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12屆全國經典總會考還有一個月,后謙讀經班今天開始將陸續在小班及幼幼班給孩子驗收[大學],[中庸
今天算是暑假上課的倒數二天了!暑期讀經班的同學今天來驗收[易
孩子的清明的頭腦,記憶力超好~
距離第12屆全國經典總會考還有一個月,后謙讀經班今天開始將陸續在小班及幼幼班給孩子驗收[大學],[中庸
今天算是暑假上課的倒數二天了!暑期讀經班的同學今天來驗收[易
孩子的清明的頭腦,記憶力超好~
以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句話,就是爻辭。爻辭首先先講爻的名字,所以卦名有爻名。所以爻的名字從最下這一畫開始算,這一畫稱為“初”,然後二三四五,最後一畫稱為“上”。不是“一二三四五六”,是“初二三四五上”,那麼,如果陽爻就稱作“九”,陰爻就是稱為“六”。“九”是奇數,是陽數,“六”是偶數,是陰數。有人就解釋,九跟六大概代表陽跟陰,而且代表它變化之數。那麼,用“初,二,三,四,五,上,九,六”這八個字來命名所有的爻,有一個術語叫“八字命爻”,命是命名的意思。用這八個字就可以把三百八十四爻全部命名。其實沒有所謂三百八十四爻,其實就乾卦六爻,坤卦六爻,這樣子就是這十二個爻的名字,就可以藉用到各種卦裡面去,卦的陰陽只有九跟六兩種,它的位置只有六個,這六個位置裡有九六的變化,所以六個位置加上兩個變化,用這八個字命爻就是“八字命爻”。我每一次期末考都會考八字命爻,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會答我用八字給人家相命,所以我今天提醒你們,不要再答這樣子,本來如果一題名詞解釋五分,你們如果答這樣子,我就扣五十分(笑)。
爻名以下就是“爻辭”,有卦辭,有爻辭,爻辭就是對一個“爻”做判斷。我們以後漸漸會發現,對於爻的判斷,往往跟對卦的判斷有關,因為卦是整體的看,爻是分段的看。當然整體的氣氛會籠罩各個爻,各個爻就是其中的分析。不過在“吉”的整體中,他的各個階段也會有“兇”的跡象產生,在這個歷程當中,如果一個卦整體傾向於兇,大部分爻也是傾向於兇,不過其中也有吉。在兇中如何逢凶化吉,在吉中一定要提防兇的情況。所以凶中有吉,吉中有凶,我們以前講過,六十四卦裡只有一個卦是六爻皆吉,謙卦。所以大部分人都想討好,我們說命名很重要,剛才講有陳禮安,有蔣介石,如果有父親希望孩子又有錢又有地位,就取名叫王財貴,這是一種期待,我自己呢也取了一個字,叫作季謙,所以以後看到季謙就知道是王財貴,這個季是伯仲叔季中的季,老四叫作季,如果是老大就叫伯,仲應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排名老四,如果沒有老三,就是伯仲季,反正季是最後一個。不是有伯夷叔齊嗎,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孤竹君的四個孩子裡面,他認為最喜歡叔齊,心裡就想把位置傳給叔齊,但是依照周公制禮作樂,必須要傳給嫡長子,孤竹君也是守禮法的人,心裡想但是一直到死都沒有說,但是老大是很明白父親的意思,是一個孝子,所以父親一死,伯夷就認為應該讓位給老三,於是伯夷逃到沒人知道的地方,國人找不到他,就要另立一個
好,現在我們從乾卦開講。乾,他的斷語就是“元亨利貞”。斷句有好幾種斷法,現在我們的版本怎麼斷句?“乾”,然後呢?四個字連在一起,“元亨利貞”;也有在“元亨”後面斷句的,“元亨,利貞”,這樣來斷句;還有呢?就是“元、亨、利、貞”。大概以“元亨”兩個字斷跟四個字全斷,這兩種比較多,像我們課本里面,“元亨利貞”連起來,這樣斷的比較少。
那麼“元亨利貞”是什麼意思呢?“元”是“大”的意思,我們說“元首”,“元”是我們人身最重要的部位,“元”就是“首”。你看,(板書“元”字),這是“人”,“人”也可以寫這樣,那麼,這裡是“上”,上面的“上”,人之上,就是我們的頭,所以“元”就是頭的意思。頭是什麼呢?頭就是“首”,(板書“首”字)這是一個臉,上面長幾根頭髮,所以這就是“首”,以前三根,現在變兩根了,首變成兩根頭髮,所以“元”就是首,我們叫“元首”。因此,“元”代表最先、最重要,比如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就是這個意思。而“元”的這個第一,最重要、最高的意思,又引申為最大,所以說,“元者,大也”。
“亨”呢,亨者通也,怎麼通的呢?亨原來是烹的意思,亨就是烹,這個字現在寫起來就是這個,(板書“亨”“烹”“享”“亯”)或是這個,或是寫成這樣,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畫個宗廟。在宗廟裡做什麼呢?當然是祭祀,祭祀,就是祭享,讓祖先享用。所以,亨就是享,祭祀的時候需要有一些烹調,所以再加上四點,“亨”“烹”“享”這三個字是相通的,都是源於這個字“亯”,祖廟的祭祀。所以,亨本來是祭祀的意思,祭祀最容易表示通。通甚麼呢?人與鬼神相通,相感通,所以亨就解釋為通,亨通,元亨。我們現在說大亨,為什麼呢?有錢能使鬼推磨嘛,那不叫大亨嘛。好,“亨者,通也”。
再說“利”,利者向也。這個利也可以說是敏銳、銳利,利本來是刀之和也,利者,刀之和也,利就是刀子,刀子很和,刀子的和,因為這個刀啊,要鐵煉成鋼,這鋼不能太剛,鋼如果太剛,那個碳化過程太厲害,他會很脆,但是你不剛的時候就不硬,這個刀就不夠硬度,不夠硬度,鐵會捲曲、柔軟,所以鐵跟鋼,比例要非常的調和,當它很調和的時候就很利,所以把這個口去掉,禾,禾+刀=利。刀之和的時候刀就利,這個利呢,就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這樣的氣氛,這樣的意義。利就是一種傾向,有利,或者說有益,對這一方面有益處,有所增長,這不是一種傾向嗎?所以,“利者,向也”。
“貞”就是“卜”的意思,卜問,或是卜或是問,卜問就是貞,貞的上面不是卜嗎?下面是貝殼,貝殼為什麼長兩個腳呢?這是線。古人用貝殼做為錢,做為交易的工具,做交易的媒介,把貝殼串起來,所以留了兩根線,貝殼有紋路,這樣叫“貝”,所以凡是看到貝就是跟財富有關。我的名字裡面就有兩個貝,所以真的很寶貝哈(笑)。凡是“貝”一定跟財富有關,你就記住這句話,因為古人以貝為錢,所以貝比金還要厲害。好,你看(板書“錢”“箋”),很可愛哈,這個金字旁,如果換成這個竹字頭,這是什麼,戔就是小的意思,小小的,所以,小小的紙片,木片、竹片叫做“箋”,書箋,箋條,假如在一本書上面加個紙條,寫上書名,叫做題箋,像這樣子的書(以易經教材做示範),古人是把箋帖上去的,現在是印上去的,這本書當代書法家杜忠誥寫的字,所以,我的書的序言裡面就有“感謝杜兄忠誥先生”,我稱他為兄,“感謝杜兄忠誥先生為此書題箋”,題這個小小紙片,叫箋。所以所謂“錢”,什麼叫“錢”?一千塊不是錢,硬幣才叫錢,錢本來是小錢的意思,那個大錢不是,古時候也沒有大錢,對不對?古人都是用銅或是用金來鑄的,金銀來鑄。然後,如果是貝加上這個呢?(板書“賤”)沒錢的人吶,貧賤嘛,如果是水加上這個呢?“淺”,你再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板書“棧”)這不是很窄的一條路嗎?棧道啊,懂嗎?等等,都屬於這一類。講回到貞,上面是卜,這不是用錢來卜,古人是用貝殼來卜,以前不是講龜甲嗎,“波”一聲叫“貞”,所以貞是卜問的意思。
好了,這樣四個字連起來是什麼意思呢?乾就是大,亨講跡象,大的跡象,有利於、有益於卜問之人,大的跡像有益於卜問。“元亨”是事情,“利貞”是判斷,總起來說“元亨利貞”叫做卦辭,是對整個卦的判斷。通常卦辭裡面有事件有判斷,有些時候呢,也有警戒之辭,在這裡沒有警戒之辭,只有判斷。警戒之辭例如“勿用有攸往”,它告訴你可以去,或者你不應該去,還有吉凶之判斷,然後“無咎”,或者“有悔”,你要後悔,像這些都有警戒之意。
所以卦辭跟爻辭,它都包含一些內容。第一種內容就是事件,古人凡遇到大事都要卜,比如說要出殯,要打獵,要結婚,祭祀等等都要卜,有些時候就把卜的事件記錄下來,像這個“元亨”就記錄了事件;第二類呢,斷語,佔斷,你卜到這個卦或是這個爻下一個判斷,佔斷大體是“吉”、“兇”,“悔”、“吝”這四個字是最常出現的,還有“利”,利也是,“勿用”,不要用,“無咎”,大概就這些,吉、兇、悔、吝、利勿用、利無咎;第三,有些時候還會有警戒之辭,他就明白告訴你,你卜到這一個爻,應該怎麼辦,比如說剛才說的,“利涉大川”,他可以涉大川,辦大事,有時候,“小人勿用”,不要用小人等等,“利見大人”等等,他都有警戒之辭,有些是要勸戒,勸你要謹慎,有些是勉勵語,有些時候是警告語,大概就是這三類的內容。
好,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後,再回來看這個乾卦,應該說是古時候有人卜到乾卦,是做大祭祀用的,因此他把“元亨”留下來,而斷語就是“利貞” 。那麼現在你如果卜卦不是要元亨,不是要大的祭祀,怎麼辦呢?所以應該把它當做一種象徵,你當然卜到乾的時候不一定要去祭祀,但是你就好像要辦大祭祀一樣,這是有利於貞卜之人的。你應該知道,我卜到這個卦,雖然我問的不是這個事情,不過呢,它可以給我做一個像徵的作用,來提示我現在的處境。
