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們是一群五,六歲的讀經小狀元,
請大家慢慢觀賞我們平常上課讀經的影片~~
這是每天必要的行程哦!!
依每天不同的進度,,
我們日積月累的持續進步著!!
閱讀,,將是我們的專長!!
而這也將開啟了我們"自主學習"之路哦!
還有更多我們的學習影片哦!
請慢慢逛我們劉老師為大家做的精采部落格吧!
大家好~
我們是一群五,六歲的讀經小狀元,
請大家慢慢觀賞我們平常上課讀經的影片~~
這是每天必要的行程哦!!
依每天不同的進度,,
我們日積月累的持續進步著!!
閱讀,,將是我們的專長!!
而這也將開啟了我們"自主學習"之路哦!
還有更多我們的學習影片哦!
請慢慢逛我們劉老師為大家做的精采部落格吧!
暑假的第二次戶外教學--新竹-金雞蛋農場
金雞蛋農是藝人蔡頭投資的事業,所以如果到金雞蛋農場來,也能夠自費450元欣賞紅頂藝人的表演!上次為了戶外教學來探路時,農場的葉副理本來要招待我和蘇老師去欣賞這個表演,結果,為了怕趕不回來教晚上的社區讀經班,於是放棄了一次開眼界的機會~
繼上個月去老頭擺休閒農場戶外教學之後,因為實在太好玩了,所以這次報名人數比上次來得多,還好沒有讓遊覽車超載,而且來到農場之後竟然發現整個農場只有我們一團,和上次來探路時的情況實在差太多了,結果一問之下才驚覺[當天是中元節]!農場本來是休假的,不知道為什麼特地只接了我們這一團。真不知道讓劉老師覺得讓一些農場的員工特地加班而[很不好意思],還是要為不用和遊客搶時間而[感到很幸運]?
來到農場之後,按照行程放下行李之後就先去參觀蛋之藝博物館,館裡收藏有各式各樣的蛋殼所雕刻出來的作品,在金蛋老師的解說下,大家看得是津津有味,能夠把脆弱的蛋瞉作成這樣的作品,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接著我們來到製作蛋捲的地方,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蛋捲在機器的自動化裡,不到10秒的時間,就能做出一支蛋捲,而且在試吃之前,那個蛋捲的香味已經引得大家一直吞口水了。在試吃之後,農場還大方的讓每個人帶回一包蛋捲,雖然只有兩支,但也感受到農場的誠意了~
接著是蛋瞉彩繪,原本擔心學生們年紀太小,會打破脆弱的蛋瞉,沒想到我們的學牛竟然那麼優,從頭到尾沒有聽響亮的碎裂聲,而且每個人都細心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等上了透明漆之後,每個蛋瞉變得亮晶晶的,真是個了不起的作品!
接著是午餐時間,農埸為我們準備的是炒板條和貢丸湯,因為后謙學園的學生大部分是素食者,所以農場特地配合我們做出素食的午餐。劉老師沒吃過那麼Q嫩的板條,雖然是個小碗,劉老師還是吃了六碗,想說就是炒得不夠多,不然還真想打包回去說!
下午我們去可愛動物區,去餵世界第二大的鳥[鴯鶓],去看麝香豬等許多動物,然後還去摸可愛的小雞,去抓泥鰍,去作鹹蛋,一路上玩下來,累積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這一趟戶外教學讓大家收獲滿滿,快樂的結束了這一天的旅程。
===========================================================
各位親愛的家長您好:
以上 后謙讀經班 敬上
影片放上來嘍!!這裡有大家共同快樂的回憶喲~
====================================================
各位親愛的家長您好:
以上 后謙讀經班 敬上
另外,跟大家報告一個好康的消息~
台北市科教館目前正舉辦[巧克力展],該展覽門票訂價如下:
全票:200元 半票:180元 115公分以下兒童免費
本園有熱心家長提供優惠票,其優惠票價如下:
全票:135元 半票:120元 115公分以下兒童免費
以上,如果有需要代為購票的家長,請在7月14日之前告知劉老師,並完成繳費。以方便請家長代為購票。
有關讀經合不合教育原理這種議題的討論,我贊成:只要是真的關心教育,就是值得敬佩的。我們不應為了見解的出入,而有所情緒反應。孔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是也。但,如要說說實話,請對方(對讀經有疑慮的所有的人)也不要情緒化。說真的,這些問題,遠在五四運動時都已提出來過了,已是一種老掉牙的八股了。而針對這些問題的說明,早在十年前就都已經解釋過了,十年來,數以百萬計的個案,也在在都證驗了十年前所立下來的預測值。
詩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的人,不肯聽聽,也不肯看看,用自己一套成見發表一些觀念,質疑,造成影響,幾十年不變,有何辦法呢?如要一一針鋒相對,題題破解,是很費力的。因為這些舉例而證的東西,是黑格爾所謂「歷史的學問」,這廂可舉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也可隨便舉出一些他自己身邊的真實見證,然而對方也依此法而舉出相當的反例來,莊子所謂「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每個人都振振有辭,自以為是,何時是個了局呢?必也要有黑格爾所說的「理性的知識」才可。所謂理性的知識,就是哲學的,明其原則原理的學問。若依東方的話說,可以說成「智慧的見識」,這時,識見通於生命深層的意義,通於民族與全體人類的前途,真所謂百年大計。如能這樣看待教育問題,則無有浮思妄作,也無有意氣之爭了。
然而,世上,那有拿得出來,看得見,論得明確,專靠數據的智慧呢?所以,教育呀,教育!您怎麼看,就怎麼去做吧!只要不是心存惡意即可,反正世界所需人才多樣,怎麼教,皆不相妨。
我在民國八十四年,也就是剛開始推廣讀經的第二年,就有一篇名為「解消疑難好讀經」的文章,連載在通訊第二,三,四期,如今看來,那裏論到的問題才更多呢,總合社會上一般人所提出的疑難還不出此篇之外。為方便故,轉貼於此,凡欲與人討論讀經者,最好先讀一讀。就知對讀經,乃至對整個人生所有的問題,往往不是問題,而只是思考的混亂或辭語的錯解而已。要不要教讀經,要不要努力教讀經,就請世上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自己抉擇了!
