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訓蒙大意示教讀 - 王陽明

《傳習錄》


訓蒙大意示教讀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 年),王陽明平定江西的動亂後,得勝班師。此文是臨行前為曉喻贛南各縣父老鄉親,興立學杜而頒佈的文告。


 


【195】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載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號呼嘯於泳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於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教約


【196】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名以實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複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然後各退就席肄業。


【197】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每學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


【198】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情,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不失之拘局。久則體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


【199】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綢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200】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教者知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家長兼老師的讀經心得分享

本文為后謙讀經班蘇老師於96年6月份發表於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並且收錄於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將在99年元旦舉辦的第一屆讀經教育宣導員[培訓參考資料]手冊中。當初可能因為劉老師一時忙碌而忘了放在日誌中,今天把這篇文章放上來,希望能夠和各位讀經家長共同互勉~


 


能夠成為擠身進入推廣讀經的行列,進而成為讀經家庭,實在是一段令人感到非常有福報的一件事!


 


我本身任職於安親班,是一位安親班老師,也自認教得不錯,但自從聽了王教授的演講之後,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原來,我也是王教授口中那些[沒救]的人其中之一。在我自己的孩子剛好是牙牙學語的時候,我決定要將他當作是[小白老鼠]來實驗讀經教育。剛開始,我要他跟我唸論語,先是二個字二個字的唸,再是一句一句的跟唸,如此早上五遍,中午也唸,晚上洗澡時也唸,隔天我講前面幾個字,他就會自己接下去,再重覆幾次,他就能琅琅上口。不只唸論語,我還教他唐詩,二個月就小有收獲,他自己也覺得很成就,因此,往後我要他讀經,他也很樂於接受。當有人質疑[何必給小孩子讀這麼難的書],誠如王老師所說的,那只是大人用自己的角度去想出來的。當孩子在還沒什麼生活經驗的成長過程中,可是不知道什麼是難和易的,是我們大人替他想出來的。所以,是我們大人把孩子想得太簡單了。


 


說到這裡,任職兒童教育以來,我發現大多數的父母不太清楚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只會去比較用哪個牌子的奶粉,在哪裡買衣服……等等諸如此類的枝微末節。王老師說:[孩子的記性在1到3歲是黃金時期。]這是我們絕對要把握的。[背誦]對於這樣年紀的小孩是輕而易舉,若是教他唱兒歌,或是整天看卡通,表面上孩子看起來是很乖,也好像從節目上學到很多,但其實是在浪費時間!而且,當孩子習慣接受快速閃動的電視畫面,就會不喜歡[不會移動又沒有色彩,而只有字]的書。我們除了確實執行王老師所交待的讀經方法之外,更要重視孩子的發展,千萬不要讓電視代替了父母教養的地位。我曾經教過了不下數百位的學生,有些課業完全跟不上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其中大部分都是"電視兒童",不但對於課業沒有興趣,甚至沒有閱讀習慣和能力。也因此,更談不上在課業上對題目意思及課文的理解了。孩子對於題目上說的[下列何者為非]或[隱憂]、[過度]、[鼓吹]、[適時]……等等這字眼時,就看不懂題目的意思,因而不會作答。綜合以上所說,我給自己下了一個結論:父母在孩子學齡前就必需要給他讀經,少看電視,常常去公園或戶外活動。除了背誦經典之外,讀經時藉由手比字的動作也可以幫助孩子認字。這樣,當他在5歲時就可以閱讀故事(課外讀物)書了。我的孩子已經看了超過五百本的各種書籍,他現在7歲,將要上小一,我在前些日子買了一本小學生高年級程度的安徒生童話給他讀,書裡只有字,沒有鮮艷的色彩及圖案,很多人問我是怎麼辦到的?答案非常簡單,就是[老實讀經]。自他會認字之後的半年,我就讓他自己讀經,我則坐在旁邊督促或鼓勵。我的孩子他非常喜歡坐捷運,所以帶他去坐捷運成為他最大的獎勵。我們不需要用多好的物質來養大孩子的胃口,只要抓住孩子們的最愛,相信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該完成的學習,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讀經三年多下來,孩子不曾跟我要過什麼玩具或禮物來當獎勵的!


 


在教孩子讀經的實務方面,如果孩子只有二,三歲,他在跑來跑去玩玩具時,就可以放讀經cd給他聽;另外,如果可以抱著孩子坐在大腿上,大人一句,小孩一句的跟著唸,等他唸出來時,就真誠的讚美他好棒,也叫爸爸,爺爺,奶奶一起入讚美,讓他喜歡跟父母讀經,享受這樣子的成就,這樣想叫孩子不讀經都很難呢!等孩子進入了四歲,我們開始認真的一個字一個字比,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的唸,每次同一段課文至少唸5遍,每天如此,大概到了第三個月到半年之間,他就能認得大部分的字,而且在生活中,你會發現他看得懂招牌,路牌標示……等在經書裡出現過的字。例如:他知道他伯父的名字有個[中庸]的"庸";他喜歡坐捷運,他會去認每一站的站名,公車上的號碼和起訖站名;他會好奇同學們的名字是什麼字……等等。


 


等孩子再大一些,孩子會認字,會自己讀經,並不表示父母的責任已經完成,不必再督促或鼓勵了。畢竟,孩子也會有情緒,開始會貪玩,也開始會找藉口逃避學習,這時父母就要扮演教育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訴他,任何事都可以商量,唯獨讀經這件事是沒得商量的。先讀經,才能去做想做的事;會背了,才能去坐捷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絕對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人的理念和做法要一致,才能杜絕孩子學習上的[漏縫]。例如:當孩子和媽媽耍賴時,他想去找爸爸作依靠,爸爸會跟孩子講要聽媽媽的話,如此,一次,二次,孩子自然知道學習是逃避不了的,自然知道要先完成學習,才能做其他的事!


 


在陪讀的過程中,父母其實是最辛苦的,剛開始,我在下班回家後,除了做家事之外,我規定自己至少花20分鐘陪孩子讀經,那是最累的一段時間。但不到半年後他開始認得字,就在一旁一面做家事一面聽他讀經,後來,他會背,也背得很快,把一天老師所教的範圍讀五遍都還不到10分鐘,之後,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拿玩具出來玩,即使偶爾的驗收,也能輕輕鬆鬆過關。到這裡來,完全像是倒吃甘蔗似的,之前辛苦的代價,如今總算看得到成果,總算是小有回報!只是儘管如此,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依然不敢稍有大意!


