化傳到中國來,本來我們可以用同一顆心去面對它——假如它的學問比我們低,我們應該提升它;假如它的學問有另一方面的成就,我們應該學習它。而這種學習,并不妨礙我們原來的傳統,因爲都是智慧。人一定是可以把所有智慧融通的,而到最後都回歸于天地。這本來是中國人從古以來所有知識分子的理想,這也是孔孟的理想。所以中國人,中國的儒家之教是最适合來融貫中西的。


五四與義和團


近百年來,我們看到中國原有特别的文化表現,西方又有另外一種不同于中國的表現,而這兩種表現,大家知道都有價值,都是從天地而來,都是從人性而發,爲什麽我們要把這兩種文化對立起來呢?但是就有一批人,五四時代的這些名流,他們由于眼光短淺,見識鄙陋,居然把這兩種的人類智慧對立起來。更不幸的是,因爲對立,所以必然要選一邊,而選到哪一邊呢?居然選到了最不合人性的,最不合民族的一邊。怎麽看出來的呢?假如我們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而外來的文化我們也認爲有價值,那麽,把兩種文化融彙貫通起來,不是最好的選擇嗎?應該是的!退一步說,假如認爲這兩種文化不同,而不同就要對立,對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保存着中華文化,拒絕西方文化。大家都知道,這樣做并不是理性的。曆史上有人這樣做,像義和團。義和團就是認爲中國是上國,中國從自古以來就是自給自足,我們不需要其他的文化,西方文化都是夷狄。以前我們中國把東南亞四周的民族看成夷狄,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有些人也主張凡是中國以外的都是夷狄,所以連西方,就廣義上說的歐美——那時的美國還沒有很強盛,主要就是歐洲——從歐洲來的這些文化表現,有些民間的沙文主義者就把西方人都看成是夷狄,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這種看法是很淺薄的了。我們說他們淺薄,最根源的意思,就是說他們違反了天地之心,不通于人類之性。中國人以那種違反天地人性的眼光看世界,你違反天地人性,天地和人會體諒你嗎?真是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假如中國人排斥西方文化,你是自讨苦吃。所以,這種态度立刻被打敗了。


 過了幾十年,民國建立不久,又有另外一種想法産生,所謂“五四文化運動”,這種想法也沒有回歸正位,沒有回歸到融通中西文化的正位,他們也認爲中西文化是對立的。所以,我認爲五四這些人,雖然号稱“知識分子”,但他們的頭腦啊,跟義和團那些人差不多,甚至更差。義和團那些人,不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神道設教,是一群魯莾的匹夫。但是五四這些文化運動的領袖,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尤其大部分是留學生,留洋回國當教授的人。但是他們的見識──所謂見識,就是他們的眼光,他們的心量──他們的見識跟義和團差不多,都是認爲中西文化是對立的。不過五四所選擇的路剛好跟義和團相反,義和團是中國自給自足了,不需要西方,所以他們排斥西方,甚至高喊打倒西方。而五四運動反過來,認爲中國傳統是沒有意義的,中國古人是犯罪的,中國的儒家是殘害中華民族的,所以人類的文化就要看西方,西方是完美的。他們大聲疾呼,要中國人覺醒,要中國人起來打倒自己的祖先,要中國人全盤西化。


各位,這種論調,不僅發生在當時,這種論調後來被政府所接受,并付諸實踐,尤其在體制的教育中實踐,讓中國喪失自我,普遍西化。首先是國民政府接受這種論調,後來共産黨政府也接受這種論調,不僅接受,還變本加厲。總之,這一百年來中國是毀滅自己,想要變成别人的時代,而且越來越嚴重。 


道在天地,人心不滅


不過,這種論調,這種風氣,這種教育,在中國人的普遍的心靈裏,服氣不服氣呢?其實是不服氣的。因爲道在天下,人心不死啊。人心本來就不應該這樣想的,這樣想都是時代的因緣啊。每個人一靜下心來想一想,都知道這是不應該的,甚至那些推廣全盤西化的人,其實他們内心都感覺不安的。所以整個中國這一百年來的人心啊,都是浮躁的、虛妄的,他們的見識都是粗俗的、鄙陋的。每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随時都想要回歸正道,隻是整個社會洪水滔滔,你抵擋不住。爲什麽抵擋不住呢?是用力抵擋了,然後發現力氣不夠,終于抵擋不住而敗退嗎?其實,往往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爲自私的心理,感覺到如果誰不跟着主流走,誰就要吃虧。想一想,哪一個人肯吃虧呢?于是,連抵擋一下都沒有,就昩了良心,跟着主流走了。昧良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問:我何必呢?大家怎麽走我跟着怎麽走不就是安全嗎?這種是沒志氣的人。另一種是雖然有志氣,我好像知道這樣不行,可是他還沒開始走出去,就認爲自己人微言輕,認爲自己做不到。其實他也真做不到,爲什麽?因爲憑他一點點的聰明才智,他怎麽做得到呢?不過,話說回來,他都還沒試試看,就先自己承認做不到了。于是,縱使百般不甘願,也隻好跟着潮流走了。所以,大家好像都很聰明,都很能保護自己,要麽就是毫無感覺,随波逐流,自以爲舒适;要麽就是有點良心,有點不安,但是他不肯立大志,發大願,那麽整個國家民族怎麽辦呢?


