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經合不合教育原理這種議題的討論,我贊成:只要是真的關心教育,就是值得敬佩的。我們不應為了見解的出入,而有所情緒反應。孔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是也。但,如要說說實話,請對方(對讀經有疑慮的所有的人)也不要情緒化。說真的,這些問題,遠在五四運動時都已提出來過了,已是一種老掉牙的八股了。而針對這些問題的說明,早在十年前就都已經解釋過了,十年來,數以百萬計的個案,也在在都證驗了十年前所立下來的預測值。
詩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的人,不肯聽聽,也不肯看看,用自己一套成見發表一些觀念,質疑,造成影響,幾十年不變,有何辦法呢?如要一一針鋒相對,題題破解,是很費力的。因為這些舉例而證的東西,是黑格爾所謂「歷史的學問」,這廂可舉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也可隨便舉出一些他自己身邊的真實見證,然而對方也依此法而舉出相當的反例來,莊子所謂「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每個人都振振有辭,自以為是,何時是個了局呢?必也要有黑格爾所說的「理性的知識」才可。所謂理性的知識,就是哲學的,明其原則原理的學問。若依東方的話說,可以說成「智慧的見識」,這時,識見通於生命深層的意義,通於民族與全體人類的前途,真所謂百年大計。如能這樣看待教育問題,則無有浮思妄作,也無有意氣之爭了。
然而,世上,那有拿得出來,看得見,論得明確,專靠數據的智慧呢?所以,教育呀,教育!您怎麼看,就怎麼去做吧!只要不是心存惡意即可,反正世界所需人才多樣,怎麼教,皆不相妨。
我在民國八十四年,也就是剛開始推廣讀經的第二年,就有一篇名為「解消疑難好讀經」的文章,連載在通訊第二,三,四期,如今看來,那裏論到的問題才更多呢,總合社會上一般人所提出的疑難還不出此篇之外。為方便故,轉貼於此,凡欲與人討論讀經者,最好先讀一讀。就知對讀經,乃至對整個人生所有的問題,往往不是問題,而只是思考的混亂或辭語的錯解而已。要不要教讀經,要不要努力教讀經,就請世上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自己抉擇了!
解消疑難好讀經
台中教育大學 王財貴 教授
[讀經]教育,即是希望兒童在其性向純淨時,及早選取傳統中有高尚意義的文化資材教養之。本來,教一個民族的幼苗接受其祖先的智慧的熏陶,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這個時代裏推廣這樣的讀經教育,郤備受質疑與責備甚或辱罵,以致於想要從事的人也信心缺缺,畏首畏尾。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老早出了問題,形成一個巨的大潮流,而一般人也未作深入的反省,以致受制於時代的風潮之故。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裏,要去教自己的小孩或教別人的小孩讀經,是須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的。你如果沒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一下子就被撂倒了!我們應該面對這些質疑與責罵,理性地,平心靜氣地考察其來由,看出其破綻,不要再被那些浮辭濫調所脅迫,然後才可以安然地教讀下去,而且也敢於向他人推廣。
其實,那些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於偏邪的故意攻擊。對於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於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先說故意的偏邪一面。故意的偏邪完全出於五四以來一貫的[反傳統]的心態。本來,[反傳統],如果是[反省傳統],則是表示一個民族的要求進步,這是任何一個有活力的民族常要做的事。但[反傳統]如果變成是無條件的[反對傳統],乃至於必須[消滅傳統]才甘心,那郤是我們中華民國以來的特殊心態,是古今中外所罕見的變態心理。他們對凡有關傳統的事,一概無情地攻擊之,攻擊[讀經],只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但是[讀經]一受攻擊,則連接觸文獻深入了解的機會都斷喪,其他一切傳統的傳承汲取皆失其根源,可以說是從[根]拔起。如今我們推廣讀經即是要從[根]救起,所以我們先要破解那些攻擊!