 


在我們推廣讀經的過程中,曾聽過有些父母這麼說:[這麼小的孩子,讓他快樂就好,何必逼他讀書呢?]可是我也看到了許多小學生的家長,罵自己的孩子:[課業都跟不上了,還看電視,還玩電腦];[這麼簡單的題目,怎麼都不會?]然後補習班一家一家的換,看起來,也不見有比較快樂。為此,何不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我想,[觀念]是可以給我們改變這個結果的。如果,大人自己不想花時間陪孩子,只是放任孩子去看電視,玩具,孩子快樂,大人也輕鬆。輕鬆了六年之後,等孩子上了國小,不知道要像上面所說,生氣,煩惱多少年?所以,我也許是個不知變通又不會精打細算的媽媽,但我只願我的孩子在學齡前就具備了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懂得守規矩又能夠對自己負責任,最重要的是對任何事都有學習的興趣,這就是我這個平凡又普通媽媽的小小心願。


 


讀經的理念,絕對是承自王老師,在這裡我不敢多言,與其聽我說,不如聽王老師說,所以,請大家務必參加華山書院每個月舉辦一次的[師資研習會],這可是一場完全具有說服力及印證的研習會,保證讓您收獲滿滿。教讀經的這些年,看到了許多遭受到[兩難]的父母。兩難說起來其實有多難:其一是在孩子的[玩樂]與[讀經]之間的抉擇;另一個是在於父母下班之後的[休息]和[陪讀]的掙扎;另一個是[體制]和[制度外]的選擇,最後是親人的[支持]和[反對]。依我的經驗,我的淺見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前提是您需要對讀經有想當的理解和信心才行!所以,一定要去參加[師資研習會]。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老實讀經,大量讀經的概念

常聽一些家長說:我知道經典很好,也願意讓孩子讀經,但不希望他太累,隨便讀讀就好。他說的隨便讀讀一是讀的時間很少,不過一兩個小時或更少;二是要求不高,不強調熟讀成誦(比如把一本《論語》全文背下來)。碰到這樣的家長,我也會鼓勵他,畢竟能讓孩子讀經已很難得。但我確實替他遺憾,他孩子本來可以有更大的長進。


 
    老實讀經、大量讀經的概念,古人的確沒怎麼講過,但古人不需要講這個,因為古人小時侯讀書除了讀經之外,頂多加上寫字、做對聯等,沒有其他的課程,他不老實也得老實,不大量也得大量。又古代仍然是崇尚聖賢尊重經典的時代,家家供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風俗淳樸,禮儀猶在,一個人哪怕不讀書,多多少少也能沾潤些聖賢的光輝,像曹操,雖從小不讀書,但你看他談話議論,總還時而冒出一兩句聖賢之言,讓人覺得還真是那麼回事。古時候人的物質生活的確沒有今天這樣豐富便利,但聖賢的光輝還能透過疏疏朗朗的枝葉,照上他們樸實的額頭。


 


  今天呢?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確實常常感到,今天的人類仿佛已經沉入千丈海底,為漆黑的物質所圍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人是人間的太陽,護持了人間幾千年,但現在我們已經離聖賢、離經典越來越遠了,我們像一群群在海底盲目遊動的魚,觸目漆黑一片。這個時候,如果你偶然發覺面前有一線亮光,將會如何呢?如果你已經麻木太久,對亮光已不敏感,當然會不經意地任它錯過,但如果你的心還沒死,還知道光明的可貴,心中還迫切渴望擺脫這漆黑一團的世界,到一個更高明廣大的世界去,相信你會緊緊地抓住這線光,追逐這線光,竭盡全力地逆光而上吧!


 


  經典,就是我們這個晦暗時代的一線微光。在這低俗文化鋪天蓋地的時代,這線光實在太微弱了,稍不留意就會消失不見。如果我們要救我們自己,要救我們的孩子,就要緊緊地抓住這一線微光,以全副生命守住它,如雞孵卵,如貓捕鼠,小心翼翼,全神貫注,順著它的指引向上,向上,向上……這樣才有望抵達一個開闊、光明、溫暖的所在!如果你漫不經心,不好好把握它,一來二去,時過境遷,可能就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份感動了,只能隨波逐流,終生沉淪!今天一個人要想自救,確實很難,這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宿命!


 


  對於孩子來講,你不抓緊時間讓他老實、大量讀經,他的年齡一年年增長,社會上影視、網路等流行文化日盛一日,當他已經長大,你想再把他拉回來讀經時,就千難萬難了!一個從小沒有好好讀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很難再讀的,不是不能讀,而是他不願意!吾人須知,我們不抓緊讀經,社會的誘惑卻在瘋狂地膨脹,你只是讓他隨便讀幾句經,根本沒打進他的意識深處,你怎能期望他擁有強大的免疫力與轉化力呢?你怎能指望他有超越一般人的大才能呢?任何一件事,你不認真去做,都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何況是讀經這種目前還是少數人的事業呢?人家體制內的學生,還天天還加班加點呢,人家也是在老實讀書,大量讀書啊。


 


  所以,吾人既然明白了教育的道理,既然知道讀經的重要,就要老實讀經、大量讀經。《論語》云: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讀經是最自然、最便捷、最有效的教育,這個王財貴教授及其他有識之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如果你不夠堅定,不夠篤誠,力道不夠,其結果也就不好說了。你不遵守讀經教育的原則(比如王財貴教授的讀經四法印),只是隨便做做,到最後究竟是讀經教育不好呢,還是你自己努力不夠呢,你也弄不清了,總之你還是糊塗的,這實在是很可惜的,辜負了你最初接觸讀經教育時那份真誠與感動。


 


  總之,如果你對讀經教育有所瞭解,或已經開始讓孩子讀經,請再用點心,再精進一點,儘量按王財貴教授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的四原則去做,這樣才是真正讀經,才不愧讀經教育這一名號。在正法不存群言淆亂的時代,老實大量讀經可能是吾人自救救人的最後一個法門了!


