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12第二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

各方前賢大德:


        敬請踴躍報名參加「讀經教育國際論壇」,請進入底下之網址,點選「填報名表」即可完成線上報名;如需住宿(訂房)者,請聯絡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唐偉烈老師。




國文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舉辦之「讀經教育國際論壇」報名系統網址如下


http://campus.ntcu.edu.tw/ntcu/activity/content.asp?actno=303


歡迎有志人士蒞臨指導。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助理    唐偉烈   敬上 
TEL:  04-22183433
FAX: 04-22183430
E-mail: wltang@mail.ntcu.edu.tw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第二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議程表 


 


第一天 2012 年 06 月 30 日 


 


時間 議程


 


08:30 


 



 


09:00 


 


報到


 


09:00 


 



 


09:30 


 


開幕式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楊思偉教授致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魏麗敏教授致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系主任彭雅玲教授致辭


 


09:30 


 



 


10:40 


 


主題講演:讀經教育的轉進與考驗


 


    曾昭旭(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第一場


 


10:40 


 



 


12:10 


 


主持人 論文發表及評論人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


 


與人文研究所教


 


授兼所長)


 


在韓國讀經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發表人:閔庚三(韓國百石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


 


評論人:王財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讀經教育體制內的實踐—以馬來西亞為例


 


發表人:謝川成(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漢語語言學系教授)


 


評論人: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讀經教育與世界梵學教育思潮


 


發表人:楊嵋(德國漢堡中國古典文化協會會長)


 


評論人:黃冠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12:10 


 



 


13:30 


 


中午休息


 


第二場


 


13:30 


 



 


15:00 


 


主持人 論文發表及評論人


 


黃忠慎


 


(國立彰化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典誦讀與經典理解


 


發表人:彭雅玲(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範大學國文系


 


教授) 


 


評論人:黃忠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論語》的「學」與「通識教育」的關係析論


 


發表人:陳立驤(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黃盛雄(靜宜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兒童讀經的誦讀方法 ──


 


從 Michael Polanyi「默會致知」的觀點談起


 


發表人:高瑋謙(南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老志鈞(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15:00 


 



 


15:20 


 


茶點時間


 


15:20 


 



 


17:00


 


主持人 論壇(一)發表人


 


黃盛雄 


 


(靜宜大學中


 


文系退休教授) 


 


吟誦-中國式讀書法


 


主講人:徐建順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


 


讓經典快樂回歸課堂-經典"素讀"教學法例談


 


陳琴(浙江杭州富陽市撫養教育集團語文中學高級教師)


 


英文讀經實務分享 


 


呂麗委(上海孟母堂私塾主辦人)


 


海外讀經教育之淵源及其於當代之實踐


 


曾韻(德國南部讀經導讀老師)


 


17:00 


 



 


18:00


 


晚餐


 


18:00 


 



 


20:00 


 


專題演講


 


漢詩文的聲音真相-中國傳統的讀書法:吟誦


 


主講人:徐建順(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


 


      朱立俠(北京語言大學博士) 第二天   2012 年 07 月 01 日


 


時間 議程


 


08:30 


 



 


09:00 


 


報到


 


第三場


 


09:00 


 


│ 


 


10:30 


 


主持人  題目 


 


馬行誼


 


(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語教系


 


教授)


 


依佛教因緣法探究讀經應用於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發表人:李芝瑩(大漢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鄭卜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讀經教育融合觀下,華山書院的社會符號意涵- 


 


以全國經典總會考為主 


 


發表人:吳新欽(臺中教育大學語教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高瑋謙(南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讀經教育與《幼學瓊林》的故事啟蒙價值


 


發表人:林美惠(環球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評論人:周碧香(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10:30 


 



 


10:40  


 


休息


 


第四場


 


10:40 


 



 


12:10 


 


主持人 論文發表及評論人 


 


劉瑩


 


(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語教系


 


教授兼進修部


 


主任)


 


三字經之時代價值與教學-兼談澳門讀經教育之現況


 


發表人:老志鈞(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評論人:陳弘昌(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   


 


從家長角度談讀經教育在體制內實踐的困難點 


 


發表人:周碧香(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周益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儒家教育的基本實踐


 


發表人:周新瑩(新北市華夏技術學院專任講師)


 


評論人:彭維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12:10 


 



 


13:30  


 


中午休息


 


第五場


 


13:30 


 



 


15:00 


 


主持人  論文發表及評論人


 


李威熊


 


(逢甲大學中


 


文系講座教授)


 


今古皆釋,讀通大義-以《尚書》的教學為例


 


發表人:黃忠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評論人:劉錦賢(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俞樾「詁經精舍」讀經要旨之探析


 


發表人:鄭卜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評論人:江乾益(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孫奇逢的讀經觀初探


 


發表人:黃文樹(樹德科技大學師培中心教授)


 


評論人:林登順(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系教授兼主任)


 


15:00 


 



 


15:20 


 


茶點時間


 


15:20 


 



 


17:20 


 


主持人 論壇(二)發表人


 


王財貴


 


(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語教系


 


退休教授)


 


主題:體制內讀經之實踐


 


溫金海(香港國際經典誦讀協會主席)


 


廖珮君(台中市英特兒幼稚園園長) 


 


宋育錚(高雄五福國小教師)


 


李深山(臺中新社大林國小校長)


 


陳琴(浙江杭州富陽中學語文教師)


 


任曉林(河南先鋒學校校長)


 


17:20 


 



 


17:40 


 


閉 幕 式


 


琅琅書聲遍校園


 


王財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教系退休教授)


 


彭雅玲(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教系教授兼系主任)


 


17:40 


 



 


賦歸 


王財貴老師解《大學》創見


































你為什麼做學問?
你現在為什麼做學問?為什麼要研究現象學?不是因為研究現象學好玩、也不是為新儒家辯駁,而是要解決人類的問題、(你說的)存在的困惑……這是人類的問題!這個意思不要忘記。如果能夠說服人那當然最好,不能夠說服人,你也自己能夠安身立命,因為那個方向就是「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就是做學問最主要的目的,而不是有很多的名氣、寫很多書……那個不能安身立命,心裡還是惶惶然的。現在人對於「安身立命之道」不講求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那個「傳道」的「道」沒有了,只有在「授業」……老師如此,學生也是,都「不向道」,只是在雜七雜八的學問中混過,表現他的才華:我有很多材料啊、寫很多書、有很多註解……「那你為什麼要做學問?」「不知道啦!」這就是無道。

恢復師道—智慧的方向
老師也不解惑,有沒有問(學生)說:「你人生有什麼疑惑?」「你知道人生的目的嗎?」老師很少問這個問題啦:「做學問要做什麼?」老師都不問,所以也不能「解惑」。而學生的問題也都是一些「平面」的惑、沒有「立體的惑」。這樣,哈哈哈(案:老師啞然失笑),就這樣,師道不存,而學生也無所歸宗……所以我們一定要恢復師道,恢復師道不是恢復哪個人做老師,而是恢復這個方向感—智慧的方向感。所以康德就說:「什麼是智慧?最高善已經包含在其中的概念。」或是「最高善的概念作為目的包含在其內的,那個叫智慧。」人家康德也是很了解的,所以牟(宗三)先生最喜歡這一句,他《圓善論》的序言就特別解釋這一句話,我看到這一句話我很高興,康德真的很厲害,這樣就很能夠解釋。我們如果沒有讀到這一句話,就要很費口舌、解釋個老半天,但不如他講得清楚。那要讓他講清楚,只有《大學》就講清楚了。

解《大學》致知格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知止」就是「知道那個最高智慧」,你就有「定」了。「定」而後能「靜、安、慮、得」,那些都是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那些都是過程中,到最後是止於至善的「止」,所以「知止」。「知止」是為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處,但那個「知止」不能說的、其實也不能教的,只能夠點醒。你沒有「知止」就沒有所謂的「誠意」,你誠意就誠不起來,所以「致知」就是致其「知止之知」啊!「格物」就是把整個人生的程序你能夠一格一格分出來,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那叫「格物」,「格物」以後就「致知」,「致知」就是知「止於何處」,人生的目的止於何處,一「致知」你的意才能夠誠啊!那也可以說「誠意」就是「致知」啦,所以這裡是兩面解釋……

實踐的先後、義理的先後
我現在分析《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這裡是有先後的,可以說是實踐的先後;「欲治其國先齊其家」要先齊加才能治國;「欲齊其家者先修齊身」要先修身才能齊家;「欲修齊身者先正其心」這裡就不一定要有那ㄧ個先後的順序了,「正心」就是「修身」;「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就是「正心」。它只是往義理的核心處、精華處走,它不再是一個實踐的步驟。所以從「正心」以下:「正心」、「誠意」,「誠意」就是要「致知」,「誠意」就是「致知」,也只有「致知」才能肯定你的「誠意」,才能證明你是誠意的……因為你沒有方向,你的意在哪裡誠咧?所以「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跟「格物」是同一件事,所以它(案:此處指《大學》原文)才沒有說「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這裡就沒有先後問題,如果有先後問題,也是義理的先後,而不是歷史的、時間的先後。

白雪之白與白玉之白
所以,「先後」有兩個意義:在《大學》的文章中,古人做文章是順著文法一直作一直作,作得文章很漂亮,但它裡面的文法、詞語的解釋是可以有變的,牟先生解釋《孟子》的「生之謂性,猶白之謂白歟」的「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說「白雪之白」跟「白玉之白」的不一樣不是概念的不一樣。牟先生在這裡解得有一點糊塗,牟先生說兩者都是概念的白,所以孟子錯了,其實孟子是把「白雪之白」我們看到的那個感覺—有寒氣的白,跟「白玉之白」我們看起來是溫潤的白,把這不同的白,訴諸感覺、訴諸我們當下的真實生命,而不是講邏輯概念。牟先生講錯了,我很少發現牟先生的錯誤的,就在這裡有錯。(案:此時喻仁讚賞老師解得好,老師非常得意,說:「你終於服氣啦?」)「白玉之白」跟「白雪之白」你敢說一樣嗎?牟先生說概念上一樣……可是我們感受上就不一樣啊!牟先生就說告子對了,其實告子是邏輯上對。這個就跟莊子跟惠施的辯論一樣的。