這是“元亨利貞”,之後就是分析了。第一爻,是“初九,潛龍勿用”,其實這個不需要解釋,“潛”,他還在最基礎的地位,所以叫“潛”,如果要解釋得更加明確呢,又要把六爻分成上中下,分成天地人。最下兩爻,以前講過,是“地爻”,中間兩爻,是“人爻”,上面兩爻,是“天爻”,天、地、人。那麼這裡“初九”在地爻的最下,所以叫做“潛”,潛進地中。而整個乾卦是這樣子的光明暢達,所以就用龍來做象徵,而且六爻都是陽爻,就代表這個陽氣上下能夠貫串,自由的發揮。天下事物中就是龍最有這樣的本領,龍可以升天,可以下水,可以入地,所以乾卦六爻都用龍來做象徵,這是很富有文學藝術技巧的一種手法。
“潛龍勿用”,在這裡,並沒有說我要辦什麼事,這裡就直接下了斷語,而這個事件呢,不是真實的事件,就是像徵的事件,就好像你這龍還潛在地下一樣,是不能用的,所以你卜到這一個爻,應該怎麼辦?韜光養晦,潛龍勿用。
“九二”,就在地上了,叫做“見龍”,這個字念“現”,叫做“見龍在田”。“田”字代表地,所以這個田也是一種象徵的作用,不一定是在田地當中。開發的農作地叫做田,田是一塊地,你看畫一塊地,中間有疇有隴,有田梗,這個叫“田”。好,“現龍在田”,代表在地,“利見大人”,這裡就是包含了佔斷跟警戒辭,而且呢,是利於見大人,或是天下利見此大人,那麼把這個卦爻的象徵意義直接指點到人的社會的倫理的意義。這個“大人”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在社會上地位高,第二種意義呢,是德行高,都叫“大人”。所以大人如果講德行就是“君子”的意思,“聖人”的意思。這里大人應該指德行而言,所以見龍在田,這是天下利見此有德之大人,這裡還沒有做到有位,只是說有德。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卜到這個爻,這幾乎完全是警戒之辭了,不是嗎?卜到這個爻,你所處的地位是什麼呢?是在人爻的下爻,應該還在這種謹慎、自我勉勵當中,而一個人怎麼樣自我勉勵呢?終日乾乾,他用兩個乾,因為陽之又陽,已經是下卦的最上爻,所以乾乾,這本來是乾卦,上面還有個乾卦,所以就影響到這一爻,叫做乾乾,那麼終日乾乾,就好像幹卦一樣,要那麼樣的健行不已,自強不息,終日乾乾,乃至於到了“夕”,到了晚上的時候——“夕”就是太陽,太陽本來是圓的,中間加一點,表示太陽已經落了一半了,這樣叫夕——乃至於到了夕的時候還“惕若”,惕如也,“夕惕若”就是一直警惕的樣子。“厲無咎”,看起來很厲,這個厲呀,就是危,危險,好像有一種心中不安的樣子,所以厲是不安,他有不安的樣子。但是呢,“厲無咎”,因為這樣不安,反而“無咎”,無可責備處,叫做無咎,所以無咎就是所謂“不錯了”的意思,沒有犯規犯錯,沒有咎責,沒有可責備的地方。這是“九三”。
到了“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他經過“終日乾乾”的這種自修之後,就好像從水里面要跳上來,但是這個跳呢,不是一下子跳上去,鯉魚跳龍門,跳不過去還跌下來,然後再跳,再跌下來,這樣叫做“或躍在淵”。這個“或”的意思就是再一次、再一次,這叫或躍在淵。而無咎,為什麼呢?因為通過這樣的修養過來,而不是自己要去求名位,乃是名位的到來是漸漸地有機會的意思。
第五爻,“飛龍在天”,屬於天爻了,正是最成熟的時候,所以叫做“飛龍在天”。因為有了這個句子,所以後來就被天下最尊貴的位置所用,就是“九五之尊”,這一爻只能夠皇帝來用。“飛龍在天”,他也“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應該解釋為在位之人,而前面“九二”的利見大人,是有德之人。所以乾卦兩個“利見大人”,應該是有位要尊重有德,有德要尊重有位,這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哲學。而且希望仁者都在高位,這叫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雖然是龍,但是到了最上,他太過分的時候,高亢的時候,他也會“有悔”,所以你認為乾卦是無限光明之卦,它還有一點點的不順利的地方,一點點地傾向於兇,所以,乾卦就是這一爻敗壞了,因為縱使是乾,也不能夠“亢”,也是給人生的一個提醒,天地的運轉他不會到達“亢”的地步,天地總是會到了死期他就會轉動的,所以“窮則變,變則通”,人生也要如此,不可做亢龍。所以我們雖然講課很認真,也不可以下課了還不結束,等一下就“亢龍有悔”了,所以趕快下課,才不會被責怪(笑),好,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謝謝各位。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九”,這是一個總說,總說乾的六爻,也可以說,凡是陽爻,凡是“九”,都依照這個方式來看,也可以說,總說就知道一百九十二個陽爻——六十四卦總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佔一半,所以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一百九十二,總共三百八十四,所以,總說一百九十二爻——用九,遇到九,就要如此看。怎麼看呢?“見群龍無首,吉”。“群龍無首”這四個字,已經成為一般的成語,是不是?那在這個地方,是“見群龍無首”,“見”,就是“看出”,或是說,“發現”也可以,或是說“表現”也可以,總之就是他有這樣的作用,什麼作用?群龍無首,或是我們應該這樣的了解“群龍無首”。好,這個是對於乾卦六爻,我們應當如此看,對於整個天地之間的所有陽氣,我們應該如此看,“群龍無首”,那麼這樣子看是“吉”的,天地的這樣表現是“吉”的,我們人生這樣子來了解人生,這樣來運轉人生是“吉”的。
一般我們對於“群龍無首”這個成語,是採取什麼態度?劣意,不好的意思。想想“群龍無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想一下,你一般怎麼用?你們認為“群龍無首”這一個成語是吉還是兇?啊,是兇,群龍無首啊,就代表沒有方向了,沒有了領導了。其實這是“群龍無首”的一種別解,我們現在把他別解,別解的意思就是另外的解釋,望文生義。既然古人有這樣子的句子,我們拿來用,來寄託我們的意思,是藉他的酒杯澆自己塊壘了,所以這叫別解。有一些詞語,我們會有別解的,比如有一個成語,“每況愈下”,我們現在都說“每況愈下”,其實不是,他的原文是“每下愈況”,被別解以後呢,就是“每況愈下”,其實這兩句的造句法,意思可以一樣,也可以不大一樣,我這樣講你還不曉得意思,現在我們都對這兩個,你不管是用“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其實我們都用別解,別解就是面對原意而說,原意或許不是如此啊。依照現在的意思,“每況愈下”這個況是當什麼講?“情況”,對不對?這個“下”呢?當做是“下坡”,這是向下,越來越不可收拾,這樣子是“每況愈下”,越來越不好的意思。那原意是什麼呢?是出自於《莊子》的一個寓言,“市人之履狶也,每下愈況”,這個“狶”,是“豬”的意思,這個“履”,是用腳踏著它,那“履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去買一頭豬的時候,在古時候,認為這個豬啊,是越肥越好,古人營養比較不充足,能夠吃到肉是非常特殊的情形,“七十者可以食肉”,孟子說,到七十歲我們就能夠讓他吃肉,代表一種物質豐盛的意思,那我們現在不是七十者食肉,連一兩歲的孩子都開始食肉了,所以古今不一樣,現在的豬呢,希望是瘦的好、精的好,不要太肥,那古人是認為肥的好,要買豬的時候呢,就要看看它肥不肥,要看肥不肥的方法,你不要看它肚子,因為看肚子比較不准確,那麼要看哪裡呢?看豬腳,不要看他大腿,還不准確,看它小腿,看小腿不准確,還要看那個蹄的地方,豬蹄的地方,你越往下看,你越能夠判斷它是不是很肥,如果連豬蹄都肥了,那它一定整隻都肥的,你看它肚子肥肥的,不一定是肥的。所以,“市人之履狶也”,是“每下”,每往下一層來看,是“愈況”,愈能夠表現實況,懂嗎?應該人也是如此,那“每下愈況”其實是說,你看事情要一針見血,你看事情要看它重點的地方,重點的地方你把握到了,其它地方你就能夠不言而喻了,就不必再討論了,豬蹄子都已經肥了,你還要討論這隻豬肥不肥嗎?不要討論了,懂嗎?所以這個是“每下愈況”的原意,讓我們能夠把握事情的要領。現在我們運用的時候呢,把它變成是“每況愈下”,情況越來越不能收拾,越來越散漫、凌亂,這叫做別解。
我們再看“群龍無首”。乾卦六爻大概都以龍來做象徵,君子可以說是人中之龍,那麼龍呢,就是萬物中之君子,所以這個“龍”其實代表陽氣,代表乾德。在乾卦裡面有六條龍,六條龍也就代表“群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六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字,他是一個群,群龍。而我們剛才對於“初九”,有一種判斷,“潛龍勿用”;“九二”有一個判斷,“見龍在田”;“九三”有一個判斷,“乾乾夕惕”,有人叫做“惕龍”,因為他沒有出現龍,他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沒有出現“龍”,但是後來的讀《易經》的人,特別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惕龍”,所以第三爻也是龍,這個“惕龍”就是“惕人”吶,警惕的人,能夠自我警惕,隨時謹慎,隨時憤發,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隨時憤發的一個君子,他可以用“惕龍”來象徵,所以第三爻是“惕龍”;第四爻是“躍龍”,“或躍在淵”,躍龍;第五爻是“飛龍”;第六爻是“亢龍”,你看都是龍,對不對?只有第三爻沒有提到龍,後人就把它說“惕龍”,這些都是“龍”。所以,回頭過來從整個乾卦看,他裡麵包涵龍的諸德,龍的各種德,也可以說,有各種表現的龍德,有的龍是表現那樣子,有的龍是表現這樣子,其實是同一條龍就有這些德,一龍之諸德,或是諸龍之分德,這樣叫群龍。
