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歐陽詢基本筆法入門&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基本筆法入門 (新北市書法教學)



九成宮醴泉銘書法教學



資料來源:陳忠建老師【書法教學資料庫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唯父母可以為孩子造福 文/劉玉潔

以身做則,排除萬難,讓孩子安心讀經--今天來明德堂家長群,發現很多媽媽在為“如何說服爸爸讓孩子讀經”而煩惱。作為過來人,我很樂意分享一下我在這方面的經歷。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我於2009年辭職,結束相當彪悍的女強人職業生涯,來到廣州與先生會合。20107月,因著機緣巧合,結識了經典教育,進而強烈認可教育孩子是母親最重要的職責,於是決定暫不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一凡6歲多,計畫在一家走讀式讀經學堂讀一個學期,秋天入讀一年級。 


2011214日,情人節,這個日子改變了我和兒子的一生,在那天,我一個搞經典教育的老鄉帶我去了明德堂。我去的時候是個下午,正值孩子們課間休息,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讓我感動不已。程堂主、馬老師非常的具有親和力,讓人一見如故。經過短短的交談,我當即決定讓一凡進入明德堂長期就讀,當天一凡就進入孟子班學習,我則返家把一凡的衣物簡單收拾後再送到學堂。 


是的,做這個決定是我一個人的決定,我沒有跟先生商量,甚至當時沒有知會他。因為我知道一商量就意味著變數,或許一凡就與讀經失之交臂。天助我也,先生此時在外地出差!


這就是我的第一步棋,先把孩子弄到學堂。只此一步,我就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好歹咱夫妻倆都是受過教育的,既然孩子已經到了學堂,一出差回來就把孩子帶回家這種事先生還是做不出來的。但畢竟是件大事,還是要知會他一下的。於是在先生差不多要回家的某天,我挑了個他開會的時間打電話過去(這個時候他不方便說話),“哦,你不方便說話呀,好,我說你聽就行了。”我輕描淡寫的繼續:“我給凡凡換了個幼稚園,不過這個幼稚園是寄宿的,要兩周接一次….兩周接一次也沒太大關係啊,哦,還有,學費要一次性交半年的,知道你忙,我先替你交了,中間請假不給退。好吧,就這樣,等你方便了我再打過來。”等先生回來,既成事實了,他很有風度的說:[那就讀到8月份吧。]或許是我和兒子的福分吧,兒子一進明德堂,我就強烈的想讓他繼續讀,一直讀。我打定主意一定要達成目標。以前咱在家裡那絕對是強勢地位,儼然一家之主,家裡也沒啥大事,一般先生都給讓著。當我有了讓兒子不上小學讀私塾的想法以後,我一下子有怕的事情了,我害怕先生不同意。從那天起,我不自覺的就放低了姿態,對先生、婆婆都是百般討好,簡直就是諂媚逢迎。我的目的很明確:必須讓一凡讀經。慢慢地,只要不提到一凡讀經的事,別的事,事事我都可順從他們(都是些小事,沒啥可爭的)。 


然後我就接受馬老師建議開始自己大量讀經。在自己大量讀經的過程中,整個人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先生和婆婆都能強烈的感受到,簡直和以前判若兩人。而且通過大量讀經,加上反復研習讀經理論,我對讀經非常的有信心。這個信心非常的重要,這讓一凡的讀經之路一路暢通。我常常趁著先生輕鬆的時候,跟他談談我自己大量讀經的感受,並且半認真半撒嬌的問他我是不是比以前沒讀書的時候強多了。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對他進行讀經理論滲透的過程,他慢慢地就越來越深入地瞭解讀經教育。 


先生是個性情中人,所以我經常從感情的角度來跟他談一凡讀經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抓住一切細節誇明德堂。比如我說程老師是有教育理想的人,他可是把房子賣了開學堂的;我說學堂的老師都是為了孩子教育的,他們兩周休息一次,24小時跟孩子在一起,工資起薪800元;我說學堂的老師為了孩子的健康常常晚上加班自己做饅頭做包子;我說學堂的孩子讀書很快樂,吃飯葷素營養搭配的很好,生活規律;我說學堂的孩子大的照顧小的小的尊重大的,相處非常的融洽…..所以在我的繪聲繪色地描述中,先生確認這個學堂很不錯,這個學堂的老師很不錯,那在這個學堂讀書也不錯。 