解消疑難好讀經
台中教育大學 王財貴 教授
[讀經]教育,即是希望兒童在其性向純淨時,及早選取傳統中有高尚意義的文化資材教養之。本來,教一個民族的幼苗接受其祖先的智慧的熏陶,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這個時代裏推廣這樣的讀經教育,郤備受質疑與責備甚或辱罵,以致於想要從事的人也信心缺缺,畏首畏尾。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老早出了問題,形成一個巨的大潮流,而一般人也未作深入的反省,以致受制於時代的風潮之故。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裏,要去教自己的小孩或教別人的小孩讀經,是須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的。你如果沒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一下子就被撂倒了!我們應該面對這些質疑與責罵,理性地,平心靜氣地考察其來由,看出其破綻,不要再被那些浮辭濫調所脅迫,然後才可以安然地教讀下去,而且也敢於向他人推廣。
其實,那些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於偏邪的故意攻擊。對於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於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先說故意的偏邪一面。故意的偏邪完全出於五四以來一貫的[反傳統]的心態。本來,[反傳統],如果是[反省傳統],則是表示一個民族的要求進步,這是任何一個有活力的民族常要做的事。但[反傳統]如果變成是無條件的[反對傳統],乃至於必須[消滅傳統]才甘心,那郤是我們中華民國以來的特殊心態,是古今中外所罕見的變態心理。他們對凡有關傳統的事,一概無情地攻擊之,攻擊[讀經],只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但是[讀經]一受攻擊,則連接觸文獻深入了解的機會都斷喪,其他一切傳統的傳承汲取皆失其根源,可以說是從[根]拔起。如今我們推廣讀經即是要從[根]救起,所以我們先要破解那些攻擊!
因為五四以來的論調是很輕淺幼稚的,所以破解的方法也是很簡單的。我們且看他們的攻擊方式,只不過是用一些空洞無實的術語辱罵人罷了,當時的人們知識沒有他們廣,文章沒有他們會寫,理性委縮,信心不足,於是聽了咒罵就害怕了,被嚇住了。其實歸納集合起來,他們旳用語只不過是所謂[保守]、[復古]、[封建]、[八股]、[填鴨]、[死背]、[書呆子]、[食古不化]、[開倒車]等。(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辭語了!)而這些辭語都是空洞無聊的,我們且看如何應對﹕
首先,說[保守]。[保守主義]者,是為保住守住人類文化既有的成就而努力的人,他們主張不燥動,不妄為,本來就是文化的守護者所當有的態度。一個有理性的[保守主義者],並不妨礙進步,英國有政黨以[保守]為名,而不以為恥,為什麼五四要進步,就要用[保守]來罵人?其實,沒有了[保守]的進步,往往是[妄作、凶]而已。所以問題應在於一個人是否有理性,而不在[保守]或[進步]。五四以來,不分青紅皂白,把[傳統]等同於[保守],又把[保守]等同於[反對進步],到瘋狂時,不免就把[破壞]當成[進步],這都是故意歪曲辭義!故意歪曲辭義以污蔑人而強絞辯,是五四時代善用的把戲!以下諸問題,莫不如此,吾人當隨時警覺!
其次,說[復古]。如[古]有好處,而今失去,為什麼不[復]一[復]?西方文藝復興,便是由復古而得文化的新機,而且胡適不敢去罵佛家復其釋迦牟尼之古,更不敢去罵基督徒復其耶穌之古、西方學者復其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古,單單反對中國復孔子之古,這樣勢利,真是豈有此理!須知,人生學問,有的是會隨著時代而進步的,有的是無所謂進步不進步的。科學知識,是與日俱進的,不必復古。而智慧,不一定是進步的,成佛,成君子聖賢,逍遙,上天堂等,今人不一定比古人高,隨時應該以古為師。胡適一批人迷信科學萬能,認為[中國既無科學文明,也毫無精神文明]( 胡適語 ),所以無[古]可[復],一切以[現代化]為標準。幾十年來,此觀念已大大顯出毛病,西方思想家正不遺餘力旳自救了,不知中國人為何今人還怕[復古]?
