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讀經太棒了! (台北仁愛國小‧鍾松完老師)

  我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帶學生讀經、善行和生命教育,起初只要家長提出質疑,我內心也跟著搖擺,但幾年下來,我現在一定毫不遲疑大聲跟家長說:讀經太棒了!


讀經到底讀什麼? 只要有價值的書都可以讀,舉凡四書五經、古文觀止、老子、莊子……。從小就把聖人的生命經驗及智慧精華裝進腦袋,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長大後必是社會棟樑。孩子花三五年時間熟背文言文之後,三千年文化可以優游其中,這實在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機會。根據我幾年來的讀經教學經驗跟大家介紹讀經的好處。


‧好處一:記憶力變好。 一年級孩子讀固定一段經文,反覆一週後多數人就能背起來,持續讀到二年級下學期時,有些學生的記憶力令人吃驚,一篇新的古文念五、六遍就可以上台背,那真是一種榮耀。我教過的學生已經上國中,有一次遇到,他說到了國中跟別人比才發現讀經的好處,因為國中的國文幾乎每課都要背,老師教完一課他就被熟了,非常有成就。孩子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力的黃金期,十三歲之後開始走下坡,若十三歲前有訓練則記憶力可提高一、兩倍,而且長大以後可維持一定水準。時下多數中學生背書真的痛苦不堪,若能從小讀經,青少年不知可減輕多少功課的壓力。


‧好處二:專注力提高。 國語課,大概我一課教3天,到第3天就聽考,每題12個字我只念一遍,對沒有第二遍,考72個國字,一個錯扣一分,沒有90分的小朋友大概只有 一兩位,一百分有一半。透過讀經訓練的收攝,學生的專注力提高,很容易就聽懂了。


‧好處三:語文程度提昇。 我的學生讀經後認識的國字很多,一年級看故事書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二年級就有小朋友看沒注音的故事書,那是高年級愛看的福爾摩斯、亞森羅頻之類的故事,不用鼓勵就已經沉醉在書海裡,還唯恐他看壞了眼睛!


‧好處四:增長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以我教數學的經驗,多數孩子加減乘除的運算沒問題`,困難在應用題,但讀經的孩子對文字很熟悉,他很清楚題目問的是什麼,應用題對他來說就不是問題,語文程度好,數學也變好了,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文言文讀多了,白話文就易如反掌,尤其是全班做善行,每天有機會上台練習報告自己所做的善行,兩年下來,不管說話或寫作都段落分明,會先敘述做了什麼事,再說出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做完後對別人對自己有何好處,一件事可說得井然有序,而且言之有物,令人讚嘆。 以前我教國語需花很多時間在抄寫,帶讀經後認字寫字、造詞造句只要略加引導,還有很多時間可用來引導較深的內涵及待人處世的道理,而且學生專注力變好,很多道理聽得進去,老師教得愉快,學生也獲益良多。


‧好處五:可培養恭敬心。 讀經第一堂課就教孩子恭敬書本、恭敬文字、恭敬聖賢和師長,天天耳提面命。記得有一次全校換桌椅,新椅子底下有置物板,我想試試看學生會放些什麼,觀察了三天,沒有一個學生放有文字的書本,都是放雨衣等用具,我大大的誇獎一番,孩子也很高興,希望他們能夠永遠保持這種尊師重道的好習慣。


‧好處六:可涵養氣質。 近代作家如曹雪芹、胡適等,都是從小飽讀詩書,文言文底子非常好,才能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又如鋼琴家傅聰,畫家趙無極等國際備受推崇的專家,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獨到之處,他們也是飽讀詩書的人,如果沒文化內涵就只有匠氣,但有了文化的薰陶,所發揮的就是大師的氣度。


‧好處七:回應能力佳。 據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鄭石岩教授,與一般的小朋友對話問問題時,常常是楞楞的不會回答;有讀經的小孩,腹裡有豐富的涵養,回應力非常的好。


‧好處八:適合兒童純真的天性。 孩子對聲音的記憶力是很喜歡的,像我兒子小時後聽故事帶,同一故事每天聽十遍以上,令我百思不解,後來發現他不但把故事背起來,還想先一步把音效發出來,從這兒得到成就感。我很驚訝孩子的特性,後來我帶學生讀經以後,學生常要求老師從最前面開始背,如果讓他們背前面很熟的部分,他們一定會越背越大聲,屋頂都快掀掉了。曾經有一次期末,孩子整整背了一小時,high到最高點,還連呼過癮,所以我覺得孩子的天性非常適合帶讀經。


