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公共電視 教改系列 校長不哭

"孩子的教育在學校,不應該被壓縮得只剩分數而已~"豐陽國中的第一任校長說。


"別的國中音樂課變數學課;沒上過體育課(體育課被用來考試)......,我覺得很奇怪!"從豐陽國中畢業的校友說。


劉老師在王財貴教授開辦的[讀經教育宣導員培訓班]裡聽到同學提到了"校長不哭"這一部影片,引起了想看看這部片子的好奇心,沒想到事隔一個月,在第二次上課時,丁丁老師(現任高雄五福國小六年級導師)就送了這片DVD給我,真是所謂:[佛心來的~]。看完了由公共電視制作的"校長不哭"專輯,果然是一片感動,感動之餘,不由得內心問起了自己:[到底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孩子的考試,還是為了孩子的人生?]我想我可以代替大部分的家這樣的回答:[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是為了孩子的人生。]於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充滿了考試而大部分的校長,老師和家長也樂於此道。(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思考:而考試是否有助於孩子的人生。)


於是,現在讓我們藉著這段影片來聽聽看孩子怎麼說,聽聽看另一部分的家長怎麼說。57分鐘的影片,有助於看官們對於教育的認真思考。我希望各位家長們看完了之後不吝和大家分享,您的想法!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寄給我最在意的親友~子萑

諾亞方舟的啟示~
開音樂~
看到底~
你就能夠了解,,
我最在意的是永遠在我身邊的你們...
 
把我愛你,,,
改成我愛你們,,,
即是化小愛為大愛~~
讓愛遍灑在更寬更遠的角落~
 
敬祝 順安
============================
后謙幼兒讀經學園 (原:資優讀經幼兒園)
Intellingent Children Studying Center
Arvin Liu    劉子雈
MOBILE:(886) 939-321-205
E-mail:arvin66@gmail.com
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
 

指甲 ~ 檢視健康

 
指甲 ~ 檢視健康
 
很不錯的健康資訊

敬祝 順安
============================
后謙幼兒讀經學園 (原:資優讀經幼兒園)
Intellingent Children Studying Center
Arvin Liu    劉子雈
MOBILE:(886) 939-321-205
E-mail:arvin66@gmail.com
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幼教師「音樂舞蹈DIY」編排竅門





幼教師「音樂舞蹈DIY」編排竅門大公開









嗨!大家好!我是小魚


過年期間在整理李慧雲老師的許多資料中,發現一篇李老師多年前所寫的文章,如獲珍寶忍不住要和您分享,沒想到李老師真的是一位全方位的才女呢!相信本篇對您編排畢業典禮的節目有很大的幫助喔。



 


                                                                  李慧雲/









李慧雲老師教您三招成為一位編舞專家


●教師輕鬆愉快的教音樂、舞蹈、讓幼兒快樂認真的學音樂舞蹈、而且一學就會。讓您的畢業遊藝節目『最炫、最ㄅ一ㄤ\、最出色。



 


²  前言:


      每一年七月的驪歌響起時,各園所的師生會為這些即將離開園所的幼兒,舉辦一場盛大的畢業遊藝節目,許多老師從學期的一開始,就各方收集有關舞蹈的資訊以備編排之用。指導幼兒舞蹈會因動作及隊形的變化太過繁複,使得教舞的教師們教得很辛苦,學舞的幼兒們學得很累,如果畢業遊藝會當天在舞台上的表現未盡完美時,更讓教師們不知如何是好。


      教導幼兒們學習兒歌舞蹈時,究竟要用什麼方式?可以讓老師教起來輕鬆、愉快,讓幼兒學起來容易、好學,是否真的有這麼好的方式?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終於設計出一套『幼兒音樂舞蹈100招』招招簡單易學,現在介紹「音樂舞蹈DIY」,讓您馬上用得著,讓您班上小朋友的表現是全校表現最出色的。


 


²  「音樂舞蹈DIY」編排技巧:


編排音樂舞蹈時請掌握以下三點:


(一)   編舞動作宜誇張、動作變化少。


教師在編排舞蹈動作時,選擇三到五個固定動作,(視年齡決定動作數)盡量以優美大動作來編排,例如蹲、跳、揚、翻、滾、坐等等,以這幾個動作輪番演出,同時可依幼生的能力加入隊形變換。記得喔!將每一個動作取一可愛名稱,讓幼兒邊練邊讀很快就能記住動作了。


(二)   音樂選曲著重通俗,節奏明確。


配舞的音樂不宜選擇太冷門的如果能選擇家長熟悉的音樂在演出時較能獲得台下的共鳴。例如流行的還珠格格可以編扇子舞、彩帶舞、邊疆舞或戲蝶舞等等。黃飛鴻可以編劍舞、舞獅等、卡通影片等音樂、也是很有趣的選擇。


