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養與悅樂
時間:2020年3月8日晚上7點 地點: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主題:文禮平疇平臺開壇講座 攝影/錄音:劉子萑
▎按:3月8日晚19:00文禮書院“文禮平疇”線上平臺正式開播,文禮書院院長季謙先生升壇開講,題為《人文、教養與悅樂》。次日溫州諗知學堂蘇靈老師即將全文整理完畢,與眾師友分享如下。(未經季謙先生修訂)
現在在平臺上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最少有兩個特別,第一,今天是三八節,婦女節,祝天下的婦女大家過節平安愉快!再來,今天對我們來講,也是特別的日子。今天是文禮平疇這個平臺開播的日子,這個平臺是個自媒體,是網路傳播的最好利器。我對在這裡像這樣講話有一點不習慣,不過要與時俱進,所以我們也在適應中。本次通過小程式開設的文禮平疇這個平臺,比較方便,我們就借用來延續之前的直播平臺“千年之約”。這個平臺要開播,所以,文禮書院的同仁就希望我來講這第一場,本來說講個開場白。
因為以後的播送一定會有許多的內容,會長久地持續。本來說好講個開場白,講個十分鐘吧!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熱切,而且因為存在有疫情的關係,大家也都很久沒有見面,甚至訊息也都沒有很順暢,還有許多的朋友,既然大家都來了,同仁就希望我多講一點,大家要費心思登入、安排時間啊。如果只是講很少就不大好意思。這次大概定了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我也儘量的講,平常一講就講三個小時,但是今天實在是不很習慣,所以能講多久不大曉得。
有什麼不習慣呢?以前上課都是高朋滿座,現在只有兩個工作人員在陪著我,我知道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影像。我看不到大家,大家看到我的影像,可以說我們是“形影不離”,這樣也好。不過對我來說,我甚至連大家的影像也看不到,因為手機是背面對著我,聽說背面攝像頭效果比較好。不過我可以儘量想象大家都在場,這樣是比較親切的,所以,我對大家是形影不離,大家對我來講,我儘量讓大家音容宛在。這樣真是所謂的所以是不離不棄,莫失莫忘。
“文禮平疇”的來源
文禮平疇這個名稱是最近要開播才定的,我們也是經過好多意見的綜合,最後選定文禮平疇。現在稍微解釋一下,本來就是一個文禮平臺,文禮講座、文禮講堂、文禮論壇都可以,比較明白。這個“平疇”很少有人用,我覺得這個詞語也有意思,這兩個字取自陶淵明的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話很有名,叫做“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兩句是名句。疇是田疇,平坦的田疇,一望無際。平疇這麼開闊,延伸到很遠的地方,好像平疇就是一體,與天空一體,或者平疇本身一體。
平疇交遠風,我們在文禮的平疇上,所謂有朋自遠方來,我們跟遠方的朋友一起交流,所以,取這個“平疇交遠風”,希望大家記住“文禮平疇”這個稱號,以後常來交流。
我自推廣讀經到現在有二十六年,推廣讀經以後再成立文禮書院。讀經跟書院的推廣如果用現代化的技術就可以傳播的更遠,能夠影響的更深。本來對於所謂的推廣,我應該算是比較好手的。我一向都這樣說,我是以整個生命投進去,用我的生命來推廣。生命投進去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親自去參與、去做。我現在在的這個地方本來號稱“華山講堂”,後來我改成“華山書院”,全球經教育基金會就在這裡成立,從1994年開始成立讀經推廣中心。
從中心成立我就開始讀經的教學,我一直在宣導,宣導是講理論。而我的實證,不是實驗,實驗是試看看,這是屬於科學的觀念 。而對於人文的智慧,對於遠大的長遠的廣大的一個世界,有一種洞見。這個理論如果是對,它就是可用的,可用的就是有效的。所以,我對於讀經理念的推廣,一直是做一個很深切的反省。付諸實踐,我認為在這種理論之下,一定可以做出來。做出來的成效是合乎理論的,我有這個信心。所以,我對讀經的理論常常說是實證,是去實踐,而不是去實驗。
當然都沒有關係,講實驗也可以,給自己看看,給別人看看,這樣也可以。只是我自己不是隻做看看,不是做個實驗,不是給別人做一個觀察考核的物件,我不是這樣認為。我是認為這一做一定成的,所以,我就在這個地方做讀經的教學,每個星期有一次教學。我在這裡就一直教了十六年,所以,我常說,讀經的教學我是老資格。而且教學的經驗不僅是最先的,而且很多,只是我還沒到全日制的教學。
來到這裡,做這個開播的講話,我想跟大家親近一點,談一點心裡話,所以,在這個地方介紹一下,把我們平臺的題目介紹一下。因為我們的工作人員希望我要擬個題目,我就順口就說了一個題目,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人文、教養與悅樂》。本來是《人文、教養與幸福》,後來改成《人文、教養與悅樂》。後來就說把這個題目寫個簡短的說明,也就是大綱。我就把這三個要領各寫了一句話:觀人文以化天下,行教道以養本心,悅天命斯樂太平。這時,我突然有一個感想。
為學次第
