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讀書會週年-心得感言

DEAR ALL,

 

讀書會一年了,謝謝大家分享這段期間來的收獲,

已整理收錄於附件中,

想麻煩劉老師將其置於后謙的落格中,

滿足一下我個人小小的虛榮心,

希望執行長不反對,

謹以此文表達內心的感恩,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感恩所有的人、事、地、物。

 

碧雲


================================

**以下是論語讀書會心得感想本文**

=====================================================


謝謝劉子雈老師提供場地、機會,讓我們參與~


更感恩蘇唯園老師,犧牲自己參與的機會,幫我們帶這群蘿蔔頭


 


一年了,沒想到一個不收場地費,不收講師費,不是宗教課程,無關商業活動,起初以為乾到爆的論語家長讀書會,竟然滿一年了!


 


星期三成為我最期待的日子,不論公事、私事,我儘最大可能,就是要趕來上這堂課,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壓力的學習,沒有功課,不需基礎,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在乎學員人數多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這小小的班級裡更能有所體悟,只要來到課堂就會自然放鬆、沈澱、下課時就有充盈滿心的能量,論語竟是這樣有趣,這樣貼近生活,與原本腦袋裡的教條、圭臬,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猶記得,課程中談到「慎終追遠」這四個字,這種清明節的專用詞彙,很難有什麼想法或感動,但在論語課堂中讀到時,竟讓我淚流滿面,我想到父母分別憶起逝去母親時,那令人動容的神情,原來文化就在這樣的流動中傳承了下來。


 


以前和先生吵架時,我意識到,我對先生有著過多的期待,當期待落空時,沒有足夠的智慧,以致於口角不斷,還波及無辜的孩子,現在相同的情況,有了不同的體悟,無關乎有沒有足夠的修養來處理失落的感受,而在為何產生這麼多的期待,為何要求他人來配合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情緒起伏,原來我是個連自己都管不住的人!時時回到初始心,時時保有滿心的愛,在能力所及處,對自己和他人好一點,是執行長的再三告戒,在許多時候真的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論語是整個課程進行的主軸,偶爾加點時事、電影、詩/等,節錄幾句課程中學員覺得印象特別深刻的句子及感受:


 


涵蓁:


永遠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你的真生命。(每個人都記得這句話)


--要讓對方有被愛到的感覺。


△30年前看山是山三十年後看山還是山。


己立、己達、自信、自肯。


 


碧雲:


期待伴侶是個白馬王子,就要先把自己變成白雪公主。


--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真情流露之間,做出來。


資源有限,心量無限,想讓自己停留在哪個層次上?


只要點燃孩子愛的火苗,所有教養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沒有什麼比輸給自己的孩子更有幸福感。


 


采婕:


△儒家--最現實的主義者。(實用、生活、平凡)


△吃得粗糙,活得精緻。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在這一刻當下,真誠心意表現。


△一個多月來的感受(新學期新成員)


對週遭觀察的細膩度,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環境的氛圍,對事物的關注,乃至於延伸發展如何過「人」的生活、對待生命的態度。學習中~


 


燕菁:


在那遙遠的地方,所有的一切歸於潛沉一致。


(唐君毅先生原文: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必相遇。是指各教的真理,在最精微的核心,都是一樣的。)


凡事隨手收拾乾淨,抱括情緒。


認命就是好命,隨緣就是好緣。


(王邦雄教授的名言,出於"命與緣"一書)


△在生活上的助益


原與先生的關係趨於制式化,如例行工作般,缺乏言語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聽課後,開始注重夫妻倫的關係,重回最初的原點,現在十分滿意與先生,小孩間的相處生活。


 


玉萍:


法律是最起碼的道德


人情之間只爭一線(60分線)


愛的總需求遠大於愛的總供給


這一年的體悟


現代人汲汲營營地想賺錢,把金錢看得比生命重要,為了事業工作,忽略了家庭親情,同時也疏忽了健康,讀書會的目的在創造一個不生病的人生。看過坊間一些勸人為善的書籍,往往在看作者領悟的道理,透過文字的描述,深深觸動內心,在心中蕩漾,但真觸動時間都並不長,因俗事總是戰勝了所謂人生真理,把它給埋藏在深層,並隨著時間遺忘。