(三)   道具製作色彩亮麗、形狀誇大。


舞蹈道具的設計和製作可多多選用各式各樣的材質,製作時以簡單快速效果佳為先決條件,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各色垃圾袋,剪開後貼上亮晶晶的紙,就可以做出美麗的蝴蝶翅膀,或是剪開透明膠帶貼一貼就可以成為動物的身體。


²   「音樂舞蹈DIY」編排竅門:


教師在編排指導舞蹈律動時,可能會遇到以下的幾種情形,現在針對


這些問題做簡單扼要的剖析,同時提出一些另類的構想與您分享。


(一)         班上的男女生比例不一,如何編舞。


一般教師在教舞蹈時,會發現女生要比男生來得好教,因此就會形成女生的舞編排起來較容易,如果再遇到班上的男孩比女孩多就更頭痛了。


舞蹈DIY第一招


首先專門為男生編排一個舞蹈節目,如果期望男孩學舞不排斥,就要選擇適合男孩跳的舞,例如劍舞、舞獅、體操舞等等。


在編排舞蹈動作時,盡量發揮男孩的特性現在舉一實例與您分享:1.舞蹈名稱→笑傲江湖


2.舞蹈人數→十至二十位(分成兩組)


3.道具準備→劍一把,金色緞帶一條(綁在頭上),金色紙板兩張(在手臂上)


4.舞蹈動作→1.翻筋斗2.舞劍(前刺、側刺、跳轉一圈)3.疊羅漢


       5.音樂選擇→以雄壯宏偉的流行歌曲為主


(二)         隊形的變換如何讓幼兒正確的掌握。


教導幼兒變換隊形的訣竅在於每變換一次時以口訣代替指令,讓幼兒在學舞的同時如在遊戲一般。


舞蹈DIY第二招


例如在教導前後排互換時就說「蜜蜂搬家」,要記得搬到誰家了喔。左右互換就說「瑪利兄弟」,交叉換時就說「做個三明治」等等。


(三)         演出道具的設計製作。


道具的設計和製作在舞台上是很重要的,不論色彩造型都需以亮麗誇張為主,但是要注意不要太重或易破裂都不好最好能廢物利用。


舞蹈DIY第三招例如保特瓶剪成動物頭飾漆上水彩,就成為一個亮麗的道具,風景月曆剪裁成背心,貼上亮晶晶的花邊,用透明膠帶固定易破處,就可做出山地舞、邊疆舞或其他舞的背心了,又亮麗又與眾不同。


(四)         音樂和舞蹈動作的結合。


舞蹈和音樂的結合越自然越好,如能配合故事就更能讓幼兒投入音樂中。


舞蹈DIY第四招例如蝴蝶舞中配合音樂旁白「蝴蝶躲在蛹裡聽到了音樂,緩緩的張開翅膀,哇!轉一圈好快樂喔!到左邊看看玫瑰花,再到右邊看看蘋果樹,」以此來取代一二三跳、二二三轉更能讓孩子喜歡舞蹈呢,當然旁白需以音樂的段落為主,要注意每次換動作的地方都一樣。


(五)         樂器合奏節目的編排技巧如何掌控?


教導幼兒樂器合奏節目時,首先選擇一首樂器分明的音樂,將音樂中所要用到的樂器選出來,分別編上動物的名稱,教導打擊樂器時就以該動物名稱代替。


舞蹈DIY第五招例如大象代替大鼓「大象、大象、走走走」、小狗代替小鼓「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貓咪代替鈴鼓「喵→→→、喵→→→」、青蛙代替木魚「嘓嘓嘓→、嘓嘓嘓→」等等。


²  分享時間


      在規劃遊藝節目時應考量孩子的年齡有多大,再決定節目的內容,一般來說四歲左右的孩子,以變化較少,趣味性較高的音樂為主,五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考慮給予豐富活潑多元的音樂為主,六歲左右的孩子還可以加上劇情變化喔。教舞的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教二到三小段的舞蹈動作,待熟練之後再教新的,不要操之過急。


       道具的製作可與幼兒共同進行,材料的收集可請家長協助呢,與您分享。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王財貴經典學堂寒暑假班固定科目安排草案

本計劃為山東萊洲[王財貴經典學堂]趙升君老師擬訂之教學計劃!該讀經學園亦依本計劃全力貫徹執行之~,在台灣要如此執行恐怕有點難度,今將該計劃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所謂[大量讀經],有前輩者可以做到此等程度。吾人在追求多元化教育的同時,亦應考量[語文]為任何教育之基礎的重要性,在孩子13歲之前,應以[高度的語文教育]為前題,為孩子奠定學習的基礎能力。語文基礎打得好,將來對於多元化的學習將可以事半功倍!