因為我記得古人讀經,尤其是讀到聖人之言,有些時候經典上也有幾個詞語的排比的文句。有的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次第,就是一步步排出來。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尤其是八條目,一個個詞語,也就是八個概念的排列,是精心的思考以後確定的成果,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一步步的,不能亂的,格物一定在前,不格物不能致知。要致其知才能格其物,這是對於一個格局,各個階段、各個層次都有一個非常確定的次第。
我也曾經講所謂的為學次第,《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也算是為學次第。朱熹《大學》題解,就說“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我們學經典,我們做人講話,有時候遇到幾個概念放在一起,要排比的時候,可能都要有些所謂次第。
剛才說三綱領八條目是非常有次第的。《中庸》中“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這九經從淺到深,也是有次第的。比如說《孟子》: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從可欲到善,到信,到美,到大,到化。這當然是有次第的。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還有一些好像不是經過精深的思考,可能是隨口而說。但是有些讀書人就發現一些特質,似乎隨口而說的,但是其中自有次第。比如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於道後才能據於德。因為道是客觀的理,當然這個客觀的理有兩種瞭解方式,一種是就著邏輯,就著知識,就著定義,就是比較客觀的知識上講。道是客觀的理,但是隻就道是客觀的理來說,只是個形式意義,那這個形式如果不從內容而來,這個形式往往會掛空。如果你把這個形式認了真,實在化了。把這個外在的客觀的理,而實在化了的這個地方,假如人要乘道而行,這還不是真正的可以做人生之道,可以做一個客觀的理。它只是在形式上是一個客觀,所以客觀的理要收到主觀上來。從主觀上來說這個客觀的理。
這叫志於道 ,所以志於道是志於客觀的理,還是從生命中發出來的理?從生命中發出來的主觀的理,怎麼是客觀的呢?那麼各道其道,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很深的問題存在。這個主觀所發的理同時有客觀性,假如有,這樣的理,主觀合於客觀,而人德合於天德,這樣的理才是可以志的。志之而無缺憾,志之終身,甚至志之永世,這叫志於道。
你現在要志於道,你才有所謂據於德。要不然怎麼據德?德者得也,你有所得。主觀跟客觀的合一,主觀就是客觀,客觀就是主觀,這時候才有德可據。如果無道,沒有路可走,心沒有所向,你怎麼能有據,所以一定要志於道,才能據於德。於道有所得,據於道以後,於道有所得,你才能從道而行。以人德合乎天德的行,不僅是德,而且去實踐去行動,就是去實踐,這叫依於仁。所以仁就含有了實踐的動力,實踐的真實性。因為你志於道,據於德了,於道而得而行,這才叫仁者的生命。無道怎麼叫仁者呢?於道無所得,怎麼能行仁呢?怎麼你的生命可以表現仁德呢?所以,志道、據德才能依仁。
本來到這裡就光輝圓滿,但孔子再加一句遊於藝。說明內涵是很廣博的,是多樣的,是有生機的。種草木叫“藝”。草木可以生長,藝就是各種成長,人生各方面的成長,當然包括各種學問、才華、技能、甚至功業。而且你志道據德依仁而來的藝,必定是得心應手,蒸蒸日上,生機盎然,遊刃有餘。在世間的各種表現都是如如來,這叫遊於藝。所以,志道據德依仁遊藝這是一個很順當的次第,當然講到最後也是一體的。
當講志於道,就真志於道,所志的是真道,必定是據德,必定是依仁,必定是遊藝。你不據德,哪裡算志於道。你不依仁,怎麼能叫據於德呢?你不遊於藝,仁德只是一腔熱血,處處生障礙,生障礙,怎麼能叫仁者呢?有德者呢?有道者呢?所以,有次第的。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又有一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也是次第,應該說是詩教,或是詩的德,就是品質。比如卦有卦畫、卦名、卦象、卦德。比如乾卦卦畫三橫,卦名為“乾”,卦象象徵天,卦德就是健,天行健的健。所以,德是品質的意思。所以,詩的德,就是詩教的本質。所以由於詩的本質,詩是表達性情的優美文采,所以詩以性情為本。孔子刪詩書留下的詩讓人能夠得性情之正,所以,如果是正面積極的就鼓舞人,如果是負面消極的就警惕人,所以詩和書都有這個效果。以詩也涵蓋書,興於詩,就是你要先有一番的純正的性情,就是起嚮往。跟剛才說的志於道是很類似的。
起一個嚮往的憤悱之情,難道就好了嗎。不然,要立於禮,禮是天理之節文。天就是自然,自然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本然如此。所以,天理就是本然如此之理。人生有本然如此的道理,天理之節文,人生有本然為人的道理,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大到典章制度,小到灑掃應對進退,都有自然本然的理在那裡。