惠施與莊子
惠施說:「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覺;所以,你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的感覺。」這什麼意思,這是邏輯的。莊子說:「我在這裡知道的!」(案:老師擊桌子一下)這是什麼?感應嘛!真實生命的感應。(案:喻仁表示這就是「朝向事情本身」)當下,你停止理論判斷之後的判斷,這個判斷有時候是更真實的,合乎生命的真實、而不是簡單的邏輯上的真實。
(喻仁:「這個理論的程序和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破解邏輯循環程序是一樣的。」老師:「哦!我這麼厲害喔?」眾笑。師:「我還不知道我這麼厲害!」)

解《大學》:朱子增字、陽明改經
我是分成兩面:從「修身」以上是實踐的先後,從「修身」以下是義理的先後。更核心啦!你要格物致知,你才可以談誠意,你連致知、你連知止都不知道,連你的生命所止都不知道,怎麼叫誠意呢?所以誠意要由知止來解釋。是不是「知止」就是「誠意」?其實不是。所以大學的文章結構,朱熹改的是錯的,但陽明解釋也是不恰當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下面就「所謂誠其意者」把它接過去,可見「誠意」是核心,「誠意」是「明明德」的核心,所以後面才講「皆自明也」。以「誠意」作為整個內聖外王的核心,因為「誠意」的裡面就接「格物致知」,由「格物致知」來說明「誠意」。「誠意」後才「正心」,「正心」後才「修身」。(案:此時語弘學姐問「知止」一段。)「知止」就是由「誠意」發的,「皆自明也」,講「自明」以後就講「於止,知其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古人沒有像朱熹所想的:先講「明明德」、再講「親民」、再講「止於至善」,然後再講「知止」,然後講「知止」發現少一個「格物致知」,所以補傳,「格物致知」以後再講「正心」啊、「修身」……朱熹的頭腦是邏輯的,然而大學的寫作者是生命的。所以可以說「生命的」跟「邏輯的」:如同惠施是邏輯的,莊子是生命的,一下就把它分開來了。告子是邏輯的、孟子是生命的。讀文章不可以死於文句,朱子就死於文句。王陽明有活潑的心靈,但他一定要依照文句,而講的都不通的,王陽明講得文法都不通了。什麼「致知」就是「致良知」,這不通的,這是「增字解經」;那朱子是「改經來解經」,都不合法。「增字解經」就是增一個字,而且「致知」這個「致」是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個字—「推致」嘛!而那個「知」就變成「良知」,這不對的。


 


王財貴老師解《大學》創見


這個「知」,人家《大學》有規定:「知止而后有定」,「知」本來就在那個地方,為什麼變成「良知」?應該是「知止」之「知」啊、或是「知本末」之「知」。「本末」就是「物」,「格物」就是把它「分本末」,「格」就是分格子嘛!「格者,正也。」嘛,「格」就是:你就在你的份位上嘛、每一個物都在他份位上嘛!不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是「修齊治平」,「修(身)」以下都不再分了,「修(身)」以下都是內核地走、義理地走;「修(身)」以上是步驟的走、歷史的、或說你的實踐功夫的走。「誠意」沒有所謂實踐功夫,都包在一起—什麼叫「正心」?你誠意就正心;什麼叫「誠意」,你的知止就是誠意。為什麼說「致知在格物」?你知道本末先後,以「知止」為本。(語弘學姐問泰州羅近溪、王艮的解釋)他們解得稍微好一點,但是還不夠好—因為他們不能夠了解古人寫文章的那種心情,古人是在優哉游哉的時候寫下來,你不可以執著那麼多。在優哉游哉中,自然有他的義理順序。他所表達的……你要慢慢去讀、慢慢去讀、慢慢去體會,你會知道古人是這樣講話、這樣講話、把它的心情慢慢講出來。他沒有像朱熹說的,你一定要大綱先立好了,然後三綱領、八條目…一直擺一直擺……就死掉了!而且沒有三綱領!只有兩綱領。兩綱領而已,哪有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在親明」是兩綱領,「在止於至善」不是綱領,而是這兩者(明德、親明)的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一種形容詞啊、它不是事件!這是兩綱領,哪有三綱領?而且八條目它不是平列的……(老師低語:「以後我要把它寫出來!」然後呵呵地笑:「我的千古證明!」)(李明學長:「止於至善可以說是明明德和親民之合。」師答:「可以這麼講。也可以講這兩者都做到極致。」)「明明德」和「親民」就是內聖外王。

語詞靈活,不受限於邏輯心靈
我的靈感來由是什麼呢?來自佛家的詞語。他們不是按照西方邏輯的分類法來分類,有些時候是很活的。比如說「苦集滅道」叫「四聖諦」,它不是平列的,而且是相反的兩個向—「苦、集」往下降;「滅、道」是往上走。而且應該講「苦集道滅」!但他講「苦集滅道」,先講「滅」再講「道」。可是他這樣講也有道理,因為「滅」是你的目的,「道」是你的工夫。其實是「苦集道滅」,然而沒有「滅」就沒有「道」。你沒有「滅」的理想、就沒有「道」可走!或許有這個(意思)我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四個字不是在一個邏輯順序中講的。還有,一般講三世,《華嚴經》講十世,它怎麼講十世?三世中各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而我們想到過去的那個點,還有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因為我們想到的那個點,就是過去的現在;我們想到「現在」,「現在」有現在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想到「未來」,「未來」有未來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三世可以講九世,但他為什麼叫十世?因為他(案:大概講佛經的語詞喜愛此數字)都講十嘛,所以就來一個「統體來講,就只是一個世」!哈哈哈,你不是會莫名奇妙嗎!你這個被西方人看到就罵死了,而且西方人看到這個文章就糊塗了,如果我們用西方的心靈或朱熹的心靈來看《大學》,你就看糊塗了嘛!但你怎麼能用這個來看呢?牟先生怎麼能用邏輯的來看孟子的白玉之白與白雪之白呢?牛之性與人之性……任何人都知道牛之性與馬之性不同,可是牟先生說分類上是可以這樣講的,牛之性就是:對性的定義的解釋,牛的定義的解釋跟馬的定義解釋是一樣的……這樣就講壞了!因為牛之性就附屬在牛的我們所知道、所感受到的那個性,馬之性就是附屬在馬的那個性,所以牛之性跟馬之性不一樣,但牟先生說牛性跟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用邏輯來解釋,就解不通了,就擰了、就扭了,所以很多人在那裡看不懂。

從莊子的「合同異」說生命的體貼
告子就邏輯嘛!告子就跟惠施一樣,告子比惠施還差,惠施到最後還「天地一體也」,但他是從「大同異、小同異」推到「萬物畢同畢異」。那是講不透的,那裏有一個跳躍:你說我這個跟那個一樣、那個跟這個一樣,你怎麼可以把宇宙整個合起來?這就犯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你空間跟時間不能圓滿起來嘛,你怎麼可以說萬物一體?「萬物畢同畢異」就萬物一體了嗎?你一定要用莊子的話,「我當下就萬物一體」就萬物一體了嘛!「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我不要跟你辯嘛!你說馬是馬也可以、我說非馬也是馬也可以、你說非馬是馬、為什麼不是馬是馬咧?這不是簡單嗎?但是,非馬也可以是馬,馬也可以是馬,總之你的思考都沒有意義的,打掉一切思考的意義,當下證得萬物一體。你不要「以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用這樣來說要達到合同異。他把公孫龍的「離堅白」也變成「合同異」來講了。因為莊子是「合同異」的,莊子不是「離堅白」的,莊子最討厭「離堅白」,莊子不重分析、他重綜合,但莊子的綜合是指生命的體貼、而不是邏輯的構造。

理通、文字通
(李明學長:「王陽明解『致知』應該是理通,但字句不通。」老師:「對!他就是孟子學,孟子學當然通嘛!」)牟先生說:「朱熹的文字通、理不通;王陽明的理通、文字不通。」陽明借用孟子理,但《大學》系統是不是孟子系統呢?還要再考究。假如《大學》系統是孟子系統,你借用孟子是通。所以牟先生說「理通」是通於孟子之理,他也知道把《大學》轉了,或《大學》的內容有增加,增加一個字(案:致)並把「知」解為「良知」,「知」解為「良知」也是增字解經嘛,而且「致知」的「致」是不是「推致」的「致」?這不只是增字解經,這個「致」已經是一種意義上的、訓詁學上的問題了。所以陽明的文理是不通的,但朱子的文字通、意義不通,因為他把《大學》解釋成一個空虛的架構,沒有道德根本的意涵,使《大學》喪失了儒家的本質。其實照我剛剛的分析,朱子的文句也是不通的。朱子把它硬派成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第一句話就不通。(喻仁問孟子)孟子是理通、文句通;朱熹是文不通、理也不通;王陽明是文不通、理通。所以朱熹最差!孟子是自己源出的,王陽明跟朱熹是為了解釋《大學》,他們不得已,他們是屬從者,借用《大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本來就有受限制了嘛,那孟子無所先後:「我自己講我的嘛!」所以孟子原創,他比較容易安排。叫孟子來解《大學》可能孟子也亂解。孟子解釋成自己的,就「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以孔子解《易經》「元亨利貞」為例
那古人斷章取義是可以的,後代人不可以。經典還沒形成以前你斷章取義是可以的,像孔子解釋《易經》:「沒有人解釋過《易經》,我來解!」所謂「乾,元亨利貞」,什麼叫「元亨利貞」?乾是這個卦,稱為乾,「乾者,天也」,與「天」同音,或是音近。「天」是最陽剛的,所以「乾」是「天」。卜到「天」這個卦:元亨利貞—元者,大也;亨者,享也,大祭祀、饗宴,給神的饗宴。利貞:利於貞卜之人。所以,「乾,元亨利貞」就是「卜到『乾卦』是為了大祭祀而卜,這是有利於貞卜之人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去祭祀啦,祭祀對你是有利的。結果孔子解釋成怎樣?「文言曰:『大哉乾元!』」把「乾」跟「元」解釋在一起了,這文法不通嘛。人家是卜到乾卦,是「元亨」、大祭祀,「亨」就是「享」嘛、「亨」也是「烹」,所以「亨」、「享」、「烹」三個字是同一個字(案:此時老師用手筆劃此三個字的不同)—因為「烹」了以後才能「享」,「享」了以後就「亨」、為什麼?什麼叫「亨」?通嘛、與神相通。本來這個字是這樣子寫(案:此時老師用紙筆表示,下面畫一個像大大的回字,上面疊了一個三角形)這是甲骨文,這個字代表宗廟,這個字就是「享」,其實也可以寫作「亨」、也可以寫作「享」,無所謂,這個「回」後來怎麼演進怎麼畫都可以……到最後呢,「烹」其實是另外一個字,但要祭神就要有好的烹飪,所以「亨」、「享」、「烹」有相近的意思,「元亨」就是「元享」,都有與神相通的意思。本來「元亨」是一個詞,現在變成「大哉乾元」,完蛋了!把「乾」跟「元」連在一起了,孔子不會讀書是不是?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活潑。但是,這是在經典還沒有形成以前,你可以這樣做。已經有經典了、已經有孔子了,你就不可以隨便改經典,這是大忌啊!學者大忌!因為所有經文都能夠表達你的意思了,你可以用別的經文來講你的意思,但不要說「這段我來改一改,以此表達我的意思。」朱熹用《大學》來講他的學問是非常不聰明的。《大學》的文句他又讀不通、又要依附《大學》來解釋他的學問,一輩子都在《大學》上用功,那是錯用功了啊!被陸象山罵得要死。他錯用功夫嘛,他大可從別的地方來解釋他的學問,為什麼要抓著《大學》呢?然後抓著《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是知本」—最根本的就是「格物」,一直在「格物致知」上用功夫,然後說「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 ……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這一大套簡直是他的思想而不是古人的思想。完了!所以被陽明罵得要死嘛:「理不在心外,你為什麼心外求理?」