王財貴經典學堂寒暑假班固定科目安排表 附推廣草案 (趙升君 老師 擬)


隨著寒暑假班學習安排的定型,王財貴經典學堂制定出寒暑假固定的科目表。以期學員可以有計劃的系統的學完重要的基本的經典課程。 


一  學習日程 : 暑假 五十 天, 寒假 三十 天。每年具體日期另定。 


二  學習課程: 《學庸論語》 《孟子》 《老子莊子》 《易經》計十萬   字左右。 


三  學習規劃:  十萬字經典可以分四年寒暑假系統學完一遍。 


四  課程安排 : 


     暑假班 1基礎班《大學,中庸,老子,心經》一萬兩千字(適合沒有讀經基礎的初學者和較小的孩子) 2《論語》一萬六千字 。 3《孟子》前七篇  一萬七千字。 4《孟子》後七篇 一萬七千字。 5《易經》前四十五卦 一萬二千字  6《易經》四十五卦之後部分 一萬二千字。 


  寒假班  1《老子。中庸》 九千字  2 《大學》《論語》前十篇共九千字  3 《論語》後十篇九千字    4《莊子》前四篇《心經》九千字  五 《莊子》後四篇《心經》九千字。 


  成人班 《四書》《老莊》 成人讀遍數,以每本300遍為期 


  中醫經典班 《傷寒論》《藥性賦》 


注:加《心經》為了湊字數,和對佛經有點瞭解,別無深意。 


五  讀誦遍數:


  分段讀二百遍 背,分篇連背五十遍,整本連背五十遍。也就是保證寒暑假班所學每本都能讀到300遍,保證90%的孩子都能整本連背。 


六  特殊班級設置:


  在辦班過程中,發現有接受能力特強和特差的兩種,學堂會把這兩種孩子挑出來,能力好的增加讀經量。 能力差的多動有學習障礙的減少讀經量,增加遍數,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期改變其心智,提升其學習能力。 


七   對家長要求:


  對於已經學過可以連背的書,必須經常複習一下以鞏固 。


 


附:寒暑假班模式推廣方案(草案) 


一 引言:


     按前文寒暑假班讀經模式操作,則一般孩子利用四年寒暑假,可以熟背《四書》《老莊》《易經》累計十萬多字的中文經典,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課外讀經量不足的問題。所以本學堂希望能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 


     初期展望:中國有三十四個省市自治區,按初期每省一處,每處五十人計,每年就可以有1700人背完兩萬五千字經典。 


     中期展望:從省輻射到每縣一處,中國共有近三千個縣,按每縣一處,一處六十人計,每年可以有十八萬人背完兩萬五千字經典,如此,隨著讀經風氣的推演,民眾的認可,爭取每個鄉鎮都有讀經班。 


     後期展望: 中國有近九萬個鄉鎮,假設每個鄉鎮有六十人讀經,如此,中國每年就有五百四十萬人背過兩萬字以上的經典。如此過程,自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過程。 


   如此,隨著風氣的推演,成效的顯現,希望影響到每一個孩子都讀經。 


   期間,對於讀經教師的需求也非常大。 


     此只是寒暑假班展望,尚不記其它國家,機關,社團,學校等推廣讀誦。 


     寒暑假班集中讀經效果顯著,前景無窮廣闊,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引起此抛磚引玉的效果。 


二 具體規劃:


    甲   初期我學堂可派骨幹教師到各地帶班。 


   乙  本學堂成立寒暑假讀經規劃處:1培訓骨幹教師。2 統一寒暑假教材,規劃班級設置,服裝,學習用品等規範,(此可以模仿西方機制) 3 廣泛宣導。4 資源交流,就近入學(前期做不到)。 


  丙 中期,隨著各省讀經風氣的推演,可以逐步在每一個省成立寒暑假讀經規劃處。  


  丁  後期,隨著風氣的蔓延,可以逐漸在縣一級設立工作點 


   戊  如果寒暑假班推展順利,寒暑假讀經規劃處可升格成各地導讀中心,除寒暑假外還可以規劃節假日,安親班等讀經。走推廣教學一體化,以教學養推廣,以推廣促教學的良性可持續發展之路。使讀經推廣教學逐步深入。 


      以上規劃,是從自身向外推演的一種規劃,希望每個願意的人都這樣去推演,希望大家都來做這利人利己之事。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建構教育鐵三角--親,師,生

常聽人說:“讀經是很好,但孩子更需要的,是愛。” 


是的,孩子需要愛。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是,怎樣的愛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真正的愛? 


我們——父母或老師——真的懂得愛嗎?我們以為在愛孩子,會不會只是在障礙他?什麼樣的愛才是健全的? 