 所以我們現在要重新來反省這個問題。爲什麽讓所有的中國人,或者沒有感覺,或者縱使想要上合天心,讓自己的理想能夠表現,而自認爲沒有能力呢?造成這種心靈的元兇在哪裏呢?在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到研究所,幾乎沒有人教我們要有清明的本性,沒有人教我們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沒有人教我們可以“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沒有人教我們,說我們的生命可以從今天開始。沒有,沒有,沒有人這樣教我們!(熱烈鼓掌)這些道理不是都很平常嗎?其實也不平常!這些道理隻有聖賢人物他們才看得清楚,而且隻有他們才真能做出來。但又很平常,它不是人本來就有的能力嗎,不是人本來就願意這樣做的嗎?偉大的道理本來就很簡單,古人所謂“大道至簡”,而且這些清楚的道理,做出來的事情,都已經記載在經典當中。你如果說靠自己不行,你如果說沒有典範就很難警覺到,縱使大道至簡,還是永遠隐沒在遠遠的天邊,不能夠在你的心靈上起作用,這是多麽令人遺憾的事啊。但現在有了經典了,那些道理,那些事件,如在目前啊!所以我們提倡讀經,提倡讀經就是提倡我們回歸人性,回歸聖賢,回歸大道。(熱烈掌聲)


這麽久了,政府和民間都不讀經了。但是,道在天地,人心不滅,終于我們又有經典可以讀了,我們要慶幸自己。我們慶幸自己,要把握這個機會。不要再感歎,不要再發牢騷,感歎是沒有用的,牢騷是沒有用的。所以不要感歎政府不教,不要感歎整個社會不讀,也不要感歎我過去爲什麽不知道。經典就要我們坦蕩蕩,要我們不亦悅乎,不亦樂乎,要我們人不知而不愠;它鼓舞我我們要自立立人,要從今天開始,苟志于仁,斯仁就至。我們要以愉悅的心情,來面對我們的生命,這樣求學的意念才是真誠的。而這一念的真誠便會帶動你真實的進步。要不然,你一面感歎,一面愁眉苦臉,還一面讀經,那效果自然打了折扣。進一步,我們又要警覺,在我們心中是不是有一種後悔,後悔我們這麽大了,才知道要讀經,假如能讓你從頭來,你是不是希望能從小就讀經。有了這樣的後悔,既然你不能從頭來了,還好,天地安排另外一個你,可以從頭來,就是你的孩子。(熱烈掌聲)他替你從頭來。你如果愛你的孩子,那你就應該讓他從頭走上順當的路。 


解經行經的基礎是讀經


我們推廣讀經教育,最重要的是講兒童讀經,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我們分析出來,兒童才是真正适合讀經的年齡。所謂“讀經”原來可以有兩種解釋,因爲“讀”這個字,本來是“抽繹文意”──就是去抽取、演繹文章的意思。所以“讀”,就是“解經”。但是你要解釋文章以前呢,你總是要先閱讀吧?尤其高深的文章,最好能夠多讀,讀到熟。所以“讀”這個字慢慢就引申爲閱讀,乃至于誦讀的意思了。我們現在說的讀經,“讀”的這兩個意思,通通包含在這裏面,從誦讀熟背開始,進一步當然還要解經演繹。不過,我們推廣讀經的主要用心所在,是做第一步基礎的工作,先去閱讀,誦讀,乃至于要反複的讀。爲什麽要反複呢?因爲經典意義非常深刻,深刻到什麽地步呢?深刻到用一輩子的生命去體會都體會不完。這種書你就應該要反複誦讀,乃至于爛熟于心,在生命的進程中,随時可以拿出來體會,就好像牛反刍一樣。假如你不把他吃到肚子裏,你就沒有反刍的機會了。大部分人間的書是不需要這樣讀的,因爲它的見解不夠高明,隻能做我們随便的參考;甚至它比我們的見識還低,如果比我們見識還低的,你根本就不必讀。如果見識跟你一樣的,大家所謂的以文會友,可以增廣見聞,随意讀讀即可。假如比你高的,當然可以用心一讀,受益良多。但,要看那高度,到低有多高,就要相對地用多少的心要讀了。那種高度,是層層往上,而可以達到無窮,有無窮的高度,便叫做經典。這種經典,就值得你反複的誦讀了。


