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句話,就是爻辭。爻辭首先先講爻的名字,所以卦名有爻名。所以爻的名字從最下這一畫開始算,這一畫稱為“初”,然後二三四五,最後一畫稱為“上”。不是“一二三四五六”,是“初二三四五上”,那麼,如果陽爻就稱作“九”,陰爻就是稱為“六”。“九”是奇數,是陽數,“六”是偶數,是陰數。有人就解釋,九跟六大概代表陽跟陰,而且代表它變化之數。那麼,用“初,二,三,四,五,上,九,六”這八個字來命名所有的爻,有一個術語叫“八字命爻”,命是命名的意思。用這八個字就可以把三百八十四爻全部命名。其實沒有所謂三百八十四爻,其實就乾卦六爻,坤卦六爻,這樣子就是這十二個爻的名字,就可以藉用到各種卦裡面去,卦的陰陽只有九跟六兩種,它的位置只有六個,這六個位置裡有九六的變化,所以六個位置加上兩個變化,用這八個字命爻就是“八字命爻”。我每一次期末考都會考八字命爻,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會答我用八字給人家相命,所以我今天提醒你們,不要再答這樣子,本來如果一題名詞解釋五分,你們如果答這樣子,我就扣五十分(笑)。
爻名以下就是“爻辭”,有卦辭,有爻辭,爻辭就是對一個“爻”做判斷。我們以後漸漸會發現,對於爻的判斷,往往跟對卦的判斷有關,因為卦是整體的看,爻是分段的看。當然整體的氣氛會籠罩各個爻,各個爻就是其中的分析。不過在“吉”的整體中,他的各個階段也會有“兇”的跡象產生,在這個歷程當中,如果一個卦整體傾向於兇,大部分爻也是傾向於兇,不過其中也有吉。在兇中如何逢凶化吉,在吉中一定要提防兇的情況。所以凶中有吉,吉中有凶,我們以前講過,六十四卦裡只有一個卦是六爻皆吉,謙卦。所以大部分人都想討好,我們說命名很重要,剛才講有陳禮安,有蔣介石,如果有父親希望孩子又有錢又有地位,就取名叫王財貴,這是一種期待,我自己呢也取了一個字,叫作季謙,所以以後看到季謙就知道是王財貴,這個季是伯仲叔季中的季,老四叫作季,如果是老大就叫伯,仲應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排名老四,如果沒有老三,就是伯仲季,反正季是最後一個。不是有伯夷叔齊嗎,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孤竹君的四個孩子裡面,他認為最喜歡叔齊,心裡就想把位置傳給叔齊,但是依照周公制禮作樂,必須要傳給嫡長子,孤竹君也是守禮法的人,心裡想但是一直到死都沒有說,但是老大是很明白父親的意思,是一個孝子,所以父親一死,伯夷就認為應該讓位給老三,於是伯夷逃到沒人知道的地方,國人找不到他,就要另立一個
好,現在我們從乾卦開講。乾,他的斷語就是“元亨利貞”。斷句有好幾種斷法,現在我們的版本怎麼斷句?“乾”,然後呢?四個字連在一起,“元亨利貞”;也有在“元亨”後面斷句的,“元亨,利貞”,這樣來斷句;還有呢?就是“元、亨、利、貞”。大概以“元亨”兩個字斷跟四個字全斷,這兩種比較多,像我們課本里面,“元亨利貞”連起來,這樣斷的比較少。
那麼“元亨利貞”是什麼意思呢?“元”是“大”的意思,我們說“元首”,“元”是我們人身最重要的部位,“元”就是“首”。你看,(板書“元”字),這是“人”,“人”也可以寫這樣,那麼,這裡是“上”,上面的“上”,人之上,就是我們的頭,所以“元”就是頭的意思。頭是什麼呢?頭就是“首”,(板書“首”字)這是一個臉,上面長幾根頭髮,所以這就是“首”,以前三根,現在變兩根了,首變成兩根頭髮,所以“元”就是首,我們叫“元首”。因此,“元”代表最先、最重要,比如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就是這個意思。而“元”的這個第一,最重要、最高的意思,又引申為最大,所以說,“元者,大也”。