再說[封建]。此辭本是中國先秦一種貴族政治體制之稱,西方也曾有類似的制度,雖已時遷事異,但這是歷史事實,而且在這種貴族政治體制下,也曾為人類造就不少文化成績,並不是絕對的[惡]。現在用此辭來譏誚一個人的思想老舊、不合時宜、或威權態度等。但是縱使[封建]制度已過時無用,我們也不應因為[經典]出現在[封建]時代,就咬定連帶其所涵的[義理]也一起都是[封建]而過時的。歷史問題,是屬於所謂[所損益可知]的一面,是會老舊的;而義理問題是屬於[雖百世可知]的一面,是無所謂老舊不老舊的。這是個很簡單明白的兩個面向,孔子老早就分得很清楚了。而五四那批人就故意混漫,一般人也跟著淆亂不清。如今,吾人只要分清歷史問題和義理問題,分清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就不怕[封建]之譏了。再進一步說,[封建]如果是指[固蔽宰制]的心態,以此來嘲笑[讀經],更無道理,因為剛好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是極端寬容開放的學問。固蔽宰制是人類共通的私慾情結,是每個社會都有的,並不限於中國古人,而且這正是儒釋道三家所要破除的,怎麼可以把社會不良的表現歸給中國[經典]呢?茲且舉一個[固蔽宰制]的例子:民國初年政府要成立[中央研究院]時,本來是有[哲學研究所]的設計的,是胡適認為哲學[無用],借著[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職權,把它刪掉了,使得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一直沒有[哲學研究]一項,成為世界學術界的大笑話,這不是一種[固蔽宰制]的典型表現嗎?孔子會如此做嗎?誰[封建]呢?可見封建不封建,不在古今,而在心靈是否[開放]、眼光是否[長遠]![讀經]而[開發理性],是使一個人[不封建]的最大保障。
再說[八股]。[八股]是王安石設定以來,科考作文的規格,是以八段文字來[起承轉合]成一篇文章,原無什麼不對。只是古代有些無才華的考生被作文形式所拘,文章無內容,類似現在的聯考把考生考死了一樣。凡是人之生命一不精進,充拓不開,都會有[八股],不一定[讀經]才會有。譬如胡適一輩子宣說他的西方萬歲,宣說他的科學方法,宣說他的白話文,到老也只那一套,絲毫沒長進,而且鉗制天下後世的教育思想達七八十年之久,現在國人動不動就說科學,動不動就學美國。這就是最大最頑固的[八股],這也可見現代中國人的不長進!一個活潑的人,當有[一口吸盡長江水]的的懷抱,所謂[學而時習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時充拓自我,隨時面面俱到。[讀經],正是要使一個人知道,當要西方時,也要中國;要現代時,不忘傳統;學白話時,也通古文;這樣才不會掉入五四的[八股]中。
其次,再說[填鴨]。[填鴨]是商人賣鴨前,為了虛報鴨重,讓鴨吃飽,鴨吃不下了,還硬把鴨灌食。以此比喻學生學不來的東西,還硬逼學生去學的教育方式。說[讀經]教育是[填鴨],真是所謂[引喻失義],因為我們說[讀經],是讓兒童糊里糊塗把經典[背下來]。而兒童正是理解力糊里糊塗的未開發年齡,他正是處在記憶力發展的階段,[背書]正是他的[正經事],他的拿手,是他[吃得開]的工作,讓他[背書],怎麼可以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吃]下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現代流行的教育理論是[啟發]、[理解],在幼稚園國小那麼矇懂的時候講[啟發],可說是[費力多而收功少],在理解力尚未成熟的國中高中,塞那麼深的數學理化,真是名符其實的[填鴨]了,君不聞,我們的青少年,被[填]得叫苦連天嗎?[餓語文之牛]使我們的文化教育空白,[填數理之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浮腫。民國以來,掌教者之觀念牢不可破,數十年如斯,家長、老師們,應思有以自救了!自救之方,就是分清人類學習的兩個面向:該理解的科目,使之理解,該記誦的科目使之記誦;既知道那些是給孩子現在用的,又知道那些是為將來[打底]的;同時知道人生除了[知識]的[了解]以外,還有[生命、人品]等方面的[陶養]。因著這些區別,其教材和教法都有絕大的不同,如果等而視之,我們將只得到片面的人才。
再說[死背]、[書呆]。[死背]也成為讀經的[罪狀]之一,真是可笑。[背],當然是[死]的,我沒聽說可以[活背]的。一個人從嬰兒起,便在[死背]了,[電話][冰箱]兩個辭,一定是先[死背]了才可以拿來[用]。不然,[活背]成[電箱][話冰],就不堪[用]了。[死背],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地下之積存水量,不用時當然是[死]的,但只要人是活的,猶如電腦之有程式,抽水之有馬達,則水之流瀉,不可遏抑,計算之運作,方便輕巧。語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成人,可恨的往往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佳景當前,枯腸搜索不出半點墨水來!我們的頭腦是神奇的,記憶下的東西,它自動會編碼儲存,同類互較,融會貫通,[死背]的東西多了,到時它[活用]得比電腦還靈光。當然這並不是說只靠[死背]本身就可以[活用],而是人的腦力的發展,到了成年,自然有所[開悟]。而且[理解力]也是可以訓練的,這是另外一套,但與記憶是相輔相成,並不是互相妨害,處於複雜的現代社會,吾人既要有豐富的記憶資材,又要有精密的思考能力,這是吾人提倡讀經的最重要主張。想要兩面俱到,便必須從小讀經,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兒童期一過,腹中空空如也,只有幾句[老師早,小朋友早。]