在半年之內,或許先生默認一凡秋天去上小學,他沒跟我正面談過這個話題。而我,反正兒子已經在私塾了,只要他不談我也無所謂,但我知道,遲早有一天,他會找我談這個話題。我默默的在做功課,在大量讀經的基礎上,反復研讀教授的百問千答,反復看教授的演講碟,常常找堂主和馬老師聊天,主動找老家長談經驗。先生或許看到孩子本身的進步,一凡又順利的讀了一年還是沒提反對意見。直到2012年下半年,開始說明年一凡無論如何也要去讀小學了。我知道正面交鋒的這一天終於來了。先生屬於經常出差的通信業人士,常常喜歡工作到深夜後跟同事吃吃燒烤、聊聊天。我投其所好,在某個暖風習習的夜晚,幼子睡覺後,我撒嬌說自從生了小孩都沒跟他出去吃過夜宵了,想去吃(我才不想呢!)。先生欣然帶我前行。就是那個晚上,在那家嘈雜的烤魚攤上,夫妻倆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關於讀經的專業辯論。其實就是先生累積了許久的關於讀經的種種疑問大爆發,我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讓我痛痛快快跟他講理論這一天。經過那場辯論,先生至少默認一凡繼續讀經,至於以後的事,再議。 


其實隨著一凡讀經時間漸長,孩子本身也有很多可喜的變化,這些變化爸爸、奶奶看在眼裡,親戚朋友也看在眼裡。就是這兩年,最熟悉的親友圈裡,有兩個學前的幼兒在讀寄宿私塾,兩個中學生在讀寄宿學校。至少從一凡身上,他們對學前私塾、寄宿是非常贊同的。他們有私塾方面的疑問,只要發問,我都會耐心的解釋,即使他們自己不送孩子送私塾,但對於我送孩子去私塾還是表示理解的。對於他們不送孩子上私塾,我也表示理解,也看時機給他們拷下經典的MP3,送點書給他們。求同存異嘛,只要他們別站出來反對我就行。 


我覺得我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我只要求自己深入瞭解大量讀經,對先生從無此要求。我不強求他看教授的碟,但我反反復複的看的時候他多少也聽到一些;我不強求他上網看相關資料,我只挑他有興致的時候跟他分享;我不強求他讀經典,但我日夜不休的播放MP3,他對很多經典也耳熟能詳。甚至我每次都主動接送孩子,他偶爾接送孩子的時候不願意跟老師多溝通我也隨他。家庭和睦更重要,堅決不做無謂的爭執。但當自己做足了工夫,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相對來說,我還有一個利器,就是我的讀經寶寶。我的讀經寶寶從胎教開始,到現在十個月,一直中英文經典、古典音樂裡浸泡,表現非常的喜人。毫不誇張的說,由於這個寶寶,我們一家人整天都笑不合口。讀經寶寶給了我們家極大的喜悅,外人見到小寶了也是人見人誇,我把一切功勞都歸於讀經教育。一家之中,父母正好都非常認可大量讀經,這簡直是孩子莫大的福氣,這對夫妻也肯定是心心相印的神仙伴侶。作為普通人的我,不敢奢求如此完美,只要先生不反對就是對我莫大的支持啦。


最後還是那句話,媽媽們,自己大量讀經吧,只要自己信心堅定,一定能為孩子爭取到讀經的機遇的!




