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人物訪談 - 王財貴教授 -- 淺談讀經教育

 


  儒學中心電子報第三期的訪談人物,很榮幸邀請到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先生。王教授於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出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畢業,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其師事牟宗三先生,身為臺灣「新儒家」學派學者,其留心人性的根源問題,並探討教化的核心關鍵。目前擔任臺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鵝湖月刊社編審委員、華山書院院長、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王財貴教授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讀經運動的推廣,尤其對於兒童讀經班的創立更是功不可沒。本中心期望透過訪談,使人們更加了解王財貴先生當初創立「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之目的及如何推動讀經教育。


  關於讀經運動的推廣,目前的成效如何?曾遭遇過哪些挫折?對於經典的閱讀,王教授所認為的經典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經典有何不同?關於讀經對兒童或青少年在品德教育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所好奇的,因此我們期望透過這次的訪談,能夠對讀經運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


一、首先想請問王教授,當初何以會有創建華山講堂「讀經推廣中心」的計畫?整個計畫的推動初衷與目的為何?


    「華山講堂」是在民國七十九年,由全國電子董事長林琦敏先生所創立,聘請老師講授四書、五經、老莊、佛典課程,免費提供社會人士前來聽講。


  民國八十二年的暑假,透過張仁山先生的陪同,王財貴教授與林琦敏先生會面,王教授對林董事長談起兒童讀經的理念,希望可以普遍推行文化紮根的工作,促使國人重新重視中國的文化教育問題。有鑒於王財貴教授欲於三年內推廣十萬人讀經活動,並進而把這理念帶到海外、大陸,乃至整個華人圈,達到「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人讀經」之目的,林琦敏先生於是在華山講堂之下成立了「讀經推廣中心」,自民國八十三年元月起正式運作,專門協助推廣讀經之教育理念。


  為擴大文化工作事務,華山講堂自民國九十年元月起,升格為「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改隸書院,並繼續敦聘王財貴教授主持推廣工作。


  為使讀經理念的推廣更為普遍,讀經教育成效更為深遠,王財貴教授乃於民國九十三年三月發起「財團法人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為讀經活動作永續之努力。


 


二、我們都知道,您一直致力於讀經運動的推廣。關於讀經教育在海峽兩岸,乃至於華人社會推動的成效如何?對於未來您有什麼計畫與思考?


    關於讀經教育之目標,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近程目標為:對臺澎金馬地區推廣讀經理念,鼓舞讀經風氣,預計三、四年內全臺地區,會有數十萬,乃至百萬以上的兒童,接受讀經教育,則讀經風氣自然推衍。一、二十年之後,必有相關人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王財貴教授自民國八十三年到九十年間推廣兒童讀經教育,業已達到一百萬兒童讀經之目標,到目前為止,更有大約一百五十萬兒童讀經。目前之目標,乃欲向下推廣讀經活動,使幼稚園學生、學齡前兒童,乃至懷孕婦女欲做胎教,都能讀經。


  中程目標是逐漸將此讀經教育的經驗,推廣於大陸及全世界華僑,亦即達到有中國人之處就有讀經之景況,期望在十年內完成。1997年秋天,南懷瑾先生邀請王財貴教授到香港,舉行公開講演,講述讀經教育的理念,並介紹兒童讀經的具體做法。199710月,國際文教基金會邀請王財貴教授前往海南島,於海南航空總部,進行第一場大陸的公開讀經演講。


  1998年春天,國際文教基金會(ICI)正式在大陸推廣讀經教育,成立武漢大方文教兒童中西文化導讀推廣中心,為大陸最早的讀經推廣機構。同年之暑假,王財貴教授開始於大陸巡迴演講,推動讀經教育。據王財貴教授估計,目前大陸地區已有五千萬兒童讀經,但對於其目標,仍尚未達到一半人數,因此還有待繼續努力。兒童讀經活動,不僅在大陸及臺、港、澳地區推展,目前已拓展至東南亞、北美、歐洲的華人社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和荷蘭的中文學校都開展了兒童讀經活動。例如馬來西亞的兒童讀經是從1998年年底開始推動,當地華人社區還專門組織兒童讀經考察團到臺灣取經。