而節文就是對人的行動而說,是不是能夠合理是不一定的。事物常常是互相交錯。在交錯的地方,要有節度,要有表現。要有一些禮義,讓生活各方面的思想、行動都能夠合乎本然之道,而有所表現,有所節制,人才能夠真正的立在世界上。要不然只有憤悱之情是比較虛的,不能落實的,一定要在人事中表現。立於天理之節文上,一舉一動落在視聽言動上,這不是很莊重嗎?“儼然人望而畏之”的氣象。
但是人生興於詩立於禮了,合於道了,表現的很恰當了,孔子認為還不夠。這裡還有對立緊張感,當然這也是應該的。不過如果真正的發於性情之正,合於天理之節,並不一定就是緊張的,拘束的。它同時又可以有自然的?就是所謂成於樂。成於樂就是一個境界,興於詩是發一個志氣,立於禮是落於實處。這也有次第,像這些有次第的這種瞭解,也是我們去解經,對於聖人之言的一種領悟的方向。
希望我們各位同學朋友常常去體會它,去把一些詞語列出來成為一個次第。這是一種必要的過程,到最後融匯成一體。可以說每一個環節都通於其他環節,真正做到每一個環節其實也都包含其他環節,要有這種思考的能力,要從這個地方去訓練思考。通一經可以通百經。
四端之心
又比如說孟子的四端之心,好像是隨意而舉,但也若有次第,合乎仁義禮智的次第。往往在前面的都是比較根源的,比較本質的,涵蓋面比較大的,所以,孟子說四端之心大抵是以惻隱之心為主。這也是一個老傳統,孔子提出仁教,所以仁可以做總德,可以做分德。總德就是隻提仁,就一切都包含了,這叫總德。當仁與其他的德目,排列出來的時候,這時候仁就是分德。也就是說,它與其他的德的專案各佔某一種意義,這樣就是總德與分德。所以仁可以做總德,也可以做分德,但是說到四端之心,仁義禮智。孟子很容易就以仁為總德來涵蓋其他的德,說總德也可以,說分德也可以。所以,既有分別又能夠融貫,這是智慧之學的一種特色。
像剛才說志於道,必定是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其中。把這個階段的意義擴大,都可以通於各個階段,假如你能夠據於德了,你必定要通於志道才能夠真正據德。不能依仁的據,怎麼能叫真德。所以據真德必定依仁,必定志於真道,可以遊於藝。分開來的說各個階段,能夠一以貫之就是這個意思。你如果真有見識,這個見識不管你從哪裡說起,都能夠通於本源,開出末節,本末一貫,這樣就是吾道一以貫之。
所以四端之心,孟子以仁為本,以惻隱為本,哪有惻隱而不羞惡的呢?不羞惡的惻隱哪裡叫惻隱呢?哪有惻隱而不恭敬,不恭敬怎麼叫惻隱?惻隱必定是明明白白的,不辨是非怎麼惻隱。所以,仁貫四德,惻隱貫四心,以仁來講是大家耳熟能詳,是比較大的傳統。當然也可以從別的分德來講,也可以提出來做總德,涵蓋其他諸德。王陽明不就提出來了嗎?提出以是非之心為本,以良知攝四德,特別提良知,也不能說他不對。
如果照孟子來講,也不能說他反對是非,但是畢竟孟子沒有把是非之心提得這麼突出,以是非之心來總括。而陽明以是非之心良知來做總德,你也不能說他錯,如果你去讀陽明的書,去了解陽明的良知之教,你就知道良知之教通的是仁、是義、是禮。仁義禮都從良知開出來,無仁無禮無義怎麼可以說有良知呢?所以,一德可以涵蓋諸德。
所以,通一經可以通百經,讀一經可以讀百經。甚至我說,《論語》你讀懂一句就可以懂得全部。其實就是全《論語》的精神你就把握了。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這些書本來就是智慧之書,背後就有一個智慧的生命,智慧的生命是通達的生命,不通達怎麼叫智慧,不通達怎麼是聖人?不瞭解通達怎麼是賢者呢?渾然一體,如如表現其通達,就是滿身都是德慧,是透明的,敞亮的,毫無隱曲的。
而賢者縱然不是渾然一體,如如明天再見,而賢者也是明明白白的,深切的瞭解,有志於聖人,能夠把聖人之道傳播於天下,這種人也是通達的。聖賢之書才能流傳久遠,才是經典,我們現在說讀經,解經,讀經讀的是通達的書,可以說是讀經讀的是智慧之書,永恆之書。如如表現,每一個表現都從本源而來,所以,經典的文章是從本源而發,散而為章節文句。後來幸好有這些章節文句,而我們後人,也幸好有這些經典文句留下來,我們讀經,就有一個重要的心態,就是不可以把經典只當文字只當知識看,只當訓詁看,要把經典當智慧看。
智慧之學
智慧這個詞語,佛教比較相近的一個詞語,跟中國的智,比較相近的是般若,叫般若智。文字就是般若,首先是指經典。當然擴散出來說,文字都是般若,不立文字也是智慧。最初說文字般若是指經典上說,之所以說智慧,是從一個體悟生命的人,是所謂從最清淨法界流出。法是概念是學問,最清淨的法是法,界是界。法界是最清淨的法界。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些概念,一些想法,都是法,有些認識,外在的法,各種萬物的存在山河大地是外在的法,你的觀念、學說、思想就是內在的法。
你的思想觀念清淨不清淨呢,沒有人敢說他清淨的。最清淨法界,不止是觀念概念,內在的,當然內在通外在,內在外在一如。最後合一,從最清淨法界平等而出,流出來的跟本源一樣清淨,這樣叫等流。所以佛教這個觀念很動人很啟發人,這些經典,聖賢的教導都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而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讀書要讀到源頭去,你看的是源頭流下來的水,積在這地方,你如果看的是死水,在這地方甚至會發爛發臭。文字當然是死的,但字裡行間的弦外之聲是活的,你能夠讀出來活的意思,那個活的意思一下子就通到最本源處。當這個時候,真的是與聖賢覿面相見。所以這些文字就是智慧,叫做文字般若,要把它當智慧來讀。