為什麼這些文字帶來的感動時刻,總是那麼短,無法進入內心?因為那不是真生命,在別人文字敘述下是他的領悟,那不是我的東西,並沒有真正進入我的生命,而我並未去內化其中道理,沒有人生活情境背景一樣,所以感受不同,對生活體悟不同,自然每個人感觸不同,誠如鄭老師所說:「讀書會是不給答案的。」--讓每個人心中種子發芽、成長,直至茁壯。


 


子雈的心得:


良好的教育,建立在幸福和諧的家庭。


只好惡,便進是非;只是非,便是萬事是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王陽明《傳習錄下》)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要遠離是非,就是不要去評論人和事。


免於造口過,惹事端。從此--多聽少說。


 


佳珊:


  凡事玩真的。


  不要爭對錯。


  不為也,非不能也!


  孩子的舉動是大人的鏡子。


  時刻提醒自己


  把孩子教成 à 溫、良、恭、儉、讓。


  不將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不當黃臉婆。


 


鐵達尼之傑克的深情:


△ If you jump. Ijump. (海水很冰冷刺骨,如果妳跳,我仍會跳下--救妳)


沒有人可以幫助妳,唯有自己。(自我覺醒)


永不放棄


 


談論過的主題很多,主要是面對生命的態度,做人是永遠學不完的,境界可以無限提升,我仍在加油中,雖然回家衣服還是亂丟,依然沒有泡茶給先生喝,但我就是知道心已經和以往不同了,那是緩慢的漸進,逐步跨越60分線往上爬,在日常的生活上亦有所進步,對先生的遷怒少了,對孩子的耐性多了,對生活的抱怨少了,對生命的體悟多了,先生已經較少看見我罵街使潑的德性,小鬼吵鬧發倔亦可蹲低平視,不會立時使出降魔十八掌,偶發的失控難免,就個人的心性修養而言,這一年的潛移默化進步不少。


 


感謝老天給我們這樣厚澤的福緣,可以讓屬於不同世界,不同文化層次的平行線得以交會,使每週的論語課成為我們真生命的一部份。鄭竹林執行長,謝謝您!


 


想補貼劉老師場地費,他不收,對執行長談錢又顯得銅臭沒敬意,他給的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想來想去,只有把他給我們的,寫成一篇文章,放在網路上讓一些熱愛讀經的家長知道,我們這一群受到了幸運之神的眷顧,哈!哈!這樣又好像有點太招搖,誰讓我們有這樣的好福氣呢!<---除此,仍舊覺得需要有點實質上的表示。


 


另,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很想加入我們,請與劉老師連絡,很期待能與你分享這份飽含感動的幸福,若苦於時間無法配合,我發現一個網頁--相遇--與來上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站長理書老師教我們觀照自己內心的需求,除了看見自己,同時放進別人,真得很棒,連結如下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誠心推薦。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三重區后謙讀經學園97年9月生活剪影


新學期的第二個月,新同學們的學習都已經上了軌道,由於家長們的配合(在家複習),小寶貝們一個個都能在學校振作精神學習,因為他們都把前一天老師教的課程背起來了~~,由於新舊家長的相互交流,讓許多家長對於讀經的問題,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在家長研討會中,家長們互相交流自己和孩子們讀經的辛苦和有趣的事,還有孩子們脫口而出的驚人之語,大家共同得到的結論是:讀經才是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


座談會中,雖然經過大部分的家長決議的團保一事,由於事後有著一些家長"非常"有意見而放棄,但劉老師冷靜想下來,也許是提出的時間點不對以及保險內容"太優"以致於保費相對水漲船高,導致部分家長不願意或無法配合。此舉雖然有失"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態度,但由於現實的問題,還是要要屈服於現實之下!劉老師為了此事,小小的生氣了幾天,但看到孩子們開心的大聲讀經,想不笑也難呢......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讀經,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經過證實後的明白!