 


 


 


轉貼自讀經交流網 網友 空山2009/12/18 12:29pm 發表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台北市讀經協會兒童讀經班結業式公告

孔廟(台北市經典文化教育協會)讀經班結業式通知單


1.台北市經典文化教育協會兒童讀經班謹訂於99年1月23日於台北市孔廟之明倫堂舉行98年度兒童讀經班之結業式。


2.結業式於當天下午1:30分準時開始。誠請各位家長於1:00準時到達,以維持會場秩序。


3。后謙讀經班集合地點在孔廟大成殿前方之儀門下方,並於1:10分集合一起進入明倫堂。


4.當天請各位小朋友穿著牛仔褲,白色上衣(團體表演時會在外面套上一件紅色短袖T恤)。


5.當天全程約在下午5:00結束。感謝您全程參與! 


后謙讀經班 敬上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古今讀書方法

在一切講求快速的年代,現在的人似乎用盡了一切方法,在生活中尋求盡可能的捷徑!然而經典教育儘管成為培養孩子教育穩固的基石,但無可避免的大家仍希望在這樣的學習裡找到"可以更快"的方法。今天劉老師就公佈這個絕竅給大家,希望大家在這些方法之中,能夠心無旁騖,日復一日的貫徹執行,並在其中找到讀書的樂趣,獲得實質的成果。


 


古今讀書方法


一、     專心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須知)


二、     讀書方法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以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  屠羲時  童子禮)


註: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三、     熟讀之法


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四、     百遍為度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明  何倫  何氏家規)


五、     精熟為貴


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溫習難遍,多所遺忘。繼以溫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ㄧ法也。又復連前帶背,每日溫背,不費工夫,溫書雖多,無虞難遍,是雖勤苦於前,而終得收效於後也。前輩常云:「讀生書,莫待溫時熟。」言初讀時,必使透熟,終身不忘也。又云:「讀溫書,好像生時讀。」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讀過,必須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如讀生書也。二語與程氏所言相表裡。總之讀ㄧ句,熟ㄧ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費虛擲,終身受用不盡矣。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尋找一個教育的桃花源 ——「讀經在家自學」說從頭

 文/高瑋謙 (南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讀經通訊》編輯徐小姐日前來電,希望能開闢一個專欄,請我針對「讀經在家自學」這個議題,談談個人的心得感想。由於盛情難卻,因此也就揣固,援筆為文,略抒自己一點淺見,尚各位方家先進不吝賜教。


 


我有四個小孩,老大目前讀國,老二讀小五,老三讀小,最小的現在才兩歲五個月。老大是男孩,從小四正式申請在家自學直到現在(其間有一年到大陸湖南賀益德老師處遊學),老二、老三是女孩,皆從小就開始申請在家自學。朋友們聽到我為孩子申請在家自學,起初的反應是驚訝,繼之則是好奇,最終不免帶著些許佩服和幾分懷疑的語氣說:「你好勇敢!」其實,我為孩子提出在家自學的申請,消極的理由是因為對當前的體制教育感到失望;積極的理由則是因為讀經教育讓我看見光明和希望。限於篇幅,以下先談消極的理由,下次再談積極的理由。


 


記得曾在報紙上看到學者引述半個多世紀前一位教育家葉聖陶的話說:「中國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之下太過重視升學考試,以致於造成了『以智毀德、以智毀體、以試毀智』的結果。」過度注重升學考試而毀了德、智、體三育,乍聽之下或許是有點驚世駭俗的危言聳聽,可仔細玩味之後卻實在是一針見血的偉言論。


 


回顧我們這幾十年來的教育,升學主義大行其道,文憑主義到處充斥,師長們競相以考高分、中第一志願期自己的子弟,莘莘學子們朝夕苦讀為的也只是高中金榜、榮登名校。這樣的教育,究其實不外追求「功名利祿」四個字而已。彷彿人生的價值,除功、名、利、祿外,其餘皆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真、善、美等更高的價值,往往只是教科書中供人憑弔的遠古遺訓;理性、尊重、合作等美好的行為,往往也只是公民課本上聊備一格的道德教條。一旦走出了學校的象牙塔,投入真實又現實的社會,一切只能向「錢」看,了命只為把「權」抓,誰教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諸羅紀公園」?在這樣一個「失落的世界」裡,生存的法則是「弱肉強食」。競爭才是目的,合作只是爭取勝利的手段。上至謀國謀政的政治人物,下至謀身謀家的販夫走卒,大家只能紛紛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命落在名利的爭逐與權勢的奔競當中,彷彿莊子筆下泉之魚:「相,相濡以沫」。奄奄然無有生機矣!


 


至聖先師孔子曾:「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於藝。」這是我們最偉大的教育家所揭的教育願景。「立志」是一個人品格學問高下的分水領,「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古人強調立志的重要,故起步便要人立大志。王陽明十二歲時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陽明小小年紀卻提出質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這是在傳統文化教養的風氣下所蘊育的高貴心靈,也才能造就出一個巍巍大人的生命風範,對時代起了波瀾壯闊的影響。如今,我們的教育不能興發學子立大志、發大願,一開口只說立志考上明星學校,正是落入科舉登第之中。如此學風之下,所培養而成的不過是功名利祿之徒,很難期於成為開物成務之博雅君子。所以立志者既在於「利」,而不在「道」,則「德」亦不能據守,立身行事亦不能依於「仁」,縱令有百千技「藝」亦無補於世俗風教,恐為害更烈而已。


 


曾經,家庭是完美人格的搖籃,學校是談論真理的殿堂,社會是實現理想的園地。如今,我們的家長不再期許子弟「希賢希聖」,只期望他們考上第一志願;我們的老師不敢自期於為真理代言的「傳道」者,只求能作個稱職的「授業」者;我們的社會視「道德理想」為虛幻不實,卻一天到晚為「拜金主義」大張旗鼓。於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們的學子再也無力懷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願,只能孜孜矻矻地完成父母師長交付的「金榜題名」的使命。


 


如今,聯考的確是一去不復返了,高中、大學的入學方式是多元了,教材也變得活潑而多樣了,可是不變的是:我們的功利心態依舊,明星學校依然搶手,學生的升學壓力仍在。這當中的關鍵是:只要我們不提升全民的文化意識,不落實全民的文化教養,那麼,再好的教育改革終將被誤解,再好的教育制度也終將被扭曲變質。於是,入學的多元化竟興旺了五花八門的才藝班;教材的多樣化卻豐富了原已蓬勃發展的補習業;基本學力測驗雖然生活化、簡單化了,家長們依然不放心地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大作模擬考卷。聯考制度或許已成了昨日黃花,但聯考文化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我實在不忍心看著我們的下一代繼續在惡性循環的教育制度中載浮載,故毅然決然為孩子提出在家自學之申請,因為那至少還代表著一線希望。我懷抱著這僅存的一線希望,在孩子自學的道路上摸索前進,七年多來雖不免有起有伏、有甘有苦,但心中卻越來越踏實了。我告訴自己總有一天眼前這一條羊腸小徑終究會成為一條康莊大道,通往真正教育的桃花源。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讀經太棒了! (台北仁愛國小‧鍾松完老師)

  我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帶學生讀經、善行和生命教育,起初只要家長提出質疑,我內心也跟著搖擺,但幾年下來,我現在一定毫不遲疑大聲跟家長說:讀經太棒了!


