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季謙先生講課錄---《易經》乾卦之二

.....這個「性」是萬物所得,萬物所得的特質叫「性」,所以「各正性命」,這個「正」就是對於萬物有萬物各自的性命,各自得自己的性命,叫「各正性命」,所以「各正」就是「各得」的意思,各如其性,各如其分,各如其正地得到他的「性」,得到他的「命」,其實有「命」才有「性」,合稱「性命」,「命」是從天而說,「性」是從自己而說,從內在說,從已經成就,從自己的內在說性,從外在說命,所以從客觀說命,從主觀說性,從客觀說命,所以性是各個物從那裡說性,比如說松樹有鬆樹的性,柏樹跟松樹的性是一樣的,所以說松柏長青,松柏後凋於歲寒,後凋者,不凋也,不是後面才凋噢,不是大家都凋了我後面才凋吧,這樣也是凋,所以「後凋」的那個「後」解釋成「不」,松柏後凋於歲寒,就是松柏的性,懂嗎?



人有人的性,人的性從哪裡來呢?是秉乘天命而來,合稱「性命」,所以「各正性命」,在乾道變化中成就萬物,而萬物「各得其性」,而「各得性命」,「各正性命」,然後「保合太好乃利貞」,這就是想要萬物自我,萬物自我要去「保合」這個「太和」,「保」、「合」,「太和」是什麼呢?「太和」是什麼呢?「太和」就是在乾道變化中而有「品物流行」,「乾道變化」是陽,「品物流行」是陰,「乾道變化」是乾德,「品物流行」就是坤德,這個「乾」與「坤」之調配叫做「太和」,陰與陽調配叫太好,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樣叫做「太和」,你要「保合太和」,萬物都保合,都保持,而且呢,而且合成他的「太和」,「乃利貞」,萬物就能夠利貞,所以,萬物一定是在乾坤之運作之下,而有自己的性命,而要保合自己的性命的特質,這個就是萬物的利貞,所以,松柏有鬆柏的利貞,然後萬物各有他的利貞,動物有動物的利貞,植物有植物的利貞,我們人有人的利貞,叫各個保合太和乃利貞,已經各正性命了,你要各盡其分,這樣就是利貞,這樣就是,像人,能夠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其實就是盡乾坤之道,就是盡天地之道。



我們要保合我們的太和,我們才能夠利貞,「利貞」是什麼呢?就是人生有許多地方是不能保合太和的,你不能順乾坤之德而來過你的人生,這樣你的人生就不利不貞,所以要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人道合於天道,你才能夠利貞,懂嗎?這樣子,「首出庶物,大哉乾元」,「首出庶物」就是他是首出於眾物之上,萬國咸寧,而使萬國都安寧,萬國都安定,這個「萬國」是代表「天下​​」的意思,代表「天地」的意思,萬國咸寧,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庶物都在乾坤的神妙運作當中,而成就他自己,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了,只有人是最麻煩的,萬物都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中成就自己,狗跟貓它都盡其天性,所以狗跟貓一定是保合太和,狗跟貓對它的生命來講是利貞,一顆草,他就是就著而成為一顆草,然後他也有生老病死,它成就它的一顆草,這樣是一顆草的保合太和乃利貞。



但是,貓跟狗,一棵小草,乃至於松柏,它自己並不能夠反省覺察,原來它的生命是乾道變化,原來它的生命是需要保合太和,才能夠利貞,意思也就是說它不能夠有自覺性,它不能夠有自覺天命在它的心中的意義,只有人才能夠自覺,那也只有人才會違背了這個天命,所以人是一個最麻煩的存在,也是一個最豐富的存在,是一個最莊嚴的存在,也是一個最悲苦的存在,你能不能保合你的太和呢?因為人都是保合太和乃利貞,但是他的利貞不是自己自覺的利貞,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所以文化、教養,就是使人能夠,不僅是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之中,而且能夠自已體悟天地之道,而使天地之道在自我的生命中完成,這樣子才是教養的目的,《易經》的第一卦的第一個彖辭,就在指點這樣子的人生的大義,這個人生大義在這裡啊。