文章來源: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4752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書介]大的理解、大的著作 ~ 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感言 -- 蔡仁厚 教授

  《牟宗三先生全集》的出版,不但是世紀大事,而且是中華文化承先啟後、返本開新的巨大碑碣。二十世紀是我華族文化生命起死回生、貞下起元的時代,也是當代新儒家開啟新機、昂首自立的時代。在新儒家第一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裡,牟先生最後謝世,他也正是新儒家巍然耀眼的標竿。


  在牟先生逝世之後,我曾綜結他的學術貢獻:


一、闡明三教:儒釋道三教義理系統之表述。


二、開立三統:民族文化生命途徑之疏導。


三、暢通慧命:抉發中國哲學所涵蘊的問題。


四、融攝西學:康德三大批判之譯註與消化。


五、疏導新路:疏通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這五點綜結,都是實話實說,都有他的著作可以驗證。在他逝世八周年之際,這部古今罕見的大全集,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發行。全書分為八大輯,收編著作四十二種,分裝三十二冊。這真是一部劃時代的鉅著。



  牟先生在八十壽宴上, 說他從大學讀書以來,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國之文化生命,以重開中國哲學之途徑」。他這句自白是真實的。他的著作,都是針對某一時代或某一方面的學術問題,而提供一解決之道。他從未停止他對文化學術問題與國家民族前途的思考。在形式上,我們看不出他勤於治學,也不見他苦思力索,但隔二年三年,他的某一部新書便又出版了。他一貫地本乎強烈深厚的文化意識與綿綿穆穆的學術意識,以顯發他剛健不息的學術生命之光輝。他從來都不是空發議論,而是有本有源,有文獻作根據。在「客觀的理解」上,他的透闢深入、謹嚴中肯、恰當相應,是罕見其比的。


  在當代新儒學第一屆國際會議上,他以名譽主席的身分作主題演講,他指出,民國以來幾位前輩碩儒,都「有性情、有智慧、有志氣」,但「無學以實之」,所以客觀的成就皆有所不足。他拋開虛矜的客氣,鄭重揭示「客觀理解」的重要。他告訴好學青年,所謂學問,就是「客觀的理解」。欠缺客觀的理解,根本不可能在學術上有真實的成就。同時須知,一般個別問題的理解,只是小的理解,而貫串歷史,通盤省察,立其綱維,通其脈絡,化其癥結,補其闕失,這才是大的理解。


  大的理解落實下來,便是大的著作。牟先生在逝世前百餘日,曾索筆寫示門人,其中說到一生著作,「古今無兩」。當我在悼念文中披露這段話時,也加了簡要的按語,但有人以為這是我隨意錄下的話,後來才知道是牟先生的親筆。接著香港中文大學的劉述先教授,山東大學的顏炳罡教授,都寫文作進一步的證解,而鵝湖今年二月號又發表南京大學白欲曉先生的<哲學創造之路>,文中也對牟先生的話有所申釋。其實,牟先生的話決不是要和古今人爭個高袛低,他只是以平常心做出如理如實的表白而已。如果有人一定要比一比,不妨從深度、高度、廣度、強度方面,再作通盤之衡量。


  牟先生全集的附冊,有一篇二萬五千言的<總敘>,這是以全集「編輯委員會」的名義撰述的。全文分為「編印緣起」、「編校說明」、「類編綜述」、與「餘言」四大段。其中第三部分「類編綜述」, 又依序為八大輯中的著作一一作了簡要的介述。這八大輯,一為「中國傳統哲學」, 著作九種。二為「歷史與文化」,著作三種。三為「理則學」,著作三種。四為「西學譯註」,著作五種。五為「哲學系統之建立」,著作四種。六為「論著匯編」,著作六種。七為「講錄」,共計八種。八為「自傳與附錄」(含年譜),共四種。總共四十二種著作。<總敘>所作的介述,是希望能為讀者助解。



  至於未曾編入全集的書文,有《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七十壽慶集)》與《牟宗三先生紀念集》(哀思錄),以及歷年來的「書信」與未及整理出的「講學錄音」。將來資料日漸完備,應再設法彙整以出版全集之續編。


  對於牟先生一生的論贊,我在他的<國史擬傳>中,曾作成四句表述語:「氣性高狂,才品俊逸,思想透闢,義理深徹」。此外,我認為當初治喪委員會的輓詞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我們一面恭謹祝告牟先生在天之靈,允許我們以全集的出版作為獻禮;一面將輓詞作贊辭,敬錄於此,以結本文。辭曰:


     光尼山之道統   弘黃岡之慧命   擴前哲之器識   發儒聖之光輝


東海大學哲研所  蔡仁厚教授(摘錄自聯經出版社  牟宗三先生全集  全集出版宣傳冊)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學齡前兒童智力開發的秘密

[摘自七田真《學齡前兒童智力開發的秘密》中《6歲後的教育方法]


 


教育不能遲於6歲嗎?