如果我們讀這些書。我們說《論語》讀懂一句,就讀通了《論語》。這不是知識和訓詁上的懂,也是智慧。因為每一句都是智慧的灌注,話說回來,也不可以如此就停手了,這也是一種真理,一種鼓舞,鼓舞一個人,那當然是把握到要領。一個人讀書要有學問,你不能只有這些體會,但這個體會是最重要的,要先確立觀念。做為一個人,不止有這些體會。我們進一步說,真有這些體會,也不會只停在這些體會,也會去追求各種學問訓詁知識,也要能夠辯才無礙,才華橫溢。
道本在人心
我們剛才說到,總德分德,各個次弟,或是沒有什麼次弟,但是擺開來。擺開來怎麼知道聖人的意思。當然也可以不擺,孔子有的時候擺,有時候不動。不擺的時候就是“予欲無言”,就是沒有擺出來。以前我大學時戴璉章老師引用這一章,講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得,我也曾經講過。有新朋友也講一下,戴老師說:孔子有一天說予欲無言。對學問最關心的弟子子貢就緊張了,說,老師如果不上課,我們怎麼做筆記。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戴老師就這麼說老子不講課,我們怎麼做筆記。所以,也可以予欲無言。子貢就真的這麼說,我們怎麼能夠懂,我們怎麼傳述,傳播?能夠替老師的道說給別人聽。
孔子就說,天何言哉,你看老天說什麼話呢?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時行,春夏秋冬運轉不息,百物生,不止是百物,是萬物生生不息,再講一個天何言哉,重複的句子都是因為感慨特別深。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就重複,弟子也不憚其煩,把它記錄下來兩次。所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裡也沒有話講了,但隨時也在講啊,四時行,百物生。所以,不可以把語言當語言來說,不可以把教導說成教導。不從語言說語言,那還有什麼語言?當然有啊,不是語言的語言也是語言,不是像上課這樣的教導是不是沒有教導?所以,四時行,百物生,就是最親切最廣大最豐富而且最深刻的教導。
我們說孔子當時,如果再接下去講,我的教導也不過如此,就這個意思,這也是述而不作的意思。因為智慧就在天地之間,道在天下。難道道是講出來的嗎?進一步我們就說,道在人心。說道在天下是往外說,道在人心是內在的說。內在跟外在在智慧上是內外不分的,天人是合一的。所以說道在天下,道在人心,既然道在天下,你處處都是道,舉手投足都是道,所謂目擊而道存。
道在天下,你體貼了道,你會忽然發覺,道本在人心,當這樣的時候,又何必有所言說教導呢?言說都成剩詞、廢詞,都剩下的言詞,沒有用的言詞。所以,聖賢之道只不過說這些天地之教,只不說這些人的本心之教。而天地在每個人的眼前,不止是聖人眼前,是所有人的眼前,就著天地萬事萬物看到道,體會道。每個人人心的內涵是一樣的,能不能從本心而發,萬理俱在。
如果不行,都要老師來教,其實就差一級了,低一格了。當然聖人也誨人不倦,不是這樣就不教了。只是在這個地方聖人點出一個很重要很深刻的意義,就是道是本在的,是常在的,道是親切的。我們讀書,是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態度來讀書。這是每個人自己需要反省一下,像遇到這些語句,我剛剛說了,是有次第的,不能矇混在一起。
學問系統分類與不分類
經典中的章節不一定是連續的,你看到東一句西一句,有人就想把它聯合起來。夫子言仁,言政,夫子言孝,夫子言理,言交友之道分別來整理。當然也非常好,也給後學者以方便。但是孔門弟子就這樣記載《論語》。是不是他們沒想到,我們應該分類。分類是現代人的觀念,不是說分類只有現代人才能分,我們說的是要成系統,就要分類。
近代中國人的分類觀念才明白,才越來越強烈。這個不是壞事,如果從近代對於知識的探討,用邏輯的模式來給予一個系統的安排而有一些詳細的說明。就是分門別類,固然也很好。但千萬不要因此就迷失在這裡,反頭來說,像古代的那些書都毫無次第,都沒有系統,那麼就不成學問。一定要知道,各有它的長處。甚至呢,像古人這種編書的方法,其中不止是有長處,甚至可以用一字來形容:妙。
道無所不在,每一句話都可以相通,你又何必收攏在一起。假如通了,你要用系統可以,不用系統也可以,當然這是最後一個成熟的境界。
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
我們講話有些時候也不可以偏執,我今天也有一個很核心的觀念或是理路,在暗中貫穿。就是剛才所說,不要執著,不要定於一。又可以說應該是定於一,因為你說不要執著,好像是心胸很開闊。你說不要定於一,好像是很多元,很開朗,其實說不要定於一,這句話就露出馬腳了,也是執著,也是定於一。定於這個地方,所以要融通。對自己心思要反省,反過來想我明白嗎?我真明白嗎?我開闊,我真開闊嗎?我多元,我真多元嗎?聽別人講,不管是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聽別人講,也要這種態度。