“亨”呢,亨者通也,怎麼通的呢?亨原來是烹的意思,亨就是烹,這個字現在寫起來就是這個,(板書“亨”“烹”“享”“亯”)或是這個,或是寫成這樣,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畫個宗廟。在宗廟裡做什麼呢?當然是祭祀,祭祀,就是祭享,讓祖先享用。所以,亨就是享,祭祀的時候需要有一些烹調,所以再加上四點,“亨”“烹”“享”這三個字是相通的,都是源於這個字“亯”,祖廟的祭祀。所以,亨本來是祭祀的意思,祭祀最容易表示通。通甚麼呢?人與鬼神相通,相感通,所以亨就解釋為通,亨通,元亨。我們現在說大亨,為什麼呢?有錢能使鬼推磨嘛,那不叫大亨嘛。好,“亨者,通也”。
再說“利”,利者向也。這個利也可以說是敏銳、銳利,利本來是刀之和也,利者,刀之和也,利就是刀子,刀子很和,刀子的和,因為這個刀啊,要鐵煉成鋼,這鋼不能太剛,鋼如果太剛,那個碳化過程太厲害,他會很脆,但是你不剛的時候就不硬,這個刀就不夠硬度,不夠硬度,鐵會捲曲、柔軟,所以鐵跟鋼,比例要非常的調和,當它很調和的時候就很利,所以把這個口去掉,禾,禾+刀=利。刀之和的時候刀就利,這個利呢,就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這樣的氣氛,這樣的意義。利就是一種傾向,有利,或者說有益,對這一方面有益處,有所增長,這不是一種傾向嗎?所以,“利者,向也”。
“貞”就是“卜”的意思,卜問,或是卜或是問,卜問就是貞,貞的上面不是卜嗎?下面是貝殼,貝殼為什麼長兩個腳呢?這是線。古人用貝殼做為錢,做為交易的工具,做交易的媒介,把貝殼串起來,所以留了兩根線,貝殼有紋路,這樣叫“貝”,所以凡是看到貝就是跟財富有關。我的名字裡面就有兩個貝,所以真的很寶貝哈(笑)。凡是“貝”一定跟財富有關,你就記住這句話,因為古人以貝為錢,所以貝比金還要厲害。好,你看(板書“錢”“箋”),很可愛哈,這個金字旁,如果換成這個竹字頭,這是什麼,戔就是小的意思,小小的,所以,小小的紙片,木片、竹片叫做“箋”,書箋,箋條,假如在一本書上面加個紙條,寫上書名,叫做題箋,像這樣子的書(以易經教材做示範),古人是把箋帖上去的,現在是印上去的,這本書當代書法家杜忠誥寫的字,所以,我的書的序言裡面就有“感謝杜兄忠誥先生”,我稱他為兄,“感謝杜兄忠誥先生為此書題箋”,題這個小小紙片,叫箋。所以所謂“錢”,什麼叫“錢”?一千塊不是錢,硬幣才叫錢,錢本來是小錢的意思,那個大錢不是,古時候也沒有大錢,對不對?古人都是用銅或是用金來鑄的,金銀來鑄。然後,如果是貝加上這個呢?(板書“賤”)沒錢的人吶,貧賤嘛,如果是水加上這個呢?“淺”,你再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板書“棧”)這不是很窄的一條路嗎?棧道啊,懂嗎?等等,都屬於這一類。講回到貞,上面是卜,這不是用錢來卜,古人是用貝殼來卜,以前不是講龜甲嗎,“波”一聲叫“貞”,所以貞是卜問的意思。
好了,這樣四個字連起來是什麼意思呢?乾就是大,亨講跡象,大的跡象,有利於、有益於卜問之人,大的跡像有益於卜問。“元亨”是事情,“利貞”是判斷,總起來說“元亨利貞”叫做卦辭,是對整個卦的判斷。通常卦辭裡面有事件有判斷,有些時候呢,也有警戒之辭,在這裡沒有警戒之辭,只有判斷。警戒之辭例如“勿用有攸往”,它告訴你可以去,或者你不應該去,還有吉凶之判斷,然後“無咎”,或者“有悔”,你要後悔,像這些都有警戒之意。
所以卦辭跟爻辭,它都包含一些內容。第一種內容就是事件,古人凡遇到大事都要卜,比如說要出殯,要打獵,要結婚,祭祀等等都要卜,有些時候就把卜的事件記錄下來,像這個“元亨”就記錄了事件;第二類呢,斷語,佔斷,你卜到這個卦或是這個爻下一個判斷,佔斷大體是“吉”、“兇”,“悔”、“吝”這四個字是最常出現的,還有“利”,利也是,“勿用”,不要用,“無咎”,大概就這些,吉、兇、悔、吝、利勿用、利無咎;第三,有些時候還會有警戒之辭,他就明白告訴你,你卜到這一個爻,應該怎麼辦,比如說剛才說的,“利涉大川”,他可以涉大川,辦大事,有時候,“小人勿用”,不要用小人等等,“利見大人”等等,他都有警戒之辭,有些是要勸戒,勸你要謹慎,有些是勉勵語,有些時候是警告語,大概就是這三類的內容。