「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你的生命中也有萬國,你也要首出庶物,你要用什麼來首出庶物?用乾德來引導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以乾德為首,首出庶物,那使你的人生所面對的任何事物:萬國,你人生也是一個世界啊,你這個人生的世界,都能夠寧定,都能夠恰如其分,各盡其性,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



所以,這裡就是人生,天道,聖人,以及天下,全部都在這裡,有一個指點,所以,我們說這一段話是振朔古今的名作,好,我們念一遍就下課,一起念一遍,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還要背起來。一面吃飯一面背喔,等一下一面睡午覺一面背,睡完午覺第一節課,我要讓大家背這一段文章,好,下課了,謝謝各位。



 (這一教授講「叩鐘偈」)



……沒問題,我們來講《易經》,我們早上講了「彖傳」,那我們稍微提到了「經」跟「傳」的不同,那麼「經」呢是「元亨利貞」,經的卦辭,卦名是「乾」,卜到乾卦,就是,你如果要有大的祭祀活動,有益於貞卜之人,有益於卜問,這樣子,那麼「彖傳」呢,他不從這個地方,「大的祭祀有益於貞卜之人」這個地方直接做解釋,而他乃是對於乾卦,把他當做是這個乾坤的這個乾,本來乾坤就指天地,所以他就直接從這個角度去發揮,那就借者「元亨利貞」這四個字轉換了他的意思,也可以說提升了「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的境界,豐富了他的含義,那麼你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說,說他不忠實原文。


 那如果討論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什麼意思呢?因為你應該知道孔子這個人,他自己稱他自己好古敏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自己說,不是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孔子是這樣的人,好古敏以求之,可見他對於古學,他對於傳統的學問是這麼樣的敬重,他怎麼會隨便地亂解釋呢?怎麼會因為不了解而以自己的意思來隨便解釋呢?可見孔子不是這種人,對不對?而且他是說,「述而不作」,孔子說,我是述而不作,他只是傳述,而沒有創新,沒有創作,述而不作,為什麼他述而不作呢?因為孔子認為古人古聖已經把天地之真理都表現完了,都表現出來了,我只要能夠傳述,就很了不起了,就對得起我自己了,對得起天地了。



 所以孔子夢見周公,夢見周公是一種很好的象徵,這個夢見,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見周公就代表夜以繼日,不分日夜,他所景仰的,他所崇敬的,他的理想願望所在就是能夠繼承周公之道,所以夢見周公,那麼以前也講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週殷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他對於商周,夏商周三朝的禮,三朝的典章、文物、制度,都是非常地講究的,所以,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黴之也」,這個以前也講過,所以孔子非常注重文獻。



 因此,你不要認為儒家、宋明儒者這些儒家,你不要認為他們對文獻不熟,不讀書,束書不觀,束書不讀,把書綁起來不讀,不是的,儒家都是很用功的,因為孔子的人格典範就如此,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他就好學。



 那以孔子這樣子的好古敏求,這樣子的的注重文獻,孔子怎麼會對這個「元亨利貞」都不懂呢?其實不是的,他是藉用「元亨利貞」這幾個字,然後做他的義理的發揮,因為他必須藉古今文來傳達他的學問,他不是另外講一套,他在講《易經》,所以在這個文句上講的不合古人的原意,但是就整部《易經》是合的,你要這樣看,這就可以看出來孔子心靈的那一種活潑性,所以孔子是好古敏求,但是他不是默守成規的人,孔子記得很多東西,但是他不是食古不化的一個人。



 所以我們學中國的學問,我們學儒家的學問,我們接受孔子的教導,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接受孔子的教導?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歷代讀書人都自稱為是聖人之徒,自稱為是孔門之徒,雖然沒有親炙孔門,沒有親身地受孔門的教育、孔子的教導,但是都私淑孔子,像孟子就私淑孔子,孟子在孔子後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他哪裡見得到孔子啊?但是以孔子為老師,這就變成了中國的讀書人的一種傳統,都以孔子為老師,你為什麼要以孔子為老師?為什麼講課的時候常常提到孔子,為什麼?你要知道,這個人的心靈是你不可及的,你根本連夢都夢不到,連想都沒想過的,像這樣子的讀書方法,你想過嗎?你讀書是這樣讀的嗎?你不能這樣讀,你曾經以天地宇宙的心靈來讀一本書嗎?來讀一句話嗎?