那麼群龍這個“龍”是變化無窮的,就像我們人生是變化無窮的,我們人的德是多方面開發的,於是,我們人的心靈當中就應該具備諸龍之德,就好像天地之間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是各式的變化才成為天地,所以天地就有群龍在運作,我們人間呢,也應該具備群龍之德,這樣叫做群龍。而群龍呢,不可以有首,無首,也就說呢,你不可以偏向哪一種德,而因為人生是複雜的,天地是複雜的,你各種的德要在各種的情況之下表現,這樣你的德才算做是全備,而且這個德才不會有一種偏德,有一種偏向性,你隨時是“潛龍”,你隨時是“飛龍”,隨時是“惕龍”,隨時是“躍龍”,隨時是“見龍”,這樣子你的生命才是活潑的,這個活潑的生命就是活潑的宇宙,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假如“群龍有首”就完了,為什麼呢?這個人只有一方面的表現,懂嗎?所以“群龍無首”代表諸德具備,而且運用自如,神妙無窮,叫做無首,這豈不是大德嗎?這樣的德才是大德,對不對?你若表現一方面的德,表現的非常地猛烈,像這樣的德往往他會敗事,把事情敗壞,所以“剛柔”,也可以說是“半剛半柔”。所以說假如一個人的性格表現是“剛”,我們初聽起來很好,非常地“剛明”,或是“剛強”,但是如果變成“剛烈”,“剛愎”,就壞了,對不對?剛德不能夠“見群龍無首”。龍德也有剛,但龍德的表現也有柔,你不要說柔不是乾卦的德啊,只要他是光明的正面的也都可以列入乾德,只要是德。所以龍也有柔的一面,但是同樣的,假如柔表現得太過分,其它的德就被呑沒,其它的德就被抹殺。因此,我們一定要表現,雖然是龍德,也要是群龍的德都表現,而其中的德沒有一個是為首的,要隨時變化。比如說你現在是學生,你還沒到社會上工作,所以,你現在正在修養、長進的時期,你當然是“潛龍”沒有錯,但是你不只是“潛龍”啊,因為你還有其它的身份吶,那麼你在做其它身份的時候,你就要做別的龍,比如說,你如果在社團裡面,你要么做“見龍”,利見大人,你要做一個社團的一種支柱,你自己要勉勵自己,要不然你就做“飛龍”,你做領導人物,那麼,你這樣不就是“飛龍”嗎?這時候就不是“潛龍”。你在你的整個人生是“潛龍”,你在這一個團體裡面是“飛龍”,懂嗎?這樣子的心情可以隨時面對各種的情況而轉換,這樣叫做“群龍無首”,這不是“吉”嗎?這才是“吉”呀。所以“見群龍無首,吉”,這是他的正解,群龍無首的正解。不是很多人在這裡沒有人領導,烏合之眾,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後來的別解。好,“見群龍無首,吉”。
現在有很多人,受到近代的觀念影響,尤其西方觀念的影響。西方人的人生態度,喜歡有所表現,那麼你要有表現,往往必須要集中你的生命力在某個方向,某個地方,才能夠表現。尤其是近代的西方,在比較古一點的西方,在他們的啟蒙時期,他們的人文觀念,所謂人文主義了,對於人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所以像米蓋朗基羅,像歌德、像培根,這些人,他們都希望他們的德是完整的,所以他們的各種的表現都好。像米蓋朗基羅,現在或許大家知道,他最主要表現在藝術,對不對?其實他也是一個天文學家,也是一個文學家,他也是一個詩人,他又是一個對於社會很關懷、政治有見解的人。像培根,他是政治家,他也是科學家,他也是文學家,他也是哲學家,懂嗎?各種的德他們都要開出來。像歌德,也是多方面的才華。
那麼,近代以來的西方人,就比較有一種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的傾向,他們叫做,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形象,要有一個形象。一個人,如果毫無表現,當然是很平庸的,有表現當然是有成就的,不過呢,如果只是想建立形象就停在建立形像上,你就不能夠知道“見群龍無首”的意義,所以,最好的形像是沒有形象。當你從形象化歸到無形象的時候,那就是“群龍無首”了,你的心靈就是群龍的表現了,所以,你不需要去積極建立你的形象,建立你的性格的品質,一有性格,這個性格就不完整,所以,沒有性格才是最大的、最豐富的性格,不是嗎?像我,我沒有什麼性格哈(笑),至少,我是希望如此,你說剛,他也有柔,你說柔,他也有剛,你說內,他也有外,你說外,他也有內,你說文,他也有武,你說武,他也有文,懂嗎?所以,只有武,就是老粗,那麼只有文,就是文弱書生。
有智慧的人生,是多方面的,那多方面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這樣,中庸不是如此啊,恰到好處叫做中庸,所以,說那一個人很中庸,你這樣講,你有些時候是貶他,為什麼呢?那一個人甚麼事情都是各打五十大板,這樣不是中庸。(教授好像在指著什麼),中庸是這樣子,中庸是這個,然後他對於任何方向,他都能夠做最恰當的處置,如果這個情況不在這裡,這個情況在這裡,中庸就跑到這裡來。所以,中庸,當他跑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不是在這一個圓的這個,而是在這裡邊有一個圓讓他去,他看看處事的條理而居而到一個恰當的位置,這樣叫做中庸,所以中庸是不可能。孔子說:“白刃可蹈也,爵祿可辭也,天下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白刃可蹈”,這是剛強的人,“爵祿可辭”,是廉潔的人,“天下可均”,這個天下可以平治,平治天下,均平嘛,這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的,可以想像的,某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中庸不可能也,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要做到中庸的人是少之又少,乃至於幾乎沒有,所以“爵祿可辭”,這個高爵奉祿啊,爵位跟奉祿可辭,他可以不要,很廉潔,“白刃可蹈”,白刀子在那裡我可以踏過去,代表很勇敢,還是有人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天下可均也”,天下可以平均,可以讓他治平,平定天下,這可以做到,但是中庸不可能也,這是中庸的句子,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庸是這樣子的生命,這個叫“仁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個“妙”的生命是不可能的,可見要好好了解“中庸”這兩個字啊。
“群龍無首”,也是如此,他沒有固定的方向,而所有方向都在掌握之中,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叫做“泛應而曲當”,“泛應”就是對於任何事物都能夠有感應,都能夠面對。而曲當,這個“曲”就是每一處,一個一個,各處,或者小處,這個“曲”也稱做小,也稱做各處,個別的,叫“曲”,廣泛地面對任何事物,而任何事物都得到恰當的安排處理,叫“泛應曲當”,叫“群龍無首”。所以“群龍無首”這句話非常地美,很美,你要讓你的生命變成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可上可下,可前可後,可內可外,可動可靜。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這也叫做“群龍無首”,所以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該剛強的時候要剛強。所以這也透露了一項訊息,透露了一項什麼呢?透露了一項完整、完全、完美的訊息,“群龍無首”,很好,這句話非常好,好了,我們把乾的古今講完了,卦畫、卦名、卦辭、爻辭都講完了,現在我們講傳,乾卦的傳。
我們念一遍彖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這是震爍古今的名著啊,震爍古今的千古不朽的著作,這一段文章,不得了啊,再念一遍,好好地體帖一下,縱使不很懂,但是你讀到這種文章,心中有一種很莫名的,或是如如地一種嚮往,起了一種嚮往之情,那麼這種人就是有智慧,這種人就能讀書。假如讀到這一段文章,讀過去跟普通文章差不多,白紙黑字,這樣的人你就要小心了,你大概不能讀書,你這一輩子不要讀書算了,至少不要讀這種書,你去讀別的書或是做別的學問去,再讀一遍噢,看看你心中有沒有一點感動,統統不懂噢,而讀這種書有一點感動,這是冥冥之中你就有感應,你這樣才能讀這種書,而且你要常常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如果沒有,你要現在培養,如果有,你要好好地把握,因為這一種的心情將來可能不再來,你以後事情忙了,你的心靈已經死掉了,他就永遠不再來,所以要看看你的心靈是不是活潑,你的智慧有沒有斷喪,這樣就測驗出來,馬上測驗出來。我們教書的人很容易看出來這一班的學生有幾個能讀書的,非常容易,你自己也要這樣判斷吶,再讀一遍,來,試看看,來卜你的命運,不要卜龜了,不要算卦了,就這樣就卜你的命運了,(笑),你對文化有沒有一種透悟的能力,來,“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像詩一樣的美噢,不知在說什麼,但很美,“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這種大氣魄,大胸襟,大關懷,大憂患,以及大勉勵,大理想,都在這一個地方,不得了!本來我們說乾卦是“元亨利貞”,大的跡像是有利於貞卜之人,本來是如此的,這是孔子的教導,孔子在說明這一卦的時候居然如此講。