讀經理論及實踐日有進境,將至於「不退轉」的地步。
相信,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經過證實後的明白,

尚要請記住的是:
教讀經,老師愈輕鬆,就代表教對了,
孩子愈投入,就代表教對了,
家長愈安心,就代表教對了。

而第一項是主要的考察標準,因為孩子本來就喜歡這樣學習的,而家長本來就愛孩子,希望孩子好好進步,不要浪費人生的。只是世人往往看錯而做錯了。所以,老師天天很用心的在破壞孩子的天性,很努力的在障礙孩子的潛能,難怪老師身心不得安穩,大呼小叫,累了半天,而孩子愈來愈像猴子,而家長就不得不愈來愈担心了。

如果幼稚園時,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其天真可愛依舊,因為三年的浪費所造成的內在的低能,還沒顯現出來,家長還不知道要担心。等孩子上小學,愈來愈不像樣,就不得不担心了,但担心又如何?如果不知道人性,不知道教育原理,還不是束手無策,只能一拖兩拖?拖到上了中學,一生的聰明才智大抵底定,再担心,也沒有用了,只得乾脆放棄了。家長不放棄,因為孩子本身的無能,也不得不自我放棄,因為他實在沒辦法應付那些功課了。等到出了社會,也沒有辦法面對複雜的社會而有所創發貢獻,只好過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前景的一輩子。---這是當前台灣教育中,人生日漸無力的四部曲。

究其原因,都來自於從幼稚園開始,老師就已經對孩子造了孽了,從小得的孽,將隨人終身,永不得解除。

幼稚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怎可以用「月光光,秀才郎」「小老鼠,上燈台」來消遣掉?做老師的消遣了孩子幼稚園的三年,它所造成的遺憾,將「消遣」這孩子的一生!


~轉錄於讀經論壇王財貴教授的回覆~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媽媽的白頭髮

本文參考網址:

http://blog.xuite.net/arvin66/home/19405745

自生我至今,我母洗華鉛,本來如花貌,今日蒼老顏。
自幼我多病,憂思玉容添,早起觀兒息,夜半陪身邊。
我病日愈重,母心苦熬煎,烏雲花飾頂,白髮霜霜現。
生病母憂慮,愁我之起居,傷我之疾苦,我亦自嘆息。
何我身不適,何我難自理,不得耀母名,不得安身立。

母為生育我,心中愁萬般,衣食為我全,行住保我安。
究竟何疾病,母親常失眠,身虛形憔悴,悲淚濕衣衫。
幸而今稍癒,慈母心且歡,驀見白髮現,令我驚覺然。
如今才體念,母恩深似海,我昔曾不孝,不知母心田。
我昔所作為,使母痛心肝,如今才覺悟,哀哀自愧慚。
嗚呼為人子,親恩實無邊,母子心連心,生命一體觀。

哀哀父母,育養我身,劬勞憔悴,辛苦倍增。
惟我人子,不知懷恩,親誨不聽,母言不遵。
外人閒語,唯唯諄諄,父母懇言,棄之不聞。
叛逆乖張,迷昧昏昏,上下踰位,不成人倫。

若彼人子,如是不孝,父母哀泣,更添煎熬。
親朋不齒,鄰里譏笑,天地鬼神,亦所不饒。
若彼人子,不孝如是,惡趣有份,身心恐懼。
其苦難擔,不勝枚舉,百千萬劫,不得再起。

感母辛勞,見母身虛,白髮如霜,使我憂戚!
母恩浩蕩,至高至極,難以報答,理當謹記。

李庚道於95年5月14日母親節作

后謙幼兒讀經學園載錄

敬祝 順安
============================
后謙幼兒讀經學園 (原:資優讀經幼兒園)
Intellingent Children Studying Center
Arvin Liu    劉子雈
MOBILE:(886) 939-321-205
E-mail:arvin66@gmail.com
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
讀經村:http://icsc.myweb.hinet.net/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后謙讀經班家長研討會(97年9月20日下午)請大家務必參加~~

親愛的家長您好:  


后謙讀經班訂於本週六(920)下午1:30舉辦家長研討會會中有孩子們的讀經成果表演,請爸爸媽媽務必出席,一同參與孩子們的學習和成果!謹以此通知,謝謝!