 孔子就這樣讀的,所以「元亨利貞」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孔子一看這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可用,所以「元」就變成「乾元」,「大哉乾元」,再加上兩個字「大哉」,所以孔子並沒有加多少,也是述而不作啊,這樣也是述而不作,加一個「大哉」就可以了,「大哉乾元」,「乾元」的意思是什麼呢?「萬物資始」,「萬物資始」做什麼呢?「統天」,怎麼統天,「雲行雨施」,雲行雨施做什麼?就「品物流形」,「大明終始」,靠「六位時成」,這重新講,重複一次,所以,這是第二段,「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成六龍以御天」。



 再來講第三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重點擺在「各正性命」,擺在「萬物」上,萬物「保合太和乃利貞」,再來第四段,再重述一遍,「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出庶物」就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那一種叫「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就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就是萬國咸寧,所以分四段,統統講同一個意思,再看一遍啊,「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這裡就講完了「元亨利貞」,「大哉乾元」是「元」,「萬物資始」以為「始」,他可以從這個「元」出發,從這個「天道」出發,而萬物以他為始,就能夠通達通暢,所以這個天道不只是空空的天道,他是能夠有作用的,作用是暢通無阻,所以這個元就解釋成天道,就變成大道,元就是大元,元也可以說成大,大就是大道,大就是天道,「元」解釋成「天道」,加上「乾」,「乾」就是「天」的意思,就解釋成「天道」,「亨」就解釋成「通」,本來是祭祀,變成通,因為祭祀跟通有關,我以前講過,祭祀就是要通神明,人類只所以能最深微奧妙的通,就是通於神明,你跟人相通還不是通的最奧妙的地步,你能夠跟鬼神相通,才是最奧妙,所以這個亨、祭祀就是人與鬼神相通的一種儀式,所以,亨當然可以解釋為通,而這個天道怎麼通呢,就是天道不只是天道,而是暢通於萬物,他是開展於萬物之中。



 「利」,就是「到、達,或向」,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觀其徼」的「徼」就類似這個「利」,常無觀其妙,沒有形象,沒有特定的一種情況、結構、聲音、顏色,通通沒有,這叫「無」,道是不可說的,所以「無,常無」,所以道是妙的,但只有妙不行啊,他一定要劃分為萬有,劃分為萬物,所以用什麼方式劃分為萬物呢?用有的方式,所以收起來是無,放出去是有,所以,常有欲以觀期徼,觀他的向度,觀他達到的地方,所以常有欲以觀其徼,就跟那個「利」是一樣的,利就是通出去,元在這裡是一種籠統地說,亨呢,是指他裡面的力量、力道,他是可以廣大擴充的,利呢,就是指他每一個地方都可以,落實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達到。



 「貞」呢,「貞」解釋成固,或是成,或是定,所以貞就落實了,萬物就確定了、肯定了,出現了,出現、肯定、成果,所以這「元亨利貞」四個字就是本體宇宙論,本體論跟宇宙論合在一起,有其本體,乾元是本體,宇宙呢,他「亨」、「利」而「貞」,宇宙論就是本體跟萬有的關係,本體如何劃分萬有,這叫宇宙論,所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從占斷變成哲學,所以孔子將《易經》本來是卜祀之書,變成是哲理之作,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了,整部《易經》原來是佔斷之書,經過孔子之手就變成是義理之作,哲理之作,哲理的作品,所以《易經》更增加了他的價值,所以《易經》為什麼會流傳這麼久,而且大家為什麼會這麼尊重,是因為經過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而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是不是把《易經》的本質轉了呢?也不一定,因為你為什麼能夠卜祀呢,因為人能夠通於神明,通於天地,你才能卜祀嘛,通於陰陽嘛,所以,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你能夠通於妙萬物之神,你才能夠卜啊、卜問,所以把那個通於萬物之妙的那一種心靈,把他開發出來,就變成人生的哲理。