心理學家弗羅姆認為,人並不是生來就懂得愛,愛是一種能力,一門藝術,是需要用一生來學習的。孔子雲“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正確地愛別人,否則愛就是自私而盲目的,所謂“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更有甚者,“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沒有原則,只是情緒的隨意發洩,非愛也,乃大惑者也。 


所以,要給孩子健全的愛,並非易事,首先自己的人格要健全。但,我們對自己不要太自信,我們——父母或老師——其實都是不很健全或很不健全的人。也就是說,在我們對孩子的愛中,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只不過一時沒表現出來,我們不知道而已。 


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對孩子的愛更安全、更可靠,把偏差減小到最低限度呢?這就要靠合理的教育設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影響之大,自不待言。父母應儘量完善自己的人格,並多少懂點教育,按照教育的道理來撫養孩子。但事實上,我們很難要求每一個父母都有很高的修養並懂得教育,因為父母雖然生了孩子,但他並不是老師,更不是教育家,他有他自己的工作,對多數人而言,幹好本職工作養家糊口已屬不易,他沒有太多精力來研究教育——當然我們希望他懂得越多越好——但這是很難強求的。如果一個孩子生在一個父母素質低下,完全不懂教育的家庭,他的成長必然一出生就受到巨大的障礙,他確實是不幸的。 


如果父母就決定了孩子的一切,那孩子完全只能聽天由命。所幸的是,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就要接受另一種教育——學校教育,他將遇到對他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個人——老師。老師是專門教育孩子的人,如果說父母不懂教育尚情有可原的話,那老師就沒有理由不懂教育,而且,從常識講,老師的人格應該比一般父母為高,不然怎麼可以為人師表。古之為師者,多為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之人,至少也得是大家公認的有一定操守的人,不然何談尊師重道?“新文化運動”主將之一的魯迅雖然對私塾教育頗有微辭,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質樸、方正、博學”,終其一生對壽老先生都很尊敬。 


這樣,如果孩子家庭教育得當,到了學校,他將順利成長——因為老師是比父母還懂教育的人;如果孩子家庭教育不當,到了學校,他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補救,教育其實也就是“長善而救其失”。所以如果所有老師都懂教育,都有較高的學識修養,那多數孩子,不管他家庭教育的好壞,總還可以有基本正常的成長。 


但是,即使老師是合格的——即比一般父母修養好,懂教育,是不是就能保證孩子有最大的成長呢?也就是說,對孩子這樣一個從天而來的寶貴生命,我們是否算是盡了最大的培養責任,而沒有辜負他、局限他呢?不是的。因為老師也仍是普通人,他的人格也並不完滿,他對孩子的愛也會有偏差,所謂“流俗眾,仁者希”,雖然他也許比一般父母更有學問和修養,但如果孩子只是以老師為榜樣,那他的成長仍然是有局限的,他的本性仍然不能得到最大的開發,他將很難超過老師。畢竟,我們不知道一個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潛能,但我們總是希望他有最大的成長,不辜負他的天賦——上天神聖的賦予。那怎麼辦呢? 


這就要看老師是不是懂教育——真懂教育!真懂教育的老師,不是讓學生以自己為榜樣,而是引導學生以更高的人——聖賢為榜樣。他知道自己是很不夠的,他雖然竭力完善自己,但知道自己其實離聖賢很遠,他不願意用自己來限制學生,總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學生引到更廣大、更高明的境界。他只是和學生一起,來學習聖賢,聖賢是他和學生共同的老師,他只不過比學生早走一步而已。這樣學生就不會受人為的限制,就比較容易超越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還有誰的人格比聖賢更健全、更飽滿、更光輝?還有誰的愛比聖賢更純粹、更博大、更悠久?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只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懂得愛,更會愛,聖人與天地合德,聖賢之愛代表了人類之愛的最高成就,聖賢之愛是人間一切愛的源頭。以聖賢為師,才能保證我們的孩子有最大、最可靠的成長。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能成為聖賢,但一種教育,必須要讓他知道有聖賢,必須要讓他能夠認識聖賢,尊敬聖賢,心中有此一偉大光輝之目標,才會心有所系,自強向上。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教育宗旨本在懸一高深之標格,使低淺者有所向而赴。”不然,不管你的理論多麼精巧,實踐多麼努力,孩子的長進仍然是不大的。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目標!而近代以前,人類幾千年的教育,不是以老師為中心,不是以孩子為中心,而是以聖賢為中心。其實,以聖賢為中心,讓孩子有最大的成長,也就是以孩子為中心——這才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教育,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安全、最偉大的愛! 


當然,聖賢已逝,年代久遠,我們已不能親炙教誨。但是,聖賢之言畢竟流傳了下來,我們可以諷誦遺言。經典,就是聖賢之嘉言懿行。所以幾千年來,教育的主軸就是讓學習者諷誦經典,在諷誦經典中與聖賢相照面,相感應,相溝通,感受聖賢那博大深邃的愛,再把愛傳遞給他人,所謂“薪盡火傳”,一代代傳承不息,這其實就是人類生活得以延續的根基,沒有愛,其實人類一天也不能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其實也不過是各民族愛的經驗的表達和積累。要說愛,這才是最大的愛,要說愛孩子,這才是愛孩子。父母和老師,只能是引導孩子走向經典,永遠不能取代經典。這在幾千年的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常識。 


所以,理想的教育設計應該是這樣的:一、父母人格比較健全,給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二、老師人格高於父母,懂得教育;三、老師明白自己的局限,引導孩子學習經典,向聖賢看齊。如果一個孩子是這樣受教育的,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給了他最負責任的教育,沒有辜負他。 


