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98年12月生活花絮-張載 (含讓學習更符合人性的經典教育)

 這裡介紹大陸一個老師教作文的方法,大家看了也許會心一笑,不過教育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複雜的學問,而是在於人性的啟發,怎麼樣可以啟發出一個人的本性,且看看以下王財貴教授給我們什麼樣的例子~


(影片為后謙讀經班98年12月的生活花絮,請繼續往下閱讀文章!)



 魏書生老師教作文的例子


我介紹一個教作文的例子,遼寧盤錦魏書生先生,因為他的教學策略成功,從老師,當到校長,現在是教育局長。他以前教作文確有好方法?他教的是初中,而且他專門教那些大家不要的孩子,比如說初一年級有八個班,他對其他班的老師說,每一班選五個六個你們認為不好教的學生,都集中來給我。所以這個班是名符其實的放牛班。魏老師果然有他許多特別的辦法,很快把班級管理得有井有條,學生好學進步,照我看,這些就是合乎人性的辦法,要瞭解的人,請看他的書。但魏老師教到作文的時候,就困難了。魏老師有一天說: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作文」。全部的孩子都叫:


「老師,我們不會作文!」


「作文很簡單,為什麼不會呢?」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不會作文了!」


「那沒關係,我出個簡單的題目,你們一定會作。」


「我們不會作!」


「那這樣,我出個題目:開學了,怎麼樣,會吧?」


「不會!」


「開學了,就把開學那一天到底發生什麼事寫出來就好了嘛。」學生又說:


「老師,有那些事可以寫?」


魏老師不厭其煩:「開學了,誰講話?」


「校長講話!」


「那不就對了嘛,你就可以寫兩句了:開學了,校長對我們講話。你知道這兩句就寫這兩句就可以了。」學生說:


「老師,我們有些字不會寫怎麼辦?」


「字不會寫沒關係,打圈圈(○○),你就寫:開了,校長對我們○○。」(笑)


「老師,這樣可以嗎?」


「可以!因為這是你寫的作文嘛!」


「老師,這樣寫會得幾分?」


「一百分!」


「哈,這樣就一百分啊?」


「對,一百分!因為你只能寫兩句嘛,就寫兩句,你能寫三句就寫三句。」


「哇!」全班高興得大叫。還戰戰兢兢,以為老師是不是在講笑話,真的有人寫兩句:「開了,校長對我們○○。」交上去,老師改也不必改,每個人都得一百分。大家高興的說「老師,什麼時候再上作文?」(笑)


到了第二次又寫作文了,學生們就不大好意思寫兩句了,寫兩句的就變成寫四句,寫八句的就變成十六句了。因為他們都知道,怎麼寫都對嘛,有話說了嘛。也不好意思再畫圈圈了,他會問同學,還會自己查字典了。所以一年之後,這些孩子放回去原來的班級,都變成佼佼者,他們這一輩子會作文了!所以,各位,不要用作文的格套殘害我們的孩子啊!


 


 


糊裏湖塗認字教學法


 


因此,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不同於五四以來的語文教育的新典範了。語文教育的範圍有所謂聽、說、讀、寫四大塊,聽、說是不大需要教的,除非有特殊障礙的孩子,一般的孩子的聽和說都自然會有相當的水平,如果還要進一步糾正他的發音,訓練他聽講的態度,是很簡單的。所以語文教育最重要的部份還是讀和寫,而讀又是寫的基礎。怎麼讀,首先要認字,認字是語文教育的第一關,能認字就能讀書,能寫字就能作文。至於怎麼教認字?我提出「糊裏湖塗認字教學法」,這是認字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對於文字,本來就是糊裏糊塗認得的,越認就越清明。所以起初字認錯了,沒關係,只要他漸漸有學問就不會認錯;字寫錯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將來有學問就不會寫錯。一個有學問的人,唸錯音,寫錯字,人家還不敢說他寫錯呢。(笑)所以給我們孩子學問吧!不要那麼斤斤計較,折騰哪!不要再折騰我們孩子了。一個十三歲以子以前的孩子,怎麼認怎麼讀怎麼寫,通通無所謂,只要他有學問。怎麼有學問?用高度的學問帶動低度的學問,用經典帶動白話的能力,用白話的能力廣泛地閱讀,開發他的聰明。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養蠶寶寶閱讀教學法


 


而閱讀怎麼怎麼教?我提出「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這是閱讀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本來就應該這樣閱讀的,現在學校老師的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讀得很清楚,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還要他寫心得報告。告訴各位,我們的孩子本來很喜歡讀書,你要求孩子寫閱讀心得報告,他讀的書必定很少,漸漸就不讀書了。所以,放牛吃草吧!你只要把牛帶到一片草地上,說:「牛啊,這些草都是你的,你就吃吧!」那牛就會自己吃草,吃了草,放在肚子裏面,有沒有消化?沒有!但是,等到它有空閒的時候,就拿來反芻、反芻、反芻……。假如一頭牛,肚子這麼大,它本來一時之間就可以吃下很多草的,但你規定它說:「牛啊,看!這裡有幾棵草,你要給我吃得很精細,你要細嚼慢嚥,而且你要馬上給我消化,否則不給你吃!」這一頭牛就被你折騰死了。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又叫做「養蠶閱讀教學法」。我們怎麼養蠶寶寶?養蠶寶寶就是餵他吃桑葉,桑葉放下去,蠶寶寶吃,吃了就長大,你不要管它什麼時候吐絲,它到了成熟了以後,就會吐絲。所以我們不要管孩子看了書瞭解不瞭解,有沒有心得,我們不要規定他要討論,要發表。他的年齡和學問累積到相當成熟的時候,就有心得了,就有感想了,就會討論會批判了。沒有學問以前啊,沒有心得,沒有感想,縱使有心得感想,也只是膚淺,沉醉於那一點膚淺,也沒有大用。所以會養蠶的人,就是一直給它吃桑葉,因為他們知道那些蠶只要吃足了桑葉,時機到了,一定會吐絲,結繭,然後天蠶變。現在我們老師教我們孩子閱讀怎麼教?老師說:「孩子啊,我今天給你吃一口桑葉,明天你吐一口絲給我看!」(笑)蠶寶寶就被折騰死掉了。我們語文老師專門做這一種勾當。(眾笑)專門就養死蠶,養死牛。


 


以上節錄 王財貴教授 專題演講 (語文教育新典範的建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