 所以,孔子這樣子解釋並沒有違背《易經》的基本精神,但是文句上,你看出來已經是大做轉換了,這種手法真的是大手法,魔法師哈,所以孔子是一個魔法師,真的是魔法師,變戲法,他把這樣的文章變成那樣的文章,厲害!漂亮!我們後代人不能隨便亂做哈,你假如沒有這樣子的好古敏求述而不作夢見周公注重文獻,你沒有那一種功力,你隨便解釋就是妄作,那孔子不是妄作,妄作就是隨便作,隨便解釋,妄作就兇,孔子不是,孔子是吉,他不是妄作啊,你要知道這個生命之偉大,他的力量之大,他使整個中國的文化確定他的方向,厲害!



 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這樣子的解釋,你才能夠了解,我們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讀,而且讀了以後你才知道自己以後的生命要怎麼走,這叫做「各正性命」 ,這叫「保合太和」,你的生命才能夠「利貞」,「利貞」就是通達到你的完成的地方,你要保合這個太和,你才能使你的生命「利貞」,要不然你的生命通到哪裡去你不知道了,不利,一定不利,而且不能貞,不能夠有確定性的表現,不能夠完成你的本質,所以保合太和乃利貞,在彖傳裡面講這麼多,我越講課講越多,你越讀也越應該了解越多,不要講了,就這樣就好了,開個頭就好。



 你以後去看人家討論《易經》你要用這種心情去看,那你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他如果講不到這一點,你要存疑,他是不是對《易經》不了解?或對孔子的心靈不了解,因為近代的中國學者,不一定能夠了解這種心情,了解孔子這種態度,不一定能夠有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中國自己的文化,所以,現在中國文化是中國人自己把他打敗了,那麼你要讓西方人來發揚你的文化,是非常困難的,西方人怎麼會承認這樣子的學問呢?「元亨利貞」怎麼可以這樣講呢?在技​​術上不能夠這樣子嘛,對不對?但是孔子是超越技術層面上的,知道嗎?所以,你要對照起來看你才知道這個力量之大,孔子不只是在《易經》是這樣子轉換,後來我再去思考,我發覺孔子對於五經通通有這樣子的意思,通通是什麼樣呢?通通借他們酒杯澆自己筷壘,就好像是轉換了他的意思,其實不是,而是能夠發古人的潛德幽光,古人內在還沒有展現出來的德性跟光輝,孔子給他展現出來,每一個經典都這樣。



 我舉例給你聽,《易經》是如此啊,《尚書》呢,孔子引《尚書》的地方不多,在《論語》裡面只有一條,「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像這個他對於《尚書》他也有某​​方面的轉換,而且呢?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從讀《尚書》裡面讀出堯舜文武之德,我們如果自己去看《尚書》,不一定能夠像孔子體會這麼深刻,這是對於《尚書》,「施於有政」是尚書原來的句子,是說一個人他能夠有孝悌之道在家庭中,他也能夠處理人生的問題,這叫「施於有政」,有人問孔子說,你學問這麼好,你理想這麼高,你為什麼不去為政呢?他說:「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三句話是《書經》裡的句子,他說《書經》裡不是有這樣的句子嗎?說「孝乎惟孝」,在該孝的地方你能夠孝,「友於兄弟」,對於兄弟能夠友,友愛兄弟,「施於有政」,這就是你的人生該做的,那孔子說我們任何時候都做我們人生該做的,這就等於為政啊,這跟為政一樣啊,意思也就是說,我去為政也是做我為政應該做的事,所以我現在不為政,我做我沒有為政應該做的事,這樣我也是為政啊,這當然是有一點強辭奪理,強辨,但是這裡面有真意,「奚其為為政」,為什麼一定要為政呢?這個句子都很美啊,很好啊,「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你為什麼不為政呢?「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文章很好哈,啊,你們不知道這個文章之好,我自己知道,你們不知道,(笑)這個文章讀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思,其實他很美啊,《論語》實在很厲害。