讀經的正常順序是:在還沒了解之前,先誦讀,讀熟了,甚至會背了,才去解文抽繹。有人說“學以緻用”,讀書是要開用的,你們這些讀經的人,都隻有死背書,都不去解經,怎麽能用?這個質問,問得不錯。讀經的目的不是要背書,背書的目的也不隻是要解釋,解釋的目的就是要實踐。所以讀經的目的在實踐,沒錯。但是質疑我們隻有背書,不解經不實踐,怎麽可以大力推廣這種無用的教育呢?各位,你一定都知道我們推廣讀經的主次本末,但是一般不了解我們讀經的全盤理論的人,會有這種疑惑。有這種疑惑的人我都非常敬佩他,我把他奉爲老師。确實他說得對,讀經的目的在解經,解經的目的在行經,那我們爲什麽隻注重熟讀背誦的讀經方式呢?我們可以回答說:我當然知道學是爲了要用,讀書的目的在行經,但你要行經的基礎在解經,你解經的基礎在讀經,你連讀經的基礎都沒有,你怎麽去解經行經啊?(熱烈掌聲) 


順應天地的教育曆程


你既不能“堯舜性之也”,你連“湯武反之也”的機會都沒有。你認爲自己就能解經行經了,或者你自己不讀經,你随便解,或者你連解經都不解,你就開始行了,你叫“冥行”──這個詞語王陽明說的,不知而行叫作“冥行”。“冥”啊,幽冥的冥,渺渺茫茫,冥行,就是閉着眼睛走路。教育的路,可以很明白的擺出來,我們教孩子,孩子年紀還小,我們當然教他反複的誦讀乃至背誦。那時,他能了解嗎?我說不了解。不了解,怎麽行呢?我說他以後自然會了解。他如果還問:什麽叫“以後自然會了解”?我便會罵人,說你回去看看你的孩子是活的還是死的,孩子是活的,以後就有機會去了解。所以我們把理解與實踐放在以後的機會裏,而這個機會有多大呢?這個機會有一輩子!所以我們不要怕。何況,背書背得多的孩子,他默默中也有自己的了解,他對于了解的,已然了解了,對于他不了解的,他年紀漸漸長大了,也會想要了解。這種想要了解的心一出來,他自己就會去用功,會去自己看注解了,會去請教老師了。而沒有讀經的人呢,他什麽時候會想到要去看注解,什麽時候會想到要去請教老師呢?他連進步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千萬要把人生看透,要順應天地生給一個人的發展曆程,一步一步的,我們該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兒童當然先背書了。


 那我們是不是不允許他了解呢?不是,我們隻是不主動的去講解給他聽。至于他自己理解的,剛才不是說嗎?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有讀了書後得一兩句喜者,小朋友也有得一兩句喜者,你知道嗎?有人讀了以後甚至是好之者,知道這本書真好,雖然我不太懂,但是我以後一定要常常讀。你一定要相信人性千古不滅,現在的人性跟聖賢的人性是完全一緻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千古之上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東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乃至于北海,南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掌聲)。我們的孩子這樣地天真無邪,念書念書念多了,他當然有自己的一些了解,這種了解方式才是真的,而且是活的。爲什麽?他會随着讀書量增多,年齡的增長,而日漸地加深拓展,到最後融彙貫通。但是如果你現在講給他聽呢,他就以爲那是标準答案,他的思想可能就死在那個地方,他被老師障礙了。所以老師千萬不要認爲我們講給孩子聽,孩子也懂啊,他也能解釋啊,也能依樣畫葫蘆地講出一番道理啊。各位,這對他不一定是幫助,因爲他現在講出來的那些道理,一時看起來是超乎他年齡的成熟,但如果從一輩子來看,這些超乎年齡的學問,其實是很庸俗的,并且是他長大後以後不需要人教就會的。他隻要再過幾年,都不需要人教,他就會講出這些道理,所以你講給他聽是你白廢,他會了,是也是白廢,你浪費了他正當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呢,他如果把這些道理當作是定案,這一輩子他可能不再長進。有的對所教的學生能言善道沾沾自喜,自以爲得計,殊不知可能害人一輩子。胡适之所以一輩子膚淺,禍害中國一百年,可能就是小時候讀私熟提早開講的後果,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就是了了分明,就是很小就會解經義,能言善道,長大後,落得個“不得長進”,我們今天讓孩子讀經,不可不慎重。


