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節錄-從“理無礙”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讀經的道理是很簡單的。但對於多數的家庭做起來似乎是疑問重重,困難重重,甚至是障礙重重!經營了讀經班這些年以來,我們看到了許多家長們的擔心,困擾不斷的重覆著,每年送走了一批畢業生,迎接著一批新的學生,不同的人,問題卻總是離不開一些擔憂。無可后非,解除家長的這些擔憂是我們的責任,但道理說明白了,事情就解決了嗎?如果這樣想,劉老師頭髮就不會白那麼多了!所以,就這個問題,劉老師節錄了王財貴教授演講的一段話來跟大家學習。文章有點長,請耐心的把它看完,而且要細細思量其中的義意,看完之後希望有意參與讀經的家長能夠在每一教育的障礙上放寬心懷,用更積極卻更輕鬆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學習。相信這篇文章能夠給大家莫大的幫助~


有個母親跟我說,她聽過讀經教育後,想想這是對的,要讓她的孩子全天候讀經。但是,她先生不贊成。我就跟她說你應該讓他了解啊,他不了解當然不贊成,她說他就不想了解,我說你拿我的演講光盤給他看,她說他不看,我說你拿我的手冊給他看,她說他不看,我說你讓他來參加我們的培訓,她說他不來,我說為什么這樣呢,他可以比較比較啊,她說他怕被你說服了。(笑)我說我什么時候在說服人啊,假如你認為我在說服你,那么你誤會我了,我確實不想說服別人,我確實認為天下的道理是客觀的,而且只有一個道理,至少這個道理是層層上進,步步擴充,至少是如此。我的所有意見只不過是我認為最大量的最大層次的認識提供給人家。我常說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告訴我,我哪方面有缺陷,我不夠廣大,我不夠高明——他不要只是用一種邏輯推理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他得到最廣大最高明的道理了,每一個人都有缺憾的,縱使聖人也難免缺憾,所以,王財貴所說的道理是可以質疑的。他這樣是什么講法呢?這叫邏輯的,比較空洞的判斷,他只是一個原則的判斷,當然我也不敢說我是已經盡了天下之最大最高最美,我不敢這樣講,他就說,那你一定還有缺點,你有缺點我為什么還要按照你說的做。這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其實他不踏實。怎么才踏實,假如他真的在我面前,那你說說看,到底哪裏還不夠?不夠廣大不夠高明,而你有更廣大更高明的做法,假如你有,那我就跟着你走。假如沒有,那你還是要跟着我走。




所以我們要怎么做,剛才說要明白,要怎么明白?要用一種方法。用什么方法?十字打開。往橫走,盡量求其廣大,往縱走,盡量求其高明。如果這樣你就得到道理的最高處,或是得到最真實的地方,所謂“最”就是你所能盡到的“最”,而不是客觀的天地間的最。你能盡到這樣的最高最大,你就心安理得,你就坦然無礙,你開放你的心靈,你會漸漸接近客觀的“理無礙”,而你說照著這個道理所說的做,就漸漸接近“事無礙”,在實踐上,要做到沒有障礙。“理無礙”比起“事無礙”,“理無礙”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只要一個人心地清明,他總是可以在理上盡其可能求到最高。但是你認為應該做的事,應該行的理,在事上表現時,卻發現人情是很復雜的。所以一個人對這一點也要事先警覺,不要認為道理上對了,事情就一定按照道理發展,有些時候,事情是有所曲折、多所阻礙的。要明白,人間的情,要明白,事物的理。


所以在這裏就要加上“情理”跟“事理”,不是剛剛說的見解而已。你對教育有一個見解,你落下來在現實上實施,我們當然期待依照道理做的事很順利,不過如果事情上遇到阻礙怎么辦,要知道人情世故啊。所以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困擾,我到各個地方去,讓大家提問題,每一個人都會問,我家孩子現在怎么樣怎么樣,遇到什么什么事情,請問怎么辦。好像事照着這個道理做,應該什么困難都沒有,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他遇到每一天的事都不一樣,所以這裏就應該進入另一個境界,叫作“事無礙”。


要知道事情往往是艱難的,要把道理實踐出來往往是曲折的,那么遇到艱難跟曲折,也要用人生的智慧來化解,或者來度過。有時候實踐道理的時候有阻礙,我們就産生懷疑,其實你如果想,難道在別種道理下就沒有阻礙嗎?假如依照別的道理做也有阻礙,那你就要承受這種阻礙,要用心去化解。如果阻礙依然不能化解,那么剛才說的那種心境又要拿來應用了,就是所謂“缺憾還諸天地”。


