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鼓掌)
剛才我們校長說,要我講讀經的三個原則、四個標準、五個特質,不過今天宣佈的題目啊,不是這個題目。所以啊,這個有關於讀經的這些理論啊,請大家去網上去看,因為有關於所謂的“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五特質”,有關於這樣子的一系列的讀經教育理論的總整理,那是在三年前就講過了。那是一次讀經教育的宣導員培訓的開訓典禮上講的,本來對這些所謂的宣導員啊,意思也就是說他自己很早期就瞭解讀經,或是已經開始教學,教自己的孩子或是甚至是已經開了私塾、開了學校,他對讀經教育瞭解很深,而且有經驗,我們認為應該請他出來協助宣導,所以就辦了宣導員培訓。所以這些人對讀經的理論已經聽得很多,也有實踐的經驗,於是那一次演講我就把讀經的教育理論啊,作為一個總體的整理。
“一的”就是一個目的,讀經教育只有一個教育,這個目的其實就是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教育的目的呢,其實就是教育的目的,人生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沒有別的,一定要把握這個教育的目的,叫做“一的”,這一個目的就是開發人性,以開發人性為目的,沒有別的目的,假如讀經能夠開發人性,那就是合乎教育的模式,假如我們所實施的教育不能夠針對開發人性,那麼這一種教育就需要再反省需要再改革,一直要改到,它是以開發人性為目的為止,這叫“一的”。
這個二性,二性是有關於人性的兩個層面的分析,這個“以開發人性為目的”,那什麼叫人性呢?我們從兩方面來瞭解人性,一方面是人性內涵的全幅性,希望把人性的內涵全部都盡其可能的開發,不要偏頗,不要劃地自限。往往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教育,近代以來的中國的教育,它在還沒有開始實施教育之前就已經劃定了界限,不讓我們國民完成整體的人性。比如說,我們只注重知識的教育,我們知道人性不只是要開發知識,我們只學西方,我們知道西方人不一定能夠完整的開發人性,像這樣子我們的整個教育就沒有達到內容的全幅性。那麼如何達到呢,這是我們需要再去思考,需要在再去改革的地方。
然後人性的開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這個層面就是,人性是一步一步發展的,所以一定要按照人性發展的歷程來步步開發,所以我們教育的這個對人性的開發要注重人性發展的全程性——人性發展每一個步驟,有每一個步驟必須做的一種這個所謂的關鍵期的開發,錯過關鍵期,一輩子就受到障礙,這叫做人性發展的全程性。我們一般的教育並沒有去按照人性的發展的歷程一步一步地開發,往往都是錯過時機,本來這個時機應該這樣開發卻不這樣開發,比如說,一個孩子十三歲之前應該開發他的記憶力,我們卻一直詛咒記憶力,認為記憶是一種死讀書,你會讀書死,於是就去詛咒這個記憶力,而十三歲之前沒有開發記憶力,你就違背了人性的發展,於是整個人性將來就受到阻礙,將來就發展不起來,所以凡是記憶力不好的人,理解力都不見得好,凡是沒有記得許多的人類的精華的人,將來他就不可有偉大的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一百年不出人才的重大的原因。所以人性的發展是有歷程的,於是教育就一定要去思考人性發展的歷程,按照人性發展的歷程來做教育,這叫做人性的兩個方面的分析。
那落實在教育上,我們要注意三個原則,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就是剛才說的,人性發展的全程性來說的,你要把握時機,把握時機的意思就是越早期越重要,現在我們的教育,我們整個國家的教育,並沒有重視早期教育,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的教育辦得很辛苦,因為等到教育出問題的時候就是教育已經沒有救的時候,所以要在還沒有出問題的時候就要把問題解決。不過人類很少能夠有這一種眼光,在還沒有出問題的時候都不知道教育要怎麼做,等到出問題了,大家才來感歎、才來緊張,然後你的努力白費,於是兩手一攤,說我沒辦法,於是我們的下一代的一輩子就被我們廢掉了,所以教育的時機一定要把握。