心在物為理
有人問陽明說(案:老師磕瓜子中……「這個、嗯、卡,這個、嗯這個」一連說了好幾個「這個、這個」):「心來明理。」陽明就說:「心在物為理。」不是心明「物理」,不是心來明白「物的理」,是我的心在物上,這樣子物才有理。什麼意思?朱熹的「物理」是「物在我心外」,所以心外求理,我來格這個物、所以我知這個物的理,這個轉成科學的,所以朱熹到最後會轉成科學。但是朱熹硬是要把它扭轉過來:「我是說讀書也是一個物,讀書要有讀書的道理,所以我明白讀書的道理我才可以讀書!」那陽明就笑他:「你難道明白孝順的道理才可以孝順嗎?」所以,「心在物為理」,孝順是一件「事」、一件「物」,我的心在父母身上的時候、面對父母時,我的心所發的理才叫做「理」。所以「心在物為理」而不是「理在心外」。陽明厲害啊!要這樣辯啊!所以對於古人的思想,抓到重點後,你就知道他們為什麼辯一輩子、為什麼他們會錯。那朱熹就是錯了,因為他抓住「格物致知」不放、抓錯了。



















先有「終」再有「始」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內核,是在解釋「誠意正心」之所以的內容。因為你要「誠意正心」你就要有那個「知止」才能夠「誠意」,不然「意」你往哪裡發嘛!所以你的不「知止」意就沒有得發,你的意就不誠。但是一誠了意以後,其實「知」就止了,為什麼:「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嘛,你是很自然就發那個「意」的嘛。所以「此之謂自惬」,自我滿足嘛,你應當就能知道你的定向。於是《中庸》跟《大學》就可以互相解釋,《中庸》說:「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這就是「誠意」之所向,知那個方向就知「止於至善」的最後目的。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終始」是先有「終」再有「始」,「終」就是目的性。就是「目的皆原則」(案:「目的即是原則」或「目的揭示原則」並不確定,又,還講了一句英文,不知道怎樣寫,音近End Cause),亞里士多德不是說「四原則」、「四因說」嗎:形式因、質料因、目的因、動力因,這個End Cause(案:拼字存疑,同上)就是「知止」的那個「止」處,這裡叫「終」,所以,事有「終始」、不是事有「始終」。「事」,你要去從事你的道德實踐功夫,你是先有「終」才能夠有「始」,你是「知止」才能夠有「定」—定向嘛!所以我常說,如果接到一個人的電話:「誒~我出發了!我啟程了。」如果問他:「你要去哪裡?」他說:「我也不知道。」那他要啟程去哪裡?所以當然先有「終」才有「始」嘛。沒有目的怎麼有「始」呢,遊魂一個罷了。我們國歌是錯的—貫徹「始終」—是錯的,應該是「貫徹終始」!不過他是為了押韻,所以我原諒他(眾笑)—原諒孫中山。「貫徹終始」(加重語氣)所有的經典都講「終始」,《易經》就講「終始」。「知止」就是「終」,一解就是「目的因」……把這些東西加上去,你就可以服人嘛!因為整個哲學就是這樣思考的,中西都這樣思考。那可以引對《易經》,《易經》也講「終始」嘛。(案:老師說:「我找看看,《易經》的「終始」在這裡。」翻《易經》。)「大明終始」—大明是終始啊!(案:老師笑:「李明是大明啊!哈哈哈,你要終始!」)

誠意:直心而發、一步到位
這叫「知止而后有定」。這就是誠意之所以為誠意,不然就無所謂「意」、也無所謂「誠」了。一發「意」,不是陽明所說的什麼「有善有惡謂之意……」那個都是自己的解釋啦。《大學》裡「誠意」的那個「意」,劉蕺山抓得比較好:「意」是「心之所存」。其實不是!「意」是「心之所存之發」。怎麼可以說「意」不是心之所發?他也是亂亂來,人家古人沒有講那麼彆扭的,他是為了反對陽明、扭轉陽明才這樣講的。陽明把「意」解釋成「有善有惡意之動」,到了王龍溪就把「意」收回來:「天命之性粹然至善」、「若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亦是無善無惡之意」,意是心之所發嘛,為什麼不是心所發?但是王陽明說「意」是「有善有惡意之動」,完啦!他也不合《大學》(本意)。王陽明講的是「回歸的工夫」、「改過的功夫」;王龍溪講的是「直心而發」的工夫,古人都「直心而發」,孟子也直心而發—擴充嘛!但古人沒有像陽明這樣改過的啦(語弘學姐表示:「所以我覺得『四有句』是有造作……」老師同意:「麻煩的啦!但是它有實用性—因為人都在過錯中。不過它不算是聖人真正的意指。」)聖人的意旨就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就這麼簡單,你就是聖人了!所以古人的理想很單純,他一步就到,那陽明就是弄得很雜,但是陽明開出格局、開出功夫的格局;那王龍溪又把它收回來—不必做功夫—叫「無功夫」的工夫、「非功夫」的工夫,在不是工夫上作功夫,就「直心而發」!一下就到!這就禪宗精神。就這樣啊,整個學術界就這樣繞來繞去、繞了兩千年。(老師笑)(喻仁表示:「我之前看了很多關於「致知格物」的注解,各個地方的解釋都是亂七八糟,這次我覺得你講的是最好。」老師:「唉呦!我今天要多吃兩碗飯。能夠讓喻仁稱讚一下,是『一字之褒,榮於華袞』啊!」眾笑)

陽明未能分清義理順序和實踐順序解大學
格者,正也。合格、及格嘛!「格」就是有一個限度。要以經解經。古人也是這樣解,王艮說:「致知者,致其本末之知;格物者,格其心意之物、格其家國天下之物。」這樣解,有一點對。但沒有像我這樣解—以誠意為本。王陽明是以「誠意」為本,所以誠意則致知格物也,王陽明到最後講誠意跟致知格物,又把它連在一起講,他其實知道這幾個是連在一起的,但是他一定要就著《大學》原文講,完了,不是這樣的……他不能分別實踐順序跟義理順序。歷史順序跟義理順序牟先生就分得很清楚。勞思光也能夠分別哲學史的兩種意義,一個是從時間上說、一個要從義理上說,所以他就講「基源問題」。所以「哲學史」不只是討論哲學在時間中的發展,也要討論哲學的根本問題,這個講法是不錯的,只是還沒有講清楚。(案:以下評論勞思光,略)勞思光講孟子的心性論及講荀子的實在論之不足,這兩個地方講得很好、很對。但他講宋明儒是一系說則不對,這樣講沒有意義……

宋明儒三系說
所以牟先生的「三系說」是不可動搖的:三系就兩系—心即理、心不即理。「心即理」再分兩系:從上說下來、從下說上去。定了!這是邏輯的完整。心即理、心不即理,這是「二分法」嘛,那「心即理」裡面再來分三項,這是邏輯定案,不可動搖。牟先生確實有邏輯思考,這個人厲害!「心不即理」:從程朱以下都是心不即理,乃至西方的宗教都是心不即理,西方的科學更談不上心與理了—因為心與理的問題是超越的問題、道德的問題—所以是更等而下之的學問了。所以屬於智慧學的,一定要走心即理的路,心不即理就是你無所掛當、你獨斷嘛!(喻仁問:「「心即理」就是牟先生常說的『即存有即活動』這個意思吧!」老師:「對對對,就這個意思。」)而且「心即理」從心上說才能建立哲學理論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是理論的建立,而是逆覺體證的建立,這就是道德的本性,所以,以道德的本性來說道德。現在西方人用邏輯來說道德,就永遠找不到出路,這也是「存在的迷惑」(案:喻仁答:「對!」)這一下就解通啦,為甚麼西方人找了兩千年?為什麼休姆的《倫理學》分析善到最後說:「善不可知。」當然不可知,你「分析」怎麼可「知」?當然是這個結果嘛!所以他也很誠實、西方人很誠實,哈哈哈!