地點:三重市中正北路530巷41號4樓


聯絡電話:0939-321-205劉老師


您對於在家複習讀經感到困擾嗎?


您對於親友質疑讀經教育感到難過嗎?


您對於讀經教育的下一步感到不知所措嗎?


您希望建立親密的--關係?


您想多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形?


更多的問題,您希望藉此聚會得到解答嗎?


這是一個家長們的聚會,而不是一場專業的演講,我們希望藉由每一位家長的意見交流,讓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得到更深一層的認識及更良好的觀念。愛孩子是天性,但其方法卻必需學習。也希望由於您的集思廣益,能夠帶給大家不錯的經驗和分享!請您務必支持與護持~



后謙讀經班 敬上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數理讀經」的構想

[數理讀經]的構想王財貴教授 (讀經通訊第四十四期)


        「讀經」的教育,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它只是出自於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性,回歸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則應該回歸到「人」之學習的特性上來。我們曾標舉教育應追求的的四項目標:「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簡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養最優質的人材」。總之,即是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我認為這種理想,可以應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說,各科目都可以「讀經」。 


       本來,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是從語文教育開始的,其主意是「在兒童期之內(時機),反覆誦讀(方法)經典之作(教材),以達成語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才)。」此外,與語文相類似,著重反覆「灌輸」的教育,在藝術的涵養與鑒賞方面亦有「音樂讀經」和「美術讀經」的提出,因為它們都是屬於「浸潤型」(或謂「滲透型」)的學問。(乃至於「德性教育」,亦屬於「浸潤型」,它是實踐方面的浸潤。) 


      所有科目中,與「浸潤型」相距最遠的是「結構型」,此則以[數學]為代表,數學涵幾何,而應用於各種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統稱「數理」。中國古來並未注重這方面的開發,自從西學東漸,國人為了迎頭趕上西方科學成就,乃大力提倡數理教育,亦是理性的應有要求。但由於不明本性,其教學之心態、時機、教材、教法等未能切中本性,遂讓學生倍感艱難,成為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上自國家,下至家庭,投入大量心血,而成效依然不彰,我稱為「科學教育的失敗」。 


      我常說:[如果識其本性,教育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學習本來就是很快樂的,培養人才本來就是很容易的。]數理亦有其本性,苟能依其本性而教學,自是簡易而有效。故若要改善數理教育,首在識其本性。我認為數理教育至少有如下的基本性質,需要吾人省識: 


       一,數理的能力是人類本具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的基礎在邏輯,而邏輯本來是人類知性所自發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繼承康德對知性的研究,發現數學起源於邏輯的步位相,幾何起源於邏輯的展佈相,數學與幾何整個系統的推演,不出於人類思辨理性的自我運作,它們本來就是人類心靈自己建構起來的。以數學幾何去面對自然萬物,即成物理化學,及一切科技。所以數理科學的能力是與天俱來的,順著本能而教,理應簡易,何有困難?順著天性而學,理應可樂,安有痛苦?柏拉圖深通此理,曾說:「給我一個僕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數學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學,必定已相當地把握了數理教育的本性,中國人若能把握此本性,當然也可以有科學的貢獻。 