讀經到底讀什麼? 只要有價值的書都可以讀,舉凡四書五經、古文觀止、老子、莊子……。從小就把聖人的生命經驗及智慧精華裝進腦袋,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長大後必是社會棟樑。孩子花三五年時間熟背文言文之後,三千年文化可以優游其中,這實在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機會。根據我幾年來的讀經教學經驗跟大家介紹讀經的好處。


‧好處一:記憶力變好。 一年級孩子讀固定一段經文,反覆一週後多數人就能背起來,持續讀到二年級下學期時,有些學生的記憶力令人吃驚,一篇新的古文念五、六遍就可以上台背,那真是一種榮耀。我教過的學生已經上國中,有一次遇到,他說到了國中跟別人比才發現讀經的好處,因為國中的國文幾乎每課都要背,老師教完一課他就被熟了,非常有成就。孩子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力的黃金期,十三歲之後開始走下坡,若十三歲前有訓練則記憶力可提高一、兩倍,而且長大以後可維持一定水準。時下多數中學生背書真的痛苦不堪,若能從小讀經,青少年不知可減輕多少功課的壓力。


‧好處二:專注力提高。 國語課,大概我一課教3天,到第3天就聽考,每題12個字我只念一遍,對沒有第二遍,考72個國字,一個錯扣一分,沒有90分的小朋友大概只有 一兩位,一百分有一半。透過讀經訓練的收攝,學生的專注力提高,很容易就聽懂了。


‧好處三:語文程度提昇。 我的學生讀經後認識的國字很多,一年級看故事書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二年級就有小朋友看沒注音的故事書,那是高年級愛看的福爾摩斯、亞森羅頻之類的故事,不用鼓勵就已經沉醉在書海裡,還唯恐他看壞了眼睛!


‧好處四:增長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以我教數學的經驗,多數孩子加減乘除的運算沒問題`,困難在應用題,但讀經的孩子對文字很熟悉,他很清楚題目問的是什麼,應用題對他來說就不是問題,語文程度好,數學也變好了,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文言文讀多了,白話文就易如反掌,尤其是全班做善行,每天有機會上台練習報告自己所做的善行,兩年下來,不管說話或寫作都段落分明,會先敘述做了什麼事,再說出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做完後對別人對自己有何好處,一件事可說得井然有序,而且言之有物,令人讚嘆。 以前我教國語需花很多時間在抄寫,帶讀經後認字寫字、造詞造句只要略加引導,還有很多時間可用來引導較深的內涵及待人處世的道理,而且學生專注力變好,很多道理聽得進去,老師教得愉快,學生也獲益良多。


‧好處五:可培養恭敬心。 讀經第一堂課就教孩子恭敬書本、恭敬文字、恭敬聖賢和師長,天天耳提面命。記得有一次全校換桌椅,新椅子底下有置物板,我想試試看學生會放些什麼,觀察了三天,沒有一個學生放有文字的書本,都是放雨衣等用具,我大大的誇獎一番,孩子也很高興,希望他們能夠永遠保持這種尊師重道的好習慣。


‧好處六:可涵養氣質。 近代作家如曹雪芹、胡適等,都是從小飽讀詩書,文言文底子非常好,才能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又如鋼琴家傅聰,畫家趙無極等國際備受推崇的專家,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獨到之處,他們也是飽讀詩書的人,如果沒文化內涵就只有匠氣,但有了文化的薰陶,所發揮的就是大師的氣度。


‧好處七:回應能力佳。 據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鄭石岩教授,與一般的小朋友對話問問題時,常常是楞楞的不會回答;有讀經的小孩,腹裡有豐富的涵養,回應力非常的好。


‧好處八:適合兒童純真的天性。 孩子對聲音的記憶力是很喜歡的,像我兒子小時後聽故事帶,同一故事每天聽十遍以上,令我百思不解,後來發現他不但把故事背起來,還想先一步把音效發出來,從這兒得到成就感。我很驚訝孩子的特性,後來我帶學生讀經以後,學生常要求老師從最前面開始背,如果讓他們背前面很熟的部分,他們一定會越背越大聲,屋頂都快掀掉了。曾經有一次期末,孩子整整背了一小時,high到最高點,還連呼過癮,所以我覺得孩子的天性非常適合帶讀經。


‧好處九:待人處事的準則。 孩子現在不懂經文背了有什麼好處,但是有一天他一定會知道。記者訪問過諾貝爾獎得主楊政寧博士,問影響他一生最大的人是誰,他的答案是〝孟子〞。他說初中階段,他父親請家教教他孟子,逼著背孟子,他當時很不喜歡,可是後來每次遇到人生的抉擇點,他坐下來思考,就會有孟子的話跳出來告訴他該怎麼做,他的內心馬上有了方向,而且非常篤定。我回想自己以前也被逼迫背文化基本教材,考完也忘了,只記得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可是這句話卻陪我度過了此生很多很多難關,一句經文有如此威力,可見楊博士說孟子影響他一生絕對是實話。孩子如果從小讀經,有無數聖賢在他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出來指引他,你想他內心還會徬徨嗎?相信他是非常自在的。


老實讀經,好處綿綿


帶讀經不用解釋,也不需花招,只需多多鼓勵和肯定。曾有一位老師帶孩子讀經時希望有活潑的教學,所以就一句經文配一個動作,可是孩子後來不配動作就背不出來,花招取代了學習的主體,讓老師非常懊惱,就像喝了可樂就不想喝白開水了。我曾跟學生解釋經文,結果小朋友趴在桌上沒興趣聽,他們只喜歡背,只要形成一股流行就好辦了。帶讀經最好能搭配善行實踐。經文是高遠的目標,若能實實在在去做事、幫助別人,孩子會發現做起來不容易,他會體諒別人。有了方向又能老老實實一步步做善行,孩子一定可培養出良好的品德,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熱力的堅持是成功的關鍵