比如有些人說,我的孩子不喜歡讀經怎么辦,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他說讀經很好啦,這是道理上了解了,孩子不喜歡讀經,這在事情上遇到困難了,那怎么辦?我不能跟他說,讀經哪有困難,讀經根本沒有困難,一個孩子是很喜歡讀經的。你如果這樣講,也是道理上說,在現實上,確實有些孩子不喜歡讀經,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就問他說,你的孩子喜歡算數學嗎?他想想說,好像也不怎么喜歡。那你讓他算數學嗎?他說不算還可以嗎?不算要送去補習啊!那不喜歡讀經怎么辦,不喜歡讀經那就不要讀了吧。(笑)那為什么都不喜歡,卻有兩種做法?因為數學有考試啊。所以如果認為依照道理去做事情就沒有阻礙,事事順利,那是妄想,不僅僅教育是這樣,一切都是這樣——你對人誠懇,人家就一定對你誠懇嗎?妄想。你依照道理做事,這個社會就被你轉變嗎?妄想。甚至連很親密的人,比如說夫妻,你依照做丈夫的道理做丈夫,難道妻子就沒有抱怨了嗎?妻子做好了妻子,丈夫難道就很珍惜疼愛你嗎?妄想。你要知道這是妄想才能夠達到真正的和諧。還好,人間並沒有這么可怕,並沒有說,你做得越誠意,對方越挑剔,并沒有這樣。只有你做得越誠意,和諧的可能性更大。所謂更大,并不保證永遠和諧,事事如意,只是它有改善,人生只能求的最大得改善。如果它不改善怎么辦?就那一句,缺憾還諸天地,命啊!那就認命了嗎?也不是,而是在盡可能的努力中漸漸求其改善。


所以你的孩子要讀經,你知道讀經是道理,可能家裏人也並不一定都贊成,如果今天你知道了如何了解道理,甚至知道怎么去說明道理,也不一定對方就會听。這就是事情上的阻礙,所以要“事無礙”。事無礙不是什么事情都沒有,而是在實踐上你要放寬一點,知道事情本來就是復雜的,遇到復雜的事情不要恐慌,不要抱怨,這樣就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好不是完全如意,而是只能如此。如果能夠這樣,那么你所做的事必定是日漸合乎你所見的道理,這叫做“理事無礙”。你遇到事情的挫折困難,永遠不要忘記你對道理的了解和你的理想。要知道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差距。而這個差距,你要預設它是很大的,所以你要居安思危,事情還沒有做,你就要知道它的艱難險阻。能夠非常順利,這是你的好命,如果阻礙很大,這也是你應該承受的命運,不過只要做下去,應該有一個光明的前程在等待你。這樣一面是追求理想,一面是承認現實,兩方面同時存在,這叫做“理事無礙”。這個人人生就沒有所謂的困難,就沒有煩惱。因為一切困難跟煩惱,它也是天地間的道理,你也要缺憾還諸天地,如果你隨時這樣做人做事,這叫做“事事無礙”。


當然,有人這樣做了,你也不要認為只有你會這樣做,我們同時可以希望可以期待其他人也可以這樣想這樣做,當你遇到其他人也這樣想這樣做了,那叫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這兩個人叫作“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兩個人之間,自己是理事無礙,兩個人之間也叫做事事無礙,所有的朋友都這樣做,這些朋友之間事事無礙,世間人都這樣做,世間就是事事無礙,變成一個最完滿最幸福的人間。所以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一步步去了解人生,其實不管是理還是事,理無礙還是事無礙,總加起來就是一個大道理,一定要從整體的道理來看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心安理得。


那么面對你孩子的教育,是否可以理無礙了呢?能夠事無礙了呢?能夠理事同時並進,到最后達到事事無礙。如果可以,你自己不僅是對得起你的孩子,還可以影響別人,而且影響力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真實。我希望凡是聽過我演講的人,也都能夠這樣想,這樣我就不必到處演講了,因為你就可以幫我演講,讀經的推動就會很順利。尤其是每個人機會不一樣,假如你有機會遇到領袖型的人物,他就會在某個地方繼續這樣做。我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听我們的,隨時都要以最謙卑的心態想,我雖然這樣看,但是這個世界上可能有更好的道理,我隨時準備接受,如果這樣,就不是我們強人所難。將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要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甚至要帶着世界,往一個更理想的方面走,其實非常簡單明白,而且是唯一一條路,就是跟着道理而走,從理而行,這個理在人人心中,就是從良知而行。良知本來就有知的能力,至少它有誠意,一個有誠意的人,他一定日漸擴充他自己,提昇他自己。講來講去,天下只不過這件事,這件事就完成了所有的事,所以你如果放在教育上,你這樣就安心了。如果你還不安心呢?你也可以自己再問自己,哪裏不安心,然后再問,別的地方是否可以讓你更安心。不過有些人還是會在現實上想,如果能夠有一種前景可以看到,那就另我更安心了。意思就是說,你現在這樣教導你的孩子就是照道理而做,至于他將來如何,我們可以說他有一個最好的將來,什么叫最好的將來,你不可以預期。不能預期我還是心里不安,你不安,其它地方就能安了嗎?我告訴你,你永遠不安。你只是跟着人家走安了而已,所以現在社會上的人,如果你問他你對孩子的教育安嗎?他會覺得你怎么會問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安了,他安在什么地方?安在我不思考,閉著眼睛,捂着耳朵。所以一般人安不是真安,你要安在哪裏,安在每一個當下。