       二,數理能力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人類認知的能力的發展,分為感覺動作(一至三歲)、運思準備(三至六歲)、具體運思(六至十一歲)和抽象運思(十一歲以後)四階段。可見思考能力雖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展現,是按部就班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而具體練習,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個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進行著數理及思考的學習。尤其是語文的表達,從語法到語句,隨處隨時都在運用思考,都隱含了邏輯的訓練。如果說數學是邏輯抽象表現的代表,則語文乃是邏輯具體表現的代表。而人類首先發展的能力是語文,吾人應在這時特別注重語文的教育,語文能力增強了,時機成熟時,自然可以輕易轉為數理能力。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亦違反語文學習的本性,造成極度的失敗,不僅語文能力低落了,間接也影響到數理的成就。又,由於太過強調數理教育,遂把數理教材提前加深並且加快進度,違離了人類思考能力自然的發展程序,嚴重打擊了全國學生的數理興趣,並且白白浪費了全國學生的聰明才智。 


      三,數理能力與大腦神經有關:依照智能醫學的研究,人類思考能力的發用與大腦神經的數量及神經的聯結,有直接的相關性。一般說來,大腦神經發達者,思考反應敏銳,反之,則為遲鈍。所以想要數理能力好,應事先建置一個優良的腦神經系統,以為預備。而人類腦神經的發展,主要是靠後天的訊息刺激。發展的潛力,在原則上雖是無窮無盡;但發展的時機卻有限,其時機起源於胎兒,愈早可塑空間愈大,愈晚則愈僵固,到十三歲大體藍圖底定,成為一生思考能力僅有的供應場。因此,要數理能力好,最主要應不在於孩子入學以後如何加強數理訓練,而是在於機會未喪之前及早拓增腦神經的建置。可以說:「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網,才可以讓車子跑得順暢,而不是放了許多車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來。沒有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在顛簸的小徑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機車和自行車。放入大車子,立即塞車或翻車。沒有好的頭腦,小學數理或許還能應付,到了中學大學,就思考不來,只好厭學放棄了。所以,在人生整個教育歷程裏,數理教育是後起的依賴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稱為是「開用」的學問,不是「建體」的學問。尤其在十三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讓語文與藝術等訊息的大量往來。「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四,數理的學習特重個別性和偶然性:雖然數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類為何會瞭解數理,且是如何瞭解的,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後,才明白自己懂了,至於原來為何會不懂?又原來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學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領先;現在比較笨拙的,有沒有忽然「飛躍」起來之時?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疑問,「懂不懂」,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祕密,它是很個別的很內在的。數理既以「懂不懂」為標準,則幾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眾人一起教,把許多學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學,是近代學校體制很不得已的錯誤。數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會的,才愉暢快,讓人教往往教出壓力來,所以數理最需要提倡主動學習。老師所教,只不過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順序說明,以喚醒學生,至於學生為什麼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師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數學教育,應該「能力分班」,最好是「個別教育」。也就是盡量依其能力,放給他自主學習。學得好的,應讓他自己再往前進,以免擔誤他的聰明;學不好的,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這是個別頭腦裏面的事,在此,有人生無窮的悲苦與無奈,要善於鼓勵與等待。老師盡其引導說明,學生盡其學習努力,就已達到教育的目的了,強求是沒有用的。 


        五,數理不應是教育的主軸:生命固然是一個整體,學問本來也應是個整體,但若分科來看,則當有其輕重本末之分。從對整體人生價值的啟發來排序,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應在於品德和智慧,其次在於語文,其次在於史地及藝術等各類與人生直接相關的學問,最後才是數理與科學。有品德智慧者,自會盡力追求其屬下的各種學問;而語文,上輔品德智慧,下攝各類知識,是一切學習的預設學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質學科。數理與科學對提升人類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沒,但一般人只要習得日常的四則運算,即可過現代化的生活。至於科技專家的培養,到十八歲再加強訓練即可,不需要從小那麼辛苦地學那麼深的數理。而真正科學的發明進展,是科學家之事,科學家是由數理天才培養出來的,不是任一個人憑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說,學校分科教育裏的數理成績,只是思考力訓練的參考數值之一,一時數理成績不好,不代表將來不能頓悟飛躍;一向數理成績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敗。一個家長太過份要求孩子數理功課,將使這個孩子自早喪失思考的興趣和能力。一個國家太過強調壓迫數理教育,將使這個國家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國家。整個世界醉心於數理而不知回頭,將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之途。 