 讀經紮實則解經順利


  所以,你看,讀經教育就是這麽簡單,就是一直讀一直讀,反複讀反複讀。我們沒有說要背書啊,我們說你多讀幾遍。有些比較聰明的呢,讀三遍五遍,幾十一百個字就背下來了。當然也有所謂過目不忘,過目不忘就是隻讀一遍,但是很少這種人,你也不要期待你的孩子是這樣的人,因爲你的祖先也沒有積什麽德(先生笑,衆笑)。所以我們不要期待我們的孩子過目不忘。當然,過目不忘也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也不是不可能的,隻是可遇不可求,你不要過份地妄想就是了。你更不可以去壓迫孩子,讀個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能背下一百字的,都已經是了不起了。讀一百遍能背下來的,那是正常的。那一般孩子讀經,可能要讀到兩百遍三百遍,尤其是我們要求整本背誦,那大概都要在兩百遍左右。那麽這樣子讀書,隻要給他時間,他就這樣讀啊讀啊,讀經教育是非常簡單,毫無壓力。剛才說到讀久了以後會有自己的了解,他漸漸成長也會有自己的了解。有些比較聰明的孩子,到十歲左右的時候,已經讀很多經典了,他就有自己想要全盤了解的願望,而且願望越來越強,有的人是到十三歲才會有那強烈的願望。我都勸我們家長老師,他想要了解,把他壓下去,盡量地勸他不要急于了解,因爲你的書還沒有背完。雖然背完三十萬字了,還可以背五十萬字,一百萬字,總之,能夠背書盡量讓他背。時間一定要拖長,最少要拖到十三歲。所以現在我們複興班的孩子如果他現在開始背書,他很容易可以把30萬字背完,我們這樣算:一天如果可以背300個字──全天讀經的孩子,一天要背300個字是很容易的。我現在在學校裏推廣讀經,老師是打上課鈴就開始讀經,一節課讀十分鍾,六節課讀60分鍾,可以把100個字念一百遍,那100遍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會背了。他們每天隻花一個小時,就可以背100個字。我們這些讀經的孩子呢,一般是花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他們至少應該可以背300個字吧。聽說這個複興班是一天十讀經10個小時,一天背300個字應該是很簡單的。那麽,一年算300天,九萬字。隻算300天哦,其他六十幾天,要麽就是放假休息,要麽就是複習,這樣一年九萬個字,三年二十七萬,三年半,三十萬不是就背完了嗎?他們讀十年,那還得了?所以,能不能背完三十萬字上文禮書院,主要就在老師跟家長的引導,當然,還關乎孩子的志氣,孩子有志氣,認真讀,效果好;沒志氣,懶散,當然效果不好。不過,孩子的志氣是很容易培養的,以我們長期的觀察,大部份讀經的孩子,讀上半年一年,都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默默的領悟,會有一種責任感。所以,孩子是容易受引導的,最主要的是老師和家長的觀念了,你引導他多背一點,他就能多背一點,背完50萬字,甚至更多。如果能背30萬字以上,他将來開始解經,他理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所以,讀經是很簡單的,就這樣讀讀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讀夠了經,要解經是很簡單的,依照自己的能力,開放給他看古人的注解,他一下就上路了。


讀書變化氣質


因爲所學的都是聖人之教,都是天地之德,所以在長期讀經、解經的曆程中,不管領悟快領悟慢,就是不管智慧高智慧低,在長久的熏習中,必定能變化其氣質。所謂“變化氣質”,這句話是非常有意義的,是不得了的一句話。什麽叫氣?什麽叫質?氣就是陰陽二氣。古人一提到理,就是太極,一提到氣,就是陰陽。整個太極叫作道,道的内涵無窮,道的運作非常巧妙,但總之不外是用陰陽兩種性質來運作,陰陽代表道的流動。世界上最能流動的東西,是“風”,也就是“氣”,所以用“氣”來稱呼陰陽兩種動态的能力,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流動,就會生成萬物,萬物一生成,或剛或柔,像石頭是剛的,水是柔的,我們的骨頭是剛的,我們的肌肉是柔的,像這樣的或剛或柔,叫作“質”。所以“氣質”這個概念,就是“天地生成”的意思。古人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就是說讀書可以使一個人的天生的禀賦産生變化。他不僅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比如說“器宇軒昂”,心能變化他的質,甚至他的面相也會改變,孟子說:“淬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仁德天道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遊周于全身,他不僅是精神變化,連面貌都會變化,甚至整個形體都産生變化,這叫作“變化氣質”。(掌聲)氣質是天生的,我們人類再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它變化了,除了讀書之外。不過,所讀的這個書呢,一定要是從天地而來的書,才會有“旋乾轉坤,巧奪天工”的效應。所以讀經,讀聖人之書,讀天地之智慧,等于我們人生随時都在重生,重新改造自己。老天生下一個人人,陰陽調配的比例已經定了,雖然已經定了,但還有留有一些的空間,可以用某種方法讓氣質産生變化,不是往壞的地方變化,是往高明、光彩的方向變化,也就是彌補天生的不足。尤其是一個孩子,他更接近天地,他變化得更快。縱使先天是比較污濁的生命,我們也能透過人爲的努力,讓他的生命跟聖賢相感應,跟天地相感應,于是他的生命會漸漸清明起來。在讀經的時候,是默默的,不知不覺地感應;等到解經的時候,他是自覺的感應。這些感應會變化他的氣質,變化他的心性,于是,這個生命更會向往于道,他就會有行道的志氣,這個從自己志氣而來的行道,才是真正的“行經”。你沒有去大量的讀經,沒有經過長期的醞釀,沒有讓他從心靈裏領悟經典,融彙經典,請問他怎麽去行經?他所行的難到真的是合乎聖人之道,合乎天地之道嗎?所以,我們的教育的安排,是順應天地的,是順應自然的,是順應人性的。既然順應自然天地人性,就是最簡單的,就是合乎大道的,這叫大道至簡。(熱烈掌聲)。 