在這樣的教育設計中,三個要素——父母、老師和經典——無疑都是重要的,三者完美的配合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但從現實上考慮,我們很難對父母有太高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最廣大最複雜的人群;對老師則要嚴格一些,其人品學問應達到一定水準;而經典則是教育的核心,不可或缺。這樣的設計,不僅是合乎教育原理的,而且也是非常現實、非常人性化的。這裡面有真正的平等,即,哪怕父母品行差一點,老師平庸一點,孩子仍然能夠在誦讀經典、親近聖賢中得到較大的成長,不至於被父母或老師所困住。這其實是古人非常樸素而又非常深刻的智慧。 


而如果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中,沒有了經典,那已經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環,所有的孩子都將被限制在父母或老師的高度之下,父母和老師的素質再高,孩子也難有最大的成長——除非父母老師本人就是當世聖賢。而當經典被從教育體系中拔除之後,不只學生不讀經,老師也不讀經,老師也沒有高標準,他的學問修養比一般父母也好不到哪兒去,甚至比一般父母還差,而且他會自以為是,獨斷專行。我們的孩子就這樣被壓在父母和老師這兩座“大山”之下,永無出頭之日。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出不了大才的根本原因!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心日漸墮落的根本原因!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可憐的孩子!可憐的——我們! 


在今天,我們實難指望父母或老師有多麼健全的人格,多麼高深的學識修養,看看我們的周圍,就不難明白這一點。教育的三個要素,我們其實一個也不具備,我們差得太遠了,只不過不自知而已。如果我們真有覺悟,還想對孩子負起責任,那就只有先把經典請回到教育中來,讓孩子先把經讀起來!改變成人——父母和老師——是困難的,而讓孩子讀經是容易的,我們先從最容易做的做起,而這個最容易的,卻又是最重要的,是教育“一陽來複”的關鍵,這就走對了路,這就是智慧!這就是今天對孩子最負責任、最不會障礙孩子的教育。當然,父母和老師——特別是老師——也應該加緊讀經以求長進,以求達到教育三個要素的最佳配合。 


愛孩子與讓孩子讀經,其實一點都不衝突,讓孩子讀經,才是對孩子更明智深沉的愛。愛他,就讓他讀經吧! 


以上全文 轉貼自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網友 空山 2010/01/03 09:58am 所發表


 


 


王財貴教授 2010/01/03 06:42pm 的回覆~


我常愛引用日本玲木鎮一先生的話: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如果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教育手段教幾年,就教成庸才了。 


我常加上一句:如果父母還沒有能力把一個天才教成庸才--天才是老天生給每一個孩子的本性,人們要把天才教成庸才,是相當困難的,父母必需用很大的努力,天天教他三年五年才成,父母往往沒這個能力,所以孩子到了三歲時大體上個個還是天才,甚至到了六歲,天才之意味猶依稀存在,於是父母不甘心--把他送到學校去,讓老師再教幾年,那就必定成為庸才了。 


空山此文甚有見地,可以把此文轉貼出去,如兒教網一類的地方。讓或者真愛孩子的父母,或者自以為把握了教育的玄珠,以自己的所知所見教育孩子為已足的父母,看一看。應當是有益的。


 


本文網址: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2349&replynum=last#bottom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讀經教育之一二三四五



大家早上好!(鼓掌)


剛才我們校長說,要我講讀經的三個原則、四個標準、五個特質,不過今天宣佈的題目啊,不是這個題目。所以啊,這個有關於讀經的這些理論啊,請大家去網上去看,因為有關於所謂的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五特質,有關於這樣子的一系列的讀經教育理論的總整理,那是在三年前就講過了。那是一次讀經教育的宣導員培訓的開訓典禮上講的,本來對這些所謂的宣導員啊,意思也就是說他自己很早期就瞭解讀經,或是已經開始教學,教自己的孩子或是甚至是已經開了私塾、開了學校,他對讀經教育瞭解很深,而且有經驗,我們認為應該請他出來協助宣導,所以就辦了宣導員培訓。所以這些人對讀經的理論已經聽得很多,也有實踐的經驗,於是那一次演講我就把讀經的教育理論啊,作為一個總體的整理。


一的就是一個目的,讀經教育只有一個教育,這個目的其實就是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教育的目的呢,其實就是教育的目的,人生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沒有別的,一定要把握這個教育的目的,叫做一的,這一個目的就是開發人性,以開發人性為目的,沒有別的目的,假如讀經能夠開發人性,那就是合乎教育的模式,假如我們所實施的教育不能夠針對開發人性,那麼這一種教育就需要再反省需要再改革,一直要改到,它是以開發人性為目的為止,這叫一的