讀經、善行的教育要長久推下去最重要的是老師的熱力,如果大人內心肯定這是最好的,是我最喜歡的,小朋友一定也會跟著喜歡,老師覺得很棒,孩子也會覺得很棒。所以大人的堅持和篤定是讀經持續下去的最重要關鍵,只要是對的,就堅持下去。


補充:


大人除了熱力,肯定讀經,但若大人也不讀,依然讀經帶有教條式的功利主義,一人讀經,全家讀經,全家讀經,全社會讀經。


讀經是靠自己,靠讀經推廣中心、靠基金會,永遠只是外力,外力只能推你一把,後面還需靠自己。


中文英文讀經可以一樣好,指示國別的不同,英文聽到的聲音、說英文的時間、看英文的量都可以跟中文一樣多,那麼中英文是不是可以一樣好。


讀經要背到幾歲,有人說13歲,有人說國中,我認為此話差矣,用這個角度來說,甚麼時候可以開始理解,有人8歲、有人13歲、有人15歲,每個資質不一,所以以上都可以開始理解。


有人說,讀經不要學電腦了,有人說20歲再學就可以了,有人說從小就要接觸電腦也要接觸讀經,以上都對,學會電腦應用與電腦高手的境界不同。在家自主學會創辦人李雅卿女士的女兒就是電腦高手,在台灣無出其右,從小學電腦從小在家自學,有興趣最重要。


如果說小朋友對讀經沒興趣怎麼辦?硬是要孩子讀經,親子關係會不會產生裂縫?如果堅持一定要讀經,又不想產生親子關係緊張,那麼一定要對兒童行為心理深刻了解,用方式去引導讀經。有人說,用信心和毅力去堅持,但補充一點,如果你還在乎親子關係的話,一定要找出方法引導,基金會或華山僅說信心問題是不夠的,還要再進一步引導該如何做。強硬此法千萬謹慎不能用。


對教育在乎的家長,千萬別蠻幹,要有面對每個小孩特質不同的挑戰。


讀(背)完經之後該怎麼辦,有人說經永遠讀(背)不完,也有人說不需解經,以上所說都沒錯。有小孩讀(背)經之後到了理解的年齡可以自行解經,有小孩怎麼解都解不出,兩者都有一個毛病,經解的正確性,有人說看翻譯,那背後的含意呢?


翻譯不等於含意,或引申出的義意呢?


解經須有老師引導,但找誰引導呢? 先說古時候的例子,秦檜也是背了許多經典當上了宰相,但是卻是千古罪人。為什麼?所以要有能引導他往正向的人?為什麼常常說要有醫德或良心事業,讀再多書長再多知識,要有德;否則沒德有知識成為高級犯罪者。德為先,知識次之,但有得有知識不是更好。那個引導的人很重要,是父母還是老師呢?


最後說,也是很多人的誤解或疑惑,讀經絕對不等於道德好;沒有讀經一定沒有道德嗎?也不然,常常鄉下的阿媽說話都很有哲理,教我們做人的道理。但是讀經是長知識,總比沒有讀來的好?


大量讀經就比較好嗎?馬英九也只讀了幾部經,有些還是古典小說,不也當了總統?會用比較重要。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麥克阿瑟將軍--為子祈禱文

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O Lord,

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
who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know when he is weak,

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
and brave enough to face himself when he is afraid;

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
one who will be proud and unbending in honest de-feat,

在勝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
and humble and gentle in victory.

懇求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不至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
whose wishes will not take the place of deeds;

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
a son who will know Thee…… and that

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
to know himself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knowledge


我祈禱,
Lead him, I pray,

願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適,
not in the path of ease and comfort,

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
but under the stress and spur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
Here, let him learn to stand up in the storm;

學會憐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here let him learn compassion for those that fail.


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心地清潔,
whose heart will be clear,

目標遠大;
whose goal will be high,

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
a son who will master himself

先懂得駕馭自己;
before he seeks to master other men;

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
one who will reach into the future,

又能伸展入未來的理想。
yet never forget the past.

當他擁有以上的一切,
And after all these things are his,

我還要禱求,賜他足夠的幽默感,
add, I pray, enough of a sense of humor,

使他能認真嚴肅,
so that he may always be serious,

卻不致過分苛求自己。
yet never take himself too seriously.

懇求賜他謙卑,
Give him humility,

使他永遠記牢,
so that he may always remember

真偉大中的平凡,
the simplicity of true greatness,

真智慧中的開明,
the open mind of true wisdom

真勇力中的溫柔。
and the meekness of true strength.


如此,作為父親的我,
Then, I, his father will dare to

才敢低聲說:「我沒有虛度此生。」
whisper, "I have not lived in vain.'"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后謙讀經班98年10月生活花絮(經典小狀元會考)

大西瓜月刋 更新日期:2009/10/26 16:04 大西瓜記者 劉子萑/台北報導


  昨天是98年10月25日,是崇德文教基金會北區一年一次舉辦小狀元會考的大日子。今年參加會考的人數有1075人,比起去年多了好多人,這表示讀經教育正快速的被更多家長和老師肯定當中。而每年參加小狀元會考的學生和家長們,更表示他們是獨具慧眼的先知~


  后謙讀經班今年有19名小朋友參加會考。因為颱風的關係,星期六還下著大雨,沒想到到了週日竟然露出太陽的笑容。聖人的經典是神聖的,所以連上天都這麼的PUSH,我們凡人怎麼能不盡點心力呢!因為懷著上天眷顧的恩惠,大家都帶著快樂的笑容參與這場盛會。


以下是后謙學園今年報考的人數和科段~


尚明,之菱,睿廷 5段,


秉翰,思雅,正誠 4段,


祥熙,睿穎 3段,


仕欽,克誠,育吳,妤馨,兆揚,依潔 2段,


子綺,柏穎,家德,君豐,柏忻 1段。


還有幾位已經從后謙讀經結業的學生:詒蓁,炫為,昌哲,奕緯,季鴻......等,也在今年會考中再次相聚,每個同學都有相當好的成績哦。特別是已經升到小四的捷妤今年通過了15科段,捷妤爸爸和媽媽的用心,讓我們覺得非常感動,也為捷妤感到高興。 