好,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後,再回來看這個乾卦,應該說是古時候有人卜到乾卦,是做大祭祀用的,因此他把“元亨”留下來,而斷語就是“利貞” 。那麼現在你如果卜卦不是要元亨,不是要大的祭祀,怎麼辦呢?所以應該把它當做一種象徵,你當然卜到乾的時候不一定要去祭祀,但是你就好像要辦大祭祀一樣,這是有利於貞卜之人的。你應該知道,我卜到這個卦,雖然我問的不是這個事情,不過呢,它可以給我做一個像徵的作用,來提示我現在的處境。
這是“元亨利貞”,之後就是分析了。第一爻,是“初九,潛龍勿用”,其實這個不需要解釋,“潛”,他還在最基礎的地位,所以叫“潛”,如果要解釋得更加明確呢,又要把六爻分成上中下,分成天地人。最下兩爻,以前講過,是“地爻”,中間兩爻,是“人爻”,上面兩爻,是“天爻”,天、地、人。那麼這裡“初九”在地爻的最下,所以叫做“潛”,潛進地中。而整個乾卦是這樣子的光明暢達,所以就用龍來做象徵,而且六爻都是陽爻,就代表這個陽氣上下能夠貫串,自由的發揮。天下事物中就是龍最有這樣的本領,龍可以升天,可以下水,可以入地,所以乾卦六爻都用龍來做象徵,這是很富有文學藝術技巧的一種手法。
“潛龍勿用”,在這裡,並沒有說我要辦什麼事,這裡就直接下了斷語,而這個事件呢,不是真實的事件,就是像徵的事件,就好像你這龍還潛在地下一樣,是不能用的,所以你卜到這一個爻,應該怎麼辦?韜光養晦,潛龍勿用。
“九二”,就在地上了,叫做“見龍”,這個字念“現”,叫做“見龍在田”。“田”字代表地,所以這個田也是一種象徵的作用,不一定是在田地當中。開發的農作地叫做田,田是一塊地,你看畫一塊地,中間有疇有隴,有田梗,這個叫“田”。好,“現龍在田”,代表在地,“利見大人”,這裡就是包含了佔斷跟警戒辭,而且呢,是利於見大人,或是天下利見此大人,那麼把這個卦爻的象徵意義直接指點到人的社會的倫理的意義。這個“大人”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在社會上地位高,第二種意義呢,是德行高,都叫“大人”。所以大人如果講德行就是“君子”的意思,“聖人”的意思。這里大人應該指德行而言,所以見龍在田,這是天下利見此有德之大人,這裡還沒有做到有位,只是說有德。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卜到這個爻,這幾乎完全是警戒之辭了,不是嗎?卜到這個爻,你所處的地位是什麼呢?是在人爻的下爻,應該還在這種謹慎、自我勉勵當中,而一個人怎麼樣自我勉勵呢?終日乾乾,他用兩個乾,因為陽之又陽,已經是下卦的最上爻,所以乾乾,這本來是乾卦,上面還有個乾卦,所以就影響到這一爻,叫做乾乾,那麼終日乾乾,就好像幹卦一樣,要那麼樣的健行不已,自強不息,終日乾乾,乃至於到了“夕”,到了晚上的時候——“夕”就是太陽,太陽本來是圓的,中間加一點,表示太陽已經落了一半了,這樣叫夕——乃至於到了夕的時候還“惕若”,惕如也,“夕惕若”就是一直警惕的樣子。“厲無咎”,看起來很厲,這個厲呀,就是危,危險,好像有一種心中不安的樣子,所以厲是不安,他有不安的樣子。但是呢,“厲無咎”,因為這樣不安,反而“無咎”,無可責備處,叫做無咎,所以無咎就是所謂“不錯了”的意思,沒有犯規犯錯,沒有咎責,沒有可責備的地方。這是“九三”。
到了“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他經過“終日乾乾”的這種自修之後,就好像從水里面要跳上來,但是這個跳呢,不是一下子跳上去,鯉魚跳龍門,跳不過去還跌下來,然後再跳,再跌下來,這樣叫做“或躍在淵”。這個“或”的意思就是再一次、再一次,這叫或躍在淵。而無咎,為什麼呢?因為通過這樣的修養過來,而不是自己要去求名位,乃是名位的到來是漸漸地有機會的意思。