這個二性,二性是有關於人性的兩個層面的分析,這個以開發人性為目的,那什麼叫人性呢?我們從兩方面來瞭解人性,一方面是人性內涵的全幅性,希望把人性的內涵全部都盡其可能的開發,不要偏頗,不要劃地自限。往往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教育,近代以來的中國的教育,它在還沒有開始實施教育之前就已經劃定了界限,不讓我們國民完成整體的人性。比如說,我們只注重知識的教育,我們知道人性不只是要開發知識,我們只學西方,我們知道西方人不一定能夠完整的開發人性,像這樣子我們的整個教育就沒有達到內容的全幅性。那麼如何達到呢,這是我們需要再去思考,需要在再去改革的地方。


然後人性的開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這個層面就是,人性是一步一步發展的,所以一定要按照人性發展的歷程來步步開發,所以我們教育的這個對人性的開發要注重人性發展的全程性——人性發展每一個步驟,有每一個步驟必須做的一種這個所謂的關鍵期的開發,錯過關鍵期,一輩子就受到障礙,這叫做人性發展的全程性。我們一般的教育並沒有去按照人性的發展的歷程一步一步地開發,往往都是錯過時機,本來這個時機應該這樣開發卻不這樣開發,比如說,一個孩子十三歲之前應該開發他的記憶力,我們卻一直詛咒記憶力,認為記憶是一種死讀書,你會讀書死,於是就去詛咒這個記憶力,而十三歲之前沒有開發記憶力,你就違背了人性的發展,於是整個人性將來就受到阻礙,將來就發展不起來,所以凡是記憶力不好的人,理解力都不見得好,凡是沒有記得許多的人類的精華的人,將來他就不可有偉大的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一百年不出人才的重大的原因。所以人性的發展是有歷程的,於是教育就一定要去思考人性發展的歷程,按照人性發展的歷程來做教育,這叫做人性的兩個方面的分析。


那落實在教育上,我們要注意三個原則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就是剛才說的,人性發展的全程性來說的,你要把握時機,把握時機的意思就是越早期越重要,現在我們的教育,我們整個國家的教育,並沒有重視早期教育,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的教育辦得很辛苦,因為等到教育出問題的時候就是教育已經沒有救的時候,所以要在還沒有出問題的時候就要把問題解決。不過人類很少能夠有這一種眼光,在還沒有出問題的時候都不知道教育要怎麼做,等到出問題了,大家才來感歎、才來緊張,然後你的努力白費,於是兩手一攤,說我沒辦法,於是我們的下一代的一輩子就被我們廢掉了,所以教育的時機一定要把握。


再來教育的內容要把握,這是應和剛才所說的人性的內容的全幅性,我們要把握什麼教育的內容,而給他教育,讓這一個人一輩子受到這一種教育的益處,讓他終身受用不盡,而不是教完了等他長大了變成沒有用。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小學所學的東西到長大是沒有用的,不要說長大,小學學的東西到初中就沒有用了,到初中學的到高中沒有用,到高中學的到大學沒有用,大學學的恐怕你進入社會是沒有用的,請問這教育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費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我們國家費了很大的精力,父母天天在關心我們的教育,結果教不出人才,就是沒有開發我們的人性,我們人性沒有盡情的開發,只做少量的開發,這就是內容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教育的內容,你要教什麼,要想一想了。


第三點是教育的方法要掌握,這個方法就是在這樣的時機你要教這樣的教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配合,這是一定的,現在我們對於時機把握不好,於是這個方法就用錯,還不是時機把握不好、方法用錯,甚至是方法把握不好,於是忽略了時機。還有我們對內容還沒有把握,方法也用錯,其實不是內容沒把握、方法用錯,而是我們用一種特定的方法,假如這個方法不能教的我們內容就不教,本來是方法要來配合時機,結果現在是時機配合方法,本來是方法要配合內容,結果現在內容配合方法,什麼意思?我們只有一個方法,教他懂,講解,考試,有資料,這是我們的教學方法,對於一個胎兒、嬰兒你怎麼教他懂呢?你怎麼考他試呢?你怎麼有數據呢?甚至對於一個幼稚園,對於一個小學,他所懂的東西是很少的,你講給他聽他能夠聽懂,他只能聽很淺陋的部分,於是我們就把握這個,要他懂,我們就教很淺陋的東西,這個淺陋的東西剛才說了,淺陋的東西對一生就沒有用,你白白浪費時間,淺陋的東西本來就不必要認真學的。假如要學隨便學就會的,放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假如要教是隨便教就可以的,為什麼要費盡心機來教那些簡陋的東西,因為你說教懂才有用,這就是你的教法妨礙了時機和內容,本來時機要把握的,時機把握了這個時機它本來就不需要懂,我們不要用讓他懂的教法,他能夠聽我們就給他聽,這就是教法,所以教法要配合時機,他能夠看懂我們就讓他看,他能夠背我們就讓他背,他不能夠懂我們就不必讓他懂,這樣子教法就對了。還有有些內容非常深刻,非常深刻他不能懂,而且這個時機正好不需要懂,所以在越小的時候,我們要教越深的東西,把人類最高深的教材在他還不懂的時候全部教完,於是一輩子受用不盡,因為人類的理解能力會隨著年齡越長大能力越強,於是原來不懂的東西放在心中醞釀越久,經過他的理解力的提升、他的經驗的累積,他就越來越懂,而且懂一輩子。還有溫故而知新,越懂越高深,因為這些內容有無窮的內涵,這就讓我們做了簡單的教育,而有最大的效果,所以教法要把握,教法的把握就是要順乎自然,要合乎人性。