‧好處九:待人處事的準則。 孩子現在不懂經文背了有什麼好處,但是有一天他一定會知道。記者訪問過諾貝爾獎得主楊政寧博士,問影響他一生最大的人是誰,他的答案是〝孟子〞。他說初中階段,他父親請家教教他孟子,逼著背孟子,他當時很不喜歡,可是後來每次遇到人生的抉擇點,他坐下來思考,就會有孟子的話跳出來告訴他該怎麼做,他的內心馬上有了方向,而且非常篤定。我回想自己以前也被逼迫背文化基本教材,考完也忘了,只記得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可是這句話卻陪我度過了此生很多很多難關,一句經文有如此威力,可見楊博士說孟子影響他一生絕對是實話。孩子如果從小讀經,有無數聖賢在他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出來指引他,你想他內心還會徬徨嗎?相信他是非常自在的。


老實讀經,好處綿綿


帶讀經不用解釋,也不需花招,只需多多鼓勵和肯定。曾有一位老師帶孩子讀經時希望有活潑的教學,所以就一句經文配一個動作,可是孩子後來不配動作就背不出來,花招取代了學習的主體,讓老師非常懊惱,就像喝了可樂就不想喝白開水了。我曾跟學生解釋經文,結果小朋友趴在桌上沒興趣聽,他們只喜歡背,只要形成一股流行就好辦了。帶讀經最好能搭配善行實踐。經文是高遠的目標,若能實實在在去做事、幫助別人,孩子會發現做起來不容易,他會體諒別人。有了方向又能老老實實一步步做善行,孩子一定可培養出良好的品德,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熱力的堅持是成功的關鍵


讀經、善行的教育要長久推下去最重要的是老師的熱力,如果大人內心肯定這是最好的,是我最喜歡的,小朋友一定也會跟著喜歡,老師覺得很棒,孩子也會覺得很棒。所以大人的堅持和篤定是讀經持續下去的最重要關鍵,只要是對的,就堅持下去。


補充:


大人除了熱力,肯定讀經,但若大人也不讀,依然讀經帶有教條式的功利主義,一人讀經,全家讀經,全家讀經,全社會讀經。


讀經是靠自己,靠讀經推廣中心、靠基金會,永遠只是外力,外力只能推你一把,後面還需靠自己。


中文英文讀經可以一樣好,指示國別的不同,英文聽到的聲音、說英文的時間、看英文的量都可以跟中文一樣多,那麼中英文是不是可以一樣好。


讀經要背到幾歲,有人說13歲,有人說國中,我認為此話差矣,用這個角度來說,甚麼時候可以開始理解,有人8歲、有人13歲、有人15歲,每個資質不一,所以以上都可以開始理解。


有人說,讀經不要學電腦了,有人說20歲再學就可以了,有人說從小就要接觸電腦也要接觸讀經,以上都對,學會電腦應用與電腦高手的境界不同。在家自主學會創辦人李雅卿女士的女兒就是電腦高手,在台灣無出其右,從小學電腦從小在家自學,有興趣最重要。


如果說小朋友對讀經沒興趣怎麼辦?硬是要孩子讀經,親子關係會不會產生裂縫?如果堅持一定要讀經,又不想產生親子關係緊張,那麼一定要對兒童行為心理深刻了解,用方式去引導讀經。有人說,用信心和毅力去堅持,但補充一點,如果你還在乎親子關係的話,一定要找出方法引導,基金會或華山僅說信心問題是不夠的,還要再進一步引導該如何做。強硬此法千萬謹慎不能用。


對教育在乎的家長,千萬別蠻幹,要有面對每個小孩特質不同的挑戰。


讀(背)完經之後該怎麼辦,有人說經永遠讀(背)不完,也有人說不需解經,以上所說都沒錯。有小孩讀(背)經之後到了理解的年齡可以自行解經,有小孩怎麼解都解不出,兩者都有一個毛病,經解的正確性,有人說看翻譯,那背後的含意呢?


翻譯不等於含意,或引申出的義意呢?


解經須有老師引導,但找誰引導呢? 先說古時候的例子,秦檜也是背了許多經典當上了宰相,但是卻是千古罪人。為什麼?所以要有能引導他往正向的人?為什麼常常說要有醫德或良心事業,讀再多書長再多知識,要有德;否則沒德有知識成為高級犯罪者。德為先,知識次之,但有得有知識不是更好。那個引導的人很重要,是父母還是老師呢?


最後說,也是很多人的誤解或疑惑,讀經絕對不等於道德好;沒有讀經一定沒有道德嗎?也不然,常常鄉下的阿媽說話都很有哲理,教我們做人的道理。但是讀經是長知識,總比沒有讀來的好?


大量讀經就比較好嗎?馬英九也只讀了幾部經,有些還是古典小說,不也當了總統?會用比較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