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花蓮讀經會考新聞事件之看法

第三屆宣導講師講話暨花蓮讀經會考新聞事件之看法 王財貴


  參加第三屆宣導講師培訓的各位學員大家好!


  現在是四月十四日,我說的這個現在是你們在看錄像的時候的現在,而正在錄影的我的現在是三月二十八日。因為我四月初就要到北京,知道不能來參加這一次的課程,執行長說我還是應該跟各位講幾句話, 用錄影的也可以。我聽說許多大人物都用這種方式,又聽說我現在也滿大牌的,所以用這方式,想來大概也可以,所以就錄了這一段跟大家見面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因為要說的話都已經說了,如果大家沒有聽我說過,在文獻上也都有,說來說去就是這些道理。讀經的道理本來就是那麼樣的簡單,那麼樣的明白,所謂大道至簡。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這個培訓呢?


  因為我們要讓各位成為宣導講師,要到各處去對人宣導讀經的觀念,鼓舞讀經的風氣。我們已經辦過兩屆,培訓了六十個學員,但是,真正去做宣導的其實不多,大概是十分之一。所以,我們第三屆號稱有一○○多人,如果有十個學員,將來能夠去作宣導,我也就很滿意了!


  我們辦這個培訓,目的是希望能夠培養出宣導講師。不過,如果你沒有成為能上台演講的宣導講師,但因經過這樣的課程,對讀經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自己受益了,我們也感覺這場培訓對你是成功的。不過,如果真的深切地了解讀經教育的人,除了會很努力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外,也會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人,乃至於每一個父母、每一個老師都能夠瞭解這種理論實施這種教學。因為教育本來就應該要這樣做,如果教育這樣做,就代表把握了教育的道理,把握了教育的道理,教育就變得既簡單又有成效了,而且那成效非常深遠,將影響一個人一輩子,乃至於影響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國家、整個世界。如果知道了讀經教育有這樣深遠的功能,這個人就會迫不急待,非向人努力宣導不可,於是,他自然就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宣導講師。


  所以,請各位注意,假如你將來沒有很認真的去做宣導、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宣導講師,就可以證明你對讀經教育理論的瞭解是不夠的。我之所以能夠廿年來始終如一,並不是我剛愎自用;雖然我的學問不足,但也不至於孤陋寡聞、不至於不知長進,我也不拒絕別人的意見,但是在推廣的歷程當中,這廿年來,確實沒有一種質疑,可以對我們讀經教育產生作用。並不是我們自以為是我行我素,而是那些意見幾乎都出至於不瞭解我們的道理。譬如說︰就像今天[今天不是四月十四日,是三月廿八日]今天有許多的報紙,報導有人對花蓮縣推動全縣小學及幼稚園讀經的質疑,我看了新聞報導,感覺到質疑的人不很了解讀經教育,甚至施行的人也不是非常瞭解[可見宣導讀經的路還很遠呢!]也就是說,反對讀經的人固然是因不了解而反對,支持讀經的人也不一定真正瞭解,所以,縱使他支持讀經,他的所作所為也會遭到質疑,遭到質疑後又很難面對。為什麼呢?譬如花蓮縣長及教育局能夠本著文化的熱誠及對教育的改革決心,倡導全縣推動讀經教育,我們看來非常的敬佩。


不過,依我們的理論來看,我覺得︰


  第一點,課程的安排不符合我們讀經的理論,因為他是由淺到深,從比較簡單的三字經、弟子規開始,漸漸的才讀論語、老子。而且論語是節選的,所以在教材的選擇上不符合讀經的理論。


  第二點,老師的教學似乎需要講解,小朋友要有所認識。因為最後有所謂的會考,考試的內容有是非題、填充題。是非題要讓小朋友判斷文意,這樣子,小朋友就需要了解經文。


  第三點,要以會考的成績作為校長辦學的考核項目, 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這變成硬性的規定,在現代的體制中確實會引起反彈。現在的體制沒有讀經的科目,我們在民間也是以一種補充教育的方式來提倡,這樣子就不會引起詬病。可是,如果變成硬性的規定,就會形成反彈。