因為五四以來的論調是很輕淺幼稚的,所以破解的方法也是很簡單的。我們且看他們的攻擊方式,只不過是用一些空洞無實的術語辱罵人罷了,當時的人們知識沒有他們廣,文章沒有他們會寫,理性委縮,信心不足,於是聽了咒罵就害怕了,被嚇住了。其實歸納集合起來,他們旳用語只不過是所謂[保守]、[復古]、[封建]、[八股]、[填鴨]、[死背]、[書呆子]、[食古不化]、[開倒車]等。(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辭語了!)而這些辭語都是空洞無聊的,我們且看如何應對﹕
首先,說[保守]。[保守主義]者,是為保住守住人類文化既有的成就而努力的人,他們主張不燥動,不妄為,本來就是文化的守護者所當有的態度。一個有理性的[保守主義者],並不妨礙進步,英國有政黨以[保守]為名,而不以為恥,為什麼五四要進步,就要用[保守]來罵人?其實,沒有了[保守]的進步,往往是[妄作、凶]而已。所以問題應在於一個人是否有理性,而不在[保守]或[進步]。五四以來,不分青紅皂白,把[傳統]等同於[保守],又把[保守]等同於[反對進步],到瘋狂時,不免就把[破壞]當成[進步],這都是故意歪曲辭義!故意歪曲辭義以污蔑人而強絞辯,是五四時代善用的把戲!以下諸問題,莫不如此,吾人當隨時警覺!
其次,說[復古]。如[古]有好處,而今失去,為什麼不[復]一[復]?西方文藝復興,便是由復古而得文化的新機,而且胡適不敢去罵佛家復其釋迦牟尼之古,更不敢去罵基督徒復其耶穌之古、西方學者復其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古,單單反對中國復孔子之古,這樣勢利,真是豈有此理!須知,人生學問,有的是會隨著時代而進步的,有的是無所謂進步不進步的。科學知識,是與日俱進的,不必復古。而智慧,不一定是進步的,成佛,成君子聖賢,逍遙,上天堂等,今人不一定比古人高,隨時應該以古為師。胡適一批人迷信科學萬能,認為[中國既無科學文明,也毫無精神文明]( 胡適語 ),所以無[古]可[復],一切以[現代化]為標準。幾十年來,此觀念已大大顯出毛病,西方思想家正不遺餘力旳自救了,不知中國人為何今人還怕[復古]?
再說[封建]。此辭本是中國先秦一種貴族政治體制之稱,西方也曾有類似的制度,雖已時遷事異,但這是歷史事實,而且在這種貴族政治體制下,也曾為人類造就不少文化成績,並不是絕對的[惡]。現在用此辭來譏誚一個人的思想老舊、不合時宜、或威權態度等。但是縱使[封建]制度已過時無用,我們也不應因為[經典]出現在[封建]時代,就咬定連帶其所涵的[義理]也一起都是[封建]而過時的。歷史問題,是屬於所謂[所損益可知]的一面,是會老舊的;而義理問題是屬於[雖百世可知]的一面,是無所謂老舊不老舊的。這是個很簡單明白的兩個面向,孔子老早就分得很清楚了。而五四那批人就故意混漫,一般人也跟著淆亂不清。如今,吾人只要分清歷史問題和義理問題,分清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就不怕[封建]之譏了。再進一步說,[封建]如果是指[固蔽宰制]的心態,以此來嘲笑[讀經],更無道理,因為剛好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是極端寬容開放的學問。固蔽宰制是人類共通的私慾情結,是每個社會都有的,並不限於中國古人,而且這正是儒釋道三家所要破除的,怎麼可以把社會不良的表現歸給中國[經典]呢?茲且舉一個[固蔽宰制]的例子:民國初年政府要成立[中央研究院]時,本來是有[哲學研究所]的設計的,是胡適認為哲學[無用],借著[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職權,把它刪掉了,使得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一直沒有[哲學研究]一項,成為世界學術界的大笑話,這不是一種[固蔽宰制]的典型表現嗎?孔子會如此做嗎?誰[封建]呢?可見封建不封建,不在古今,而在心靈是否[開放]、眼光是否[長遠]![讀經]而[開發理性],是使一個人[不封建]的最大保障。
再說[八股]。[八股]是王安石設定以來,科考作文的規格,是以八段文字來[起承轉合]成一篇文章,原無什麼不對。只是古代有些無才華的考生被作文形式所拘,文章無內容,類似現在的聯考把考生考死了一樣。凡是人之生命一不精進,充拓不開,都會有[八股],不一定[讀經]才會有。譬如胡適一輩子宣說他的西方萬歲,宣說他的科學方法,宣說他的白話文,到老也只那一套,絲毫沒長進,而且鉗制天下後世的教育思想達七八十年之久,現在國人動不動就說科學,動不動就學美國。這就是最大最頑固的[八股],這也可見現代中國人的不長進!一個活潑的人,當有[一口吸盡長江水]的的懷抱,所謂[學而時習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時充拓自我,隨時面面俱到。[讀經],正是要使一個人知道,當要西方時,也要中國;要現代時,不忘傳統;學白話時,也通古文;這樣才不會掉入五四的[八股]中。