這個月,劉老師放入了一些劉老師去坪林郊遊的照片,目的是希望告訴大家,好山好水的坪林仍值得一遊,尤其是坪林的荼葉博物館,裡面古色古香的佈置,很幽雅~,劉老師肯定會找一天去那裡泡個茶的!想參加的家長,來跟劉老師預約一下吧... ^_^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新人物特寫~

今年有九位新學生報到,最特別的是二年前從日本東京來后謙讀經班讀經的宮森巽,今年再度回來和我們一起讀經,教室裡有了一位外國同學,顯得特別熱鬧。而且,令劉老師意外的是,回日本的宮森巽因為有持續的讀經,所以這次回來,中文變得非常好,讓劉老師覺得好高興,老師們也都鬆了一口氣~


人物特寫:後排:群翔,尚佑,櫻樺,翰陞  前排:宮森巽,泰銘,晨毅,翰成,睿謙


住在士林來的泰銘,二年前因為劉老師替士林國小尋找讀經老師而認識泰銘媽媽,沒想到二年後泰銘因此成為后謙家族的一員,聰明的泰銘雖然是新生,背起經典來可是亳不含糊哦!


遠從淡水來的晨毅,在入園的第一週就像是一顆水雷,早晨的哭聲應該會驚醒不少夢中人,但是在爸爸媽媽的信任之下,老師們果然不負所託,很快的就在第7個上學日就能高興和爸爸揮手說再見。看到晨毅高興的笑容,相信爸爸從淡水而來辛苦一定馬上消失無蹤!


翰成的哥哥已經后謙讀經班的學長了,有一個中班的哥哥在,翰成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樣安心的班上讀經,也是目前后謙讀經班裡最小的成員哦!


睿謙,因為有姐姐的讀經經驗,所以媽媽也讓睿謙加入讀經教育的薰陶,讀經寶寶的成長一向是受肯定的,所以王財貴老師才會說:[讀經的人是有福的,讀經的家庭更是有福的。]


群翔的阿公,是劉老師的舅舅,所以劉老師是群翔的"阿伯"。雖然如此,群翔的爸爸可是在外面聽到"后謙讀經班"的名聲以及肯定幼兒讀經而為群翔選擇了讀經教育。群翔的學習力很強,所有的經典都很快的學會,如果加上回家的複習,學習成果可說是如虎添翼呢!


尚佑是一年前就預先報名的學生,而早在二年前,尚佑就加入了我們的社區讀經班一起學習讀經了,所以尚佑進入學校時一點也不陌生。


櫻樺爸爸是五股某國小的老師,爸爸和媽媽對后謙的信任讓劉老師十足感動,櫻樺的阿媽對劉老師尤其特別好。櫻樺也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小公主,希望在后謙讀經班的生活,能夠藉由的經典的薰陶,幫助櫻樺成為一位真正才德兼具的資優寶寶~


翰陞,對自己的要求頗高,對於自己的學習如果不滿意,就會有不快樂的表現,正在快速吸收知識的翰陞,讀經對他說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學習,爸爸媽媽也配合著學校在家複習讀經,真正的達到了讀經家庭的營造。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后謙讀經讀經班98年8月和9月生活花絮

后謙讀經班資優寶寶的讀經日誌(生活照片) ^_^ !!



新鮮的8月份,后謙讀經班多了幾新同學,


為了讓新同學很快的適應學習生活,


我們放慢了讀經的速度,


慢慢的引領小寶貝們進入經典的學習領域~


另外,藉由美術班特別的安排,


我們用彈珠來作畫,每一張完成的作品,


都是小小畢卡索的精心傑作,


做風箏,希望在天氣涼爽的日子,有個親子共同享樂的好時光!


父親節當然不能少掉對爸爸的一番心意,所以我們也做了父親節卡片.....


櫻樺的生日,櫻樺爸爸特地買了蛋糕請大家一起同樂!


在后謙學習的日子,是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


為了讓孩子成長,有時候難免出現蛻變時的掙扎,


待寶寶破蛹而出時,正時他們展現出美麗的翅膀的時候,


這一刻是喜悅的,


這一刻是感動的,


這一份成果,將成為孩子,家長和老師共同美麗的回憶~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我有一個好父親 / 邰智源











我有一個好父親 / 邰智源


  台灣的「模仿天王」邰智源 演出任何知名人物都唯妙唯肖,加上說、學、逗、唱、主持無一不精的本事。問他表演是一種天分,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他笑說:「都不是,是我的父親給我的教育太好了,讓我很早就懂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


   小時候,我算是一個很有家 教的小孩,碰上長輩一定會說:「李伯伯好」、「謝叔叔好」這些都要歸功於我父親的教育方式。他教孩子從來都是私底下好好說、殷殷勸,從來不在外面打給人 家看。比方說,小時候我很頑皮,老是在院子裏拿竹掃帚追人打,父親就說:「智源,我們出去散步一下。」 走到外面,確定四下無人,父親才說:「智源,跟你商量一件事,剛才那件事……」他和顏悅色,沒有半點責備的意思。


  我愛問東問西,想說什麼, 就說什麼,父親也都讓我自由表達。比方說,我覺得父親人長得帥,簡直像劉德華;我的母親人長得胖胖的,實在只能用「可愛」來形容,心理就嘀咕:奇怪,我怎 麼沒遺傳到父親的優點呢?


  有一天,我指了指母親抱怨 說:「爸,你長得這麼帥,我怎麼跟媽一模一樣『難看』呢?」父親聽了直笑,母親有點氣,說:「你這孩子,像我有哪裏不好?」我想,也對!我的母親人雖然不 美,但她念北一女時家裏窮,輟學養家多年,後來靠自己念完高中、空中大學,又念了日本近畿大學法政學系函授班,她是個法學士耶!