十十法門


你不要再動手腳了,不要再自以爲聰明了,就按天地之道來讓孩子慢慢成長吧。今天複興班要開學,我們剛才說,這複興班是一百年來所沒有的事。本來推廣讀經已經二十年了,而近十年來,我們又推廣私塾,私塾已經是老實大量讀經了,而現在的複興班呢,是在私塾的基礎上,想要更老實,更大量,于是就有了所謂的“十十教學法”,就是一天讀十個小時,讀十年。有人就諷刺我,說我提倡“十十法門”。我聽說藏傳佛教有一種宗教的習俗,叫作“轉世活佛”。他們相信六道輪回,那麽有德的高僧在結束這一世的生命之後,爲了救度世人,還希望回到世間繼續教化,所以當他要圓寂的時候,他就會預告還要轉世。所謂“轉世”,是原來已經都修行好的生命,他再轉世變成凡人。那個凡人就不隻是凡人,他就是原來那個大德者大修行者的化身再來,漢地俗稱爲“轉世活佛”。但是他轉世轉到哪裏呢?隻有一些大略的預言,并沒有十分的肯定。所以他死了幾年以後,他的弟子就依照這個預告去世界各地找這個轉世的活佛。找到了,或許那個孩子才兩三歲。一找到,就帶回到他們的寺廟裏,就讓他上座,稱爲“坐床”,大家都禮拜,成爲接班人。如果有人硬是起疑,說:他們會不會認錯啊?我說,應該不會吧。因爲有許多迹象爲證。那萬一認錯怎麽辦?我說如果認錯嘛,他們三歲就請這個活佛回來坐床,而對活佛是有嚴格的教育的,什麽教育?就是請最有學問的人來教他,教他什麽呢?教他讀經!一天讀多久?一天讀十個小時,要讀多久呢?讀十年。我想如果他們認錯了,這樣一天十個小時讀經,讀十年,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熱烈掌聲)我以前曾經講過這樣的事,我們董老師、趙校長就是因爲這個“十十法門”的提醒,他就想到辦這樣的“複興班”來實踐一下,當然不是培養活佛,但培養人才的道理是一樣的。


     大家都認爲,讀書是辛苦的,尤其是一天讀十個小時,不過呢,我們另外也可以這樣想,讀經是快樂的,幸福的。所以我們家長老師千萬不要想讀書是辛苦的,一定要想讀經是幸福的。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有幸福感。爲什麽一般人會認爲讀書是辛苦的呢?也是有道理。因爲讀書要安定下來,小孩往往是好動的,要他安定下來,需要克服一些習性,這是第一層的辛苦。。第二層呢,我們讀書的時候要耗費精神,這雖然跟勞動時的耗費不一樣,但是讀書耗費的是精神中的精華。我這裏有一個比喻,我們一般去做體力勞動,是筋骨肌肉的勞動,你會累,這就像我們開普通的柴油汽車,會燒掉一些柴油,那我們現在讀書,不是用體力,是用腦力,腦力也會耗費,他耗費的是什麽呢?耗費的是高級的汽油,像飛機的汽油,所以他耗費的是精華。你一天有多少精華可以耗費啊?所以讀書的孩子啊,你看他都沒有做什麽體力活,你沒有看到他在流汗,但是他在用腦啊,他很快地肚子餓了,他吃飯吃得和做體力活的人一樣多。所以讀經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他要很有體力,他的五髒六腑要非常健康,才可能提煉這個精華供給頭腦心靈所用。有些孩子他一讀書,就頭昏腦漲,就想睡覺。那一方面固然因爲志氣不夠飽滿,但另一方面也因爲身體不夠健康,所以一看書,一用神,就打嗑睡。所以我們說讀經的孩子是辛苦的,讀書的孩子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們應該盡全力地愛護他們。他們現在這樣地用功,不惜耗費腦力,是爲了将來的國家民族,他們要繼承民族的傳統,他們要發揚聖賢的智慧,他們要融會中西文化啊!所以我們要像愛護活佛那樣愛護他們。(熱烈掌聲) 