這個人一輩子別想有什麼成就了。或許有人見過雖然背了許多,但到老還是不會用的[書呆子],認為是[背誦]之害,其實,並非是背誦害他不會[活用],而是這個人,本來就是[理解力]不好的[呆子],這時應開發他的[理解力],而不是去怪罪[記憶力]。當想想,如果從前連記憶力也沒有訓練,那他可能還要更[呆]。因此一個人不管天資好不好,都不可以錯過他應得的記憶的訓練,記憶多,只會使他更聰明,不會使他變呆。例如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其音樂天才如何,老師總要他多背有名的樂譜,一個有音樂天才的人,同時也是背譜高手,只聽說有背了樂譜而成就的人,並沒有聽說有因為背了樂譜太多而阻礙他的音樂發展的。圍棋高手背譜更背得厲害,上了段的人幾乎個個過目不忘,胸中都有數百千盤棋譜,但並不因為他的譜愈多,所以功力就愈差。醫生要也背病理和處方,如果[難經]、[傷寒論]、[醫宗金鑑]等書沒背下幾部,而想成為高明的中醫,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五四以來的人不反對學音樂學圍棋學醫學的人背書,而單單反對學語文的人背經呢?其中理由很簡單,就是無理取鬧,因為[經]代表傳統文化,是傳統思想的核心,他們為反對傳統而找理由反對讀經而已。
再說[食古不化]。如果人心像保險櫃,把古董存進去,當然[不化]。不要說[古董]不化,即使是胡適之的大作擺進去依然[不化]!但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僅食[今]會化,食[古]也化![化]不[化],是主觀的能力問題,不是對象[古]不[古]的問題。我們當培養多元活潑的心態,增強[化]的能力,而不是去防堵[食古]。[古]如果有高度的營養,有益於人生,為什麼不去多[食]?況且打開經典,每一家都在勸人開闊心胸以開發理性,儒家要人[坦蕩進取],道家要人[無執無為],佛家要人[無住無相],都是最開放的心靈,最多元[化]的態度。食了這些[古],才使人知道如何做一個有涵養的人。這種人該[化]的地方自然會[化],而不該[化]的地方,他郤會[固執]。既能放又能收,兩面飽滿,這才是真正的[化],這才是古人理想中的[君子]、[真人]、[善知識]。如果只是一味的[化],絲毫沒有所[守],人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化是很[化]了,但也不見得是最好的社會。所以所謂[化],是有方向的,應該是[理性化],也就是[化歸理性]才對。只要開發理性,則今古通[食],中西皆[化],都歸我所得,為我所用,如鯉魚之躍上龍門,上天下地,無所界限。現代以來,最頑固而不通不化的人就是五四那幫人了,尤其是胡適之,學了杜威,就宣傳杜威,崇拜杜威,如崇拜上帝般,絲毫不可轉。當知杜威固是大家,但亦有其限制,何況胡適所得,只是杜威之[思考方法],是其餘事,對杜威正面的哲學,胡氏並未能深入( 見吳森所評 )。其他五四一代的人,莫不宣傳西洋,對西洋五體投地,其實對西洋的了解是很膚淺的,只是一種狂熱崇拜而已,但他們就全套搬來強逼硬扯,要中國人唯此是尚。這批人可以稱作是[食西不化],難怪他們一定要主張[全盤西化]了。今日吾人提倡[讀經],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時自小也練成[大胃口],將來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誤,不僅消納了東方,也消納了西方,然後中國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最後,說一說[開倒車]。其實[開倒車]是很正常的,一家汽車工廠如果宣佈他的車只能往前開,不能[開倒車],保證沒人買他的車。可見[開倒車]是必要的。開車固然常往前開,但遇到懸崖總得往後退,然後找尋新方向。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好像失去了找尋新方向的能力,轟轟轟,只顧往前開。其實是不是自己知道正在往[前]呢?方向盤隨著西方人轉,也不管是前是後,也不知開到那裏去,此真是大可悲哀!( 大陸數十年來是另一種情況的[不開倒車]而[向西方看],但也是悲劇收場,可憐! )[讀經],就是自小要他培養獨立自主的風骨、運用自如的智慧,方向盤在握,要向前可,要向後亦可,乃至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舊可新,可中可西。[經典]字字雖重千鈞,郤又輕巧圓轉,如果不從[經典]中煆煉他卷舒自在的器局,我不知從何處可以供給他這樣的訊息,不過至少我知道從胡適的著作中,是聞不到這種氣味的。
此外,再談談一般人不經意的誤會的一面。最大的誤會是:有人問[只有讀,只顧背,都不講解,他怎麼懂?不懂有什麼用?]有關這點,在我的[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說得很清楚,在此不再重覆。不過要特別聲明的一點是﹕我們說[不講解]的意思,是就著他的年齡不適合理解而說的,是[不必要講解],而不是[不可以講解]。適當的年齡,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老師,也是可以講解的。而且在[兒童讀經]推廣的同時,我們已開始注意培養[講經]的人才,以待十年之後對這批滿腹經論的兒童[開講]。這是一整套的文化工作,是長期的歷史性工作,是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族的永恒的期盼和醞釀,不必急也不能急的。現在只要他多讀一句,就是多播了一顆種籽,就是[為人類多累積一份文化財],( 此語是吾友蔡宏謀先生所造,甚有深味。 )何時開花結果,何時助急救難,要善於等待。眼光遠大者,自不急功近利。十年之後再看看罷!