再來教育的內容要把握,這是應和剛才所說的人性的內容的全幅性,我們要把握什麼教育的內容,而給他教育,讓這一個人一輩子受到這一種教育的益處,讓他終身受用不盡,而不是教完了等他長大了變成沒有用。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小學所學的東西到長大是沒有用的,不要說長大,小學學的東西到初中就沒有用了,到初中學的到高中沒有用,到高中學的到大學沒有用,大學學的恐怕你進入社會是沒有用的,請問這教育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費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我們國家費了很大的精力,父母天天在關心我們的教育,結果教不出人才,就是沒有開發我們的人性,我們人性沒有盡情的開發,只做少量的開發,這就是內容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教育的內容,你要教什麼,要想一想了。
第三點是教育的方法要掌握,這個方法就是在這樣的時機你要教這樣的教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配合,這是一定的,現在我們對於時機把握不好,於是這個方法就用錯,還不是時機把握不好、方法用錯,甚至是方法把握不好,於是忽略了時機。還有我們對內容還沒有把握,方法也用錯,其實不是內容沒把握、方法用錯,而是我們用一種特定的方法,假如這個方法不能教的我們內容就不教,本來是方法要來配合時機,結果現在是時機配合方法,本來是方法要配合內容,結果現在內容配合方法,什麼意思?我們只有一個方法,教他懂,講解,考試,有資料,這是我們的教學方法,對於一個胎兒、嬰兒你怎麼教他懂呢?你怎麼考他試呢?你怎麼有數據呢?甚至對於一個幼稚園,對於一個小學,他所懂的東西是很少的,你講給他聽他能夠聽懂,他只能聽很淺陋的部分,於是我們就把握這個,要他懂,我們就教很淺陋的東西,這個淺陋的東西剛才說了,淺陋的東西對一生就沒有用,你白白浪費時間,淺陋的東西本來就不必要認真學的。假如要學隨便學就會的,放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假如要教是隨便教就可以的,為什麼要費盡心機來教那些簡陋的東西,因為你說教懂才有用,這就是你的教法妨礙了時機和內容,本來時機要把握的,時機把握了這個時機它本來就不需要懂,我們不要用讓他懂的教法,他能夠聽我們就給他聽,這就是教法,所以教法要配合時機,他能夠看懂我們就讓他看,他能夠背我們就讓他背,他不能夠懂我們就不必讓他懂,這樣子教法就對了。還有有些內容非常深刻,非常深刻他不能懂,而且這個時機正好不需要懂,所以在越小的時候,我們要教越深的東西,把人類最高深的教材在他還不懂的時候全部教完,於是一輩子受用不盡,因為人類的理解能力會隨著年齡越長大能力越強,於是原來不懂的東西放在心中醞釀越久,經過他的理解力的提升、他的經驗的累積,他就越來越懂,而且懂一輩子。還有溫故而知新,越懂越高深,因為這些內容有無窮的內涵,這就讓我們做了簡單的教育,而有最大的效果,所以教法要把握,教法的把握就是要順乎自然,要合乎人性。
再來,四個標準是由於這三個方法你把握好不好來衡量的。
第一個,及早讀經,越早越好,這是符合時機問題。第二點,老實讀經。老實讀經是有關係到它的內容跟方法,因為方法就是老老實實,而讀的這個經呢,內容很深,你不能變花樣,而一個孩子,他只是喜歡念,念多了就會背,所以老實讀經就好了。你不要太多花樣,你越多花樣他就是去喜歡花樣而不喜歡學習,你越少花樣他就喜歡學習,而不必有花樣。於是這一個孩子就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孩子,因為他讀經的時候沒有痛苦,而他休息的時候、他玩任何的遊戲都非常快樂,而一輩子的這個基本能力養成了,他對自己有信心、有自豪感,這是一個很幸福的人,而所學的都是聖賢之教,他能夠抵擋世界的各種的污染、誘惑,他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你看,他變成一個幸福的人。
再來就是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為什麼?因為時機錯過永不再來,所以越大量越好。再一個就是快樂讀經,假如你能及早又很老實又很大量,他必定很快樂。所以快樂不從遊戲來,快樂不從他的好吃、好穿、好玩而來,快樂是從他內心生長出來,因為他的內心充實飽滿,他默默之間能夠與聖賢的智慧相呼應,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用體貼的懂,懂得更深刻而且更真實,等到肚子裡什麼都沒有,長大之後才來一個字一個字的瞭解,才來看翻譯,所懂的可能只是皮毛,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在皮毛上用工夫,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到底受了多少的薰陶。很多學問,而且是根本的學問,是薰陶出來的,不是你解釋出來的,是你領悟出來的,不是你去考試考出來的,所以只要及早必定容易(?),只要老實,他必定深刻,只要大量他就滿腹經綸,這一個人當時就快樂,而且一輩子快樂,這種快樂我們稱為幸福,這叫四個標準。