  對於讀經教育理論的問題,有關第一點:教材是否要由淺到深?如果知道讀經就只是讀、不需要理解,則教材就不必由淺到深。想要讓孩子進步,就要瞭解兒童的天性。兒童的天性就是記憶,只要讓他記就好了,不需要講解;既然不必講解就不必考慮深淺的問題。現在有一大部分教讀經、甚至推廣讀經的人,還是沒有擺脫五四以來,對於西方科學教育的崇拜心理。西方的科學教育,用西方的科學的方法來教是對的,就是要從淺到深、由易到難、慢慢的教,而且要教的很清楚。但是我們一直強調語文的教學或文化的陶冶,是一種只重吸收、儲藏、醞釀的教育。所以教材越高深越好、越小的孩子越高深的課程,他不擅於理解、也不管了不了解,他囫圇吞就可以了,這是他的天性所在!這不是很簡單很明白的道理嗎?為何這種主張還是無法讓人接受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人性才能做教育,我們一直強調要從最高深的<論語>開始讀,而且讀論語不必節選, 就是整本讀。就算是讀不完, 讀了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或是一篇兩篇也都有效。三字經有一千多字,兩篇︽論語︾也有一千多字,同樣的一千多字,固然對提升記憶力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兩種一千多字的內涵,對於一個人一輩子的影響卻是大大不同的。這道理一般人就是弄不清楚的,為什麼會不清楚呢?不是它難以理解,乃是因為我們這一○○年來都不去探討這問題,都混淆了。


  此外,要舉辦會考,應該讓測試當作一種鼓勵、甚至是一種遊戲、一種嘉年華會,讓願意參加的學生自由參加,對校長只獎勵而不處;因為教育的畢竟是我們的下一代,如果老師愛學生的話,只給學生好處就可以了;如果家長愛孩子,只要給孩子好處就好了,不必把它變成績效壓力。


  對於花蓮縣推廣讀經,我是非常的敬佩,也希望他們能夠做得好,將來能夠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希望關心孩子們的社會賢達,要善於體諒教讀經者對文化傳承的苦心,能多給予支持與鼓勵,少些責備和打擊。對於有老師或是家長到某個單位表示抗議,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調查,看看是支持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往往反對的聲音你是聽得到的,支持的聲音你是聽不到的。如果這麼大的地區,支持的人多,多到90%,甚至98%,而只有2%的人反對,請問,你的質疑和打擊是不是合乎正義與公平?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有些奇怪,本來應該服從多數、尊重少數,這是民主的態度,乃至於我們要同情弱勢,要替弱勢發聲,這本是一種菩薩的悲憫心腸,是正義之人。但如果[讀經教育]是有益的,只是或許有些人操作不當,或許一時社會還不能習慣,尚未百分之百的令人滿意。做為一個正義之士,應該去調查看看,這種教育是不是合理的、簡易的、方便的、有效的。如果有正面的效應,應給予支持,如果還有缺失,除給予鼓勵之外,也給予建議,期其改善,而不是一味的打擊。


  至於推動讀經教育的人,也應勇敢一點,有志氣一點,可以接受別人的意見,建立多種配套措施,以求減少抗議的聲音。重要的是,最終還是要繼續推動下去。在這裡,除了瞭解兒童的天性、了解教育的道理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是[了解人情世故]有些人反對是為反對而反對,有些人則是雞蛋裡挑骨頭。不過, 這些人也相當有力量我們如何去面對? 這是要有智慧的。總之, 我們希望社會是互相尊重的, 如果大家都是君子, 大家都為孩子好, 既然兩方面都是為孩子好,為什麼還要爭吵呢?所以其中必定有(詐),這個詐或者是因為沒同情心,強要出頭;或者是不了解人情世故,硬要闖關。如果在道理上完全明白了,人情世故又可以處裡得好,在理想與現實這兩方面都能夠圓融,我看這世界上應該就沒有紛爭了。


  各位將來去推廣讀經, 依然會遇到許多的質疑, 你的理論不清楚時, 就會有漏洞讓人家質疑你。當你的理論清楚了,但是在人情世故上不圓熟,也會遭受到質疑。所以,請你首先在理論上務必要繼續的研究、思考;其次,要通人情世故,有較為圓滿的設計,讓事情能夠辦得更加圓滿,這是所謂的善巧方便,理論和人情兩面具備,我們推廣時才能夠順利。


  古人有句話說︰如果別人不受我們感動,都是因為我們誠意不夠,所以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但是這個誠意不只是你一顆熱情,誠意裡面還包含著(明白),要明白道理,才能誠你的意。真正有誠意的人一定要先追求道理,如果憑著一番熱情, 道理並不清楚就埋頭去做,甚至激昂慷慨,往往會害人害己。所以,我們的誠意要建立在明白的基礎上,這就是我常說的[知行合一],能知能行,即知即行,既知一定能行;如果(所知)是明白的、合理的,他的行必定是永久的、順利的。這就是我對我自己的信心,也是對各位的期望。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自從許執行長上任以來,他很謹慎小心,也很用功勤勉;所謂謹慎小心,他知道自己在讀經界是個新人,所以到處去拜訪學習,如果將來到你這裡來,希望能夠給他多多的指導。他也很勤勉,想了一些推廣的模式,正在進行當中。希望各位多多給予基金會照顧,對執行長多給他指導、多給他建議,最後別忘了實質的支持與贊助,謝謝各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