真正的通達,也不是一鍋粥,不是一團漿糊。所以,有些人為人處事的風格就表現的很瀟灑。他說我是海納百川,我是能夠開放多元,我是相容幷蓄。但是你是這種開放的態度,好像不是定於一,但也是定於這些東西。怎麼可以既開放多元,相容幷蓄,海納百川而又沒有毛病呢?其中還有一點真心,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這裡莊子的話,很有趣味。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弟子很有學問,學了很多,學問廣博,才華橫溢,就說好象這一群雞都是母雞,幾百只母雞在這裡,沒有公雞,怎麼能下蛋,有成形的蛋。在這裡,莊子是個比喻,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你很多的才華學問,你沒有一點真陽種子,也就是沒有最後的歸宗所在,就是沒有道。你走不遠的,所以,我們說海納百川固然很好,相容幷蓄也很好,但是不要只是熱鬧一團,一盤散沙一鍋粥。這樣也是多元啊,各方面很豐富啊。所以在這裡一定要有所歸宗,一般人聽說有所歸宗定於一,很害怕。因為跟現時代流行的風氣,有些針鋒相對。所以,就多元,和尊重,這都很好。不過,是不是平等看待,這是一種高度的智慧。
十字開啟的學問
所以,我們剛才才說,學問有次第,概念可以分解也可以相通,或是有主導的觀念,有基礎的觀念,有最後的觀念,但最後就是統於一。這個統於一的對方就歸宗,歸宗是根本,是目的。所有學問,應該都有這兩種意義總合起來,才算是成就。一種是開闊豐富,平面的,一種本質的,歸宗的,是縱貫的,這叫十字開啟。
在古代和現代,籠統地看有一種大的方向的不同。古人比較注重志於道,歸於一,但是現在很注重開闊的學問,卓越的才華。這兩種想法為什麼要讓它們對立呢。為什麼不用十字開啟的態度來收攝呢?那人呢就是容易執著。希望能夠開闊,也是一種執著,執著於開闊。一聽到歸宗心裡不安,一直注重歸宗的人,不允許其他人有意見,怕人走失了,就是心裡有所恐懼。當然這是不容易處理的問題,所以,這個首先要面對自己,其次要慢慢的面對他人,或是面對整個社會整個天下。
面對自己就是問自己,是不是能夠有所歸宗還能夠涵容。既能夠涵容又有所歸宗,天下要這樣是很不容易的,一聽到別人沒有這樣的工夫、修養,你要同情的。因為這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因為生命本身就是有偏向的。沒有偏向也不會成就現實的生命,你既然生下來就就有現實的生命。智慧是超越方向的能力。一個在現實中的人要超越本來就不簡單。能夠超越與現實融通在一起,而且隨機應變,這個更不簡單。所以,要講學,學的意思就是什麼是真的學問要講出來。如果沒有講出來,人就怎麼能夠嚮往於如此的人格,又怎麼能去對自己的習性去做工夫呢?
所以,要講學。其實講什麼學,就是講自然之道,講本來之道,講天地之道,講人生之道。講每人本心本性之道,所以,誰來講學?沒有人可以講學,沒有什麼學問可講。這是每個人自己的學問,所以就是講習,就是互相的鼓舞。每個人如果曾經有這樣的反省,如果你有這樣的偏向,偏向於開闊豪爽或是偏向於拘謹保守,能夠把自己開放出來。不僅是拘謹保守的人要開放,認為自己豪爽開闊多元的人也要開放。豪爽、開闊要真豪爽真開闊,要有豪傑之氣,嚮往於聖賢之道,又不妨礙他的開闊跟多元,這個人生漂亮。而拘謹保守的人就錯了,不是的。曾子有大勇啊,你知道嗎?自反而縮,我直道而行,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你說這是保守還是豪爽,所以真保守就是真豪爽,是聖賢的人格。所以,不要譏笑保守拘謹。當然你只有保守拘謹,畏首畏尾,心生恐懼,不敢做不敢為不敢當那是不對的。
所以真保守,保什麼守什麼,保個道守個道。既然是保守這個真的道本身,就是無限的開闊,他也要認識到這一點,這是我常講的。我在書院裡天天講,我在想書院的學生耳朵已經長繭了。但我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厭倦。
孔子教學生,三千弟子,講學一輩子,告訴你,也只不過那幾句話,如果有所開闊,這些開闊都是從同一個本源而來。所以,有些時候,孔子直接收到本源來講。仁而不仁如禮何,仁而不仁如樂何?禮樂不是開闊嗎?以仁為本,就把禮樂收進來。
讀書之道
有時候從本源處放出來,我們讀書比較有勁道,常常比較受啟發。憤悱之情油然而生,放出去的時候,背後是有根源的。比如孔子講孝,對每個弟子講的孝都不一樣,不是就放出去。每個弟子性情不一樣,毛病不一樣,就著弟子的性情之偏而指點之,那這個放出去。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我們讀《論語》,就象孔子親自教我們一樣,把諸弟子問當做自己問,把孔子回答當做今日耳聞,這是程伊川教我們讀《論語》的方法。假如我們真的能夠如此,我們會發現,子游問的孝、子夏問的孝、孟懿子問的孝,孔子回答都不一樣。
有的回答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講無違之理。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不敬何以別乎?有時候講敬。更深一點,講色難,心裡面的敬,跟你的言語臉色,也要敬,甚至要愛。但是能夠把敬的心實現出來,表現在神色之間,又敬又愛,那是不容易的。有時候說我很尊重他們很愛他們,但我的習慣就這樣。一時受不了我就頂幾句,反正父母也不見怪。在這地方就有遺憾的,所以,提出色難不容易。你能夠色難嗎?誰能夠色難,能夠知道色之難,他的敬心就很強烈了。強烈到真的是即知即行,想要做出來,這時候才感覺到難。沒有感覺到難,或許是天生幸福,家庭是如此和樂,當然是非常不容易的。
事情這麼多,往往也會有一些不如意處。偶爾不如意還沒有關係,往往有些家庭養孩子,剛生下來真的是寶貝,上幼稚園是可愛,前途無量。上小學時還聽話,越長大到最後真是以淚洗面。你問孩子是不愛不敬父母嗎?孩子說當然是很愛啊。每個人都這樣講,但是色難,不容易啊,各位。