  遠程目標是,倘若有外國人想了解中國語言文化者,亦可宣導以讀經為便,使經典之價值普遍於全世界。也就是說,欲推動全人類都讀經,先從閱讀自己民族的經典為主,再去讀其他民族的經典,惟有閱讀經典的民族才能強盛。


  對於讀經活動,只有目的,並且運用各種手段,並沒有特定的計畫,只是順勢而為,期望能達到全人類都讀經之目的。


 


三、在目前的讀經活動中,有些老師教孩子只讀不講,有些則是亦讀亦講,您對於這些教法的看法如何?


    王財貴教授以為教育皆要回歸於人性,也就是說能背的時候就讓他背,能理解時就讓他理解,這才是真正的以兒童為中心本位,反之則是以成人為中心本位。


  王教授並不贊同「亦讀亦講」的教學方式,其以為兒童不能理解經典之意義時,就讓他背誦,因為兒童的記憶力很好,理解力則尚未發展。因此亦讀亦講的教學方式反而做不好事,強兒童所難。


  經典只有少部分是較淺顯的道理,大多數是深奧的,因此兒童多半不能理解。倘若因為兒童不能理解就不教授,如此並不適當。所謂的「幼而學,壯而用」,此為中國「學以致用」的觀念,也就是說在幼童時能多積累知識,到了成年時,自然能善加利用幼時所學。此和美國「學以致用」的觀念是不同的,美國式的學以致用是較為淺薄的,讓人必須邊學邊用,不符合實際情況。


  王教授以為「亦讀亦講」反倒會毒害兒童,為錯誤的教法。正確的理解方式有二,一是到可以了解的時候,自然會了解;另一是到應當了解的時候,再讓他了解。我們應當把人當生命來看,則生命自然有所醞釀。我們不應當受限於美國科學式教法的窠臼中,因為美國的教育是屬於知識性的教育,而非人文教育。王財貴教授以為並不是說美國的教育方法不好,而是說「科學的科目以科學的方法教,不是科學的科目則以醞釀為主。」也就是說,人文與科技還是應當並重,人文以醞釀為重,科學以了解為要,如此才能真正符合兒童的需求。


 


四、您的「經典」觀是屬於比較廣義的,但我們特別對於您對讀儒家經典的看法有興趣。您可否談談如何讀儒家的經典?(包含學童與社會大眾)


王財貴教授對於「經典」的定義是屬於廣義的,其以為經典並沒有分為儒家經典或非儒家經典。王教授認為,儒學必須是中國文化的中心,而儒家文化則是全人類的中心,因此閱讀經典是必要且必須的。


王教授以為現代人讀書是「不好讀書」且「不求甚解」,和古人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不同。兒童讀經當以讀、背為主,從教材方面而言,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並不限於儒家經典;從教法方面來說,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以備兒童一生之用。成人讀經如果想要提高語文程度,則必先以「熟讀」為主。王教授以為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可以了。就如現在推動的「論語一百」活動,是在2007928日,由北京人民大學所發起的讀經運動,鼓勵人們誦讀《論語》一百遍,則對《論語》自然會有全新的不同感受。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之言說:「讀書和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故成人讀經時,不應當被那些盤根錯節的「節目」所影響,導致拘絆而畏懼不前。須知讀經典和讀一般知識性的書不一樣,知識性書籍屬於機械結構,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性的。經典是智慧的發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


王教授主張經典當以熟讀為要,以《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遍,一個月便可讀十遍,倘若能讀上百遍,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因為熟讀沒有壓力,而理解就有壓力。若能先熟讀經典,不急著去理解,自然不會對經典心懷恐懼,漸漸有興趣去閱讀相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並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便是所謂的無師自通。


王教授認為關於精神性、文化性、人格性的陶冶培養,並不用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科學知識技能」類的學習,才必須要求教材依深淺之順序,以適合理解能力。因此兒童讀經,是從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不管艱深與否,都要求其反覆唸誦,乃至熟背。即是利用孩童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以預備將來使用或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