再來,四個標準是由於這三個方法你把握好不好來衡量的。


第一個,及早讀經,越早越好,這是符合時機問題。第二點,老實讀經。老實讀經是有關係到它的內容跟方法,因為方法就是老老實實,而讀的這個經呢,內容很深,你不能變花樣,而一個孩子,他只是喜歡念,念多了就會背,所以老實讀經就好了。你不要太多花樣,你越多花樣他就是去喜歡花樣而不喜歡學習,你越少花樣他就喜歡學習,而不必有花樣。於是這一個孩子就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孩子,因為他讀經的時候沒有痛苦,而他休息的時候、他玩任何的遊戲都非常快樂,而一輩子的這個基本能力養成了,他對自己有信心、有自豪感,這是一個很幸福的人,而所學的都是聖賢之教,他能夠抵擋世界的各種的污染、誘惑,他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你看,他變成一個幸福的人。


再來就是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為什麼?因為時機錯過永不再來,所以越大量越好。再一個就是快樂讀經,假如你能及早又很老實又很大量,他必定很快樂。所以快樂不從遊戲來,快樂不從他的好吃、好穿、好玩而來,快樂是從他內心生長出來,因為他的內心充實飽滿,他默默之間能夠與聖賢的智慧相呼應,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用體貼的懂,懂得更深刻而且更真實,等到肚子裡什麼都沒有,長大之後才來一個字一個字的瞭解,才來看翻譯,所懂的可能只是皮毛,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在皮毛上用工夫,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到底受了多少的薰陶。很多學問,而且是根本的學問,是薰陶出來的,不是你解釋出來的,是你領悟出來的,不是你去考試考出來的,所以只要及早必定容易(?),只要老實,他必定深刻,只要大量他就滿腹經綸,這一個人當時就快樂,而且一輩子快樂,這種快樂我們稱為幸福,這叫四個標準。


所以要看對讀經把握多少,要看有沒有及早讀經,早到什麼時候,客觀上早到胎兒,主觀上早到你知道的那一天。假如你慢一天,就代表你對讀經的教育操作地不夠地道,你還瞭解不深刻,瞭解深刻非常做不可,一秒鐘都不能等,因為時機一去不復返,這叫及早讀經。不一定是教我們下一代,自己也是一樣,聽到讀經的理論,知道這是人生必要做的功課,非做不可,而且越早做對將來一輩子的影響就越大,越慢做、慢一天就喪失一天的機會,慢一年你就耽誤了一年的機會,不能再等,這叫及早。還有要老老實實,不要耍花樣,不要讀簡單的假的經典,要讀真正的聖賢的、高度的智慧的經典,所以要從《論語》讀起,老老實實,只有讀,你只管讀,不管小孩子還是大人,你都只管讀,你就一直讀,讀它個百遍千遍,自有領會。如果你耍花樣,小孩子耍花樣,他喜歡花樣,不喜歡讀書,所以像我們如果用各種的遊戲來帶領讀經是帶不起來的,一時很熱鬧,最後呢,煙消雲散。如果我們學校用考試來帶動讀書呢?不考試就不讀書了,所以到了大學,大學生基本上是不讀書了,因為到大學考試就很簡單了。高中以前考試考得很厲害,大家拼命讀書,告訴各位假的,我們國民的用功都是假的。誰是真用功?任何時刻都自己念茲在茲,要學而不厭,要誨人不倦,這才是真生命。我們的學校教育,專門製造出假的生命,大家做假,所以我們就沒有人才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老老實實。


再就是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能夠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能夠兩個小時就兩個小時,能夠三個四個五個六個小時更好。現在有人是讀八個小時,乃至於讀十個小時,每天讀十個小時,那真是幸福。只要人生一生當中,只要有半年一年的時間,每天讀經八個小時以上,這一輩子受用不盡,只要半年到一年。學問是很容易做的,只要你走對了路;學問又很艱難,因為你常常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你再讀書十年二十年,依然是草包一個,所以要走對路、要用對方法,所以要大量讀經。人生啊,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都有這個機會大量讀經,讀它十年!這一個人縱使不成聖賢,他也有相當的學問,他也有相當的教養。