 所以這個《書經》,在孔子這裡,他就這樣子活潑地運用,隨便拿出一句來活潑運用,然後呢,他發現這個堯舜垂拱而治,發現堯呢,「蕩蕩乎,為天為大,為堯則之,」堯呢,是「蕩蕩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樣讚歎堯,讚歎大禹讚歎舜,都是有他的親身的一種體帖,這是對於《書經》,對於《詩經》呢,更有資料可尋了,在《論語》當中,有三個地方,跟弟子討論到《詩經》,這三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孔子怎麼樣講《詩經》,所以假如現在有人教《詩經》如果能夠像孔子這樣教,那真是學生的福氣,但是呢,這個學生也要非常有底子,這個學生也不是普通學生,孔子才能夠這樣教,第一個例子是子貢,子貢問曰:你們有讀過這一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有沒有?子曰什麼?「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子貢說,因為孔子教弟子讀《詩》,那弟子是真讀,讀到什麼地步呢?讀到《詩經》三百多首,全部都放在腦子裡面,所以子貢馬上就反應:「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以前沒有人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在這個地方的,子貢忽然想:這一句話可以用在這個地方,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子曰:賜也,可以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所以,第一個是子貢可以和他談詩,其他人不足談。



 就我解釋給你聽,他講的是什麼意思,他也可以斷章取義,你要知道這個斷章取義,以前好像跟你們講過這個斷章取義,有沒有講過?沒有,以前只講過讀書的方法的一種叫做:不求甚解,現在再講讀書的第二種方法叫做:斷章取義,你如果不會這樣子的讀書法,你這一輩子就完了,你就死於句下,你讀書是死的,所以斷章取義代表讀書的活潑,文章這麼多,他只拿一句話出來,然後這句話呢,為我所用,跟這文章沒有關係,可見他對文章是熟悉、熟練。



 所以《詩經》的文章最美,文句最美,有學問的人最喜歡拿《詩經》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詩經》有他原來的意思,原本的唱歌的意思,現在,我把這幾句話拿出來,我就不用那個意思了,我用一個像徵的意思,或者藉用他的文章來表達我的意思,這叫斷章取義,所以斷章取義是最高明的讀書法,現在我們把斷章取義用來罵一個孩子,罵一個學生,其實你都不了解,你如果是斷章取義,你就真的斷章取義,孔子斷章取義是他的發明創作,懂嗎?懂不懂這個意思?因為他是真懂之後再斷章取義,你是不懂啊,糊里糊塗,隨便講,所以不行的啊,斷章取義就是讀書自己的創作,自己的一種寄託。



 所以,你能夠斷章取義,你將來也能夠做詩人,為什麼呢?因為詩人看到天地萬事萬物,他有不同的感受,他就借用天地的一些事物來寄託他的感受,所以,雖然「葉落烏啼霜滿天」,大家都已經聽過了,但是你就不能夠把這個文章這樣寫出來,然後寄託你那一種寂寞、寧靜之感,你就寄託不出來,所以,用一些文章寄託自己的意思,這就是詩,這就是把這些文章當成像徵的意義,所以,象徵感越強的人他越具有文學的特質,你看什麼就是什麼只會寫記敘文,那一種人沒有文學特質,記敘文有你的心情含在裡面,情景交融,這種人就是一個有文學才華的人。



 OK,要斷章取義啊,孔子是一個文學才華很高的人,子貢也是,第二個地方呢?孔子跟學生討論詩,是跟子夏,「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一講繪事後素,子夏就另外再講一個意思,「禮後乎」,這裡跟前面那一段不一樣,前面那一段是子貢講了一層人生的道理,孔子說還有一層更深的人生道理,子貢就說:《詩經》有一句話這樣講,是不是可以用在這裡?孔子說:哎呀,子貢,真的是可以和你討論詩了,我們講的別的道理,你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夠變換往來,告訴你以前啊,你能夠知道新的意思,溫故而知新的意思,這是子貢跟孔子的對答,先從義理講到詩,然後孔子說子貢可以談詩。