所以要看對讀經把握多少,要看有沒有及早讀經,早到什麼時候,客觀上早到胎兒,主觀上早到你知道的那一天。假如你慢一天,就代表你對讀經的教育操作地不夠地道,你還瞭解不深刻,瞭解深刻非常做不可,一秒鐘都不能等,因為時機一去不復返,這叫及早讀經。不一定是教我們下一代,自己也是一樣,聽到讀經的理論,知道這是人生必要做的功課,非做不可,而且越早做對將來一輩子的影響就越大,越慢做、慢一天就喪失一天的機會,慢一年你就耽誤了一年的機會,不能再等,這叫及早。還有要老老實實,不要耍花樣,不要讀簡單的假的經典,要讀真正的聖賢的、高度的智慧的經典,所以要從《論語》讀起,老老實實,只有讀,你只管讀,不管小孩子還是大人,你都只管讀,你就一直讀,讀它個百遍千遍,自有領會。如果你耍花樣,小孩子耍花樣,他喜歡花樣,不喜歡讀書,所以像我們如果用各種的遊戲來帶領讀經是帶不起來的,一時很熱鬧,最後呢,煙消雲散。如果我們學校用考試來帶動讀書呢?不考試就不讀書了,所以到了大學,大學生基本上是不讀書了,因為到大學考試就很簡單了。高中以前考試考得很厲害,大家拼命讀書,告訴各位假的,我們國民的用功都是假的。誰是真用功?任何時刻都自己念茲在茲,要學而不厭,要誨人不倦,這才是真生命。我們的學校教育,專門製造出假的生命,大家做假,所以我們就沒有人才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老老實實。
再就是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能夠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能夠兩個小時就兩個小時,能夠三個四個五個六個小時更好。現在有人是讀八個小時,乃至於讀十個小時,每天讀十個小時,那真是幸福。只要人生一生當中,只要有半年一年的時間,每天讀經八個小時以上,這一輩子受用不盡,只要半年到一年。學問是很容易做的,只要你走對了路;學問又很艱難,因為你常常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你再讀書十年二十年,依然是草包一個,所以要走對路、要用對方法,所以要大量讀經。人生啊,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都有這個機會大量讀經,讀它十年!這一個人縱使不成聖賢,他也有相當的學問,他也有相當的教養。
我們如果錯過時機的人呢?自己把握自己的生命,用一年兩年乃至於三年的時間,每天讀它十個小時,一年兩年三年之後,真的是脫胎換骨,你就對得起自己了。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用功,要我們家長來帶,已經成了人了,已經年紀大了,按照孔子的生命,十五歲以上就要自己替自己負責,叫做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現在按照法律的觀念,十八歲就應該自己負責,不能為自己負責,你都是在浪費自己,這個時候沒有人能替為你負責——父母不能替你負責,老師不能為你負責,社會不能替你負責——所以不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是很無奈的,他的心靈是很空虛的,將來他只能做假人,不能做一個真人,所以要替自己負責。自己讀書是自己要的,但是能夠有這樣子的機會的人是不多的,如果這一輩子,沒有帶來福分,是很難有半年一年兩年的時間靜下心來每天讀經,讀聖賢之書讀十個小時,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要追求去,這叫求學。學問是求來的,不是碰來的,也不是別人去逼迫你的,所以“古之學者為己”,為自己讀書,你要求啊,你一直求、為自己讀,這個讀書是一種幸福,你為別人讀、被別人逼迫著讀,讀書是一種痛苦,請問你是要幸福還是要痛苦?這是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決定的,所以這叫做大量讀經,凡是如果能夠這樣讀,那是一種幸福、快樂讀經。
還有五個特質,讀經教育的理論有五個特質。