第五爻,“飛龍在天”,屬於天爻了,正是最成熟的時候,所以叫做“飛龍在天”。因為有了這個句子,所以後來就被天下最尊貴的位置所用,就是“九五之尊”,這一爻只能夠皇帝來用。“飛龍在天”,他也“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應該解釋為在位之人,而前面“九二”的利見大人,是有德之人。所以乾卦兩個“利見大人”,應該是有位要尊重有德,有德要尊重有位,這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哲學。而且希望仁者都在高位,這叫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雖然是龍,但是到了最上,他太過分的時候,高亢的時候,他也會“有悔”,所以你認為乾卦是無限光明之卦,它還有一點點的不順利的地方,一點點地傾向於兇,所以,乾卦就是這一爻敗壞了,因為縱使是乾,也不能夠“亢”,也是給人生的一個提醒,天地的運轉他不會到達“亢”的地步,天地總是會到了死期他就會轉動的,所以“窮則變,變則通”,人生也要如此,不可做亢龍。所以我們雖然講課很認真,也不可以下課了還不結束,等一下就“亢龍有悔”了,所以趕快下課,才不會被責怪(笑),好,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謝謝各位。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九”,這是一個總說,總說乾的六爻,也可以說,凡是陽爻,凡是“九”,都依照這個方式來看,也可以說,總說就知道一百九十二個陽爻——六十四卦總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佔一半,所以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一百九十二,總共三百八十四,所以,總說一百九十二爻——用九,遇到九,就要如此看。怎麼看呢?“見群龍無首,吉”。“群龍無首”這四個字,已經成為一般的成語,是不是?那在這個地方,是“見群龍無首”,“見”,就是“看出”,或是說,“發現”也可以,或是說“表現”也可以,總之就是他有這樣的作用,什麼作用?群龍無首,或是我們應該這樣的了解“群龍無首”。好,這個是對於乾卦六爻,我們應當如此看,對於整個天地之間的所有陽氣,我們應該如此看,“群龍無首”,那麼這樣子看是“吉”的,天地的這樣表現是“吉”的,我們人生這樣子來了解人生,這樣來運轉人生是“吉”的。
一般我們對於“群龍無首”這個成語,是採取什麼態度?劣意,不好的意思。想想“群龍無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想一下,你一般怎麼用?你們認為“群龍無首”這一個成語是吉還是兇?啊,是兇,群龍無首啊,就代表沒有方向了,沒有了領導了。其實這是“群龍無首”的一種別解,我們現在把他別解,別解的意思就是另外的解釋,望文生義。既然古人有這樣子的句子,我們拿來用,來寄託我們的意思,是藉他的酒杯澆自己塊壘了,所以這叫別解。有一些詞語,我們會有別解的,比如有一個成語,“每況愈下”,我們現在都說“每況愈下”,其實不是,他的原文是“每下愈況”,被別解以後呢,就是“每況愈下”,其實這兩句的造句法,意思可以一樣,也可以不大一樣,我這樣講你還不曉得意思,現在我們都對這兩個,你不管是用“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其實我們都用別解,別解就是面對原意而說,原意或許不是如此啊。依照現在的意思,“每況愈下”這個況是當什麼講?“情況”,對不對?這個“下”呢?當做是“下坡”,這是向下,越來越不可收拾,這樣子是“每況愈下”,越來越不好的意思。那原意是什麼呢?是出自於《莊子》的一個寓言,“市人之履狶也,每下愈況”,這個“狶”,是“豬”的意思,這個“履”,是用腳踏著它,那“履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去買一頭豬的時候,在古時候,認為這個豬啊,是越肥越好,古人營養比較不充足,能夠吃到肉是非常特殊的情形,“七十者可以食肉”,孟子說,到七十歲我們就能夠讓他吃肉,代表一種物質豐盛的意思,那我們現在不是七十者食肉,連一兩歲的孩子都開始食肉了,所以古今不一樣,現在的豬呢,希望是瘦的好、精的好,不要太肥,那古人是認為肥的好,要買豬的時候呢,就要看看它肥不肥,要看肥不肥的方法,你不要看它肚子,因為看肚子比較不准確,那麼要看哪裡呢?