合釋《大學》《中庸》
善就從逆覺體證開始,從心開始。所以要從「心即理」開始,你不能從「天命之謂性」開始,要從「誠」開始。所以《中庸》後面講「誠」,以後我要把《大學》《中庸》合釋—合起來講—因為都講「誠」。《大學》把經一章、把它的綱要講完以後,就講「所謂誠其意者」作為整篇《大學》的核心點。以「誠意」放射出去,前面講內聖外王的架構,後面講「所謂誠其意者」—是我們之所以從當下作功夫的地方—裡面再包格物致知,外面就是以誠意來正心、以正你的心來修你的身,以後再發展為外王。後面的什麼「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那些都不必看了,都是一種應用、一種文學的應用。



最重要的是「誠意」。《中庸》從後半部大講「誠意」,因為前半部都是引用孔子之言,自從子思一開始發揮就講「誠意」了:「至誠明,謂之性;至明誠,謂之教。」子思一開始就講「誠」,而《大學》不知道誰作的,但他把綱要講完就講「誠」。可見「誠」是一個要點。《大學》用「誠意」講「慎獨」;《中庸》用「性」講「慎獨」:「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以《中庸》叫「性宗」—從性來講功夫的基礎。《大學》叫「心宗」—從心發誠意,從心講修身的基礎、講道德基礎。一個「性宗」、一個「心宗」,但這個「性宗」是動的,是「即存有即活動」,為什麼?「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戒慎恐懼嘛,戒慎恐懼也是心嘛。

他是講「性」,但「性」裡面有活動:「即存有即活動」。但是《大學》是「即活動即存有」因為這裡講「誠意」,我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嘛,這個地方就通於「性」。為什麼?因為本根而發:「此之謂自愜」、「皆自明也」。「自明」!「自明」從哪裡來?所以「自明」一定要接到「天命之謂性」,這是孟子系統。因為我的「四端之心」背後就接著「四端之性」,「四端之性」就接著「天命」,所以盡其心就知其性,知其性就知天……這跟孟子又可以結合起來,總之以「誠意」為主。所以,《大學》《中庸》是「性宗」「心宗」,而性通於心、心通於性。而孟子是直接從心說性,所以《大學》更接近孟子;《中庸》接近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也不能講得這麼切啦,是大略如此。但是「誠意」為本、「心」為本,也就是「心即理」為本,「心即理」就是「心即性」,性即理也。

心性
這個被牟先生抓住了:即存有即活動。他一抓住這一個就寫一本《心體與性體》,所以「心體」—心是體—與「性體」,都是體。「心」「性」抓住了,於是這本書就鐵案如山、不可動搖。所以這本書將流傳萬世,其功不在禹下—把儒家整個「心性」解釋得那麼清楚!我讀到這本書,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很傷心,我們沒學問做了(眾笑),就跟著走就好了。就這樣子、真的是這樣。我們所做的就是這些小學問,比如我講這個《大學》,我們怎麼把《大學》建建建建得好一點……這樣於心性何補?只是更加明白而已。無所補益啊!小補啦,你不能轉變牟先生系統。所以我說任何人違反牟先生系統,他是自討苦吃。因為人家牟先生哪裡來的你知道嗎?他也是從經典來的,而且人家經典不可動搖的,因為所有經典都指向這一套、宋明理學家都指向這一套,大家都討論「心」跟「性」兩個問題,你還能夠做什麼?佛家大講心性,所以宋明儒大講心性,你回頭看先秦孔孟,孟子也大講心性,孔子不講,因為什麼?「天何言哉」嘛!「夫子云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嘛。而佛家就大講,於是宋明儒也大講,以茲對抗(案:此處錄音筆發生問題,有一陣空白。)

藉假修真
(案:評論某教授,略。)程伊川說:「一為文人,便無可觀。」那麼現在我說:「一為學者,便無可觀。」你懂嗎?所以你們不做學者,我也很讚佩啊,也可以啦。但是,有學位不妨礙學者,將來我有錢,我還是要幫助你拿學位。你可以這樣講:「我拿學位,可是不是要靠學位。」但是不要說拿學位是無聊的……人的清高不需要這樣表現。所以,要渾然,你自己心知肚明就好。我也拿博士啊!雖然我拿博士是不得已(案:老師竊笑)被人家罵死了,我才去拿博士。(Delfi:「為什麼?」)我本來就想說我自己作學問,人家會知道的,後來牟老師說:「啊,現在三顧茅廬的事情不多了啦!」(眾笑)「你要像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門都沒有!」他說:「你去讀個學位也不妨礙你作學問啊!」那我就去讀吧……要不然我沒有(打算)讀,我大學畢業十年之後再讀碩士的啊,因為我當時意氣風發啊,我人生何必靠你學位、我自己能混出一條路。後來去讀書,也沒有障礙我的心性,相得益彰啊!我如果沒有博士的位置、沒有去大學教書,我推廣讀經的順利度會減弱……還頂著光環嘛,雖然是假的,但是我們「藉假修真」嘛!就這樣,不是嗎?「假藉」、「假藉」!啊,人生啊,一定要放大眼光、提高境界。但是也不可以跟世俗相抗……沒有用。我們完成我們的目的就好了。所以,這個「心」把握住、方向把握住,那世間的動盪有些干擾心、難免干擾,但是—「不忘其初」—不忘其初衷。那越走就會越廣大!那心志一被障礙了,你就變庸俗了……千萬不要變庸俗。

(案:評喻仁,略。)一心一意,我要做一個東西,其他的東西我不理,因為那些太庸俗了嘛!你理太多,真的會被拉下來,除非你的心志非常清明……像我,我都不敢說我很清明,清明到不被庸俗所染,但是我隨時警惕自己。所以,庸俗的東西我也照顧一下、做一下,也不敢做太多,這樣。所以我就辛苦。你可以做清明的人,而且你可以成學,這個學問是永恆的,這個學問會影響一大片。你若去照顧世俗,只能影響一小片……(案:評某教授,略;再,建議喻仁讀《孟子》)你要像我剛剛講《大學》那樣子,左右逢源,要引什麼就引什麼,你要讀到這個境地,要不然的話,你不能替新儒家發言。那你現在又有西方的基礎、又有新儒家……因為你全心全力都在學問上面,你可以做到。我是做不到,因為我要用一半的時間來做事。(案:後面略)有古風又講現代學問,講得這麼銳利,那才夠格嘛!對不對?這是我所培養的完整的人、完整的學問的形象,而不是現在一般的學術界,都是耍、耍他會蒐集資料……沒有一個光明的心態—為人類、至少為中華民族—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們都不敢這樣說,因為這樣說就變成你不是學術呵呵(案:老師乾笑兩聲)。我們敢這樣說、但我們又學術!(案:講書院,略)外王事業也可以做,要用學問來教導天下,而不是去做某些事。做事也要做,但像我這樣花費太多心力在做事,學問就不夠。就很可惜!我現在已經回不去啦,所以說我只好這樣做,但我還是會提醒(案:老師低語:「我還是會怠惰。」)

事師無犯無隱
(案:評政治人物,略。)我如果講錯我會反省。你服從、你尊重老師,縱使老師有錯……你覺得有錯的話—「事父母幾諫」—你要很客氣的,不能夠直接說:「老師你錯了(口氣強烈)!」不能這樣講。「是不是可以?」「老師,我這樣想是不是也可以。」如果是一個清明的老師,馬上就說:「你也對,我想錯了。」這是老師自己來講,不是學生說:「老師你錯了!」這樣不對的。

所以事師是無犯無隱,事君是有犯無隱,事親是有隱無犯。事親是「有隱無犯」,「隱」就是隱忍、不可以冒犯,這就「事父母幾諫」,所以要冒犯也要「幾諫」,你要「隱忍」嘛!事君,你事奉君王、你做政治,是「有犯無隱」—你不要隱藏!你不要委屈,該道理怎麼講怎麼講,所以「犯顏直諫」嘛!為什麼?這是國家大事嘛!那「事親」是家庭事情啊,以情感為主,所以是「有隱無犯」,事君是「有犯無隱」。

「事師」、事奉老師呢?「無犯無隱」!也不可以「犯」、也不可以「隱」!完啦,這很難做啦,對不對?不可以隱,就是你有話可以說,但是你不可以用冒犯君王的方式說,因為這不是國家大事嘛,這是討論學問,而且老師是予你有恩德、或許老師的見解比你更高你還不懂,所以你不可以「犯」。但是你可以說明,因為「吾愛無師,吾更愛真理」。但不是因為有真理,所以把老師推倒。所以「事師」最難!(案:略。)這也是一種「處智」—在人情中處理事情,以道來處理人事—親是以情為主,君呢是以義為主,所以一個「仁」、一個「義」嘛,也可以這樣說:一個以「情」為主、一個以「理」為主。「事師」呢!情理兼備嘛,所以「無犯無隱」。所以,我以後學生(案:老師說:「我都不把你們當學生看啦,都還是相當尊重你們的。」)所以以後的學生、將來小孩子學生,我就要跟他們說:「你事師要『無犯無隱』。」養成他一種對於真理的的堅持,但對於人情要照顧,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要不然你說我義理對就毫不客氣、得理不饒人,這也不和儒家的態度。但是也不可以說:「唉呀,他是我老師,所以不敢跟他說……他雖然錯了。」你又不對了,你陷師於不義!(語鴻學姐:「表達的態度,商量、討論。」老師:「對。」喻仁:「西方人是『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兩個倒過來:「我愛真理,我更愛吾師。」這樣更好了!其實,用儒家的話講、這是《禮記》上的話:「事師無犯無隱。」一句話就講清楚了,不要那麼囉唆。因為「無隱」就是「我愛真理」嘛!「無犯」就是「吾愛吾師」嘛!也沒有更愛、也沒有更不愛嘛!同時嘛!所以也可以說是「以恭敬的心來表達你的見解」,就這個意思而已嘛,什麼「吾愛無師,吾更愛真理」那如果吾師不合真理我就反他、我就犯他,這個又不合儒家精神。(喻仁:「西方人就是這樣搞的。」)西方人就是二分法嘛,中國人就是能夠中和嘛!(案:討論,略)所以做人很難啊、做學問難啊,為學難、做人更難啊!或是說做人難、為學更難。兩個:「為學」、「做人」都不容易,但是也都很容易,誠懇而為之……

現象學
(評時下學者,略)人家牟先生一下就抓住要領,那○○○說牟先生沒有讀完所有書……我最討厭這種人!所以我就要叫一個人去讀完所有現象學的書!到最後的結論還是牟先生的結論。所以我是要叫你證成牟先生,但是你不一定要證成牟先生,但是我判斷你將來一定證成牟先生,你現在就講說兩層存有論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喻仁開始臭屁,略)牟先生說:「這是哲學的基本架構—兩層存有論。」