又另外一項誤會是﹕[大家都去讀經,難道叫他講話也用文言?難道數學不算了?鋼琴不彈了?畫畫不畫了?在現代競爭的社會裏,一個小孩子只教他讀經怎麼夠?]這真是一項大誤會,他推想太過了!吾人所提倡的讀經,只是諸多學習的一項,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鐘即可,一般生活當然照常,學校功課當然照常,一切才藝當然照常。反而依照近幾年來實驗教學的成效看來,讀經一段時間以後,兒童性情更為明理寬容,更為主動好學,更能專注攝受,他的各項學習能力均大有進境。因此,許多家長都得到一個同樣的結論:為了讀經,固然要[讀經],為了其他功課,也要[讀經]。[讀經]使兒童全面成長,[讀經]使家長全面放心
最後,再說一種最[無可奈何]而最深入最普遍的誤會。那就是質疑:[讓兒童讀經了,我承認他將會有君子之德了,但是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小人出頭的社會,君子往往吃虧的,我難道要我的小孩將來在社會上吃虧嗎?]這種問題真是社會上最無可奈何,最莫名其妙,最可悲,但又是最大多數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是不會進步的。其實大多數人,不是存心要佔別人便宜,只是不肯吃虧就是了。但是心理老存著[不肯吃虧]的念頭,便是[俗],便是[自私],便是生活在[計較]中,生命便受限制,格局不會廣大。君子之人,只管該不該,不管吃虧還是佔便宜,然後才能坦蕩,才是自主,才能超然物外,才有真正幸福可言。[讀經]便是想要培養這種品格,所以說讀經,是鼓舞他做一個君子,也就是做一個為自己幸福而活的人。這種幸福是以人格換取來的,是永恒而舒暢的。這種品格當然不容易培養,但做為一個兒童的父母,如果因為自己一生的挫折失敗而不敢教小孩往這裏走,其實就等於為這個世界多生一塊[行屍走肉]而已,對於人類不但無益,尚且可能有害!這個小孩的一生被這樣的父母一教,是[未戰已先敗]了![讀經]是不是一定[成君子之材],這且不管,但為了怕他[成材]而不讓他[讀經],這種父母實在是很奇怪的。何況有品德的人一定就[吃虧]嗎?朱子說:[天下沒有不曉事的聖賢],聖賢也不一定就是呆子呀!他只是為其所當為,不趕時髦,不爭世利就是了。一般的家長自己見識不夠,以己之心度聖人之腹,認為不會爭名奪利就是[吃虧],你自己這樣俗,這樣沒出息,也就罷了,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將來出息一點呢?要讓他出息,就應當請聖賢來教,也就是讓他[讀經]。不然,好好一個小孩,小心從小被你教得小氣好爭,遇事不敢擔當,號稱[聰明],自以為[識時務],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短淺浮薄的小人罷了,家家如此以訓子弟,我們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呢!社會沒希望,我們的子孫能安穩嗎?將來大家往美國跑就沒事了嗎?
一個社會總須有幾根中流砥柱,[讀經],就是期待你的下一代負起這個任務。他,小則撐起個人,撐起一家;大則撐起一個社會,一個天下。[讀經],就是想讓生命的希望常在,讓人間的美好永永流傳!願與天下父母共勉之!
民國八十四年端午節寫於台中師院
儒學中心電子報第三期的訪談人物,很榮幸邀請到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先生。王教授於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出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畢業,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其師事牟宗三先生,身為臺灣「新儒家」學派學者,其留心人性的根源問題,並探討教化的核心關鍵。目前擔任臺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鵝湖月刊社編審委員、華山書院院長、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王財貴教授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讀經運動的推廣,尤其對於兒童讀經班的創立更是功不可沒。本中心期望透過訪談,使人們更加了解王財貴先生當初創立「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之目的及如何推動讀經教育。
關於讀經運動的推廣,目前的成效如何?曾遭遇過哪些挫折?對於經典的閱讀,王教授所認為的經典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經典有何不同?關於讀經對兒童或青少年在品德教育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所好奇的,因此我們期望透過這次的訪談,能夠對讀經運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
一、首先想請問王教授,當初何以會有創建華山講堂「讀經推廣中心」的計畫?整個計畫的推動初衷與目的為何?
