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詩經故事之一:「二子乘舟」

話說春秋時代齊國僖公有兩個女兒,長女名齊姜,次女名文姜。都是出名的美女,長女齊姜本來許配給衛國的太子伋,誰知迎娶之後,太子伋的父親衛宣公,見齊姜生得美麗動人,竟另築新臺別宮於淇水之旁,父納子媳,以為寵妃。詩經邶風「新臺」一詩,就是國人以詩歌批評這件醜事。新臺: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註解:泚:音此。形容鮮明、清新。指新臺建築的美輪美奐。

瀰:音迷,瀰瀰水流的樣子。

籧篨:讀作渠除。本意是一種竹篾編成的席子,圍起來作為穀倉之用,比喻為臃腫笨重,不能俯下的一種病,這裡以籧篨比喻衛宣公的醜態。

洒:這裡讀作璀,高聳巍峨的樣子。

浼浼:浼讀作美,浼浼水盛之貌。

鴻:這裡不是指鳥類的鴻雁,而是蟾蜍,也就是癩蛤蟆。

把「新臺」一詩譯作白話,大意如下:

美奐美侖的新臺別宮,

映著悠悠流水光影重重,

滿心期望新婚燕爾玉女配金童,

誰知卻嫁一個臃腫如穀倉的醜老公。

巍峨美麗的新臺別館,

聳立在悠悠的淇水岸邊,

滿心期望琴瑟合鳴幸福美滿,

誰知卻嫁一個老而不死的臃腫老公。

張網本是要捕魚,

不料卻網到一隻癩蛤蟆,

滿心期望新婚燕爾郎才女貌,

誰知卻被癩蛤蟆的痛苦籠罩。

話說衛宣公支開公子伋出使宋國,強娶媳婦齊姜為寵妃,稱為宣姜,並與宣姜生了子壽、子朔兩個兒子,後來太子伋回國,仍然恭謹自持,孝友為懷,因此,衛宣公雖因搶了兒子的媳婦,心虛而想要廢掉他,卻一直找不到什麼藉口。可是,宣姜為了能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竟與小兒子子朔常在宣公面前進太子的讒言,只有公子子壽,宅心仁厚,與太子伋很親近,並常常替他說好話。

西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齊國派人來約衛國出兵,共同討伐紀國,衛宣公採用宣姜與子朔的陰謀,派太子伋持白旄為節至齊國報聘,先命水手於途中鑿沉船隻,以製造意外,害死太子伋,又命子朔預先派遣死士埋伏於水陸交接的莘野,扮作強盜,等太子前來,認明持白旄者,立即加以殺害。太子伋出發時,宣姜高興的告訴子壽,說他即將被立為太子,經子壽一再追問,宣姜才透露整個陰謀,子壽一聽大驚,於是趕去勸阻公子伋,要他趕快逃亡他國,不要到齊國去,太子伋明知前途危險,卻不肯違背父命,子壽只好與太子伋同船而行,使水手無法鑿船殺害太子,同時在船上以酒菜與太子伋餞行,趁機將太子灌醉,偷了白旄,先行趕往莘野。

太子伋酒醉醒來,發現子壽偷了白旄,趕在前面,替他到莘野送死,於是飛船追趕,到了莘野,看到子壽已被殺死,人頭被砍了下來,哭喊著說:「我才是你們要殺的太子伋呀!」遂引頸受戮。當兩顆人頭一齊送到衛宣公面前時,看到兩個兒子死於非命,衛宣公大為震驚,懊悔不已,從此竟一病不起,不久就駕崩了,由公子朔如願即位,是為衛惠公。

人們為了感念太子伋與子壽的友愛與犧牲,於是作了「二子乘舟」這首詩,收於詩經邶風的篇章之中。二 子 乘 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願言思子,不暇有害。

註解:汎汎其景:汎音犯,汎汎是水流漂浮貌,景讀作影,與影通。

養養:即怏怏,憂思不樂也。

其逝:消逝也,遠行不見也。

不暇有害:祝福語,不遭遇禍害,平安之意。

把「二子乘舟」一詩譯作白話,大意如下:

兩位公子乘船同行,

盪漾的流水倒映著他們英俊的身影,

對他們無盡的懷想與掛念啊!

使我心中憂思不得安寧。

兩位公子乘船同行,

在盪漾的流水中消逝了他們的身影,

對他們無盡的懷想與掛念啊!

但願他們有一個平安無患的旅程。

後來,衛惠公與宋國聯盟討伐鄭國,國中大臣子洩與子職發動政變,另立公子黔牟為衛國國君,衛惠公子朔,只好逃亡齊國。

取材自「東周列國志」改寫

接 詩經故事之二:「敝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