我們說“彖曰”是在解釋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這裡面有元有亨有利有貞,都在這裡,但是解釋成這個樣,你就要知道,這是何等的筆力,何等的力道,對於這樣子的簡單的一句話,這樣子簡單的一件事情而居然做這樣的解釋。怎麼解釋呢?天道、人生、聖哲、歷史、個人、天下,統統在這個地方,他的理想統統在這裡展現,“彖曰:大哉乾元”,他把元變成乾元,所以這一句話不是“乾、元亨利貞”,乃是“乾元、亨利貞”,這樣斷句也可以,這是孔子的斷句,那麼其實孔子並不是不曉得古人是“乾、元亨利貞”,不是,孔子不是不曉得,乃是孔子對於整部《易經》的精神,就是天道人生,窮究天人之際的精神,把這個的整個精神全部貫注在這“乾元亨利貞”這五個字裡面,所以就形成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這種大話,這種大話叫“形而上學”。
“大哉乾元”,乾之元,這個元是首的意思,這個“元”也可以叫大,因為“首”就是大,所以“乾元”是天道創生之功能。“乾元”,“大哉天道”的意思。大哉天道,是萬物資之以為始,“資”就是“藉著”,藉著乾元而有了他的開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當然也就統地了,所以,他就能夠統領天地。他怎麼統領天地呢?以“雲行雨施”的方式讓品物來流行,像雲在行,像雨在施,所以,“雲行雨施”是一種詩意的描寫,詩意的描寫來描寫陰陽的變化。啊“雲行雨施”,用“雲雨”兩個字來放在這個地方,文章就漂亮了,就美了,就富有詩意了。“品物”者,眾物也,眾物都流行,眾物流在時間中成就,而成就了他的特殊的面貌,叫“行”,“品物”就“流行”了。
再從頭講,“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這整個講,這個“大明”,當然是“乾元”了,大哉乾元嘛,“大哉乾元”是“明”的,他不是“暗”的,也可以說天道是自我明白的,他不是糊里胡塗的,亂哄哄的,他的創造是以一種自我明白的方式,自我透明的方式,大明,而且他貫徹終始。你看,這裡用終始,不是始終啊,不是貫徹始終,是貫徹終始,為什麼呢?有終才有始,不是有始才有終。什麼叫做有終才有始,以前講過,你必先要有你的目的,你才能夠有個開始,所以你要到台北,你一定要先知道台北在哪裡,你才能夠開始走第一步,要不然你永遠開始不了第一步,所以大明終始,因此乾元是創生,不是試看看,走一步算一步,不是的,他是“大明”,“大”明就全部透明,全部透徹,整個宇宙的生成已經全部透徹了的以後,然後才有了始,所以宇宙是在這樣子的大明的創造性之下而流行。所以,大明終始有了六位,這個流行的順序呀,就有六位產生,其實這個六是虛數,就是諸種變化產生,諸種程序產生,大明終始,諸種程序就產生了, “六位時成”,以時而成,因時而成,那麼因時就因地,時間與空間是在一起的,所以因時而成,因地而成,“時成六龍以御天”,這是比喻,就好像乘著六龍來禦天一樣,這句話比較沒有關係,這句話就是“六位時成”的意思,“時成六龍以御天”,下面再從頭講,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從乾道而變化,乾道就“大哉乾元”,變化就是“雲行雨施”,“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是個體,是萬物個體,承受天命......
記錄:木木 校對:哲萱 (責任編輯:田桂良)
.....這個「性」是萬物所得,萬物所得的特質叫「性」,所以「各正性命」,這個「正」就是對於萬物有萬物各自的性命,各自得自己的性命,叫「各正性命」,所以「各正」就是「各得」的意思,各如其性,各如其分,各如其正地得到他的「性」,得到他的「命」,其實有「命」才有「性」,合稱「性命」,「命」是從天而說,「性」是從自己而說,從內在說,從已經成就,從自己的內在說性,從外在說命,所以從客觀說命,從主觀說性,從客觀說命,所以性是各個物從那裡說性,比如說松樹有鬆樹的性,柏樹跟松樹的性是一樣的,所以說松柏長青,松柏後凋於歲寒,後凋者,不凋也,不是後面才凋噢,不是大家都凋了我後面才凋吧,這樣也是凋,所以「後凋」的那個「後」解釋成「不」,松柏後凋於歲寒,就是松柏的性,懂嗎?
人有人的性,人的性從哪裡來呢?是秉乘天命而來,合稱「性命」,所以「各正性命」,在乾道變化中成就萬物,而萬物「各得其性」,而「各得性命」,「各正性命」,然後「保合太好乃利貞」,這就是想要萬物自我,萬物自我要去「保合」這個「太和」,「保」、「合」,「太和」是什麼呢?「太和」是什麼呢?「太和」就是在乾道變化中而有「品物流行」,「乾道變化」是陽,「品物流行」是陰,「乾道變化」是乾德,「品物流行」就是坤德,這個「乾」與「坤」之調配叫做「太和」,陰與陽調配叫太好,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樣叫做「太和」,你要「保合太和」,萬物都保合,都保持,而且呢,而且合成他的「太和」,「乃利貞」,萬物就能夠利貞,所以,萬物一定是在乾坤之運作之下,而有自己的性命,而要保合自己的性命的特質,這個就是萬物的利貞,所以,松柏有鬆柏的利貞,然後萬物各有他的利貞,動物有動物的利貞,植物有植物的利貞,我們人有人的利貞,叫各個保合太和乃利貞,已經各正性命了,你要各盡其分,這樣就是利貞,這樣就是,像人,能夠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其實就是盡乾坤之道,就是盡天地之道。
我們要保合我們的太和,我們才能夠利貞,「利貞」是什麼呢?就是人生有許多地方是不能保合太和的,你不能順乾坤之德而來過你的人生,這樣你的人生就不利不貞,所以要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人道合於天道,你才能夠利貞,懂嗎?這樣子,「首出庶物,大哉乾元」,「首出庶物」就是他是首出於眾物之上,萬國咸寧,而使萬國都安寧,萬國都安定,這個「萬國」是代表「天下」的意思,代表「天地」的意思,萬國咸寧,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庶物都在乾坤的神妙運作當中,而成就他自己,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了,只有人是最麻煩的,萬物都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中成就自己,狗跟貓它都盡其天性,所以狗跟貓一定是保合太和,狗跟貓對它的生命來講是利貞,一顆草,他就是就著而成為一顆草,然後他也有生老病死,它成就它的一顆草,這樣是一顆草的保合太和乃利貞。
但是,貓跟狗,一棵小草,乃至於松柏,它自己並不能夠反省覺察,原來它的生命是乾道變化,原來它的生命是需要保合太和,才能夠利貞,意思也就是說它不能夠有自覺性,它不能夠有自覺天命在它的心中的意義,只有人才能夠自覺,那也只有人才會違背了這個天命,所以人是一個最麻煩的存在,也是一個最豐富的存在,是一個最莊嚴的存在,也是一個最悲苦的存在,你能不能保合你的太和呢?因為人都是保合太和乃利貞,但是他的利貞不是自己自覺的利貞,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所以文化、教養,就是使人能夠,不僅是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之中,而且能夠自已體悟天地之道,而使天地之道在自我的生命中完成,這樣子才是教養的目的,《易經》的第一卦的第一個彖辭,就在指點這樣子的人生的大義,這個人生大義在這裡啊。
「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你的生命中也有萬國,你也要首出庶物,你要用什麼來首出庶物?用乾德來引導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以乾德為首,首出庶物,那使你的人生所面對的任何事物:萬國,你人生也是一個世界啊,你這個人生的世界,都能夠寧定,都能夠恰如其分,各盡其性,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
所以,這裡就是人生,天道,聖人,以及天下,全部都在這裡,有一個指點,所以,我們說這一段話是振朔古今的名作,好,我們念一遍就下課,一起念一遍,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還要背起來。一面吃飯一面背喔,等一下一面睡午覺一面背,睡完午覺第一節課,我要讓大家背這一段文章,好,下課了,謝謝各位。
(這一