其次,再說[填鴨]。[填鴨]是商人賣鴨前,為了虛報鴨重,讓鴨吃飽,鴨吃不下了,還硬把鴨灌食。以此比喻學生學不來的東西,還硬逼學生去學的教育方式。說[讀經]教育是[填鴨],真是所謂[引喻失義],因為我們說[讀經],是讓兒童糊里糊塗把經典[背下來]。而兒童正是理解力糊里糊塗的未開發年齡,他正是處在記憶力發展的階段,[背書]正是他的[正經事],他的拿手,是他[吃得開]的工作,讓他[背書],怎麼可以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吃]下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現代流行的教育理論是[啟發]、[理解],在幼稚園國小那麼矇懂的時候講[啟發],可說是[費力多而收功少],在理解力尚未成熟的國中高中,塞那麼深的數學理化,真是名符其實的[填鴨]了,君不聞,我們的青少年,被[填]得叫苦連天嗎?[餓語文之牛]使我們的文化教育空白,[填數理之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浮腫。民國以來,掌教者之觀念牢不可破,數十年如斯,家長、老師們,應思有以自救了!自救之方,就是分清人類學習的兩個面向:該理解的科目,使之理解,該記誦的科目使之記誦;既知道那些是給孩子現在用的,又知道那些是為將來[打底]的;同時知道人生除了[知識]的[了解]以外,還有[生命、人品]等方面的[陶養]。因著這些區別,其教材和教法都有絕大的不同,如果等而視之,我們將只得到片面的人才。
再說[死背]、[書呆]。[死背]也成為讀經的[罪狀]之一,真是可笑。[背],當然是[死]的,我沒聽說可以[活背]的。一個人從嬰兒起,便在[死背]了,[電話][冰箱]兩個辭,一定是先[死背]了才可以拿來[用]。不然,[活背]成[電箱][話冰],就不堪[用]了。[死背],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地下之積存水量,不用時當然是[死]的,但只要人是活的,猶如電腦之有程式,抽水之有馬達,則水之流瀉,不可遏抑,計算之運作,方便輕巧。語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成人,可恨的往往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佳景當前,枯腸搜索不出半點墨水來!我們的頭腦是神奇的,記憶下的東西,它自動會編碼儲存,同類互較,融會貫通,[死背]的東西多了,到時它[活用]得比電腦還靈光。當然這並不是說只靠[死背]本身就可以[活用],而是人的腦力的發展,到了成年,自然有所[開悟]。而且[理解力]也是可以訓練的,這是另外一套,但與記憶是相輔相成,並不是互相妨害,處於複雜的現代社會,吾人既要有豐富的記憶資材,又要有精密的思考能力,這是吾人提倡讀經的最重要主張。想要兩面俱到,便必須從小讀經,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兒童期一過,腹中空空如也,只有幾句[老師早,小朋友早。]這個人一輩子別想有什麼成就了。或許有人見過雖然背了許多,但到老還是不會用的[書呆子],認為是[背誦]之害,其實,並非是背誦害他不會[活用],而是這個人,本來就是[理解力]不好的[呆子],這時應開發他的[理解力],而不是去怪罪[記憶力]。當想想,如果從前連記憶力也沒有訓練,那他可能還要更[呆]。因此一個人不管天資好不好,都不可以錯過他應得的記憶的訓練,記憶多,只會使他更聰明,不會使他變呆。例如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其音樂天才如何,老師總要他多背有名的樂譜,一個有音樂天才的人,同時也是背譜高手,只聽說有背了樂譜而成就的人,並沒有聽說有因為背了樂譜太多而阻礙他的音樂發展的。圍棋高手背譜更背得厲害,上了段的人幾乎個個過目不忘,胸中都有數百千盤棋譜,但並不因為他的譜愈多,所以功力就愈差。醫生要也背病理和處方,如果[難經]、[傷寒論]、[醫宗金鑑]等書沒背下幾部,而想成為高明的中醫,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五四以來的人不反對學音樂學圍棋學醫學的人背書,而單單反對學語文的人背經呢?其中理由很簡單,就是無理取鬧,因為[經]代表傳統文化,是傳統思想的核心,他們為反對傳統而找理由反對讀經而已。