把握原則,善巧靈活


我知道“黃河孔子學堂”是愛孩子的學堂──每一個學堂都是愛孩子的學堂,你有愛心,孩子又好教,這樣的教學一定是很成功的。我希望我們這個班一面做,一面總結一些經驗。總結經驗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是我們自己學堂内可以盡量改善。讀經,在大方向上是老實大量,但在教學的細節上,有些時候要有善巧。比如我們規定課程,一節課兩個小時,假如是做幾天之後,大家覺得學生體力不夠,暫且就縮減到一個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假如情況良好,則可以試試一節課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像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讀大學的時候,他是早上帶兩個饅頭進圖書館,就呆在圖書館裏一天。學問原來是這樣成就的,你知道嗎?所以要看一個人天生的體力,以及是不是受過鍛煉。這種體力除了外在的體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體力,那是不容易鍛煉的,所以要成就人才很難啊。我們一定要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不斷改善,不可以死闆,課程和管理一定要靈活。大方向不變,實務操作可以靈活。第二個好處是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可以提供給其他也要開這種班的學堂做參考。我希望這個班辦得好,我會把它推廣出去,讓全國各地,甚至讓全世界各地,都有“複興班”!(熱烈掌聲)


祝福我們“複興班”辦得合理,辦得愉快!祝福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班非常安心地讀書,很快樂,很幸福。也請我們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互相勉勵,一起護持!謝謝各位!(長時間熱烈鼓掌)


2014年讀經教育說明會場次公告

最近一期讀經教育說明會:103年12月19日(星期五)晚上7:45


主題: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十三歲定終生的全人教育


主講人:劉子萑老師


地點:桃園市應德書院


邀請對象:家中有0-13歲孩子的家長。


為了能讓家長充分理解讀經教育的理論,請爸爸媽媽儘量一同參加。 


也請全體家長一起回來做問題討論及交流。請勿帶孩子進場。


103年讀經教育研討系列講座行程:

(台北):2/7


(桃園):2/21,3/144/17,7/24,9/26,9/30,12/19


(新竹):3/8(早晚二場)4/19


1.場次一:103/02/07(五)晚上7:30 道傳聖堂 聯絡人:陳老師 主題:潛能開發的利器--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二:103/02/21(五)晚上7:30 中大佛堂 聯絡人:陳老師 主題:潛能開發的利器--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三:103/03/08(六)早上9:30 新竹市孔廟 聯絡人:邱老師 主題:潛能開發的利器--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四:103/03/08(六)晚上7:00 關東里親子讀經班 聯絡人:邱老師 主題:潛能開發的利器--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五:103/03/14(五)晚上7:30 應德佛堂讀經班 聯絡人:彭老師 主題:潛能開發的利器--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六:103/04/17(四)晚上7:50 桃園市福豐國中 聯絡人:劉老師 主題:以讀經啟發聰明,成就快樂學習(下)


 場次七:103/04/19(六)早上10:30 新竹市安琪園幼兒園 聯絡人:李園長 主題:讀經教育是多元教育的基礎


 場次八:103/07/24(四)晚上7:30 大檜溪社區親子讀經班 題: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十三歲定終生的全人教育


 場次九:103/09/26(五)晚上7:40 南崁--光明國小讀經班   題:啟發聰明的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十:103/09/30(二)晚上7:40 桃園市成功國小讀經班 題:啟發聰明的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11:103/11/29(六)晚上7:00 關東里親子讀經班 聯絡人:邱老師 主題:啟發聰明的兒童讀經教育


 場次12:103/12/19(五)晚上7:40 桃園市應德佛堂讀經班 題: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十三歲定終生的全人教育


2.主講:劉子萑 老師


3.參加對象:家長、教師、社會人士或大專院校學生均可


4.名額:請洽各場次聯絡人 (請勿攜帶小孩) 


后謙讀經班本部103年度讀經教育說明會時間:


1/8;3/135/97/48/2910/1712/12


說明會地點:后謙書院

教育的新典範 - 王財貴讀經教育


教育目標 -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經教育]的學習指標:打造[高度語文能力],奠定多元化學習的基礎,培育品學兼優,才德兼俱的優秀人才。藉以熟讀中英文經典之薰陶,進一步達成耳聰目明之潛能開發,以符合現代學習新指標,培養出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1.把握教育的時機:孩童與生俱來的天賦,以13歲為分界點:13歲以前孩子的記憶能力遞減,13歲以後孩子的理解能力遞增。吾人因勢利導,配合此天賦讓孩子在快樂輕鬆的環境裡學所當學,學所應學,醞釀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開發孩子最佳的理解能力,使其終生受用不盡。


2.把握教育的內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以具有[最有廣度的內涵]和[最有深度的智慧]的教材,來貫穿生命的終生學習。使其所接受到的教育,在三歲時有用,在八十歲時也有用!以完成其[根深葉茂],[水漲船高]之教育效果,同時可以提昇人格,奠定語文基礎,體悟中國五千年經典文化之智慧,培養身心健全的國家未來主人翁。