……沒問題,我們來講《易經》,我們早上講了「彖傳」,那我們稍微提到了「經」跟「傳」的不同,那麼「經」呢是「元亨利貞」,經的卦辭,卦名是「乾」,卜到乾卦,就是,你如果要有大的祭祀活動,有益於貞卜之人,有益於卜問,這樣子,那麼「彖傳」呢,他不從這個地方,「大的祭祀有益於貞卜之人」這個地方直接做解釋,而他乃是對於乾卦,把他當做是這個乾坤的這個乾,本來乾坤就指天地,所以他就直接從這個角度去發揮,那就借者「元亨利貞」這四個字轉換了他的意思,也可以說提升了「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的境界,豐富了他的含義,那麼你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說,說他不忠實原文。
那如果討論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什麼意思呢?因為你應該知道孔子這個人,他自己稱他自己好古敏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自己說,不是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孔子是這樣的人,好古敏以求之,可見他對於古學,他對於傳統的學問是這麼樣的敬重,他怎麼會隨便地亂解釋呢?怎麼會因為不了解而以自己的意思來隨便解釋呢?可見孔子不是這種人,對不對?而且他是說,「述而不作」,孔子說,我是述而不作,他只是傳述,而沒有創新,沒有創作,述而不作,為什麼他述而不作呢?因為孔子認為古人古聖已經把天地之真理都表現完了,都表現出來了,我只要能夠傳述,就很了不起了,就對得起我自己了,對得起天地了。
所以孔子夢見周公,夢見周公是一種很好的象徵,這個夢見,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見周公就代表夜以繼日,不分日夜,他所景仰的,他所崇敬的,他的理想願望所在就是能夠繼承周公之道,所以夢見周公,那麼以前也講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週殷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他對於商周,夏商周三朝的禮,三朝的典章、文物、制度,都是非常地講究的,所以,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黴之也」,這個以前也講過,所以孔子非常注重文獻。
因此,你不要認為儒家、宋明儒者這些儒家,你不要認為他們對文獻不熟,不讀書,束書不觀,束書不讀,把書綁起來不讀,不是的,儒家都是很用功的,因為孔子的人格典範就如此,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他就好學。
那以孔子這樣子的好古敏求,這樣子的的注重文獻,孔子怎麼會對這個「元亨利貞」都不懂呢?其實不是的,他是藉用「元亨利貞」這幾個字,然後做他的義理的發揮,因為他必須藉古今文來傳達他的學問,他不是另外講一套,他在講《易經》,所以在這個文句上講的不合古人的原意,但是就整部《易經》是合的,你要這樣看,這就可以看出來孔子心靈的那一種活潑性,所以孔子是好古敏求,但是他不是默守成規的人,孔子記得很多東西,但是他不是食古不化的一個人。
所以我們學中國的學問,我們學儒家的學問,我們接受孔子的教導,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接受孔子的教導?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歷代讀書人都自稱為是聖人之徒,自稱為是孔門之徒,雖然沒有親炙孔門,沒有親身地受孔門的教育、孔子的教導,但是都私淑孔子,像孟子就私淑孔子,孟子在孔子後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他哪裡見得到孔子啊?但是以
孔子就這樣讀的,所以「元亨利貞」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孔子一看這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可用,所以「元」就變成「乾元」,「大哉乾元」,再加上兩個字「大哉」,所以孔子並沒有加多少,也是述而不作啊,這樣也是述而不作,加一個「大哉」就可以了,「大哉乾元」,「乾元」的意思是什麼呢?「萬物資始」,「萬物資始」做什麼呢?「統天」,怎麼統天,「雲行雨施」,雲行雨施做什麼?就「品物流形」,「大明終始」,靠「六位時成」,這重新講,重複一次,所以,這是第二段,「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成六龍以御天」。
再來講第三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重點擺在「各正性命」,擺在「萬物」上,萬物「保合太和乃利貞」,再來第四段,再重述一遍,「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出庶物」就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那一種叫「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就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就是萬國咸寧,所以分四段,統統講同一個意思,再看一遍啊,「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這裡就講完了「元亨利貞」,「大哉乾元」是「元」,「萬物資始」以為「始」,他可以從這個「元」出發,從這個「天道」出發,而萬物以他為始,就能夠通達通暢,所以這個天道不只是空空的天道,他是能夠有作用的,作用是暢通無阻,所以這個元就解釋成天道,就變成大道,元就是大元,元也可以說成大,大就是大道,大就是天道,「元」解釋成「天道」,加上「乾」,「乾」就是「天」的意思,就解釋成「天道」,「亨」就解釋成「通」,本來是祭祀,變成通,因為祭祀跟通有關,我以前講過,祭祀就是要通神明,人類只所以能最深微奧妙的通,就是通於神明,你跟人相通還不是通的最奧妙的地步,你能夠跟鬼神相通,才是最奧妙,所以這個亨、祭祀就是人與鬼神相通的一種儀式,所以,亨當然可以解釋為通,而這個天道怎麼通呢,就是天道不只是天道,而是暢通於萬物,他是開展於萬物之中。
「利」,就是「到、達,或向」,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觀其徼」的「徼」就類似這個「利」,常無觀其妙,沒有形象,沒有特定的一種情況、結構、聲音、顏色,通通沒有,這叫「無」,道是不可說的,所以「無,常無」,所以道是妙的,但只有妙不行啊,他一定要劃分為萬有,劃分為萬物,所以用什麼方式劃分為萬物呢?用有的方式,所以收起來是無,放出去是有,所以,常有欲以觀期徼,觀他的向度,觀他達到的地方,所以常有欲以觀其徼,就跟那個「利」是一樣的,利就是通出去,元在這裡是一種籠統地說,亨呢,是指他裡面的力量、力道,他是可以廣大擴充的,利呢,就是指他每一個地方都可以,落實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達到。
「貞」呢,「貞」解釋成固,或是成,或是定,所以貞就落實了,萬物就確定了、肯定了,出現了,出現、肯定、成果,所以這「元亨利貞」四個字就是本體宇宙論,本體論跟宇宙論合在一起,有其本體,乾元是本體,宇宙呢,他「亨」、「利」而「貞」,宇宙論就是本體跟萬有的關係,本體如何劃分萬有,這叫宇宙論,所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從占斷變成哲學,所以孔子將《易經》本來是卜祀之書,變成是哲理之作,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了,整部《易經》原來是佔斷之書,經過孔子之手就變成是義理之作,哲理之作,哲理的作品,所以《易經》更增加了他的價值,所以《易經》為什麼會流傳這麼久,而且大家為什麼會這麼尊重,是因為經過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而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是不是把《易經》的本質轉了呢?也不一定,因為你為什麼能夠卜祀呢,因為人能夠通於神明,通於天地,你才能卜祀嘛,通於陰陽嘛,所以,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你能夠通於妙萬物之神,你才能夠卜啊、卜問,所以把那個通於萬物之妙的那一種心靈,把他開發出來,就變成人生的哲理。
所以,孔子這樣子解釋並沒有違背《易經》的基本精神,但是文句上,你看出來已經是大做轉換了,這種手法真的是大手法,魔法師哈,所以孔子是一個魔法師,真的是魔法師,變戲法,他把這樣的文章變成那樣的文章,厲害!漂亮!我們後代人不能隨便亂做哈,你假如沒有這樣子的好古敏求述而不作夢見周公注重文獻,你沒有那一種功力,你隨便解釋就是妄作,那孔子不是妄作,妄作就是隨便作,隨便解釋,妄作就兇,孔子不是,孔子是吉,他不是妄作啊,你要知道這個生命之偉大,他的力量之大,他使整個中國的文化確定他的方向,厲害!
