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書介]大的理解、大的著作 ~ 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感言 -- 蔡仁厚 教授

  《牟宗三先生全集》的出版,不但是世紀大事,而且是中華文化承先啟後、返本開新的巨大碑碣。二十世紀是我華族文化生命起死回生、貞下起元的時代,也是當代新儒家開啟新機、昂首自立的時代。在新儒家第一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裡,牟先生最後謝世,他也正是新儒家巍然耀眼的標竿。


  在牟先生逝世之後,我曾綜結他的學術貢獻:


一、闡明三教:儒釋道三教義理系統之表述。


二、開立三統:民族文化生命途徑之疏導。


三、暢通慧命:抉發中國哲學所涵蘊的問題。


四、融攝西學:康德三大批判之譯註與消化。


五、疏導新路:疏通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這五點綜結,都是實話實說,都有他的著作可以驗證。在他逝世八周年之際,這部古今罕見的大全集,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發行。全書分為八大輯,收編著作四十二種,分裝三十二冊。這真是一部劃時代的鉅著。



  牟先生在八十壽宴上, 說他從大學讀書以來,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國之文化生命,以重開中國哲學之途徑」。他這句自白是真實的。他的著作,都是針對某一時代或某一方面的學術問題,而提供一解決之道。他從未停止他對文化學術問題與國家民族前途的思考。在形式上,我們看不出他勤於治學,也不見他苦思力索,但隔二年三年,他的某一部新書便又出版了。他一貫地本乎強烈深厚的文化意識與綿綿穆穆的學術意識,以顯發他剛健不息的學術生命之光輝。他從來都不是空發議論,而是有本有源,有文獻作根據。在「客觀的理解」上,他的透闢深入、謹嚴中肯、恰當相應,是罕見其比的。


  在當代新儒學第一屆國際會議上,他以名譽主席的身分作主題演講,他指出,民國以來幾位前輩碩儒,都「有性情、有智慧、有志氣」,但「無學以實之」,所以客觀的成就皆有所不足。他拋開虛矜的客氣,鄭重揭示「客觀理解」的重要。他告訴好學青年,所謂學問,就是「客觀的理解」。欠缺客觀的理解,根本不可能在學術上有真實的成就。同時須知,一般個別問題的理解,只是小的理解,而貫串歷史,通盤省察,立其綱維,通其脈絡,化其癥結,補其闕失,這才是大的理解。


  大的理解落實下來,便是大的著作。牟先生在逝世前百餘日,曾索筆寫示門人,其中說到一生著作,「古今無兩」。當我在悼念文中披露這段話時,也加了簡要的按語,但有人以為這是我隨意錄下的話,後來才知道是牟先生的親筆。接著香港中文大學的劉述先教授,山東大學的顏炳罡教授,都寫文作進一步的證解,而鵝湖今年二月號又發表南京大學白欲曉先生的<哲學創造之路>,文中也對牟先生的話有所申釋。其實,牟先生的話決不是要和古今人爭個高袛低,他只是以平常心做出如理如實的表白而已。如果有人一定要比一比,不妨從深度、高度、廣度、強度方面,再作通盤之衡量。


  牟先生全集的附冊,有一篇二萬五千言的<總敘>,這是以全集「編輯委員會」的名義撰述的。全文分為「編印緣起」、「編校說明」、「類編綜述」、與「餘言」四大段。其中第三部分「類編綜述」, 又依序為八大輯中的著作一一作了簡要的介述。這八大輯,一為「中國傳統哲學」, 著作九種。二為「歷史與文化」,著作三種。三為「理則學」,著作三種。四為「西學譯註」,著作五種。五為「哲學系統之建立」,著作四種。六為「論著匯編」,著作六種。七為「講錄」,共計八種。八為「自傳與附錄」(含年譜),共四種。總共四十二種著作。<總敘>所作的介述,是希望能為讀者助解。



  至於未曾編入全集的書文,有《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七十壽慶集)》與《牟宗三先生紀念集》(哀思錄),以及歷年來的「書信」與未及整理出的「講學錄音」。將來資料日漸完備,應再設法彙整以出版全集之續編。


  對於牟先生一生的論贊,我在他的<國史擬傳>中,曾作成四句表述語:「氣性高狂,才品俊逸,思想透闢,義理深徹」。此外,我認為當初治喪委員會的輓詞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我們一面恭謹祝告牟先生在天之靈,允許我們以全集的出版作為獻禮;一面將輓詞作贊辭,敬錄於此,以結本文。辭曰:


     光尼山之道統   弘黃岡之慧命   擴前哲之器識   發儒聖之光輝


東海大學哲研所  蔡仁厚教授(摘錄自聯經出版社  牟宗三先生全集  全集出版宣傳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