「華山講堂」是在民國七十九年,由全國電子董事長林琦敏先生所創立,聘請老師講授四書、五經、老莊、佛典等課程,免費提供社會人士前來聽講。
民國八十二年的暑假,透過張仁山先生的陪同,王財貴教授與林琦敏先生會面,王教授對林董事長談起兒童讀經的理念,希望可以普遍推行文化紮根的工作,促使國人重新重視中國的文化教育問題。有鑒於王財貴教授欲於三年內推廣十萬人讀經活動,並進而把這理念帶到海外、大陸,乃至整個華人圈,達到「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人讀經」之目的,林琦敏先生於是在華山講堂之下成立了「讀經推廣中心」,自民國八十三年元月起正式運作,專門協助推廣讀經之教育理念。
為擴大文化工作事務,華山講堂自民國九十年元月起,升格為「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改隸書院,並繼續敦聘王財貴教授主持推廣工作。
為使讀經理念的推廣更為普遍,讀經教育成效更為深遠,王財貴教授乃於民國九十三年三月發起「財團法人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為讀經活動作永續之努力。
二、我們都知道,您一直致力於讀經運動的推廣。關於讀經教育在海峽兩岸,乃至於華人社會推動的成效如何?對於未來您有什麼計畫與思考?
關於讀經教育之目標,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近程目標為:對臺澎金馬地區推廣讀經理念,鼓舞讀經風氣,預計三、四年內全臺地區,會有數十萬,乃至百萬以上的兒童,接受讀經教育,則讀經風氣自然推衍。一、二十年之後,必有相關人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王財貴教授自民國八十三年到九十年間推廣兒童讀經教育,業已達到一百萬兒童讀經之目標,到目前為止,更有大約一百五十萬兒童讀經。目前之目標,乃欲向下推廣讀經活動,使幼稚園學生、學齡前兒童,乃至懷孕婦女欲做胎教,都能讀經。
中程目標是逐漸將此讀經教育的經驗,推廣於大陸及全世界華僑,亦即達到有中國人之處就有讀經之景況,期望在十年內完成。1997年秋天,南懷瑾先生邀請王財貴教授到香港,舉行公開講演,講述讀經教育的理念,並介紹兒童讀經的具體做法。1997年10月,國際文教基金會邀請王財貴教授前往海南島,於海南航空總部,進行第一場大陸的公開讀經演講。
1998年春天,國際文教基金會(ICI)正式在大陸推廣讀經教育,成立武漢大方文教兒童中西文化導讀推廣中心,為大陸最早的讀經推廣機構。同年之暑假,王財貴教授開始於大陸巡迴演講,推動讀經教育。據王財貴教授估計,目前大陸地區已有五千萬兒童讀經,但對於其目標,仍尚未達到一半人數,因此還有待繼續努力。兒童讀經活動,不僅在大陸及臺、港、澳地區推展,目前已拓展至東南亞、北美、歐洲的華人社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和荷蘭的中文學校都開展了兒童讀經活動。例如馬來西亞的兒童讀經是從1998年年底開始推動,當地華人社區還專門組織兒童讀經考察團到臺灣取經。
遠程目標是,倘若有外國人想了解中國語言文化者,亦可宣導以讀經為便,使經典之價值普遍於全世界。也就是說,欲推動全人類都讀經,先從閱讀自己民族的經典為主,再去讀其他民族的經典,惟有閱讀經典的民族才能強盛。
對於讀經活動,只有目的,並且運用各種手段,並沒有特定的計畫,只是順勢而為,期望能達到全人類都讀經之目的。
三、在目前的讀經活動中,有些老師教孩子只讀不講,有些則是亦讀亦講,您對於這些教法的看法如何?