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不礙其義理深刻
(前略,喻仁:「我很反感那些說大乘起信論是偽經的那一群人,我說那群人簡直是毫不講道理的一群人。」老師:「不,你不能這樣想。」)你要像牟先生這樣態度比較正確:大乘起信論可能是偽作,但是他的義理非常深刻。這樣講就可以啦!啊你說:「義理這麼深刻,怎麼可以說它是偽經?」你這樣不對。偽不是說它是錯的,偽只是說他是借用古人的名字、借用菩薩的名字,懂嗎?他是研究有心得……古人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現在是注重著作權嘛,古人是把著作權推給別人嘛,我寫的,但怕人家不尊重我,我只好寫一個名人、一個菩薩(的名字)。但他的見解是對的……所以我們要分成兩層,這或許不是印度的書,是中國人的著作,這個著作人很了不起,但他假藉是菩薩的名字,懂嗎,這叫做「偽」。所以對「偽」不需要有太多的堤防。

清朝人才麻煩咧,清朝人最沒見識。他說:「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宋明儒謂之「十六字心傳」,其實這十六字出自古文尚書,現在古文尚書考證出來是偽《尚書》、假的。「宋明如連這是假的經都不知道,還引這十六字作為心傳?」整個宋明儒就垮台了……他們是這樣講的。怎麼會垮台呢?這個「假」的意思,只是說他不是原來的《尚書》,但是這幾個字,若有道理,為什麼不能用它作心傳?(語弘學姐表示:「他們就只有一層……還是著重在文字上。」老師回答:「對啊!他們就以訓詁為主啊!」)他們不是以義理為主。義理為主就是,沒有人講、我突然講出來,這個義理一講出來就是定的嘛!但是你去查書,發現沒有這句話,不代表這句話沒有意義;不過你不可以說這是某某人說的—站在考據學的立場。這兩層要分開啊!文獻的正確性和義理的正確性,要分開的。那清朝人就把它混在一起,這是笨啊,懂嗎?所以你剛剛說《大乘起信論》怎麼是假的,它的義理這麼精到……你也不可以講這句話。假的就是假的—這是文獻的假、不是義理的假。(喻仁辯解:「我是用它的義理來評價它,認為義理站得住就要尊重它。」)尊重它可以,但他不是龍樹菩薩作,你懂嗎?(喻仁:「嗯。」)他是真諦自己作的—「真諦譯」嘛,「真諦譯」牟先生說這就是真諦作的嘛。


 


真常心系統包含妄心系統
真諦用他的佛學觀念—真常心系統,真常心系統一定要包含妄心系統、唯識系統。那麼,真常心是超越的、妄心是現實的,所以一定要開兩層存有論。妄心系統是一層存有論,但妄心系統轉識成智就兩層存有論,但他轉識成智的根源不夠,因為,既然是妄心,怎麼可以轉?所以他要「種子薰習」、正聞薰習……正聞薰習不一定保證人一定成佛,所以一定要預設真心系統。啊真心系統那為什麼我們是凡人?所以真心系統一定要包含妄心系統。於是真心系統包含妄心系統,兩個系統合起來,就是「一心開二門」。這是必然的義理發展。這牟先生的《佛性與般若》講得非常清楚。


讀牟先生書,走對的路
(老師建議喻仁讀牟先生《佛性與般若》)所以啊,你將來還是要看《佛性與般若》,你現在先自己去看《六祖壇經》是沒關係、你自己去看《大乘起信論》沒關係,但是你去看牟先生的《佛性與般若》,你就會明白整個大系統還有它的發展性。而且啊,你去看不是增加你的什麼,而是……你會發覺:「唉呀,我所想的古人也想過了……牟先生也想過了。」你如果能夠發現牟先生的錯、牟先生想錯了。第一個,你發現牟先生系統錯,那你成為大師,你一定成為大師;那你如果發現牟先生小的地方錯,那你就補充補充,你變成牟先生的好學生、好徒弟。那現在要成大師、超過牟先生,除非你真的是,呃……不是超過了,就是說你把牟先生的志業完成:你匯通中西—因為牟先生透過康德匯通中西,他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你說用康德的平台還不夠準確,你就去用一個平台出來嘛。你弄得出來你就是大師,弄不出來,你也盡了本分,因為,講對就講對了嘛,我們何必超過他、超過古人?我是這樣想的。所以我讀書沒有說要超過牟先生,我說牟先生都引導我們走對的路,我學問到的時候或許超越,但是,我看、我看……不容易。也不是我沒志氣,而是我們走對的路。那人家走對的路,我們就要讚嘆(評時下學者,略。)所以你心中就有執著了嘛,那這個執著就害了你啊!你就不實在嘛、虛浮嘛!(建議喻仁)所以你做學問是很快的,以前沒有走對的路,你以前跟人家打鬥,都沒有用的啦!所以你要痛切反省啊、要改過、改過自新。現在就走對的路、走光明的路,而不是跟人家去鬥閒氣。……要鬥就鬥大的,你跟海德格鬥嘛、對不對?你現在還想跟康德鬥……(老師邊嗑瓜子邊用十分挑逗的語氣自言自語:「哼。我希望你能夠鬥得了……」眾笑。喻仁馬上接口:「康~德~我~早~就~破~啦~」眾人狂笑。老師:「所以不要稱讚他,你看!吾之過也!我明明知道……」)


般若智屬於第二序,功夫義
般若是一個概念,但所謂「般若」是「體法空」,是就著法、在法上面呈現,這個是般若的「用」;般若的「體」是在內心,這叫「般若智」。從體上說是「般若智」;從對象說,就是「空」—見空性。(此時錄音筆沒電,故有一段討論沒錄到)「般若」是「空」—見空的智慧;「般若」是一種智慧,如果要細分的話,儒家有智,但儒家也有仁,所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仁」、「智」分開講。「仁」、「智」合起來講也可以,什麼叫「智」?沒有「仁」怎麼可以叫「智」?你是這一種講法(指喻仁剛剛提的觀點),這樣是把它擴大化、深化了,或是說把它整體化了。你就「般若」說般若的原義—空,或是「見空之智慧」。你說見空的智慧一定有覺嘛,那不然你怎麼……那你是把「般若」跟「菩提」合在一起了,「般若」包含「菩提」,那一定是可以這樣講的,我看整個「般若」(此時老師用梵文發音),就是空的意義,這是他的原義啦,那「空的智慧」含有「覺」,這是附帶的、後來加上去的意思,或是整體地說的意思,就是以整體來解釋部份。講部分一定代表整體。所以你這個見看法不是錯,但可能不是「般若」的最原義。你這是接近天台宗通教的意思,它也有教在其中。但「般若」不是教—這是牟先生說的。所以將來啊,誰有空,或者我自己來做—「通教釋義」,把通教—「藏通別圓」嘛—這個智者大師把「藏」講得很清楚,講「別」、「圓」講清楚了,「通」教是糊塗的。因為「通教」不可以是「教」!但是它硬是把通教變成是教,把「般若」變成「教」?「般若」不是「教」,「般若」是對於「教」的消化,但是他這裡又立一個教,因為他確實可以成一個教,因為他教人「般若」嘛,但是他就是把這個內容加上去了,「般若」是沒有內容的!它是對於內容的裁判、或是對於內容的消化,所以它是第二序的!你現在又把它變成第一序,那就變成有內容的。所以「般若」不可以有內容。當然你說「沒有內容怎麼可以叫般若」,你又可以把整體化了,這是「般若」的另一個意思,不是源初的意思。所以,你是通教的意思,把「般若」變成一個教,「般若」就有內容,因為「般若」有「覺」。啊「覺」我們可以說「菩提」,那你說沒有「菩提」怎麼有「般若」,你當然可以這樣講,那整體化了嘛!所以,你有深的意思沒錯,但於你對於佛家學問的總體跟分別沒有把它區別清楚。我知道你這個意思,你這個意思也很深,但是,不可以這樣講。(後略)「般若」只是一個智的「用」,「般若」是從「用」上說、不從「體」上說。你現在把「般若」變得有「體」,那是另外一個意思。(略)我們是佛學,不是學佛。學佛的人可以綁在一起說,他是整體說;我們「佛學」是研究學問,把概念一個一個弄清楚,「般若」源初的概念,是一種功夫義、而不是本體義。(略)

《摩訶止觀》也是第二序
《小止觀》……這個牟先生都辯清楚了。因為智者大師作了個《摩訶止觀》,《摩訶止觀》是《大止觀》嘛!所以後來就有人用《大止觀》來作一個《小止觀》,說他老師做的,這樣是不通的,或者說智者大師不講那一套。智者大師講《摩訶止觀》,《摩訶止觀》是圓教……總之,如果是從《小止觀》出來,就跟天台宗不同系統,可以不存,我們可以不論,去討論《小止觀》是沒有意義的。對「天台宗」的了解沒有意義、反而會障礙,所以天台宗還是用《大止觀》。《大止觀》就是《不思議止觀》……這不大容易了解,這是止觀之後再來一個融通,這個也是第二序的。所以,天台宗有很很濃厚的般若精神,因為都是第二序。