第一個特質,就是它的理論的根源性。它是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呢,它從根源而來,根源於人性,假如一種理論根源人性,這一種理論就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讀經的教育理論跟其他的教育理論有所不同,因為其他的教育理論,它沒有這麼深的根源,它沒有根、沒有源,所以它站不住了,或是它只對某一方面、比較低的層次有效,它沒有全面性的效果,它沒有高度的效果。剛才說了,我們中國的一百年的教育,就是因為他們教育理論不夠根源性,所以只看到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西方文化占上風,所以我們整個教育通通傾向於西方式的教育,而西方是以科學為代表,所以我們教育通通以科學來做標準,連語文教育都問你,你科學不科學?連音樂教育也要問,是科學不科學?這叫做沒有根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留不長、長不大的,所以理論要有根源,根源到人性,讀經教育就是這一種教育理論。
還有它的內涵的籠罩性,讀經教育的內涵,也就是讀經教育的理論,它籠罩所有的教育理論,所有教育理論我們都不排斥,但是都給它一個恰當的位置、恰當的範圍,讓它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但是它不可以氾濫。科學教育它的成果在科學,你不可以叫別的教育也用科學的方法。西方的教育也有它的成果,但是它有限制,我們必須要構造出一個全面性的教育理論,讓人性全面的開發、讓人性全程的開發,這叫做理論的涵蓋性,內容是涵蓋的。
第三點,就是它的實踐的簡易性,或是操作的可行性。它做起來太簡單了,任何家長都會做,馬上會做,任何老師都會做,馬上會做,自己如果對自己來做讀經教育,馬上自己會做,這太簡單了,不需要專家,不需要訓練,所以操作是很簡易的。
第四點,它的成效的深遠性。它的成效是影響一個人一輩子。你把《論語》一本書背完了,《論語》就跟著你一輩子,孔子就做你的老師,做你的朋友、一輩子;你把一部《老子》放在你肚子裡面了,《老子》就成為你心靈的智慧的源頭活水,天天湧現,而永遠的不枯竭。你《老子》的文章不熟,你怎麼可能去接近道家的智慧呢?所以任何一部經典都讓我們有深遠的成效,既深又遠,不僅是對自己深遠,對整個國家民族,它具有深遠的效果。我們的國民都接受過讀經教育,請問這個國家在十年二十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一片的光明,所以成效是很深遠的。
第五個特質是,它驗證的廣大性、普遍性。所謂驗證就是這個理論這樣講好像有道理,難道它真的有效嗎?這要驗證,你總要實驗嘛!這個實驗不是我們關在實驗室裡面來做實驗,我們是開放在天下間做實驗,我們不是實驗個半年一年兩年三年來做觀察記錄,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是開放十年百年千年萬年,讓你來做觀察,而這個觀察其實不需要等到十年百年千年,你當下兩個月就可以觀看到效果,而且這個效果是到處都是,不勝枚舉,根本不需要考察;你如果喜歡考察,你去考察,你就會知道它的真實性,這個是任何教育理論所達不到的效果。所以讀經教育理論,為什麼我們要一直推廣,不是為了某個人,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為了某些人,大家有共同的意願,沆瀣一氣,也不是的。這是天下之公道,它必須放在天下之間,讓天下人共同來享用,讀經教育是你的權利,不是你的義務,當然讀經教育也是你的義務,因為既然生為一個人,就應該盡人的義務;既然有了孩子,就應該對孩子有養育的義務;既然你是老師,對於學生你就有把學生教好的義務,所以它既是權利又是義務。像這樣子,這個算是一整套的理論。
本來今天的題目不是要講讀經,不過我們校長,他說等一下王教授會把這些讀經的要點解釋一下,我是奉命來解釋解釋。那現在把這個解釋完了,以下呢,就要講我們今天的主題。(鼓掌)
說明:本段文字節錄自2012年5月12日,王財貴教授于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白羊溝)培訓學校所做系列演講之三《儒家的形而上學》前言部分。經請示王教授,貼于此,與《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對照參看。文字整理:(師範班)鄒麗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