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這樣子的解釋,你才能夠了解,我們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讀,而且讀了以後你才知道自己以後的生命要怎麼走,這叫做「各正性命」 ,這叫「保合太和」,你的生命才能夠「利貞」,「利貞」就是通達到你的完成的地方,你要保合這個太和,你才能使你的生命「利貞」,要不然你的生命通到哪裡去你不知道了,不利,一定不利,而且不能貞,不能夠有確定性的表現,不能夠完成你的本質,所以保合太和乃利貞,在彖傳裡面講這麼多,我越講課講越多,你越讀也越應該了解越多,不要講了,就這樣就好了,開個頭就好。
你以後去看人家討論《易經》你要用這種心情去看,那你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他如果講不到這一點,你要存疑,他是不是對《易經》不了解?或對孔子的心靈不了解,因為近代的中國學者,不一定能夠了解這種心情,了解孔子這種態度,不一定能夠有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中國自己的文化,所以,現在中國文化是中國人自己把他打敗了,那麼你要讓西方人來發揚你的文化,是非常困難的,西方人怎麼會承認這樣子的學問呢?「元亨利貞」怎麼可以這樣講呢?在技術上不能夠這樣子嘛,對不對?但是孔子是超越技術層面上的,知道嗎?所以,你要對照起來看你才知道這個力量之大,孔子不只是在《易經》是這樣子轉換,後來我再去思考,我發覺孔子對於五經通通有這樣子的意思,通通是什麼樣呢?通通借他們酒杯澆自己筷壘,就好像是轉換了他的意思,其實不是,而是能夠發古人的潛德幽光,古人內在還沒有展現出來的德性跟光輝,孔子給他展現出來,每一個經典都這樣。
我舉例給你聽,《易經》是如此啊,《尚書》呢,孔子引《尚書》的地方不多,在《論語》裡面只有一條,「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像這個他對於《尚書》他也有某方面的轉換,而且呢?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從讀《尚書》裡面讀出堯舜文武之德,我們如果自己去看《尚書》,不一定能夠像孔子體會這麼深刻,這是對於《尚書》,「施於有政」是尚書原來的句子,是說一個人他能夠有孝悌之道在家庭中,他也能夠處理人生的問題,這叫「施於有政」,有人問孔子說,你學問這麼好,你理想這麼高,你為什麼不去為政呢?他說:「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三句話是《書經》裡的句子,他說《書經》裡不是有這樣的句子嗎?說「孝乎惟孝」,在該孝的地方你能夠孝,「友於兄弟」,對於兄弟能夠友,友愛兄弟,「施於有政」,這就是你的人生該做的,那孔子說我們任何時候都做我們人生該做的,這就等於為政啊,這跟為政一樣啊,意思也就是說,我去為政也是做我為政應該做的事,所以我現在不為政,我做我沒有為政應該做的事,這樣我也是為政啊,這當然是有一點強辭奪理,強辨,但是這裡面有真意,「奚其為為政」,為什麼一定要為政呢?這個句子都很美啊,很好啊,「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你為什麼不為政呢?「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文章很好哈,啊,你們不知道這個文章之好,我自己知道,你們不知道,(笑)這個文章讀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思,其實他很美啊,《論語》實在很厲害。
所以這個《書經》,在孔子這裡,他就這樣子活潑地運用,隨便拿出一句來活潑運用,然後呢,他發現這個堯舜垂拱而治,發現堯呢,「蕩蕩乎,為天為大,為堯則之,」堯呢,是「蕩蕩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樣讚歎堯,讚歎大禹讚歎舜,都是有他的親身的一種體帖,這是對於《書經》,對於《詩經》呢,更有資料可尋了,在《論語》當中,有三個地方,跟弟子討論到《詩經》,這三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孔子怎麼樣講《詩經》,所以假如現在有人教《詩經》如果能夠像孔子這樣教,那真是學生的福氣,但是呢,這個學生也要非常有底子,這個學生也不是普通學生,孔子才能夠這樣教,第一個例子是子貢,子貢問曰:你們有讀過這一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有沒有?子曰什麼?「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子貢說,因為孔子教弟子讀《詩》,那弟子是真讀,讀到什麼地步呢?讀到《詩經》三百多首,全部都放在腦子裡面,所以子貢馬上就反應:「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以前沒有人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在這個地方的,子貢忽然想:這一句話可以用在這個地方,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子曰:賜也,可以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所以,第一個是子貢可以和他談詩,其他人不足談。
就我解釋給你聽,他講的是什麼意思,他也可以斷章取義,你要知道這個斷章取義,以前好像跟你們講過這個斷章取義,有沒有講過?沒有,以前只講過讀書的方法的一種叫做:不求甚解,現在再講讀書的第二種方法叫做:斷章取義,你如果不會這樣子的讀書法,你這一輩子就完了,你就死於句下,你讀書是死的,所以斷章取義代表讀書的活潑,文章這麼多,他只拿一句話出來,然後這句話呢,為我所用,跟這文章沒有關係,可見他對文章是熟悉、熟練。
所以《詩經》的文章最美,文句最美,有學問的人最喜歡拿《詩經》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詩經》有他原來的意思,原本的唱歌的意思,現在,我把這幾句話拿出來,我就不用那個意思了,我用一個像徵的意思,或者藉用他的文章來表達我的意思,這叫斷章取義,所以斷章取義是最高明的讀書法,現在我們把斷章取義用來罵一個孩子,罵一個學生,其實你都不了解,你如果是斷章取義,你就真的斷章取義,孔子斷章取義是他的發明創作,懂嗎?懂不懂這個意思?因為他是真懂之後再斷章取義,你是不懂啊,糊里糊塗,隨便講,所以不行的啊,斷章取義就是讀書自己的創作,自己的一種寄託。
所以,你能夠斷章取義,你將來也能夠做詩人,為什麼呢?因為詩人看到天地萬事萬物,他有不同的感受,他就借用天地的一些事物來寄託他的感受,所以,雖然「葉落烏啼霜滿天」,大家都已經聽過了,但是你就不能夠把這個文章這樣寫出來,然後寄託你那一種寂寞、寧靜之感,你就寄託不出來,所以,用一些文章寄託自己的意思,這就是詩,這就是把這些文章當成像徵的意義,所以,象徵感越強的人他越具有文學的特質,你看什麼就是什麼只會寫記敘文,那一種人沒有文學特質,記敘文有你的心情含在裡面,情景交融,這種人就是一個有文學才華的人。
OK,要斷章取義啊,孔子是一個文學才華很高的人,子貢也是,第二個地方呢?孔子跟學生討論詩,是跟子夏,「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一講繪事後素,子夏就另外再講一個意思,「禮後乎」,這裡跟前面那一段不一樣,前面那一段是子貢講了一層人生的道理,孔子說還有一層更深的人生道理,子貢就說:《詩經》有一句話這樣講,是不是可以用在這裡?孔子說:哎呀,子貢,真的是可以和你討論詩了,我們講的別的道理,你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夠變換往來,告訴你以前啊,你能夠知道新的意思,溫故而知新的意思,這是子貢跟孔子的對答,先從義理講到詩,然後孔子說子貢可以談詩。
現在是子夏拿《詩》來問,說《詩經》曾經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老師,這是什麼意思?子夏不是問老師這一句話怎麼解釋,他是問:老師,這一句話能夠用在什麼地方嗎?當然孔子就說:「繪事後素」,他就用繪畫來做比喻,就是像繪畫一樣,那麼子夏他其實心裡邊先有個底案,所以他就問老師,說:「禮後乎」 ,如果這樣子的話,禮是不是也是呢?也是可以用呢?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個人巧笑,他的笑起來有兩個酒窩,非常地美,美目盼兮,他的眼珠子啊很明亮,他的眼珠子一動就流盼風聲,啊,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個白色的畫布,你才能夠畫出燦爛的彩色,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事後素,對呀,就是畫畫一定要在乾淨的布上畫啊,孔子就這樣講,其實沒有講出新的意思,但是子夏就說:禮後乎?那我們一般人做人,行禮也是外在的表現吶,我們外在的表現是不是在後面呢?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是不是先要有本質呢?先要有你的本質,才有你的表現呢?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是不是可以這樣用呢?孔子說:啟予者商也,哎呀,你啟發我了,真好啊,你啟發我了,現在我可以和你談詩了,你看孔子,說「啟予者商也」,所以,孔子是很謙虛的,學生對他有幫助,他就非常讚歎,啟予者商也,這是孔子跟子夏談詩,懂嗎?
孔子自己也曾經吟詩,孔子自己也曾經唱歌,孔子自己也常常聽歌,甚至聽到兒歌他也有感受,有童子歌曰,孔子出遊的時候,弟子跟在旁邊,聽到小孩子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櫻,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小子聽之,不是叫那個孩子,是你們這些弟子啊,要記得啊,這一首歌,滄浪之水,滄浪或者是他的清澈,或者是他的波,這個水波蕩漾,蕩漾的水呀,如果是清的時候,可以濯我櫻,可以拿來洗我的帽子的帶子,滄浪之水如果濁了我們就不能夠洗帽帶子了,就來洗我的腳了,那麼孔子說:弟子啊,你們聽聽這首歌,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人各自取之也,一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所以國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一個國家一定是自己欺侮自己人家才欺侮他,一個家庭的命運,自己毀壞自己,人家才毀壞他,因為你的水,你為什麼不清呢?為什麼不讓人家洗帽帶子呢?為什麼要讓人家在你的水里面洗腳呢?為什麼要讓人在你的生命中踐踏你呢?因為你自己不清嘛,懂嗎?