看豬腳,不要看他大腿,還不准確,看它小腿,看小腿不准確,還要看那個蹄的地方,豬蹄的地方,你越往下看,你越能夠判斷它是不是很肥,如果連豬蹄都肥了,那它一定整隻都肥的,你看它肚子肥肥的,不一定是肥的。所以,“市人之履狶也”,是“每下”,每往下一層來看,是“愈況”,愈能夠表現實況,懂嗎?應該人也是如此,那“每下愈況”其實是說,你看事情要一針見血,你看事情要看它重點的地方,重點的地方你把握到了,其它地方你就能夠不言而喻了,就不必再討論了,豬蹄子都已經肥了,你還要討論這隻豬肥不肥嗎?不要討論了,懂嗎?所以這個是“每下愈況”的原意,讓我們能夠把握事情的要領。現在我們運用的時候呢,把它變成是“每況愈下”,情況越來越不能收拾,越來越散漫、凌亂,這叫做別解。
我們再看“群龍無首”。乾卦六爻大概都以龍來做象徵,君子可以說是人中之龍,那麼龍呢,就是萬物中之君子,所以這個“龍”其實代表陽氣,代表乾德。在乾卦裡面有六條龍,六條龍也就代表“群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六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字,他是一個群,群龍。而我們剛才對於“初九”,有一種判斷,“潛龍勿用”;“九二”有一個判斷,“見龍在田”;“九三”有一個判斷,“乾乾夕惕”,有人叫做“惕龍”,因為他沒有出現龍,他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沒有出現“龍”,但是後來的讀《易經》的人,特別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惕龍”,所以第三爻也是龍,這個“惕龍”就是“惕人”吶,警惕的人,能夠自我警惕,隨時謹慎,隨時憤發,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隨時憤發的一個君子,他可以用“惕龍”來象徵,所以第三爻是“惕龍”;第四爻是“躍龍”,“或躍在淵”,躍龍;第五爻是“飛龍”;第六爻是“亢龍”,你看都是龍,對不對?只有第三爻沒有提到龍,後人就把它說“惕龍”,這些都是“龍”。所以,回頭過來從整個乾卦看,他裡麵包涵龍的諸德,龍的各種德,也可以說,有各種表現的龍德,有的龍是表現那樣子,有的龍是表現這樣子,其實是同一條龍就有這些德,一龍之諸德,或是諸龍之分德,這樣叫群龍。
那麼群龍這個“龍”是變化無窮的,就像我們人生是變化無窮的,我們人的德是多方面開發的,於是,我們人的心靈當中就應該具備諸龍之德,就好像天地之間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是各式的變化才成為天地,所以天地就有群龍在運作,我們人間呢,也應該具備群龍之德,這樣叫做群龍。而群龍呢,不可以有首,無首,也就說呢,你不可以偏向哪一種德,而因為人生是複雜的,天地是複雜的,你各種的德要在各種的情況之下表現,這樣你的德才算做是全備,而且這個德才不會有一種偏德,有一種偏向性,你隨時是“潛龍”,你隨時是“飛龍”,隨時是“惕龍”,隨時是“躍龍”,隨時是“見龍”,這樣子你的生命才是活潑的,這個活潑的生命就是活潑的宇宙,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假如“群龍有首”就完了,為什麼呢?這個人只有一方面的表現,懂嗎?所以“群龍無首”代表諸德具備,而且運用自如,神妙無窮,叫做無首,這豈不是大德嗎?這樣的德才是大德,對不對?你若表現一方面的德,表現的非常地猛烈,像這樣的德往往他會敗事,把事情敗壞,所以“剛柔”,也可以說是“半剛半柔”。所以說假如一個人的性格表現是“剛”,我們初聽起來很好,非常地“剛明”,或是“剛強”,但是如果變成“剛烈”,“剛愎”,就壞了,對不對?