 現在是子夏拿《詩》來問,說《詩經》曾經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老師,這是什麼意思?子夏不是問老師這一句話怎麼解釋,他是問:老師,這一句話能夠用在什麼地方嗎?當然孔子就說:「繪事後素」,他就用繪畫來做比喻,就是像繪畫一樣,那麼子夏他其實心裡邊先有個底案,所以他就問老師,說:「禮後乎」 ,如果這樣子的話,禮是不是也是呢?也是可以用呢?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個人巧笑,他的笑起來有兩個酒窩,非常地美,美目盼兮,他的眼珠子啊很明亮,他的眼珠子一動就流盼風聲,啊,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個白色的畫布,你才能夠畫出燦爛的彩色,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事後素,對呀,就是畫畫一定要在乾淨的布上畫啊,孔子就這樣講,其實沒有講出新的意思,但是子夏就說:禮後乎?那我們一般人做人,行禮也是外在的表現吶,我們外在的表現是不是在後面呢?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是不是先要有本質呢?先要有你的本質,才有你的表現呢?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是不是可以這樣用呢?孔子說:啟予者商也,哎呀,你啟發我了,真好啊,你啟發我了,現在我可以和你談詩了,你看孔子,說「啟予者商也」,所以,孔子是很謙虛的,學生對他有幫助,他就非常讚歎,啟予者商也,這是孔子跟子夏談詩,懂嗎?


孔子自己也曾經吟詩,孔子自己也曾經唱歌,孔子自己也常常聽歌,甚至聽到兒歌他也有感受,有童子歌曰,孔子出遊的時候,弟子跟在旁邊,聽到小孩子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櫻,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小子聽之,不是叫那個孩子,是你們這些弟子啊,要記得啊,這一首歌,滄浪之水,滄浪或者是他的清澈,或者是他的波,這個水波蕩漾,蕩漾的水呀,如果是清的時候,可以濯我櫻,可以拿來洗我的帽子的帶子,滄浪之水如果濁了我們就不能夠洗帽帶子了,就來洗我的腳了,那麼孔子說:弟子啊,你們聽聽這首歌,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人各自取之也,一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所以國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一個國家一定是自己欺侮自己人家才欺侮他,一個家庭的命運,自己毀壞自己,人家才毀壞他,因為你的水,你為什麼不清呢?為什麼不讓人家洗帽帶子呢?為什麼要讓人家在你的水里面洗腳呢?為什麼要讓人在你的生命中踐踏你呢?因為你自己不清嘛,懂嗎?



好了,像這樣子,這首歌誰知道有這個意思呢?誰能夠感受這個意思呢?這是孔子的敏銳,乃至於對天地萬物的敏銳,你看孔子,子在川止曰,孔子看著流水,流個不停,他就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個大家不是都看到流水嗎?孔子就有這個感受,所以讀沒有字的書,不是有字的書讀一讀啊,天地間的書都是可以令你有新的感受的,那孔子因為心靈活潑,看到水,他有感嘆,而這個感嘆一出來,宋明理學家註解說:此是夫子見道之文也,這是見道之言,好像體悟到天道的真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愛惜你的生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天地之間,萬物變動不息,就這個意思,等等很多意思都包含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裡面,他把沒有文章的水流變成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直流傳到現在。



不只是看到水流,孔子看到農作物的成長,他也感嘆:「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所以你要常念這句話,你不要讓你苗了而不秀,你的苗已經長出來了,你已經考上大學了,你已經比別人有一點成就了,苗了,但是你能不能開花?不一定的啊,所以幾年之後你白讀了大學了,所以苗而不秀是有的啊,而且你開花了,你有一點表現了,你能不能夠使他真的有所成就,使你的貢獻流傳在人間,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啊,是有的啊,這個有矣夫是很多啊,大部份人都這樣子啊,他有一點表​​現的機會了,他沒有堅持下去,沒有把握了,他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啊,孔子是看到農人在種田,他這樣感受,所以,他現在不是在講農夫,他是在講人生,懂嗎?這就厲害,這叫斷章取義,不是嗎?