3. 把握教育的方法:藉由簡單的反覆熟讀到自然成誦。在讀經的同時,藉由耳朵的聽來培養耳聰;藉由眼睛的看來培養目明;藉由嘴巴的唸來培養其反應,此三者所共同開發出來的就是一個孩子的[聰明]。一個教育能做到這個地步,算是已完成了開發一個生命工程的九成了。


拋開沉重的書包以及寫不完功課,只需要藉由[悠久]、[博厚]、[高明]的文章典籍,即可提昇孩子的語文程度,將來讓孩子輕輕鬆鬆的迎接多元化教育。充分啟發兒童內在的學習動機,奠定學習基礎,讓孩子適能適性地學習、快樂的成長。


寧可辛苦一陣子,也不要辛苦一輩子,千萬別錯過孩子們學

習的最佳良機喔!

洽詢電話:0939-321205 劉老師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CSC88


 


招生:


社區推廣班:每週六晚間8:00~9:30準時上課。義務教學,不收學費


幼兒讀經班:3歲以上之學齡前幼兒,把握教育時機,落實[及早讀經]原則。三年內依序讀完:大學,中庸,論語,老子,莊子等原始經書。英文常語舉要的誦讀。輔以美術及體能訓練,增進幼兒之感覺統合。


在家自學班:接續誦讀孟子,易經詩經,書禮春秋選,古文選佛經選,唐詩,詩歌詞曲選等中文經典以及英文名著選莎士比亞,聖經等經典教材。輔以美術,體育及戶外教學,健全[博學]、[多聞]之目的。六年級以上正式加入數理化課程。


103年寒暑假讀經班:舊生以大量滾讀易經上經,易經下經,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為主。新生則進行大學,中庸,老子全文的跟讀與齊讀,由反覆熟讀到自然成誦,歡迎6歲以上國小/國中之學生報名。


配合102年寒/暑假班將熟讀易經64卦全文,今年寒暑假將可以把整本易經熟讀背誦.


教學模式:由反覆熟讀到自然成誦。


準備用品:室內運動鞋,跳繩,藍球,蛇板(雙龍),易經,睡袋,水壺,餐具,個人生活用(藥)品等...


參考文獻:


一場演講百年震撼: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38870959


教育的唯一之道: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628997


語文教育新典範的建立: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028560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631894


王財貴讀經教育百問千答: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250966233


腦神經細胞的基本認識: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56799979


英文讀經釋疑: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49939766


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讀經家長: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55242660


一種有益終身的教育: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54581251


讀經教育推廣十年記錄片: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950313


經典出發~全國讀經夏令營簡介與學堂展示: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90188715


2010年【啟發原創心靈,相約論語一百】夏令營活動記錄:http://youtu.be/agGuYCl7vVI?list=UU0Ijbq7XzfNYDXjgLLRyVSw


文禮書院規劃方案: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6065776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幸安兒童美育讀經班讀經經驗分享  張溶玲 


本讀經班自 2005 11 月開辦至今,已邁入第 17 期的課程。回顧曆時五年多來的讀經教學經驗,并觀照學員經文背誦的态度及每期期末測考的回饋結果,讓我不隻一次看到同樣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


我所憂者,乃是學員在面對多科經典同時教誦的情況下,大部份竟都棄論語而就三字經,或取唐詩而舍老子。我想說的是,教導孺子誦讀經典,首重背誦能力之養成,又因孩童記憶力特佳,就算是給二、三歲孩子帶讀什麽诘屈聱牙的難句或長篇經典,隻要讀誦次數足夠,孩子還是可以背誦如流。故經典的讀誦順序是“先難後易”、“先長後短”,與一般理解性的智能學習經驗大大不同。


而所謂經典難者,難如尚書史記;經典長者,長若左傳孟莊。難道就從尚書讀起嗎?能全心全意專緻于讀經教育者,或可行之,然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是帶職親子共讀,能持續一年,二年,甚至幾近八成學員都逾二年以上,已誠屬不易。因此,我們必須在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親子共讀歲月中,以讀完“經典中的經典”爲目标,有所選擇地讀經。


(親子共讀歲月,對大多數人而言,應該是一般所說黃金時期十三歲前;而我,則認爲親子共讀經是一輩子的“家事”。)


因此,這就成了本讀經班經典帶讀的課程設計方針: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學庸論孟者,爲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詩者,以唐詩三百首爲先;孝者,指孝經,弟者,爲弟子規,三者,乃三字經,百者,系百家姓,千者,千字文也。我在班上的帶讀内容,原則是以“難”的經典爲主,孝、弟、三、百、千之類或如增廣賢文等,應是以在家自行讀誦爲宜。