再說[食古不化]。如果人心像保險櫃,把古董存進去,當然[不化]。不要說[古董]不化,即使是胡適之的大作擺進去依然[不化]!但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僅食[今]會化,食[古]也化![化]不[化],是主觀的能力問題,不是對象[古]不[古]的問題。我們當培養多元活潑的心態,增強[化]的能力,而不是去防堵[食古]。[古]如果有高度的營養,有益於人生,為什麼不去多[食]?況且打開經典,每一家都在勸人開闊心胸以開發理性,儒家要人[坦蕩進取],道家要人[無執無為],佛家要人[無住無相],都是最開放的心靈,最多元[化]的態度。食了這些[古],才使人知道如何做一個有涵養的人。這種人該[化]的地方自然會[化],而不該[化]的地方,他郤會[固執]。既能放又能收,兩面飽滿,這才是真正的[化],這才是古人理想中的[君子]、[真人]、[善知識]。如果只是一味的[化],絲毫沒有所[守],人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化是很[化]了,但也不見得是最好的社會。所以所謂[化],是有方向的,應該是[理性化],也就是[化歸理性]才對。只要開發理性,則今古通[食],中西皆[化],都歸我所得,為我所用,如鯉魚之躍上龍門,上天下地,無所界限。現代以來,最頑固而不通不化的人就是五四那幫人了,尤其是胡適之,學了杜威,就宣傳杜威,崇拜杜威,如崇拜上帝般,絲毫不可轉。當知杜威固是大家,但亦有其限制,何況胡適所得,只是杜威之[思考方法],是其餘事,對杜威正面的哲學,胡氏並未能深入( 見吳森所評 )。其他五四一代的人,莫不宣傳西洋,對西洋五體投地,其實對西洋的了解是很膚淺的,只是一種狂熱崇拜而已,但他們就全套搬來強逼硬扯,要中國人唯此是尚。這批人可以稱作是[食西不化],難怪他們一定要主張[全盤西化]了。今日吾人提倡[讀經],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時自小也練成[大胃口],將來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誤,不僅消納了東方,也消納了西方,然後中國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最後,說一說[開倒車]。其實[開倒車]是很正常的,一家汽車工廠如果宣佈他的車只能往前開,不能[開倒車],保證沒人買他的車。可見[開倒車]是必要的。開車固然常往前開,但遇到懸崖總得往後退,然後找尋新方向。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好像失去了找尋新方向的能力,轟轟轟,只顧往前開。其實是不是自己知道正在往[前]呢?方向盤隨著西方人轉,也不管是前是後,也不知開到那裏去,此真是大可悲哀!( 大陸數十年來是另一種情況的[不開倒車]而[向西方看],但也是悲劇收場,可憐! )[讀經],就是自小要他培養獨立自主的風骨、運用自如的智慧,方向盤在握,要向前可,要向後亦可,乃至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舊可新,可中可西。[經典]字字雖重千鈞,郤又輕巧圓轉,如果不從[經典]中煆煉他卷舒自在的器局,我不知從何處可以供給他這樣的訊息,不過至少我知道從胡適的著作中,是聞不到這種氣味的。
此外,再談談一般人不經意的誤會的一面。最大的誤會是:有人問[只有讀,只顧背,都不講解,他怎麼懂?不懂有什麼用?]有關這點,在我的[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說得很清楚,在此不再重覆。不過要特別聲明的一點是﹕我們說[不講解]的意思,是就著他的年齡不適合理解而說的,是[不必要講解],而不是[不可以講解]。適當的年齡,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老師,也是可以講解的。而且在[兒童讀經]推廣的同時,我們已開始注意培養[講經]的人才,以待十年之後對這批滿腹經論的兒童[開講]。這是一整套的文化工作,是長期的歷史性工作,是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族的永恒的期盼和醞釀,不必急也不能急的。現在只要他多讀一句,就是多播了一顆種籽,就是[為人類多累積一份文化財],( 此語是吾友蔡宏謀先生所造,甚有深味。 )何時開花結果,何時助急救難,要善於等待。眼光遠大者,自不急功近利。十年之後再看看罷!