王財貴教授以為教育皆要回歸於人性,也就是說能背的時候就讓他背,能理解時就讓他理解,這才是真正的以兒童為中心本位,反之則是以成人為中心本位。
王教授並不贊同「亦讀亦講」的教學方式,其以為兒童不能理解經典之意義時,就讓他背誦,因為兒童的記憶力很好,理解力則尚未發展。因此亦讀亦講的教學方式反而做不好事,強兒童所難。
經典只有少部分是較淺顯的道理,大多數是深奧的,因此兒童多半不能理解。倘若因為兒童不能理解就不教授,如此並不適當。所謂的「幼而學,壯而用」,此為中國「學以致用」的觀念,也就是說在幼童時能多積累知識,到了成年時,自然能善加利用幼時所學。此和美國「學以致用」的觀念是不同的,美國式的學以致用是較為淺薄的,讓人必須邊學邊用,不符合實際情況。
王教授以為「亦讀亦講」反倒會毒害兒童,為錯誤的教法。正確的理解方式有二,一是到可以了解的時候,自然會了解;另一是到應當了解的時候,再讓他了解。我們應當把人當生命來看,則生命自然有所醞釀。我們不應當受限於美國科學式教法的窠臼中,因為美國的教育是屬於知識性的教育,而非人文教育。王財貴教授以為並不是說美國的教育方法不好,而是說「科學的科目以科學的方法教,不是科學的科目則以醞釀為主。」也就是說,人文與科技還是應當並重,人文以醞釀為重,科學以了解為要,如此才能真正符合兒童的需求。
四、您的「經典」觀是屬於比較廣義的,但我們特別對於您對讀儒家經典的看法有興趣。您可否談談如何讀儒家的經典?(包含學童與社會大眾)
王財貴教授對於「經典」的定義是屬於廣義的,其以為經典並沒有分為儒家經典或非儒家經典。王教授認為,儒學必須是中國文化的中心,而儒家文化則是全人類的中心,因此閱讀經典是必要且必須的。
王教授以為現代人讀書是「不好讀書」且「不求甚解」,和古人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不同。兒童讀經當以讀、背為主,從教材方面而言,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並不限於儒家經典;從教法方面來說,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以備兒童一生之用。成人讀經如果想要提高語文程度,則必先以「熟讀」為主。王教授以為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可以了。就如現在推動的「論語一百」活動,是在2007年9月28日,由北京人民大學所發起的讀經運動,鼓勵人們誦讀《論語》一百遍,則對《論語》自然會有全新的不同感受。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之言說:「讀書和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故成人讀經時,不應當被那些盤根錯節的「節目」所影響,導致拘絆而畏懼不前。須知讀經典和讀一般知識性的書不一樣,知識性書籍屬於機械結構,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性的。經典是智慧的發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
王教授主張經典當以熟讀為要,以《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遍,一個月便可讀十遍,倘若能讀上百遍,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因為熟讀沒有壓力,而理解就有壓力。若能先熟讀經典,不急著去理解,自然不會對經典心懷恐懼,漸漸有興趣去閱讀相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並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便是所謂的無師自通。
王教授認為關於精神性、文化性、人格性的陶冶培養,並不用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科學知識技能」類的學習,才必須要求教材依深淺之順序,以適合理解能力。因此兒童讀經,是從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不管艱深與否,都要求其反覆唸誦,乃至熟背。即是利用孩童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以預備將來使用或理解。
這裡介紹大陸一個老師教作文的方法,大家看了也許會心一笑,不過教育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複雜的學問,而是在於人性的啟發,怎麼樣可以啟發出一個人的本性,且看看以下王財貴教授給我們什麼樣的例子~
(影片為后謙讀經班98年12月的生活花絮,請繼續往下閱讀文章!)
魏書生老師教作文的例子
我介紹一個教作文的例子,遼寧盤錦魏書生先生,因為他的教學策略成功,從老師,當到校長,現在是教育局長。他以前教作文確有好方法?他教的是初中,而且他專門教那些大家不要的孩子,比如說初一年級有八個班,他對其他班的老師說,每一班選五個六個你們認為不好教的學生,都集中來給我。所以這個班是名符其實的放牛班。魏老師果然有他許多特別的辦法,很快把班級管理得有井有條,學生好學進步,照我看,這些就是合乎人性的辦法,要瞭解的人,請看他的書。但魏老師教到作文的時候,就困難了。魏老師有一天說: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作文」。全部的孩子都叫:
「老師,我們不會作文!」
「作文很簡單,為什麼不會呢?」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不會作文了!」
「那沒關係,我出個簡單的題目,你們一定會作。」
「我們不會作!」
「那這樣,我出個題目:開學了,怎麼樣,會吧?」
「不會!」
「開學了,就把開學那一天到底發生什麼事寫出來就好了嘛。」學生又說:
「老師,有那些事可以寫?」
魏老師不厭其煩:「開學了,誰講話?」
「校長講話!」
「那不就對了嘛,你就可以寫兩句了:開學了,校長對我們講話。你知道這兩句就寫這兩句就可以了。」學生說:
「老師,我們有些字不會寫怎麼辦?」
「字不會寫沒關係,打圈圈(○○),你就寫:開○了,校長對我們○○。」(笑)
「老師,這樣可以嗎?」
「可以!因為這是你寫的作文嘛!」
「老師,這樣寫會得幾分?」
「一百分!」
「哈,這樣就一百分啊?」
「對,一百分!因為你只能寫兩句嘛,就寫兩句,你能寫三句就寫三句。」
「哇!」全班高興得大叫。還戰戰兢兢,以為老師是不是在講笑話,真的有人寫兩句:「開○了,校長對我們○○。」交上去,老師改也不必改,每個人都得一百分。大家高興的說「老師,什麼時候再上作文?」(笑)
到了第二次又寫作文了,學生們就不大好意思寫兩句了,寫兩句的就變成寫四句,寫八句的就變成十六句了。因為他們都知道,怎麼寫都對嘛,有話說了嘛。也不好意思再畫圈圈了,他會問同學,還會自己查字典了。所以一年之後,這些孩子放回去原來的班級,都變成佼佼者,他們這一輩子會作文了!所以,各位,不要用作文的格套殘害我們的孩子啊!