剛德不能夠“見群龍無首”。龍德也有剛,但龍德的表現也有柔,你不要說柔不是乾卦的德啊,只要他是光明的正面的也都可以列入乾德,只要是德。所以龍也有柔的一面,但是同樣的,假如柔表現得太過分,其它的德就被呑沒,其它的德就被抹殺。因此,我們一定要表現,雖然是龍德,也要是群龍的德都表現,而其中的德沒有一個是為首的,要隨時變化。比如說你現在是學生,你還沒到社會上工作,所以,你現在正在修養、長進的時期,你當然是“潛龍”沒有錯,但是你不只是“潛龍”啊,因為你還有其它的身份吶,那麼你在做其它身份的時候,你就要做別的龍,比如說,你如果在社團裡面,你要么做“見龍”,利見大人,你要做一個社團的一種支柱,你自己要勉勵自己,要不然你就做“飛龍”,你做領導人物,那麼,你這樣不就是“飛龍”嗎?這時候就不是“潛龍”。你在你的整個人生是“潛龍”,你在這一個團體裡面是“飛龍”,懂嗎?這樣子的心情可以隨時面對各種的情況而轉換,這樣叫做“群龍無首”,這不是“吉”嗎?這才是“吉”呀。所以“見群龍無首,吉”,這是他的正解,群龍無首的正解。不是很多人在這裡沒有人領導,烏合之眾,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後來的別解。好,“見群龍無首,吉”。
現在有很多人,受到近代的觀念影響,尤其西方觀念的影響。西方人的人生態度,喜歡有所表現,那麼你要有表現,往往必須要集中你的生命力在某個方向,某個地方,才能夠表現。尤其是近代的西方,在比較古一點的西方,在他們的啟蒙時期,他們的人文觀念,所謂人文主義了,對於人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所以像米蓋朗基羅,像歌德、像培根,這些人,他們都希望他們的德是完整的,所以他們的各種的表現都好。像米蓋朗基羅,現在或許大家知道,他最主要表現在藝術,對不對?其實他也是一個天文學家,也是一個文學家,他也是一個詩人,他又是一個對於社會很關懷、政治有見解的人。像培根,他是政治家,他也是科學家,他也是文學家,他也是哲學家,懂嗎?各種的德他們都要開出來。像歌德,也是多方面的才華。
那麼,近代以來的西方人,就比較有一種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的傾向,他們叫做,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形象,要有一個形象。一個人,如果毫無表現,當然是很平庸的,有表現當然是有成就的,不過呢,如果只是想建立形象就停在建立形像上,你就不能夠知道“見群龍無首”的意義,所以,最好的形像是沒有形象。當你從形象化歸到無形象的時候,那就是“群龍無首”了,你的心靈就是群龍的表現了,所以,你不需要去積極建立你的形象,建立你的性格的品質,一有性格,這個性格就不完整,所以,沒有性格才是最大的、最豐富的性格,不是嗎?像我,我沒有什麼性格哈(笑),至少,我是希望如此,你說剛,他也有柔,你說柔,他也有剛,你說內,他也有外,你說外,他也有內,你說文,他也有武,你說武,他也有文,懂嗎?所以,只有武,就是老粗,那麼只有文,就是文弱書生。
有智慧的人生,是多方面的,那多方面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這樣,中庸不是如此啊,恰到好處叫做中庸,所以,說那一個人很中庸,你這樣講,你有些時候是貶他,為什麼呢?那一個人甚麼事情都是各打五十大板,這樣不是中庸。(教授好像在指著什麼),中庸是這樣子,中庸是這個,然後他對於任何方向,他都能夠做最恰當的處置,如果這個情況不在這裡,這個情況在這裡,中庸就跑到這裡來。所以,中庸,當他跑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不是在這一個圓的這個,而是在這裡邊有一個圓讓他去,他看看處事的條理而居而到一個恰當的位置,這樣叫做中庸,所以中庸是不可能。