我們如果錯過時機的人呢?自己把握自己的生命,用一年兩年乃至於三年的時間,每天讀它十個小時,一年兩年三年之後,真的是脫胎換骨,你就對得起自己了。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用功,要我們家長來帶,已經成了人了,已經年紀大了,按照孔子的生命,十五歲以上就要自己替自己負責,叫做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現在按照法律的觀念,十八歲就應該自己負責,不能為自己負責,你都是在浪費自己,這個時候沒有人能替為你負責——父母不能替你負責,老師不能為你負責,社會不能替你負責——所以不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是很無奈的,他的心靈是很空虛的,將來他只能做假人,不能做一個真人,所以要替自己負責。自己讀書是自己要的,但是能夠有這樣子的機會的人是不多的,如果這一輩子,沒有帶來福分,是很難有半年一年兩年的時間靜下心來每天讀經,讀聖賢之書讀十個小時,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要追求去,這叫求學。學問是求來的,不是碰來的,也不是別人去逼迫你的,所以古之學者為己,為自己讀書,你要求啊,你一直求、為自己讀,這個讀書是一種幸福,你為別人讀、被別人逼迫著讀,讀書是一種痛苦,請問你是要幸福還是要痛苦?這是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決定的,所以這叫做大量讀經,凡是如果能夠這樣讀,那是一種幸福、快樂讀經。


還有五個特質,讀經教育的理論有五個特質


第一個特質,就是它的理論的根源性。它是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呢,它從根源而來,根源於人性,假如一種理論根源人性,這一種理論就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讀經的教育理論跟其他的教育理論有所不同,因為其他的教育理論,它沒有這麼深的根源,它沒有根、沒有源,所以它站不住了,或是它只對某一方面、比較低的層次有效,它沒有全面性的效果,它沒有高度的效果。剛才說了,我們中國的一百年的教育,就是因為他們教育理論不夠根源性,所以只看到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西方文化占上風,所以我們整個教育通通傾向於西方式的教育,而西方是以科學為代表,所以我們教育通通以科學來做標準,連語文教育都問你,你科學不科學?連音樂教育也要問,是科學不科學?這叫做沒有根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留不長、長不大的,所以理論要有根源,根源到人性,讀經教育就是這一種教育理論。


還有它的內涵的籠罩性,讀經教育的內涵,也就是讀經教育的理論,它籠罩所有的教育理論,所有教育理論我們都不排斥,但是都給它一個恰當的位置、恰當的範圍,讓它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但是它不可以氾濫。科學教育它的成果在科學,你不可以叫別的教育也用科學的方法。西方的教育也有它的成果,但是它有限制,我們必須要構造出一個全面性的教育理論,讓人性全面的開發、讓人性全程的開發,這叫做理論的涵蓋性,內容是涵蓋的。


第三點,就是它的實踐的簡易性,或是操作的可行性。它做起來太簡單了,任何家長都會做,馬上會做,任何老師都會做,馬上會做,自己如果對自己來做讀經教育,馬上自己會做,這太簡單了,不需要專家,不需要訓練,所以操作是很簡易的。


第四點,它的成效的深遠性。它的成效是影響一個人一輩子。你把《論語》一本書背完了,《論語》就跟著你一輩子,孔子就做你的老師,做你的朋友、一輩子;你把一部《老子》放在你肚子裡面了,《老子》就成為你心靈的智慧的源頭活水,天天湧現,而永遠的不枯竭。你《老子》的文章不熟,你怎麼可能去接近道家的智慧呢?所以任何一部經典都讓我們有深遠的成效,既深又遠,不僅是對自己深遠,對整個國家民族,它具有深遠的效果。我們的國民都接受過讀經教育,請問這個國家在十年二十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一片的光明,所以成效是很深遠的。


第五個特質是,它驗證的廣大性、普遍性。所謂驗證就是這個理論這樣講好像有道理,難道它真的有效嗎?這要驗證,你總要實驗嘛!這個實驗不是我們關在實驗室裡面來做實驗,我們是開放在天下間做實驗,我們不是實驗個半年一年兩年三年來做觀察記錄,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是開放十年百年千年萬年,讓你來做觀察,而這個觀察其實不需要等到十年百年千年,你當下兩個月就可以觀看到效果,而且這個效果是到處都是,不勝枚舉,根本不需要考察;你如果喜歡考察,你去考察,你就會知道它的真實性,這個是任何教育理論所達不到的效果。所以讀經教育理論,為什麼我們要一直推廣,不是為了某個人,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為了某些人,大家有共同的意願,沆瀣一氣,也不是的。這是天下之公道,它必須放在天下之間,讓天下人共同來享用,讀經教育是你的權利,不是你的義務,當然讀經教育也是你的義務,因為既然生為一個人,就應該盡人的義務;既然有了孩子,就應該對孩子有養育的義務;既然你是老師,對於學生你就有把學生教好的義務,所以它既是權利又是義務。像這樣子,這個算是一整套的理論。


本來今天的題目不是要講讀經,不過我們校長,他說等一下王教授會把這些讀經的要點解釋一下,我是奉命來解釋解釋。那現在把這個解釋完了,以下呢,就要講我們今天的主題。(鼓掌)


說明:本段文字節錄自2012512日,王財貴教授于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白羊溝)培訓學校所做系列演講之三《儒家的形而上學》前言部分。經請示王教授,貼于此,與《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對照參看。文字整理:(師範班)鄒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