 《詩經》是這樣解的,然後對於「禮」,孔子當然也有他的看法,周公只是製禮作樂,孔子卻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就是孔子的創造,周公沒有把他心裡的意思講出來,他只有把他認為人生應該如此過生活,這一點的仁德放在他心中,但是他做出仁德的表現,禮樂,傳下來禮樂,禮崩樂壞之後,孔子還能夠從禮崩樂壞之中發現周公的本心本意,是仁,所以,一個人行禮如果不仁,那麼他行禮就沒有意義,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孔子發明這個「仁」,這是孔子的創造,一般人只能夠遵守周公的禮樂,道教甚至非常地厭惡周公的禮樂,因為繁文縟節,但是孔子發現,這不是繁文縟節,這是一個人的仁德應當有的表現,所以,「禮云禮云,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你行禮不是拿著禮物就是行禮啊,樂不是說去演奏一下鐘鼓就是樂了,所以,禮樂別有所在,禮樂的精神是比禮樂的形式還重要,所以,你說儒家怎麼是一種只重形式的人呢?孔子就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是屬於心靈的成就,而心靈的成就必須表現在生活的實踐當中,這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道這個時候就是你心靈的一種仁德,一種仁心,而你的禮樂呢,就是各正性命,你的生活當中表現出各種的行為,而使仁德能夠通達到你的日常生活裡面去,這樣子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以是內外合一的,內聖而外王,這是儒家的學問的本意,都可以從孔子讀書、孔子對於古時候文獻的解釋看出孔子的理想所在,詩、書、易、禮、樂、春秋,那就更不用說了。



 孔子去讀魯國的歷史,他為什麼讀魯國歷史?一方面孔子是魯國人,但是孔子曾經周遊列國,他為什麼不去讀別國的歷史呢?因為魯國歷史就是周王室的歷史,就是天子的歷史,因為周公功勞很大,所以成王賜給周公用天子禮樂,周公可以跳八佾舞,而且周公的所在之國魯國他可以保有跟天子之地一樣的禮樂,甚至連歷史都一樣,所以,各國的文書報導,一方面要存在周王室,一方面要存在魯國,所以魯國有整套周朝的完整歷史,各國也有各國的歷史,只有魯國有全天下的歷史,所以,你要讀書,你要選對地方讀書啊,告訴你,所以,孔子讀歷史當然要到魯國的這種國家圖書館去讀,他這樣讀歷史,而孔子讀歷史呢,他跟別人讀的不一樣,他不是為了考試,孔子讀歷史是要了解人類如何在歷史中表現他的仁德,表現人生之道,或是表現天地之道。



 所以,春秋跟易經最難讀,因為都是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而易經還比春秋容易一點,因為易經比較抽象,純粹地人與天地之間的感應,春秋呢,是人這種感應必須又實踐在社會歷史當中,所以是真正的內聖外王之道,就在春秋,所以春秋是最難讀的一本書,那麼孔子讀魯國的春秋,他自己就抄錄魯國所記載的歷史,就是天下的歷史,孔子在抄錄的時候,不是依照原來的原文抄錄,而乃是孔子讀到某一條記錄的時候,孔子心中有感受,他就直接把感受又放在他的筆記當中,所以孔子所抄的歷史是他自己心得的歷史,是他的心史,是他心中的歷史。