真學問、真功夫,能放能收
(略,中間錄音有缺失)打蛇打七寸,牟先生一打就打中。所以我說牟先生不做則已,牟先生一做過的學問,就是穩如泰山、不可改動。你可以說牟先生有些地方沒有做、有些學問沒有精細,但只要他講出來的話,你很難反駁。對不對?所以你的文章說(指喻仁昨天發表的現象學文章),牟先生說「纖巧」,可能我們還要再注意一下……其實你到最後也發現他們(案:指現象學家)繞來繞去,這不是纖巧嗎?所以你到最後還是證成牟先生的纖巧。你只有說牟先生並沒有把現象學都講過、或把現象學的來龍去脈都講……但是牟先生,他沒有評判的,你可以去做;他已經評判的,你很難翻案。這就是「打蛇打七寸」。說朱熹是「別子為宗」,他一下就打中了!為什麼?因為理不從心發,於是你的道德意義就減弱……一打就中,不得翻身,這個厲害!你要養成這個能力,要看得準、一打就中。不要隨便出手……這個很難的,我們放眼天下學者,很少人有這個能力,而且很少人想做這個工夫。這叫真功夫,很少人想練真功夫!因為真功夫的人他是不動聲色,他專門練內功、練內功,但是他跟人接手的時候,一招致命。一招致命!因為他切中要害。所以陸象山說,別人是十八般武器都要弄弄,我只寸鐵就能殺人。懂嗎?「我只寸鐵就能殺人」,我一句話就把它定死,這叫真功夫、這叫真學問!(喻仁:「是!」老師:「對。」)這叫傳道,以道觀之,以道眼來看這個世界,你哪裡不合道,一點就通,就像人家點穴一樣嘛,一點你就死了。這個不容易喲,他在那裡動來動去動來動去,你能夠抓到他。一般人是,只要他動來動去,就找不到門路可以切進去,因為你眼光不夠銳利、工夫不夠到家嘛!所以我一直想得到這種英才—一點,他的眼光就具備了,一輩子用這個眼光來看世界。但是又要保存儒家的溫文儒雅、悲天憫人,而又有這個高度的能力。所以他是要打人的時候一打就死,他要體諒人的時候:「啊你們都不錯、都可以。」

用天台圓教跟儒家心性之學來講讀經
我推廣讀經的時候也是一樣啊,我說你這樣的教法是不對的,一打就死;但是,你教教《三字經》也無所謂啦、教《唐詩》也可以……可以放出去、又可以收回來。我要收,一下子就把你定死,你這是錯的、是浪費時間的、這是比較低俗的;但是一放出去又可以昇華:「都可以啊,總比不讀好。」所以一般人很難了解、很難了解我。就在網路上討論來討論去,他們不知道我的深度……我是可以放、可以收的,所以左右逢源。這不容易,因為我講讀經不是在讀經上講讀經,所以有人說:「聽老師的演講……怎麼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越聽越不一樣,總是心裡有感受。」什麼感受他也說不出來。我說我用什麼講讀經你知道嗎?我是用天台圓教跟儒家心性之學講讀經的(案:老師笑),我不是用讀經講讀經。我是從人性出發來講讀經的。(中略)這種學問長久沒有人講,所以我們要重新恢復學問的活力。牟先生沒有這樣教人,因為牟先生不屑這樣教人,他把學問擺出來給你看,你不懂他不教你。但是我是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案:老師哈哈笑)我是講了又講、講了又講,反正這條路這樣走,第一步這樣、下一步這樣……我是講得很清楚,因為我學問比較淺嘛!或是說我比較放出來,牟先生是收在他的書房裡面,他要心懷萬古,你聽不懂他不理你的。(中略)

學問的五個系統
牟先生說只有五個系統:柏拉圖系統、希伯來系統、道家、儒家、佛家,只有這五個系統叫做哲學。柏拉圖系統下面包括亞里斯多德,但亞里斯多德把超越的東西變成太過邏輯的分析了,已經沒有那種實在感了。柏拉圖有一個實在感—他中心的想法,雖然他沒有完成,他用文學的對話來表達,這不是嚴格的哲學,但裡面有智慧的閃光、智慧的吉光片羽,所以柏拉圖也很厲害的啦;那亞里斯多德是太邏輯了,但亞里斯多德系統嚴整。再下來,其他的都不足談……再下來就是康德:康德、黑格爾,當然現象學想要達到卻達不到……所以他是往下掉,整個西方哲學從上往下掉,那就是柏拉圖系統。柏拉圖系統就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就這三個。

那希伯來系統就是一個,Bible—耶穌、聖經,神學家就講這個東西,耶穌也能夠達到超越,他不是哲學的是、他又變成宗教的說。

那儒釋道三家都是心性的說、實踐的說,只有實踐的說才可以(你說的)「解除存在的迷惑」(案:此處老師引用喻仁昨日報告現象學所用的語詞)懂嗎?所以到最後是歸宗於儒釋道嘛。那儒釋道三家如果還要再判,那就有很多精采可說,所以學問(或說哲學)只有這五個系統,那不包含形而上學的哲學不算哲學。


......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花蓮讀經會考新聞事件之看法

第三屆宣導講師講話暨花蓮讀經會考新聞事件之看法 王財貴


  參加第三屆宣導講師培訓的各位學員大家好!


  現在是四月十四日,我說的這個現在是你們在看錄像的時候的現在,而正在錄影的我的現在是三月二十八日。因為我四月初就要到北京,知道不能來參加這一次的課程,執行長說我還是應該跟各位講幾句話, 用錄影的也可以。我聽說許多大人物都用這種方式,又聽說我現在也滿大牌的,所以用這方式,想來大概也可以,所以就錄了這一段跟大家見面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因為要說的話都已經說了,如果大家沒有聽我說過,在文獻上也都有,說來說去就是這些道理。讀經的道理本來就是那麼樣的簡單,那麼樣的明白,所謂大道至簡。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這個培訓呢?


  因為我們要讓各位成為宣導講師,要到各處去對人宣導讀經的觀念,鼓舞讀經的風氣。我們已經辦過兩屆,培訓了六十個學員,但是,真正去做宣導的其實不多,大概是十分之一。所以,我們第三屆號稱有一○○多人,如果有十個學員,將來能夠去作宣導,我也就很滿意了!


  我們辦這個培訓,目的是希望能夠培養出宣導講師。不過,如果你沒有成為能上台演講的宣導講師,但因經過這樣的課程,對讀經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自己受益了,我們也感覺這場培訓對你是成功的。不過,如果真的深切地了解讀經教育的人,除了會很努力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外,也會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人,乃至於每一個父母、每一個老師都能夠瞭解這種理論實施這種教學。因為教育本來就應該要這樣做,如果教育這樣做,就代表把握了教育的道理,把握了教育的道理,教育就變得既簡單又有成效了,而且那成效非常深遠,將影響一個人一輩子,乃至於影響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國家、整個世界。如果知道了讀經教育有這樣深遠的功能,這個人就會迫不急待,非向人努力宣導不可,於是,他自然就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宣導講師。


  所以,請各位注意,假如你將來沒有很認真的去做宣導、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宣導講師,就可以證明你對讀經教育理論的瞭解是不夠的。我之所以能夠廿年來始終如一,並不是我剛愎自用;雖然我的學問不足,但也不至於孤陋寡聞、不至於不知長進,我也不拒絕別人的意見,但是在推廣的歷程當中,這廿年來,確實沒有一種質疑,可以對我們讀經教育產生作用。並不是我們自以為是我行我素,而是那些意見幾乎都出至於不瞭解我們的道理。譬如說︰就像今天[今天不是四月十四日,是三月廿八日]今天有許多的報紙,報導有人對花蓮縣推動全縣小學及幼稚園讀經的質疑,我看了新聞報導,感覺到質疑的人不很了解讀經教育,甚至施行的人也不是非常瞭解[可見宣導讀經的路還很遠呢!]也就是說,反對讀經的人固然是因不了解而反對,支持讀經的人也不一定真正瞭解,所以,縱使他支持讀經,他的所作所為也會遭到質疑,遭到質疑後又很難面對。為什麼呢?譬如花蓮縣長及教育局能夠本著文化的熱誠及對教育的改革決心,倡導全縣推動讀經教育,我們看來非常的敬佩。


不過,依我們的理論來看,我覺得︰


  第一點,課程的安排不符合我們讀經的理論,因為他是由淺到深,從比較簡單的三字經、弟子規開始,漸漸的才讀論語、老子。而且論語是節選的,所以在教材的選擇上不符合讀經的理論。


  第二點,老師的教學似乎需要講解,小朋友要有所認識。因為最後有所謂的會考,考試的內容有是非題、填充題。是非題要讓小朋友判斷文意,這樣子,小朋友就需要了解經文。


  第三點,要以會考的成績作為校長辦學的考核項目, 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這變成硬性的規定,在現代的體制中確實會引起反彈。現在的體制沒有讀經的科目,我們在民間也是以一種補充教育的方式來提倡,這樣子就不會引起詬病。可是,如果變成硬性的規定,就會形成反彈。


  對於讀經教育理論的問題,有關第一點:教材是否要由淺到深?如果知道讀經就只是讀、不需要理解,則教材就不必由淺到深。想要讓孩子進步,就要瞭解兒童的天性。兒童的天性就是記憶,只要讓他記就好了,不需要講解;既然不必講解就不必考慮深淺的問題。現在有一大部分教讀經、甚至推廣讀經的人,還是沒有擺脫五四以來,對於西方科學教育的崇拜心理。西方的科學教育,用西方的科學的方法來教是對的,就是要從淺到深、由易到難、慢慢的教,而且要教的很清楚。但是我們一直強調語文的教學或文化的陶冶,是一種只重吸收、儲藏、醞釀的教育。所以教材越高深越好、越小的孩子越高深的課程,他不擅於理解、也不管了不了解,他囫圇吞就可以了,這是他的天性所在!這不是很簡單很明白的道理嗎?為何這種主張還是無法讓人接受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人性才能做教育,我們一直強調要從最高深的<論語>開始讀,而且讀論語不必節選, 就是整本讀。就算是讀不完, 讀了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或是一篇兩篇也都有效。三字經有一千多字,兩篇︽論語︾也有一千多字,同樣的一千多字,固然對提升記憶力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兩種一千多字的內涵,對於一個人一輩子的影響卻是大大不同的。這道理一般人就是弄不清楚的,為什麼會不清楚呢?不是它難以理解,乃是因為我們這一○○年來都不去探討這問題,都混淆了。


  此外,要舉辦會考,應該讓測試當作一種鼓勵、甚至是一種遊戲、一種嘉年華會,讓願意參加的學生自由參加,對校長只獎勵而不處;因為教育的畢竟是我們的下一代,如果老師愛學生的話,只給學生好處就可以了;如果家長愛孩子,只要給孩子好處就好了,不必把它變成績效壓力。