在線上的朋友,學生,你父母還尚在的時候,色難啊。聖人之教真的是永垂不朽啊,到現在還是力大千鈞,只是你不去體會啊。所以我們說不讀經,人心提不起來,甚至說敗壞。你說我不讀經我也知道,經典本來也可以不立文字的。但是你真能嗎?所以,但是我們也要般若的文字,所以般若文字,文字般若,象這樣文字的指點。你要想想,為什麼無違,怎樣可以做到無違,無違要有一顆心啊,怎麼做到敬,敬是從心上來的啊。為什麼要做到色之難,還沒有做到,你真的想要做到這個心,也是真難啊,這顆心是什麼心,總括起來說,這顆心是仁心。
所以,仁而不仁就沒有禮,仁而不仁就沒有樂。你孝而沒有仁,你那個孝也不成正果。所以在這裡要回歸到本心,所以不管孔子有沒有指點出來,或者說直接從本心而發,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從外面收回來,非禮視聽言動。從消極而禁止你這樣那樣。為什麼禁止,憑什麼禁止,從本源開出去。志道據德依仁,從本源開出去最好,最高明,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大家看到這兩句都很高興。但是你能嗎?要有大心量大修行,要麼從一點一滴來,過則勿憚改。去體貼為何改,因何而改,本源慢慢的生髮崍,這樣本源末節合而為一。
不管本源出來,還是從末節收歸回來,到最後要合而為一。今天我們講的這些,就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就是要隨時能夠左右逢源,能夠操之在我。這是不很容易的,這要做工夫的。
清明而整全的思考
那我們講的就是從一個開播的儀式講到我們的理想,從理想講到讀書的方法,這樣一路講下來,隨口而說,但是我說,其中有一個貫穿之理在。就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由一而多,由多而一。高明廣大,十字開啟,隨時要存著這一種對自我有這樣的期待和要求。還有要下這樣的工夫。剛才說我們今天不是有個主題嗎?今天的主題也是如此,列了題目,做了簡短的解釋之後,這幾句話好像也是一個結構,有個次第,規矩,但其實也是融通為一。
我很期待各位同學各位朋友,自己能夠講一套,把這三個觀念列出來,請你用剛才我們所說的思考方法,能夠把它講一講,要常做這種訓練,這樣子,你聽講就有益處了,或是說你將來漸漸就不必聽講了,你也可以講了。我希望人人都是清明的,人人都是可以聽人一說就有體會的。而你的體會就可以說出來,我希望人人都能夠如此,而且本來這也是一個人的本色,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除了職業專業你去負責任,除了開拓你的事業,養家餬口之外,每個人的職業各個不同,但是職業事功之外,每一個要有這樣子的人生態度,修養,這是統一的。所以,我常說,我所做的工作是立於不敗之地,教育是立於不敗之地,而尤其是做聖賢教育更是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每個人需要的,是無窮無盡的。
這不是我來做,也不是以我的觀念來講,這一種都不成格局,要深透到人性,深透到天理,從天理人性而發,我自己不敢說如此,但我向往於如此。我天天自己反省,我講的每句話,我想是為我自己說的嗎?是基於我的學派來弘揚師門嗎?我常常這樣反省,這裡有沒有出於主觀,我自己的主觀,自己的學派,自己的民族的主觀,出於主觀是不是合於客觀。出於這個學派,是不是合乎古今中外的學問能夠相通相尊重,相融匯。假如這樣,那這種學問就沒有什麼弊端了。有自己的見解,而能夠跟別人肝膽相照,別人說的話自己都完全能夠體貼,而又不失自己的本色,這樣才算是一個真有學問的人。
一個民族的文化,應該是有自己的特色本分的。但是這種特色正好有一種力量含在那裡,它有收容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假如沒有,那麼這個文化就是不足的。不僅是過去不足、現在不足,註定永遠不足。沒有一個文化敢說足的,但原則上是應該足的。有些文化原則就不足,出發點就有執著、偏向、排它性,這種文化系統註定永遠不足。
就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文化是足的,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這個不足是必定的不足,永遠的不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則上有排它性,就是不足的,因為有排他性。也就是它遵從的道縱使再高,而有排它性。這個高明,就不能包含廣大。這個高就不是真的高,問題又來了,所以我們說這個真字。陽明說知行合一,不好解釋。用一種方式就很好了解,但加一個真,有真知而後有真行。一般的知是不能行的,我知道我要孝順但我能孝順嗎?我知道我人友愛,我能友愛嗎?我知道我要勤奮,要能夠自立自發向上,你能夠嗎?我知道但不能,知不能行。但加個真你就知道,原來那個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的知,所以,王陽明厲害。千萬不要跟古人叫板,不要跟古人翻案,你翻不了的。王陽明比你聰明很,他沒有學現在邏輯他邏輯通的很,他只是沒有擺出系統,他系統分明。其實王陽明很有系統,但你用現代的方式擺的更加精密明白。這沒關係,有沒有精密明白沒有關係,所以,有真知必有真行。