孔子說:“白刃可蹈也,爵祿可辭也,天下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白刃可蹈”,這是剛強的人,“爵祿可辭”,是廉潔的人,“天下可均”,這個天下可以平治,平治天下,均平嘛,這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的,可以想像的,某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中庸不可能也,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要做到中庸的人是少之又少,乃至於幾乎沒有,所以“爵祿可辭”,這個高爵奉祿啊,爵位跟奉祿可辭,他可以不要,很廉潔,“白刃可蹈”,白刀子在那裡我可以踏過去,代表很勇敢,還是有人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天下可均也”,天下可以平均,可以讓他治平,平定天下,這可以做到,但是中庸不可能也,這是中庸的句子,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庸是這樣子的生命,這個叫“仁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個“妙”的生命是不可能的,可見要好好了解“中庸”這兩個字啊。
“群龍無首”,也是如此,他沒有固定的方向,而所有方向都在掌握之中,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叫做“泛應而曲當”,“泛應”就是對於任何事物都能夠有感應,都能夠面對。而曲當,這個“曲”就是每一處,一個一個,各處,或者小處,這個“曲”也稱做小,也稱做各處,個別的,叫“曲”,廣泛地面對任何事物,而任何事物都得到恰當的安排處理,叫“泛應曲當”,叫“群龍無首”。所以“群龍無首”這句話非常地美,很美,你要讓你的生命變成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可上可下,可前可後,可內可外,可動可靜。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這也叫做“群龍無首”,所以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該剛強的時候要剛強。所以這也透露了一項訊息,透露了一項什麼呢?透露了一項完整、完全、完美的訊息,“群龍無首”,很好,這句話非常好,好了,我們把乾的古今講完了,卦畫、卦名、卦辭、爻辭都講完了,現在我們講傳,乾卦的傳。
我們念一遍彖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這是震爍古今的名著啊,震爍古今的千古不朽的著作,這一段文章,不得了啊,再念一遍,好好地體帖一下,縱使不很懂,但是你讀到這種文章,心中有一種很莫名的,或是如如地一種嚮往,起了一種嚮往之情,那麼這種人就是有智慧,這種人就能讀書。假如讀到這一段文章,讀過去跟普通文章差不多,白紙黑字,這樣的人你就要小心了,你大概不能讀書,你這一輩子不要讀書算了,至少不要讀這種書,你去讀別的書或是做別的學問去,再讀一遍噢,看看你心中有沒有一點感動,統統不懂噢,而讀這種書有一點感動,這是冥冥之中你就有感應,你這樣才能讀這種書,而且你要常常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如果沒有,你要現在培養,如果有,你要好好地把握,因為這一種的心情將來可能不再來,你以後事情忙了,你的心靈已經死掉了,他就永遠不再來,所以要看看你的心靈是不是活潑,你的智慧有沒有斷喪,這樣就測驗出來,馬上測驗出來。我們教書的人很容易看出來這一班的學生有幾個能讀書的,非常容易,你自己也要這樣判斷吶,再讀一遍,來,試看看,來卜你的命運,不要卜龜了,不要算卦了,就這樣就卜你的命運了,(笑),你對文化有沒有一種透悟的能力,來,“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像詩一樣的美噢,不知在說什麼,但很美,“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這種大氣魄,大胸襟,大關懷,大憂患,以及大勉勵,大理想,都在這一個地方,不得了!本來我們說乾卦是“元亨利貞”,大的跡像是有利於貞卜之人,本來是如此的,這是孔子的教導,孔子在說明這一卦的時候居然如此講。