好了,像這樣子,這首歌誰知道有這個意思呢?誰能夠感受這個意思呢?這是孔子的敏銳,乃至於對天地萬物的敏銳,你看孔子,子在川止曰,孔子看著流水,流個不停,他就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個大家不是都看到流水嗎?孔子就有這個感受,所以讀沒有字的書,不是有字的書讀一讀啊,天地間的書都是可以令你有新的感受的,那孔子因為心靈活潑,看到水,他有感嘆,而這個感嘆一出來,宋明理學家註解說:此是夫子見道之文也,這是見道之言,好像體悟到天道的真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愛惜你的生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天地之間,萬物變動不息,就這個意思,等等很多意思都包含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裡面,他把沒有文章的水流變成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直流傳到現在。
不只是看到水流,孔子看到農作物的成長,他也感嘆:「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所以你要常念這句話,你不要讓你苗了而不秀,你的苗已經長出來了,你已經考上大學了,你已經比別人有一點成就了,苗了,但是你能不能開花?不一定的啊,所以幾年之後你白讀了大學了,所以苗而不秀是有的啊,而且你開花了,你有一點表現了,你能不能夠使他真的有所成就,使你的貢獻流傳在人間,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啊,是有的啊,這個有矣夫是很多啊,大部份人都這樣子啊,他有一點表現的機會了,他沒有堅持下去,沒有把握了,他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啊,孔子是看到農人在種田,他這樣感受,所以,他現在不是在講農夫,他是在講人生,懂嗎?這就厲害,這叫斷章取義,不是嗎?
《詩經》是這樣解的,然後對於「禮」,孔子當然也有他的看法,周公只是製禮作樂,孔子卻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就是孔子的創造,周公沒有把他心裡的意思講出來,他只有把他認為人生應該如此過生活,這一點的仁德放在他心中,但是他做出仁德的表現,禮樂,傳下來禮樂,禮崩樂壞之後,孔子還能夠從禮崩樂壞之中發現周公的本心本意,是仁,所以,一個人行禮如果不仁,那麼他行禮就沒有意義,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孔子發明這個「仁」,這是孔子的創造,一般人只能夠遵守周公的禮樂,道教甚至非常地厭惡周公的禮樂,因為繁文縟節,但是孔子發現,這不是繁文縟節,這是一個人的仁德應當有的表現,所以,「禮云禮云,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你行禮不是拿著禮物就是行禮啊,樂不是說去演奏一下鐘鼓就是樂了,所以,禮樂別有所在,禮樂的精神是比禮樂的形式還重要,所以,你說儒家怎麼是一種只重形式的人呢?孔子就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是屬於心靈的成就,而心靈的成就必須表現在生活的實踐當中,這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道這個時候就是你心靈的一種仁德,一種仁心,而你的禮樂呢,就是各正性命,你的生活當中表現出各種的行為,而使仁德能夠通達到你的日常生活裡面去,這樣子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以是內外合一的,內聖而外王,這是儒家的學問的本意,都可以從孔子讀書、孔子對於古時候文獻的解釋看出孔子的理想所在,詩、書、易、禮、樂、春秋,那就更不用說了。
孔子去讀魯國的歷史,他為什麼讀魯國歷史?一方面孔子是魯國人,但是孔子曾經周遊列國,他為什麼不去讀別國的歷史呢?因為魯國歷史就是周王室的歷史,就是天子的歷史,因為周公功勞很大,所以成王賜給周公用天子禮樂,周公可以跳八佾舞,而且周公的所在之國魯國他可以保有跟天子之地一樣的禮樂,甚至連歷史都一樣,所以,各國的文書報導,一方面要存在周王室,一方面要存在魯國,所以魯國有整套周朝的完整歷史,各國也有各國的歷史,只有魯國有全天下的歷史,所以,你要讀書,你要選對地方讀書啊,告訴你,所以,孔子讀歷史當然要到魯國的這種國家圖書館去讀,他這樣讀歷史,而孔子讀歷史呢,他跟別人讀的不一樣,他不是為了考試,孔子讀歷史是要了解人類如何在歷史中表現他的仁德,表現人生之道,或是表現天地之道。
所以,春秋跟易經最難讀,因為都是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而易經還比春秋容易一點,因為易經比較抽象,純粹地人與天地之間的感應,春秋呢,是人這種感應必須又實踐在社會歷史當中,所以是真正的內聖外王之道,就在春秋,所以春秋是最難讀的一本書,那麼孔子讀魯國的春秋,他自己就抄錄魯國所記載的歷史,就是天下的歷史,孔子在抄錄的時候,不是依照原來的原文抄錄,而乃是孔子讀到某一條記錄的時候,孔子心中有感受,他就直接把感受又放在他的筆記當中,所以孔子所抄的歷史是他自己心得的歷史,是他的心史,是他心中的歷史。
這心史不是他心靈的發展歷史,乃是以心來熔入歷史當中,或是他讀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感受到這件事情是是非,於是他就褒貶,所以一褒貶是非善惡,在非常驚險的文章裡面,改動幾個字,就可以知道孔子是用什麼心情來看這件事情,那這個文學要有非常高度的表現能力,而且對於每一件事情,他的判斷成為千秋萬世的標準,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心靈,所以,你讀書不讀到《春秋》,你不了解《春秋》,那真是人生大不幸,因為你沒這個福氣嘛,你不知道人的生命的力量可達到這麼樣的深遠,人有這麼樣大的願望,真的是大願如(?)啊,真的是大願啊,人生是這樣啊,真的是希望每一件事都合理啊,君要君,臣要臣,父要父,子要子,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呢,就是禮崩樂壞,天下就大亂了,他是為了悲憫眾生,為了憂患天下之大難,所以做《春秋》,所以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學問吶,哎呀,別那麼小氣了,趕快去追求學問了,你那個閒雜事、閒雜氣不要生、不要做了,你的生命有限你知道嗎?要這樣讀書啊,不讀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啊,這個書擺在那裡,你為什麼不讀?要讀書,也要有兩下子哈,要用點功,而且要忍受一點寂寞,好了,就這樣。
從這個「彖傳」跟「卦辭」的關係,我們想到一個偉大的生命,對於古今的一種創造,一種提升,我們非常感動,所以,我越有感動的地方我講越多,希望你也有感動,不要言者諄諄,聽者渺渺,那沒有意義,OK,「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一下子更不得了,大象,我們念一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好像是大家已經讀爛了,太過的浮,太過的熟悉,有些時候,反而你不能夠有所心得,其實如果一般人這樣講,不會有心得,現在讀到《易經》,既然在這裡出現,你大概心裡會為之一震,要順著一震的心情去好好地體帖這句話,這句話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解釋,特別的發揮要講,就是平平常常,就是這樣用你現在所了解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了解?而且真的了解到你的生命裡面去?只是你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按照這樣的原則?你沒有按照這樣原則,你自己會不會覺得遺憾?你對不起自己啊,那你就按照這個原則,你是不是有一種喜悅之心,喜悅之情?所以,你要常常按照這個原則來判斷現在是值得的還是不值得的?你的生命有時候是值得活有時候是不值得活,你用這句話來判斷,你就知道了,你有沒有自強不息,那自強不息的標准在哪裡呢?