真行必定起於真知,就好象真外王必本於內聖,真內聖必開出外王。不是古人站在一個至高點的真,不是口頭上的真,每個人自己的學問從哪一個門派,信哪一個教的,我是哪一個民族,統統要好好反省。第一點,你一定是不足的,第二點是你原則上是足的,不還能你能夠一步步開出來,完足它,行不行?各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生命有沒有前途,民族有沒有前途,整個世界有沒有前途,這是一個關鍵,要不縱使是轟轟烈烈,多彩多姿,到最後煙消雲散。要麼就是太轟轟烈烈了,自以為是,造成天地悲劇,人間浩劫,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要講這套學問,有智慧的學問,十字打字的學問。在原則上,不自我封閉的學問。
有人譏笑中國學問是封閉的、不長進的,西方的學問是開闊的。我們不是說要批評別人,我們說有一種學問在原則上是有限度的,有一種學問是沒有限度的。沒有限度不是一鍋粥,有兩種,一種是糊塗的,一種是層次分明的,層次分明也可以包含一切,包含一切也可以層次分明。一跟多是不分的,一多也是可以分的。一多不分,可以說一多分明。一多不分和一多分明是不相妨礙的,有時候一多不分,要用一多分明來說清楚。所以學問分析的頭腦很清楚,但是不可以妨礙那種融會貫通的境界,你一直融會貫通,糊里糊塗,三教合一,五教合一。
固然都是境界,但是能不能說明清楚,這個有問題,說清楚就是分別心,不是的,不一定是分別心,你可以用不分別來說明分明。所以,人類到這個時候真的要大反省,加一個大長進。就是我常說的清明而整全,清明就是明明白白,整全就是前後左右上下六合思考法,都想清楚明白,讓所有的觀念學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它該一偏的就放一偏,該比較低下就低下,該高層就高層,該是道的就放在最高層,有什麼忌諱呢?在最上面就包含所有一切,有什麼忌諱呢?為什麼要忌諱呢?
用這樣的方式來看自我,這樣來看自己的學派,自己的民族,這樣人類或許還會有前途。我們讀書做學問,要真正的要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表現不容易,你瞭解都不容易的,你起嚮往都不容易,興於詩都不容易,你還能立於禮嗎?立於禮就清楚明白。興於詩是想要做,立於禮是清楚明白,一步步能表達清楚。成於樂是渾然一體,要講的時候口若懸河,不講的時候予欲無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吞吐自然,收放自如,這是一個長遠的能力,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嚮往,這是人類自己的幸福希望所在。
人文、教養、悅樂
講到這裡,就是把我們的這個主題講完了,主題的說明也在其中,這裡也有個次第,首先觀人文化成天下,就是立個大體,立個根據。根據人文才能化天下,第二個行教道以養本心,就是要講不這,要有所教導,講的人要教,聽的人要學。而教學是教什麼學什麼呢?當然是學問可以很多樣,到最後就要回歸本心,如果是亂人心,炫惑本心,亂人耳目。一個沒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被牽著走,喪失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的,所以,不是所有學問都是好的。
當然有智慧的人,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但這不容易。所以,我們開教育教養要有分寸,要養本心為教育的一個根本的基礎和目的,要不然就無所謂教。所以要有教養,我們一般說,這個孩子沒教養,這個社會沒教養。為什麼?沒有教,你說有教啊,從六歲開始教,教的沒有養本心,怎麼叫教呢?文化要有教養,真的是要無愧於人文,而能化成天下。
第三句,悅天命斯樂太平,天命在哪裡?天命之謂性,從性而發就是心,什麼心?良心本心,你要悅內在的自我的統一,內在自我的協和,內在之喜叫悅,你要與天命合一你才會悅。與天命合一必定樂,悅的表現就是樂,人人都如此,整個世界都如此,都順天命。這個是天命不是命運之命,是天命之謂性的命。這個天命有兩個解釋,一個是聽天由命的命,一個是唯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天命是生生不已的,而文王秉承天命,踐行不息,所以,天命不已,文王之德也不已,了不起啊!這個就是悅天命。假如能夠教化、推行,養本心,每個人都能悅天命能夠歸本心,當然世界太平,在心為可悅,表現為可樂。
所以,悅樂比幸福兩個字還要深刻,也很親切。講悅樂好象太古雅,假如不如天命之悅而來的幸福之樂,你小確幸,一個人有一些得意的事,不是得你的天地之義,而是慾望之意,所以,有得也有失,所以還是要悅樂,當然真幸福就是悅樂,悅樂就是真幸福。悅樂二字比較警醒人心,我們能夠悅天命,不是隻有口頭上說,要能行教導。對自己多學習,對下一代要能夠給他教導,憑什麼呢?憑本心。
教導其實是最自然最方便的,因為人性是相通的,本心是常在的。但是又不容易,所以,本來本心就可以化成天下,但說不容易,剛才說人有現實性,所以,這裡就要做工夫。工夫是面對現實的汙濁駁雜,而去著手改善。這個改善必定有改善的本源、基礎、標準。
講到標準,一般人又開始緊張了,其實這個標準是沒有標準的標準。什麼意思?每個人都一樣,叫什麼標準。這才是真正的標準,假如能夠從本心出發,這樣才是真教養。能夠有真教養,才能化天下,從本心而發的成就,叫人文,人的表現,必定從天而來,這三句話其實是一句話。