不過一想他的前途,你還是會不安,像我們這些已經讓孩子讀經的父母,我覺得你還是有所不安,尤其是主辦人跟我講,家長還是要了解一下,這個孩子現在是這樣,他將來怎么樣。我說我怎么能保證他的將來呢?你不保證他怎么能安心呢?你看你還是心不安,這沒辦法。所以我只好“欲有事焉而勿正”,我是正一下,先把預期的成果在這裏依照我認為的道理可能應該這樣發展,我跟大家介紹一下,但是如果你要我保證,寫確認書給你,我說不能寫確認書的。當然我心中有我的規劃,其實這規劃是來自于所謂的“理無礙”“事無礙”再加上“理事無礙”,當然我預祝你的孩子“事事無礙”。


好了,這個孩子能夠依照讀經的道理受教育而很深入確實——深入確實的評判條件只有兩個,一個是“老實”,一個是“大量”——各位的孩子如果都做到了,我們就應該認為我不僅心安理得,縱使還有缺憾,缺憾還諸天地。孩子資質不一樣,你不可以和別人比較,你只能說,我的孩子以這樣的程度,接收這樣的教育,已經是天地間最好的選擇了,要不相信,你去選擇別種教育看看,看看它有沒有更好的成長,如果有,你立刻不要讓他老實大量讀經,要這樣想哦,這樣想是堅定。堅定不是保證有成果,而是你認為天下的道理就只有到這裏。這是安心法門。所以安心法門不是從效果來看的,當然也不是像一般人從很多人都這樣做來看的,安心法門是由于人生只能到這裏,我就站在這裏。


你站在這裏了,有人還要問,將來怎么辦?我常說,對于一個真有智慧的人,真了解讀經的人,他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做到人生最高選擇,他的孩子有最大的成長,他將有什么樣的身份地位財産夀命都要問,名祿位壽嘛,這問是沒道理的。不過你要我負責任,我也負一點責任,就是你這樣做了,你的孩子應該有一點成長。我常說,一些資質好的,就是聰明的,會更聰明,不聰明的,也會聰明起來。這些大量讀經的孩子,尤其是我預計讀三十万經典的孩子,二十萬中文、十萬英文的孩子,應該都可以接收培養而使他成為一個人材。有的教育家認為一個孩子只要能夠流利的講話,都可以培養成一個學者,何況我們孩子可以背誦三十萬字,而且是經典。他的生命的內涵,他的學習潛力,大概都有相當水準,再加上合理的培養——這也要合理,你的教育是合理的,將來也要合理,一輩子都要合理——應該可以成為一個人材,至少成為一個學者了。何況如果能夠背誦五十萬字,更好。


所以我老早就規劃好了,要讓這些孩子去接收合理的栽培。就好像種下種子了,我們漫天撒種,有的種子發芽了,我們要育苗,經過培育,這個苗應該會長大,長枝長葉,應該會開花結果,這是按照道理而來的期待。那么怎么育苗,怎么讓他茁壯,這也是有道理的。本來有兩種方式可以讓他茁壯,一種是,他在有基礎之後,囬歸體製,這叫接軌。還有一種是不接軌。所謂接軌有兩種方法,一種叫“跟進法”,一種叫“擱置法”。一個家長認為讓孩子讀經,他現在讓他讀,還蠻放心的,至少是幼稚園讀放心,小學時就有點不放心了,小學如果放心可能初中就不放心,高中放心,可能大學就不放心了,等等。越到年紀越高,他想起來越不放心,所以有些人隨時想要接軌,他問我方法。我說第一個是“跟進法”。