我們說“彖曰”是在解釋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這裡面有元有亨有利有貞,都在這裡,但是解釋成這個樣,你就要知道,這是何等的筆力,何等的力道,對於這樣子的簡單的一句話,這樣子簡單的一件事情而居然做這樣的解釋。怎麼解釋呢?天道、人生、聖哲、歷史、個人、天下,統統在這個地方,他的理想統統在這裡展現,“彖曰:大哉乾元”,他把元變成乾元,所以這一句話不是“乾、元亨利貞”,乃是“乾元、亨利貞”,這樣斷句也可以,這是孔子的斷句,那麼其實孔子並不是不曉得古人是“乾、元亨利貞”,不是,孔子不是不曉得,乃是孔子對於整部《易經》的精神,就是天道人生,窮究天人之際的精神,把這個的整個精神全部貫注在這“乾元亨利貞”這五個字裡面,所以就形成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這種大話,這種大話叫“形而上學”。
“大哉乾元”,乾之元,這個元是首的意思,這個“元”也可以叫大,因為“首”就是大,所以“乾元”是天道創生之功能。“乾元”,“大哉天道”的意思。大哉天道,是萬物資之以為始,“資”就是“藉著”,藉著乾元而有了他的開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當然也就統地了,所以,他就能夠統領天地。他怎麼統領天地呢?以“雲行雨施”的方式讓品物來流行,像雲在行,像雨在施,所以,“雲行雨施”是一種詩意的描寫,詩意的描寫來描寫陰陽的變化。啊“雲行雨施”,用“雲雨”兩個字來放在這個地方,文章就漂亮了,就美了,就富有詩意了。“品物”者,眾物也,眾物都流行,眾物流在時間中成就,而成就了他的特殊的面貌,叫“行”,“品物”就“流行”了。
再從頭講,“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這整個講,這個“大明”,當然是“乾元”了,大哉乾元嘛,“大哉乾元”是“明”的,他不是“暗”的,也可以說天道是自我明白的,他不是糊里胡塗的,亂哄哄的,他的創造是以一種自我明白的方式,自我透明的方式,大明,而且他貫徹終始。你看,這裡用終始,不是始終啊,不是貫徹始終,是貫徹終始,為什麼呢?有終才有始,不是有始才有終。什麼叫做有終才有始,以前講過,你必先要有你的目的,你才能夠有個開始,所以你要到台北,你一定要先知道台北在哪裡,你才能夠開始走第一步,要不然你永遠開始不了第一步,所以大明終始,因此乾元是創生,不是試看看,走一步算一步,不是的,他是“大明”,“大”明就全部透明,全部透徹,整個宇宙的生成已經全部透徹了的以後,然後才有了始,所以宇宙是在這樣子的大明的創造性之下而流行。所以,大明終始有了六位,這個流行的順序呀,就有六位產生,其實這個六是虛數,就是諸種變化產生,諸種程序產生,大明終始,諸種程序就產生了, “六位時成”,以時而成,因時而成,那麼因時就因地,時間與空間是在一起的,所以因時而成,因地而成,“時成六龍以御天”,這是比喻,就好像乘著六龍來禦天一樣,這句話比較沒有關係,這句話就是“六位時成”的意思,“時成六龍以御天”,下面再從頭講,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從乾道而變化,乾道就“大哉乾元”,變化就是“雲行雨施”,“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是個體,是萬物個體,承受天命......
記錄:木木 校對:哲萱 (責任編輯:田桂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