依照以上的認識,吾人可以以「讀經」的精神,從數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數理讀經」的觀念,其綱要如下: 


        一,在基本學理上,數理科學理既根源於邏輯,又其學習以理解為標準,故教材的編寫,客觀上應遵循邏輯法則,步步為營,說明清晰,系統整然;主觀上又要合乎人類理解力的發展程序,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二,在教學心態上,因為數理的自然與簡易,所以對它不必先存恐懼之心。尤其是家長老師,要以光明愉悅的心法來面對孩子的數理課程,以鼓舞其信心與興緻。 


       三,因為數理思考的運作要靠腦神經系統,應在其腦神經發展的十三歲之內給予最大量且最優質的訊息刺激。即在此期間內,應特別注重文字和美育讀經,一方面為人文文化的教養打根基,一方面為數理科學的思考作準備。 


        四,因為思考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渾沌到清明,其歷程緩慢長遠而神祕,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數理的教學應從生活開始,尤其幼稚園與小學生以遊戲的心態實施,主要是讓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無所謂,因為這時不會的,長大以後不學也自然會了。不必急於求成,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五,因為數理是以理解為準,理解是內在而具有連續性的,所以最好是採取自學的方式,老師一概不教,只是備問。其次是半自學方式,老師只是略作引導與解難,多給學生自省的空間,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現在好像懂了,其實不是真懂。則縱使一時能勉強過關,終留下將來蹶腳落馬的因子,而一蹶則很難復振,縱使想補救,已無時間重來一次。 


       六,因為理解深具個別性,所以數理應注重其個別的差異,採取個別進度,各進於其所當進,各止於其所當止。若學生已經會了,即應鼓勵其自己前進,不要等待,直到他不會的地方暫時停下來,待機再進。若學生還不會,應降低其學習內容,不可硬撐硬趕。因為不管多麼用力撐趕,終歸是無效的,只有斲喪其對思考學習的信心而已。 


        七,當前我國體制內的數理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尚合乎一般的認知程度,國內約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學習;三四年級教材難度漸漸拔升,超出科學國家的水準,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可以自己學習。這時,如不讓他自主學習,而由老師來講授,則其聰明將日漸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內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難了。若一時體制難改,則有兩種方法可以面對。第一是兼顧法:一個自小讀經,或曾進行「早教育」,略能識字而有相當閱讀經驗的兒童,其腦神經的架構比較精密,也有相當的文字理解力。應從幼稚園或小一小二的開始,鼓勵他嘗試自行看書上的說明,自己作習題,從眼前會作的開始,會作的自己作,不會作的問老師或家長,不要等學校進度,一路學上三四五六年級,乃至初中高中課程,培養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與習慣。第二是擱置法:因為既已知道讀經的高度語文教育之中,己蘊蓄了高度思考的潛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經由數理來訓練;又,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在大量閱讀中已有良好的培養,不一定要經由學校的科學功課來達成。而且人類的思考力和知識的吸收能力將隨年齡而增長,所以小學階段的數理功課幾乎可以擱置,專心致力於讀經及閱讀,盡力增長德性、定力及聰明,到了十三歲以後,以兩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學習,即可輕易而愉快的學完小學體制內六年全部的數理課程,以後視情形再往前進。 


        八,由於數理科學根源於邏輯,建議國家或個別家庭,在孩子十三歲以後,授與邏輯之學。 


        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數理學家與科學家,必定帶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兒童少年期即已展現,但如不善於培養,將隨其年紀之增長而日漸磨損消逝,終於等同常人。故我國如欲成為科學國家,應注重發現數理天才,給予特別培養,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學生的數理功課。 


        十,思考與數理既是人類理性的內容,原則上應努力將之盡量開發出來,以盡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與時間有限,數理與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學好,固是可喜;如已盡了力,還學不好,亦不必引為大患。人生應以德性實踐為要,以語文與藝術教養為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