  對於花蓮縣推廣讀經,我是非常的敬佩,也希望他們能夠做得好,將來能夠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希望關心孩子們的社會賢達,要善於體諒教讀經者對文化傳承的苦心,能多給予支持與鼓勵,少些責備和打擊。對於有老師或是家長到某個單位表示抗議,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調查,看看是支持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往往反對的聲音你是聽得到的,支持的聲音你是聽不到的。如果這麼大的地區,支持的人多,多到90%,甚至98%,而只有2%的人反對,請問,你的質疑和打擊是不是合乎正義與公平?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有些奇怪,本來應該服從多數、尊重少數,這是民主的態度,乃至於我們要同情弱勢,要替弱勢發聲,這本是一種菩薩的悲憫心腸,是正義之人。但如果[讀經教育]是有益的,只是或許有些人操作不當,或許一時社會還不能習慣,尚未百分之百的令人滿意。做為一個正義之士,應該去調查看看,這種教育是不是合理的、簡易的、方便的、有效的。如果有正面的效應,應給予支持,如果還有缺失,除給予鼓勵之外,也給予建議,期其改善,而不是一味的打擊。


  至於推動讀經教育的人,也應勇敢一點,有志氣一點,可以接受別人的意見,建立多種配套措施,以求減少抗議的聲音。重要的是,最終還是要繼續推動下去。在這裡,除了瞭解兒童的天性、了解教育的道理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是[了解人情世故]有些人反對是為反對而反對,有些人則是雞蛋裡挑骨頭。不過, 這些人也相當有力量我們如何去面對? 這是要有智慧的。總之, 我們希望社會是互相尊重的, 如果大家都是君子, 大家都為孩子好, 既然兩方面都是為孩子好,為什麼還要爭吵呢?所以其中必定有(詐),這個詐或者是因為沒同情心,強要出頭;或者是不了解人情世故,硬要闖關。如果在道理上完全明白了,人情世故又可以處裡得好,在理想與現實這兩方面都能夠圓融,我看這世界上應該就沒有紛爭了。


  各位將來去推廣讀經, 依然會遇到許多的質疑, 你的理論不清楚時, 就會有漏洞讓人家質疑你。當你的理論清楚了,但是在人情世故上不圓熟,也會遭受到質疑。所以,請你首先在理論上務必要繼續的研究、思考;其次,要通人情世故,有較為圓滿的設計,讓事情能夠辦得更加圓滿,這是所謂的善巧方便,理論和人情兩面具備,我們推廣時才能夠順利。


  古人有句話說︰如果別人不受我們感動,都是因為我們誠意不夠,所以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但是這個誠意不只是你一顆熱情,誠意裡面還包含著(明白),要明白道理,才能誠你的意。真正有誠意的人一定要先追求道理,如果憑著一番熱情, 道理並不清楚就埋頭去做,甚至激昂慷慨,往往會害人害己。所以,我們的誠意要建立在明白的基礎上,這就是我常說的[知行合一],能知能行,即知即行,既知一定能行;如果(所知)是明白的、合理的,他的行必定是永久的、順利的。這就是我對我自己的信心,也是對各位的期望。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自從許執行長上任以來,他很謹慎小心,也很用功勤勉;所謂謹慎小心,他知道自己在讀經界是個新人,所以到處去拜訪學習,如果將來到你這裡來,希望能夠給他多多的指導。他也很勤勉,想了一些推廣的模式,正在進行當中。希望各位多多給予基金會照顧,對執行長多給他指導、多給他建議,最後別忘了實質的支持與贊助,謝謝各位!


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受刑人讀經」計畫

2012年5月17日,劉老師伙同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許執行長以及幾位志工老師前往台北監獄做讀經教學示範。這個計劃,日前由許執行長拜會法務部提出,得到了法務部同仁相當的認同,5月份已經陸續在北部4個監獄開始實行[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受刑人讀經計畫]。茲將本計畫內容轉貼公告於此,懇請各位認同讀經教育的朋友,一同發揮熱心公益的精神,贊助本計畫能夠擴大實行。




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受刑人讀經」計畫


主旨:受刑人之回籠率(累、再犯比例)太高,是社會治安敗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之所以犯罪,主要在於心靈文化空虛、價值觀錯亂所致。讓受刑人每日接觸經典薰習,接受聖賢智慧的教誨,提升文化教養,將來回到社會能夠改悔向善,則其父母安心、配偶快樂、子女得到教養、家庭圓滿;讓社會也因為累、再犯比例降低而漸趨祥和安全。


說明:


一、由法務部與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合作,於101410日起開始推動「受刑人讀經」,第一梯次以台北監獄、桃園監獄、桃園女子監獄及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受刑人為對象,再陸續擴展至全國各監所。


二、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培訓各縣市「讀經教育宣導講師」,並安排至各監所輔導開辦「受刑人讀經」。


三、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在各監所舉辦「讀經師資研習會」,各監所教誨師、工場主管及各教區指派合適之受刑人參加,會後發給證書。


四、初步規畫受刑人於每天上午08:30及下午16:00兩個時段各讀「論語」20分鐘,另於適當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播放經典朗讀CD;逐漸依實際情況酌予增加「讀經」時間。


五、鼓勵收容人除了每天共讀之外,自行利用時間讀完《論語》100遍、200遍…,體驗古人所言:「讀書樂」,變化氣質。


六、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負責勸募經典讀本贈送給受刑人(首批讀本為《學庸論語》),該經典讀本於出監時讓受刑人帶回家。


七、藉由「受刑人讀經」來提升受刑人的文化教養,以安定囚情,增進監所教化成效,降低累、再犯比例,建立安全祥和的社會。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許濠庭




天下的好事,邀請天下人一起做


  本基金會與法務部合作,於1 0 141 0日起開始推動「受刑人讀經」, 第一梯次以台北監獄、桃園監獄、桃園女子監獄及桃園少年輔育院的收容人為對象,再陸續擴展至全國各監所。


  初步規畫受刑人於每天上午0 8 : 3 0及下午1 6 : 0 0兩個時段各讀「論語」2 0 分鐘, 另於適當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播放經典朗讀C D ;逐漸依實際情況酌予增加「讀經」時間。


  本基金會負責勸募經典讀本提供給受刑人研讀(首批讀本為《學庸論語》),該經典讀本於出監時,若經申請及考核通過,讓受刑人帶回家。首批計畫勸募5 0 , 0 0 0本《學庸論語》, 每本5 0 元。敬請各界共襄盛舉, 藉由「受刑人讀經」來提升受刑人的文化教養, 以安定囚情,增進監所教化成效,降低累、再犯比例,建立安全祥和的社會。


捐贈受刑人《學庸論語》辦法:


一、認捐價格:每本5 0元。
二、認捐2 , 0 0 0本以上可印刷捐贈者姓名或「企業形象」。
三、捐2 0 , 0 0 0本以上者,給予公開表揚。
四、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開立捐款收據。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自立路99181樓 (華山書院)


電話:02-29455232   E-mailclassics@chinese-classics.com.tw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親師溝通 - 聯絡簿這樣寫

三不四要,聯絡簿這樣寫!2011-05親子天下特刊作者:林淑棻


翻開聯絡簿,上面寫著:「孩子今天在學校打架」你是羞愧?憤怒?心疼?聯絡簿該怎麼寫?如何回應才能創造親師雙贏,一起幫助孩子更快樂的成長?


聯絡簿寫:「○○有咬指甲的習慣,請家長多加注意。」


家長可能有不同的回應~~


A家長:「○○在家沒有咬指甲的情形,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請老師多加關心。」


B家長:「我已經警告小孩不要咬指甲,請老師再注意。」


C家長:「謝謝老師的關心,○○通常在不安、焦慮或無聊的時候,會有咬指甲的情形。如果老師發現有此現象,也可以關心的問他:擔心什麼事情嗎?聽聽他的擔心;或很無聊嗎?陪他想想無聊時想做什麼;相信這樣會有助降低咬指甲的情形。如果老師發現他咬指甲有其他原因,也請老師告訴我,讓我們一起協助○○,讓他能快樂的成長。」


認識聯絡簿功能  降低期待落差


每家幼稚園對聯絡簿有不同的界定與功能。有些聯絡簿是單方面的,僅透過聯絡簿告知家長幼兒的現況;有些聯絡簿是希望家長配合幼稚園的政策,所以對家長會有許多的要求;有些聯絡簿除了記錄孩子的成長外,還有親師合作的功能,希望讓家長更了解幼兒,也希望家長能讓老師知道幼兒在家的現況,讓親師一起合作來幫助幼兒更快樂的成長。


家長要如何面對聯絡簿,首先很重要的是認識幼稚園聯絡簿的功能是什麼,這樣比較不會因為期待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在沒有釐清聯絡簿的功能前,對聯絡簿有不同的期待,於是和幼稚園發生期待上的落差,老師只是反應小孩在學校的表現,並非有責任歸屬的問題。若陷入誰該負責或誰有錯的爭論,無形中製造很多親師溝通上的衝突,像A家長歸因到是老師的責任,畢竟這是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本來就應該由老師處理。


B家長則歸因是自己的責任,於是用家長的權威力量來減低幼兒的不當行為,自己承擔起責任。C家長認為教育幼兒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唯有老師和家長一起合作,才能對幼兒有更多的理解,幫助他們能更穩定的成長,畢竟幼兒能在家庭與幼稚園都得到妥善的照顧是最幸福的事情。


 


家長應跳脫究責思維


如果幼稚園的教學理念和C家長一樣是期待親師合作,當發現幼兒有咬指甲的情形時,可能的回應會是:「○○媽媽好,今天○○在學校的學習很認真,請媽媽鼓勵他。他今天和小朋友發生一點誤會,睡午覺的時候他咬指甲,我關心他發生什麼事情,他說有人搶他的玩具,我們一起練習下次他可以怎麼說,他也做到了,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在家有咬指甲時,或許可以問他發生什麼事,陪他一起找出解決辦法,或許會減低他這方面行為。」


家長無法改變幼稚園,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落入歸咎責任的循環,而是思考如何與老師發展合作關係,自己可做的事是關心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如何讓老師更了解幼兒,就可以跟C家長一樣採取跟老師合作的態度,把自己對幼兒的觀察與了解跟老師分享,讓老師在幼稚園能持續幫助他們。