所以,第一句話,要能夠觀人文。對人文二字我解釋過多次,解釋的很詳細。有些同學朋友都已經耳熟能詳,有些新朋友,我希望你自己去查一查。如果比較方便,你可以去看我的文章,當然我的文章不是最高明的,最後的,但可以做一個梯階,但是講的很淺顯明白。但不是停於淺顯明白,其實也可以讓你可以從這一條路進去,而走向高明深遠。所以,請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最好呢,可以把65文集拿來讀。相信所有朋友應該不會是浪費時間。應該是可以物超所值的,所花的時間是可以對的起你的生命的,平常每天都在花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就這樣過了。但是你所流失的生命有沒有一種回饋,迴歸到本心,對你的生命產生意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反省,一個人如果真能夠對的起自己,要去打打算盤,去學什麼讀什麼書,做什麼事而能夠認為很值得。有長進,能夠對得起自己,這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覺醒。
我以前不敢說要讓別人聽我講課,看我的書。現在稍微放開一點,不那麼拘謹。因為有人說,老人臉皮比較厚。臺灣有句話說:老人的臉皮不過風,就是風吹不過去(笑)。
如果要對人文這個詞語,要對文化(人文化成)這個詞語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可以看看我的文章,有一篇網路上可以查,叫做:《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另外還有一篇叫做:《國學之涵育與時代使命》。包涵和養育,就是對中華文化的領悟和傳播教化。前一篇在四川成都講的,已經是在十幾年前講的,後一篇也是十年前在北京大學講的。這兩篇對於人文人化成講的很清楚,其他講學也有提到。
我沒有覺得很煩,因為每次說到這些詞語,就有無限的一種憤悱,就有一種情懷產生。那是真心講的,不是炒冷飯,不是放錄音。因為如果是道,隨時都是新。如果是經典,隨時都是光芒萬丈的,有些同學或朋友如果認為自己懂了,千萬要小心。熊十力先生說:說到懂,談何容易。因為懂有兩種,一種是你對於這個文義、詞語的意思,有個知識上的瞭解,可以做個論文。這個懂不困難的,下點工夫查點資料就可以頭頭是道了。熊先生說談何容易,他講的不是這個懂,這個懂就是真切的懂。真切於生命的懂,是智慧的表現,通達於智慧的懂,滿心而發,確實能夠躬行實踐。這叫民生了,所以,什麼叫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為什麼能夠化成,你對人文化成有沒有深切的體會,有沒有嚮往於實踐,真正落實於實踐,孜孜不倦,這才是懂啊。所以懂有兩種啊!
我們推廣讀經,也一直講這個話,有人說,孩子懂什麼啊?這懂就是知識的民生,這也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懂的一點文義,第二種是他的生命的內在在很幽深的地方或許開始醞釀,你怎麼說他不懂呢,他只是說不出來。所以,說到懂談何容易。
我們各位同學朋友,有些學問是新鮮的豐富的日積月累的,後出轉精的,很可喜,很好,要去追求,有些學問是千古以來,雖百世可知的,永遠不變的講來講去就是這些。所以,堯舜表現過的,孔子再表現一次。周公表現過的孔子嚮往之。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講過的,孟子再講一遍: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講過的,象山一句話說完,先立乎其大,先把大道立下來,就是明本心。陽明也再講一遍,陽明有一種新的講法,新的跟舊的是一樣的,只是一番拈動一番新,把話轉一下,他的樣子就不大一樣,再轉一下又不一樣,一番拈動一番新。還是同一朵花,有這種學問,是重要的學問。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
今天我們所講的三個觀念,人文、教養與悅樂,其實是一個觀念,你從哪裡講起,都是一個觀念,希望我們這個開播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將來我們的各種課程,希望大家能夠常常關注。我們有課程漸漸的會公告出來,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我的視訊,少量的音訊會播出,或是舊的播出,或是我有空的時候也會來現場直播。二類是其他的老師學者,讀經的老師、家長,推廣讀經的家長,一些文化人士,大家一起來開出各種課程。有些課程是屬於一個科目,有一個程序。有些課程是屬於講座,一次兩次。
總之,我不止是期待,而且幾乎可以跟大家保證,以很認真誠懇的態度,來跟天下互相的交往,希望各位朋友多去介紹給其他的朋友,大家一起來關注讀經教育,關注文禮書院,關注文禮平疇。謝謝一些工作人員,準備了很久,最近幾天的調理測試。我也希望讀經推廣跟文禮書院的各種培訓可以跟上時代,這樣可以跟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交流。
今天給大家再一次祝福!再跟大家說一遍,三八節快樂,你快樂家庭就快樂,社會就快樂,世界就快樂!祝福各位,謝謝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