  童年的幸福,真的一輩子都 忘不了,家裏除了父母,還有可愛的老奶奶、叔公、叔叔、奶奶逃難時撿到的孩子,每個人都很疼我。父親要養一家人,還讓我念私立薇閣小學。那兒校風好,學生 上課都背四書五經,老師會設計很多玩樂、尋寶遊戲,寓教於「樂」,所以我每天一早6點就起床背書、看書,拿了好幾次第一名。


  到了叛逆期,父親最常提醒 我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把我當爸爸,把我當成你的朋友,什麼都可以跟我商量。」


  上了國中,果然問題多了, 那兒有不少「歪瓜劣棗」,一開始我經常被欺負,功課越來越壞,開始學會抽菸、打架、賭博。我還記得,我偷了父親一根雪茄,躲在房間內吸,聽見母親上樓敲 門,馬上把雪茄藏到床底下,母親聞到了菸味,追問我,我硬是說:「沒有。」她生氣了,撂了句:「等一下跟你爸講。」小孩抽菸在家可是大忌。到了晚上,我聽 見父親的腳步聲,母親向他告狀。他打開我的房門,看我躲在床上矇頭,把我搖起來,擠擠眼,示意不要出聲,轉頭大喊:「我、在、教、訓、他、哪!」然後就小 聲說:「好好睡覺了。」他坐在床邊,看我睡了,才靜靜地走開。事後,他才找一個私下相處的機會,嚴肅地說:「以後不可以這樣子哦!」


  當時我沒戒,一直抽到27歲,後來看了我師父蓮生活佛的書, 才知道吸菸的廢氣會堵住七重脈輪,妨害修行,二話不說就扔了菸。父子同心,父親那年67歲,也戒了菸。更有趣的是,可愛的老奶奶抽到快90歲,同年也把菸戒了。


  上國中的時候,我的確變壞 了。當時的我愛玩、不念書,看到親戚念海軍學校,一個月可以領22千元(新台幣,下同),心想:當「學生」也可以領錢?太棒了,就報考了軍校。


  沒想到,有一年我碰上學長 整學弟的歪風。他們知道我吸菸,放話要教訓我,一個相識的學長想解決這件事,我們在談判時,他出手打了我,我就抽出刀子抵抗,刺中了他的大腿,事情於是鬧開了。


  出了事,校方打算以「暴行 犯上」把我送交軍法審判,我被關禁閉長達1個月。父親來探監,隔門上的小洞抓我的手,說:「你放心,我一定救你出來,男孩子不可以哭。」 我「嗯」了一聲,其實,我後悔、害怕極了。


  幸好校長饒了我,讓我開除 走人,總算逃過坐牢的惡果,但父親卻必須幫我賠上175千元學費。犯了這麼大的過錯,父親還是沒責備我,只說:「我們好好考慮一下,以後你想做什麼? 要不要乾脆介紹你去中央印製廠當電腦排版工人,一個月4萬元也不錯喔。」我想了一下,小聲告訴父親,我想念書,父親便拿出錢來,讓我去補習班補了1年。那次的轉變,讓我終於又回到童年 時代作個「讀書人」的快樂。


  隔年,我考上國立藝專,之 後當完兵,參加了製作人王偉忠的《青春大對抗》錄影,緊接?演了《連環泡》、電視劇《包青天》(獲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獎)、《施公奇案》、《啞巴與新娘》 等,接接演八大電視台的《主席有約》、中天電視台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獲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獎)和《全民最大黨》,如此一路走紅到現在。


  我感謝我的父親,他老人家 一輩子以為我榮,不管我好也罷、壞也罷。我結了婚,生了兒子,現在同樣也為人父,卻少了他的耐心。有一次,我的兒子見了我父親不肯問候,我氣得打了他一 下,父親和小時候一樣,把我拉到一旁,問我:「智源,我們商量一下,你為什麼打兒子?」 


  我說:「他沒禮貌!」父親 嘿、嘿笑了兩聲,說了一句:「是你兒子對我沒禮貌多,還是你對我沒有禮貌比較多?」我一時尷 尬得不知如何回答。


  父親很嚴肅地告訴我:「小 孩子不乖,你要好好教他,教不聽,再教一次;教不聽,再教一次;有一天,他一定會知道的。現在你打了他,是你不耐煩,不是他不懂。他遲早會懂的。」唉!我 的父親真是讓我汗顏。我不就是他口裏說的,教了一百遍、一千遍,永遠的「好孩子」嗎?


  父親前2年過世。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臨終前拉我 的手說:「很感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當時,我怔住了,整顆心揪 在一起,我想不起來我為我的父親做了什麼,只記得當年在考慮要念書還是要當工人時,他認真告訴我的一番話,他說:「你只要不作奸犯科就好,做什麼都無所 謂。」我不敢說自己工作做得多好、讓父親多有面子,但我肯定自己有一個好父親;未來的日子,也會努力做一個好父親。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肉品生產與消費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肉品生產與消費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肉食與氣候變遷


























  •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指出,畜牧生產是導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因素。

  • 動物排泄物及畜牧飼料作物用地,對水源所造成的污染影響,比人們所有活動加總為大。

  • 供應肉食餐所需土地,是蔬食餐的10到20倍之多,全世界幾乎有一半的穀物和大豆產量,都用於餵食牲畜。












Proportion of GHG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畜牧生產排量:18%
全球運輸工具排量: 13.5%


畜牧生產佔溫室氣體總排量的18%,包括:
二氧化碳:9%
甲烷:37%—其對全球暖化的威脅,以100年分攤,是二氧化碳的23倍、以20年分攤是62倍
氧化亞氮(N2O):65%—其對全球暖化的威脅,以100年分攤,是二氧化碳的296倍、以20年分攤是275倍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06
(1)

生產1公斤牛肉:



  • 溫室氣體排量威脅,相當於36.4公斤的二氧化碳。

  • 使用化學肥料相當於釋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鹽,耗費1億6千9百萬焦耳的能量。

  • 生產1公斤牛肉的二氧化碳排量相當於歐系車每250公里的排量,足以點亮1個100瓦的燈泡20天。

  • 超過三分之二的能源用於供應生產及運輸牲畜飼料。


資料來源: Animal Science Journal, 2007


「永凍土層正在逐日瓦解,甲烷和其他氣體也持續釋放到大氣中,我衷心期盼有人聽進去。甲烷和氧化亞氮是來自畜牧養殖、牲畜用地和飼養動物用地,它們遠比二氧化碳更毒、更具危險性。
大氣的溫度越來越高,導致甲烷正在冒泡釋放,如果我們能遏止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亦即畜養動物,我們就可以拯救地球。我們必須停止殘害人類或動物,停止生產動物製品,同時停止使用它們。」