 這心史不是他心靈的發展歷史,乃是以心來熔入歷史當中,或是他讀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感受到這件事情是是非,於是他就褒貶,所以一褒貶是非善惡,在非常驚險的文章裡面,改動幾個字,就可以知道孔子是用什麼心情來看這件事情,那這個文學要有非常高度的表現能力,而且對於每一件事情,他的判斷成為千秋萬世的標準,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心靈,所以,你讀書不讀到《春秋》,你不了解《春秋》,那真是人生大不幸,因為你沒這個福氣嘛,你不知道人的生命的力量可達到這麼樣的深遠,人有這麼樣大的願望,真的是大願如(?​​)啊,真的是大願啊,人生是這樣啊,真的是希望每一件事都合理啊,君要君,臣要臣,父要父,子要子,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呢,就是禮崩樂壞,天下就大亂了,他是為了悲憫眾生,為了憂患天下之大難,所以做《春秋》,所以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學問吶,哎呀,別那麼小氣了,趕快去追求學問了,你那個閒雜事、閒雜氣不要生、不要做了,你的生命有限你知道嗎?要這樣讀書啊,不讀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啊,這個書擺在那裡,你為什麼不讀?要讀書,也要有兩下子哈,要用點功,而且要忍受一點寂寞,好了,就這樣。



 從這個「彖傳」跟「卦辭」的關係,我們想到一個偉大的生命,對於古今的一種創造,一種提升,我們非常感動,所以,我越有感動的地方我講越多,希望你也有感動,不要言者諄諄,聽者渺渺,那沒有意義,OK,「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一下子更不得了,大象,我們念一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好像是大家已經讀爛了,太過的浮,太過的熟悉,有些時候,反而你不能夠有所心得,其實如果一般人這樣講,不會有心得,現在讀到《易經》,既然在這裡出現,你大概心裡會為之一震,要順著一震的心情去好好地體帖這句話,這句話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解釋,特別的發揮要講,就是平平常常,就是這樣用你現在所了解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了解?而且真的了解到你的生命裡面去?只是你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按照這樣的原則?你沒有按照這樣原則,你自己會不會覺得遺憾?你對不起自己啊,那你就按照這個原則,你是不是有一種喜悅之心,喜悅之情?所以,你要常常按照這個原則來判斷現在是值得的還是不值得的?你的生命有時候是值得活有時候是不值得活,你用這句話來判斷,你就知道了,你有沒有自強不息,那自強不息的標准在哪裡呢?



 「乾,元亨利貞」,這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你這個自強要放在這個地方,來做判斷,而不是你跟人家吵架辨論,死鴨子嘴硬,永遠不服輸,這樣子不叫做自強不息,這樣子雖然也是很強,但這不是依照天德而來,所以要依照天德而來,這兩句話要連在一起,要體帖天德而有你的仁德,這樣子你才要行健,大象,六十四卦的大象,大概都有「君子以」這三個字,「君子以」就是「君子以之」,「君子以之」就是「君子用之」,「君子用之以為」,「君子取之以為」,就這個意思,天行健就是看到這個卦,這六畫都是陽爻,而且是乾上加乾,就是乾而又乾,乾者,健也,是健而又健,什麼地方,什麼樣的存在他要這樣子呢?只有天,所以天行健,天德是乾而又乾,健而又健,那麼,君子看到這個卦,你就要體帖天之德,來成就人之德。



 你若看到蒙卦,你就要體帖蒙卦,山下出泉蒙,山下有泉水湧出來,這是蒙卦,那麼君子看到山下湧出泉水,你要有什麼想法呢?你要想,這個泉水雖然小,但是他終歸流向大海,你要想,這個泉水如果清,他不遭受混雜,他就永遠的清澈,但是這個泉水你不好好保養他,你把它堵塞了,他就不能夠往前進,你把他污濁了,他下游都是污濁的,所以,你看到這個像,你就要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要體帖這樣子的象,來果行非常決斷的行動,為什麼?來育德,不僅是育自己的德,而且是培育下一代的德,因為下一代才是蒙嘛,剛才講過,蒙昧,教育之卦,你要果行育德,你有沒有果行,沒有果行,你怎麼育德呢?所以現在我們的教育大概沒有果行……


                        


記錄:木木                       (責任編輯:田桂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