“跟進法”的意思是,隨時都按照他的年齡跟得上他同年齡的體製課程,比如他三年級,那么隨時讓他做三年級的課程,一個中等資質的孩子,我們認為他可以自己做功課,只有學校老師認為不行,其實我們認為可以。在這裏你要判斷一下,到底可以還是不可以。判斷不需要爭辯的,你就實踐看看,而我們讀經的地方這么多,已經可以證明給你看了,一般中等資質的孩子是可以自己做功課的。而且你讓他自己做,他更加紥實而且高興。還有,我們用多少時間做功課呢?我們依照道理而說,學校功課的難度,跟它的質量,大概一個中等的孩子只要用五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做完,所以學校教育浪費了五分之四的生命。何況一個大量讀經的孩子,經過一兩個月的提昇,提昇他的學習能力跟學習興趣,他其實可以用十分之一的時間做完功課。如果道理是如此,而且實踐也證明如此,你就可以放心,接軌沒有問題,那叫作“跟進法”。每天用半小時的時間,甚至用更少時間做功課,隨時囬到學校體製,他可以保證一定水準,更加的名列前茅。


另外一種方法是“擱置法”,就是暫且放着,以后再說。比如一年級到五年級,讀了五年的經典,統統不管學校功課,假如他初中要接軌,到六年級再說,到六年級才接觸學校功課。為什么可以如此呢?因為我們看準了學校功課他的強項只不過是知識的學習,我不敢說學校只有知識的學習,而說它是長項,因為整個世界都如此嘛,剛才講過了。為什么我們說不全是知識?因為它還有其它的東西,號稱“德智體美勞”,在臺灣叫“德智體群美”,號稱如此,其實是以知識教育為主。其它教育,都可以在讀經可能産生的效果中完成,只有在知識上,有人認為,你讀經了,但是你的學校功課,就是所謂知識學習,並沒有盡心盡力,我們學校大部分時間在學知識,請問你的知識從哪裏來?我們說我們擱置吧,放着。因為我們對于人性有所了解,知識的學習是越長大越容易的,就是這點對知識的了解,你就可以放心,尤其滿肚子都是學問的孩子。那么到了六年級,他從哪裏學習起呢?知識的學習又有另外一種規則,就是要從淺的開始學,學到深的,所以學學校功課,一定要從一年級開始學。那么請問一個十三歲的飽讀詩書的孩子,他來學學校一年級功課,多久可以學完?大概幾個小時學完。


要注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嚴重哦!因為我們學校的孩子花一年,而且早出晚歸,老師家長學生不知道拼了多少命,一年才學那些東西,我們的孩子不學了,放着,等到以后,幾個小時就學完!然后就學二年級功課,一年級學完當然學二年級啊,因為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我們已經——講一句不客氣的話——看破了學校教育。我們看扁了——不是陳水扁的扁啦(笑)——他自己以為很大,我們根本就看不起他的,我們看不起學校功課的,因為它太簡單了,太無聊了。


我有時候去小學,做所謂的輔導。因為我是師範學院的老師嘛,我的學生是做老師的,所以我是老師的老師,也就是要去看我們輔導區里的老師教學。那么老師就很認真表演給我們看,老師又用了最科學先進的方法,讓孩子互相討論,所以我們教師是分組,一組兩組三組四組,桌子不是這樣很整齊的。老師就說,現在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各組討論,討論好了,寫出答案,站起來公佈給大家。老師就發問了,然后下面的孩子——因為我坐在教室后面,我可以聽見他們喃喃自語——老師一發問題,學生在下面就講,這么白癡的問題,意思就說你還沒問我就知道了。所以小孩子是可以自己學習的。然后,知識的教育本來就是這種性格,我們如果明白人性,我們就明白一個人怎么學知識。明白一個人怎么學知識,我們就可以判斷這種學知識的方法到底合不合人性。所以“擱置法”是很恰當的方法,“跟進法”只是安慰家長的心,一個懂得人性的家長是可以擱置的,那你說小學六年級可以擱置,初中就不能擱置嗎?初中也可以。因為所有知識都是一層一層升進,所以知識結構就好像爬樓梯一樣,它是一種邏輯型結構,一步一步往上昇的結構,而人生對于這種知識的了解是越長大理解力越強,就是學習能力遞增,如果你只注重知識方面的教育,你真的只能浪費孩子,因為越小的時候只能學一點點,而且越小的時候理解力越不好,你學這一點點就要花很多的時間精力。所以擱置法是恰當的,你如果不敢擱置六年,你就一年擱置一次,不過這也是浪費,因為一年級整年你花兩個月三個月時間學完,這樣你還是浪費啊,你到六年級幾個小時學完不是比較節省嗎?然后,人類還有一種學習,就是學習能力遞減,越長大學得越慢,學得越不深入,那種學習我們就要把握他最小的年齡,恰當的黃金時間,這種學習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就是要讓他盡量的吸收,盡量的醞釀,所以有一種學問,它是邏輯型的、結構型的,有另外一種學問,它是直覺型的、浸潤型的、醞釀型的,這種浸潤醞釀型的,它的學習方法就是吸收。


 


本文原始出處: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264&show=10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