-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 6 July 2008– London Conference (2)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在氣候變遷中,扮演重大的角色。有超過300個專家指出:「如果我們失去森林,就無法遏止氣候變遷」。但在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之間,亞馬遜森林的開採面積擴大69%,被用於肉品供應需求。畜牧業無疑是唯一最大的土地使用者。

  • 畜牧生產用地佔所有農業用地的70%,且是全球陸地的30%

  • 原先亞馬遜流域的70%林地已被充作牧場,而剩餘林地的絕大部分被用於種植飼料作物。

  • 20%的牧場在過度、密集放牧和侵蝕之下退化。
    資料來源:FAO, 2006; Goodland R. et al,1999





「萬物存在均有其目的,就像樹木,為這星球提供氧氣,沒有樹木,我們不能存活,真的無法生存,沒有樹木我們就會死亡。水源也會變少,因為沒有樹木可以吸收及保存水份。 
所以,在這星球上的一切,包括我們人類,都息息相關,要互相幫助,才能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及環境適合居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道理,就相當於自相殘殺,每當我們砍樹或殺害動物,都等於在殘害我們自己的身體。」

-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 6 Jun 2001– Florida, USA



糧食短缺








糧價上揚導致額外的7千5百萬人口,陷於飢餓邊緣,根據估計,2007年全世界有9億2千3百萬的人口營養不良。(1)

但是我們真的缺乏糧食嗎?儘管內含缺乏效率的層面,但全球有三分之ㄧ的穀物及超過90%的大豆,都被用來餵養牲畜。這些畜牧飼料足以餵飽20億人口。

生產1公斤的牛肉,需要10公斤的穀物
生產1公斤的豬肉,需要4到5.5公斤的穀物
生產1公斤的雞、鴨肉,需要2.1到3公斤的穀物

資料來源: FAO, 2006; CAST 1999; B. Parmentier, 2007


「採取其他任何行動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我們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必須要素食;不能再養殖動物,我們要選擇有機耕作、互相幫助、並分享食物。
如果我們全都素食,我們每一個人,就可以有很多糧食和別人分享,沒有人會在晚上餓著肚子睡覺,然後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以幫助他們戰勝疾病及重建生活。這一切都可能成真,因為不再有戰爭、甚至也不再有殺戮動物的行為。和平從家中開始。
- 2008 Critical Moments to Save the Planet: What Can I Do? Seminar -June 29, 2008(2)



缺水與汙染








我們目睹嚴重的乾旱造成土地龜裂,大量的洪水氾濫接連而來,毀損農作及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使全球每天有30,000個孩童死於水源污染相關疾病。 (1)

70%的水源用於生產糧食(3) ,而畜牧業是水源污染的最大禍首,其所產生的阿摩尼亞(氨氣)排量佔64%,促使酸雨形成。

一間養殖場所產生的污染廢水,超過休斯頓、德州整座城市。
(4)

生產一客牛排需要4664公升的水,但一份全素餐卻只需要371公升的水。
(5) 科學家們計算過,我們放棄一磅牛肉或四個漢堡,即可以比至少六個月不洗澡,還能省下更多的水量。 (6)
Source: FAO, 2006; CAST 1999; B. Parmentier, 2007

「對,而且素食能遏止80%的全球暖化,終止殘酷,從餐盤做起,為世界帶來慈愛的能量,不再有缺水和水污染,不再有糧荒、饑荒、戰爭與致命的疾病,省下很多稅金和醫療費用,讓世界更美好,有更多有用的新發明,幫助好的組織。」
- An Interview with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by James Bean of Spiritual Awakening Radio -July 29, 2008 - USA (7)



過度捕撈與死亡海域








用魚餵養動物,嚴重威脅海洋生態,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漁獲是供作動物飼料。根據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海洋保育科學研究所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項長達九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令人震驚的2,800萬噸海洋魚類,正被磨成粉末餵食工廠化養殖魚類、豬隻與雞隻。
石溪大學的艾倫彼奇博士(Dr. Ellen K. Pikitch)指出,「這佔全球漁獲量極其龐大的比例」。「小型野生魚類在飆漲的壓力下,有可能會使整個海洋食物鏈面臨巨大風險」。
美國的研究和教育組織-世界政策協會(World Policy Institute)指出,擴張捕魚活動的做法,導致海洋生命陷入危機。一項2003年的研究顯示,海中有90%的大型魚,在過去的50年內已消聲匿跡,而世界政策協會也正在呼籲,要將用於補貼漁業的經費,用來建造大型海洋生態保護區。
海洋因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而酸化,溫度升高迫使動物另覓棲息地,缺乏生命的所謂「死亡海域」範圍,面積已逾數萬平方哩,這些都是污染和過度捕撈所致。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現在有80%的魚類物種已瀕臨絕種。


" 吃魚對地球生態環境也是一大浩劫,他們已經證實過度補撈沙丁魚已造成很多死亡海域。沙丁魚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其必要,可能是因為要氧化海洋,供某些其他物種維生,或清潔環境所需。任何上帝留在這世界上的物種,都負有使命。就像人類,我們有工作要做,動物也有任務要完成。只是有很多人認為它們沒有用,就補捉來吃,但事實上,它們對整個生態環境非常重要。"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 Videoconference with Hamburg Center, Germany – July 18, 2008



肉食相關的疾病








列舉吃肉導致的疾病:


  • 藍舌症

  • 大腸桿菌

  • 沙門菌

  • 禽流感

  • 狂牛症

  • 豬隻疾病(豬瘟)

  • 李斯特氏菌

  • 貝類中毒

  • 妊娠毒血症

  • 弧形桿菌


列舉吃肉的代價:
心臟病


  •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700萬人死於心臟病

  • 花費超過一兆美元


癌症



  • 每年有超過100萬人罹患大腸癌

  • 逾60萬人死於大腸癌

  • 光是美國治療大腸癌的費用約65億美元

  • 每年數百萬人因肉食而罹患其他癌症


糖尿病

  • 全球有24,600萬人罹患糖尿病

  • 每年治療費用約1,740億美元


肥胖症


  • 全球有16億成人過重,4億多人有肥胖症。

  • 單是在美國每年的醫療開銷達930億美元

  • 每年至少有260萬人因過重或肥胖因素而死亡


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