糊裏湖塗認字教學法
因此,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不同於五四以來的語文教育的新典範了。語文教育的範圍有所謂聽、說、讀、寫四大塊,聽、說是不大需要教的,除非有特殊障礙的孩子,一般的孩子的聽和說都自然會有相當的水平,如果還要進一步糾正他的發音,訓練他聽講的態度,是很簡單的。所以語文教育最重要的部份還是讀和寫,而讀又是寫的基礎。怎麼讀,首先要認字,認字是語文教育的第一關,能認字就能讀書,能寫字就能作文。至於怎麼教認字?我提出「糊裏湖塗認字教學法」,這是認字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對於文字,本來就是糊裏糊塗認得的,越認就越清明。所以起初字認錯了,沒關係,只要他漸漸有學問就不會認錯;字寫錯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將來有學問就不會寫錯。一個有學問的人,唸錯音,寫錯字,人家還不敢說他寫錯呢。(笑)所以給我們孩子學問吧!不要那麼斤斤計較,折騰哪!不要再折騰我們孩子了。一個十三歲以子以前的孩子,怎麼認怎麼讀怎麼寫,通通無所謂,只要他有學問。怎麼有學問?用高度的學問帶動低度的學問,用經典帶動白話的能力,用白話的能力廣泛地閱讀,開發他的聰明。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養蠶寶寶閱讀教學法
而閱讀怎麼怎麼教?我提出「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這是閱讀教學的新典範。因為人類本來就應該這樣閱讀的,現在學校老師的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讀得很清楚,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還要他寫心得報告。告訴各位,我們的孩子本來很喜歡讀書,你要求孩子寫閱讀心得報告,他讀的書必定很少,漸漸就不讀書了。所以,放牛吃草吧!你只要把牛帶到一片草地上,說:「牛啊,這些草都是你的,你就吃吧!」那牛就會自己吃草,吃了草,放在肚子裏面,有沒有消化?沒有!但是,等到它有空閒的時候,就拿來反芻、反芻、反芻……。假如一頭牛,肚子這麼大,它本來一時之間就可以吃下很多草的,但你規定它說:「牛啊,看!這裡有幾棵草,你要給我吃得很精細,你要細嚼慢嚥,而且你要馬上給我消化,否則不給你吃!」這一頭牛就被你折騰死了。
「放牛吃草閱讀教學法」又叫做「養蠶閱讀教學法」。我們怎麼養蠶寶寶?養蠶寶寶就是餵他吃桑葉,桑葉放下去,蠶寶寶吃,吃了就長大,你不要管它什麼時候吐絲,它到了成熟了以後,就會吐絲。所以我們不要管孩子看了書瞭解不瞭解,有沒有心得,我們不要規定他要討論,要發表。他的年齡和學問累積到相當成熟的時候,就有心得了,就有感想了,就會討論會批判了。沒有學問以前啊,沒有心得,沒有感想,縱使有心得感想,也只是膚淺,沉醉於那一點膚淺,也沒有大用。所以會養蠶的人,就是一直給它吃桑葉,因為他們知道那些蠶只要吃足了桑葉,時機到了,一定會吐絲,結繭,然後天蠶變。現在我們老師教我們孩子閱讀怎麼教?老師說:「孩子啊,我今天給你吃一口桑葉,明天你吐一口絲給我看!」(笑)蠶寶寶就被折騰死掉了。我們語文老師專門做這一種勾當。(眾笑)專門就養死蠶,養死牛。
以上節錄 王財貴教授 專題演講 (語文教育新典範的建立)
1、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2、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 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 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3、投石引詩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 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衝開水底天。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髮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 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敍談。 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 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 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 6、少遊犯難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 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踢破磊橋三塊石 秦少遊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裏悶悶不樂。 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 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 並道出下聯:剪斷出字兩重山 7、巧退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8、月下花前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9、絕妙字謎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遊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時隔不久,佛印雲遊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 10、蘇妹妙對 一天,蘇東坡對蘇小妹說:“都說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對好我出的對子,我就佩服你。” 蘇小妹聽罷,暗稱難度大,竟一時對不起。 東坡聽了妹妹對的下聯,連聲贊妙。蘇軾機智幽默佚事十則
(注:二人政見不同,關係不是很好。)
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
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
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4、年少輕狂
因而受到人們的讚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
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5、世態炎涼 (有些版本指鄭板橋 - 注)
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又叫小和尚:“敬茶!”
連聲地說:“請上坐!” 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他回頭看看秦少遊,要他對出下聯。
翌日, 東坡一看﹐笑道﹕這必定是你夫人代作﹐因為“剪”字只有女人會用﹐男人是用砍﹐劈﹐削, 等字眼。
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
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
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
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
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
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
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
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一 夕 匕 ,八 千 几)這是罵他 "死禿".
蘇小妹笑答:“何須一個晚上。”
蘇東坡看她滿有把握,就說出他的上聯: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過了一會,她見月光下一個丫環端來茶水,觸景生對: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這副對聯恰到好處地嵌入
“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紅繡鞋”、“聲聲慢”、“步步嬌”六個曲牌名,
而且用擬人手法賦予具體形象,出對巧,應對更妙。
一位養豬戶的真情告白,您看了之後也會深深感動,感謝他的覺醒,我們除了慈悲以外,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要了解這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