 


兒童是不是一過6歲,再想提高其素質就完全不可行呢?


 


不,並不是這樣的。因此,作為家長,千萬不可以放棄。6歲兒童的大腦的80%已基本形成,似還有20%可以努力的餘地。據說這剩下的20%需要到20歲左右才可以逐漸發育完成。


 


但是,從6歲再開始進行教育,比較起0歲時開始的教育來說,前者不會取得如後者那樣令人矚目的的效果、應該知道,即使是可能取得相同的成果,但從6歲才開始教育,要付出的努力之大,取得成果之難都是與0歲時起無法相比的。


 


我們已經說過,所有的寶寶都是天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發現他們的天才資質岀現遞減的現象,逐漸遠離了最適合的教育期。


 


但是,這絕不是說,兒童在嬰兒階段所具有那種完全的潛意識,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不過在後來由於潛意識受到了抑制,無法發揮出作用罷了。


 


所以,只要我們瞭解潛意識的工作原理,就有可能將兒童身上潛藏的優異才能開發出來。


 


兒童本來就是天才


 


首先,家長們要關注到兒童本來的特質,也就是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而且也必須讓自己的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天才這一事實。您是不是經常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什麼“你真討厭”、“你太差勁”之類的話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您的孩子自然也會認為自己很差勁。


 


人本來都被賦予了優秀的潛意識,只不過如果孩子們一心認為自己差勁的話,那麼優秀的意識便沒有辦法發揮岀作用來。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進行具有負 面效果的暗示。家長如果能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上天賜予的,具有優秀的天資,這樣也就會讓孩子有這樣的自覺意識,能夠專心地投入學習,那麼孩子們就會在短時 間內轉變成非常優秀。


 


如果您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中感到困難,那應該是他在基礎能力上有所缺陷,所以必須提高他的基礎能力。


 


那麼應該如何來提高兒童的基礎能力呢?方法就是,反復不斷地學習基礎內容,直至完全地記憶下來,培養孩子完全記憶的能力。


 


孩子們本來都具有潛在的、優秀的素質,在學習方面有著百分之百的能力。


 


如果孩子以負面的暗示使得自我評價受到影響,認為自己不行,沒有拿滿分的能力,那麼這些潛在的優秀素質就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來。


 


原本並沒有記憶力差的兒童


 


本來並沒有哪一個孩子學習能力低於別人。所出現的差別只不過是因為讓他們學習的方法不同導致的。


 


兒童的能力是怎樣培養起來的呢?要通過不斷地重複來培養。重複次數越多,兒童大腦裏建立起來的學習回路就會越粗,傳遞起資訊來就越輕鬆。


 


對於學習來說,重複是最重要的。但是,家長總是會錯誤地一個勁地將孩子趕著往前走,認為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


 


如果家長不斷反復地念圖畫書給給孩子聽,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記下書中的內容,可以全部背誦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己讀圖畫書了.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幼稚教育最重要的當然在於培養兒童的心靈,那麼接下來,應該就是提高兒童大腦的機能了。那麼,應該怎樣來提高兒童的大腦機能呢?也是通過反復學習的方法來提高的。通過反復學習法進行學習,會使大腦更優質,記憶力更好。這樣,學習能力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學習也會變得很輕鬆。


 


記憶力差的原因在於,由於沒有進行反復學習,腦子裏的學習回路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因而學習能力也就相應較差。


 


所有學生都拿滿分


 


這已經是30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東京都第二砂町中學加藤文三老師的教學


就使得所有班上的孩子都拿到了100成績。


 


於是,所有的孩子都變得喜歡學習了。這是因為這位老師把所有班上同學都拿滿分當作一個目標,不斷地反復進行同樣內容的考試。


 


通過重複進行相同的考試,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取得了滿分,沒有一個孩子跟不上教學的進度。


 


這才正是培養孩子基礎能力的學習方法。加藤老師通過這樣的教育方針,使班上所有學生都跟得上教學的進度,這樣整個班級的平均水準不斷提高。原本不太愛學習、沒有耐性的孩子在升人中學後,通過第一學期、第二學期的學習,都變成了全心投入學習的好學生。學校的名聲也因此得到了改變。