「乾,元亨利貞」,這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你這個自強要放在這個地方,來做判斷,而不是你跟人家吵架辨論,死鴨子嘴硬,永遠不服輸,這樣子不叫做自強不息,這樣子雖然也是很強,但這不是依照天德而來,所以要依照天德而來,這兩句話要連在一起,要體帖天德而有你的仁德,這樣子你才要行健,大象,六十四卦的大象,大概都有「君子以」這三個字,「君子以」就是「君子以之」,「君子以之」就是「君子用之」,「君子用之以為」,「君子取之以為」,就這個意思,天行健就是看到這個卦,這六畫都是陽爻,而且是乾上加乾,就是乾而又乾,乾者,健也,是健而又健,什麼地方,什麼樣的存在他要這樣子呢?只有天,所以天行健,天德是乾而又乾,健而又健,那麼,君子看到這個卦,你就要體帖天之德,來成就人之德。
你若看到蒙卦,你就要體帖蒙卦,山下出泉蒙,山下有泉水湧出來,這是蒙卦,
記錄:木木 (責任編輯:田桂良)
花蓮縣讀經學會
志工特殊訓練簡章
一、 目 的:
1. 依據政府政令輔導民團志工教育訓練,提昇志工素質、增進志工服務常識,服務廣大社區群眾認同。
2. 增進志工對服務工作之瞭解,強化志工領導知能,建立共信共識,有效推展讀經文化服務工作,擴大社會影響。
二、 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
三、 承辦單位:花蓮縣讀經學會
四、 協辦單位:立法委員王廷升辦事處、明義國小
五、 訓練時間:100年09月17日星期六上午8:00始業式至下午17:00
100年09月18日星期日上午8:00授課至中午12:00結業
六、 訓練地點:花蓮縣花蓮市明義國小舊圖書館
七、 聯絡 人:楊玉鈴 0912-338209 吳甜妹 0956-471306 李佩容 0920638458
八、 訓練資格:教師、社會人士、未上過特殊訓練之學員計200人。
九、 訓練課程: (課程表如附件一)
◎讀經教育與潛能開發 ◎詩詞吟唱
◎讀經教導之技巧 ◎班級經營
◎品格讀經教育分享及見證 ◎讀經教育集思廣益論方法
十、 報名須知:
(一)請直接至花蓮縣讀經學會網站:http://www.hlb.org.tw 報名
(二)自即日起接受報名至100年09月13日截止。
(三)本訓練課程免費參加,敬請踴躍報名。
(四)為維持訓練品質,報名後因故不能參加,請於訓練前三天告知。
(五)需全程參與訓練課程始能順利取得結訓證書(勿遲到、早退)。
(六)上課當天請帶2吋相片2張,若已取得基礎結訓證書請繳交影本一張。
十一、 餐點:免費提供點心茶水及全素午餐便當,請自備環保杯餐具。
附件一
花蓮縣讀經學會 志工特殊-課程表
100年九月十七日(星期六) | |||
時 間 | 內 容 | 主 題 | 主講 & 負責人 |
07:30~07:50 | 報到 |
| 文書組 |
07:50~08:00 | 開幕式 | 相見歡 | 簡文清 理事長 |
08:00~10:00 | 班級經營 | 讀經未來的發展 | 楊玉鈴 老師 |
10:00~12:00 | 讀經教育與潛能開發 | 培育人才的秘密 | 劉子萑 老師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
| 總務組 |
13:00~15:00 | 詩詞吟唱(論語等) | 論語、唐詩我愛您 | 康橋 老師 |
15:00~17:00 | 班級讀經示範 | 讀經也能快樂活潑 | 吳甜妹 老師 |
100年九月十八日(星期日) | |||
時 間 | 內 容 | 主 題 | 主講 & 負責人 |
08:00~09:00 | 百孝經-品格教育示範 | 紮根教育分享(一) | 劉麗英 老師 |
09:00~09:10 | 善歌教唱-感恩父母 | 聽見自己聲音 | 王季柔 老師 |
09:10~10:20 | 弟子規-品格教育見證 | 紮根教育分享(二) | 趙淑芬 老師 |
10:20~10:40 | 點心時間 |
| 總務組 |
10:40~11~10 | 心靈分享 | 學習與交流 | 李佩容 老師 |
11:10~11:40 | 頒發結訓證書 |
| 文書組 |
11:40~11:50 | 結訓 致詞 |
| 簡文清 理事長 |
11:50~12:00 | 大合照 | 滿載而歸 環境復原 | 全體人員 |
備註:
這裡的學生每日身著漢服讀經誦典,這裡不考試、不放暑假……一所名為“海口孔子學堂”的全日制私塾在短短兩年內招到了60多名學生,而且,半數學生家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這一現象引人深思。
這裡的學生拜孔子“每天要讀經從來不考試”
目前,普通中小學校都在放暑假。然而,8月16日上午,記者在海口市桂林洋某別墅區找到這處私塾時,老遠就听到了朗朗的讀書聲。私塾負責人說,這裡不放暑假,現有60多名學生,其中30多個學生是長期在此就讀的,還有30多人利用暑假時間在此培訓。孩子們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2歲多。大多數學生來自海南各市縣,也有一部分學生來自廣東等省份。
這裡每間課室內都高懸著一幅孔子畫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學習進度不同。有一批10多歲的孩子不用看課本,便能很流利地背誦《孟子》;一批年齡較小的孩子需要老師領讀,才能和大夥一起誦讀。還有2個剛入學的孩子,在一名年輕男老師的帶領下,用手指著書本一字一句高聲朗誦著“子曰……”
今年10歲的小卿已經在這裡學會了背誦《易經》、《論語》、《大學》、《中庸》,現在正在讀《孟子》。一年多前,她還在海口上小學四年級。因為父親的堅持,她告別了普通學校,走上了一條效仿古人的求學之路。每天在私塾拜孔子的畫像,誦讀著四書五經,打著太極拳。
小鯤是個很懂禮貌的孩子,見到老師就先彎腰鞠躬,告別時不忘再次鞠躬。他今年11歲,一年前在海口市二十六小讀三年級,那時他很調皮,經常和同學吵架。父母把他送到這裡,剛開始他很抵觸,後來他居然喜歡上了這裡。“這裡從來不考試。”小鯤說。
在海口孔子學堂裡,孩子們每天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孔子”。早上5時50分,孩子們會自覺地來到孔子畫像前列隊,在班長“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行禮”的號令下,全體老師和學生對著孔子的畫像三鞠躬。隨後,孩子們便進行打太極等晨練。之後,才進入一天的學習。從早上6時10分到晚上8時40分,共9節課的時間,孩子們除了吃飯和休息,每天的學習時間有8個小時,課程有中文經典的誦讀、英文經典的誦讀、體育、書法等。
不少家長送子就讀因對現今學校教育心存不滿
記者在私塾見到2名來自廣東的家長。她們都在佛山一所中職學校當老師。
李勳湖的孩子今年11歲,去年10月告別普通學校,進入這所私塾。“我的孩子在學習上一向很自覺,成績也不錯,但在學校過得很不開心。比如說,每逢上級領導來檢查,孩子們總是要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去排練節目。偶爾忘記帶校卡,會受到老師嚴厲的批評。有一次孩子對我說,聽到老師叫自己的名字時會嚇得發抖。身為教育工作者,我為此感到難過。”李勳湖說,去年她在廣州參加師資培訓時認識了這所私塾的創辦人,於是下決心把孩子送來。“我希望孩子能在13歲之前實現背誦中文經典三十萬字的目標,至於數理化等學科,可以通過自學來補上。”
李玉波與李勳湖是同事,經李勳湖推薦,她也毅然把年僅4歲半的孩子從廣東送到海口。“我只有這一個孩子,當時下了很大決心。”李玉波說,她相信王財貴教授的讀經理念,13歲之前是培養記憶能力的最佳階段。“孩子很小,還不理解經典文字的意思,但已經能夠跟著老師讀《孟子》了。我希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陶冶性情,培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另一名家長鄭海婭住在海口。她的孩子今年10歲,今年6月份以請事假的方式告別了小學生活,來到私塾。“孩子在體制內學校讀書太苦了,上小學三年級時眼睛就近視了。每當看到那小小的身體背著龐大的書包,艱難地擠公交車上學,我就感到心酸。”鄭海婭認為,孩子在體制內學校讀書,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無用功,比如,同一個生字要寫10多遍,其實完全不必要。她希望孩子在13歲之前能堅持在這裡讀下去,而後再去普通的初中學校學習。
據海口孔子學堂的創辦人田桂良介紹,這裡的學生家長中,近半數是學校老師。
創辦人讓孩子讀國學只要求背誦不要求理解
田桂良老家在河南,他以前在海口一家物流公司工作,自幼喜歡四書五經,對中國古典文化情有獨鍾。他說,這10多年來,他一直努力探索對孩子行之有效的國學教育方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悉台灣的王財貴教授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2007年,他辭掉工作,先後走訪了全國很多省市,他發現在北京、上海、湖南、山東等地,“經典教育”初具規模,很多全日制的學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後來,田桂良決定在海南創辦一家現代全日制學堂。他對一些學生家長展開調查發現,部分家長已經意識到國學經典的重要性。經過一番努力和嘗試,田桂良創辦的海口孔子學堂終於誕生了。目前,他11歲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都在該學堂讀書。
然而對於年僅10來歲的孩子來說,能讀懂《論語》、《大學》等深奧的經典嗎?
田桂良的理念是,只求孩子們把這些經文記下來,不要求他們理解文字的內涵和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會有所感悟。“人在13歲之前是培養記憶力的最佳時期,13歲之後才進入培養理解能力的階段。在小時候打好基礎,通過誦讀經典開發潛能,以後自學別的學科一點都不吃力。”
田桂良告訴記者,該學堂仿照古時的私塾進行授課,結合現代社會進行一些改良,但跟義務教育的課堂完全不同。孩子們每天除了誦讀國學經典,同時輔助誦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仲夏夜之夢》等英文經典,還學習體育、書法等課程。至於學生將來如何發展,學堂會尊重家長和學生的意見。
(南國都市報)
盡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節錄 孟子集注卷十三]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謂操而不舍;養,謂順而不害。事,則奉承而不違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殀壽,命之短長也。貳,疑也。不貳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則事天以終身也。立命,謂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為害之。○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則亦無以有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智之盡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盡,固不知所以為仁;然智而不仁,則亦將流蕩不法,而不足以為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人物之生,吉凶禍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所以順受乎此也。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命,謂正命。巖牆,牆之將覆者。知正命,則不處危地以取覆壓之禍。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盡其道,則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與立巖牆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為也。○此章與上章蓋一時之言,所以發其末句未盡之意。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舍,上聲。○在我者,謂仁義禮智,凡性之所有者。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則不可必得。在外者,謂富貴利達,凡外物皆是。○趙氏曰:「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內也。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樂,音洛。○誠,實也。言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皆如惡惡臭、好好色之實然,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矣,其為樂孰大於是。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強,上聲。○強,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未誠,則是猶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純也。故當凡事勉強,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遠也。○此章言萬物之理具於吾身,體之而實,則道在我而樂有餘;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