有些家長對於幼兒發生事情,發現幼兒與園方的說法不一時,會覺得很困惑,到底該相信誰呢?例如:小明在學校跟小朋友打架,老師認為是小明的錯,要小明跟同學道歉;回家後小明委屈的哭了,跟媽媽說不想上幼稚園了。看到孩子哭得那麼傷心,很多媽媽一定又心疼又氣憤,認為老師的處理很不恰當,要為孩子討回公道。這時通常會出現下面這些語言:


一、批評老師:「老師你這樣是錯的,身為老師怎麼可以隨便冤枉孩子!」「老師事情不查清楚,讓我的孩子心靈受創,你賠得起嗎?」「老師只相信別的小孩的話,卻不相信我小孩說的話。」


二、命令老師:「我的小孩被冤枉,請老師詳查。」「我希望你跟我孩子道歉,也請那個小孩跟我孩子道歉。」


我們了解家長心疼孩子委屈受傷的心情,同時對老師感到失望;但批評或命令的回應方式,容易讓老師感到被攻擊,而引發防衛的態度,為了自我保護可能會更捍衛自己的立場,而造成雙方對立,對事情的處理沒有幫助。


討公道  仍應回歸親師合作


真正要為孩子討回公道,家長適當的處理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媽媽不會因為他打架而罵他或不喜歡他。因為有些孩子很在乎大人,為了保持在大人心中的好形象,或是不想被責罵,而只陳述部分的事實。安撫孩子會讓他願意說出更多的事實,聽聽孩子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先不做對錯的判斷。然後告訴孩子,他能清楚的說出發生什麼事情,真的很厲害,媽媽很佩服他;同時陪孩子一起討論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時可以怎麼辦。然後把這樣的過程告訴老師:


一、表達感謝:「謝謝老師一直都很關心○○。」


二、跟老師分享自己的想法:小朋友難免都會有衝突,我覺得打架是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昨天孩子跟我說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為了可以了解事情的全貌,我很希望能聽聽對方的孩子怎麼說,或其他孩子怎麼說,並且了解他們從件事學習到什麼?下次可以怎麼做,謝謝老師。


家長若能跳脫追究責任歸屬的框架,而著重在與老師互相了解,一同思考適合教育小孩的方式,相信這樣對問題解決及孩子的學習會有最大的好處。


親師溝通  家長怎麼做


ê至於與老師溝通時,家長該怎麼拿捏才能讓親師溝通有效而正向呢?


當爸媽發現幼兒問題時,總是希望老師能共同協助解決,因此在與老師進行溝通時切忌:


一、批評老師:例如,孩子忘記帶水壺回家。批評的家長會說:「老師怎麼可以忘記提醒孩子將東西帶回家?請老師下次要注意。」「老師每次都忘記,怎麼為人師表。」


二、命令老師:例如,小孩吃飯很慢。命令的家長會說:「請老師注意孩子吃飯的速度,讓他改進這個壞習慣。」「我希望老師可以改進他吃飯慢的壞習慣。」「送孩子到幼稚園就是希望他學習,請老師讓他吃飯可以快一點。」


三、將老師當成工具:例如,要求老師要多關心孩子,「老師,我的孩子很脆弱,請老師要多關心及幫助他。」


上述這三種態度的家長,儼然將孩子的成長全部委託給老師,等於是將孩子的福利交在別人手上。如果家長也能承擔起部分責任,和老師一起合作,例如:


一、表達感謝:老師會告訴家長孩子的問題,表示老師有關心及注意到孩子的成長,因此謝謝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家長這麼做,會激勵老師的行動。


二、承接責任,用我訊息:重視老師提出的問題,想辦法了解孩子的困難,並與老師分享。或是邀請老師幫忙,而不認為老師應該什麼都要注意到,像忘記帶水壺回家的小孩,家長可以說出我的訊息:「我希望○○能將帶到學校的東西也能帶回家,請老師幫忙提醒○○要將東西帶回家,謝謝。」或「○○好幾天都有帶水壺回家,真的很負責任喔,請老師鼓勵他,也謝謝老師的幫忙。並請老師在他忘記時,繼續提醒他帶水壺回家。」


三、告訴老師幼兒的需要:像前述吃飯很慢的例子,家長可以說出幼兒的需要:「謝謝老師一直關心○○吃飯的問題。在家我發現,如果讓他自己盛飯,通常他的速度就會快一點,如果可以的話,老師可以鼓勵他要吃多少自己盛,應該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很在乎老師,他每次都很開心的告訴我,今天老師有說他哪裡做得很好,如果老師看到他吃飯有進步鼓勵他,他一定會很開心,謝謝老師。」


有時幼兒不會提出自己的需要,當有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可以跟老師分享,讓老師知道如何幫助幼兒成長,例如:「○○常很擔心朋友不理他,所以朋友要玩具時,他都會讓給小朋友,但其實他自己也很想玩。想請老師幫忙,如果他跟其他朋友在玩玩具時,請老師問問大家,如果你的好朋友想玩玩具,你也想玩時可以怎麼辦呢?你們會不會認為應該要讓給朋友才是好的?或許孩子會想出好朋友是可以輪流玩的好辦法,而不是只有讓對方玩才是好的。謝謝老師。」


四、讓老師知道如何對待幼兒:像前面說孩子很脆弱的例子,家長可以讓老師了解幼兒的需要:「老師好,我的小孩比較愛面子,如果老師能肯定他很棒的地方,相信他會很開心,並且願意跟老師充分的合作,謝謝老師。」


有時幼兒會抱怨老師很兇,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心情與想法,再將了解的內容告訴老師。家長可以問孩子,老師兇指的是什麼?因為對某些幼兒而言,老師不滿足,或是要求孩子要遵守規則,他們會歸因成兇。清楚了解「兇」的定義後,再幫助幼兒拓展觀點。問他們老師一直都這樣,還是什麼時候才會兇,讓幼兒能記住老師很多時候都很關心他們。有些幼兒看到老師對別人兇,會擔心什麼時候輪到自己,此時家長可以跟老師分享:「謝謝老師一直很關心○○,他一直都表現很好,最近他有點擔心做不好會被老師罵,當他不小心犯錯時,請老師告訴他,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沒關係慢慢來,改正就好了,謝謝老師。」


溝通絕不是要求單方面和自己配合,真正的溝通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聽聽對方的想法,當家長掌握跟老師合作的態度,雙方是要共同攜手創造孩子的幸福,家長就需要經常謝謝老師的用心、辛苦,並運用「我訊息」跟老師分享孩子的需要及適合對待的方式,相信就會讓聯絡簿成為創造孩子幸福的最佳管道。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2012“相約論語一百”兩岸三地大型公益文化夏令營

方太青竹簡國學計畫之


2012“相約論語一百”兩岸三地大型公益文化夏令營


 


  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


                         ——讀經教育首倡者  王財貴教授


 


  《論語》,是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必誦之書。三十天,就可以將《論語》全文誦讀一百遍以上,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實,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誦讀中,總會有一兩句在不經意間跳出來,大放光明,撼動心弦。多年來,已經有成千上萬人用“只求熟讀,不求甚解”的方法誦讀《論語》百遍以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脫胎換骨。


  “啟發原創心靈相約論語一百”活動自西元二零一零年發起,至今已逾五屆,近六千人參與,上至皓首雄心的古稀老人,下至天真爛漫的垂髫稚子,而更多的是來自兩岸三地、同為炎黃血脈、被稱為時代之驕子的大學生。這是用人性開導人性,用光明啟發光明,所有經歷的人都能在心靈的激蕩中體悟成長的喜悅與生命之光輝明朗,這種忘乎所以的讀書讓人心靈安靜。


  2012年夏天,我們舉辦第三屆相約論語一百讀經夏令營,在此連續三十天的營隊中,同學們每日將有接近八小時的經典誦讀課程,他們將體會到讀書之樂,開啟青年人應有的憤悱之情。


  不看注解,不用訓詁,只是不斷誦讀兩千多年前聖賢的言語,體會聖賢的生命。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從聖賢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擁有獨立思考的膽識和能力,從聖賢的智慧光明中引發生機,走出堅實的每一步,不懼怕,不彷徨,肩負起對這個時代應有的擔當。


  文化教養是人生必須塗抹的底色,經典是滋養人生德性與才情的源頭活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從這裡開始,犀利的思維、原創性的心靈亦從這裡開始。


 


活動詳情請參看:


2010年“啟發原創心靈相約論語一百”夏令營活動紀錄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2NDMzMjE2.html


 


【活動概要】 


指導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應用司


主辦單位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


承辦單位 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北京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


     (香港)國際經典文化協會


     (臺灣)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廣東省嶺南教育慈善基金會(廣東嶺南教育集團)


戰略合作 寧波方太集團


支援單位 廈門愛和樂教育


     贊化文教基金會


     龔鵬程國學院


     天津天真國際書院


     東林淨土文化基金會


     紹南文化


 


活動內容 讀誦經典,研習讀經教育理論及中西方文化,輔以吟唱等文體活動


招生對象 大學生、研究生、探索教育改革和熱愛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


(需年滿18周歲)


活動時間 2012 714日—813


活動地點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州市天河區東圃大觀中路492號)


預期效果 1、熟讀《論語》(或半部《孟子》)百遍以上


     2、學會二十首左右古詩詞吟唱


     3、瞭解讀經教育基本原理及個人教育生涯規劃


     4、瞭解儒、釋、道、西四家學問基本原理


 


【費用】 1800/人(含全部食宿學雜保險費用)


 


【報名】


  1、點擊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40&topic=539&show=0


或登錄中心網站:http://www.idujing.com/a/public/78.html 下載報名表;


  2、完整填寫報名表後發送至郵箱 lunyu100@idujing.com;


  3、 報名後經審查發給錄取通知書,學員按要求繳費;


  4、 報名時間:即日起開始報名,2012630日截止;


  5、 分批錄取時間


    第一批錄取時間:61日前;


    第二批錄取時間:615日前;


    第三批錄取時間:630日前(截止)。


 


【諮詢方式】


企業QQ800016634           中心網站:www.idujing.com


電話:13366551035(北京電信) 符貽玲:15815813919(廣州移動)


李晨:13933593021(河北移動) 楊貴學:13708393119(重慶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