 


改變授課方法帶來的


 


原來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比別人學習差。所出現的差別也只是因為在課堂上讓他們學習的方式不同所致。因為老師沒有要求他們進行完全的記憶,所以他們也就做不到完全的記憶。


 


如果在課上讓孩子們進行完全型的記憶,那麼他們的素質就會出現改變。會培養起幹勁,面對學習呈現出積極的態度。不是用填鴨式的灌輸方法,而是培養孩子們自己主動向上的學習欲望,這樣大腦也就能夠輕鬆面對學習內容。


 


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轉變成具有高水準能力的好孩子。這其中的秘密就是通過反復學習來改變大腦。所有孩子原本大腦的機能都是一樣的,是由於外在的因素使得他們之間出現了差別。也就是說,由於教授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一直以來的授課方法,都只是將重點放在對課程的理解上,一直都把理解當成授課的中心,而不是去關注改變孩子能力的本身。


 


由於沒有把對大腦機能的訓練當成重點,那麼理解能力還不夠發達的孩子們就會被這樣的授課方式“拋”在一邊。


 


通過不斷的重複使記憶得到加強,會對理解力有很大的提高。一般認為理解是很重要的,而背誦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看法占了主流。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正是這樣的看法才正是損壞孩子們大腦機能的元兇


 


在背誦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們


 


七田教育培訓機構出版了一套教材《背誦文集》,會對兒童的大腦開發助一臂之力。雖然現在一般認為,理解力比背誦更重要,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ED.哈許教授在他的著作《教養創造國家》一書中強調,盧梭和杜威的教育原理簡單的認為,資訊積累型的的“灌輸”教育是不好的。 對此,哈許嚴厲指出這是有“缺陷的理論”,正是這樣的理論使得美國的學生出現學力能力不足的現象。哈許強調培養孩子記憶力的重要性。


 


背誦不單單只是對知識的背誦,它還能改變大腦的品質。


 


背誦不同於課堂上那種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的灌輸不會開發大腦的功能,只是試圖傳輸給大腦更多的資訊


 


而背誦則是通過記憶必要的知識來進行反復學習的過程,這就是哈許所說的“文化常識”。


 


關於背誦,哈許在書中這樣寫道:“以前在朝鮮,必須要‘背誦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很多的書籍’;在西藏,‘8歲到10歲的少年花一半以上的時間來誦讀經書,並背誦這些經書’……”


 


很多家長向我們報告說,背誦了《背誦文集》的孩子們,培養了很好的記憶力,在之後的學習也感覺到很輕鬆,而且效果也確實在英語學習等方面顯現出來。


 


我們從猶太這個優秀民族中也可以瞭解到這一點的作用,越是在短時期內不斷重複、反復背誦的孩子,具有越強的記憶力,大腦也會發育得更好猶太民族把背誦作為幼稚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孩子從3歲起就開始朗讀背誦聖經。也正是這一點培養了這個優秀民族的聰明大腦。


 


聽覺記憶優於視覺記憶


 


關於記憶,還有另外一點未被人們所知。這就是比較起由視覺進行的記憶來說,通過聽覺進行的記憶更為重要


 


這一點我們從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在日本的初中和高中的學校裏,採取的都是以通過視覺來記憶的以譯讀為中心的英語學習法。 .


 


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得大多數的學生張不開口說英語,學習效果之差也是眾所周知的。


 


如果將學習方法改變成為以耳朵為主的學習法,就會使得學習的效果出現明顯的變化。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們不僅可以輕鬆地聽懂英語,而且還能輕鬆地說英語。


 


如果從耳朵大量地、高速地輸入資訊,就會使大腦的品質發生變化,使聽、說的能力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改變。


 


由於一直以來沒有一本書介紹這樣的英語學習法,所以現在這種學習方法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


 


家長們可以嘗試一下,給小孩子們不斷重複聽英語版的《澤子的一天》和《義夫的一天》的故事。


 


這樣,可以使孩子們的耳朵能夠正確辨別出不同的音節,培養孩子的聽、說能力。


 