又另外一項誤會是﹕[大家都去讀經,難道叫他講話也用文言?難道數學不算了?鋼琴不彈了?畫畫不畫了?在現代競爭的社會裏,一個小孩子只教他讀經怎麼夠?]這真是一項大誤會,他推想太過了!吾人所提倡的讀經,只是諸多學習的一項,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鐘即可,一般生活當然照常,學校功課當然照常,一切才藝當然照常。反而依照近幾年來實驗教學的成效看來,讀經一段時間以後,兒童性情更為明理寬容,更為主動好學,更能專注攝受,他的各項學習能力均大有進境。因此,許多家長都得到一個同樣的結論:為了讀經,固然要[讀經],為了其他功課,也要[讀經]。[讀經]使兒童全面成長,[讀經]使家長全面放心
最後,再說一種最[無可奈何]而最深入最普遍的誤會。那就是質疑:[讓兒童讀經了,我承認他將會有君子之德了,但是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小人出頭的社會,君子往往吃虧的,我難道要我的小孩將來在社會上吃虧嗎?]這種問題真是社會上最無可奈何,最莫名其妙,最可悲,但又是最大多數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是不會進步的。其實大多數人,不是存心要佔別人便宜,只是不肯吃虧就是了。但是心理老存著[不肯吃虧]的念頭,便是[俗],便是[自私],便是生活在[計較]中,生命便受限制,格局不會廣大。君子之人,只管該不該,不管吃虧還是佔便宜,然後才能坦蕩,才是自主,才能超然物外,才有真正幸福可言。[讀經]便是想要培養這種品格,所以說讀經,是鼓舞他做一個君子,也就是做一個為自己幸福而活的人。這種幸福是以人格換取來的,是永恒而舒暢的。這種品格當然不容易培養,但做為一個兒童的父母,如果因為自己一生的挫折失敗而不敢教小孩往這裏走,其實就等於為這個世界多生一塊[行屍走肉]而已,對於人類不但無益,尚且可能有害!這個小孩的一生被這樣的父母一教,是[未戰已先敗]了![讀經]是不是一定[成君子之材],這且不管,但為了怕他[成材]而不讓他[讀經],這種父母實在是很奇怪的。何況有品德的人一定就[吃虧]嗎?朱子說:[天下沒有不曉事的聖賢],聖賢也不一定就是呆子呀!他只是為其所當為,不趕時髦,不爭世利就是了。一般的家長自己見識不夠,以己之心度聖人之腹,認為不會爭名奪利就是[吃虧],你自己這樣俗,這樣沒出息,也就罷了,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將來出息一點呢?要讓他出息,就應當請聖賢來教,也就是讓他[讀經]。不然,好好一個小孩,小心從小被你教得小氣好爭,遇事不敢擔當,號稱[聰明],自以為[識時務],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短淺浮薄的小人罷了,家家如此以訓子弟,我們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呢!社會沒希望,我們的子孫能安穩嗎?將來大家往美國跑就沒事了嗎?
一個社會總須有幾根中流砥柱,[讀經],就是期待你的下一代負起這個任務。他,小則撐起個人,撐起一家;大則撐起一個社會,一個天下。[讀經],就是想讓生命的希望常在,讓人間的美好永永流傳!願與天下父母共勉之!
民國八十四年端午節寫於台中師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