爲什麽會這樣說呢?因爲,隻要能熟誦大學,中庸及論語的孩子,他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内,自己輕松背讀“孝、弟、三、百、千”;但是,隻習慣于讀誦三字經或弟子規的孩子,要他接受誦讀古文章性質的經典時(如大學、中庸或論孟等),孩子對跨越文字長度的念誦(長句或非韻文性質的文章),速度會變慢,成就感會降低,甚而因此産生排拒感,失去學習興趣。如果孩子還隻是二、三、四歲,先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再用心讀學庸論語,還能順利讓孩子獲得背誦經典的能力(因爲還在可塑時期);但是,如果孩子已經五、六歲以上,基本上,建議先專注于學庸論語,待孩子七、八歲入小學後,那些孝弟三百千的經典,孩子隻要花很少時間便能輕松背誦。而且,這個時機也剛好可以實際進行“會背了才正要開始”的讀經心法,先能背誦,後解經義,進而結合生活教養。


我孩子的讀經經驗,就是依著本讀經班的課程進度而讀:逐篇背讀論語,并同時背讀大學,大學背讀完畢,再同時背讀中庸。中庸背讀完畢,因孟子篇章冗長,論語也尚未背讀完畢,爲免孩子負荷過重的不解經義背誦量,故先同時背讀有韻文性質且能獨立成章的老子(亦可讓孩子初初體識儒家與道家)。


在從“難”入手,先背誦“文”性質的經典時,也需同時背誦“詩”,以增讀經情韻。讀詩,本應亦從“難”入手的詩經開始,但情意之韻緻較易與孩子溝通分享,故先選擇詩文學的大宗──“唐詩三百首”,讓孩子先逐首背讀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七絕(因爲已有同時背讀學庸論語的經驗,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一首的五絕、七絕,很容易琅琅上口并背誦起來。),然後試讀著名長篇詩如:将進酒、兵車行、長恨歌、琵琶行等後,再從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起(五古感遇)


依序背讀。有了背讀著名長篇古詩經驗,孩子面對五古七古中的長篇詩時,不會有挑揀詩篇背誦或心懼煩厭之感,因爲讀經至此時,孩子已知道,隻要讀誦遍數足,再多再長或再難的句子,也能順讀熟讀而後自然能背讀。至于,之後的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七律五律詩篇,背誦速度當然就會快速又省時。這也就是本讀經班開班以來的課程進度設計,而我也從自己孩子的讀經經驗中實際發現,這樣從“難”背開始的讀經方式,比起從“易”背開始的讀經方式,反而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背誦能力與速度(把握孩子愈小吸收力、記憶力愈好的時光,從“難”開始)。


13 期開始,我陸續在讀經班介紹啓蒙讀經教材,我的孩子也才開始讀誦這些孝、弟、三、百、千等。實不相瞞,除了百家姓還沒想背外,其它孝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及增廣賢文,我的孩子都是在聽讀 CD 中,不知不覺就能背誦,輔助手指經文、看書誦讀的時間,每科大都隻在一星期至三星期之間,而且一天誦讀時間也約莫在 2030 分鍾(這段時間還要交叉分配誦讀:論語及老子的課程新進度,以及複習已經會背誦的大學中庸及論語等舊課程)。我的孩子雖然不是讀經班裏讀得最多、最好的孩子,但她讀得很輕松,新課程進度該背讀的都能背,舊課程已經會背讀,我如規定不能忘的,她也能配合随時複習背讀,過程與所花時間依然是輕松省時。


相對地,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在幼稚園時,就會朗讀背念學校教讀的三字經、弟子規、五絕唐詩,但這些孩子大部分在入小學後,如未有機會繼續讀經的話,再大一點,唐詩或還能背個靜夜思、春曉,三字經順口念出個人之初性本善,而弟子規在聖人訓守孝悌之後能接個幾句?孩子在幼稚園時期,也正是童蒙養正最重要時期所念讀過的這些經文,庶幾成爲一片空白,誠然因爲讀得不夠深刻或會背即止之故,但更重要的是,讀經活動的中斷,讓孩子失去寖潤經典文化的機會。


我也看過還聽過一些上小學之後仍持續讀經的小朋友,他們也是小時候就很能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或一些五言絕句的唐詩,但當要背讀論語或學庸時,竟覺得不習慣、好難背。孩子因無法順利進階讀誦學庸論語而生挫折感,喪失讀經興趣,“耗時難背”的感覺,便讓有些親子因此放棄讀經,甚至連原先會背誦如流的三字經及弟子規,後來也都忘卻不複記誦,實在可惜。


今日抒此長篇大論,衷心冀望各位共讀家長撥冗細閱,也期望每位大小朋友都能學習到輕松的讀經方法,體驗先難後易、先苦後甘的讀經過程、品嘗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讀經滋味,能順利背誦讀經班的進度課程,乃至可以在家自讀其他經典,是爲吾心之願。


(編輯:北京季謙教育咨詢中心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