與其讓孩子們捧著書念,通過眼睛去記憶,不如不斷地念圖畫書給他們聽,還可以放CD給他們聽。


 


不要以為孩子們會認字了,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念書,而不願念書給他們聽,要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好的


 


不同於以理解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築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早在10年前就出版了《天下天才》一書。


 


在這本書的“天才製造法’’的章節中,加藤教授寫道,199131日,他在竹村健一的晚會上見到了索尼的創立者井深大先生,向他請教如何使大腦 變得更聰明。井深大先生說:“那就是更多地背誦。死記硬背漢文可是以前我本人的經驗。二戰前日本諾貝爾級的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全部都這樣背過書。 湯川秀樹還在4歲時就開始背書。那時一般認為《老子》和《莊子》是不適宜少年背誦,所以背誦的都是《論語》和《孟子》。”


 


但是湯川在少年時就連《老子》、《莊子》也一起背誦了,而且還感覺到其中的樂趣。這就是後來使他在碰到量子力學時能夠一下子就理解的原因所在。他說這是《老子》、《莊子》的力量


 


加藤教授說:“這是正確的。二戰後的教育原則發生了轉變,認為‘要先記住簡單的內容,而複雜的內容應該先理解’,理解以後再記憶’。這雖然是笛卡爾真理的認識,但卻是成人化的方式。是將成人的思考方式強加給兒童。”


 


加藤教授很敏銳地發現了二戰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所以在以理解為中心的英語學習法的作用下,即使學了10年英語依然不能開口講英語。只要改成以記憶為中心,就可以在半年裏達到開口講英語的目標。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理解記憶的重要作用吧


 


以理解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不能夠改變大腦的品質,而以記憶為中心則會改變大腦的品質,改變理解的品質。如果想要提高理解力,只要從改變記憶力人手就可以


 


最近,致知出版社出版了《人生力與命運》一書,是木田元先生與渡部升一先生的對話集。在這本書的第五章中有一節叫做《關於背誦的建議》。


 


木田先生出生于1928年,現為中央大學名譽教授,哲學家。渡部先生出生于1930年,上智大學名譽教授,廣泛進行著評論、著書的工作。


 


在這一章節中,兩位元的談話內容是這樣的。


 


木田可是最近大家連背誦也不願意做了。都把背誦當成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認為背誦會對思考、理解,乃至創造力帶來毒害。可是我認為這恰恰是本末倒置了。如果讓我放言幾句,我會斷言,記憶應該比任何一件事都來得更重要,最開始就應該先學會背誦。


 


渡部:從沒有集中精力背誦過的人是不會重視背誦的作用的。認為背誦會毒害教育,這種反教育的說法,是出現在學校爭端之後,在教育方面引起了關於個性與創造性方面的爭論。不問理由,先進行背誦。“背誦會毒害教育”這種看法認為這樣做是對個性發展的背離,會摧毀創造力。


 


木田:恰恰相反。


 


渡部:確實是恰恰相反,特別是背誦這一點。可是人的大腦,並不會只是把背誦下來的東西原封不動地堆積在大腦中,一定會將這些內容作為一種材料,而創造力也正是從這其中產生出來的。通過將背誦的內容重新組合,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發揮出創造性來。


 


我本人呢,就認為,教育把個性和創造力來當作目標這件事本身就是錯誤的。教育首先應該把背誦當成目標。在背誦的基礎上,積累的知識越豐富,即使不進行教育,才越可能使個性和創造力展現出來,發揮出來……


 


木田:我也這麼認為。


 


當代的兩位大學者一致強調背誦才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讓他們不斷重複記憶那些基礎,直至完全記憶。完全記憶不會只停留在記憶的水準,還會改變兒童大腦的品質,改變兒童記憶的品質。


 


這樣,原來還是難於學習的大腦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重複會培養大腦的完全記憶能力,而完全記憶又會引導出更優秀的大腦機能,從而引導出大腦優秀的創造力。


 


所以,即使6歲以後,只要通過對基礎內容的重複,就可以改變大腦的素質。可以通過重複將原來是外在型意識作用下的大腦改變成為由潛意識作用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